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國家讀后感大全(14篇)

字號:

    閱讀是一種心靈的對話,讀后感是這種對話的產物,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領悟所讀之書。寫讀后感時可以通過引用書中的經典語句或對書中觀點的引申來增加文采和深度。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一些精選讀后感,希望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一
    最近,在看了易在《百家講壇》的精彩講演之后,還是感覺沒有到極限的過癮,于是就讓弟弟在學校買了他的書,我本以為弟弟可以在他的簽收會上拿回他的`簽名。
    這不是因為我沒有拿到簽名而找的合理的借口,實在是我最原始的想法就是這樣,我的思緒是晚上分外清晰。于是每日深夜我都會和看寶貝一樣,看著一頁頁,能把歷史這樣鮮活的表現(xiàn),只有易中天了,我很喜歡他品武則天的那一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武是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她身上的優(yōu)點是可以征服很多人的,不是單純的聰明,要是單純的聰明只是幫她可以在后宮衣食無憂的生活,她很懂得如何吸取別人的優(yōu)點,還要讓別人感覺不是在被利用,王皇后的愚蠢,驕傲自大的認為,武只有做尼姑的命,把她放在李治的身邊,她其實不明白一個道理,一個有腦子的女人,很多時候是吸引男人最原始的動力,這也幫助她建立了最堅實的基礎和邁出了最有把握的一步,她順利的做了皇后。
    武不忘本,這是很多男人皇帝也做不到的,易在書中也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敘述:人最珍惜的,就是他或是她在孤立時得到的支持,哪怕這種支持是非常卑微的人,不,正是因為支持者是那樣卑微,這種支持才更加彌足珍貴。在那個時間段內,武一直堅持重用這些人其中包括:許敬宗,李義符和狄仁杰。很多人說,武是殘忍和卑鄙的,她的皇冠是血染的,自己的骨肉,愛人,沒有幾個可以逃脫的了,人們總是以現(xiàn)象去衡量一個人,要是在別的朝代,也許還有更多的犧牲才可以換回一個位置,在皇位的爭斗中,本就是一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競爭過程,她能保了自己又把國家治理有方,算是很成功了!
    我個人認為女人應該去讀易先生的《品人錄》吸收精華,記住有幫助的對自己生活或是其它。
    最后,我還是以易先生的一段話結尾:道德永遠是必須的,人之為人,就在于有道德,沒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獸。只有道德,人就會變成神,人不能變成獸,也變不成神,所以人不能沒有道德,也不能只講道德。真正的高尚道德只是一種理想境界。
    這段話給人太多的思考空間了!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二
    當下的易中天被稱為是百家講壇中的“超女”,紅極一時。當然,也有很多罵聲,說他是曲解歷史,誤人子弟。在我讀完《易中天品三國》后,沒有像電視上說的那種“嫁人就嫁易中天”的沖動,也沒感到他是一個曲解歷史,嘩眾取寵的騙子。
    易中天是根據三國正史中的人物傳志,用現(xiàn)代的心理學和個人的人生閱歷去注釋歷史人物大約的想法。也許是對,也許是錯,但比較人性化。因為三國的意思就是中國大陸上同時存在的三個國家,像現(xiàn)在世界中的國家一樣,都擁有自主權的,在發(fā)生戰(zhàn)爭的時候,各國家的將領、謀士在面對戰(zhàn)爭時所做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發(fā)生的戰(zhàn)役,根本沒有絕對的誰對誰錯,都是以本國利益?zhèn)€人利益為前提的。
    三國既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在這短短幾十年中,曾經有過多少英雄戰(zhàn)死沙場,又有過多少人雄霸一方,比如兩個漂亮的草包:劉表、袁紹??蓯鄣募樾郏翰懿?。一代梟雄:劉備。一代奸雄:董卓。西涼忠臣:馬騰。小霸王:孫策?!K麄兌加凶约旱牡乇P,自己的事業(yè),自己的武將與謀士。
    兩個漂亮的草包:袁紹、劉表,雖然手下人才濟濟,但是他們卻不懂得利用這些人才,導致沒有把他的文臣武將的長處發(fā)揮出來,反而把短處盡情釋放、淋漓盡致。
    袁紹關渡之戰(zhàn)不聽沮授等的建議,不僅集結大軍進攻官渡,而且把沮授關押起來,剝奪他的軍權,而把軍權交給只會拍馬屁的郭圖,結果致使全軍覆沒,領土淪陷,自己吐血而亡,死后兒子們相互爭權奪勢,最終自己一手打下來的江山毀于一旦。
    劉表則是太懦弱,太無能,太迂腐。當時天下文人墨客,豪杰義士集結于荊州避難,而劉表居然一個也沒用,真是無能。結果死后,兒子也不戰(zhàn)而降,自己的領土拱手相讓給曹操,并且兒子、妻子被殺死。
    董卓因為殘暴而導致群起而攻之,結果自己也沒好下場,被自己的義子殺死。當然,呂布墮入情劫,窩里反,也就不足為奇了。
    曹操則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雖然自己能控制手下,卻未能讓兒孫守住江山,結果自己多年的心血落入司馬家族手中。曹操有時也一意孤行,如他占取荊州后,一不勞軍,二不安民,卻還不聽程昱之言,以為孫劉不會聯(lián)合,最后火燒赤壁,慘敗而逃,這就說明不能不聽別人的勸告。從他父親對他“家賊難防,偷斷屋梁”的評論來看,他狐性多疑失天下,也是個必然的結果。
    劉備表面上是仁義之君,其實很會用計收買人心,讓那么多優(yōu)秀之士死心塌地為他去死,真的是很奸詐和狡猾,讓人防不勝防。但是一代梟雄也有缺點,太感情用事,結果彝陵之戰(zhàn)大敗,自己的精兵強將大部分都搭了進去,自己也病逝于白帝城,然后還來了個“白帝城托孤”,又讓他那不該被趙云救回的兒子害死了一批人。一代梟雄的下場竟是這樣,真是可悲…。。
