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體會是我們在學習和工作生活中的一種總結(jié)和概括,它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思考和沉淀。心得體會是一種對自己一段時間表現(xiàn)的反思,從而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和進步的方向。要寫一篇較為完美的心得體會,我們需要發(fā)掘自己的思維深度和理解廣度。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夠給大家?guī)硪恍╈`感和啟示。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后,應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驅(qū)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透過經(jīng)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透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xiàn)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于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于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chǎn)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因此"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quán)威。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quán)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當我懂事后,當我懂事后親身應對了死亡后,在應對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nèi)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lián)想到幾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wěn)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于零的,那么我們此刻所謂的奮斗除了養(yǎng)活自己,茍且偷生外,還有什么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恒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它需要有什么來明白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職責。人類根本的職責,是發(fā)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chǔ)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fā)展科技,在現(xiàn)今的狀況來看,只有持續(xù)經(jīng)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通常談論的是哲學思想的歷史和發(fā)展?,F(xiàn)代西方哲學史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涉及到對西方哲學思維發(fā)展演變的全面理解,并對其內(nèi)在的邏輯和理論進行分析和探討。在我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我得出了幾個心得體會。
第一段:哲學思想在歐洲的影響。
經(jīng)過對歐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哲學思想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深遠。哲學思想的崛起,使歐洲逃離了黑暗時代,并迎來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等重要的歷史時期。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歐洲本土,還滲透到了全球。這些思想在對世界歷史和文化、政治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可謂不可估量。
第二段:哲學思想在現(xiàn)代學術(shù)中的地位。
在現(xiàn)代學術(shù)中,哲學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認可。通過對哲學思想的研究,人們可以深入探討道德、自由、權(quán)力、正義、真理和存在等重要的社會和人類問題。哲學思想的藝術(shù)和文化成就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和智慧。因此,哲學思想在學術(shù)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三段:歷史是哲學思想的依據(jù)。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哲學思想的背后有著強大的歷史和文化基礎(chǔ)。理解和掌握歷史常識是掌握哲學思想的必要前提。只有深入研究歷史和文化,才能準確地理解哲學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和理論。因此,歷史是哲學思想的依據(jù),深入研究歷史與哲學思想的聯(lián)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學的本質(zhì)。
第四段:哲學思想應用于生活。
哲學思想并不僅僅局限于學術(shù)范疇,它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通過哲學思想的學習和運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和人類的本質(zhì),同時,也可以理解自己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哲學思想還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指導,為我們尋求歸屬和價值的愉悅感提供幫助。
第五段: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與變革。
哲學思想也經(jīng)歷了歷史上的發(fā)展和變革,如反思論、第二次認識論、羅素哲學等等。這些理論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因為人們對社會和世界的人類本質(zhì)和本質(zhì)問題不斷提出新的思考和探討。因此,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也是不斷前進的,越來越與時俱進。
總之,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的全面研究是我們理解人類文化、社會和自己的歐洲歷史和文化變革的必要途徑。同時,哲學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和理論播下了深邃美妙的思想種子,為世界篇章的再次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一位非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學習西方哲學史真的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對哲學思想的了解,我不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所得到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fā)。
第一段:理性的崛起與啟蒙運動。
西方哲學史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哲學家,但對于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而言,啟蒙運動可謂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時期。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是理性主義,即強調(diào)人類理性的重要性和理性對于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的影響力。這一時期的哲學家們認為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智慧和理性來擺脫迷信和封建勢力的束縛,進而實現(xiàn)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繁榮。對我而言,啟蒙運動是一個非常有啟示性的時期,因為它讓我明白了理性的力量,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小心對待理性的盲目崇拜,以免陷入了連理性都無法解決的境地。
第二段:實用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興起。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因此,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中,實用主義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實用主義的哲學家們強調(diào)實踐和實踐結(jié)果的重要性,強調(diào)實踐對于哲學理論的約束。同時,自由主義也得以興起,自由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和責任,批判了過度強調(diào)國家權(quán)力的專制主義。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們對我的啟迪是,堅持實踐取向和自由思想之間的平衡與調(diào)和,并在實踐中審慎權(quán)衡選項,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
第三段:存在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出現(xiàn)。
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中存在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出現(xiàn)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存在主義哲學家們強調(diào)人類的自由和選擇,認為人生的意義不是預先設(shè)定的,而是在人類自身的自由選擇中建立的。后現(xiàn)代主義者則強調(diào)知識的相對性和文化的多樣性,批判了過度信任理性和知識的權(quán)威主義。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們對我的啟發(fā)之處在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應該來源于我們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我們必須尊重文化多樣性和知識相對性,拒絕一切武斷和唯一真理。
第四段:后人類主義和虛擬現(xiàn)實的出現(xiàn)。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后人類主義和虛擬現(xiàn)實的思想也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后人類主義者認為人類可以通過基因技術(shù)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改變自身的基因和生物特征,進而變得更加強大和復雜。虛擬現(xiàn)實的哲學家們則強調(diào)虛擬現(xiàn)實對于人類群體社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對我的啟發(fā)是,我們必須審慎評估科技的發(fā)展和應用,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科技不能解決我們內(nèi)心的存在問題和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
第五段:反思與展望。
通過學習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我不僅對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人生和人類文明的意義也有了更加明晰的了解。無論我們采用哪些哲學思想和觀點,我們都需要審慎地思考和評估。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和自我修正,以便更好地面對將來的人生和社會。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以期在道德和文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
總之,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中,每個時期的思想都具有其時代性的特征。這些思想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也折射了各種文化和政治力量的角逐和較量。即使在當今很微弱的某些文化或哲學流派中,我們也能夠發(fā)現(xiàn)堅持理性的、實用主義的、自由主義的、存在主義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后人類主義的和虛擬現(xiàn)實主義的思想的影響。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謙卑的心態(tài)來欣賞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并從中吸取生命的啟示,同時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有更清晰的思考。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西方哲學史》我選取了梯俐、伍德編著的版本。正因看到有些書上評論說:它擁有更通俗的解釋和客觀的立場,因此就選取了它,望讀能讓自己對哲學史有個基礎(chǔ)性的了解。此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刻把它讀完了,但留在腦子里的東西不是很多,還好,我做了筆記,能夠隨時翻來看看,而不用整天抗著那本厚厚的書。
由此可見這時期的哲學的價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學,我對這部分哲學很感興趣,源于我對宗教的興趣,正因我是在三種宗教信仰的包圍中成長的,但是我沒有宗教信仰,多種宗教環(huán)境讓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終都把宗教當成了一種文化,我也始終不能明白他們做禱告、禮拜以及跪拜的行為。個性是我的同學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們一向告訴我說,你不是穆斯林,因此你不能明白作為穆斯林的驕傲和自豪,當然你也不能明白我們的拜功。我確實感受不到他們的那種虔誠,正因我總覺的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就應是一個無神論者,為什么還會篤信虛無的神會賜予我們所有呢?這是我的一點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實讀這一部分時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這時期的哲學家大談特談神或者是上帝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們那么多論述后,我竟然出現(xiàn)了堅信上帝存在的傾向,還好,這個時刻很短暫,我是唯物主義者,由此我覺得宗教對人的“殺傷力”很大。我是帶著神秘感來讀這部分哲學的,但是最后并沒有多大的神秘感,因此我覺得中世紀的哲學,正因某種原因提前給自己蒙了一塊面紗,面紗背后,其實什么也沒有,但是中世紀的文化藝術(shù),還是很值得人們?nèi)バ蕾p的,我比較喜愛以中世紀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和電影,原因是充滿了激情,浪漫,自由與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學,他離我的年代比起前兩部分是近的,可在明白上卻趨向了一種復雜。當應對這個部分的時候,我很激動,正因不會像中世紀帶著宗教的束縛,而是一點點的展露出科學精神的曙光,用科學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去解釋世界和禮貌,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許多。盡管如此,但它并沒有完全同經(jīng)院哲學決裂,神學的偏見依然存在。然而當哲學走到康德那里的時候,他說,休謨把他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同時他也把我從理性的夢中喚醒了。他說:“一向到此刻為止,哲學是獨斷的,它往前行而沒有預先批判它自己的潛質(zhì),此刻務必批判或開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潛質(zhì)”。于是有了他的三個批判,對我而言,是種風暴。正因我沒有懷疑過理性,而且崇尚理性。此刻看來,我有點錯了,理性也會存在問題,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想過的問題。
當讀到黑格爾的時候,我再一次激動了,正因有部分資料我能夠明白。之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是正因我所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部分是源于黑格爾的哲學。我覺得他的偉大不僅僅是提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觀點而且促進了哲學史和宗教史的發(fā)展,在他之后產(chǎn)生一批哲學史家如費舍、策勒爾、文德爾班等。再到之后,我覺得哲學真的是飛躍了,但是也越難解讀了。我對胡塞爾真的是提不起興趣來了,海德格爾給我比較詩意的感覺,看到他仿佛看到美麗的詩意的棲息的生命,但是他的《存在與時刻》讓我很痛苦。還是很喜愛他那句話: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織著因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杯具性的焦慮和苦惱。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句話,讓我有了活著的勇氣,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開,此刻看開了,死生相互依存,活著是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種活的方式。一向都用這些話來安慰自己,正視死亡和杯具!我想我會堅強的應對……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
這本書讀完我總體的感覺就是:腦子一邊是水,一邊是面粉,攪攪成了漿糊。我覺得如果不對里面具體的人物及著作做詳細的閱讀的話,僅憑史上帶給的資料,是很難讀懂這些哲學思想的。通讀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當別人提起伊壁鳩魯,施特勞斯,伯格森等人的時候,我不再陌生,但是也只能到達見過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復去閱讀做到整體的把握,給我的專業(yè)學習帶給幫忙。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西方哲學史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它涵蓋了從古希臘哲學到現(xiàn)代哲學的各個時期和學派。近日,我參加了一個關(guān)于西方哲學史的讀書會,通過閱讀經(jīng)典著作、與他人的分享和討論,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本文將從哲學的起源、理性與信仰的較量、哲學思想的傳承、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以及哲學的發(fā)展前景等五個方面,來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哲學的起源。
西方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孕育出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系列哲學家和學派。古希臘哲學圍繞著人類的根本問題展開思考,例如:宇宙的本質(zhì)是什么?人的本質(zhì)是什么?如何獲得幸福?通過研讀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我理解到幸福是通過善行和道德來獲得的,而不是只追求物質(zhì)財富。這種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第三段:理性與信仰的較量。
