幽徑悲劇的讀后感(模板16篇)

字號:

    通過寫讀后感,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的情節(jié),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并對所讀內(nèi)容進行批判性思考。如何結(jié)合自己的思考和自身經(jīng)歷寫出一篇有個人特色的讀后感?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彩讀后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一
    家門前的這條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羨林先生的《幽徑悲劇》里的小徑,“因為天天見面,也就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門前的這條路是用紅色的磚塊鋪成的,因為不斷有鞋子和車輪的踏過、駛過,它已經(jīng)變得坑坑洼洼,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滿臉皺紋。但是,它卻留下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如果說季老先生的那條幽徑是悲劇的話,那這條路就是喜劇了。
    這條路鋪成的時候,我才學會走路。聽媽媽說,那時候,她總是領(lǐng)著我在這條路上練習走路。媽媽讓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幾步,蹲下,我踉踉蹌蹌地撲到媽媽的懷中。
    小時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爺爺拿著小板凳坐在小路邊,看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聽爺爺講《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條小路和我一起認真傾聽著爺爺動人的故事,嫦娥姐姐為不讓壞人吃下仙藥而自己吃下仙丹,飛向了寒冷的月宮而不能與家人團聚了。無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織女的家庭,從此天河兩隔,難得團聚,我們聽得好感動,好傷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邊有一棵石榴樹,一到秋天,樹上就掛滿了只有雞蛋大小的紅石榴,像一盞盞小燈籠,我們這群孩子看到這么美的石榴樹,不忍心摘下這些紅通通的“小燈籠”,只是輕輕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我們看了都覺得心疼,便把彩帶系在樹枝上,小石榴樹又充滿了生機。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戲、打鬧,好不熱鬧。可是不久后,因為路太窄影響交通而被砍掉了,伙伴們也不常來玩了,小路顯得寂寞。為了讓小路恢復(fù)往日的生機,我在路旁種了些迎春花,現(xiàn)在的小路又和從前一樣生機勃勃了。
    踩著小路我一天天長大。我也越來越懂得,美的事物絕不可毀滅,世界上應(yīng)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惡丑。
    這條路留給我的回憶真的很多,它見證了我的成長!
    上一頁2下一頁。
    @_@我是分割線@_@。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二
    在這兩天,老師一共花了三堂課的時間,來為我們解讀《幽徑悲劇》這篇文章。讓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同小可,應(yīng)該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還要加深學習才行。所以,我開始仔細地品讀尋找一些對我有幫助的地方學習、借鑒,以幫助我在寫作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文章從用詞來說,在大量的現(xiàn)代語匯之中,兼用一點文言語匯,如“漠然”“瀲滟”“誅伐”“疾趨”“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時,也使用了不少成語及一般的四字短語,如:“司空見慣”“等閑視之”“曲徑通幽”“盤曲而上”“魯?shù)铎`光”“閑情逸致”“月白風清”等。而這些詞匯對于我來說有些許還真沒有見過,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提高了許多。
    文章從句式來說,多用對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yīng)答”“綠葉接天,紅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強”“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等,寫出當時動蕩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用非常委婉的語言描述下來。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變化的句式中,也顯出一種嚴謹。如:“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濃烈”“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guān)心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從而你會看出作者對古藤的側(cè)面熱愛。語言雖然不說,但是已經(jīng)從問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個人知道,說明了古藤的渺小。人們的漠不關(guān)心與作者對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雖然只是口語,但你也會感到一份純粹和優(yōu)美。如文章開頭所寫:出家門,向右轉(zhuǎn),只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顯得十分簡潔、親切,并有一種情味在其中。通過這篇文章我體驗到了寫作也是一種美,并能給人帶來享受。對我今后的作文會有很大幫助,我會把精華灌輸?shù)浇窈笪业奈恼吕飦怼?BR>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三
