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再見篇一
秋是一個落葉的季節(jié)。
靜每天早晨起來都要掃落葉,她是追求完美的。遺憾的是她家門前的落葉總是掃不完,不是因為她打掃得不干凈不徹底,而是因為鄰居門前的葉子都沒有打掃。這令她非??鄲?。她怪鄰居們這么不愛干凈,自家門口的落葉都不打掃。
一陣秋風,靜家的門口又飄滿了落葉。
靜一邊掃,一邊埋怨著鄰居。每年的這個季節(jié),是靜最煩惱的時候。
你是不是存在著像靜一樣的煩惱呢?如:你被路上的西瓜皮滑倒了,你只會罵西瓜皮,除此之外,你什么都不會做。第二次再經(jīng)過那兒,你又被滑倒,你除了再罵,還能做什么呢?這就是所謂的“煩惱”。
你想消除你和靜這樣的煩惱嗎?其實很簡單。靜只要幫鄰居們把落葉也打掃干凈,她就不會再煩惱了;而你呢?只要把那塊瓜皮撿一撿,這樣,別人不會滑倒,你第二次經(jīng)過那兒也會很安全。
記住,幫助別人等于幫助自己,有時為了讓自己快樂一點,適當改變你自己也未嘗不可。
我們要做于大家有益的事。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得更美好,生活會越來越燦爛,煩惱就會跟你說再見。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很美,別人很美,你會覺得改變是一種收獲,快樂會使你滿足。
你笑了世界才會笑,跟煩惱說再見吧!
再見篇二
;
摘 ? 要:英國當代文壇執(zhí)牛耳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于2011年將自己近年所創(chuàng)的十篇短篇小說連同一部系列小說《在菲爾和喬安娜家》一起,結(jié)集出版,題為《脈搏》。在國外一經(jīng)推出,好評如潮。本文梳理了《脈搏》中的第一個短篇《東風》的故事脈絡和內(nèi)在肌理,分析了其中人物的悲劇命運,探究了巴恩斯始終關注的歷史與自由的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自由;創(chuàng)傷
英國當代文壇執(zhí)牛耳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于2011年將自己近年所創(chuàng)的十篇短篇小說連同一部系列小說《在菲爾和喬安娜家》一起,結(jié)集出版,題為《脈搏》。十余個短篇看似散漫,并無關聯(lián),但細讀完畢,我們能體會到巴恩斯將小說統(tǒng)名“脈搏”的深意?!懊}搏”是生命的表征,是個體隱秘的欲望表達,是不受掌控的個體自由,它的曲線就是一部濃縮的個人歷史。
在《脈搏》中,我們可以從每一篇中都讀到“脈搏”所代表的生命母題,欲望母題,歷史母題,而這些主題又同時歸屬于一個終極主題—自由主題。
在此,筆者將擇《脈搏》中的第一個短篇《東風》進行解讀,藉此,對《脈搏》作一主題探幽,分析其中投射的巴恩斯的自由觀。
一、再見自由
小說伊始是這樣的一副場景:去年11月,那排油漆被凜冽的東風剝落的海灘小木屋,在一場大火中被夷為平地。救火隊從十二英里外趕來,等到達火災現(xiàn)場時,已經(jīng)無計可施了。熟悉世界史的人們都知道,11月9日正是柏林墻倒塌的日子,是象征冷戰(zhàn)時代結(jié)束,東德人民獲得自由的日子。聯(lián)系后文,小說的女主角安德莉亞來自東德國家哈勒,我們可以斷定被東風剝落的小木屋喻指的就是阻擋東德人民的柏林墻。
而“被夷為平地”即是指柏林墻的倒塌。故事就是這樣,被巴恩斯在隱喻的政治氣氛中展開,提示我們,這是個關乎歷史和自由的故事。
可見,弗農(nóng)是因為失婚,抱著重新開始生活的念頭,從倫敦移居此地的。這里是他重獲自由的起點,而對面的失了木屋的海灘正象征著他貌似自由的身份和生活境遇。
當弗農(nóng)遇見了餐廳的服務員安德莉亞時,開始了他自以為是的“調(diào)情”。
這段呆板而笨拙的見面語在弗農(nóng)心中被認為是“調(diào)情”。他隨之反思,他并不善于調(diào)情;從未說過對路的話。“當你不對路的時候,女人飄過的眼神意味著什么,這點他太清楚不過了。眼神告訴他,知道他來自哪里?!备マr(nóng)顯然對自己與異性交往毫無自信。
