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一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fā)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
斷雁:失群孤雁
星星:白發(fā)點點如星,形容白發(fā)很多。左思《白發(fā)賦》:“星星白發(fā),生于鬢垂。”
聽雨:題目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凄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huán)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闭宫F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蕩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一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志,就算憂愁,也只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閑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fā)出感嘆: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后,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泵鑼懙氖且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fā)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余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戛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fā)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耙蝗巍眱蓚€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包c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少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二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在宜州看到梅花開放,知道春天即將來臨。夜盡時,遲遲聞不到梅花的香味,以為梅花還沒有開放;早晨起來,才發(fā)現在面南的枝條上已開滿了梅花,真是沒有想到。女子在鏡臺前化妝,引起了梅花的羨妒,就飄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見到這種景象,便希望暢懷酣飲;現在就不同了,自從被貶離開汴京,十年來,那種青年人的情懷、興致已經不存在了。
此詞為山谷因寫《承天院塔記》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后所作。全詞以詠梅為中心,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既表現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出作者心中郁結的不平與憤懣。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千里,說是“天涯”不算夸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懊菲浦骸保@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而且是側重于地域的聯(lián)想,意味著“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lián)系(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耙灿小保鞘剂衔醇?、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huán)境比預料的好。
緊接二句則由“梅破”,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么緣故,及至“曉來”才發(fā)現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于“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耙龟@(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細(恰好傳遞清香)”時候才“得香”,故云“遲”。此處用筆細致。“也有”表現出第一次驚喜,“不道”則表現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一個關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見于作者筆端?!短接[。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币痪洹坝衽_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著如此美景(“個里”,此中,這樣的情景中),總想把酒喝個夠;但現不同了,經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后,不復有少年的興致了。結尾詞情上是一大兜轉,“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用“愿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風貌的寫照。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直抒胸臆。整首詞風格疏宕,頗具韻味。
作者先寫在邊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著寫夜晚微風中傳來梅花幽香,最后寫早晨梅花開滿枝頭。由“梅破”到“得香”再到“開遍”,作者很有層次地描寫了梅花。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三
[宋代]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荷花都已凋落,天連著水,蒼茫一片,黃昏時秋風陣陣,涌起波瀾。我獨自在小樓東邊倚欄觀看,分飛的雙燕各自東西,遠遠向寒云飛去。
