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一種對作品進行解讀和分析的方式,通過表達我們的觀點和感受,我們可以深入理解書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那么我們?nèi)绾芜\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自己對書中思想和意義的理解?以下是一些著名作家的讀后感摘錄,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靈感。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一
自由,這個詞對任何我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到夠不著的東西,也無疑是一種誘惑。因為只有長大才能擁有自由,或者說你永遠長不大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說就算你長大了,但你還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會對你的關注,那么你就更沒有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帶你去看病,而醫(yī)生不是問你哪里不舒服而是問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樣不舒服。
大人們會在任何時間去關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風刺骨,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你出家門,他們會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實表明他們還是把你當作小孩子,無論你多大在他們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會有人對父母說:“我已經(jīng)長大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個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學生,父母總會想叮囑你的一切行為。
但是我想說:“我已經(jīng)長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是由媽媽推薦的。拿到它時,粗略地翻閱,知道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書》,嚴謹、認真,顯露出父愛的光輝。細細品讀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體會到的不僅是母親作為一名傳統(tǒng)女性對兒子的愛,更有對社會及人性彌留的愛。
龍應臺,是一名傳統(tǒng)的東方女性。文筆犀利,對社會現(xiàn)狀揣摩深入、透徹,卻如萬千母親一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戀、濃濃的深情。
安德烈,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紈绔少年,而是關心社會現(xiàn)狀的青年。對母親有嘲諷,有不耐煩,和許多青少年一樣,拒絕母校不厭其煩地管轄自己的生活。
年齡、國籍、環(huán)境、文化背景,無一不是母子交談的障礙,但他們卻在三年中不間斷地進行交流,實在難得。
當龍應臺講到她的十八歲時,她的家鄉(xiāng)是貧困的、臟亂的,人們是沒有文化的,但她這樣寫道:“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的鄉(xiāng)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簡單,安德烈……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郁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jīng)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BR> 一個從抑郁中成長出來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書本來談談了。正因為她經(jīng)歷了壓抑,嘗過了人間的苦澀,才會更珍惜生活,才會更享受社會帶來的一切果實,不管是無奈還是喜悅,反而,他們將現(xiàn)在的權、利、誘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對他們已經(jīng)足夠好,何以再貪圖更多呢?這是一位母親告訴我的。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他說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習慣了歐洲生活的他熱愛他閑適與從容?!叭烁酥g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香港沒有這種生活藝術?!彪m然,我覺得他的說話過于片面,因為香港人喜歡這種奔波,而且,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認為他的形象從一個叛逆的青年完全轉變了,我覺得他有思想,有情操。這一點,我還能從他對校園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體會出來。
當那些低薪家庭、問題家庭的學生初刀子追殺,學校不在乎;而這些家庭條件優(yōu)異,是精英班成員的學生被打了耳光,學校異常緊張、鄭重時,安德烈火了。他說:“我無法接受學校把這些學生當做問題的替罪羊,我更沒法忍受這種典型的私立學校精英思維,勢利,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籌,以為自己出身好,國家就是他的。”這種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常出現(xiàn)嗎,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這些文字交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思維的震撼,更有心靈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發(fā)出了如此的咆哮:“讓木屋里有和平,讓豪宅里起戰(zhàn)爭!”
讀完這本書,我心緒飛涌,心情時起時伏,有無數(shù)對自己反思以及能社會的再度探究。滿滿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心靈的頓悟,境界的提升與深切的認同感。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三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明白,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笆裁矗磕??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應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發(fā)奮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四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的書信集,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
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
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系。
我也不關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BR> 我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
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
“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這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
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一個地區(qū),而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n個國家的統(tǒng)稱,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們要學會放眼世界,學會認識我們大家共同的地球。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
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
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
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BR> 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
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
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
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臺這樣成功、這樣睿智地與孩子交流的。
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
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讓我收獲頗多。
但更讓我感動的龍云臺的良苦用心。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五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fā)現(xiàn)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六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母親一直深愛著兒子,兒子也同樣愛著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jīng)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弊x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案改赣H,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慣了的舊房子吧?!睍r間依然前進著,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沖突。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xiàn)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系。但是現(xiàn)在我不羨慕,因為現(xiàn)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边@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nèi)ネ翁?,都守在我們身邊??戳诉@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八
2004年,也就是14年前,龍應臺突然發(fā)現(xiàn)兒子“安安”不見了,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對兒子時她不知如何開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這是一個如此親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愛不單單是心里的思念、言語的關懷、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愛,愛而不懂那是虛假的愛,那終歸愛的是自己。
她強烈地要認識這個18歲的親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遠是不單有想法,更關鍵的是還有辦法,而且是妙法。她請求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與她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不能半途而廢。安德烈答應了。
龍應臺覺得: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談人生價值,談對工作的態(tài)度,談愛情觀,談抽煙問題……對話并非總是順暢的,有爭論,有各執(zhí)己見。比如安德烈對龍應臺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里:我上面所說,沒有一句我的同儕聽不懂,而且,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他們根本不需解釋。”他要求媽媽“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當然更多的地方充滿一個母親眷眷的讓人感動的情,有很多觀點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從2004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07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歷時3年3個多月時間,母子2人書信往來共36封,以專欄的方式刊載。這36封信影響了臺灣、大陸以及國外許多的家庭,許多的父母,許多的兒女。因為兩代人“親而不懂”“愛而不知”的問題,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溝癌”一樣,擴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體內(nèi),父母給錢、買房、贈車、送飯用各種方式表達“疼愛”也收效甚微,子女節(jié)日送禮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鏡、防滑鞋、煙酒糖茶頻繁表達“敬愛”也難暖愛子之心。
龍應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讓我們覺得: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愿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她無權強令他做什么。龍應臺這樣的態(tài)度使得她的兒子可以無憂慮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寬容、這種理解使得他們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里,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干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
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九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36封家書。通過寫信的方式龍應臺重新走進安安的生活,再次進入母親的角色。生為同代人,不得不為安德烈的成長和生活方式感覺到耳目一新。突然知道原來這就是我們之間,我們國家孩子與外國同齡孩子之間的差距。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畢業(yè)后也有自己的目標夢想去追求。
而我們國家的大部分青年,上學時期不斷地為了考試而學習,高考完了上大學就是一個頹廢的開始,漫長的頹廢又引發(fā)后來的迷茫。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學什么,畢業(yè)了不知該去干什么。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智障狀態(tài)“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去干什么?”可是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一直在迷失自己。讀后感。而拖延癥是我們普遍的病態(tài),得過且過也也變得無所謂,失敗也覺得理所當然。這正是目前的我!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在于自己,痛苦的是你假裝在努力改變,以為裝裝就可以成真。僥幸,早有一天要害死你。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給你的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努力讀書,卻沒人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ψx書。僅僅是為了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好像真的是,因為得出的結論是你沒有好好讀書,所以你沒有上好大學,沒有找到好工作。