女性眼神本來就意味豐富,而他卻自卑地以為,那是對他倫敦身份的勘破,也既是對他“毫無情趣”的身份的勘破。
寥寥數(shù)語,巴恩斯將失婚男人如孩子學步般,極為笨拙地試圖找到新生的心態(tài)與動態(tài)描繪得精準而辛酸。
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這一職業(yè)居然會成為求愛時的弱點,這似乎匪夷所思。因為房產(chǎn)經(jīng)紀,在英國,無論如何算不上不體面的職業(yè)。由此可推論出巴恩斯沒有言明的理由。
一路下來,巴恩斯對“離婚帶孩”男人這一族群的同情顯而易見。這一族群本來并不至于如此堪憐,但是巴恩斯以他們做引,牽出的是社會的各種“孤獨癥”患者。
他們有無法言說的過去,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巴恩斯在敘述他們的傷痛時,也給了他們希望——一個自由的身份,一個嶄新的起點,在可能性中自由地塑造人生。這似乎是巴恩斯式的溫情。但是,故事后來的發(fā)展卻是絕然悲情。
交往日深,弗農(nóng)敞開胸懷,認真與安德莉亞交往著。隨之,對安德莉亞不禁起了深度了解的渴望?!八麄儎倓傇谝黄鸬臅r候,他對她一無所知,因而很高興。這會讓一切變得不同,充滿新鮮感。漸漸地,她開始了解了他,但他卻還是不了解她?!绻銐嬋霅酆樱憔拖胫溃汉玫?,壞的,不好不壞的?!@就是戀愛的真諦?!岸驳吕騺喴泊_實頗為神秘。她不透露自己的來歷,也不說自己的年齡,更對過去諱莫如深。這些隱晦不僅引起了弗農(nóng)的迷惑,也挑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本著對戀人的好奇,弗農(nóng)巧妙地復制了安德莉亞的居所鑰匙。三次擅入了她的空間,發(fā)現(xiàn)了一枚獎牌,她的護照和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四個在游泳池里的小女孩,她們的手臂相互搭著對方,泳道的隔欄把她們分成兩組?!薄蔼勁粕袭嬛粋€游泳運動員跳入泳池,背面寫著幾行德文和一個日期:1986年?!睆淖o照中,弗農(nóng)知道了安德莉亞原來是德國哈勒人,而對獎牌和照片,弗農(nóng)并未深想,只是簡單得出,安德莉亞曾經(jīng)是游泳運動員,得過游泳比賽的獎牌。然而,弗農(nóng)是個典型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男人,有著英國人特有的對歷史漠然的心態(tài)。因此,即使答案如此明顯,弗農(nóng)仍然等閑視之。
當晚,帶著對戀人的“真相大白”的興奮感,他與安德莉亞男歡女愛,期間他不禁脫口而出“好粗壯的腿,游泳運動員的腿啊。”安德莉亞沒有回應。弗農(nóng)也不以為意,想明天再說,卻不知這個明天卻再沒有到來。安德莉亞次日便消失無蹤,辭了工作,退了房子。弗農(nóng)沒有她的照片,只好放棄追索,不得其解之余,他想到了上網(wǎng)搜索她的背景。最終尋獲了答案。
二、再見,自由
從網(wǎng)上的點滴消息,弗農(nóng)慢慢拼湊出了安德莉亞的歷史,同時也是東德運動員的血淚史。
哈勒屬于前東德。在長達二十年時間里,東德曾是與美蘇鼎足而立的體育大國,所奪奧運獎牌數(shù)量占世界第三位。然而,在一片金燦燦的獎牌背后,卻掩藏著東德眾多官員的腐敗,運動員的血淚和驚人的丑聞。
小說中,巴恩斯借弗農(nóng)之口,道出了安德莉亞這個前東德游泳運動員的活生生的創(chuàng)傷史。她自小進入迪納摩體育俱樂部后,“訓練箴言是:要么吃藥,要么去死?!苯叹殞⒅e稱是維他命的合成固醇類物質(zhì)和睪丸酮逼她服下,給她注射。巴恩斯用“訓練箴言”這一語詞反諷,表達了對安德莉亞這個前東德運動員的小說形象代表的無限同情,是對毫無人性的教練,醫(yī)生,官員的良心泯滅之舉的痛斥。弗農(nóng)由網(wǎng)上的信息結(jié)合他所見的事實,推斷出安德莉亞的生理情況。她的肌腱斷了,粉刺爆發(fā),身體和臉上毛發(fā)增多;有時陰毛會長到肚子上,甚至超過肚臍。還有生育問題。弗農(nóng)還特地查了“雄性化”和“陰帝肥厚”這樣的術語,然后又后悔了。