    尼采的《悲劇的誕生》發(fā)表時,古典語文學界對之十分失望,而瓦格納則稱贊不已,自此他們開始了親密的交往。但是隨著尼采的思想越發(fā)具有批判性,瓦格納卻最終信奉了基督教之后,他們的友誼終于終結(jié)了。
    在尼采看來,基督教是一種偽道德,是一種壞良心的體現(xiàn),同情弱者、抑制生命力的張揚,是一種奴隸道德,這是尼采所無法容忍的。1897年尼采離開了巴塞爾,辭去了大學教授的職務(wù),漫游生活由之開始。也許德國人在骨子里就是漫游者,就像德國偉大詩人歌德在詩中對漫游者的歌詠一樣,他們?nèi)绾尾拍苷业桨蚕⒅??在長達十年的漫游中,尼采完成了他一生中多部重要著作。
    尼采對于那“理性主義者”蘇格拉底的'看法本身就是充滿矛盾的,這是由于藝術(shù)(它總是幻覺的藝術(shù))面對自己的“視角性的”特性、而認識則想要作為普遍的并且把那些個人的視角作為幻覺而拒絕,藝術(shù)的現(xiàn)實解讀和理性的現(xiàn)實解讀間的沖突因而就變得公開化。尼采把那敵視藝術(shù)的辯證家蘇格拉底有時是看成一個消滅那人生活所需并且使人有生命力的基本價值――幻覺的人,有時又看作是一個批判地有足夠的理智和勇氣去看穿那陳舊的價值并且因此而對那些阻礙人的人格展開的習俗進行清算。
    看來尼采是在這之后才對認識中的這種雙義性有一個明確的概觀;而那在藝術(shù)的幻覺世界中的雙義的東西則更早就被尼采感覺到了,部分地無疑受了叔本華和瓦格納的影響,部分地也許是通過他自己對于藝術(shù)的經(jīng)驗和作為藝術(shù)家的經(jīng)驗。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四
    幽徑中的幽靜古藤在展示著他那獨特的美,在向人傾訴著十年浩劫的悲劇,在向人講述著中國的風云變化??伤?,最終還是死了,死在了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現(xiàn)在,久居都市的人們,已經(jīng)很少注意到路旁為人們增添綠色的植物,甚至有人會覺得:“奧?馬路旁邊還有樹?”如今的城市中,賣得營養(yǎng)品很多,人們都靠吃這些老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誒我們制造、過濾氧氣的植物,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再者說,大街上行人腳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還有閑心注意路旁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氧氣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見得萬人游逛,卻不見一個佇立在樹下。
    一年到頭,只有植樹節(jié)時人們才去關(guān)心它們。而這,也不是人們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單位、企業(yè)組織員工們植樹。而這時,商家們也找住了時機,拼命地把樹苗的價錢提高,達到自己的利益。
    當今的世界,人類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場戰(zhàn)斗展開了,人們都為了爭奪錢、權(quán)而不惜一切代價。不停地破壞自然之美。就這樣,季羨林老先生親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戰(zhàn)爭是可以停止的,那人們,何時才能停止這場戰(zhàn)爭呢?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五
    讀《偉大的悲劇》總有對人一種心靈的震憾,奧地利作家茨威格通過兩個南極考察分隊失敗一方的描寫,再次證明,悲劇的力量才是最偉大的力量。下面是有偉大的悲劇的。
    讀后感。
    歡迎參閱。
    在人的一生中,有喜有憂,有失有得,有笑有淚,而貢獻就是那把直尺,用來衡量你人生的輕重,曾聽許多人說過;幾句“豪言狀語”,可他們有履行過自己的承諾嗎?在眾多人中,令我最敬佩的是“視死如歸”這種微弱的身軀包裹著神圣靈魂的人,他們就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
    你斯科特那組去南極探險的隊伍中就有五位永垂不朽的英雄,他們面對死亡是靠那種堅忍的意志,誠然,擁有頑強意志的人是會坦然面對生死的,當時,分出人頭地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了南極,可結(jié)果是有人捷足先登,他們之前的努力難道白費了嗎?看著那封由挪威探險隊留下的信,他們大可以將之修改,變成是自己先完成這個偉大的任務(wù)的,然而,他們沒有這樣做,為的是自己的良心,他們更不想得到虛假的成功。在回去的路上,每一步都要倍加小心,恐防倒在這塊陌生的地方,其實他們早己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面臨絕境了,而行動所表現(xiàn)出來的執(zhí)著,是非一個正常人所具備的,因為他們是勇敢的戰(zhàn)士。
    當我讀到他們的隊員一個個升入天堂,他們所表現(xiàn)出的對同伴的敬意,情誼時,淚水己滿眶,作者將他們的事跡寫得生動傳神,令我不禁肅然起敬。
    有人說:“死有輕如鴻毛,重于泰山”,讓我聯(lián)想到具有冒險精神的英國探險隊,他們不就是泰山級的人物嗎?。
    讀了斯科特給英國公眾寫下的一封絕命書后,我就被他那堅強勇敢的精神深深地感染著……。
    課文里,我知道了斯科特一行人在痛苦的打擊下,繼續(xù)向南極沖鋒。但由于南極的寒冷、絕望的心情、貧乏的資源和無力的身體使他們長眠于白雪之下……我心里產(chǎn)生了震撼,但我讀了斯科特寫的信后,這震撼就愈加強烈。
    信里描寫的重重困難震動人心;克服困難的勇氣令人敬畏;克服后的歡喜令文字都活躍起來;失敗后的挫敗仿佛令書面都抹上一層灰塵,卻將他們的大無畏的精神反襯的爍爍發(fā)光!