短暫浮生真應該在醉酒中衰老,轉眼間大雪又蓋滿京城道。遠方友人也定把時時登臺把我懷想,寄給我一枝江南春梅。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滄:暗綠色(指水)。
背飛雙燕:雙燕相背而飛。此處有勞燕分飛、朋友離別的意思。
闌:欄桿。
合:應該。
尊:同“樽”,酒杯。
故人二句:用陸覬贈梅與范曄事。
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給友人的詞作,上片寫景,借蕭瑟秋色、分飛雙燕暗喻別離之苦。下片抒情,用陸凱贈梅典故,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和渴望相見的迫切心情。全詞借景寓情,情感真摯深厚,格調悲涼深沉,語言清婉雅麗。
上片寫日暮登樓所見。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眱删鋵懭漳旱桥_所見,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蒼茫的`畫卷,由下及上,先由細處著筆?!败饺芈浔M”點明時節(jié),暗示衰敗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見之景,暮色將至,水面上騰起濃濃的霧氣,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蒼茫一片?!皽娌ㄆ稹秉c出寒意,冬季傍晚時分,波濤涌動,帶來陣陣寒氣。這兩旬重在寫天地之廣,暗含人世滄桑的慨嘆。
“背飛雙燕貼云寒”,視角由平遠而移向高遠;正當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云邊飛去。 “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玉臺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云:“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焙蠹从脕矸Q朋友離別。“貼云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lián)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蔼毾蛐菛|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準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下片直抒念遠懷遠之情。“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眱删涫钦f光陰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把M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边@兩句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內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這是用南朝宋陸凱折梅題詩以寄范曄的故事。這一枝明艷的“江南春色”,定會給“雪滿長安”的友人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友情的溫暖。這是用典,卻又切合作者當年與友人置酒相別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贈這一典故,在這里具有普遍與特殊的雙層含義,用典如此,可謂表里俱化了。
全詞構思精巧,首尾唿應,善于借景傳情。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四
作者:李煜
朝代:宋朝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 通:闌)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了:了結,完結。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在位15年,降宋后封違命侯。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這首詞流露出了李煜絲毫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無比深切的懷念之情?!队菝廊恕肪褪撬慕^筆詞,相傳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后,他大怒,賜李煜毒酒一杯,這位失敗的君主、成功的詞人就這樣撒手人寰了。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五
宋代:蔣捷
譯文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岸瘛币辉~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六
虞美人·枕上
近現代:毛澤東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我躺在枕上徹夜難眠,成堆的愁苦洶涌襲來,像是什么形狀呢?猶如江河大海里翻騰起的巨波大浪一樣。黑夜漫長,天色難明,無奈披衣起坐望天空,數算點點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盡管天亮時我的萬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燼,腦海中只留下離別的情人的身影。抬頭望見一鉤殘月淡出了西邊的天空,面對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拋灑下一行行淚珠!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枕上:取首句中二字為題,寫新婚初別枕上的離愁別緒與相思之苦。堆:堆積,層層堆壓。
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曉:天亮。來:語助詞,無實義。百念都灰燼:即萬念俱灰,一切想法都化作了灰燼,極言失望。離人:指作者的妻子楊開慧。1920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婚。一鉤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流:沉落。無由: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詞的上闋寫離愁之濃,失眠之苦?!岸褋怼?,極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輾轉反側之態(tài):“愁何狀”?猶如“江海翻波浪”。這與李煜著名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有相同意境。可見詩人的枕上深愁是何等不可遏抑!“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眱删渚蛯懯叩那閼B(tài)。從農歷夏至以后,夜逐漸增長,到冬至達到最長。這兩句使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先說夜長難明,然后就是披衣起坐,看天色,看星空。不管是白居易筆下的“耿耿星河”,還是毛澤東筆下的“數寒星”,因為涉及異地相思,所以暗含一層意思——失眠者在夜空中尋找兩顆星,隔在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這是暗寫。也有挑明的,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當不眠的人在夜空中尋找牛郎、織女星時,其“寂寞”無聊是可想而知的。