在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中,理性與信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較量。笛卡爾通過懷疑一切,將理性置于信仰之上,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現(xiàn)代哲學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在學習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時,我也看到了信仰的價值。黑格爾認為,人的思維和歷史是一種依賴關(guān)系,理性不能孤立存在,它需要在社會和文化的背景下發(fā)展。這使我認識到理性與信仰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的結(jié)合才能帶來全面而深入的認識。
第四段:哲學思想的傳承。
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從古代的柏拉圖學派到現(xiàn)代的存在主義哲學,每一位哲學家都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承前啟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想體系。例如,我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有著深入的研究。康德通過區(qū)分“理性”和“經(jīng)驗”,提出了關(guān)于純粹理性的概念,并探索了人類理性的極限。這種對理性的思考,對我來說具有啟發(fā)性,使我在思考問題時更加注重邏輯和請證。
第五段: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和前景。
無論是古代哲學還是現(xiàn)代哲學,它們都關(guān)注著人類生活的實際問題。通過學習西方哲學史,我發(fā)現(xiàn)哲學不僅僅是一種純理論的思考,它關(guān)乎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和選擇。例如,從尼采的超人哲學中,我學會了如何超越人生的困境,如何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哲學給我們提供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使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地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
總結(jié)。
通過參加讀書會和深入研讀西方哲學史的經(jīng)歷,我對哲學有了更為細致的了解。西方哲學史的起源、理性與信仰的較量、哲學思想的傳承以及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都對我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我相信,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哲學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為智慧的引導者和人類文明的推動者的重要作用。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在讀書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選擇與人共同學習和討論,以便更全面地掌握知識。最近,我參加了一個讀書會,主題是西方哲學史。通過與小組成員的討論和學習,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從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體會。
在讀書會中,我們首先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概括。西方哲學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逐漸發(fā)展出一系列的哲學派別和思想體系。這些哲學家們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本質(zhì)、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道德與倫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思考,形成了多樣的哲學學派。從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的康德和黑格爾,再到近代的尼采和海德格爾等,西方哲學史見證了人類思想的發(fā)展和變革。
通過參與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的學習有了一些心得體會。首先,西方哲學史強調(diào)思辨與質(zhì)疑。哲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他們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不斷置疑,逐漸建立出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這使我意識到,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應該盲從和接受事實,而是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質(zhì)疑,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其次,西方哲學史強調(diào)個體的自由和責任。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到尼采的《超越善與惡》,西方哲學家們一直在探討個體的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的關(guān)系。個體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人的自由并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要在自由的前提下遵循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西方哲學史不僅僅是一段封閉在書本中的歷史,它對現(xiàn)實生活也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康德的“人人都是目的,決不可是工具”強調(diào)人的尊嚴和價值,對現(xiàn)代社會的人權(quán)和平等觀念有著深遠影響。尼采的“超人”理念則賦予人類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啟示著人們不斷超越自我,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西方哲學史中的這些重要思想對于塑造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和觀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段五:對讀書會的總結(jié)與展望。
通過這次讀書會的學習,我不僅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對于人與社會、自由與責任等重要哲學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讀書會的形式讓我感受到了與他人共同學習和討論的魅力,通過與小組成員的交流,我們相互啟發(fā)、互相提出問題,共同探索和思考,使我們的學習更加豐富和全面。展望未來,我希望能夠繼續(xù)參加讀書會,與更多的人分享和探討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水平。
總結(jié):
通過參與讀書會西方哲學史的學習,我對這一學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學史不僅僅是一段封閉的歷史,它對于現(xiàn)實生活和我們的思考方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深入探討和思考,我領(lǐng)悟到思辨與質(zhì)疑的重要性,以及個體自由與責任的關(guān)系。西方哲學史中的重要思想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塑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讀書會,我也體會到了與他人共同學習和討論的價值,希望在未來能夠繼續(xù)參與類似的活動,與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和探討知識。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國內(nèi)大學開設(shè)西方哲學史的課程由來已久,據(jù)北京大學趙敦華教授在其所著《西方哲學史簡編》中所述,早在19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就已開設(shè)有“西洋哲學史大綱”課程。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深人影響,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哲學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等課程一道,成為高校哲學專業(yè)的基礎(chǔ)理論課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30多年,哲學專業(yè)逐漸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各大高等學校逐步設(shè)立門類齊全的哲學專業(yè),思想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哲學專業(yè)教育和教學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重要的成就,逐漸走向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nèi)高校西方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西方哲學史的課程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其研究也越來越具體和深人,相關(guān)的專著和譯著越來越多,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層出不窮,與國際學術(shù)同行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和密切,更為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愛并投身到對西方哲學的學習和研究中。
二
哲學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出現(xiàn)的。從古希臘哲學一開始,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之學”,是對智慧的一種熱愛和追求。當以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為首的所謂“智者”(sophist)以擁有智慧自居時,蘇格拉底卻堅持認為人的所謂智慧沒有多少價值,甚至根本沒有價值,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而人充其量不過是愛智慧而已。正因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人“自知其無知”,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才是我們追求一切智慧的起點;才會如此地熱愛智慧、向往智慧、渴求智慧,乃至去追求智慧,這就是哲學。所以,哲學本質(zhì)上并不側(cè)重于一種現(xiàn)有的或既定的知識,而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思考狀態(tài)、一種系統(tǒng)性反思和批判的思維活動。從這一點上來說,思想史的學習以一種概要化的方式為后來的思想者展示前人思考的階段性成果,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重現(xiàn)了前人展開思考的具體過程,而對哲學問題的持續(xù)思考則是不同時代、不同處境下的不同思想者之間展開深人的思想互動、思想砒礪的真正橋梁和紐帶。因此,思想史的學習、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和哲學問題的思考為我們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銜接的完整的哲學之思。
三
從宏觀層面上講,把思想史的學習、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和哲學問題的思考三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的最基本原則就是要從理念上回歸哲學的本質(zhì)和哲學教育的本質(zhì),以真正哲學性的方式來展開西方哲學史的教學實踐活動。不把西方哲學史當作一套既有的、固定的和僵化的知識體系,而是用一種自由、開放和對話的心態(tài)去學習西方哲學史,同情地去理解并拒絕以貼標簽的方式來簡單化地看待和處理西方哲學和西方哲學家的思想,要學會用每個哲學家的眼光去看世界,把西方哲學史的教學看作是一場場充滿了自由批判、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思想自由對話,從而回歸到哲學教育和哲學學科的真正本質(zhì)。從具體操作層面上講,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四
本文力圖探索出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實際可操作性的教學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案,以便真正有效地把西方哲學史、思想史的學習與西方哲學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理解,以及針對西方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與討論這三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最終形成較完整的計劃和方案,這些計劃和方案具有一定的實際可操作性,能夠運用到實際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活動中去。將基于問題和原著閱讀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模式逐步試點,并漸進推廣到哲學系本科的西方哲學史教學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對其實際運用效果的反饋和評估不斷加以改進和修正,最終能夠把這樣一種基于問題和原著閱讀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模式加以普遍推廣并形成哲學專業(yè)教學和專業(yè)教育的基本模式。筆者認為,最終的衡量標準應該著眼于以更完善、更科學的教學模式來推進國內(nèi)哲學教育特別是西方哲學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羅素認為“哲學家是由其特定的時代所造的”,因此在寫作本書時,他特別注重闡述各種哲學思想之間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本書內(nèi)容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近代哲學”三大板塊,由古希臘文明說起,分別介紹了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哥拉、原子論、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犬儒學派……一直說到邏輯分析哲學為止。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討論西方哲學史的著作。其敘述年代從希臘文明的興起一直到現(xiàn)代的邏輯分析哲學。在這部哲學史中,羅素特別對他認為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在該書中,羅素特別強調(diào)了哲學家們是由其特定的時代所造成的這一基本觀點,并特別注意各種思想之間的歷史的關(guān)聯(lián)。羅素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這部著作語言通俗易懂,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對西方主要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還可以了解西方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發(fā)展階段及其與特定的哲學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作者簡介。
羅素,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程度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還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chuàng)建了分析哲學。其代表作品有《數(shù)學原理》《西方哲學史》《幸福之路》等。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xù)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可以說,在蘇格拉底之前,人類的意識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導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誠之中吶喊世界是一團不滅的火焰,可以聽到荷馬在瘋狂之中演唱神與英雄們強大的力量;而到了蘇格拉底,人類就開始冷靜思考了,思考著人類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種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靜的理智澆滅了,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要把荷馬這樣的詩人驅(qū)逐出他的理想國了。詩人的力量可以觸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柏拉圖的已經(jīng)觀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卻不愿承認自己是詩人:他用冷靜的理智來反對酒神的迷狂,卻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與其說他的“理念”是一種單純的哲學,不如說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關(guān)于美的意境,天地萬物都可以歸服于“理念”的名義下,這何嘗不是人類意識中那種最純粹的、統(tǒng)一的關(guān)于宇宙初生之美的體驗呢!美在第一雙眼睛看來是不可言說的,而柏拉圖卻說了出來!在無意之中,柏拉圖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終究只是接近。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則是和上帝融為一體的,他們就是神。可以說,柏拉圖是最后一個體驗到古希臘那種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圖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種冷靜的理智,仿佛再也聽不到詩人那瘋狂的吶喊了,仿佛再也沒有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體驗了。
與其說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哲學家,不如說他是一個科學家,因為他力求哲學像科學研究那樣明晰。關(guān)于哲學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純粹的形上的思辨,還是偏向于嚴謹?shù)母挥羞壿嫷膶ψ匀蝗f物的精確的觀察和把握,亞里士多德選擇了后者。自然萬物那種朦朧之美變得清晰了,人與自然萬物的距離拉近了。以上所說的人類意識中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三種認識方式中,科學的認識方式的力量在逐漸強大,開始被確立了起來,這也表明人類自身的分界變得明顯了。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老師柏拉圖那種冷靜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圖更徹底的拋棄了激情和詩人。他在觀察宇宙萬物時,更像是帶著一架顯微鏡。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機械。他在尋找宇宙萬物的原因時,他發(fā)現(xiàn)了“不動的推動者”或者“第一推動力”??梢哉f,柏拉圖是完全沉浸在一種關(guān)于美的幻想中發(fā)現(xiàn)了“理念”,而亞里士多德則基于對現(xiàn)實的冷靜觀察而推出了宇宙萬物的原因,這種差別何其之大??!從此以后,一種機械的思維方式開始統(tǒng)治人類的意識,詩人的激情在機械的碾壓下變得微弱,最終也熄滅了。那第一雙眼睛看到的純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他們開創(chuàng)了所有的哲學命題,可他們之間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圖是一個詩人,他用激情體驗著宇宙的美的統(tǒng)一;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學家,他用冷靜的理智規(guī)范著宇宙機械的秩序。在他們以后的時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類的意識中幾乎始終貫穿著他們兩人的思維方式。