二十開頭,尷尬的年齡,你突然痛苦的發(fā)現(xiàn)你的才華不夠展現(xiàn)你的個人魅力,不夠支撐你的野心。你終于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所以你只好再去讀書,去鍛煉,去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讀書當然不僅僅是為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還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讓自己變優(yōu)秀,為了結交更多有趣的朋友。借此《親愛的安德烈》共勉!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讓我羨慕??戳怂奈恼拢也胖涝瓉砀鄞蟮膶W生也和我們內(nèi)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向往,向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閑的生活狀態(tài),和內(nèi)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huán)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一
這是兩代人思想的碰撞,但也是兩代人相互了解、溝通的方式。龍應臺和安德烈,他們談對政治、國際、民主的主張,談品味、談音樂、談對kitsch的理解。。。跟安德烈同樣年紀的我,卻無法說出自己的獨立想法,深感慚愧。
“父母親,杜宇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他、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知識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BR> “在那個電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經(jīng)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后,只有的鏡頭不斷重復:你上中學,看著你重進隊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國游學,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你回頭一瞥,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BR> “你說這次游行留給我什么印象?一,一小撮人上街去爭取本來就應該屬于他們的權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錢就行);三,大學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切;四,大學只管知識的灌輸,但是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BR> “我發(fā)現(xiàn)我在心里對自己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fā)現(xiàn),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BR> “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會去抵御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說話,傻就不假裝聰明?!?BR> “我像你的兒子一樣,發(fā)現(xiàn)要找一條出路,就是要把自己和父母用手術刀分割開來。狠狠地把他們視作獨立的別人,看清楚他們的優(yōu)點缺點,把兩代數(shù)十年的恩怨情仇稀釋了,才能找回我自己,才能找回自己的真正情感世界?!?BR>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風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本書不僅僅在自我成長方面給予我營養(yǎng),更在親子教育方面給與我更多的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二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三
p87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jīng)的初戀時光,曾經(jīng)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jīng)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占有為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yǎng),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正如我后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xx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wǎng)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__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這句是臺灣的龍應臺說的。她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四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通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特別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后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應該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情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起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現(xiàn)在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希望她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們閱讀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五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guī)в卸畾q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梢酝嬗螒驎r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nèi)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龍應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fā)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僧斘覀?yōu)槿烁改赣质侨绱耍@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xiàn),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一個母親能與孩子這么交流,是一種多大的感動。我們都退讓一步,不能全部認同但我學著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實是隨心寫。我知道這邊本書感動的是親情,我也羨慕能如此真誠的同最愛的人交流。我更喜歡他們討論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對政治的討論對恐懼的討論去愛情的見解,這才是內(nèi)容,是生活。是倆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讀了共鳴也讀到了感悟。原來每個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說是心靈雞湯吧,也算,但我不認同。因為我并不是求雞湯而來,我只想看看這對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階段,一個二十歲的世界和一個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誰,只要我們愛,都要想著去了解,在生活中永遠不要忽略與他人的溝通。這是愛應該有的最初步驟。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六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有辦法明白:你的兒子已經(jīng)不是你的兒子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跨越兩代人的三十六封家書,跨越兩代人中間隔的三十年,跨越著兩國人不同的東西文化差異,跨越著他們不一樣的十八歲?!罢J識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我想這是龍應臺對于三年專欄的有始有終。
從第一封信讀起,我們不難感受到龍應臺對自己兒子許久未見得陌生,品嘗到彌漫在書信里安德烈的天真與青春的自由。從前可愛的安安、躺在她懷里依偎的安安、金燦燦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開翅膀單飛去了;從前而二十歲的煥發(fā)容顏,如今的鬢發(fā)蒼蒼,蹣跚而來又揚長而去。那些站在遠處的曾經(jīng),都隨時間而去了。
父母終究是父母,會時時刻刻牽掛,會噓寒問暖慰問,會和聲細語教育,會把孩子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會傾盡自己所有,只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終究是孩子,會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會鞭策自己努力奮斗,會愿意用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
父母沒法強求成為我們的知己,就像我們沒辦法強求任何一個人成為我們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我們熱衷于不同的事情;因為經(jīng)歷,他們所走過的路我們還沒有起步;因為時代,我們選擇表達愛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們會選擇越來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漸漸脫離了全心依賴的父母;我們會學著自己獨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務,不再讓父母手把手教我們完成我們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歡的事情中,不花一點點的時間敷衍任何人。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愛的港灣,一個人在海上獨立的航行,盡管我們會經(jīng)歷一波又一波的困難,我們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風破浪。
但是已經(jīng)有了獨立思想的我們,卻是渴望一種可以自憑做主的愉悅。自由分很多種,而父母所給我們的自由卻是最復雜的。這樣的自由是父母想給又不想給的,而我們卻又十分的渴想與期待。在這給予與企望的來回道路上,夾雜著來自不同方向、不計其數(shù)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也許會輾轉反復,也許會一波三折,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來自生活的樂趣,體會它帶給我們最獨特的感受,才能經(jīng)歷到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財富。
父母給我們的愛,不計代價的付出,他們愿意用最無私的方式來鑄就更好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心里,父母的位置永遠獨一無二、無可替代,他們對我們的付出,我們終會回報,盡我們最大的愛與孝順。我們是時代應運而生的產(chǎn)兒,請允許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盡我們?yōu)樽优畲蟮男⑿?。我愿意將來把我的第一份工資交到他們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掙的錢讓他們過上寬裕、美好的生活,讓他們盡可能的享受精神與物質(zhì)歡愉。也許,這是我讀完他們的信最大的收獲。
龍應臺和安德烈原來也可以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了不同的嘗試——她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還是要浮萍離散——人生哪有恒長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記刻下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七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著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人。
——題記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這是一位名為龍應臺的母親和她的十八歲兒子的故事……