上闋從一“愁”字人手,極寫思念之深;下闋以一“淚”字收筆,甚言思念之苦。寫此詞時,詩人還是個剛離開學校的二十八歲的青年,男女情長,是極自然的,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杰”。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眱删渚o接長夜失眠,寫黎明前痛苦的心情。如果把詞中抒情主人公直接定位為毛澤東本人,“百念灰盡”的說法,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就算唐代李商隱有“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名句為詞人所本,對于像毛澤東那樣意志堅強的'人,一個以蒼生為念的人,一個革命家,決不會愛情至上。他縱然會想念妻子,怎么會達到“百念灰盡”的程度呢?懷著“百念灰盡”的心情,又怎么去做明天的工作呢?然而,把抒情主人公掉個個兒,把這兩句視為為楊開慧寫心,“百念灰盡”的說法倒貼切得多。據茅盾回憶,毛澤東和楊開慧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反差很大,毛澤東待人接物談笑風生,非常灑脫;楊開慧在一旁帶著孩子十分沉靜,有些內向。在毛澤東為革命東奔西走時,楊開慧獨自支撐著一個家,有多么艱難是可想而知的。“百念灰盡”,應是出于一種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當楊開慧讀到這兩句的時候,一定會得到一種精神補償,會為之深深地感動。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眱删鋵懬謺詴r的清景和詞中人悲極而泣。宋代梅堯臣寫清曉的情景,有“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后寄歐陽永叔》)的名句。當雞聲叫起的時候,一鉤殘月淡出了西邊的天空,感覺會更寒冷。詞中人想克制自己的感情是不能夠了。此處的淚,是“流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的淚,是王昌齡《從軍行》所說的那種情況——“無那金閨萬里愁”流下的淚。詞人在此表達了對家中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全詞明快流暢,坦直樸素而富有情趣。“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的似水柔情,與“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男兒氣概,完全可以同時并存于一人的心胸。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七
朝代:宋代
作者:蔣捷
原文: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fā)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詞牌名
斷雁:失群孤雁
星星:白發(fā)點點如星,形容白發(fā)很多。左思《白發(fā)賦》:“星星白發(fā),生于鬢垂?!?BR> 聽雨:題目
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岸瘛币辉~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八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飲別后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從船篷縫隙中所見之殘月是那么小。汴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我卻滿載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間,你我曾經一同大醉,當日歡聚暢飲時的情誼勝過別后的'傷悲。誰讓我偏偏在蕓蕓眾生中發(fā)現了你,并與你成為朋友,這才釀成了今日分別這樣一場煩惱。
虞美人: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后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队菝廊恕芳词侨绱?。
長淮:指淮河。
隙月:(船篷)隙縫中透進的月光。
汴水:古河名。唐宋時將出自黃河至淮河的通濟渠東段全流統(tǒng)稱汴水或汴河。
西州:古建業(yè)城門名。晉宋間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為揚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臺城西,故稱西州。
風鑒:風度識見,也指對人的觀察、看相。
此詞為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后,于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起二句,寫在淮上飲別后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河而上,經寶應至山陽,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隙月”,指在船篷罅隙中所見之月。據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于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在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盁o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應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應天府。