    說到一個個的一方霸主,就不得不提一下其中優(yōu)秀的軍師。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應該說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他出使江東,促使劉備集團和孫權集團聯(lián)合的事,就是最好的證明。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只可惜被劉備“三顧茅廬”騙了去,于是感激涕零,為劉家賣命?!冻鰩煴怼冯m明世,卻無疑也是他的提前寫好的遺囑。
    “既生喻,何生亮!”人們便會想起那個氣量狹窄的周喻,但其實周喻氣量并不狹窄,而是心胸開闊之人,只是因“諸葛亮三氣周瑜”就把他整死,未免有失大將風度,但這也許只是為了反襯諸葛亮之聰慧而對他的一種誣陷。后人說他小氣的說法,也許只是對自己的一種安慰吧。
    從易中天品三國我們可以看出,深刻不等于晦澀,精奧不等于難懂。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統(tǒng)一,可以將一個非常復雜和話題,變得通俗易懂。有機會你也去看一下《易中天品三國》,相信你會明白的更多,這其中不只是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更容括了人生百態(tài),教你很多做人的道理。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三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qū)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qū)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yè)(現(xiàn)在的南京)、武昌(現(xiàn)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fā)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的開發(fā)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wèi)江東,我不如你?!庇纱丝梢姡趯O策的規(guī)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wěn),后圖發(fā)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tǒng)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tǒng)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xiàn)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xiàn)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可見孫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zhàn)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梢哉f,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tài)。也可以認為他在養(yǎng)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xiàn)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fā)現(xiàn)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四
    在中國4大名著里,我一向覺得三國寫的最好,也對它最感興趣。其中人物的情感變化以及事件和戰(zhàn)爭都是其他3大名著不可比擬的。易中天因為《百家講壇》而一炮走紅。
    的確,他講的三國很好,其中也夾雜著現(xiàn)代幽默。之前我看過《百家講壇》其他歷史部分,有些很生硬,像普通的講課。而易中天的講評更像是評書。《易中天品三國》還原了真實的曹操,替周瑜辯誣,正說諸葛亮,重評司馬懿。與人們眼中《三國演義》里人物形象有些許差別。有些人是英雄,但文學把他們污蔑了。例如曹操,周瑜?!兑字刑炱啡龂凡捎玫氖歉魑粴v史學家和歷史上的資料,還了“奸臣“一個清白,也寫出了蜀國大將的許多文學沒寫出的錯誤。比如,書中寫到:事實上,歷史上的周瑜氣量是非常大的,《三國志》對他的評價是“性度恢廓“,就是氣量大,品質好;當時的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劉備說他“器量頗大“;蔣干說他“雅量高致“。所以他不可能因為妒忌別人而被氣死。
    《易中天品三國》中幽默元素大概也是易中天成名的元素之一。例如:當時諸葛亮手上已經沒有兵了,只好把城門,四個城門全部打開,派了20個老兵在門口掃地,諸葛亮自己搬了一張琴,焚了一爐香,帶了兩個小孩子,坐在城樓之上唱卡拉ok但保守派的人大概對這種評論很反感。但總之電視前和讀者中的保守派是占少數(shù)的。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五
    01卷《祖先》中有一個新的看法,即我們的祖先女媧、夏娃、伏羲并非指特定的某一個人,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對祖先的統(tǒng)稱,他們可能在不同地點同時或者先后出現(xiàn)的一群人。應該是女媧們,夏娃們,伏羲們。祖先都是來歷不明的,說不清道不明。不論中國還是外國的都一樣,所以何不把他們的名字看做是一個代號,而非確定的個人。因為最最最最最最最的n次方那個祖先已經無證可考,去追究便意義不大,因為他們所指代的社會發(fā)展時期已經脈絡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群、氏族、部落、部落聯(lián)盟、國家。