小說里,巴恩斯將這些觸目驚心的醫(yī)學術語以不偏不倚的平淡語氣一一道來,并未加上哪怕一個字的感情色彩。但正是平淡的羅列,令這些字眼將整個故事的敘事基調(diào)完全顛覆,原本克制平和的小故事立刻變成凜冽的東風,直達讀者的心底,讓人不禁覺得冰冷徹骨。
我們進入了東德的時空,親歷運動員的創(chuàng)傷。我們仿佛看到她們?nèi)淌苤@些非人的遭遇,屢創(chuàng)佳績,所向披靡。但巴恩斯塑造了安德莉亞這樣的人物是為了提醒我們,在那些折桂獲獎的少數(shù)運動員之外,更多的是像安德莉亞這樣的小人物。盡管服了藥,她沒進入國家隊。當柏林墻被推倒,丑聞被曝光之后,她的名字連提都沒被提起?!嗽谝粓霰贿z忘的接力賽上得了一塊獎牌之外,安德莉亞什么都沒撈到。
行文至此,我們聯(lián)系前文,看到了安德莉亞平靜外表下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第一次和弗農(nóng)見面,安德莉亞便對弗農(nóng)自稱“我不游泳?!奔s會時,對弗農(nóng)去游泳的提議她當即拒絕:“哦,不,我不想去游泳。”顯然,“游泳”是她心中的禁區(qū),是她努力塵封的往事。她對游泳的抗拒實際是對所謂國家意志,大寫歷史的反抗。但是這也是她唯一能做的。無處控訴,也無可控訴。
此處,巴恩斯矛頭直指“專家”所代表的一眾迫害者。問題是:柏林墻被推倒了,這是東德人取得外在自由的標志。但歷史的悲劇就真的結(jié)束了嗎?安德莉亞仿佛獲得了自由,從游泳的噩夢中脫身,來到了英國,重新生活。但是,她最終卻因為弗農(nóng)知道了她曾是東德的游泳運動員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放棄了可能的幸福。很顯然,歷史的陰影遠遠沒有從她心中泯滅,這段往事是她的禁區(qū)。她無法坦然面對一個知道她的過往的人。她在實質(zhì)上將永遠是個不得自由的靈魂,禁錮在沉痛的創(chuàng)傷中。而恢復自由身,想要重新開始生活的弗農(nóng)也在瞥見幸福的可能性之后,又與幸福失之交臂。
悖論中我們可以得出巴恩斯的自由觀:他力圖表達在婚戀中,個人所顯現(xiàn)的真實遠比“大寫”的歷史來得真切,而這真實也是個人賴以生存的依憑,是一種真實的生命感覺,是對抗歷史的報慰,與個人自由緊密聯(lián)系,即便其中飽含創(chuàng)傷,飽含悖論。
注釋:
①天涯社區(qū).東德:金牌大國的崩潰[eb/ol].http:///.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
再見篇三
;
《電影手冊》的德洛姆(delorme)時代在3月正式落下帷幕。2020年初,該雜志被以數(shù)名投資人和制片人為首的新資本收購重組,以德洛姆為首的12位編輯部成員集體辭職,并發(fā)布聲明抗議資本的介入及其給雜志帶來的不良影響。在2月底發(fā)表的集體辭職宣言中,編輯部表示4月的《電影手冊》將是現(xiàn)任編輯部制作的最后一期雜志。
3月中旬起,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法國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居家隔離和停工停學。電影產(chǎn)業(yè)停擺,新片不再上映,所有電影院關門謝客,傳統(tǒng)觀影的“場域”因此暫時消失,編輯部的編輯們也只能遠程協(xié)同工作。就在這樣的困難情境中,《電影手冊》編輯部仍然如期完成了他們在職的最后一期雜志的撰稿和編排。盡管人手不足、印刷廠停擺、雜志亭關門、郵政系統(tǒng)超負荷,它終于還是克服萬難來到了如我一樣的普通讀者手里。