書中的安德烈已經(jīng)長大了,成年了,可是龍應臺這位母親對他的愛卻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她開始學著認識名為十八歲的兒子,書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戲打鬧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長大,后半部分是荊棘,需要一個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龍應臺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張望著安德烈,那越來越遠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著那地平線有多遠?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看到那堅實的身軀不畏艱險的在前,想要擁抱他,卻不敢聲張。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八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边@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笆裁?你?!你申請了?怎么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面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里,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后,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面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臺微笑的樣子。再優(yōu)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一個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親,一個做這一切,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嵤?,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墒怯凭玫臍v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F(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shù)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墻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沖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沖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nèi)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jīng)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F(xiàn)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是有一次龍應臺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臺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說:“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里嗎?”結果弄得龍應臺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里,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心,但菲利普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親過于關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愿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fā)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余,我爺爺突發(fā)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聽后,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游,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說太早了不愿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不行,這是家里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強迫他們?nèi)ツ?結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shù)囊馑际羌热皇且患胰司鸵虚L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jié),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選擇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沖突,在這里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wěn)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說,兩代人之間的價值沖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后,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jīng)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上留下那么濃重出彩的一筆!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九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簽推給我時,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nèi)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臺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著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看著書中風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huán)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yè)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松,且愉悅。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著咖啡館的龍應臺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里,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臺北一樣,轉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著對時國企業(yè)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chǎn)業(yè)的滅不情愿在那里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里彌漫著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哪一種都不可以。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靈感的,能量的爆發(fā)?!傲簟辈庞谐恋怼⒗鄯e、醞釀、培養(yǎng)。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十
1)相差三十歲的兩代人,不同東西文化差異,母親與兒子共同的36封家書。
2)一本歷時三年母與子之間的溝通認識的家書。
3)適合年輕人和父母一起閱讀的書,類似的家書文章還有《傅雷家書》。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母與子之間共同努力,三年時間重新認識對方。
龍應臺與安德烈,兩代人三十歲的相差,兩種中西文化的差異,他們卻又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簡單的關系。36封家書,母子兩代人的心靈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對他們個人思想意識的影響。
因龍應臺是作家,她筆下的思考和想法在與普通父母相似對孩子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個體獨立的思考與認識,與安德烈長達三年時間通過36封家書,建立起彼此親密的關系,兩者都隨著時間推移重新認識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齡上比我這樣的九零后大出幾歲,龍應臺與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開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歲的少年。而對于我們18歲同樣是新的開始,想著總算可以脫離父母去遠方求學,或是隨心做自己喜歡的事。18歲的我們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認識,某一方面有會挑戰(zhàn)父母的管教。安德烈家書中提到的他的觀點和看法,有很多的確與年輕的我們相似,而他媽媽龍應臺給出的答案和建議,對我們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實,很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好的媽媽,用母愛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時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認識長大的孩子。她是一位可愛的媽媽,也很偉大。同時覺得這無疑是一本好的教育書,喜歡一個媽媽可以與成年的孩子如此溝通討論。
比我小三歲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時候同樣叛逆,以前一個聽話懂事,會時常與我和家人說說笑笑的弟弟,最終變得沉默不語,獨來獨往,而熱衷他覺得對的事兒,卻和他的朋友們侃侃而談。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這本書,可他總是“嫌棄”我沒事寫寫畫畫。
我想,每個人都會孤獨,有時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歡張國榮,或許也是因為一份孤獨,別人無法走近,無法理解,當他在下一個路口轉彎,清秀輪廓淡淡,你看著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嘆——長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憂傷,憂傷的氣息,漸行漸遠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讓我如此懷念的卻是手拉手的親密,我親愛的弟弟,到底還是滿滿當當?shù)脑诤酢?BR> 青春期的大男孩,19歲高高瘦瘦的個頭兒,清秀輪廓分明,可,我怎么也讀不懂你的心,我抓不住過去的時光;19歲的你一路向前,跳躍著自己青春步伐,我在你身后眺望著你前進,高高低低的背影,我既然覺得有一絲漠然,冷冷的表情,輕盈地轉身,下一個路口我再尋不到你的背影,最后的視線消失了,仿佛在告訴我——“這段路我自己走,你不必再追了”。親愛的弟弟,我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回到小時候手拉手的模樣,我還要守望多久,才能看到你陽光般的微笑。你,離我們遠了。
同樣對于比我小好幾歲的九零后弟弟來講,我是不好評價他們這些小年輕,亦或者是父母也不好評價,每個時代不同,生活的態(tài)度與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所愛,各有各的自信,對于這些小的90后,我想只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用“愛”去關心他們。希望他是優(yōu)秀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十一
寒假,讀了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淺。整本書我讀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臺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臺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敘述到,龍應臺非常討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qū)別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忍不住訓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為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丢毩⑿浴芬晃闹袑懙溃?BR>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臺,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BR>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臺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里,很喜歡龍應臺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BR>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其實,正如龍應臺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么就談什么,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fā)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討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著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聽,然后會有無窮無盡的討論,討論歌詞里最深刻的隱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jīng)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為那種經(jīng)驗是只為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BR> 又在結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復我這封信,因為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經(jīng)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討自己的隱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十二
終于讀完了“人生三書”之一——《親愛的安德烈》。這是一本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對一位母親而言,不論你的年齡有多大,都始終是她的孩子。,也是這樣一位母親,只是我認為她的愛有些過盛,自始自終都將安德烈當作一個幼童來對待。而安德烈,雖然有愛,但卻成為了一個彼此不認識不了解的人。
在最開始,這份母愛名曰“占有”,但后來,卻成了“放手”。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在他們?yōu)槲覀冧伜玫穆飞?。但我們走遠了,他們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護,我們?nèi)慷祭卫蔚赜浽谛睦?。當然,我們也愿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BR>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父母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的我們,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那一封封飽含母愛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一
自由,這個詞對任何我這個階段的青少年來說無疑是一種看得見,但卻摸不到夠不著的東西,也無疑是一種誘惑。因為只有長大才能擁有自由,或者說你永遠長不大就永遠不能得到自由,也或者說就算你長大了,但你還是每天依靠家人和社會對你的關注,那么你就更沒有自由。
舉個例子來說吧。假如有一天你生病了,你的父母帶你去看病,而醫(yī)生不是問你哪里不舒服而是問你的父母你哪里不舒服怎樣不舒服,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知道你在想什么,到底哪里不舒服和怎樣不舒服。
大人們會在任何時間去關注你的任何事情,比如出去玩,如果是下雪天,冷風刺骨,父母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阻止你出家門,他們會害怕你摔倒或是感冒。事實表明他們還是把你當作小孩子,無論你多大在他們眼里你依然是小孩子。
我想會有人對父母說:“我已經(jīng)長大了!”但是還是沒有得到該有的尊重和自由,即使你是一個初中生、高中生或者是一位大學生,父母總會想叮囑你的一切行為。
但是我想說:“我已經(jīng)長大了,我需要自由和尊重!”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
這本書,是由媽媽推薦的。拿到它時,粗略地翻閱,知道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的書信集。不由得,讓我想到了著名的《傅雷家書》,嚴謹、認真,顯露出父愛的光輝。細細品讀這一本《親愛的安德烈》,體會到的不僅是母親作為一名傳統(tǒng)女性對兒子的愛,更有對社會及人性彌留的愛。