    時代的更迭,朝代的變換,每一次都需要大動作的“改革”,或實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顯示改對了,換對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各項管理制度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了智慧,智慧是如何產生的?是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時產生的。堯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術,殷商的青銅技術,周代的農業(yè)技術。
    書中給我們列出了時間表,約五萬年前,母系社會出現(xiàn);約一萬五千年前,母系社會結束,進入父系社會;當代我們倡導男女平等,是否再過五萬年,可回歸到“母系社會”?其實上一句的“母系社會”與五萬年前的母系社會并非同一個意思,而是指沒有了權力與統(tǒng)治。
    02卷《國家》,首先國家的含義和根本屬性在初高中政治課上已經學過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xiàn),都是經濟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tǒng)治的工具,階級行使國家的根本屬性??赡芪疑衔闹姓f的5萬年后的“母系社會”也包括了階級的消失。在5萬年前的母系社會里面沒有階級,有的是對生命的崇拜。書中給出了國家的解釋:依靠公共權力和公共規(guī)則,按照公共規(guī)定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關。
    美國國家精神:獨立、自由、平等、科學、民主、法治?!丢毩⑿浴泛蛧覒椃ㄊ敲绹臉酥荆何覀冋J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每個人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力,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力。正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自己中間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
    中國國家精神:
    我在想中國國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這12個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相信我們從小對很多事情都感到過好奇。
    為什么我們的國家叫“中國”,此卷中有解答。中國,最原始的意義來源于城市,或中心城市,而且是天下或世界的中心。遠古的地理位置在西周,甚至具體地點就是洛陽,因為周公營建成周洛陽時說了這樣一句話:此天下之中。于是他們“宅茲中國”,這邊是“中國”一次最早的出處。
    為什么以前古人有名又有字,是什么意思?我也一直很希望給自己取一個字,03卷《奠基者》中介紹。在男二十,女十五的年紀,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是把頭發(fā)盤在頭頂,叫“束發(fā)”,然后女插zhanzi,叫笄(讀ji一聲);男戴帽子,叫冠。第二是請嘉賓為他們起一個字。名是卑稱,字是尊稱。前者用來稱呼晚輩學生子女和自己,后者用來稱呼同輩和同輩以上的他人的。有了字,就可以進行社交,意味著成人。
    易中天先生采用了很多金文,甲骨文,通過字的本來面目來揭示其含義及其演變,告訴我們歷史的秘密。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六
    《品人錄》令人不由佩服易中天先生站得高看得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淵源剖析絲絲入扣,對古代官場倫理洞察秋毫分明,讀易中天先生《品人錄》有感。曹操的才與情,或許社會的變遷,更多年后人們會給他更高的評價。我私下喜歡曹操與喜歡蘇東坡的豁達、李白的詩意浪漫一樣熾熱。曹操詩作文學水平極高,意象清晰、襟懷開闊一揮而就,帝王口氣、超人文采一氣呵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唇齒留香,“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警人心弦,“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嘆惜時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道盡心志。一生戎馬,倥傯征戰(zhàn),功名利祿真的在他心里重要嗎?一個人臨終牽掛或許就是自己視為最珍貴的東西。曹操臨終正有人性的光輝,幼子孤兒托付曹丕,言語哀切,安排妾婦分香賣履,眷戀親情。書中高度評價曹操,富有真性情,是個可愛的奸雄,生前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唯是智慧超群,愛才用才不計德行與出身,挑戰(zhàn)了中國傳統(tǒng)用人制度,得罪了中國文化對人才的評價系統(tǒng),一生以周公自詡,卻落得“篡漢”罪名,“亂世奸雄”為其批注,文學成就也難幫他洗脫一分一毫。
    另一個品評人物是海瑞,得罪的卻是整個古代官場操作機制,幾次罷官,幾番啟用,次次都以失敗收場。幸虧海瑞自始至終為官清廉,人品才得以保全。曹操可愛,海瑞可憐,一生坎坷,早年喪父、晚年喪子,中年喪氣妻還惹來同僚彈劾。
    自幼認為海瑞是官場標榜人物,必定是優(yōu)秀的,青史記錄的定是褒揚之詞,讀后感《讀易中天先生《品人錄》有感》。記得兒時常陪奶奶看戲,戲里的海瑞多么睿智多么無畏,常常一襲青衣,微服私訪,調察民意,洗刷冤情,最后的勝利都是屬于他的,善惡有報,快意恩仇,演員與觀眾的情感都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舒暢張揚??匆字刑烊绱藷o情批判人物性格與事情成敗,內心震撼,悲愴蒼涼夾帶絲絲失落,在酷夏里竟是心涼!