765號刊卷首語題名“愛的藝術愛的藝術(lart daimer lart daimer)”,愛和藝術兩者確實作為主線貫穿全冊。在七十余頁的內(nèi)容中,前三十頁貢獻給了電影批評這一“對電影的愛的藝術”,成為了整期雜志的核心綱領。而相比起以往的刊號,本期雜志沒有太多的對新電影或話題電影的介紹和評述,在整體上強調(diào)電影批評行業(yè)的狀況和歷史。比起影評,這期雜志更多是一期對于影評的批評,具有“元批評”(meta-critique)的性質(zhì)。在三十頁的對于電影批評的批評中,編輯們引經(jīng)據(jù)典,插科打諢,不僅僅介紹了電影批評這一行業(yè)的歷史和基本狀況,更是為其他有志于從事影評行業(yè)的年輕人給出了詳細的寫作指導。
在“事件(événement)”欄目的三篇文章中,每一篇都和批評行業(yè)的現(xiàn)狀以及各類趨勢息息相關。第一篇《荒謬凝視》中,編輯回應美國學者iris brey對《燃燒女子的肖像》的盛贊及其對《手冊》的批評,反擊了他們眼中造作和看似時髦的批評理論工作;第二篇細數(shù)英國文化圈中電影批評的現(xiàn)狀和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邊緣化趨勢;第三篇探討影評中的人稱問題:當一個影評人在行文中以“我(je)”進行自指,會有什么樣的效果,而這種稱呼選擇又折射出什么樣的影評哲學?要知道,在法語世界,嚴肅的電影評論和學術寫作一樣,一般選擇“我們(nous,on)”或無人稱的句式,以強調(diào)一種中立和客觀的態(tài)度。
“熱愛”或者說“對銀幕的熱愛”始終是該刊的主題,其他板塊也圍繞著這個主題各自展開?!芭u手冊(cahier critiaque)”板塊呈現(xiàn)了阿爾及利亞導演amin sidi-boumédiène的新片介紹及其訪談,并再次請回手冊摯愛導演洪尚秀的新片《江邊旅館》,對其中的個人化表達和導演所處的創(chuàng)作階段及人生狀況進行了精細的分析。在“日志(journal)”板塊中,編輯們探討了古巴電影產(chǎn)業(yè)在疫情下面臨的困難和轉(zhuǎn)機、老派的電影租賃店在電子化時代的境況、“口述影像”這個特殊專業(yè)、新出的電視?。ā恶R男波杰克》、《柏林巴比倫》),以及鹿特丹電影展中的亞洲電影新實驗。
獨立批評是《電影手冊》的立身之本,但究竟什么是“批評”?《電影手冊》所宣揚的“批評”和各大電影打分網(wǎng)站上的長文、公眾號流媒體的推送或人們在facebook上寫下的短短幾句感想又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這是這期雜志花了精力來探究的問題,也是對以往的電影批評活動的一次技術總結(jié)。
說到電影批評,我們不得不談談《電影手冊》的歷史。在電影相比起文學、繪畫和戲劇,還被認為是低級藝術和大眾文化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安德烈·巴贊作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電影手冊》執(zhí)筆,反對僅僅復述劇情或?qū)∏榈暮x做出解讀的“影評”,他的影評面向一群日益“迷影化”的觀眾。這群觀眾進入影院不僅想要看個動人或驚悚的故事,而且想要在聽覺、視覺和思想上都經(jīng)歷一次震動,電影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無聊時的娛樂消遣,而且像閱讀文學作品、去博物館畫廊觀賞藝術作品一樣,是一種審美行為。巴贊的電影評論至今仍是學院中電影分析的標桿,而《手冊》也部分沿襲了他的批評風格:縝密、結(jié)實、逐景別,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國文學批評的深刻影響。
自第21期起,新浪潮之父、巴贊的弟子特呂佛入駐《手冊》,并開啟了作者電影革命?!白髡唠娪啊笔欠垂I(yè)化和流水線的,正如“作者”并非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可辨識的、風格獨特的電影創(chuàng)作體。而手冊獨特的風格也使其具有某種先進性和顛覆性,讓年輕的電影人能夠?qū)懚鴥?yōu)則導。特呂佛以后,諸多電影大師在坐在監(jiān)視器前之前,先坐在了編輯部的書桌前:李維特、夏布洛爾、戈達爾,還有侯麥。