龍應臺,是一名傳統(tǒng)的東方女性。文筆犀利,對社會現(xiàn)狀揣摩深入、透徹,卻如萬千母親一樣,對正在成長的孩子有深深的眷戀、濃濃的深情。
安德烈,叛逆但有思想、有看法,不是玩世不恭的紈绔少年,而是關心社會現(xiàn)狀的青年。對母親有嘲諷,有不耐煩,和許多青少年一樣,拒絕母校不厭其煩地管轄自己的生活。
年齡、國籍、環(huán)境、文化背景,無一不是母子交談的障礙,但他們卻在三年中不間斷地進行交流,實在難得。
當龍應臺講到她的十八歲時,她的家鄉(xiāng)是貧困的、臟亂的,人們是沒有文化的,但她這樣寫道:“你也許覺得,我是在描繪一個黯淡壓抑的社會,一個愚昧的鄉(xiāng)村,一段浪費的青春,但不是那么簡單,安德烈……可是整個社會,如果歷史拉長來看,卻是在抑郁中逐漸成熟,在浪費中逐漸累積能量。因為,經(jīng)驗過壓迫的人更認識自由的脆弱,更珍惜自由的難得?!?BR> 一個從抑郁中成長出來的女人,使我不得不跳出書本來談談了。正因為她經(jīng)歷了壓抑,嘗過了人間的苦澀,才會更珍惜生活,才會更享受社會帶來的一切果實,不管是無奈還是喜悅,反而,他們將現(xiàn)在的權、利、誘惑等,看得更淡了,生活對他們已經(jīng)足夠好,何以再貪圖更多呢?這是一位母親告訴我的。
安德烈眼里,香港是一座沒有文化的城市。他說的文化,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生活情趣,習慣了歐洲生活的他熱愛他閑適與從容?!叭烁酥g愿意花時間交流,坐下來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為了聊天而聊天,在歐洲生活里是很大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很重要的一種生活藝術。香港沒有這種生活藝術?!彪m然,我覺得他的說話過于片面,因為香港人喜歡這種奔波,而且,這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但,我認為他的形象從一個叛逆的青年完全轉變了,我覺得他有思想,有情操。這一點,我還能從他對校園里的暴力事件的看法中體會出來。
當那些低薪家庭、問題家庭的學生初刀子追殺,學校不在乎;而這些家庭條件優(yōu)異,是精英班成員的學生被打了耳光,學校異常緊張、鄭重時,安德烈火了。他說:“我無法接受學校把這些學生當做問題的替罪羊,我更沒法忍受這種典型的私立學校精英思維,勢利,傲慢,自以為高人一籌,以為自己出身好,國家就是他的。”這種問題我們的社會不常出現(xiàn)嗎,又有多少人能站起來反抗,這些文字交流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思維的震撼,更有心靈的反思。
安德烈最后發(fā)出了如此的咆哮:“讓木屋里有和平,讓豪宅里起戰(zhàn)爭!”
讀完這本書,我心緒飛涌,心情時起時伏,有無數(shù)對自己反思以及能社會的再度探究。滿滿一本母子情深,更多的是對人性的思考、心靈的頓悟,境界的提升與深切的認同感。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三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明白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取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明白,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這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笆裁矗磕??你申請了?怎樣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應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貌。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應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發(fā)奮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四
這是一本龍應臺與兒子的書信集,母親帶著八分的認真與二分的知性懷疑,兒子存著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誠。
我本是抱著不情愿去看這本書,當看到1/4時,忽然間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徹悟,書中對孩子與父母的描寫,那種無比新奇而又見解獨到的教育方式,讓我耳目一新。
書中的安德烈對生活充滿樂趣,幾乎天天聽歌、開派對、旅行等等這些我們中國孩子想也不敢想的生活方式。
再來看看我們的一天,早晨早早起床、沒完沒了的課內(nèi)與課外作業(yè)等等等等。
另一方面,小安每次遇到了挫折,媽媽來安慰他,成功時,親朋好友都為他送去衷心祝賀;但我們?nèi)〉贸晒s永遠是理所當然,甚至與家長的期望還相差許多,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差距。
這本書中隨處可見中西方文化的沖突。
安德烈是土生土長的德國青年,除了出生在臺灣,其他方面已經(jīng)很難同中國扯上關系。
我也不關心德國的未來將走向何方,我自己又將以什么為以后生活的憑依,我只關心自己每天是不是開心,是不是活得有想法有創(chuàng)意?!?BR> 我想這樣的孩子如果活在中國,不用問一定會被父母一通斥責然后令其痛改前非。
如果他是一個普通的孩子也就算了,但是這就是龍應臺的兒子?臺北文化局局長、國際知名教授的兒子?我原以為龍應臺會像平常家長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但她卻說:
“他是一個自由的人,是我生命中相遇的‘另一個人’,我無權強令他做什么,只能和他朋友似的交談。”這種話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在我們的父母的口中說出。
我覺得安德烈對mm的語氣不像總統(tǒng)也像首相了,竟然這樣和自己的母親說話,而龍應臺只是傾聽,只是思考,與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們這種火星撞地球的交流讓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一個地區(qū),而是不同種族,不同信仰的n個國家的統(tǒng)稱,它們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我們要學會放眼世界,學會認識我們大家共同的地球。
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于父母與子女的關系的描寫,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
不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
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
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內(nèi)容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BR> 而龍應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
我要你用功讀書,不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擇的權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讀完這一段,龍應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擇權。
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
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特別是對于龍應臺關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歡的工作,就必須具備一定的競爭能力,就必須努力學好本領。
為了將來的快樂,今天必須用功讀書。
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臺這樣成功、這樣睿智地與孩子交流的。
如果你仔細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與孩子建立一種相互信任。
走進孩子的生活、心靈和世界,為孩子的成長減少一分迷茫。
《親愛的安德烈》一書所包含到的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大到嚴肅的人生觀、價值觀,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jié),在三十多封書信中,說實話,里面涉及到政治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容讓我收獲頗多。
但更讓我感動的龍云臺的良苦用心。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五
再次翻開龍應臺的書,沒想到竟是我讀大二的時候。還依稀記得小時候讀過她的《中國人,你為什么不生氣》等幾篇小短文,當時只覺得她的文章與自己平時讀得名著大不一樣,文章很有股霸氣。一直就理所當然的以為作者是位先生,一位思想深刻的先生。沒想到這次讀了她的《親愛的安德烈》,才發(fā)現(xiàn)她不僅是位女士,而且還是位和普天下母親一樣,對自己的孩子,飽含深情的媽媽。
《親》是由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三十多封書信組成,中間穿插了些讀者的來信。龍應臺因為與兒子幾年未見,再相見時,兩人已從親密變得陌生。為了拉近兩人的距離,龍媽媽提議兩人通信,于是這本書便誕生了。
當時買這本書,我是被封面上介紹的,這本書讓許多“親子”由熟悉的陌生人變得能互相理解而觸動。當時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我周圍人與他們父母之間的關系。我們明明都深愛對方,卻無法表達,無處述說。結果都這樣僵持著渡過,然后揮手,帶著對彼此的誤解,走進自己的人生。我想這是無數(shù)人都正在經(jīng)歷,或已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事。我不想讓這樣的遺憾繼續(xù),我也想通過這本書讀懂我的父母,讀懂我們的關系。
沒想到,我已打開這本書,得到的卻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他們在信里的交談,那么陳懇。他們是把自己擺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交談,他們的通信中,也許有過爭執(zhí),也許有過分歧,但他們始終愿意試著去理解彼此。我和書里的讀者一樣,真的很羨慕他們這種關系。我自己也曾給父親寫過幾封信,可惜他太忙,沒時間回信,所以,我們對彼此的理解,也沒能加深。而現(xiàn)在看見別人做成功了曾經(jīng)自己沒做成功的事。我出了些許的嫉妒,便是由衷的感動。
我想時間不會重來,而我們有深愛對方,那為什么不試試再多打幾個電話,多寫幾封信。我已決定,開始提筆寫信。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六
合上書,我輕輕閉上了眼睛。這便是兩代人的差距,兩代人的代溝。
母親一直深愛著兒子,兒子也同樣愛著她,但方式不一樣,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經(jīng)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弊x到此處時,我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感覺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安德烈面對母親“受傷”的心,表示了歉意,但--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兒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案改赣H,對于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它,討好它。搬家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習慣了的舊房子吧?!睍r間依然前進著,我們在成長。長大了的我們,不再需要父母的過多關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變得不能停留在一個角度上對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和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書中可以處處看到中西文化的沖突。
《親愛的安德烈》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這本書,漸漸溶開了兩代人,兩國的代溝。也讓我認識到了,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會給我們不同的震撼力。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七
這本書還是我初中的時候讀的,當時是我爺爺買給我的,因為我爺爺是個老教師,最喜歡讓我看書,小時候覺得爺爺好煩啊,老是要我背古詩什么的,現(xiàn)在很感謝爺爺了,給我買了那么多書,很多書我其實沒有怎么認真看,因為提不起興趣,講實話,龍應臺的人生三書我全部都認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種,她,很吸引我。
《親愛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當時書讀的不多的我是這樣認為的,是龍應臺與安德烈的書信往來,所以很真實很自然。當時的安德烈十八歲。我覺得她屬實是一位很成功的母親以及教育者。“愛,不等于喜歡;愛,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進這個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系,但是我可以認識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認識這個人。我要認識這個十八歲的人。”
十八歲,十八歲的安德烈是個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滿樂趣,他喝酒、聊天、開派對、旅行……身為母親的龍應臺,很想走進兒子的內(nèi)心,去重新認識這樣一個成年人。
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人生價值,談愛情觀,也會談抽煙問題……有爭論,有認同,有時會吵起來,我覺得有趣極了,我當時羨慕極了這樣的母子關系。但是現(xiàn)在我不羨慕,因為現(xiàn)在我十八歲,我成年了我長大了,我回頭去看我的成長歷程,我的母親也是一位極棒的母親,從小到大給了我很大的尊重,給了我絕對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對我絕對嚴格。越長大越覺得母親真不容易。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边@一段話,我深深地喜歡著。人生如果是鋪滿荊棘的曲折小道,充滿了泥濘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們身上的安全繩,不論我們?nèi)ネ翁?,都守在我們身邊??戳诉@本書,當時年少,更多的是對安德烈的羨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親,她很偉大,溫柔似水,教會我太多溫暖的東西。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八
2004年,也就是14年前,龍應臺突然發(fā)現(xiàn)兒子“安安”不見了,站在面前的是一個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青年,面對兒子時她不知如何開口,不知他在想什么、在乎什么,這是一個如此親密又如此陌生的人。
愛不單單是心里的思念、言語的關懷、全力的付出,更多的是理解,懂才有愛,愛而不懂那是虛假的愛,那終歸愛的是自己。
她強烈地要認識這個18歲的親密陌生人。智慧的人,永遠是不單有想法,更關鍵的是還有辦法,而且是妙法。她請求安德烈以書信的方式與她共同寫一個專欄,條件是一旦答應就不能半途而廢。安德烈答應了。
龍應臺覺得:兒子愛她,但并不喜歡她。他們是兩代人,年齡相差三十年;他們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在信中,他們談國家意識,談文化認同,談世界觀,談人生價值,談對工作的態(tài)度,談愛情觀,談抽煙問題……對話并非總是順暢的,有爭論,有各執(zhí)己見。比如安德烈對龍應臺說:“你聽不懂我的意思對不對我們的代溝就在這里:我上面所說,沒有一句我的同儕聽不懂,而且,我想要表達的是什么,他們根本不需解釋。”他要求媽媽“問我,瞭我,但是不要‘判’我”。當然更多的地方充滿一個母親眷眷的讓人感動的情,有很多觀點有著讓人眼前一亮的智慧的火花。