人類的文明的歷史到底是向前推進的還是后退的?這其中蘊含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方式,一種是科學的,一種是哲學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會請出那位全能的上帝來統(tǒng)治一切,是因為人類已經(jīng)陷入了混亂之中。這種混亂從哪里來?從可見的方面來說,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道德衰落了;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身出現(xiàn)了分界,即那三種認識方式的正式確立。人類的意識不再是和自然萬物渾然一體的了,但是人類的卻在不自覺的做著種種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說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類的童年時期那種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團火,上帝也不是數(shù),而是上帝與自然萬物分離,已經(jīng)超越于自然萬物之上了——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圖的“理念”也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上帝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這可以說明人類與外部世界已經(jīng)確立了明確的分界,因為上帝是人創(chuàng)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萬物的寧靜中向人顯現(xiàn)的。上帝只是人類企圖回歸自然萬物的努力的假設(shè)。此外,上帝也變成了一個“人”,他具備了人類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備的產(chǎn)生“惡”的因素。讓我們再回想一下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的科學假說,當人類科學的和哲學的認識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無限回溯的宇宙萬物的成因時,人類便假定了一個靜止的第一原因,這表明了科學和哲學已經(jīng)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了。于是人類便假設(shè)有一位超出了人類的經(jīng)驗和理性的上帝,這便是宗教信仰??梢哉f,人徹底的從自然萬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是又落入了這位創(chuàng)造自然萬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質(zhì)的上帝的“奴役”。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我象村里最年輕的人一樣年輕,象村里最年邁的人一樣年邁。――泰戈爾。
群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之中。――柏拉圖。
痛苦就是被迫離開原地。――康德。
人生在世,不過是過路的旅客。――托馬斯.阿奎那。
我不同意你所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力。――伏爾泰。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亞當斯密。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盧梭。
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叔本華。
人最容易忘記的是自己。――克爾凱戈爾。
只有那些從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會跌入坑中。――泰勒斯。
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爾。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華。
把精神說清楚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維特根斯坦。
人們懼怕自由和責任,所以人們寧愿藏身在自鑄的樊籠中。――弗蘭茨.卡夫卡。
我手中的燈籠,使眼前黑暗的路途與我為敵。――泰戈爾。
思想不是你要它來它便來,而是由它自己決定它的來去。――叔本華。
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于水。――泰勒斯。
凡是現(xiàn)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現(xiàn)實的。――黑格爾。
凡是活著的就應當活下去。――費爾巴哈。
假如進化的歷史重來一遍,人的出現(xiàn)概率是零。――古德爾。
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還沒有意識的詩篇。――謝林。
凡夫俗子只關(guān)心如何去打發(fā)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應用時間。――叔本華。
人類的生命,并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時間的產(chǎn)物,而不是權(quán)威的產(chǎn)物。――培根。
權(quán)利的相互轉(zhuǎn)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霍布斯。
給我物質(zhì),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康德。
一切確定的皆否定。――斯賓諾莎。
知識歸根結(jié)底由經(jīng)驗而來。――洛克。
沒有物體,只有運動。――伯格森。
一開始,問題就是要把純粹而緘默的體驗帶入到其意義的純粹表達之中。――胡塞爾。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爾。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爾德林。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維特根斯坦。
人的意識屈從于物化結(jié)構(gòu)。――盧卡奇。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我想,馮先生的這本哲學史著之所以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不僅因為它承載的是幾千年來中國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淺出、融會貫通的講解,讓我這位哲學門外漢突然覺得:一直聞而生畏、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哲學原來離我們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
馮友蘭本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而后又到美國學習西方哲學,所以他的這本哲學史著里會時不時將中國古人的思想見解在西方哲學中找到映射,同樣也免不了采用邏輯分析方法進行闡述,這也是他之所以能舉重若輕的僅用短短的300頁正文,就能將幾千年的中國哲學思想史非常系統(tǒng)的、透徹的呈現(xiàn)給讀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書開宗明義,首先提煉出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對超現(xiàn)實的追求是人類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還有哲學,可以讓人們不會淪陷于塵世事務,而與精神事務絕緣,因為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先生認為極少關(guān)心宗教的中國人通過對哲學的極其關(guān)心,來實現(xiàn)對超道德價值的覺解,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中國先哲們認為單就一個人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和宇宙的同一,為了得到這個同一,中國哲學產(chǎn)生了很多流派,哲學家以身載道,展開了“出世”與“入世”的體驗和探討。如果真理只有一個,那么在無數(shù)探尋真理的路上,總會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表象對立,實則補充,演繹著一種力的平衡?!安浑x日用常行內(nèi),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尋求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正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當然,每一種文化都離不開他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哲學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時候,常常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霸谔囟ǖ沫h(huán)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diào)之處和省略之處,這些就構(gòu)成這個哲學的特色?!敝袊軐W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地理背景、經(jīng)濟背景。身處內(nèi)陸,農(nóng)耕為主的中國先哲們都支持一個共同的理論——物極必反,借用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深遠,也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jù);“農(nóng)”的眼界不僅限制著中國哲學的內(nèi)容,還限制了中國哲學的方法論,中國哲學的概念更多的是直覺得到,從直覺的價值出發(fā)的中國古代哲學,知識論一直沒有發(fā)展起來;“農(nóng)”的思維習慣讓中國古人容易滿足,不喜歡變化,因此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受到阻撓,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沒有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當然,中國哲學不僅只是適用于當時條件下生活的人,她還有一部分具有長遠的價值。“人類生存的理想狀態(tài)只能創(chuàng)造于未來,不會失之于既住”。中國哲學給予我們?nèi)松硐?,儒家思想認為:理想的人生雖然對宇宙有極高明的覺解,卻仍然置身于人類的五種基本關(guān)系的界限之內(nèi)。馮友蘭先生提出,這些人倫的性質(zhì)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而變,但是這種理想本身并不變?!氨仨氝M行邏輯分析,才能在哲學的歷史中區(qū)分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可變的。每種哲學都有不變的東西,一切哲學都有共同的東西?!闭珩T友蘭先生所預見的那樣,“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中國哲學正在逐步為適應現(xiàn)代化的中國而發(fā)生變化。
有了之前高屋建瓴式的引導作鋪墊,才有后面提綱挈領(lǐng)式的中國哲學發(fā)展脈絡。該書的中國哲學發(fā)展脈絡如下:
一、儒家。
創(chuàng)始人:孔子。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荀子。
漢代儒家興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韓愈,周敦頤。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顥(哥哥),程頤(弟弟)。
新儒家兩個學派:宇宙心學(陸九淵),理學(朱熹)。
二、道家。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漢代道家再起:揚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晉朝)。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后期的墨家。
四、名家。
公孫龍和惠施。
五、陰陽家:五行八卦(易經(jīng))。
六、法家。
韓非子。
七、禪宗。
佛學分支與道家哲學結(jié)合的結(jié)果。
畢竟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記錄,馮友蘭先生以貫通中西、縱橫古今的視野,跳出歷史材料的堆砌,對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學說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進行整理,不僅給出了每種學說的要義,對每種學說進行分類,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盡力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個具有立體感和畫面感的哲學人物。不僅如此,馮先生完全遵守治史要求,講解中不參雜一絲主觀色彩,只有胸中有丘壑,才會下筆如有神。在馮先生的筆下,中國哲學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個整體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馮先生所說的人生的第四種境界——天地境界。
在馮先生的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與開篇遙相呼應的是,馮先生在書中結(jié)尾處再次提出哲學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隨著未來科學的進步,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而人內(nèi)心深處對于超越現(xiàn)實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既入世又出世,對此,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研究哲學史,并不在于還原那個曾經(jīng)的世界,而是了解造成現(xiàn)狀的原因及歷史賦予我們新的使命?!瓣U舊邦以輔新命,余平生志事,蓋在斯矣?!边@就是為什么本書能穿越時空仍迸發(fā)勃勃生機。
人生三快事:美酒、摯友、枕邊書,此書可作枕邊書,閑暇之余翻閱,總會有自己的收獲。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shù)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有無數(shù)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diào)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shù)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并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chǎn)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chǎn)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fā)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于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yǎng)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lián)盟4》中,復仇者聯(lián)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lǐng)域從而實現(xiàn)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huán)”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huán)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huán)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huán)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guān)“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chǎn)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huán)”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shù)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于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guān)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shù)學家們領(lǐng)先了千年。歐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guī)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后,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tǒng)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吳佳毅)。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其一,"他宣揚友愛,不僅僅是全人類之間的友愛,而且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愛。"。
這句話表現(xiàn)了犬儒主義者宣揚友愛,并特別提出要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犬儒學派的主要教條是,人要擺脫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擁有的善。這個"善"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就是人首先要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也是最單純、最簡單的"善"。
記得之前看的一部紀錄片《第三極》,主要講述的是青藏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藏北,狼深夜?jié)撊胍粦艟用窦业哪翀隼铮缘袅硕畮字谎?,這些狼直接咬斷羊的脖子,雖然存在僥幸的羊有的沒被咬死,但是脖子上的傷痕會影響它們接下來的進食,一兩天后也會死。牧民們雖然很討厭襲擊羊群的狼,也采取報警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樣政府會有補貼)。但即便是這樣,這兒的居民還是會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救回幾只走散的小狼崽,因為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如果不救小狼崽,它們就會饑寒交迫直至凍死,這些居民雖然痛恨狼吃羊,但還是會把小狼崽帶回來,并用那群襲擊羊的狼吃剩的羊肉喂飽小狼崽。在他們的心中,只要是生命,都應該被拯救。
這種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表現(xiàn)了人類對于生命的敬畏。
其二,"凡是能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不是能創(chuàng)造出種種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有恃于對于超感世界的實在性的信仰。在那些在世俗的意義上是不幸的,但卻決心要在理論世界中尋求一種更高級的幸福的人們中間,普羅提諾占有著一個極高的地位。"。
讀到文中的這句話,總是隱約中感覺文中"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像生活中不思進取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的人"就像是生活中有追求且目標堅定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有恃于對于超感世界的實在性的信仰"就好比是自己認清自己的實際情況,并基于此有更明確的目標和追求,這個內(nèi)心活動的過程多半是不為人知的。因為有著豐腴的精神世界和自己堅定不移的追求,無謂世俗的眼光,堅持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