    《品人錄》對劉邦項羽的評價看得我心灰意冷,劉邦的影子永遠存在于人群之中,項羽貴族式的教育敗給了地痞流氓般的劉邦的權術,劉邦的成功增加了教育者的難度,劉邦對人性功利的透徹理解是其成功的原因,此時想起《道德經》對水的特性、對有與無的闡釋,在此不是一次契合嗎?知識才學再多有時不如善于爭斗的人,使人不得不承認爭斗更是非凡的學問與才能。
    書中對武則天的品度全面,武氏九死一生,宮廷爭斗中獲得勝利。最精彩是書中對武氏革命成功后后繼何人的心理闡述部分,賦予侄子身后無人祭祀于己無利,賦予兒子還位李家心有不甘,賦予女兒權歸異姓更是荒謬,革命成功之后迷惘為何革命?于是退了帝位,歸稱皇后,立下無字碑,任人評說。無字之碑,彰顯武氏性格特征,時也、運也、命也,管了他人說些什么。
    書中詳細分析了項羽性格特點,李治性格弱點,性格決定命運。當一個人認命時,命運是否能安然妥當把他安放在適當?shù)奈恢谩N涫嫌商铺诓湃说降畚唬敲\使然,還是宮廷爭斗使然,或者兩者混合使然。
    常言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在其位謀其政,多么不易,常見和稀泥的老好人,總是圓滑溜過去,無為而治。若不在其位被逼要謀其政,唯有懷柔與鐵腕兼施,尋求中間道路行走,或許能把事情做好。人心多功利,自古使然。所以劉邦封賞手下,讓出生入死的下屬封妻蔭子頗得人心。徐敬業(yè)的“凡諸爵賞,同指山河”卻以失敗告終,還讓武氏賞識洛賓王的文采留下愛才佳話。
    讀書中就這樣邊讀邊思,給了讀書人無窮的樂趣!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七
    lt;易中天中華史,這是一部適合略有基礎的但是又急需普及歷史知識和觀念的人群甚至也適合讀書時間少的人。如果您不在此列,以下內容可以全部跳過。
    易中天中華史計劃共36卷,至今才寫完第六本,分別是《祖先》、《國家》、《奠基者》、《青春志》、《從春秋到戰(zhàn)國》、《百家爭鳴》,還不包括一本薄薄的總序——《文明的意志與中華的位置》??傂虼蟾湃f字左右,其它每冊約十萬字。
    在第五卷《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作者后記中,易中天提到了一部好的史書的標準:有史觀,史觀是靈魂;有史識,史識是骨骼;有史料,史料是血肉;有史感,史感是神采。秉承之前《品三國》系列生動有趣的說史風格,易中天將歷史寫得生動有趣,吸引了更多的的人來關注歷史、了解歷史。
    我們需要嚴肅的歷史書,讓我們能以史為鑒,對歷史充滿敬畏。但我們也需要輕松、入門、引導型的歷史書,讓歷史常識得到普及,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多讀歷史,樹立起自己的歷史觀。若歷史永遠都是一堆枯燥乏味的名字,繁瑣艱深的文字,那不論我們華夏民族的歷史多么光榮偉大、優(yōu)雅有趣,讀者都提不起興趣。
    然而好的書,也并非適合每個人。有朋友聽過我推薦易中天中華史,就去買來讀。結果發(fā)現(xiàn)此書史料甚少,不合自己口味,隨便翻過幾下就束之高閣了。也有朋友本身酷愛歷史,常常閱讀各種專門史,少數(shù)民族、服飾、器物、飲食等方面的專業(yè)史書,便對易中天中華史不屑一顧。在此,我總結一下此書的幾點特點,給大家做個參考。
    首先是內容上的宏觀性。宏觀性集中表現(xiàn)在第一二冊以及總序言中??傂蜓灾蟹治霰容^了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華夏文明三大文明體系,認為“只有中華、伊斯蘭和西方現(xiàn)代,才代表了三代文明、三種類型、三個時代和文明三要素,同時具有世界性。因此,這三大文明有可能就是文明意志的集中體現(xiàn),當之無愧地可以成為’第一世界’。也因此,我們民族必將被賦予新的使命,再次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這就是作者認為的中華文明的位置。另外,在《祖先》和《國家》兩卷中,將中華民族的發(fā)源于其他古老民族和文明的發(fā)源做了比較,甚至互相印證,將中華民族的史前史放到人類發(fā)源的體系中去考察,互相印證,互為參照,梳理了華夏民族的祖先和國家的發(fā)源和演變過程,有不少新鮮的觀點。要理解這種宏觀性,必須首先具備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學、人類學的基礎知識,才不會被作者跳躍的思維弄的一頭霧水。