從2004年5月12日的第一封信,到2007年8月24日的最后一封,歷時3年3個多月時間,母子2人書信往來共36封,以專欄的方式刊載。這36封信影響了臺灣、大陸以及國外許多的家庭,許多的父母,許多的兒女。因為兩代人“親而不懂”“愛而不知”的問題,就好像情感上的“代溝癌”一樣,擴散在父母和子女的肌體內(nèi),父母給錢、買房、贈車、送飯用各種方式表達“疼愛”也收效甚微,子女節(jié)日送禮物、生日送蛋糕、老花鏡、防滑鞋、煙酒糖茶頻繁表達“敬愛”也難暖愛子之心。
龍應臺給他的兒子足夠的自由,他們可以在同一個問題上各抒己見,沒有對錯,他們相互尊重對方的成長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讓我們覺得:龍應臺不像是安德烈的母親,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個愿意聆聽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個自由的人,她無權強令他做什么。龍應臺這樣的態(tài)度使得她的兒子可以無憂慮地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兒子的想法、人生觀和價值觀。這種寬容、這種理解使得他們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給了他正確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個幸運的人,他是一個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她不像其他的母親給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許,在她眼里,孩子應該有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做母親的無權干涉只能引導。而當安德烈失落的時候,她會安慰他,鼓勵他。
龍應臺用書信的方式了解兒子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價值觀,放下作為長輩的架子,以一個朋友的方式與兒子交換彼此的想法,沒有批判、沒有責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駁,還有安慰。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九
《親愛的安德烈》——兩代人,36封家書。通過寫信的方式龍應臺重新走進安安的生活,再次進入母親的角色。生為同代人,不得不為安德烈的成長和生活方式感覺到耳目一新。突然知道原來這就是我們之間,我們國家孩子與外國同齡孩子之間的差距。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畢業(yè)后也有自己的目標夢想去追求。
而我們國家的大部分青年,上學時期不斷地為了考試而學習,高考完了上大學就是一個頹廢的開始,漫長的頹廢又引發(fā)后來的迷茫。每天不知道自己在學什么,畢業(yè)了不知該去干什么。就是回到了原始的智障狀態(tài)“我是誰?我在哪?我要去干什么?”可是回答不出個所以然,一直在迷失自己。讀后感。而拖延癥是我們普遍的病態(tài),得過且過也也變得無所謂,失敗也覺得理所當然。這正是目前的我!歸根結底問題還是在于自己,痛苦的是你假裝在努力改變,以為裝裝就可以成真。僥幸,早有一天要害死你。
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利。
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給你的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從小父母就教育我們要努力讀書,卻沒人告訴我們?yōu)槭裁匆ψx書。僅僅是為了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好像真的是,因為得出的結論是你沒有好好讀書,所以你沒有上好大學,沒有找到好工作。
二十開頭,尷尬的年齡,你突然痛苦的發(fā)現(xiàn)你的才華不夠展現(xiàn)你的個人魅力,不夠支撐你的野心。你終于知道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所以你只好再去讀書,去鍛煉,去讓自己變得優(yōu)秀。讀書當然不僅僅是為了上好大學,找好工作,還為了豐富自己的生活,讓自己變優(yōu)秀,為了結交更多有趣的朋友。借此《親愛的安德烈》共勉!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那么讀后感到底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讓我羨慕??戳怂奈恼拢也胖涝瓉砀鄞蟮膶W生也和我們內(nèi)地的學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向往,向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閑的生活狀態(tài),和內(nèi)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比如環(huán)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臺那一封封飽含關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一
這是兩代人思想的碰撞,但也是兩代人相互了解、溝通的方式。龍應臺和安德烈,他們談對政治、國際、民主的主張,談品味、談音樂、談對kitsch的理解。。。跟安德烈同樣年紀的我,卻無法說出自己的獨立想法,深感慚愧。
“父母親,杜宇一個二十歲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棟舊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為你遮風擋雨,給你溫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會和房子去說話,去溝通,去體貼他、討好它。搬家具時碰破了一個墻角,你也不會去說對不起。父母啊,知識你完全視若無睹的住慣了的舊房子吧?!?BR> “在那個電光石火的一刻里,我就已經(jīng)知道:和你的緣分,在這一生中,將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著你離開,對著你的背影默默揮手。以后,只有的鏡頭不斷重復:你上中學,看著你重進隊伍,不再羞怯;你到美國游學,在機場看著你的背影在人群中穿插,等著你回頭一瞥,你卻頭也不回地昂然進了關口,真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中?!?BR> “你說這次游行留給我什么印象?一,一小撮人上街去爭取本來就應該屬于他們的權利;二,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么制度下(只要有錢就行);三,大學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切;四,大學只管知識的灌輸,但是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BR> “我發(fā)現(xiàn)我在心里對自己說,你面前坐著一個成人,你就得對他像對待天下所有其他成人一樣。你不會把你朋友或一個陌生人嘴里的煙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煙拔走。他早已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個個人。他就是一個別人。”
“人生中一個決定牽動另一個決定,一個偶然注定另一個偶然,因此偶然從來不是偶然,一條路勢必走向下一條路,回不了頭。我發(fā)現(xiàn),人生中所有的決定,其實都是不回頭的卒?!?BR> “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會去抵御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不知道就不要說話,傻就不假裝聰明?!?BR> “我像你的兒子一樣,發(fā)現(xiàn)要找一條出路,就是要把自己和父母用手術刀分割開來。狠狠地把他們視作獨立的別人,看清楚他們的優(yōu)點缺點,把兩代數(shù)十年的恩怨情仇稀釋了,才能找回我自己,才能找回自己的真正情感世界?!?BR> “每一個孩子就是一本經(jīng),是為母者終身奉讀的經(jīng)。這本經(jīng)好不好讀,就看做母親的耐心、愛心、運氣及造化了。風箏即使放手飛了,這本經(jīng)還是常留母親手中,還是會繼續(xù)讀下去,繼續(xù)牽掛下去。”
“對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當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這本書不僅僅在自我成長方面給予我營養(yǎng),更在親子教育方面給與我更多的幫助。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二
《親愛的安德烈》是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兒子安德烈用三年時間互通書信的結集。36封家書呈現(xiàn)了母子兩代人心靈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對個體思想意識的影響。在信中,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認真”;龍應臺“有八分認真,二分知性懷疑”。安德烈對龍應臺“嘲笑有加”;龍應臺對安德烈“認真研究”。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就是眼看著這個自己深愛的孩子越走越遠,而且他的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孩子走遠了,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我們其實全都牢牢的記在了心里。我們也愿意用最大的愛去回報,只是,請允許我用自己的方式。我愿意把我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拿來讓我的媽媽過上相對充裕的生活,去享受自己想要的精神或物質(zhì),這樣我會得到一種莫大的快樂和滿足;但我不愿意聽她嘮叨一分鐘,我覺得這不是不愛,只是因為我們不是能在語言交流上取得愉悅的人。如果說她在說,我在聽,我不違心的告訴你,那僅僅是出于禮貌和孝敬。
當然,我覺得龍應臺和安德烈,也有些其他的原因。
比如說,龍應臺從政。我是有點很難理解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談論的都是國家大事,世界,國家,民族,公平,自由,正義,很像是政治家們在探討議論人類的發(fā)展,時局的走向;這跟我看《傅雷家書》的感覺不太一樣。我想對龍應臺來說這可能是職業(yè)習慣思維定勢,但對安德烈來說,他只是個人主義的自由慣了的年輕人,有幾分熱情,幾分牽強,就很難說清了。
比如說,也有安德烈的原因。父母都是有成就的名人,而且長時間不在身邊,從小過著優(yōu)裕的生活,十幾歲周游了半個世界。我們可以想象這樣的孩子是獨立、自由、無憂而任性的人。他會放縱自己沉迷于自己的喜好,比如說朋友、音樂、足球、啤酒,而不愿意拿一點點時間來敷衍任何人。
我不知道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是否達到了最終的目的,消除了心靈上的隔離;還是只是一個母親一次有些癡心有些偏執(zhí)的努力,其實在我的心里,我覺得可能沒有。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三
p87清純靜美,白衣白裙別上一朵粉紅的蝴蝶結--誰抵擋得住"美"的襲擊?對美的迷戀可以打敗任何智者自以為是的心得。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
--:受辦公室同事曹一美老師的影響,到圖書館把龍應臺出版的系列書借來看,首先看的就是曹老師寫了的《親愛的安德烈》。當看到以上這段話時,勾起了我一個回憶:曾經(jīng)的初戀時光,曾經(jīng)的花前月下的美好歲月,曾經(jīng)的恩恩怨怨。引起了一個感慨:"我只能讓你跌到,看著你跌到,只能希望你會在跌到的地方爬起來,希望陽光照過來,照亮你藏著憂傷的心,照亮你眼前看不見盡頭的路"。對自己孩子的就應該這樣,明智的家長一定要放權,要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去嘗試,去摸爬滾打,即使傷痕累累也不要后悔。世界上只有父母對自己子女的愛是以不占有為目的,是一種應該保持一定距離的愛,而不應該嬌生慣養(yǎng),甚至溺愛孩子。
如果媒體不維持一種高度的批判精神,一個社會是可以集體變"笨"的是不是?
正如我后來又追問她的反映她終于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西方文化唄。"。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了另外一件事:20xx年的諾貝爾和平獎授予中國的劉曉波,我們的整個網(wǎng)絡,整個媒體都是沉默一片,甚至封殺有關報道,零星的信息中都是譴責西方的別有用心,而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這是一件好事:至少人家拿中國當回事,諾貝爾頒獎典禮上至少有中國人的聲音和身影;劉曉波也好,__喇嘛也好,個人追求方面至少有我們值得敬佩的地方。
這句是臺灣的龍應臺說的。她是臺灣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識份子,著名作家,作品針砭時事,鞭辟入里。在歐洲、大陸、臺灣三個文化圈中,她的文章成為一個罕見的檔案,作品《野火集》等具有很大的影響。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四
這個星期,我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令我感觸頗深。
《親愛的安德烈》是由著名作家龍應臺和她的兒子合著的一本書,書中摘錄了一位母親與她的兒子通過信件來互相了解,大意是:在安德烈十四歲時,龍應臺離開歐洲,前往臺北任職,于是,這對母子暫時的分開了,等到卸任再回兒子身邊,安德烈已經(jīng)是一個小伙子了,龍應臺發(fā)現(xiàn),四年間,兒子長大了,母子間卻多了一堵無形的墻,如往往在同一個問題的看法上,雙方多次出現(xiàn)分歧,龍應臺感到兒子變了,他們是不同的兩代人,也是兩國人,中間橫著東西文化,于是,母子倆用了三年的時間,以書信的方式,進入了對方的世界、心靈,龍應臺“第一次了解了自己十八歲的兒子”,安德烈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安德烈向母親這樣寫道:”媽媽,你跟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還是把我當十四歲的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二十一歲的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舍‘”,書中不乏這樣的片段,語言犀利,點名了安德烈不希望媽媽還像對待孩子一樣對待他,希望自己能獨立,能長大。
就在我的身邊,就有這樣一個的例子。我的一個好朋友——婷婷,平時在學校里學習成績很優(yōu)異,是他們班的班長,是一個有個性,有創(chuàng)意的女生,在他們班,她很受同學們的歡迎,有特別多的好朋友,活潑又開朗,但是,回到家中她就像變了個人似的,沉默不語,每天回到家就埋頭寫作業(yè),把自己悶在房間里,不喜歡和家人交流,把心靈的窗子也關得緊緊地,似乎不想讓一絲陽光照射進來。在家中不喜歡和父母傾談,她總是說與父母沒有話題可聊,但是和我在一起時,她就有說不完的話題:學校發(fā)生的趣事、她的好朋友的情況、她在學校的表現(xiàn)等等。后來,我與她進行了很深刻的一次交流,才知道:婷婷的爸爸又經(jīng)常出差,所以沒有時間與爸爸媽媽交流。
我和她是有一些區(qū)別的,我喜歡傾訴,總覺得快樂的事情應該與每個人分享,所以,我是很喜歡和爸爸媽媽聊天,他們知道了我的情況,也會很快樂,這就讓我感受到父母其實很關心我,她們在傾聽我的話,我們在一起學習,他們在陪伴我成長。而婷婷不喜歡與父母交談,覺得自己與父母之間有代溝,無法溝通,因為現(xiàn)在的青少年都比較新潮,對網(wǎng)絡的詞匯比較熟悉,而有些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兒女到底喜歡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兒女又總是說些網(wǎng)絡潮語,就導致家長和兒女只見沒有共同語言,婷婷的內(nèi)心也就更加封閉了。
讀了《親愛的安德烈》這本書,我很想把這本書送給婷婷,希望她能通過閱讀這本書,理解爸爸媽媽的不容易,因為生活的重擔,使他們有些無暇顧及你的一些喜好,書中的一句話點明了多少青少年想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的心聲:“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還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恐怕婷婷也有過這樣的想法吧!使婷婷與爸爸媽媽之間的隔閡能夠慢慢被清除,變回那個開朗大方的她。龍應臺知道了兒子的想法,相信只要婷婷主動與父母交流,父母一定會知道她的想法的吧!