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行。“無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在蘇詞中也有,而本詞之佳,全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化了,可以載在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后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拔髦荨?,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會于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云“竹溪花浦曾同醉”,當指此時情事?!熬莆丁保府斎盏臍g聚;“淚”,謂別后的悲辛。元豐二年端午后,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臺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尋問消息。以后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相見?!熬莆抖嘤跍I”,當有感而發(fā)。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帮L鑒”,指以風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
東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余力。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神交。三年后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后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梢娢娜烁呤恐颜x實非常人可比。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一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譯文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fā)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注釋
虞美人:詞牌名
斷雁:失群孤雁
星星:白發(fā)點點如星,形容白發(fā)很多。左思《白發(fā)賦》:“星星白發(fā),生于鬢垂。”
聽雨:題目
這是蔣捷自己一生的真實寫照。詞人曾為進士,過了幾年官宦生涯。但宋朝很快就滅亡。他的一生是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三個時期,三種心境,讀來也使人凄然。
這首詞作者自己漫長而曲折的經歷中,以三幅象征性的畫面,概括了從少到老在環(huán)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發(fā)生的巨大變化。
這是一首小令,卻概括出少年、壯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謂言簡意賅。它以“聽雨”為媒介,將幾十年大跨度的時間和空間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歡逐笑享受陶醉;壯年飄泊孤苦觸景傷懷;老年的寂寞孤獨,一生悲歡離合,盡在雨聲中體現。因受國亡之痛的影響,感情變得麻木,一任雨聲淋漓,消解了喜怒哀樂……而其深層則潛隱著亡國愁情。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闭宫F的只是一時一地的片斷場景,少年的心,總是放蕩不羈的,年少的時候,不識愁滋味,就算聽雨也要找一個浪漫的地方,選擇自己喜歡的人陪在身邊,那時候是無憂無慮的,沒有經歷人生的風雨,心中有著豪情與壯志,就算憂愁,也只顯得淡雅與悠然,也只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在悠閑與得意中,會為了春花與秋月而不由發(fā)出感嘆: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一個客舟中聽雨的畫面,一幅水天遼闊、風急云低的江上秋雨圖。而一失群孤飛的大雁。恰是作為作者自己的影子出現的。壯年之后,兵荒馬亂之際,詞人常常在人生的蒼茫大地上踽踽獨行,常常東奔西走,四方漂流。他通過只展示了這樣一幅江雨圖,一腔旅恨、萬種離愁卻都已包孕其中了。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泵鑼懙氖且环@示他的當前處境的自我畫像。一個白發(fā)老人獨自在僧廬下傾聽著夜雨。處境之蕭索,心境之凄涼,在十余字中,一覽無余。江山已易主,壯年愁恨與少年歡樂,已如雨打風吹去。此時此地再聽到點點滴滴的雨聲,自己卻已木然無動于衷了。“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表達出詞人無可奈何的心緒,使其“聽雨”戛然而止。
蔣捷的這首詞,內容包涵較廣,感情蘊藏較深。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線,由少年歌樓聽雨,壯年客舟聽雨,寫到寄居僧廬、鬢發(fā)星星。結尾兩句更越過這一頂點,展現了一個新的感情境界?!耙蝗巍眱蓚€字,就表達了聽雨人的心情。這種心情,在冷漠和決絕中透出深化的痛苦,可謂字字千鈞。雖“一任點滴到天明”,卻也同時難掩聽雨人心中的不平靜。身在僧廬,也無法真正與世隔絕,也不能真正忘懷人生?!包c滴到天明”亦無眠到天明,無靜到天明也。
層次清楚,脈絡分明,是這首詞又一大特色。上片感懷已逝的歲月,下片慨嘆目前的境況。按時間順序,歌樓中少年寫到客舟中壯年,再寫到“鬢也星星”的老年,以“聽雨”為線索,一以貫之。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二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闌風細得香遲,不道曉來開遍向南枝。
玉臺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平生個里愿懷深,去國十年老盡少年心。
在宜州看到梅花開放,知道春天即將來臨。夜盡時,遲遲聞不到梅花的香味,以為梅花還沒有開放;早晨起來,才發(fā)現在面南的枝條上已開滿了梅花,真是沒有想到。女子在鏡臺前化妝,引起了梅花的羨妒,就飄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平常見到這種景象,便希望暢懷酣飲;現在就不同了,自從被貶離開汴京,十年來,那種青年人的情懷、興致已經不存在了。