    我突然發(fā)現(xiàn)這種精神無法用文字來表達,所以,我只能將自己的心里話說出來。
    達我的敬仰之情而感到遺憾。
    所以,我們要在心里銘記這些英雄。銘記他們的精神,銘記他們的貢獻……。
    南緯90度,冰雪覆蓋的南極點,神秘而又美麗。它吸引了一批批為之瘋狂且勇敢的探險家,而他們不是知難而退就是葬身冰原,一度成為駭人聽聞的“死亡地帶”。
    但在1920xx年底,挪威探險家阿蒙森與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一行人為了國家的榮譽,在南極展開了一場富有戲劇性的角逐。但由于阿蒙森首先出發(fā),且斯科特準備不足最終還是被阿蒙森捷足先登。
    斯科特面對這辜負了他雄心壯志、美好心愿的南極點,他們毫不后悔,有的只是悲愴與無奈,并且斯科特甘心為對手阿蒙森坐業(yè)績作證,且這一事業(yè)正是他所熱烈追求的。
    他那誠信的紳士風度與坦然面對成功與失敗的無比高尚的人格,贏得無數(shù)人之敬佩。
    當然他們堅毅執(zhí)著為事業(yè)而獻身的英雄氣概使他們在歸途中與死亡作斗爭,當他們一個個倒斃時,沒有一個像孬種,都是響當當?shù)臐h子,“生得光榮,死得偉大!”
    并且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使他們在關(guān)鍵時刻為了保護同伴而勇于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考慮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他最后的遺書不是為死后的沽名釣譽,而完全是愛的真情流露!他懷著一種熱烈的愛而沒有絲毫的恨離開了那個冰冷的世界!
    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心靈禁受了考驗,變得無比崇高,是有價值的美。正應(yīng)如此他才被人們銘記在心,甚至作為自己的榜樣,他雖然離開了人世間,但他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六
    家門前的這條小路是如此平凡,就像季羨林先生的《幽徑悲劇》里的小徑,“因為天天見面,也就司空見慣,對它有點漠然了。”門前的這條路是用紅色的磚塊鋪成的,因為不斷有鞋子和車輪的踏過、駛過,它已經(jīng)變得坑坑洼洼,像一位歷經(jīng)滄桑的老人,滿臉皺紋。但是,它卻留下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如果說季老先生的那條幽徑是悲劇的話,那這條路就是喜劇了。
    這條路鋪成的時候,我才學會走路。聽媽媽說,那時候,她總是領(lǐng)著我在這條路上練習走路。媽媽讓我站好,然后自己后退幾步,蹲下,我踉踉蹌蹌地撲到媽媽的懷中。
    小時候,一到晚上,我就和爺爺拿著小板凳坐在小路邊,看著天上的星星和月亮,聽爺爺講《嫦娥奔月》、《牛郎織女》的故事。這條小路和我一起認真傾聽著爺爺動人的故事,嫦娥姐姐為不讓壞人吃下仙藥而自己吃下仙丹,飛向了寒冷的月宮而不能與家人團聚了。無情的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織女的家庭,從此天河兩隔,難得團聚,我們聽得好感動,好傷心。
    大概在四年前,小路邊有一棵石榴樹,一到秋天,樹上就掛滿了只有雞蛋大小的紅石榴,像一盞盞小燈籠,我們這群孩子看到這么美的石榴樹,不忍心摘下這些紅通通的“小燈籠”,只是輕輕地摸一摸它。到了冬天,石榴樹只剩下光禿禿的樹枝,我們看了都覺得心疼,便把彩帶系在樹枝上,小石榴樹又充滿了生機。大家都在小路上嬉戲、打鬧,好不熱鬧??墒遣痪煤螅驗槁诽绊懡煌ǘ豢车袅?,伙伴們也不常來玩了,小路顯得寂寞。為了讓小路恢復(fù)往日的生機,我在路旁種了些迎春花,現(xiàn)在的小路又和從前一樣生機勃勃了。
    踩著小路我一天天長大。我也越來越懂得,美的事物絕不可毀滅,世界上應(yīng)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惡丑。