就如在工作中,對于同一份工作,它可以帶給你穩(wěn)定的收入,在同等條件下有較好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時長適宜,工作內(nèi)容也容易上手等等。對于生活中隨遇而安的人,他可能認為這份工作雖然是我不喜歡的,但是我也不指望它可以帶給我權(quán)利和地位,只要溫飽的生活和輕松的工作即可,所以對于工作和生活可以安之若素。但對于一位對工作有要求的人,他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yè),有一個完整的職業(yè)規(guī)劃,給自己設(shè)立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為自己充電,以保證自己在實際工作中能將每一天過的充實而有意義,不斷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結(jié)合目前剛?cè)雽W的自己而言,好多朋友羨慕"象牙塔"里的生活,他們常常感嘆在學校又可以無憂無慮地學習和生活。但實際上,我們都發(fā)現(xiàn)開學一周以來并不輕松,應該是遠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更加忙碌。起初我總會擔心在校的時間只有一年,把自己陷于"焦慮"中,因為對未來,自己心里是沒有譜兒的。比如會害怕時間過的太快,自己沒能學到足夠多的知識;對于某些課程的學習,也更感吃力,比如多元分析與spss;還有上文化與心理這門選修課的時候,我會因為這堂課需要分配給每位學生來講課而打退堂鼓,等等。
但對于這種種的問題,首先確實是需要時間去盡早地適應;其次,最主要的就是改變自己做事的心態(tài)。關(guān)于硬性的知識漏洞,比如學起來很吃力的課程,我們決定去聽本科的課程來補習;對于上課形式的不同,能做的是先要改變心態(tài),勇于去嘗試,在課下做好充足的準備。最后,等我發(fā)現(xiàn)需要這樣做的時候,我就不再擔心時間過的太快,反而回想這一周,還是很有收獲。
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腳踏實地,堅定自己的目標,不做不思進取的人。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guān),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jié)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qū)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zhì)的培養(yǎng),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zhì)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知識外的教條。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tài)的,你應該已經(jīng)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白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式思維。
羅素接著說,哲學象科學一樣訴諸于理性而不是訴諸于權(quán)威,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還啟示的權(quán)威。這里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是指國家機器的強力,啟示的權(quán)威則是指神學中的教條,上帝旨意之類。既然哲學和科學一樣理性,那哲學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羅素認為,科學回答不了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而神學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經(jīng)不象過去幾個世紀那樣令人信服。羅素舉了好多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問題,個人認為遠不如這三個直觀:“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當然羅素的問題層次較高。象這三個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說,神學家的答案已經(jīng)失去光輝。而哲學恰好來鉆研這類業(yè)務??赡苡腥艘獑?,那進化論又是什么?個人認為進化是白魚黑眼上的一點,我在上面提到,科學的一個特點是重復性,到目前為止,碳水化合物還不能合成出靈性,簡單地說是細胞,也就是說進化的源頭還沒找到。
我們?yōu)槭裁匆褧r間浪費在這么無聊的問題上,羅素認為一是歷史責任,二是面臨的宇宙孤寂的恐怖感。宇宙中有幾億個恒星,而我們?nèi)祟愔皇且活w不起眼行星上小小的爬行物,我們是無助的,還是宿命的?面對浩瀚的星空,孤寂啊。羅素說:“在顯明的希望與恐懼之前而不能確定,是會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沒有令人慰藉的神話故事的陪伴下,我們?nèi)匀幌M钕氯サ脑?,我們必須忍受這種不確定性。”羅素認為忘卻問題以及聲稱已經(jīng)找到了確鑿答案都是無益的,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我們會對許多重要的東西麻木不仁;而神學的武斷,說我們對無知而具有知識,則會產(chǎn)生對宇宙的狂傲感。個人覺得無神論的狂傲是無知,神學家的狂傲則是誤知。
我們再回到羅素這篇緒論的開頭,來談談哲學的特征。羅素說,“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與倫理,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就科學這個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至于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同時存在,這是一個問題,但也確實如此。心靈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揮,只有你的心靈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還是一個回避不了的烙印問題。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guān),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jié)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qū)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zhì)的培養(yǎng),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zhì)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tài)的,你應該已經(jīng)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試思維。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quán)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quán)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中國哲學史》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是馮友蘭所著的第一部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現(xiàn)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哲學史名著。馮先生自謂就內(nèi)容而言,此書有兩點發(fā)先人之所未發(fā),而后來也不能改變的:一是將先秦名家分為合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qū)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實際上,如陳來教授所言,書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孟子的理想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種派別,王充自然主義,《論衡》的唯物主義,以及程朱異同,朱王異同,佛教的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等諸多觀點與提法,亦皆屬創(chuàng)見。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一
人類是一種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飯飽后,應對世界的眾多不可知的事物,人類往往充滿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驅(qū)使之下,人類一方面透過經(jīng)驗的積累,另一方面透過理性的思考推理,來嘗試著解答這些問題和解釋一些現(xiàn)象。這樣,一部分解答成為了確知的知識,即科學;另一部分由于時代的局限,不能給出確定的答案,但由于人類對未知事物有著敬畏和恐懼的一面,產(chǎn)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這些問題的東西,即神學。
羅素認為,哲學就是介于神學和科學之間的東西,是帶著理性的思維去思考科學所不能解答,而神學看似給出了完美答案的問題。因此"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在羅素看來,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和倫理觀念,另一種是能夠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唯有這兩者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quán)威。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quán)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當我懂事后,當我懂事后親身應對了死亡后,在應對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開始不斷的在內(nèi)心中問著這個問題,失去外公的痛不斷的刺激著我,讓我聯(lián)想到幾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膽小,以致我一想到這個問題便無法安穩(wěn)入睡。
首先給我答案的是物理學,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滅,當這個理論擴大到整個宇宙時,即整個宇宙都有滅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類,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類也是要滅亡的,甚至整個宇宙都是會歸于零的,那么我們此刻所謂的奮斗除了養(yǎng)活自己,茍且偷生外,還有什么價值?當然這也是人類期望永恒的一種思想,如果連飯都吃不飽,當然就沒有這個問題了。
天體物理給了我一個類似神秘主義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廣袤,有著太多人類所稱之為科學的東西,它是如此的寂寞,億萬年來是如此的安靜。它需要有什么來明白它,來認可它的存在,而人類作為一種智慧生物,承擔起了這個職責。人類根本的職責,是發(fā)展科學,是盡可能的去了解這個宇宙的根本。
在這個基礎(chǔ)上,我才展開其他的思考。
為了發(fā)展科技,在現(xiàn)今的狀況來看,只有持續(xù)經(jīng)濟的穩(wěn)定發(fā)展才行。這樣,我的思想難免的流于世俗了。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二
當我們談論哲學時,我們通常談論的是哲學思想的歷史和發(fā)展?,F(xiàn)代西方哲學史作為一個研究對象,涉及到對西方哲學思維發(fā)展演變的全面理解,并對其內(nèi)在的邏輯和理論進行分析和探討。在我的學習和研究過程中,我得出了幾個心得體會。
第一段:哲學思想在歐洲的影響。
經(jīng)過對歐洲歷史和文化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哲學思想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深遠。哲學思想的崛起,使歐洲逃離了黑暗時代,并迎來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yè)革命等重要的歷史時期。哲學思想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歐洲本土,還滲透到了全球。這些思想在對世界歷史和文化、政治和社會變革所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可謂不可估量。
第二段:哲學思想在現(xiàn)代學術(shù)中的地位。
在現(xiàn)代學術(shù)中,哲學思想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認可。通過對哲學思想的研究,人們可以深入探討道德、自由、權(quán)力、正義、真理和存在等重要的社會和人類問題。哲學思想的藝術(shù)和文化成就也為我們展現(xiàn)了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和智慧。因此,哲學思想在學術(shù)上具有重要的價值。
第三段:歷史是哲學思想的依據(jù)。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很清楚地看到,哲學思想的背后有著強大的歷史和文化基礎(chǔ)。理解和掌握歷史常識是掌握哲學思想的必要前提。只有深入研究歷史和文化,才能準確地理解哲學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和理論。因此,歷史是哲學思想的依據(jù),深入研究歷史與哲學思想的聯(lián)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哲學的本質(zhì)。
第四段:哲學思想應用于生活。
哲學思想并不僅僅局限于學術(shù)范疇,它可以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用。通過哲學思想的學習和運用,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和人類的本質(zhì),同時,也可以理解自己在其中所處的位置。哲學思想還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指導,為我們尋求歸屬和價值的愉悅感提供幫助。
第五段: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與變革。
哲學思想也經(jīng)歷了歷史上的發(fā)展和變革,如反思論、第二次認識論、羅素哲學等等。這些理論的興起和發(fā)展是因為人們對社會和世界的人類本質(zhì)和本質(zhì)問題不斷提出新的思考和探討。因此,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也是不斷前進的,越來越與時俱進。
總之,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的全面研究是我們理解人類文化、社會和自己的歐洲歷史和文化變革的必要途徑。同時,哲學思想的內(nèi)在邏輯和理論播下了深邃美妙的思想種子,為世界篇章的再次展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三
作為一位非哲學專業(yè)的學生,學習西方哲學史真的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對哲學思想的了解,我不僅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在這篇文章中,我將分享我對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所得到的心得體會,希望能對讀者有所啟發(fā)。
第一段:理性的崛起與啟蒙運動。
西方哲學史的起點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時期的哲學家,但對于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而言,啟蒙運動可謂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時期。啟蒙運動的主要思想是理性主義,即強調(diào)人類理性的重要性和理性對于社會、政治、文化等各個領(lǐng)域的影響力。這一時期的哲學家們認為人類可以通過自身的智慧和理性來擺脫迷信和封建勢力的束縛,進而實現(xiàn)社會的進步和人類文明的繁榮。對我而言,啟蒙運動是一個非常有啟示性的時期,因為它讓我明白了理性的力量,同時也提醒我們必須小心對待理性的盲目崇拜,以免陷入了連理性都無法解決的境地。
第二段:實用主義與自由主義的興起。
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們開始逐漸意識到實踐的重要性。因此,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中,實用主義被認為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實用主義的哲學家們強調(diào)實踐和實踐結(jié)果的重要性,強調(diào)實踐對于哲學理論的約束。同時,自由主義也得以興起,自由主義強調(diào)個人的自由和責任,批判了過度強調(diào)國家權(quán)力的專制主義。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們對我的啟迪是,堅持實踐取向和自由思想之間的平衡與調(diào)和,并在實踐中審慎權(quán)衡選項,以便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和人民。
第三段:存在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出現(xiàn)。
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中存在主義和后現(xiàn)代主義的出現(xiàn)也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存在主義哲學家們強調(diào)人類的自由和選擇,認為人生的意義不是預先設(shè)定的,而是在人類自身的自由選擇中建立的。后現(xiàn)代主義者則強調(diào)知識的相對性和文化的多樣性,批判了過度信任理性和知識的權(quán)威主義。這個時期的思想家們對我的啟發(fā)之處在于,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應該來源于我們自己的選擇和決定,我們必須尊重文化多樣性和知識相對性,拒絕一切武斷和唯一真理。
第四段:后人類主義和虛擬現(xiàn)實的出現(xiàn)。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后人類主義和虛擬現(xiàn)實的思想也得到了廣泛的發(fā)展。后人類主義者認為人類可以通過基因技術(shù)和人工智能等手段改變自身的基因和生物特征,進而變得更加強大和復雜。虛擬現(xiàn)實的哲學家們則強調(diào)虛擬現(xiàn)實對于人類群體社會的重要性和影響力。這一時期的思想家們對我的啟發(fā)是,我們必須審慎評估科技的發(fā)展和應用,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認識到科技不能解決我們內(nèi)心的存在問題和個體的自我實現(xiàn)。
第五段:反思與展望。
通過學習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我不僅對世界上發(fā)生的事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且對人生和人類文明的意義也有了更加明晰的了解。無論我們采用哪些哲學思想和觀點,我們都需要審慎地思考和評估。我們需要不斷地反思和自我修正,以便更好地面對將來的人生和社會。因此,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探索,以期在道德和文明的道路上向前邁進。
總之,在現(xiàn)代西方哲學史中,每個時期的思想都具有其時代性的特征。這些思想不僅反映了人類社會的歷史進程,也折射了各種文化和政治力量的角逐和較量。即使在當今很微弱的某些文化或哲學流派中,我們也能夠發(fā)現(xiàn)堅持理性的、實用主義的、自由主義的、存在主義的、后現(xiàn)代主義的、后人類主義的和虛擬現(xiàn)實主義的思想的影響。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保持謙卑的心態(tài)來欣賞歷史上的哲學思想,并從中吸取生命的啟示,同時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有更清晰的思考。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四
《西方哲學史》我選取了梯俐、伍德編著的版本。正因看到有些書上評論說:它擁有更通俗的解釋和客觀的立場,因此就選取了它,望讀能讓自己對哲學史有個基礎(chǔ)性的了解。此刻花了一個多月的時刻把它讀完了,但留在腦子里的東西不是很多,還好,我做了筆記,能夠隨時翻來看看,而不用整天抗著那本厚厚的書。
由此可見這時期的哲學的價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學,我對這部分哲學很感興趣,源于我對宗教的興趣,正因我是在三種宗教信仰的包圍中成長的,但是我沒有宗教信仰,多種宗教環(huán)境讓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終都把宗教當成了一種文化,我也始終不能明白他們做禱告、禮拜以及跪拜的行為。個性是我的同學中不少都是都穆斯林,他們一向告訴我說,你不是穆斯林,因此你不能明白作為穆斯林的驕傲和自豪,當然你也不能明白我們的拜功。我確實感受不到他們的那種虔誠,正因我總覺的作為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就應是一個無神論者,為什么還會篤信虛無的神會賜予我們所有呢?這是我的一點困惑,也困惑了我很多年了!