我希望天下的父母看這本書,讓同學們閱讀這本書!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五
一直特別喜歡讀這種貼近生活的書,可能是好理解或者是得到某一瞬間的共鳴。我熱愛人與人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就像三毛書中寫的朋友親情的那些暖和怨總讓我悲傷或溫暖。在這種美好的生活中如果再有一點感情的點綴,讓人很容易愛上這個世界。
龍應臺帶有中國母親的特點卻又有一些特別,安德烈?guī)в卸畾q年輕人的心聲特點卻又有異國的風情。今年我二十,不得不說當讀到他說我是一個平庸的人,我心里震動一下。我想我也是比他更更平凡的人。三流學校沒有志向沒有興趣大概我最迷茫的時候就是此處吧。我想我就是注定平凡的人,所以我就是盡情做自己想做的事??梢酝嬗螒驎r大喊大鬧沉浸其中,可以夜晚叫上朋友跑出學校游蕩城市的角落,可以坐在那里看上一下午的書,可以對路過的人肆意大笑,我想這是二十歲的我獨特的迷茫和頹廢,我沒有目標便只好浪費生活。想起家中的親人何不內(nèi)疚,但是我難以邁出我的步伐達到他們的期待,只好做生命的享受著,我是一個小小平凡的人。當龍應臺說出我只想讓你快樂,如果我淚腺發(fā)達肯定會流淚。因為我們都想做令人驕傲的孩子,同時也渴望理解。
倆代人的溝通帶有親情的傳遞也有思想的碰撞,特別有意思。我想交流才是真誠的傳遞方式。當我們想了解一個人,就要跟他說很多的話,真誠的說話。在中國不得不說親情的重量是最重的,但是那是父母一昧的給予他們的愛,孩子也要尊重父母努力的達到期待。這是親情么,是,這是幾千年的親情,但我想算一種賦予的契約,做父母的應該怎么做做孩子的應該怎么做。我們從未了解彼此。這不是那種你知道你怎么做你爸會痛扁你也不是你媽看你一眼就知道你拉的什么屎,是那種你說出一個觀點,竟然是認同或者討論,而不是那種你一個小孩子懂什么。我想在中國很難,因為父母給予的太多,連龍應臺這種開明鼓勵獨立的母親,在孩子說抽煙喝酒什么時候第一反應就是去詢問和勸誡,他們不管自己孩子有沒有主見或者在何種心情下做這種事,只知道這不好要停止。這就父母身上那種你永遠是小孩,我要永遠保護你。這種深愛,大概很多時候都讓孩子喘不動就想他們能把心放在自己身上,享受自己的日子??僧斘覀?yōu)槿烁改赣质侨绱耍@是典型的中國情感。沒有好壞,只是想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會慢慢改變。當讀到安德烈說他看到中國二十歲的年輕人的幼稚表現(xiàn),我羞紅了臉,因為我也如此。
一個母親能與孩子這么交流,是一種多大的感動。我們都退讓一步,不能全部認同但我學著理解你的世界。以上吐槽了可多,其實是隨心寫。我知道這邊本書感動的是親情,我也羨慕能如此真誠的同最愛的人交流。我更喜歡他們討論的香港人的快生活對政治的討論對恐懼的討論去愛情的見解,這才是內(nèi)容,是生活。是倆代人的不同是碰撞,但是我讀了共鳴也讀到了感悟。原來每個人都是如此有意思。說是心靈雞湯吧,也算,但我不認同。因為我并不是求雞湯而來,我只想看看這對母子的不同和思想的不同階段,一個二十歲的世界和一個四十的世界和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悟。
不管是誰,只要我們愛,都要想著去了解,在生活中永遠不要忽略與他人的溝通。這是愛應該有的最初步驟。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六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有辦法明白:你的兒子已經(jīng)不是你的兒子了,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跨越兩代人的三十六封家書,跨越兩代人中間隔的三十年,跨越著兩國人不同的東西文化差異,跨越著他們不一樣的十八歲?!罢J識十八歲的人,你得從頭學起,你得放空自己。”,我想這是龍應臺對于三年專欄的有始有終。
從第一封信讀起,我們不難感受到龍應臺對自己兒子許久未見得陌生,品嘗到彌漫在書信里安德烈的天真與青春的自由。從前可愛的安安、躺在她懷里依偎的安安、金燦燦毛茸茸的安安如今也要展開翅膀單飛去了;從前而二十歲的煥發(fā)容顏,如今的鬢發(fā)蒼蒼,蹣跚而來又揚長而去。那些站在遠處的曾經(jīng),都隨時間而去了。
父母終究是父母,會時時刻刻牽掛,會噓寒問暖慰問,會和聲細語教育,會把孩子的快樂當作自己的快樂,會傾盡自己所有,只為成全更好的他;孩子也終究是孩子,會感恩父母的良苦用心,會鞭策自己努力奮斗,會愿意用寸草心來報答父母的三春暉。
父母沒法強求成為我們的知己,就像我們沒辦法強求任何一個人成為我們的知己一樣。因為年齡,我們熱衷于不同的事情;因為經(jīng)歷,他們所走過的路我們還沒有起步;因為時代,我們選擇表達愛的方式都大不相同。所以,我們會選擇越來越靠近志同道合的伙伴,漸漸脫離了全心依賴的父母;我們會學著自己獨立的去思考生活中的大小事務,不再讓父母手把手教我們完成我們生命里的每一件事;我們會花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所喜歡的事情中,不花一點點的時間敷衍任何人。我們終有一天,會離開父母愛的港灣,一個人在海上獨立的航行,盡管我們會經(jīng)歷一波又一波的困難,我們也愿意用自己力量乘風破浪。
但是已經(jīng)有了獨立思想的我們,卻是渴望一種可以自憑做主的愉悅。自由分很多種,而父母所給我們的自由卻是最復雜的。這樣的自由是父母想給又不想給的,而我們卻又十分的渴想與期待。在這給予與企望的來回道路上,夾雜著來自不同方向、不計其數(shù)的情愫。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會,也許會輾轉反復,也許會一波三折,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體會來自生活的樂趣,體會它帶給我們最獨特的感受,才能經(jīng)歷到只屬于我們自己的、獨一無二的財富。
父母給我們的愛,不計代價的付出,他們愿意用最無私的方式來鑄就更好的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心里,父母的位置永遠獨一無二、無可替代,他們對我們的付出,我們終會回報,盡我們最大的愛與孝順。我們是時代應運而生的產(chǎn)兒,請允許我們用自己的方式,來盡我們?yōu)樽优畲蟮男⑿?。我愿意將來把我的第一份工資交到他們的手上,愿意用自己掙的錢讓他們過上寬裕、美好的生活,讓他們盡可能的享受精神與物質(zhì)歡愉。也許,這是我讀完他們的信最大的收獲。
龍應臺和安德烈原來也可以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他們做了不同的嘗試——她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她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日后的人生旅程,淡然還是要浮萍離散——人生哪有恒長廝守?但是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記刻下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七
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地對著背影既歡喜,又悲傷,想要追回擁抱卻不敢聲張的人。
——題記
讀《親愛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這是一位名為龍應臺的母親和她的十八歲兒子的故事……
書中的安德烈已經(jīng)長大了,成年了,可是龍應臺這位母親對他的愛卻沒有變,只不過換了一種方式,她開始學著認識名為十八歲的兒子,書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戲打鬧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長大,后半部分是荊棘,需要一個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龍應臺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張望著安德烈,那越來越遠的,越來越小的背影,揣摩著那地平線有多遠?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見了?看到那堅實的身軀不畏艱險的在前,想要擁抱他,卻不敢聲張。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八
“媽媽,你和我說話的方式,還是把我當作……小孩看待,你完全無法理解我是個……成人,你給我足夠的自由,是的,但你知道嗎?你一邊給,一邊覺得那是你的‘授權’或‘施予’,你并不覺得那是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利!對,這就是你的生態(tài)啊。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拿起親愛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樣一段話,瞬間一種強烈的共鳴撲面而來。的確,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總是會有很多自己的思想,想著走自己的路,選擇自己的品味,在搞自己的游戲,并總是在心底高呼:“媽,你能不能理解,我們要自己出去探索?!边@便是我們心中的獨立。
而我是從何時開始變得上述般反叛的,具體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是我產(chǎn)生“這么大的人同母親還太親近,代表著本身人格獨立性不夠完整”的觀念開始的。只記得去年自己當選“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沒人知道,直到頒獎的前一天晚上,母親才因我的一句話“明天的頒獎典禮我是獲獎者之一”而得知?!笆裁?你?!你申請了?怎么沒和我們商量?”那一刻望著母親驚愕的表情,心底卻莫名地涌起一種快感,這是這么多年來我第一次自己做決定,而且是一次成功的決定。于是每每當我想起這一經(jīng)歷,嘴角便會情不自禁地揚起一絲得意的笑。然而當我讀到書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龍應臺面對兒子的獨立宣言時的“慘狀”,這抹淺笑滿滿的凍結、封存。