此詞為山谷因寫《承天院塔記》被朝廷指為“幸災謗國”而貶謫地處西南的邊地宜州后所作。全詞以詠梅為中心,把天涯與江南、垂老與少年、去國十年與平生作了一個對比性總結,既表現出天涯見梅的喜悅,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寫不勝今昔之慨,表現出作者心中郁結的不平與憤懣。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宜州地近海南,去京國數千里,說是“天涯”不算夸張。到貶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見的梅花,作者很詫異?!懊菲浦骸保@不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開放,意謂春天來臨;而且是側重于地域的聯(lián)想,意味著“天涯”也無法隔斷“江南”與我的聯(lián)系(作者為江西修水人,地即屬江南)?!耙灿小保鞘剂衔醇?、喜出望外的口吻,顯見環(huán)境比預料的好。
緊接二句則由“梅破”,寫到梅開。梅花開得那樣早,那樣突然,夜深時嗅到一陣暗香,沒能想到什么緣故,及至“曉來”才發(fā)現向陽的枝頭已開繁了。
雖則“開遍”,卻僅限于“向南枝”,不失為早梅,令人感到新鮮,喜悅?!耙龟@(其時聲息俱絕,暗香易聞)風細(恰好傳遞清香)”時候才“得香”,故云“遲”。此處用筆細致。“也有”表現出第一次驚喜,“不道”則表現出又一次意外,作者驚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滿懷江南之春心。一個關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見于作者筆端?!短接[。時序部》引《雜五行書》:“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币痪洹坝衽_弄粉花應妒,飄到眉心住”不但將舊典翻出新意,而且還表現出一個被貶的老人觀梅以致忘懷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賞梅,對著如此美景(“個里”,此中,這樣的情景中),總想把酒喝個夠;但現不同了,經過十年的貶謫,宦海沉淪之后,不復有少年的興致了。結尾詞情上是一大兜轉,“老”加上“盡”的程度副詞,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憤之情得到充分表現。用“愿杯深”來代言興致好,亦形象有味。
這首詞寫得極為深摯,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風貌的寫照。全詞由景入手,婉曲細膩;以情收結,直抒胸臆。整首詞風格疏宕,頗具韻味。
作者先寫在邊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著寫夜晚微風中傳來梅花幽香,最后寫早晨梅花開滿枝頭。由“梅破”到“得香”再到“開遍”,作者很有層次地描寫了梅花。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三
[宋代]舒亶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荷花都已凋落,天連著水,蒼茫一片,黃昏時秋風陣陣,涌起波瀾。我獨自在小樓東邊倚欄觀看,分飛的雙燕各自東西,遠遠向寒云飛去。
短暫浮生真應該在醉酒中衰老,轉眼間大雪又蓋滿京城道。遠方友人也定把時時登臺把我懷想,寄給我一枝江南春梅。
芙蓉:指荷花。
涵:包含,包容。
滄:暗綠色(指水)。
背飛雙燕:雙燕相背而飛。此處有勞燕分飛、朋友離別的意思。
闌:欄桿。
合:應該。
尊:同“樽”,酒杯。
故人二句:用陸覬贈梅與范曄事。
這首《虞美人》是一首寄給友人的詞作,上片寫景,借蕭瑟秋色、分飛雙燕暗喻別離之苦。下片抒情,用陸凱贈梅典故,表達彼此的深情厚誼和渴望相見的迫切心情。全詞借景寓情,情感真摯深厚,格調悲涼深沉,語言清婉雅麗。
上片寫日暮登樓所見。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眱删鋵懭漳旱桥_所見,境界宏大。“芙蓉”三句寥寥幾筆便勾勒出一幅蒼茫的`畫卷,由下及上,先由細處著筆?!败饺芈浔M”點明時節(jié),暗示衰敗孤寂之意。“天涵水”是登高眺望所見之景,暮色將至,水面上騰起濃濃的霧氣,遠遠望去,水天一色,蒼茫一片?!皽娌ㄆ稹秉c出寒意,冬季傍晚時分,波濤涌動,帶來陣陣寒氣。這兩旬重在寫天地之廣,暗含人世滄桑的慨嘆。
“背飛雙燕貼云寒”,視角由平遠而移向高遠;正當獨立蒼茫、黯然凝望之際,卻又見一對燕子,相背向云邊飛去。 “背飛雙燕”尤言“勞燕分飛”。《玉臺新詠》卷九《東飛伯勞歌》云:“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牽牛)織女時相見?!焙蠹从脕矸Q朋友離別。“貼云寒”,狀飛行之高;高處生寒,由聯(lián)想而得。著一“寒”字,又從視感而轉化為一種心理感受,暗示著離別的悲涼況味?!蔼毾蛐菛|畔倚欄看”是補敘之筆,交代前面所寫,都是小樓東畔倚欄所見。把宏闊高遠的視線收聚到一點,對準樓中倚欄悵望之人。“獨”字輕輕點出,既寫倚欄眺景者為獨自一人,又透露出觸景而生的孤獨惆悵之感。
下片直抒念遠懷遠之情。“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眱删涫钦f光陰荏苒,轉眼又是歲暮,雪滿京城,寂寥寡歡,唯有借酒遣日而已?!把M長安”既點時地,又渲染出一派冷寂的氣氛,雪夜把盞,卻少對酌之人,歲暮懷人的孤凄心境可想而知。
“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边@兩句從對方著筆,心有同感,友情的思念彼此相似:我之思彼,亦如彼海內存知己之思我,想象老朋友也天天登高望遠,思念著我;即使道遠雪阻,他也一定會給我寄贈一枝江南報春的早梅。這是用南朝宋陸凱折梅題詩以寄范曄的故事。這一枝明艷的“江南春色”,定會給“雪滿長安”的友人帶來親切的問候和友情的溫暖。這是用典,卻又切合作者當年與友人置酒相別的一段情事。折梅相贈這一典故,在這里具有普遍與特殊的雙層含義,用典如此,可謂表里俱化了。
全詞構思精巧,首尾唿應,善于借景傳情。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四
作者:李煜
朝代:宋朝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 通:闌)
這年的時光什么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后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了:了結,完結。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應猶:一作“依然”。 朱顏改:指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