在這一期“什么是批評”中,編輯們在開頭就引用了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批評的十三條綱領》,結(jié)構主義的火花也總在其中閃現(xiàn)。這一套批評方法,正如編輯們暗示的一樣,是獨立于外界,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
懷舊氣息仿佛幽靈,于字里行間時時浮現(xiàn)。這種懷舊時常以一種知識廣博、無所不包的方式呈現(xiàn),電影、藝術和文學典故散落各處。戈達爾的《影像之書》作為封面圖片不可說不恰當,仿佛這期雜志也將像《影像之書》一般,充斥著大量信息、典故和對過往的惆悵。標題“什么是批評”是對巴贊《什么是電影》的一次重拾,影評《我的規(guī)則(la règle du je)》是對雷諾阿經(jīng)典電影《游戲規(guī)則(la règle du jeu)》的文字游戲。我們能看到作家houllebecque《一座島嶼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é d"une ?le)》被用來描述古巴電影產(chǎn)業(yè),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搖身一變成為訪談的標題。處處有典故,字字相呼應。在我看來,這正是《電影手冊》風格目前困局的一個體現(xiàn)。
受到好萊塢、流媒體和各種新興思潮的沖擊,傳統(tǒng)院線節(jié)節(jié)敗退,“作者電影”空間日益縮小。而“獨立影評”也許也并不如老派影評人想象的那么獨立。編輯部集體辭職以對抗資本的入駐,然而他們卻意識不到,正如本雅明在《綱領》中所寫的“沒有立場,就該沉默”,他們自己也早就站定了某一個審美立場不松動,而這立場在五十年前可能是激進的,現(xiàn)在卻是保守的。他們斥責美國的女權主義理論影評為蹩腳的政治正確,不顧一切反對網(wǎng)飛之類的流媒體,稱facebook為fakebook(假書)并認為上面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垃圾信息。他們維護傳統(tǒng)影評的神圣性和藝術性,卻拒絕面對新的藝術形式正在生長發(fā)育的現(xiàn)實。曾經(jīng)的新浪潮終于也成為了舊浪,但這份看似過時的熱情仍然使人動容。在曾經(jīng)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時,他們對此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和告別:再見語言,再見吾愛。
相關熱詞搜索:;
再見篇一
秋是一個落葉的季節(jié)。
靜每天早晨起來都要掃落葉,她是追求完美的。遺憾的是她家門前的落葉總是掃不完,不是因為她打掃得不干凈不徹底,而是因為鄰居門前的葉子都沒有打掃。這令她非??鄲?。她怪鄰居們這么不愛干凈,自家門口的落葉都不打掃。
一陣秋風,靜家的門口又飄滿了落葉。
靜一邊掃,一邊埋怨著鄰居。每年的這個季節(jié),是靜最煩惱的時候。
你是不是存在著像靜一樣的煩惱呢?如:你被路上的西瓜皮滑倒了,你只會罵西瓜皮,除此之外,你什么都不會做。第二次再經(jīng)過那兒,你又被滑倒,你除了再罵,還能做什么呢?這就是所謂的“煩惱”。
你想消除你和靜這樣的煩惱嗎?其實很簡單。靜只要幫鄰居們把落葉也打掃干凈,她就不會再煩惱了;而你呢?只要把那塊瓜皮撿一撿,這樣,別人不會滑倒,你第二次經(jīng)過那兒也會很安全。
記住,幫助別人等于幫助自己,有時為了讓自己快樂一點,適當改變你自己也未嘗不可。
我們要做于大家有益的事。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會變得更美好,生活會越來越燦爛,煩惱就會跟你說再見。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很美,別人很美,你會覺得改變是一種收獲,快樂會使你滿足。
你笑了世界才會笑,跟煩惱說再見吧!