從未想到原來作為母親的她們,面對這樣的言語與場面是這般“無法應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們的角度開始試想。一開始的自己,只是個柔軟地躺在母親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親切地叫著媽媽。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悄然成長,一點點地變得成熟,一點點地追求獨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這一切都在母親的眼里,而她只能遠遠地站在身后,惆悵地望著我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或許,在她心里依舊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地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時代的我,而我卻仿佛一夜之間變得亭亭玉立,說話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沒話想和她說。這個時候,一旁的母親真得會很心痛吧。
此時再回想自己,在這羽翼還未豐滿之際,就早已想方設法地追求“獨立”,是否的確疏忽甚至在無形中傷害了有著中國“保護式”教育心理的母親。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書上。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驀然發(fā)現(xiàn)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一個面對學習、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和排解的少年,一個擁有和自己一樣血液的優(yōu)秀、感性、率真、誠實、幽默……的可愛少年。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臺微笑的樣子。再優(yōu)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一個愿意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忍受孩子的嘲笑的母親,一個做這一切,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于自己的孩子的可敬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嵤?,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謹,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墒怯凭玫臍v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F(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全書主要是作者龍應臺和他的兒子安德烈之間的35封書信,其中也穿插了不少讀者的來信及他們對此的回信,龍應臺和安德烈兩母子以書信的交流方式,試圖接觸、了解彼此的生活、世界和心靈,兩人在信中除了交談家事外,還就價值觀念、文化品味、東西方文化差異、政治時事、城市文化等等交流了各自看法,讀來耐人尋味。
從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到,像大多數(shù)父母和自己青少年時期的孩子一樣,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代溝和阻隔,而橫在他們之間的這堵無形的墻主要是由于價值觀念和年齡的差異造成的,安德烈代言的是二十歲左右的青少年,而龍應臺則代表著五十歲上下的父母輩,兩代人之間在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文化品味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甚至沖突。不過,可貴的是,龍應臺和安德烈并沒有讓他們之間的代溝越拓越寬,而是以書信的方式坦誠交流,相互了解和包容,龍應臺由此進入了一個二十歲少年內(nèi)心的情感世界,而安德烈也第一次真正認識了自己的母親。其實,就像龍應臺和安德烈之間的故事一樣,父母和青少年時期的孩子或多或少會有代溝、阻隔甚至情感沖突,但兩代人之間其實完全可以像朋友一樣心平氣和地坐下來談一談,坦誠交流,互相了解包容。父母輩不要總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孩子身上,代替孩子去看世界評社會,孩子們也不應把自己內(nèi)心的小宇宙隱藏起來,不要總以為自己的世界與父輩們格格不入。十八歲的我曾經(jīng)也認為自己的世界父母是永遠不會懂的,也沒必要讓他們了解?,F(xiàn)在,二十歲漸顯成熟的我回想起自己十八歲時的那些想法和做法,其實真是那么的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如果說我那時候能主動打開心扉,讓父母進入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遇事征求一下他們的意見,那么我以后的人生軌跡或許會轉變,當然是向好的方向轉變。
書中另一個有趣的情節(jié)是有一次龍應臺和菲利普還有她的朋友去郊外游玩,朋友想去上廁所,便順口問她讀大學的女兒要不要上廁所,這時龍應臺也想上廁所,便也順帶問菲利普要不要上廁所,結果這一舉動引起了菲利普的不滿,他向媽媽說:“第一,這種問題,不是對三歲小孩才會問的問題嗎?第二,上廁所,你不覺得是件非常非常個人的事嗎?請問,你會不會問你的朋友”要不要上廁所“?是怕我尿在褲子里嗎?”結果弄得龍應臺無言以對。也許在中國人的生活習慣里,自己想上廁所時叫上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一起去是很平常的事,甚至可以理解為一種關心,但菲利普所說的也不無道理,這也可以理解為菲利普不愿自己母親過于關心呵護自己,他要自己獨自飛翔,而不愿永遠活在媽媽的襁褓中。
寫到這,我想起了發(fā)生在我們家中的一件事。今年除夕夜,我們一家人在酒店吃年夜飯,酒足飯飽之余,我爺爺突發(fā)奇想,建議我們一家人明天一早去郊游。三叔聽后,便問了他的兩個兒子明天一早有沒空一起去郊游,兩個兒子異口同聲說太早了不愿出去。這時爺爺不高興了,他以命令的口吻說道,不行,這是家里少有的聚會,明天一早你們必須去!話音剛落,輪到三叔不高興了,他反駁道,孩子去不去是他們的自由,你怎么可以強迫他們?nèi)ツ?結果兩人為此爭吵不休,弄得最后好好的飯局不歡而散。其實,爺爺和三叔的意思我都理解,爺爺?shù)囊馑际羌热皇且患胰司鸵虚L幼輩分之分,要有家庭禮節(jié),輩分小的必須服從家里安排,以家庭大局為重。而三叔的觀點是,小孩再小也有他們自己的自由,在一些事上他們有權選擇自己什么可以同意,什么可以拒絕,這完全取決于他們自己的選擇,旁人就算是父母也無權干涉。照我理解,爺爺和三叔的爭論進一步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家庭文化和西方自由文化的一種沖突,在這里我還真的不能判斷誰對誰錯,家庭穩(wěn)定重要,個人自由也同樣重要,要我在這兩者之中取其一,我還真的做不出選擇。我只能說,兩代人之間的價值沖突只有在彼此坦誠交流、理解和寬容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共處,交融。
最后,我還想說,我真的羨慕安德烈,他能在一個如此精彩的人生環(huán)境中成長,不到三十歲的他已經(jīng)跑遍了差不多半個地球,擁有一群不同膚色不同語言但卻肝膽相照的好朋友,有著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遇事能獨立思考,有自己的見解,安德烈的人生注定充滿挑戰(zhàn),充滿色彩。我希望至少有朝一日我能走出國門,去感受外國世界的精彩,進而拓展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思想,在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上留下那么濃重出彩的一筆!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十九
當母親將這本書冠以“好書,名著”等標簽推給我時,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層又一層,但當我翻開書頁,看了幾頁時,我對它頓時改觀。
超乎預料的有趣呢。而且,書中母子兩人書信內(nèi)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龍應臺女士與安德烈,他們看著同一片星星,在同一個太陽的光芒下生存,但他們接觸不到被此,熟惡而又陌生。在這三十六封書信中,他們對簧富差異、美學、人文、各國文化差異等等提出了探討與研究。這三十六封跨海書信,使這對母子有了連結,重新認識到了對方,她認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他也認識了自己的母親。看著書中風趣幽默的語句,我看到了一些別樣的東西,一些我從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這個世界可悲的貧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樹”:我知道了“間題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認真的看一本書,這本書也沒有讓我失望記憶猶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為逗留”。
咖啡館幾乎是每個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習慣在空暇的時間去這類環(huán)境幽靜,氣氛高雅的地方,點杯咖啡,寫寫作業(yè)或是看看書我喜歡這樣的氣氛,這可以讓我放松,且愉悅。
然,在香港這個地方,羊目細尋,你竟是尋不著咖啡館的龍應臺女士在書店買了書,想要尋一家咖啡館,鈷進一個寧靜的角溶,在咖?香氣的繞里,把整袋新書翻完,可香港是沒有咖啡館的她在信中如此寫道:“那天很熱,我背著很重的書,一條街一條街找,以為和臺北一樣,轉個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沒有,真的沒有。去餐廳吧,可是那是一個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帶著對時國企業(yè)斷的不滿,他們對本土產(chǎn)業(yè)的滅不情愿在那里消費而即使坐下來,身邊也總是匆忙的人,端著托盤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館里彌漫著一種時間壓迫感。