其實讀這一部分時出現(xiàn)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當這時期的哲學家大談特談神或者是上帝的時候,我開始懷疑我自己了。在看了他們那么多論述后,我竟然出現(xiàn)了堅信上帝存在的傾向,還好,這個時刻很短暫,我是唯物主義者,由此我覺得宗教對人的“殺傷力”很大。我是帶著神秘感來讀這部分哲學的,但是最后并沒有多大的神秘感,因此我覺得中世紀的哲學,正因某種原因提前給自己蒙了一塊面紗,面紗背后,其實什么也沒有,但是中世紀的文化藝術(shù),還是很值得人們?nèi)バ蕾p的,我比較喜愛以中世紀為背景的文學作品和電影,原因是充滿了激情,浪漫,自由與反叛。
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學,他離我的年代比起前兩部分是近的,可在明白上卻趨向了一種復雜。當應對這個部分的時候,我很激動,正因不會像中世紀帶著宗教的束縛,而是一點點的展露出科學精神的曙光,用科學的規(guī)律性的東西去解釋世界和禮貌,心里仿佛一下子亮堂了許多。盡管如此,但它并沒有完全同經(jīng)院哲學決裂,神學的偏見依然存在。然而當哲學走到康德那里的時候,他說,休謨把他從“獨斷的睡夢中喚醒”,同時他也把我從理性的夢中喚醒了。他說:“一向到此刻為止,哲學是獨斷的,它往前行而沒有預先批判它自己的潛質(zhì),此刻務必批判或開始不偏不倚的考察理性一般的潛質(zhì)”。于是有了他的三個批判,對我而言,是種風暴。正因我沒有懷疑過理性,而且崇尚理性。此刻看來,我有點錯了,理性也會存在問題,這是我以前從來沒想過的問題。
當讀到黑格爾的時候,我再一次激動了,正因有部分資料我能夠明白。之后我才找到了原因,是正因我所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一部分是源于黑格爾的哲學。我覺得他的偉大不僅僅是提出自己獨具特色的觀點而且促進了哲學史和宗教史的發(fā)展,在他之后產(chǎn)生一批哲學史家如費舍、策勒爾、文德爾班等。再到之后,我覺得哲學真的是飛躍了,但是也越難解讀了。我對胡塞爾真的是提不起興趣來了,海德格爾給我比較詩意的感覺,看到他仿佛看到美麗的詩意的棲息的生命,但是他的《存在與時刻》讓我很痛苦。還是很喜愛他那句話:朝向死亡的存在,人的全部存在交織著因意識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而引起的杯具性的焦慮和苦惱。不知道為什么,看到這句話,讓我有了活著的勇氣,以前把死亡看的很不開,此刻看開了,死生相互依存,活著是為了死亡,死亡是另外一種活的方式。一向都用這些話來安慰自己,正視死亡和杯具!我想我會堅強的應對……生活中隨之而來的一切!
這本書讀完我總體的感覺就是:腦子一邊是水,一邊是面粉,攪攪成了漿糊。我覺得如果不對里面具體的人物及著作做詳細的閱讀的話,僅憑史上帶給的資料,是很難讀懂這些哲學思想的。通讀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當別人提起伊壁鳩魯,施特勞斯,伯格森等人的時候,我不再陌生,但是也只能到達見過的水平。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復去閱讀做到整體的把握,給我的專業(yè)學習帶給幫忙。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五
西方哲學史是人類智慧的結(jié)晶,它涵蓋了從古希臘哲學到現(xiàn)代哲學的各個時期和學派。近日,我參加了一個關(guān)于西方哲學史的讀書會,通過閱讀經(jīng)典著作、與他人的分享和討論,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本文將從哲學的起源、理性與信仰的較量、哲學思想的傳承、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以及哲學的發(fā)展前景等五個方面,來分享我的心得體會。
第二段:哲學的起源。
西方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孕育出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系列哲學家和學派。古希臘哲學圍繞著人類的根本問題展開思考,例如:宇宙的本質(zhì)是什么?人的本質(zhì)是什么?如何獲得幸福?通過研讀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我理解到幸福是通過善行和道德來獲得的,而不是只追求物質(zhì)財富。這種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啟示意義。
第三段:理性與信仰的較量。
在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中,理性與信仰一直是一個重要的較量。笛卡爾通過懷疑一切,將理性置于信仰之上,提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這種理性主義的思想在現(xiàn)代哲學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然而,在學習黑格爾的《精神現(xiàn)象學》時,我也看到了信仰的價值。黑格爾認為,人的思維和歷史是一種依賴關(guān)系,理性不能孤立存在,它需要在社會和文化的背景下發(fā)展。這使我認識到理性與信仰是相輔相成的,兩者的結(jié)合才能帶來全面而深入的認識。
第四段:哲學思想的傳承。
西方哲學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從古代的柏拉圖學派到現(xiàn)代的存在主義哲學,每一位哲學家都在前人的基礎(chǔ)上承前啟后,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思想體系。例如,我對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有著深入的研究。康德通過區(qū)分“理性”和“經(jīng)驗”,提出了關(guān)于純粹理性的概念,并探索了人類理性的極限。這種對理性的思考,對我來說具有啟發(fā)性,使我在思考問題時更加注重邏輯和請證。
第五段: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和前景。
無論是古代哲學還是現(xiàn)代哲學,它們都關(guān)注著人類生活的實際問題。通過學習西方哲學史,我發(fā)現(xiàn)哲學不僅僅是一種純理論的思考,它關(guān)乎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價值觀和選擇。例如,從尼采的超人哲學中,我學會了如何超越人生的困境,如何主動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哲學給我們提供了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工具,使我們能夠更加理性地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
總結(jié)。
通過參加讀書會和深入研讀西方哲學史的經(jīng)歷,我對哲學有了更為細致的了解。西方哲學史的起源、理性與信仰的較量、哲學思想的傳承以及哲學對現(xiàn)實生活的意義都對我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我相信,在未來的發(fā)展中,哲學會繼續(xù)發(fā)揮作為智慧的引導者和人類文明的推動者的重要作用。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六
在讀書的道路上,我們常常會選擇與人共同學習和討論,以便更全面地掌握知識。最近,我參加了一個讀書會,主題是西方哲學史。通過與小組成員的討論和學習,我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從中獲得了一些重要的心得體會。
在讀書會中,我們首先對西方哲學史進行了概括。西方哲學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逐漸發(fā)展出一系列的哲學派別和思想體系。這些哲學家們對于現(xiàn)實世界的本質(zhì)、人類存在的意義以及道德與倫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思考,形成了多樣的哲學學派。從一直延續(xù)到現(xiàn)代的康德和黑格爾,再到近代的尼采和海德格爾等,西方哲學史見證了人類思想的發(fā)展和變革。
通過參與讀書會,我對西方哲學史的學習有了一些心得體會。首先,西方哲學史強調(diào)思辨與質(zhì)疑。哲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未知和追求真理,他們通過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和不斷置疑,逐漸建立出了一套完整的哲學體系。這使我意識到,在學習和生活中,我們不應該盲從和接受事實,而是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質(zhì)疑,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其次,西方哲學史強調(diào)個體的自由和責任。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到尼采的《超越善與惡》,西方哲學家們一直在探討個體的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的關(guān)系。個體在享受自由的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這讓我深刻認識到,人的自由并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而是要在自由的前提下遵循道德和倫理規(guī)范,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西方哲學史不僅僅是一段封閉在書本中的歷史,它對現(xiàn)實生活也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例如,康德的“人人都是目的,決不可是工具”強調(diào)人的尊嚴和價值,對現(xiàn)代社會的人權(quán)和平等觀念有著深遠影響。尼采的“超人”理念則賦予人類更高的目標和追求,啟示著人們不斷超越自我,追求自我實現(xiàn)的能力。西方哲學史中的這些重要思想對于塑造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和觀念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段五:對讀書會的總結(jié)與展望。
通過這次讀書會的學習,我不僅對西方哲學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對于人與社會、自由與責任等重要哲學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讀書會的形式讓我感受到了與他人共同學習和討論的魅力,通過與小組成員的交流,我們相互啟發(fā)、互相提出問題,共同探索和思考,使我們的學習更加豐富和全面。展望未來,我希望能夠繼續(xù)參加讀書會,與更多的人分享和探討知識,不斷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學習水平。
總結(jié):
通過參與讀書會西方哲學史的學習,我對這一學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西方哲學史不僅僅是一段封閉的歷史,它對于現(xiàn)實生活和我們的思考方式都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深入探討和思考,我領(lǐng)悟到思辨與質(zhì)疑的重要性,以及個體自由與責任的關(guān)系。西方哲學史中的重要思想對于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和塑造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通過讀書會,我也體會到了與他人共同學習和討論的價值,希望在未來能夠繼續(xù)參與類似的活動,與更多的人共同分享和探討知識。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七
國內(nèi)大學開設(shè)西方哲學史的課程由來已久,據(jù)北京大學趙敦華教授在其所著《西方哲學史簡編》中所述,早在19北京大學文科哲學門就已開設(shè)有“西洋哲學史大綱”課程。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深人影響,新中國成立后,“西方哲學史”與“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中國哲學史”等課程一道,成為高校哲學專業(yè)的基礎(chǔ)理論課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的30多年,哲學專業(yè)逐漸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各大高等學校逐步設(shè)立門類齊全的哲學專業(yè),思想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單一走向多元,哲學專業(yè)教育和教學改革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重要的成就,逐漸走向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內(nèi)高校西方哲學史的教學和研究取得了長足進步,西方哲學史的課程越來越豐富和多元,其研究也越來越具體和深人,相關(guān)的專著和譯著越來越多,從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層出不窮,與國際學術(shù)同行的交流越來越廣泛和密切,更為重要的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愛并投身到對西方哲學的學習和研究中。