    其次,注重史觀,脈絡清晰,邏輯嚴密。如果想要通過閱讀一本書,就了解了歷史的全部,那幾乎沒有一本書能夠到達這個要求。編寫一本史書,必須要有自己的脈絡和邏輯。如何勾勒歷史,不失真、不偏頗,有自己的觀點,是作者在下筆寫作之前就要認真考慮好的問題。我們民族早期的史書有兩種范例,一種是編年體,以時間為線索;一種是紀傳體,以人物為中心。而易中天中華史,則是以總結和判斷為落腳點。他先根據時間劃分大的段落,每一卷講一段時間的歷史。時間段上的劃分大致與我們“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與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的基本常識一致,每一卷對應一個時間段。每一卷又為一個重要觀點所統(tǒng)轄,在這個重要觀點下,又分出幾個小的重要觀點。再往下就是一些典型的史實、史料的支撐。史實、史料的羅列都不是根據時間的線索。而是圍繞著一個個觀點主題(或者說是一個個故事的中心)而展開。比如第三卷《奠基者》,著重敘述的是周文明的建立,即中華文明的核心來源。第四卷《青春志》所要表達的是:人之初,性本爽。東周時,男子義氣血性,女人浪漫多情。書中分別描述了刺客、情人、戰(zhàn)士、人臣、使節(jié)、鬼神等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體現(xiàn)了那一時期的中華民族的性格和社會風尚。
    再次,不變的是史實,創(chuàng)新的是角度、觀點和梳理的脈絡。我們籠統(tǒng)的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華歷史上第一次大變革時期,第一次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次思想大爆炸時,但常常被數(shù)不清的國家、英雄人物、哲學思想流派搞得暈頭轉向,迷霧籠罩。易中天中華史對這段長達五百年的歷史分為兩個部分來描述,第五卷《從春秋到戰(zhàn)國》分析的是制度的流變、政治的更迭,這是一部大國崛起的歷史;第六卷《百家爭鳴》則著重分析這一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大爆炸。不能采用全部史料,那就必須有所選擇。在第五卷《從春秋到戰(zhàn)國》的后記里,作者也列出了選擇史料的標準:首先看是否不可或缺;其次是代表性、典型性和故事性;第三是可讀,尤其是要為讀者排除閱讀障礙。
    以上三點足以證明易中天中華史是一部適合略有基礎的但是又急需普及歷史知識和觀念的人群甚至也適合讀書時間少的人,因為每卷書才十萬字,文字也足夠有趣。我一般用半天時間就能讀完一本。
    易中天中華史很長,據說要寫三十六卷,但是這部書也薄,畢竟三千七百多年的歷史,不是一部書就能完全囊括的。我認為這部書的意義是梳理了清晰的歷史脈絡,并且分析了重要的歷史節(jié)點,輔以史料,語言又足夠有吸引力。若真要認真了解華夏民族幾千年的歷史,光是讀一本史書是不夠的,在易中天中華史的引導下,會找到閱讀歷史的突破口和興趣點,從而按圖索驥,自發(fā)去找尋和發(fā)現(xiàn)我們魅力十足的千年文明歷史。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八
    《易中天中華史。中華根》讀完了,完全顛覆范文瀾、翦伯贊史書搞法,但以今說古的讀史方法很值得閱讀和借鑒。
    今日偶爾發(fā)現(xiàn)網上質疑甚多,不妨傳播一點讀此書的訣竅。
    吳敬璉是經濟學家,易中天中華史是歷史散文著作,他料定吳老會說“怎么保證你說的歷史是真實的”問題,這正是他最終需要的。而后,順理成章回答這個問題——中華史面世后的質疑。讀過第一篇后記的“出發(fā)點”“目的地”“北冰洋”“導航儀”“發(fā)現(xiàn)號”“處女航”,便能豁然了。順帶補充一句:這易中天之處女航正是你無法“證偽”與“證不偽”之間的海域。
    能回答吳敬璉先生的問題,還在乎其他人質疑乎?