    這條路留給我的回憶真的很多,它見證了我的成長!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七
    季老筆下的幽徑在燕園,臨后湖。每逢夏日,必定是季荷飄香,沁人心脾。幽徑很幽靜,人跡罕至,卻是靜美非常,令人心曠神怡。仿佛整個人都融合到了自然里。
    幽徑有一藤蘿,沒有另幾株長的位置討喜,沒人來欣賞。無棚無架,無人來看,孤傲孤單的`暗自生長。正因他年事已高,長的又粗又壯,盤旋在樹干之上,回繞在樹枝之間。年年開出經(jīng)久不敗的紫葡萄似的花,藏在深深綠葉中,輕易不露面,像閨閣中羞澀的少女,點綴著綠葉濃碧,一串一串兒的,可謂是“綠肥紅瘦”。古藤無人鑒賞,倒也自得其樂,長的既婀娜又雄壯,比溫室弱花強得多。
    古藤,一直沉默不求人賞的古藤,竟也被拉出來批判。他又怎么知道“修正主義”,他向來不關(guān)心人類的事情,卻被平白的扣上了一頂大帽子。他自顧自的攀爬,開花,生長,不求人夸贊其美麗,只是要一個靜靜的空間讓他生活罷了。可就這樣都被異化了。幾株古藤仿佛礙著了那些愚氓的眼,非得拎出來,肆意蹂躪。古藤不會說話,不會反擊,只會默默承受,而他們卻樂滋滋的批判無辜的古藤。
    好在,幽徑的那株古藤因為他平淡中的平淡而被忽視了。只是比原來更加孤單,他的朋友都在浩劫里被砍伐,逃過這一劫,季老正撫胸長嘆,古藤也就這樣死掉了。那時恰是初春,藤蘿初綻紫色小花,剛開始微笑迎接陽光,就這樣匆匆的被砍了。再也不會有新的花開出來,藤蘿死了。美被毀滅了。悲劇開始張牙舞爪的露出他猙獰的面孔。季老還未開始喜悅,就又要開始悲慟了。剛剛?cè)计鸬南M鹁瓦@樣被無情的掐滅了,僅剩一縷孤煙,仿佛一聲不甘愿的嘆息。那藤蘿成了枯干的死枝,垂在半空,威風緩慢吹過,幽幽地搖晃著,好像隨時能伸出手來扼住來人的喉嚨,似怨恨又似悲鳴的控訴他的冤死!
    總之,古藤死了。不論為什么砍掉它。這不僅是幽徑悲劇,更是燕園悲劇,全人類的悲??!為一己私利而忽略大局,幻想著有朝一日可以征服自然卻來自于自然的人啊,多么可悲荒唐!當人類以為自己已經(jīng)征服了自然的時候,自然正在慨嘆著人類的可悲,而人,已經(jīng)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悲劇中,像一個小丑,卻無法自拔。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八
    國學大師季羨林寫過一篇文章,名為《幽徑悲劇》。如果時隔十年再來重新品讀這篇文章,會發(fā)現(xiàn)這是多么切合當下的社會生活現(xiàn)狀啊。
    燕園中的幽徑,每天都有許多人來來去去地走過,但是心思細膩者,無幾。只注意前方的路,只看到前方的光芒四射,卻絲毫沒有感受到角落中渴望救助的呢喃?;蛟S按照成功學的種種理論,這是目標,是堅持,做大事就該心無旁騖,一沖到底。可事實是,這樣的人,雖然成了大事,但是沒有發(fā)現(xiàn)生活中美的眼睛,不懂山水,不懂花鳥,不懂放松。就如同古時的老夫子,我們姑且稱之為古代的“校長”吧,以嚴厲而聞名,戒尺教鞭樣樣齊全,打起來可真沒個輕重的,僵硬的面孔,僵硬的話語,也難怪魯迅先生對這種封建教育十分批判。但是今天的校長們呢,個個都在相互比較,比誰更幽默,比誰更受學生歡迎,演講生動精彩,舉的事例讓人或感動,或震驚,或憤怒,或大笑。這說明什么?說明現(xiàn)在的人們和以往不同,我們開始慢慢注重心靈和情感方面的教育或體驗,不再一味地追求經(jīng)濟發(fā)展而導致整個社會毫無生氣。
    我們一家昨天去公園散步,看到一群年輕媽媽在為她們的女兒摘花,那些開得正艷的月季,就這么被拔了起來,被呆在了本不該是它們呆的地方。母親在我身邊哀怨地說道:“可惜了這么漂亮的花兒?!闭f完便別過頭去,不愿再看。這時,我對母親竟有一種特別的敬意了,也許自小就在深閨中的母親,對這些東西特別敏感吧。
    我盼望著有一天,季老說的“十字架”會交給我們每個人來背負。這是一種社會對于自然的愧感。
    在這兩天,老師一共花了三堂課的時間,來為我們解讀《幽徑悲劇》這篇文章。讓我覺得這篇文章非同小可,應(yīng)該比其他一些重要的文章還要加深學習才行。所以,我開始仔細地品讀尋找一些對我有幫助的地方學習、借鑒,以幫助我在寫作方面取得更大的進步。