二
哲學從一開始就是作為一門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學問出現(xiàn)的。從古希臘哲學一開始,哲學的本意就是“愛智之學”,是對智慧的一種熱愛和追求。當以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為首的所謂“智者”(sophist)以擁有智慧自居時,蘇格拉底卻堅持認為人的所謂智慧沒有多少價值,甚至根本沒有價值,真正的智慧只有神才配享有,而人充其量不過是愛智慧而已。正因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人“自知其無知”,才是真正的大智慧,才是我們追求一切智慧的起點;才會如此地熱愛智慧、向往智慧、渴求智慧,乃至去追求智慧,這就是哲學。所以,哲學本質(zhì)上并不側(cè)重于一種現(xiàn)有的或既定的知識,而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種思考狀態(tài)、一種系統(tǒng)性反思和批判的思維活動。從這一點上來說,思想史的學習以一種概要化的方式為后來的思想者展示前人思考的階段性成果,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重現(xiàn)了前人展開思考的具體過程,而對哲學問題的持續(xù)思考則是不同時代、不同處境下的不同思想者之間展開深人的思想互動、思想砒礪的真正橋梁和紐帶。因此,思想史的學習、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和哲學問題的思考為我們呈現(xiàn)出的'是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銜接的完整的哲學之思。
三
從宏觀層面上講,把思想史的學習、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和哲學問題的思考三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的最基本原則就是要從理念上回歸哲學的本質(zhì)和哲學教育的本質(zhì),以真正哲學性的方式來展開西方哲學史的教學實踐活動。不把西方哲學史當作一套既有的、固定的和僵化的知識體系,而是用一種自由、開放和對話的心態(tài)去學習西方哲學史,同情地去理解并拒絕以貼標簽的方式來簡單化地看待和處理西方哲學和西方哲學家的思想,要學會用每個哲學家的眼光去看世界,把西方哲學史的教學看作是一場場充滿了自由批判、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的思想自由對話,從而回歸到哲學教育和哲學學科的真正本質(zhì)。從具體操作層面上講,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
四
本文力圖探索出具有一定可行性和實際可操作性的教學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案,以便真正有效地把西方哲學史、思想史的學習與西方哲學經(jīng)典原著的閱讀理解,以及針對西方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與討論這三者有機結(jié)合起來最終形成較完整的計劃和方案,這些計劃和方案具有一定的實際可操作性,能夠運用到實際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活動中去。將基于問題和原著閱讀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模式逐步試點,并漸進推廣到哲學系本科的西方哲學史教學實踐活動中去,通過對其實際運用效果的反饋和評估不斷加以改進和修正,最終能夠把這樣一種基于問題和原著閱讀的西方哲學史教學模式加以普遍推廣并形成哲學專業(yè)教學和專業(yè)教育的基本模式。筆者認為,最終的衡量標準應該著眼于以更完善、更科學的教學模式來推進國內(nèi)哲學教育特別是西方哲學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八
羅素認為“哲學家是由其特定的時代所造的”,因此在寫作本書時,他特別注重闡述各種哲學思想之間的歷史關(guān)聯(lián)。本書內(nèi)容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近代哲學”三大板塊,由古希臘文明說起,分別介紹了米利都學派、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恩培多克勒、阿那克薩哥拉、原子論、普羅泰戈拉、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犬儒學派……一直說到邏輯分析哲學為止。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很有特色的討論西方哲學史的著作。其敘述年代從希臘文明的興起一直到現(xiàn)代的邏輯分析哲學。在這部哲學史中,羅素特別對他認為對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作了較詳細的論述。在該書中,羅素特別強調(diào)了哲學家們是由其特定的時代所造成的這一基本觀點,并特別注意各種思想之間的歷史的關(guān)聯(lián)。羅素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這部著作語言通俗易懂,閱讀此書不僅可以對西方主要的哲學家及其思想有一個大體的了解,還可以了解西方歷史上的一些重要的事件、人物、發(fā)展階段及其與特定的哲學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作者簡介。
羅素,20世紀英國哲學家、數(shù)學家、邏輯學家、歷史學家,無神論或不可知論者,也是上世紀西方最著名、影響程度最大的學者和和平主義社會活動家之一。羅素還與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同創(chuàng)建了分析哲學。其代表作品有《數(shù)學原理》《西方哲學史》《幸福之路》等。1950年,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以表彰其“多樣且重要的作品,持續(xù)不斷的追求人道主義理想和思想自由”。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九
可以說,在蘇格拉底之前,人類的意識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導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誠之中吶喊世界是一團不滅的火焰,可以聽到荷馬在瘋狂之中演唱神與英雄們強大的力量;而到了蘇格拉底,人類就開始冷靜思考了,思考著人類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種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靜的理智澆滅了,這就是為什么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要把荷馬這樣的詩人驅(qū)逐出他的理想國了。詩人的力量可以觸及宇宙的每一個角落,而柏拉圖的已經(jīng)觀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卻不愿承認自己是詩人:他用冷靜的理智來反對酒神的迷狂,卻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與其說他的“理念”是一種單純的哲學,不如說他創(chuàng)造了一種關(guān)于美的意境,天地萬物都可以歸服于“理念”的名義下,這何嘗不是人類意識中那種最純粹的、統(tǒng)一的關(guān)于宇宙初生之美的體驗呢!美在第一雙眼睛看來是不可言說的,而柏拉圖卻說了出來!在無意之中,柏拉圖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終究只是接近。在蘇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則是和上帝融為一體的,他們就是神。可以說,柏拉圖是最后一個體驗到古希臘那種酒神的迷狂的人,而柏拉圖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種冷靜的理智,仿佛再也聽不到詩人那瘋狂的吶喊了,仿佛再也沒有和宇宙萬物融為一體的體驗了。
與其說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哲學家,不如說他是一個科學家,因為他力求哲學像科學研究那樣明晰。關(guān)于哲學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純粹的形上的思辨,還是偏向于嚴謹?shù)母挥羞壿嫷膶ψ匀蝗f物的精確的觀察和把握,亞里士多德選擇了后者。自然萬物那種朦朧之美變得清晰了,人與自然萬物的距離拉近了。以上所說的人類意識中哲學的、宗教的、科學的三種認識方式中,科學的認識方式的力量在逐漸強大,開始被確立了起來,這也表明人類自身的分界變得明顯了。亞里士多德繼承了他的老師柏拉圖那種冷靜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圖更徹底的拋棄了激情和詩人。他在觀察宇宙萬物時,更像是帶著一架顯微鏡。他把整個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學意義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機械。他在尋找宇宙萬物的原因時,他發(fā)現(xiàn)了“不動的推動者”或者“第一推動力”??梢哉f,柏拉圖是完全沉浸在一種關(guān)于美的幻想中發(fā)現(xiàn)了“理念”,而亞里士多德則基于對現(xiàn)實的冷靜觀察而推出了宇宙萬物的原因,這種差別何其之大??!從此以后,一種機械的思維方式開始統(tǒng)治人類的意識,詩人的激情在機械的碾壓下變得微弱,最終也熄滅了。那第一雙眼睛看到的純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西方哲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哲學家。他們開創(chuàng)了所有的哲學命題,可他們之間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圖是一個詩人,他用激情體驗著宇宙的美的統(tǒng)一;而亞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學家,他用冷靜的理智規(guī)范著宇宙機械的秩序。在他們以后的時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類的意識中幾乎始終貫穿著他們兩人的思維方式。
人類的文明的歷史到底是向前推進的還是后退的?這其中蘊含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方式,一種是科學的,一種是哲學的或宗教的。我想,之所以會請出那位全能的上帝來統(tǒng)治一切,是因為人類已經(jīng)陷入了混亂之中。這種混亂從哪里來?從可見的方面來說,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倫理道德衰落了;從根本上來說,是人類的自身出現(xiàn)了分界,即那三種認識方式的正式確立。人類的意識不再是和自然萬物渾然一體的了,但是人類的卻在不自覺的做著種種努力。上帝是什么?或者說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類的童年時期那種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團火,上帝也不是數(shù),而是上帝與自然萬物分離,已經(jīng)超越于自然萬物之上了——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圖的“理念”也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上帝就是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這可以說明人類與外部世界已經(jīng)確立了明確的分界,因為上帝是人創(chuàng)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萬物的寧靜中向人顯現(xiàn)的。上帝只是人類企圖回歸自然萬物的努力的假設(shè)。此外,上帝也變成了一個“人”,他具備了人類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備的產(chǎn)生“惡”的因素。讓我們再回想一下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力”的科學假說,當人類科學的和哲學的認識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無限回溯的宇宙萬物的成因時,人類便假定了一個靜止的第一原因,這表明了科學和哲學已經(jīng)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了。于是人類便假設(shè)有一位超出了人類的經(jīng)驗和理性的上帝,這便是宗教信仰??梢哉f,人徹底的從自然萬物的“奴役”下解放出來,但是又落入了這位創(chuàng)造自然萬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質(zhì)的上帝的“奴役”。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