李煜(937-978)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鐘隱,又號蓮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后主。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茍安于江南一隅在位15年,降宋后封違命侯。此詞大約作于李煜歸宋后的第三年。這首詞流露出了李煜絲毫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無比深切的懷念之情?!队菝廊恕肪褪撬慕^筆詞,相傳七夕之夜中他命歌伎唱《虞美人》,宋太宗知道這件事后,他大怒,賜李煜毒酒一杯,這位失敗的君主、成功的詞人就這樣撒手人寰了。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tǒng),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chuàng)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五
宋代:蔣捷
譯文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岸瘛币辉~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六
虞美人·枕上
近現代:毛澤東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我躺在枕上徹夜難眠,成堆的愁苦洶涌襲來,像是什么形狀呢?猶如江河大海里翻騰起的巨波大浪一樣。黑夜漫長,天色難明,無奈披衣起坐望天空,數算點點寒星。
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盡管天亮時我的萬般思念都已化成了灰燼,腦海中只留下離別的情人的身影。抬頭望見一鉤殘月淡出了西邊的天空,面對此情此景,我情不自禁地拋灑下一行行淚珠!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
虞美人:詞牌名,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枕上:取首句中二字為題,寫新婚初別枕上的離愁別緒與相思之苦。堆:堆積,層層堆壓。
曉來百念都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
曉:天亮。來:語助詞,無實義。百念都灰燼:即萬念俱灰,一切想法都化作了灰燼,極言失望。離人:指作者的妻子楊開慧。1920年冬,同毛澤東在長沙結婚。一鉤殘月:拂曉時形狀如鉤的月亮。流:沉落。無由:不由自主,情不自禁。
詞的上闋寫離愁之濃,失眠之苦?!岸褋怼?,極言愁多;“枕上”,透出思念中輾轉反側之態(tài):“愁何狀”?猶如“江海翻波浪”。這與李煜著名的《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有相同意境。可見詩人的枕上深愁是何等不可遏抑!“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眱删渚蛯懯叩那閼B(tài)。從農歷夏至以后,夜逐漸增長,到冬至達到最長。這兩句使人聯(lián)想到白居易“遲遲鐘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先說夜長難明,然后就是披衣起坐,看天色,看星空。不管是白居易筆下的“耿耿星河”,還是毛澤東筆下的“數寒星”,因為涉及異地相思,所以暗含一層意思——失眠者在夜空中尋找兩顆星,隔在銀河兩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這是暗寫。也有挑明的,如杜牧《秋夕》“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當不眠的人在夜空中尋找牛郎、織女星時,其“寂寞”無聊是可想而知的。
上闋從一“愁”字人手,極寫思念之深;下闋以一“淚”字收筆,甚言思念之苦。寫此詞時,詩人還是個剛離開學校的二十八歲的青年,男女情長,是極自然的,正所謂“無情未必真豪杰”。
“曉來百念都灰盡,剩有離人影?!眱删渚o接長夜失眠,寫黎明前痛苦的心情。如果把詞中抒情主人公直接定位為毛澤東本人,“百念灰盡”的說法,是怎么也說不過去的。就算唐代李商隱有“春心莫共花爭發(fā),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名句為詞人所本,對于像毛澤東那樣意志堅強的'人,一個以蒼生為念的人,一個革命家,決不會愛情至上。他縱然會想念妻子,怎么會達到“百念灰盡”的程度呢?懷著“百念灰盡”的心情,又怎么去做明天的工作呢?然而,把抒情主人公掉個個兒,把這兩句視為為楊開慧寫心,“百念灰盡”的說法倒貼切得多。據茅盾回憶,毛澤東和楊開慧給他的第一印象,就是性格反差很大,毛澤東待人接物談笑風生,非常灑脫;楊開慧在一旁帶著孩子十分沉靜,有些內向。在毛澤東為革命東奔西走時,楊開慧獨自支撐著一個家,有多么艱難是可想而知的。“百念灰盡”,應是出于一種深深的理解和同情。當楊開慧讀到這兩句的時候,一定會得到一種精神補償,會為之深深地感動。
“一鉤殘月向西流,對此不拋眼淚也無由?!眱删鋵懬謺詴r的清景和詞中人悲極而泣。宋代梅堯臣寫清曉的情景,有“五更千里夢,殘月一城雞”(《夢后寄歐陽永叔》)的名句。當雞聲叫起的時候,一鉤殘月淡出了西邊的天空,感覺會更寒冷。詞中人想克制自己的感情是不能夠了。此處的淚,是“流不盡相思血淚拋紅豆”的淚,是王昌齡《從軍行》所說的那種情況——“無那金閨萬里愁”流下的淚。詞人在此表達了對家中妻子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全詞明快流暢,坦直樸素而富有情趣。“夜長天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的似水柔情,與“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男兒氣概,完全可以同時并存于一人的心胸。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七
朝代:宋代
作者:蔣捷
原文: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年少的時候,歌樓上聽雨,紅燭盞盞,昏暗的燈光下羅帳輕盈。人到中年,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小船上,看蒙蒙細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線,西風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陣陣哀鳴。
而今,人已暮年,兩鬢已是白發(fā)蒼蒼,獨自一人在僧廬下,聽細雨點點。人生的悲歡離合的經歷是無情的,還是讓臺階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詞牌名
斷雁:失群孤雁
星星:白發(fā)點點如星,形容白發(fā)很多。左思《白發(fā)賦》:“星星白發(fā),生于鬢垂?!?BR> 聽雨:題目
意境
原作中前兩個聽雨的場景是同一個人(作者)的一種回憶。紅燭昏羅帳,其中“昏”一詞很好地展現了一種迷離的感覺,一種隱約的氛圍,像是回憶之感。斷雁叫西風的感覺也是宏大的場景,有著濃郁的個人憂傷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廬聽雨中,完全是一種現實的描繪?!岸瘛币辉~很好的說明了現狀——一種由回憶拉回現實的感受,增加了對歲月的感悟!