    文章從用詞來說,在大量的現(xiàn)代語匯之中,兼用一點文言語匯,如“漠然”“瀲滟”“誅伐”“疾趨”“焉知”“愚氓”“奈何”等。同時,也使用了不少成語及一般的四字短語,如:“司空見慣”“等閑視之”“曲徑通幽”“盤曲而上”“魯?shù)铎`光”“閑情逸致”“月白風清”等。而這些詞匯對于我來說有些許還真沒有見過,也不清楚是什么意思,但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覺得提高了許多。
    文章從句式來說,多用對偶或一般的整句,如:“一面傍湖,一面靠山”“林中小鳥,枝頭鳴蟬,仿佛互相應(yīng)答”“綠葉接天,紅荷映日”“使儒者立怯者強”“人們爭名于朝,爭利于市”等,寫出當時動蕩社會中的不良現(xiàn)象,用非常委婉的語言描述下來。即使是一般的散句,在變化的句式中,也顯出一種嚴謹。如:“秋天,楓葉變紅,與蒼松翠柏相映成趣,凄清中又包含濃烈”“你倘若問一個燕園中人,決不會有任何人注意到這一棵古藤的存在的,決不會有任何人關(guān)心它的死亡的,決不會有任何人為之傷心的”。從而你會看出作者對古藤的`側(cè)面熱愛。語言雖然不說,但是已經(jīng)從問人、人不知道、只有作者一個人知道,說明了古藤的渺小。人們的漠不關(guān)心與作者對古藤的情郁于忠。有些句子雖然只是口語,但你也會感到一份純粹和優(yōu)美。如文章開頭所寫:出家門,向右轉(zhuǎn),只有二三十步,就走進一條曲徑。顯得十分簡潔、親切,并有一種情味在其中。通過這篇文章我體驗到了寫作也是一種美,并能給人帶來享受。對我今后的作文會有很大幫助,我會把精華灌輸?shù)浇窈笪业奈恼吕飦怼?BR>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九
    幽徑中的幽靜古藤在展示著他那獨特的美,在向人傾訴著的悲劇,在向人講述著中國的風云變化??伤?,最終還是死了,死在了那些爭名于朝,爭利于市愚氓人手中。
    現(xiàn)在,久居都市的人們,已經(jīng)很少注意到路旁為人們增添綠色的植物,甚至有人會覺得:“奧?馬路旁邊還有樹?”如今的城市中,賣得營養(yǎng)品很多,人們都靠吃這些老保證自己的身心健康,而誒我們制造、過濾氧氣的植物,已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再者說,大街上行人腳步匆匆,心事重重,哪里還有閑心注意路旁為我們提供賴以生存氧氣的植物?在大街上,之見得萬人游逛,卻不見一個佇立在樹下。
    一年到頭,只有植樹節(jié)時人們才去關(guān)心它們。而這,也不是人們所情愿的,大多都是單位、企業(yè)組織員工們植樹。而這時,商家們也找住了時機,拼命地把樹苗的價錢提高,達到自己的利益。
    當今的世界,人類主宰了地球。因此,一場戰(zhàn)斗展開了,人們都為了爭奪錢、權(quán)而不惜一切代價。不停地破壞自然之美。就這樣,季羨林老先生親眼目睹了古藤的死亡。
    戰(zhàn)爭是可以停止的,那人們,何時才能停止這場戰(zhàn)爭呢?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
    悲劇,每個人都會有,它可以使人失去信心。悲劇,這個詞是喜劇的反義詞,就一個字的差別,就可以決擇一個人的心情與命運。
    但《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里的人非常的堅強。在1912年1月16日這一天,斯科特五人一起出發(fā)到南極去探險,他們路途中遇到了許多困難,但他們還是沒有退縮。而且他們在路途中還會互相幫助,就像是埃文斯瘋了,可是他們還是不會扔下他。
    斯科特這些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為他們擁有高尚的品德,互相幫助的精神。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一