我象村里最年輕的人一樣年輕,象村里最年邁的人一樣年邁。――泰戈爾。
群眾永遠生活在無知的洞穴之中。――柏拉圖。
痛苦就是被迫離開原地。――康德。
人生在世,不過是過路的旅客。――托馬斯.阿奎那。
我不同意你所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quán)力。――伏爾泰。
人的本性就是追求個人利益。――亞當斯密。
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盧梭。
幸福不過是欲望的暫時停止。――叔本華。
人最容易忘記的是自己。――克爾凱戈爾。
只有那些從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會跌入坑中。――泰勒斯。
存在就是合理,合理的也都要存在。――黑格爾。
人性一個最特別的弱點就是: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叔本華。
把精神說清楚是一個巨大的誘惑。――維特根斯坦。
人們懼怕自由和責任,所以人們寧愿藏身在自鑄的樊籠中。――弗蘭茨.卡夫卡。
我手中的燈籠,使眼前黑暗的路途與我為敵。――泰戈爾。
思想不是你要它來它便來,而是由它自己決定它的來去。――叔本華。
我除了知道我的無知這個事實外一無所知。――蘇格拉底。
水是萬物之本源,萬物終歸于水。――泰勒斯。
凡是現(xiàn)實(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存在)的就是現(xiàn)實的。――黑格爾。
凡是活著的就應當活下去。――費爾巴哈。
假如進化的歷史重來一遍,人的出現(xiàn)概率是零。――古德爾。
客觀世界只是精神原始的,還沒有意識的詩篇。――謝林。
凡夫俗子只關(guān)心如何去打發(fā)時間,而略具才華的人卻考慮如何應用時間。――叔本華。
人類的生命,并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永恒。――尼采。
真理是時間的產(chǎn)物,而不是權(quán)威的產(chǎn)物。――培根。
權(quán)利的相互轉(zhuǎn)讓就是人們所謂的契約。――霍布斯。
給我物質(zhì),我就用它造出一個宇宙來。――康德。
一切確定的皆否定。――斯賓諾莎。
知識歸根結(jié)底由經(jīng)驗而來。――洛克。
沒有物體,只有運動。――伯格森。
一開始,問題就是要把純粹而緘默的體驗帶入到其意義的純粹表達之中。――胡塞爾。
思最恒久之物是道路。――海德格爾。
人充滿勞績,但還詩意地安居于大地之上。――荷爾德林。
世界是事實的總和,而非事物的總和。――維特根斯坦。
人的意識屈從于物化結(jié)構(gòu)。――盧卡奇。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一
我想,馮先生的這本哲學史著之所以引人入勝,讓人愛不釋手,不僅因為它承載的是幾千年來中國浩瀚的思想史,更重要的是他以深入淺出、融會貫通的講解,讓我這位哲學門外漢突然覺得:一直聞而生畏、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哲學原來離我們這么近,并如此深入我們的生活。
馮友蘭本人畢業(yè)于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專業(yè),而后又到美國學習西方哲學,所以他的這本哲學史著里會時不時將中國古人的思想見解在西方哲學中找到映射,同樣也免不了采用邏輯分析方法進行闡述,這也是他之所以能舉重若輕的僅用短短的300頁正文,就能將幾千年的中國哲學思想史非常系統(tǒng)的、透徹的呈現(xiàn)給讀者的功力所在了。
本書開宗明義,首先提煉出了中國哲學的精神。對超現(xiàn)實的追求是人類共同的先天欲望,除了宗教,還有哲學,可以讓人們不會淪陷于塵世事務,而與精神事務絕緣,因為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tǒng)的反思的思想。馮友蘭先生認為極少關(guān)心宗教的中國人通過對哲學的極其關(guān)心,來實現(xiàn)對超道德價值的覺解,哲學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擬。中國先哲們認為單就一個人的最高成就是成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個人和宇宙的同一,為了得到這個同一,中國哲學產(chǎn)生了很多流派,哲學家以身載道,展開了“出世”與“入世”的體驗和探討。如果真理只有一個,那么在無數(shù)探尋真理的路上,總會有人不期而遇。儒家“游方之內(nèi)”顯得比道家入世,道家“游方之外”,顯得比儒家出世,這兩種思想表象對立,實則補充,演繹著一種力的平衡?!安浑x日用常行內(nèi),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正是中國哲學要努力做到的,尋求理想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的高度統(tǒng)一,正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當然,每一種文化都離不開他所在的自然環(huán)境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哲學更是如此。人在思想的時候,常常受到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霸谔囟ǖ沫h(huán)境,他就以特定的方式感受生活,因而他的哲學也就有特定的強調(diào)之處和省略之處,這些就構(gòu)成這個哲學的特色?!敝袊軐W離不開中華民族的地理背景、經(jīng)濟背景。身處內(nèi)陸,農(nóng)耕為主的中國先哲們都支持一個共同的理論——物極必反,借用黑格爾的說法,一切事物包含著它自己的否定,這個理論對于中華民族影響深遠,也為中庸之道提供了主要論據(jù);“農(nóng)”的眼界不僅限制著中國哲學的內(nèi)容,還限制了中國哲學的方法論,中國哲學的概念更多的是直覺得到,從直覺的價值出發(fā)的中國古代哲學,知識論一直沒有發(fā)展起來;“農(nóng)”的思維習慣讓中國古人容易滿足,不喜歡變化,因此許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也受到阻撓,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中國沒有發(fā)生工業(yè)革命。當然,中國哲學不僅只是適用于當時條件下生活的人,她還有一部分具有長遠的價值。“人類生存的理想狀態(tài)只能創(chuàng)造于未來,不會失之于既住”。中國哲學給予我們?nèi)松硐?,儒家思想認為:理想的人生雖然對宇宙有極高明的覺解,卻仍然置身于人類的五種基本關(guān)系的界限之內(nèi)。馮友蘭先生提出,這些人倫的性質(zhì)可以根據(jù)環(huán)境而變,但是這種理想本身并不變?!氨仨氝M行邏輯分析,才能在哲學的歷史中區(qū)分哪些是不變的,哪些是可變的。每種哲學都有不變的東西,一切哲學都有共同的東西?!闭珩T友蘭先生所預見的那樣,“周雖舊邦,其命惟新”,中國哲學正在逐步為適應現(xiàn)代化的中國而發(fā)生變化。
有了之前高屋建瓴式的引導作鋪墊,才有后面提綱挈領(lǐng)式的中國哲學發(fā)展脈絡。該書的中國哲學發(fā)展脈絡如下:
一、儒家。
創(chuàng)始人:孔子。
儒家的理想主義流派:孟子。
儒家的現(xiàn)實主義流派:荀子。
漢代儒家興盛:董仲舒。
隋唐更新的儒家:韓愈,周敦頤。
宋代更新的儒家:程顥(哥哥),程頤(弟弟)。
新儒家兩個學派:宇宙心學(陸九淵),理學(朱熹)。
二、道家。
道家的第一階段:楊朱。
道家的第二階段:老子。
道家的第三階段:莊子。
漢代道家再起:揚雄和王充。
新道家:崇尚理性的玄學(向秀和郭象)。
新道家:豁達率性的風格(晉朝)。
三、墨家。
墨子:孔子的第一位反對者。
后期的墨家。
四、名家。
公孫龍和惠施。
五、陰陽家:五行八卦(易經(jīng))。
六、法家。
韓非子。
七、禪宗。
佛學分支與道家哲學結(jié)合的結(jié)果。
畢竟每一位哲人的思考,都不是短短一篇文字可以記錄,馮友蘭先生以貫通中西、縱橫古今的視野,跳出歷史材料的堆砌,對分散和孤立的各派學說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進行整理,不僅給出了每種學說的要義,對每種學說進行分類,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盡力呈現(xiàn)給讀者一個個具有立體感和畫面感的哲學人物。不僅如此,馮先生完全遵守治史要求,講解中不參雜一絲主觀色彩,只有胸中有丘壑,才會下筆如有神。在馮先生的筆下,中國哲學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這個整體的核心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馮先生所說的人生的第四種境界——天地境界。
在馮先生的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chǎn)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后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與開篇遙相呼應的是,馮先生在書中結(jié)尾處再次提出哲學的用處不是增加實際的知識,而是提高精神的境界,只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隨著未來科學的進步,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將讓位于科學,而人內(nèi)心深處對于超越現(xiàn)實的渴望必將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既入世又出世,對此,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研究哲學史,并不在于還原那個曾經(jīng)的世界,而是了解造成現(xiàn)狀的原因及歷史賦予我們新的使命?!瓣U舊邦以輔新命,余平生志事,蓋在斯矣?!边@就是為什么本書能穿越時空仍迸發(fā)勃勃生機。
人生三快事:美酒、摯友、枕邊書,此書可作枕邊書,閑暇之余翻閱,總會有自己的收獲。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二
我認為《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學術(shù)著作,但也是一部科普佳作。
我還記得在接觸哲學之前,“哲學”這個概念似乎與我的生活相距甚遠。通過高中政治課的學習,我發(fā)現(xiàn)“哲學是什么”這個問題有無數(shù)的答案,我最贊成“哲學是智慧之學,是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角度,是一種思維方式”。
通過閱讀《西方哲學史》,我更加對此有所體會。古希臘著名哲人亞里士多德有許多論調(diào)在今人看來與事實不符,但在當時人們對這個世界認識有限的情況下,哲人們能積極去探索、辯論的濃厚學術(shù)風氣卻是令人欣慰的。況且亞里士多德犯下的錯誤并未影響其“哲學家”的名號,反而激勵更多哲學家去思考。因而產(chǎn)生了分歧,一個新的思路產(chǎn)生了,一個新的“哲學體系”也就產(chǎn)生了。這也驗證了我的想法。當然也驗證了發(fā)展觀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發(fā)展的”這一觀點。
在我看來,我們閱讀《西方哲學史》的目的,不在于揪住前人的小辮子不放,嘲笑他們犯下的看似愚蠢的錯誤,而在于從先賢的曲折之路中拾取遺漏的養(yǎng)分。例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就與今天的原子論非常相似。但最吸引我的還是在他之前的芝諾。