這就是香港,這個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們工作時間之長,全世界第一。
哪一種都不可以。
文化,來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靈感的,能量的爆發(fā)?!傲簟辈庞谐恋怼⒗鄯e、醞釀、培養(yǎng)。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十
1)相差三十歲的兩代人,不同東西文化差異,母親與兒子共同的36封家書。
2)一本歷時三年母與子之間的溝通認識的家書。
3)適合年輕人和父母一起閱讀的書,類似的家書文章還有《傅雷家書》。
龍應臺《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母與子之間共同努力,三年時間重新認識對方。
龍應臺與安德烈,兩代人三十歲的相差,兩種中西文化的差異,他們卻又是母親與孩子之間簡單的關系。36封家書,母子兩代人的心靈碰撞,中西不同文化對他們個人思想意識的影響。
因龍應臺是作家,她筆下的思考和想法在與普通父母相似對孩子關愛之外,更多的是個體獨立的思考與認識,與安德烈長達三年時間通過36封家書,建立起彼此親密的關系,兩者都隨著時間推移重新認識并理解彼此。
安德烈是85年出生,年齡上比我這樣的九零后大出幾歲,龍應臺與安德烈的重逢是在分開四年之后,安德烈早已是18歲的少年。而對于我們18歲同樣是新的開始,想著總算可以脫離父母去遠方求學,或是隨心做自己喜歡的事。18歲的我們總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有新的想法和認識,某一方面有會挑戰(zhàn)父母的管教。安德烈家書中提到的他的觀點和看法,有很多的確與年輕的我們相似,而他媽媽龍應臺給出的答案和建議,對我們自身也是有益的。
其實,很羨慕安德烈有這樣一位好的媽媽,用母愛的方式去“套”住孩子,愿意在青春期的時候再次放低自己,重新認識長大的孩子。她是一位可愛的媽媽,也很偉大。同時覺得這無疑是一本好的教育書,喜歡一個媽媽可以與成年的孩子如此溝通討論。
比我小三歲的弟弟在青春期的時候同樣叛逆,以前一個聽話懂事,會時常與我和家人說說笑笑的弟弟,最終變得沉默不語,獨來獨往,而熱衷他覺得對的事兒,卻和他的朋友們侃侃而談。真希望我老弟也看看這本書,可他總是“嫌棄”我沒事寫寫畫畫。
我想,每個人都會孤獨,有時常常在想弟弟怎么如此喜歡張國榮,或許也是因為一份孤獨,別人無法走近,無法理解,當他在下一個路口轉彎,清秀輪廓淡淡,你看著他的瘦瘦高高的背影,只是感嘆——長大了!不必再追上了,他的孤傲是青春的憂傷,憂傷的氣息,漸行漸遠的是回不去的童年,而讓我如此懷念的卻是手拉手的親密,我親愛的弟弟,到底還是滿滿當當?shù)脑诤酢?BR> 青春期的大男孩,19歲高高瘦瘦的個頭兒,清秀輪廓分明,可,我怎么也讀不懂你的心,我抓不住過去的時光;19歲的你一路向前,跳躍著自己青春步伐,我在你身后眺望著你前進,高高低低的背影,我既然覺得有一絲漠然,冷冷的表情,輕盈地轉身,下一個路口我再尋不到你的背影,最后的視線消失了,仿佛在告訴我——“這段路我自己走,你不必再追了”。親愛的弟弟,我還要等待多久,才能回到小時候手拉手的模樣,我還要守望多久,才能看到你陽光般的微笑。你,離我們遠了。
同樣對于比我小好幾歲的九零后弟弟來講,我是不好評價他們這些小年輕,亦或者是父母也不好評價,每個時代不同,生活的態(tài)度與方式也不同,各有各的所愛,各有各的自信,對于這些小的90后,我想只能站在他們的角度,用“愛”去關心他們。希望他是優(yōu)秀的人。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十一
寒假,讀了龍應臺與兒子安德烈合作寫的《親愛的安德烈》一書,受益匪淺。整本書我讀出了兩個詞,尊重和自由。
龍應臺對兒子的尊重和兒子與母親交談的自由,頗讓我們感動與羨慕。我們常說,對待孩子要像對待自己的朋友一樣,可是能做到的家長又有多少?龍應臺女士在這36封家書中給我們做出了榜樣。記得書中這樣敘述到,龍應臺非常討厭自己的兒子吸煙,每當他吸煙的時候,都想狠狠地訓斥安德烈,但終于還是忍住了,理智告訴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選擇的權利。而我們做家長的和龍女士所區(qū)別的,就是我們面對這樣的行為,常常忍不住訓斥孩子,甚至對他們大打出手。因為我們恐懼,恐懼孩子走彎路,恐懼孩子走向我們所不希望的道路。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甚至亞洲的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丢毩⑿浴芬晃闹袑懙溃?BR> 一天,一些中國大陸記者來采訪龍應臺,她的二兒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剛離開,菲利普便說道:“媽,你有沒有注意到一個女的華人朋友的特征?”
他說,“就是當他們要問我什么問題的時候,他們的眼睛是看著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卻用第三人稱‘他’來稱呼我?!?BR> 從這可以看出,在我們中國,甚至亞洲傳統(tǒng)思想中,孩子無論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這也是我們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為這種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龍應臺女士對于孩子的尊重還表現(xiàn)在,能夠以一顆平常心對待孩子的“平庸”。作為中國的家長,我們常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無形當中,便給孩子施加了壓力。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樣,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獲得的成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這里,很喜歡龍應臺女士給安德烈的這樣一段話與家長們共勉:
“對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而在現(xiàn)代的生活架構里,什么樣的工作比較可能給你快樂?第一,它給你意義,第二它給你時間?!?BR> 這兩句話使我醍醐灌頂,因為我也是一名家長,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夠不平庸,但是對于不平庸的意義,我理解的很狹隘,能上一流的大學,能有一份非常體面的工作。并沒有考慮到孩子真正喜歡的是什么?其實,正如龍應臺女士對安德烈說的“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我們最終極的負責對象,安德烈,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
其次,這本書給我的另一個沖擊就是安德烈在母親面前是自由的。從書中可以看出來,安德烈,想談什么就談什么,毫無顧忌,就像對待自己的同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平等對話。即使說得有些過分,有些無禮,對方也不會因此而大發(fā)雷霆。記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學》中,安德烈在和媽媽討論音樂,說了這樣一段話:
“拿著曲子和同樣有興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聽,然后會有無窮無盡的討論,討論歌詞里最深刻的隱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觀念,那真是不可言傳的獨特經(jīng)驗——我不能給你解釋,因為那種經(jīng)驗是只為那一個時刻和氣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傳而獨特?!?BR> 又在結尾時這樣寫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復我這封信,因為你不是樂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寫作,或者文學,所帶給你的,是不是和音樂所帶給我的一樣,一種獨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人能窺探的一種秘密的、私己的美學經(jīng)驗?”
這哪是和媽媽對話呀,這就是和同齡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討自己的隱私。
真好,通過這樣的對話形式母親認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兒子,兒子也第一次認識了自己的母親。
親愛的安德烈每封信的讀后感篇二十二
終于讀完了“人生三書”之一——《親愛的安德烈》。這是一本兩代人共讀的36封家書,使我受益匪淺,感慨萬分。
對一位母親而言,不論你的年齡有多大,都始終是她的孩子。,也是這樣一位母親,只是我認為她的愛有些過盛,自始自終都將安德烈當作一個幼童來對待。而安德烈,雖然有愛,但卻成為了一個彼此不認識不了解的人。
在最開始,這份母愛名曰“占有”,但后來,卻成了“放手”。
有時候父母總是不計代價的付出,希望我們能走在他們?yōu)槲覀冧伜玫穆飞?。但我們走遠了,他們又覺得無限荒涼和凄然。其實每個人都知道在我們的心里,沒有任何人能取代父母的位置。他們對我們的付出,對我們的愛護,我們?nèi)慷祭卫蔚赜浽谛睦?。當然,我們也愿意用我們自己的方式去回報父母?BR>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父母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的我們,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那一封封飽含母愛的回信,也許會對父母有更多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