    繆朗山譯的《悲劇的誕生》,這是讀的第一本尼采的書。大大出乎意料。不知道一個如此著名的哲學家,寫得竟然是一本關(guān)于美學的書籍。雖然說得是希臘悲劇的誕生,卻講得是希臘悲劇的精神,并希望以這種精神作為生活的原動力。
    已經(jīng)很久不考慮人為什么活著這個問題了。首先是腦子不夠用,其次是年輕時代僅有的幾次苦思冥想,也都會領(lǐng)我到一種虛無的苦痛與彷徨中去?,F(xiàn)在,每當覺得生活毫無意義時,反倒習慣性的用電視,這種更無意義的事情來填補不知如何是好的時間,然后再重新站起來,投入到無窮盡的瑣事中去。
    倒是前幾天看的童明先生在論述木心風格的意義時,簡短介紹的從尼采引申而來的希臘悲劇精神的解釋,讓我覺得得到一點安慰:“所謂悲劇意義,是深知人與自然比微不足道,很不和諧,卻在這樣的基礎(chǔ)上堅持:人因為有生命有創(chuàng)造力可以和自然一樣偉大,人因為這種偉大而美。這種生命意志的詠唱、陶醉、起舞形成的人的尊嚴,就是悲劇藝術(shù)的境界。”
    同樣,童明認為:“尼采哲學無疑是現(xiàn)代的、世界性的美學思維最重要的索引?!?BR>    那么,對于尼采的理解,也不是僅僅看看這一本書就可以的,不是僅僅看一遍就能做到的。還有必要繼續(xù)看下去。
    也許應(yīng)該在看尼采的書時,放著瓦格納的歌劇唱片?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二
    我合上書,閉上眼睛,情緒久久不能平靜,腦海中浮現(xiàn)著的,是斯科特一行人在暴風雪中奮勇前進的身影。
    這篇文章講述了在19底,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極展開的一場富于戲劇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結(jié)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敗,斯科特在回到時與嚴寒搏斗了兩個多月后,最后長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這其中,斯科特偉大的精神和悲壯的結(jié)局也讓我們的心靈受到了抨擊和震撼。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想起了我一次去歡樂谷游玩的一次經(jīng)歷。
    那天,我和同學去歡樂谷玩,一進大門,同學們便直奔歡樂谷三期——那兒有很多驚險的娛樂設(shè)施,我是一個比較膽小的人,望著同學們躍躍欲試的身影,我卻很膽怯,但同伴似乎覺察到了我和她們的不一樣,于是紛紛鼓勵我,在推推搡搡中,我被她們拉到了“ufo”去排隊。
    不容我多想,機器開動了,我們坐在一個大圓盤上,在“u”行動軌道上感受著天旋地轉(zhuǎn)的感覺,我像一只螞蟻,在圓盤上任由擺布,我感到身體里五臟六腑似乎也在隨著“ufo”的運動翻來覆去地轉(zhuǎn),我閉上了眼睛,生怕機器失靈把我給甩了出去,突然,我的耳邊聽到了同伴們的尖叫聲,于是我也放開嗓門尖叫起來,在風的陪伴下,在尖叫聲的回蕩中,我拋開了生活中的一切煩惱,學習上的一切困難,感受著這在空中“轉(zhuǎn)來轉(zhuǎn)去”的“寧靜”。那一刻,我真的釋然了,那一刻,我真的放開了,那一刻,我真的變得勇敢了!
    和斯科特的挑戰(zhàn)人類自我的壯舉相比,我這次去游玩的經(jīng)歷實在是太渺小,太不值一提,但透過這次經(jīng)歷,使我以后遇到困難時變得更勇敢,更堅毅,更自信。“對于人類來說,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么也不是”,也許,在這次探險中,斯科特和阿蒙森付出了同樣的努力,甚至更多,為什么他就是一個一文不值的失敗者?不,不是,在茨威格看來,在我們看來,斯科特一行人同樣也是勝利者,因為他們也到達了南極極點,甚至,從某種好處上來說,他們比阿蒙森還要偉大,因為他們身上永不言棄,為事業(yè)獻身的品質(zhì),以及群眾主義精神在熠熠生輝,他們是英國乃至全世界的英雄!