在漫威大片《復仇者聯(lián)盟4》中,復仇者聯(lián)盟的成員們進入量子領(lǐng)域從而實現(xiàn)時空穿越,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到,穿越的前提是鋼鐵俠的“莫比尤斯環(huán)”模型實驗成功了。實際上莫比尤斯環(huán)本身是一個悖論。一個環(huán)本該有兩個面,但莫比尤斯環(huán)永遠只有一個面,從外面進去的物體又將回到外面,這也是有關(guān)“變化”的一個悖論。同樣的,芝諾提出了“運動不可能”悖論。最有趣的是“飛矢不動”——一支射向靶子的箭在任何既定的瞬間都在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上——也就是說,它是靜止的或者零運動的,但零的總和不可能產(chǎn)生運動。這涉及到物理學中的時間與空間觀念,與今天令人費解的量子力學有著共性,似乎我們也處在一個“莫比尤斯環(huán)”中,古人未能解決的難題被歷史長河洗刷沉底后,又被今人淘出思考,不禁令人感慨。
既然哲學教會我們思考,那亞里士多德肯定不僅有錯誤理論,一定也有正確的理論。原來,他在數(shù)學邏輯上有著突出貢獻。他指出定義必須用先存在于所定義事項的某種東西來表述,實際上就是講的是與定義有關(guān)的邏輯順序,即先有事物本身再有定義。這種認識比19世紀的數(shù)學家們領(lǐng)先了千年。歐拉也曾說過“我決然不是先想到行列式的運算規(guī)則才提出行列式的”。
可見接觸哲學以后,我們思考問題變得客觀,因為一切事物本身存在著矛盾與統(tǒng)一,我們不能非黑即白,對與錯只是每個人各自的理解與看法。(吳佳毅)。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三
其一,"他宣揚友愛,不僅僅是全人類之間的友愛,而且還有人與動物之間的友愛。"。
這句話表現(xiàn)了犬儒主義者宣揚友愛,并特別提出要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犬儒學派的主要教條是,人要擺脫世俗的利益而追求唯一值得擁有的善。這個"善"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就是人首先要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這也是最單純、最簡單的"善"。
記得之前看的一部紀錄片《第三極》,主要講述的是青藏高原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在藏北,狼深夜?jié)撊胍粦艟用窦业哪翀隼铮缘袅硕畮字谎?,這些狼直接咬斷羊的脖子,雖然存在僥幸的羊有的沒被咬死,但是脖子上的傷痕會影響它們接下來的進食,一兩天后也會死。牧民們雖然很討厭襲擊羊群的狼,也采取報警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樣政府會有補貼)。但即便是這樣,這兒的居民還是會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救回幾只走散的小狼崽,因為在這樣惡劣的天氣下,如果不救小狼崽,它們就會饑寒交迫直至凍死,這些居民雖然痛恨狼吃羊,但還是會把小狼崽帶回來,并用那群襲擊羊的狼吃剩的羊肉喂飽小狼崽。在他們的心中,只要是生命,都應該被拯救。
這種人與動物的和諧相處,表現(xiàn)了人類對于生命的敬畏。
其二,"凡是能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不是能創(chuàng)造出種種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有恃于對于超感世界的實在性的信仰。在那些在世俗的意義上是不幸的,但卻決心要在理論世界中尋求一種更高級的幸福的人們中間,普羅提諾占有著一個極高的地位。"。
讀到文中的這句話,總是隱約中感覺文中"享受本能的幸福的人"就像生活中不思進取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的人"就像是生活中有追求且目標堅定的人。"形而上學的樂觀主義有恃于對于超感世界的實在性的信仰"就好比是自己認清自己的實際情況,并基于此有更明確的目標和追求,這個內(nèi)心活動的過程多半是不為人知的。因為有著豐腴的精神世界和自己堅定不移的追求,無謂世俗的眼光,堅持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
就如在工作中,對于同一份工作,它可以帶給你穩(wěn)定的收入,在同等條件下有較好的工作環(huán)境,工作時長適宜,工作內(nèi)容也容易上手等等。對于生活中隨遇而安的人,他可能認為這份工作雖然是我不喜歡的,但是我也不指望它可以帶給我權(quán)利和地位,只要溫飽的生活和輕松的工作即可,所以對于工作和生活可以安之若素。但對于一位對工作有要求的人,他會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yè),有一個完整的職業(yè)規(guī)劃,給自己設(shè)立短期、中期和長期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和接受新鮮事物,為自己充電,以保證自己在實際工作中能將每一天過的充實而有意義,不斷地去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最終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
結(jié)合目前剛?cè)雽W的自己而言,好多朋友羨慕"象牙塔"里的生活,他們常常感嘆在學校又可以無憂無慮地學習和生活。但實際上,我們都發(fā)現(xiàn)開學一周以來并不輕松,應該是遠比自己想象中的要更加忙碌。起初我總會擔心在校的時間只有一年,把自己陷于"焦慮"中,因為對未來,自己心里是沒有譜兒的。比如會害怕時間過的太快,自己沒能學到足夠多的知識;對于某些課程的學習,也更感吃力,比如多元分析與spss;還有上文化與心理這門選修課的時候,我會因為這堂課需要分配給每位學生來講課而打退堂鼓,等等。
但對于這種種的問題,首先確實是需要時間去盡早地適應;其次,最主要的就是改變自己做事的心態(tài)。關(guān)于硬性的知識漏洞,比如學起來很吃力的課程,我們決定去聽本科的課程來補習;對于上課形式的不同,能做的是先要改變心態(tài),勇于去嘗試,在課下做好充足的準備。最后,等我發(fā)現(xiàn)需要這樣做的時候,我就不再擔心時間過的太快,反而回想這一周,還是很有收獲。
所以,在學習和生活中,腳踏實地,堅定自己的目標,不做不思進取的人。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四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guān),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jié)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qū)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zhì)的培養(yǎng),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zhì)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知識外的教條。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tài)的,你應該已經(jīng)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白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式思維。
羅素接著說,哲學象科學一樣訴諸于理性而不是訴諸于權(quán)威,不管是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還啟示的權(quán)威。這里傳統(tǒng)的權(quán)威是指國家機器的強力,啟示的權(quán)威則是指神學中的教條,上帝旨意之類。既然哲學和科學一樣理性,那哲學存在的必要在哪里呢?羅素認為,科學回答不了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而神學家信心百倍的答案已經(jīng)不象過去幾個世紀那樣令人信服。羅素舉了好多思辨的心靈所感興趣的問題,個人認為遠不如這三個直觀:“我是誰?”、“我從哪里來?”“我到哪里去?”當然羅素的問題層次較高。象這三個問題在實驗室里是找不到答案的,而如同上面所說,神學家的答案已經(jīng)失去光輝。而哲學恰好來鉆研這類業(yè)務??赡苡腥艘獑?,那進化論又是什么?個人認為進化是白魚黑眼上的一點,我在上面提到,科學的一個特點是重復性,到目前為止,碳水化合物還不能合成出靈性,簡單地說是細胞,也就是說進化的源頭還沒找到。
我們?yōu)槭裁匆褧r間浪費在這么無聊的問題上,羅素認為一是歷史責任,二是面臨的宇宙孤寂的恐怖感。宇宙中有幾億個恒星,而我們?nèi)祟愔皇且活w不起眼行星上小小的爬行物,我們是無助的,還是宿命的?面對浩瀚的星空,孤寂啊。羅素說:“在顯明的希望與恐懼之前而不能確定,是會使人痛苦的;可是如果在沒有令人慰藉的神話故事的陪伴下,我們?nèi)匀幌M钕氯サ脑?,我們必須忍受這種不確定性。”羅素認為忘卻問題以及聲稱已經(jīng)找到了確鑿答案都是無益的,如果我們忘記了我們不能知道的是何等之多,那我們會對許多重要的東西麻木不仁;而神學的武斷,說我們對無知而具有知識,則會產(chǎn)生對宇宙的狂傲感。個人覺得無神論的狂傲是無知,神學家的狂傲則是誤知。
我們再回到羅素這篇緒論的開頭,來談談哲學的特征。羅素說,“哲學的”人生觀與世界觀乃是兩種因素的產(chǎn)物:一種是傳統(tǒng)的宗教與倫理,另一種是可以稱之為“科學的”那種研究,就科學這個詞最廣泛的意義而言。至于這兩種因素在哲學家的體系中所占的比例如何,則各個哲學家大不相同;但是,唯有這兩者在某種程度上同時存在,才能構(gòu)成哲學的特征。同時存在,這是一個問題,但也確實如此。心靈往哪里走,不是你的嘴巴能指揮,只有你的心靈才真切地知道,烙印,烙印,還是一個回避不了的烙印問題。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五
大凡看到哲學這個詞,腦子中第一個反應,便是枯燥,這和我們所受的應試教育有關(guān),記不住的概念,選不全的多重選擇題,再是用什么什么原理去解釋什么什么的正確性。事實上,這個學習的結(jié)果,只是讓我們記住幾個概念、條條綱綱的八股特點區(qū)別,實在無助于我們哲學氣質(zhì)的培養(yǎng),哲學思維的形成,我所理解的哲學氣質(zhì)和思維是指理性,理性是什么,追求公義,也就是正義,一家之言。
要了解哲學,首先要了解哲學這個詞的含義,哲學是什么?羅素給了一個既模糊又明晰的定義。哲學是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的東西。羅素接著給出了科學的概念,科學是指一切確切的知識(我們知道科學的一個特點是可重復性),而神學則是超乎確切。羅素在“確切的”、“教條”這幾個字下面都打了著重號。而介乎神學與科學之間還有一塊受到雙方攻擊的無人之域,這塊無人之域就是哲學。個人認為:羅素這個分法和中國象棋盤很象,科學是漢界,神學是楚河,而哲學則是中間的鴻溝。()當然如果你的思維是動態(tài)的,你應該已經(jīng)想到了,中國的陰陽太極圖才是羅素分法的.最形象表述,白魚是科學,黑魚是神學,而白魚和黑魚似連非連的那部分擠撞區(qū)就是哲學。白魚的眼睛是黑的,表示科學中有一定成分的“神學”,黑魚的眼睛是的,則表示神學也許有一定成分的“科學”,這個比喻解釋羅素的分法可能不是很恰當,但個人認為,這有助于摒棄非此即彼的中國試思維。
羅素說;哲學是訴之于理性而不是權(quán)威(這和文藝復興時期的新教主觀主義是不同的,區(qū)別在于羅素訴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讓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處,而唯心讓人傲慢)。這是我對羅素最欣賞的一句話,有了它,才能讓我徹底放下顧忌而去研究哲學,雖然在某種程度上說,我的這種心靈安慰也是建立在對羅素的權(quán)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學上的。
哲學是研究人類思辯的心靈所最感興趣的一切問題,在這些問題中,我所最為重視的,是人為什么活著?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論那些家伙所認為的機械式的解釋,而是目的論的解釋。即當這個問題具體到某個人時,就成了“你為什么活著?”。
西方哲學史讀書心得體會篇十六
《中國哲學史》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是馮友蘭所著的第一部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奠定了現(xiàn)代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基本框架,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許多高校使用的基本教材,是現(xiàn)代中國影響最大的哲學史名著。馮先生自謂就內(nèi)容而言,此書有兩點發(fā)先人之所未發(fā),而后來也不能改變的:一是將先秦名家分為合同異、離堅白兩派,二是區(qū)分了二程思想的不同。實際上,如陳來教授所言,書中例如孔子的正名主義,墨子的功利主義,孟子的理想主義,老莊的楚人精神,法家的三種派別,王充自然主義,《論衡》的唯物主義,以及程朱異同,朱王異同,佛教的主觀唯心論與客觀唯心論等諸多觀點與提法,亦皆屬創(chuàng)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