少年時:不識愁滋味;中年時:顛沛流離的悲涼滄桑;老年時:歷盡離亂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歡離合誰也說不清,聽那窗前的秋雨一無所動,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虞美人原文及翻譯注釋篇八
波聲拍枕長淮曉,隙月窺人小。無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
竹溪花浦曾同醉,酒味多于淚。誰教風鑒在塵埃?醞造一場煩惱送人來!
飲別后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從船篷縫隙中所見之殘月是那么小。汴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我卻滿載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州。
竹溪的花浦之間,你我曾經一同大醉,當日歡聚暢飲時的情誼勝過別后的'傷悲。誰讓我偏偏在蕓蕓眾生中發(fā)現了你,并與你成為朋友,這才釀成了今日分別這樣一場煩惱。
虞美人: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雙調,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為兩仄韻轉兩平韻。古代詞開始大體以所詠事物為題,配樂歌唱逐漸形成固定曲調,后即開始名為調名即詞牌?!队菝廊恕芳词侨绱?。
長淮:指淮河。
隙月:(船篷)隙縫中透進的月光。
汴水:古河名。唐宋時將出自黃河至淮河的通濟渠東段全流統(tǒng)稱汴水或汴河。
西州:古建業(yè)城門名。晉宋間建業(yè)(今江蘇南京)為揚州刺州治所,以治事在臺城西,故稱西州。
風鑒:風度識見,也指對人的觀察、看相。
此詞為元豐七年(1084)十一月作者至高郵與秦觀相會后,于淮上飲別之詞。詞中反映了蘇、秦兩人的深摯情誼。
起二句,寫在淮上飲別后的情景。秦觀厚意拳拳,自高郵相送,溯運河而上,經寶應至山陽,止于淮上,途程二百余里。臨流帳飲,惜別依依。詞人歸臥船中,只聽到淮水波聲,如拍枕畔,不知不覺又天亮了。著一“曉”字,已暗示一夜睡得不寧貼。“隙月”,指在船篷罅隙中所見之月。據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總案》載,蘇軾于冬至日抵山陽,十二月一日抵泗州。與秦觀別時當在十一月底,所見之月是天亮前從東方升起不久的殘月,故“窺人小”三字便形容真切?!盁o情汴水自東流,只載一船離恨向西州”,二語為集中名句。汴水一支自開封向東南流,經應天府(北宋之南京,今河南商丘)、宿州,于泗州入淮。蘇軾此行,先由淮上抵泗州,然后溯汴水西行入應天府。
流水無情,隨著故人東去,而自己卻載滿一船離愁別恨,獨向西行。“無情流水多情客”(《泛金船》),類似的意思,在蘇詞中也有,而本詞之佳,全在“載一船離恨”一語。以水喻愁,前人多有,蘇軾是詞,則把愁恨物質化了,可以載在船中,逆流而去。這個妙喻被后人競相摹擬。李清照《武陵春》詞:“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聲名竟出蘇詞之上?!拔髦荨?,龍榆生《東坡樂府箋》引傅注以為揚州,其實詞中只是泛指西邊的州郡,即東坡此行的目的地。
過片二句,追憶當年兩人同游的情景。元豐二年,東坡自徐州徙知湖州,與秦觀偕行,過無錫,游惠山,唱和甚樂。復會于松江,至吳興,泊西觀音院,遍游諸寺。詞云“竹溪花浦曾同醉”,當指此時情事?!熬莆丁保府斎盏臍g聚;“淚”,謂別后的悲辛。元豐二年端午后,秦觀別東坡,赴會稽。七月,東坡因烏臺詩案下詔獄,秦觀聞訊,急渡江至吳興尋問消息。以后幾年間,蘇軾居黃州貶所,與秦觀不復相見?!熬莆抖嘤跍I”,當有感而發(fā)。末兩句故作反語,足見真情?!帮L鑒”,指以風貌品評人物。吳處厚《青箱雜記》卷四:“風鑒一事,乃昔賢甄識人物拔擢賢才之所急。”
東坡對秦觀的賞拔,可謂不遺余力。熙寧七年(1074年),東坡得讀秦觀詩詞,大為驚嘆,遂結神交。三年后兩人相見,過從甚歡。后屢次向王安石推薦秦觀??梢娢娜烁呤恐颜x實非常人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