    在南極這片荒無人跡的土地上,斯科特一行人已永遠地長眠在那里,但他們這次偉大的杯具卻會激勵著我以及無數(shù)的人在應(yīng)對困難時更勇敢,更頑強,更堅定!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三
    我第一次接觸尼采是從這本書開始的,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周國平不是翻譯家,他是哲學家。這本書的前面,他寫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譯尼采的那部分原著更是通俗易懂,所謂譯者與原作者的思想有差別是眾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學家和翻譯家都必須承認,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周國平在譯完本書后不忍心結(jié)束,為了湊頁數(shù),摻雜了很多尼采著作的節(jié)選,而且那些節(jié)選沒有絲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斷章取義。周國平是高產(chǎn)作家,寫的.書實在是太多了,難免有偶爾不盡人意的作品,況且他畢竟本行不是翻譯,這種質(zhì)量已經(jīng)十分難得,不可再奢求。對比翻譯風格:
    1、周國平譯本的句式較短;楊恒達的譯文是長句,大定語大狀語,大排比句和從句,不太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習慣。
    2、二位譯者背景差異導致,對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還能夠理解。
    3、翻譯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異,舉個例子,周國平譯本“在書名頁上見到那被囚禁的普羅米修斯”,楊恒達譯本則是“如何注視著扉頁上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小小一句話的翻譯如此大相徑庭,兩位譯者對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別這樣懸殊。
    譯者的思想居然能夠影響一部作品的風格和正的語言風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羈,才高八斗。他這個人的書面語言風格本來就十分晦澀,甚至經(jīng)常使用詩一般的語言,這是尼采的個人語言風格,不是譯者的風格。尼采喜歡使用大定語,大狀語的長句和排比句,讓很多國人都對譯者非常不滿意。但是我認為這種排比句更能顯示尼采早期的洶涌澎湃的浪漫主義風格和非凡的力量。楊恒達的直譯更能體現(xiàn)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轉(zhuǎn)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觀尼采的話,楊恒達的這個譯本還是不錯的選擇。周國平把尼采的大長句的語言切碎了,得到了絕大部分國人的稱贊和認可。
    的確能夠協(xié)助絕大部分人突破語言壁壘,更容易理解尼采,走近尼采。第二點,日耳曼民族的整體思維就是這樣,他們的語言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就是這樣的。楊恒達追求直譯,對于無法打破語言壁壘和習慣壁壘的讀者來說,欣賞楊恒達直譯的作品會很痛苦,如果能突破這些,感受尼采語言的氣勢和力量的話,楊恒達的直譯無疑比周國平的意譯更加吸引人,更加充滿了力量。但是如果選擇看尼采的書僅僅想了解他的觀點,還是選擇周國平這種順口,清晰一些的版本吧。譯者是直譯,意譯,各顯其能。讀者就各取所需吧,沒有好壞之分,僅僅看自己個人的口味。
    值得贊美的不但僅是周國平的語言比較中式化,很容易讀懂。更重要的是,他是哲學大家,思想,論調(diào),口氣和哲學風格,大家都已經(jīng)很熟知了。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四
    從這本得到的比我想的更多,對哲學的一些方面有了很多認識。
    漓江出版社這本書第三部分《教育家叔本華》黃燎宇的翻譯真的牛批,比韋啟昌的好多了,尼采本人味!?。?!
    但是,我們的時代要果真是這種狀況,哲學的尊嚴就將化為灰燼。哲學仿佛已成為一種滑稽的、無足輕重的東西,因此,真正熱愛哲學的人必須反抗這種混淆是非的狀況,他們至少要證明只有那些虛偽的哲學仆人和哲學賤人才是滑稽的、無足輕重的。他們最好以行動證明對真理的愛是一種可怕而巨大的力量。諸位共勉!!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五
    在這本書里尼采開門見山的解釋了希臘悲劇產(chǎn)生的內(nèi)在機制。指出,是阿波羅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所謂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觀的幻覺,反對追究本體,日神的光輝使萬物呈現(xiàn)出美的外觀,制造一種幻覺,日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所謂酒神象征著情緒的放縱,它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痛苦與狂喜交織的顛狂狀態(tài)。酒神精神要破除外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融合。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前者用美麗的面紗遮蓋人生的悲劇面目,后者揭開面紗,直視人生悲劇。前者教人不放棄人生的歡樂,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戀瞬時,后者向往永恒。