    本人與易中天老師有過一面之交,也知道一點個性。他用講課方式著文,對于那些并非硬傷的質疑,甚至僅為自以為是的硬傷,是不屑一顧的。說到“硬傷”,于是也就挑一點:商殷不應一筆帶過。商殷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考古發(fā)掘所證明。立足于此,“周”小國滅大邦、蠻荒克文明,以德立國、以禮治邦,結束神明、開辟人本,就更明晰了。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九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名著《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qū)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qū)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yè)(現(xiàn)在的南京)、武昌(現(xiàn)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fā)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的開發(fā)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wèi)江東,我不如你?!庇纱丝梢?,在孫策的規(guī)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wěn),后圖發(fā)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tǒng)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tǒng)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xiàn)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xiàn)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梢妼O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zhàn)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梢哉f,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tài)。也可以認為他在養(yǎng)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xiàn)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fā)現(xiàn)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十
    聽說易中天,是因為在學生中流傳《品三國》;認識易中天,是通過鋪天蓋地的媒體宣傳;走進易中天,實在是無法抵御作品的誘惑。于是,在硬著頭皮讀完《品三國》后,開始捧起他的又一部力作《讀城記》,從此便沉浸其中。
    我是六年級的《品德與社會》專職老師,在長期的教學中,我深深知道,學生對于真實的渴求,有時候,育人無需大道理,只要你和學生同頻共振,大家的共鳴還是很多的。正因為如此,我把這本書推薦給了學生,我認為,不管小小年紀的他們是否能真正像易中天一樣解讀我們生活的城市以及熟悉和不熟悉的城市,我堅信,總有一天,他們會懂的,甚至于我還開玩笑說,這也是素讀。以下就是我的讀書心得,當然,我也曾和學生熱烈討論過。
    城市和人一樣,也是有個性的。有的粗獷,有的秀美,有的豪雄,有的溫情。比如北京“大氣醇和”,上?!伴_闊雅致”,廣州“生猛鮮活”,廈門“美麗溫馨”,成都“悠閑灑脫”,武漢“豪爽硬朗”。城市文化往往被看成是一個誰都可以插上一嘴的話題,就像看完一部電影后誰都可以發(fā)表一番議論一樣。中國的城市極其可讀,中國可讀的城市又是何其之多!
    在易中天的《讀城記》里,我和學生借助書這個平臺,與易中天眼中的各個城市對了次話。
    首先當然是北京,一個可愛的雙面的北京。在易中天的筆下,北京是個說老不老、說小不小的城市。為什么說它老呢?因為北京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的首都,在歲月這壇老酒的沉淀過后,它便有了像老人一樣的威嚴,不言而喻的威嚴。老人,總是歷經滄桑的。經歷了中國無數(shù)次變革之后的中國,現(xiàn)在記憶力還剩下點兒什么吧?是的,不過那些完整的并不多,也只有天壇、故宮、長城等了。那剩下的支離破碎的呢?它們呀,散落到記憶深處去了,散落到北京人兒的性格里去了,也散落到快要消逝的老北京文化里去了。不過似乎一直沒破碎的,是北京人的豪爽,是北京人的不修邊幅,是北京人的大氣,是北京人的禮貌。不過已經破碎的,是過去的封建思想,是過去的帝王統(tǒng)治。是??!作為一個人,總有些記憶要被抹去,總有些記憶要增添進來。于是,這樣一來又有了一個與老中國緊緊相扣的新中國。汽車、飛機、地鐵等都融入了北京的生活,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人人的生活幸福美滿。這意味著什么?這意味著新中國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經濟的飛躍。早在前,我就到過北京,在登上長城的一剎那,胸中涌起的是那樣強烈的自豪和驕傲,我相信這樣的感覺人人都有。
    第二個是上海。張家港就在上海邊上,由于我和學生與上海接觸得也不少,所以讀起書來也倍感親切。令我們感興趣的是這樣兩個話題:“小樂惠”活法和上海男人。第一個話題說是小家子氣,實際上就是精明。上海人的精明不是遠近皆知?一看這個:“不合算!”一看那個:“不合算!”手頭上的錢都計算著用。關于這點嘛,學生們說了,精明倒并不是那種要省錢之類的,就純屬好玩兒,也算是另一種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游戲規(guī)則”這樣的東西?,F(xiàn)在孩子們在小賣部里買東西吃都要“實惠的”,每次都要在里面呆上很長時間進行貨物對比。小賣部的老板嫌他們煩,每次把錢剛一交到老板手里就說:“等等!你看好哦!我這包零食沒拆,我要換成那包!”總之,上海的風土人情最為經典。