再見篇二
;
摘 ? 要:英國當代文壇執(zhí)牛耳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于2011年將自己近年所創(chuàng)的十篇短篇小說連同一部系列小說《在菲爾和喬安娜家》一起,結(jié)集出版,題為《脈搏》。在國外一經(jīng)推出,好評如潮。本文梳理了《脈搏》中的第一個短篇《東風》的故事脈絡和內(nèi)在肌理,分析了其中人物的悲劇命運,探究了巴恩斯始終關注的歷史與自由的主題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供參考。
關鍵詞:歷史;自由;創(chuàng)傷
英國當代文壇執(zhí)牛耳者——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于2011年將自己近年所創(chuàng)的十篇短篇小說連同一部系列小說《在菲爾和喬安娜家》一起,結(jié)集出版,題為《脈搏》。十余個短篇看似散漫,并無關聯(lián),但細讀完畢,我們能體會到巴恩斯將小說統(tǒng)名“脈搏”的深意?!懊}搏”是生命的表征,是個體隱秘的欲望表達,是不受掌控的個體自由,它的曲線就是一部濃縮的個人歷史。
在《脈搏》中,我們可以從每一篇中都讀到“脈搏”所代表的生命母題,欲望母題,歷史母題,而這些主題又同時歸屬于一個終極主題—自由主題。
在此,筆者將擇《脈搏》中的第一個短篇《東風》進行解讀,藉此,對《脈搏》作一主題探幽,分析其中投射的巴恩斯的自由觀。
一、再見自由
小說伊始是這樣的一副場景:去年11月,那排油漆被凜冽的東風剝落的海灘小木屋,在一場大火中被夷為平地。救火隊從十二英里外趕來,等到達火災現(xiàn)場時,已經(jīng)無計可施了。熟悉世界史的人們都知道,11月9日正是柏林墻倒塌的日子,是象征冷戰(zhàn)時代結(jié)束,東德人民獲得自由的日子。聯(lián)系后文,小說的女主角安德莉亞來自東德國家哈勒,我們可以斷定被東風剝落的小木屋喻指的就是阻擋東德人民的柏林墻。
而“被夷為平地”即是指柏林墻的倒塌。故事就是這樣,被巴恩斯在隱喻的政治氣氛中展開,提示我們,這是個關乎歷史和自由的故事。
可見,弗農(nóng)是因為失婚,抱著重新開始生活的念頭,從倫敦移居此地的。這里是他重獲自由的起點,而對面的失了木屋的海灘正象征著他貌似自由的身份和生活境遇。
當弗農(nóng)遇見了餐廳的服務員安德莉亞時,開始了他自以為是的“調(diào)情”。
這段呆板而笨拙的見面語在弗農(nóng)心中被認為是“調(diào)情”。他隨之反思,他并不善于調(diào)情;從未說過對路的話。“當你不對路的時候,女人飄過的眼神意味著什么,這點他太清楚不過了。眼神告訴他,知道他來自哪里?!备マr(nóng)顯然對自己與異性交往毫無自信。
女性眼神本來就意味豐富,而他卻自卑地以為,那是對他倫敦身份的勘破,也既是對他“毫無情趣”的身份的勘破。
寥寥數(shù)語,巴恩斯將失婚男人如孩子學步般,極為笨拙地試圖找到新生的心態(tài)與動態(tài)描繪得精準而辛酸。