    我們都很喜歡聽音樂,而音樂正是日神與酒神精神的一種綜合情緒的表露。尼采把悲劇看作是阿波羅精神與狄俄尼索斯精神而這的合成物。但是從實質(zhì)上他更欣賞狄俄尼索斯精神。這也就是他所說的音樂精神。尼采認為,看悲劇時,"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使我們暫時逃脫世態(tài)變遷的紛擾",通過個性的毀滅,我們反而感覺到世界生命意志的豐盈和不可毀滅,于是生出快感?,F(xiàn)實的苦難化作了審美的快樂,人生的悲劇化作了世界的喜劇,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與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tài)度的真實含義?!薄爸毓酪磺袃r值,重點在批判基督教道德,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首先是一種非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生命本身是非道德的,萬物都屬于永恒生成著的自然之‘全’,無善惡可言?;浇虒ι鱾惱碓u價,視生命本能為罪惡,其結(jié)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惡感和自我壓抑,審美的人生要求我們擺脫這種罪惡感,超于善惡之外,享受心靈的自由和生命的歡樂?!彼阅岵捎羞@樣兩句話:“藝術(shù)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xiàn)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BR>    《悲劇的誕生》主體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大板塊,前十五章為尼采文藝理論的闡釋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則是將前文提出的文學、美學思想在德意志文藝復(fù)興中的方法論應(yīng)用,故而下面的內(nèi)容概括以第一板塊為主,后十章的內(nèi)容與前文多有重復(fù),可以用于對前面概念的佐證和解釋。而由上文可見,尼采《悲劇的誕生》存在著兩個層次,首先是對古希臘悲劇起源的探討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對現(xiàn)代理性主義的批判,另一層則是潛藏在這些討論背后的、真正的內(nèi)核——審美對于人的存在之意義的決定作用,即所謂“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學的核心,是我們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論的基點,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線索。
    關(guān)于尼采《悲劇的誕生》,學者周國平有過一段概括:“關(guān)于《悲劇的誕生》的主旨,尼采原來一再點明,是在于為人生創(chuàng)造一種純粹審美的評價,審美價值是該書承認的唯一價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藝術(shù)家之神’是該書承認的唯一的‘神’。他還明確指出,人生的審美評價是與人生的宗教、道德評價以及科學評價根本對立的?!髞碛种赋觯骸覀兊淖诮?、道德和哲學是人的頹廢形式。相反的運動:藝術(shù)。’可見,‘重估’的標準是廣義藝術(shù),其實質(zhì)是以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反對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和功利(科學)的人生態(tài)度?!?BR>    尼采在寫作《悲劇的誕生》時還出在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影響之下。尼采在本書第五節(jié)中,應(yīng)用叔本華音樂哲學的觀點,說道:“我希望我是在他自己的意志下認識他的?!痹诘谒墓?jié)中顯示提出一個概念——“永在痛苦和矛盾的‵原始太一'”,又稱“存在的基礎(chǔ)”這與叔本華的把宇宙看作是意志的表象觀點十分相似了。果然在第十六章中,他就明確的提出“我們可以稱世界為具體的音樂,正如我們稱它為具體表現(xiàn)的意志”,暴露出了他的唯意志論的觀點。后來提出“權(quán)力意志”的命題已經(jīng)在此顯現(xiàn)出了端倪。而能夠?qū)崿F(xiàn)權(quán)利意志的所謂的“超人”,即“有藝術(shù)才能的專制君主,”他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奴役群眾。這種超人哲學也在本書中也有眉目。在第十八節(jié)中,尼采呼喚“一個具有大無畏眼光,具有指向那未經(jīng)發(fā)掘的世界之勇敢沖力的新興一代”,這是些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否認科學的普遍有效性和達到普遍目的的主張,并且開始打破所謂人類可借因果關(guān)系而探索宇宙的那種信心。這就是說超人在行動時無需理性的指導和制約,只需要抽象的意志和原始的本能。
    幽徑悲劇的讀后感篇十六
    痛苦被看成了意志在快樂的創(chuàng)造活動中的必要條件和副產(chǎn)品。
    叔本華認為,悲劇是把個體生命的痛苦和毀滅展示給人看,其作用就算使人看穿生命意志的虛幻性,從而放棄生命意志,所以悲劇是”意志的清醒劑“。尼采卻認為,悲劇不但沒有因為痛苦和毀滅而否定生命,相反為了肯定生命而肯定痛苦和毀滅,把人生連同其缺陷都神話了,所以稱得上是對人生的”更高的神化,造就了“生存的一種更高的可能性”,是“肯定生命的最高藝術(shù)”。
    日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兩者綜合起來,便是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tài)度。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謊言......為了生活而需要謊言,這本身是人生的一個可怕又可疑的特征。
    在這本書里,悲觀主義是被看做‘真理’的,但是真理并非被看做最高的價值標準。這本書甚至是反悲觀主義的,即在這個意義上:它教導了某種比悲觀主義更有力、比真理”更神圣“的東西——藝術(shù)......藝術(shù)比真理更有價值。
    自蘇格拉底之后,科學主義世界觀迅速戰(zhàn)勝了由神話、希臘悲劇、前蘇格拉底哲學所代表的審美世界觀,在歐洲思想中取得了長久的支配地位??茖W主義世界觀的核心是一種”形而上學妄念“,即堅信”思想循著因果律的線索可以直達存在至深的深淵“,憑借邏輯可以把握世界的本質(zhì)。
    科學主義世界觀的支配產(chǎn)生了極其嚴重的后果。在生存狀態(tài)上,由于回避人生根本問題,“用概念指導人生“,使現(xiàn)代人的生存具有一種”抽象性質(zhì)“,敷在人生的表面,靈魂空虛,無家可歸?,F(xiàn)代人的這種生存狀態(tài)必然反映到文化上,其表現(xiàn)是精神上的貧困和知識上的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