    還有廣州、成都、武漢、深圳、廈門等等。
    我和學生都覺得,讀城真有趣兒!通過書來讀城更有趣兒!你通過書這個窗口讀完了城,某天還可以再打開窗口會會老朋友,接著與他聊。特別是孩子們的q友有的就是生活在這樣的地區(qū),這本書因此成了我們之間更為牢固的聯(lián)系紐帶。
    兩周,我們都讀完了這本書。我們經歷了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即便你不能完全理解,也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一定會在什么時候,在那個你自己也不曾注意的一瞬間,就表現(xiàn)出來了。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說,“人與人的差異,也是城市與城市之間的差距。”不同城市的人就像城市里涌動的血液,不同的血液為白紙一般的城市注入它特有的活力與性格。久而久之,城市都像人一樣,有著自己的背景文化、家庭出身、性格特點等等。每到一個城市,就像在和一個個性色彩鮮明的人在對話。當然,因為種種原因,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一定要通過親身體驗才能與不同的城市進行對話,其實書也是個窗口。
    那么,我們繼續(xù)讀書吧,讀可讀之書。我們一定要記?。焊褂性姇鴼庾匀A,因為腹內的詩書會成為你的底蘊,讓你美得耐看,美得持久彌新,讓你美麗一生。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十一
    近些天來在家里休息,拜讀了易中天先生的《易中天品三國》。我也很喜歡歷史,看了很多關于三國的文章。這里談一點感受,也算是一個小的總結吧。
    在三國的歷史過程中,大家對于曹操、諸葛亮等任務耳熟能詳。但是對于孫權以及江東政權可能了解的不多,或者說關心的不多。長江在下游地區(qū)是沿著從西南到東北的方向流淌的。因此,人們把長江以南的地區(qū)成為江東,長江以北的地區(qū)成為江左。江東政權的主要活動范圍包括建業(yè)(現(xiàn)在的南京)、武昌(現(xiàn)在的湖北鄂州)、九江等處。北至長江,南至大海。江東政權一共經歷了孫堅、孫策、孫權、孫亮、孫休和孫皓六個階段。其中孫堅和孫策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到了孫權這一代,成為發(fā)揚光大的一代。孫亮和孫休處于守成的階段。到了孫皓那一代就是衰落到滅亡的階段了。江東政權是三國中壽命最長的一個政權。它的存在,對于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的開發(fā)和建設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么孫權的成就在哪里呢?我覺得孫權的最大成就就是舉賢任能。孫策在臨終對于孫權的評價是:“如果說在兩軍陣前沖鋒陷陣,你(指孫權)不如我;如果是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人才,并且讓他們各安其職,保衛(wèi)江東,我不如你?!庇纱丝梢?,在孫策的規(guī)劃中,孫權的主要目標是保住江東,先求穩(wěn),后圖發(fā)展。事實上孫權也確實做到了。從江東政權的歷任軍事統(tǒng)帥就可以看出,從周瑜、魯肅、呂蒙到陸遜。這些人可以說和孫權都是君臣一心,團結一致。在劉備率領大軍討伐江東為關羽、張飛報仇的時候,孫權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籌莫展。后來,有人向孫權建議任用呂蒙為統(tǒng)帥,抗擊劉備。但是由于呂蒙是一個白面書生,大家對他的能力普遍表示懷疑。這個時候,孫權力排眾議,大膽起用呂蒙,并且授予重權。結果證明孫權的做法是正確的。
    孫權在三國之中他的政治地位是比較低的。曹操可以攜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本身有一個宗室的身份,也可以起到號召的作用。但是孫權是什么也么有的。每當江東政權出現(xiàn)危難的時候,孫權就表現(xiàn)出在政治上較大的靈活性。在曹操自立為魏王的時候,孫權主動向曹操稱臣。表示如果曹操稱帝和攻打劉備的話,孫權愿意支持。這次的稱臣換來的是曹操借天子的命令任命孫權為驃騎將軍、南昌候、荊州牧。后來,當劉備向江東進攻的時候,孫權再次向曹丕稱臣。這一次換來的時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兩次稱臣,既使得自己的地位得到提升,又避免了兩面受敵,為自己贏得了回旋的余地和時間??梢妼O權這個人在處事上是求實而不慕名。
    蜀漢政權經歷了諸葛亮、蔣琬、費祎三任宰相之后進入了姜維時代。但是姜維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對外戰(zhàn)爭上了,對于蜀漢政權的自身建設貢獻不大。以至于最后黃浩排擠姜維,姜維被迫借屯田之名離開成都避禍。從此可以看出,將為作為蜀漢政權的最高行政和軍事長官(大將軍)并沒有從全局上來建設蜀漢政權。由于他的這種偏頗,導致最后自己在前線拼死抵抗,后方皇帝已經投降的尷尬局面??梢哉f,姜維也應該好好檢討自己。
    司馬懿、司馬師和司馬昭父子兄弟三人可以算得上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司馬懿為了曹魏政權可以說是披肝瀝膽,屢建奇功。從曹睿死后到司馬懿就處于一種賦閑的狀態(tài)。也可以認為他在養(yǎng)精蓄銳、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十年之后,新皇帝曹芳從八歲漲到十八歲了。這個時候曹魏政權原來的骨干,如鐘繇、賈詡、陳群、華歆、曹仁、曹真等文臣武將基本上都已經病逝或者是陣亡。剩下的人已經不足以對付司馬懿了。正好這個時候曹爽自己本身就是一個無能之輩,那么天賜良機,司馬懿開始了篡奪曹魏政權的一系列活動。若干年后,司馬昭主政的時候,涌現(xiàn)的鄧艾、鐘惠等人才都是司馬懿最早發(fā)現(xiàn)并且大力提拔的結果。
    最后,我還要飲用《三國演義》里面的話“是非成敗轉頭空”。的確是如此,歷史上的各種人物、事件雖經起伏跌宕但最終還是成為一種過去。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十二
    坦白說,剛開始讀這卷的時候,心里是懵的。
    心念一轉之下,才驚覺想到:那不是西方圣經的故事嘛?
    我們不是在看中國人的起源嗎?易先生寫串了嗎?
    嗯?等等,好像這里就是關鍵。易先生在這里好像想向我們展示的,還真就不只是中華的歷史,而是更想要向我們介紹的,是“人”從蠻荒走向文明的邏輯。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祖先即是其中的一份子,所以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之間具有共性,又有自己的選擇和作用。
    而易先生的這套歷史的'獨到之處,也就在于對這個共性的建構的視角,不同于一般的物質發(fā)展的視角。他關心的,是神話背后的隱喻。
    神話,用他的說法,是先人有了自我意識后,為了回答“我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樣的終極問題,而創(chuàng)造的一套故事。在這樣的敘述里,蘊含著先人的經驗和思考。重新去審視他們的敘事架構,就是為了要把握其中人類演變的歷程,同時去除其中精心編制的謊言。
    所以,這本書總是繞不開對神話中的種種符號的解構,要么通過對字義的回溯,要么配合考古的文物,一點點厘清那些符號背后真正的指代和含義。比如對女媧的崇拜的背后,蘊含著原始人對女性掌握了生死的崇拜。并通過符號的產生和流變,去判斷當時社會上出現(xiàn)的種種變化。
    雖然,我們可能都以為我們已經知道遠古的大概歷程,從氏族到部落到國家,從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但是,這本書,它像是在傳統(tǒng)的文物視角以外,確切地說,是從對符號和文化的挖掘的角度中,重新發(fā)現(xiàn)了人類的這一歷程。
    而這是很有意思的,因為歷史,從來也不是只有一套敘述的方式。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十三
    幾乎所有被后世關注的歷史事件和人物,一般都會有三種形象:歷史形象,文學形象,民間形象。歷史形象是正史記載或歷史學家研究出來的,文學形象是小說或戲劇創(chuàng)造的,民間形象則是一般民眾心目中的。
    歷史的讀法、理解和評判也有三種:歷史意見,時代意見,個人意見。站在古人立場的是歷史意見,站在今人立場的是時代意見,站在自己立場的是個人意見。
    三國,便是三種形象和三種意見集中的地方。
    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士族政權”,三家之主也均非士族,因此與士族階級都有矛盾。斗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xié),蜀漢堅持。正因為堅持,所以蜀漢先亡。正因為放棄,所以曹魏也亡。正因為妥協(xié),所以孫吳尚能茍延殘喘,卻也不得不亡。因為只有晉,才是完全徹底的士族地主階級政權。這就是“三國紀”。
    也許這就是歷史。歷史并非總是能夠真實地呈現(xiàn)自己的本來面目,歷史形象也總是不如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影響深遠,而庸眾們的偶像則是不容批評和討論的。因為歷史已經證明,對于帝國制度來說,最合適的統(tǒng)治階級是庶族地主,最合適的.意識形態(tài)卻不是法家思想。因此隋唐以后的政治路線,便既不是袁紹的“士族儒家”,也不是曹操的“庶族法家”,而是“庶族儒家”,或庶族地主加儒道釋三教合流。三國這段歷史的本性是什么?前半段,是曹操與袁紹的路線斗爭;后半段,則是曹魏、蜀漢和孫吳的權力斗爭。后來三分歸一統(tǒng),不過是回到了歷史的本來走向。指出這走向,并找出它背后的深刻意義和支配力量,才是歷史學的任務。
    易中天國家讀后感篇十四
    自弈見史,便甚喜于讀史乎。正如古長江金屬網人所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也。弈雖不才,于史,卻也略知一二矣。嗚呼哀哉,至今愚未見甚史不以枯燥,皆似八股文言般,毫無史之意哉。小子愚見,史乃予眾矣,怎可板乎?當如悅之文。
    原深愛明月之作,而暑前往校之書社,竟圓愚夢乎!終見中天先生之作。僅閱只字,便狂嘆見其過晚矣!實乃好書乎:作者易中天敘史,盡添其世界觀,于史事作分析,異于今之眾史乎。
    作者將中國神話與歐洲信仰得出吾等皆為“蛙”之傳人,中華文明、伊斯蘭、現(xiàn)代西歐社會是為文明發(fā)展三要素;中國具有革命性的改革僅有三次:西周建立封建制度,秦帝國反封建建立郡縣制度,近代反帝長江金屬網制建立民主制度;其他史書輕描淡寫的夏商周時代,作者也用了大量筆墨敘述,而雜亂無章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則選了各方面的代表人物分析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