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這一職業(yè)居然會成為求愛時的弱點,這似乎匪夷所思。因為房產(chǎn)經(jīng)紀,在英國,無論如何算不上不體面的職業(yè)。由此可推論出巴恩斯沒有言明的理由。
一路下來,巴恩斯對“離婚帶孩”男人這一族群的同情顯而易見。這一族群本來并不至于如此堪憐,但是巴恩斯以他們做引,牽出的是社會的各種“孤獨癥”患者。
他們有無法言說的過去,難以愈合的創(chuàng)傷。巴恩斯在敘述他們的傷痛時,也給了他們希望——一個自由的身份,一個嶄新的起點,在可能性中自由地塑造人生。這似乎是巴恩斯式的溫情。但是,故事后來的發(fā)展卻是絕然悲情。
交往日深,弗農(nóng)敞開胸懷,認真與安德莉亞交往著。隨之,對安德莉亞不禁起了深度了解的渴望?!八麄儎倓傇谝黄鸬臅r候,他對她一無所知,因而很高興。這會讓一切變得不同,充滿新鮮感。漸漸地,她開始了解了他,但他卻還是不了解她?!绻銐嬋霅酆樱憔拖胫溃汉玫?,壞的,不好不壞的?!@就是戀愛的真諦?!岸驳吕騺喴泊_實頗為神秘。她不透露自己的來歷,也不說自己的年齡,更對過去諱莫如深。這些隱晦不僅引起了弗農(nóng)的迷惑,也挑起了讀者的好奇心。本著對戀人的好奇,弗農(nóng)巧妙地復制了安德莉亞的居所鑰匙。三次擅入了她的空間,發(fā)現(xiàn)了一枚獎牌,她的護照和一張照片,“照片上是四個在游泳池里的小女孩,她們的手臂相互搭著對方,泳道的隔欄把她們分成兩組?!薄蔼勁粕袭嬛粋€游泳運動員跳入泳池,背面寫著幾行德文和一個日期:1986年?!睆淖o照中,弗農(nóng)知道了安德莉亞原來是德國哈勒人,而對獎牌和照片,弗農(nóng)并未深想,只是簡單得出,安德莉亞曾經(jīng)是游泳運動員,得過游泳比賽的獎牌。然而,弗農(nóng)是個典型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男人,有著英國人特有的對歷史漠然的心態(tài)。因此,即使答案如此明顯,弗農(nóng)仍然等閑視之。
當晚,帶著對戀人的“真相大白”的興奮感,他與安德莉亞男歡女愛,期間他不禁脫口而出“好粗壯的腿,游泳運動員的腿啊。”安德莉亞沒有回應。弗農(nóng)也不以為意,想明天再說,卻不知這個明天卻再沒有到來。安德莉亞次日便消失無蹤,辭了工作,退了房子。弗農(nóng)沒有她的照片,只好放棄追索,不得其解之余,他想到了上網(wǎng)搜索她的背景。最終尋獲了答案。
二、再見,自由
從網(wǎng)上的點滴消息,弗農(nóng)慢慢拼湊出了安德莉亞的歷史,同時也是東德運動員的血淚史。
哈勒屬于前東德。在長達二十年時間里,東德曾是與美蘇鼎足而立的體育大國,所奪奧運獎牌數(shù)量占世界第三位。然而,在一片金燦燦的獎牌背后,卻掩藏著東德眾多官員的腐敗,運動員的血淚和驚人的丑聞。
小說中,巴恩斯借弗農(nóng)之口,道出了安德莉亞這個前東德游泳運動員的活生生的創(chuàng)傷史。她自小進入迪納摩體育俱樂部后,“訓練箴言是:要么吃藥,要么去死?!苯叹殞⒅e稱是維他命的合成固醇類物質(zhì)和睪丸酮逼她服下,給她注射。巴恩斯用“訓練箴言”這一語詞反諷,表達了對安德莉亞這個前東德運動員的小說形象代表的無限同情,是對毫無人性的教練,醫(yī)生,官員的良心泯滅之舉的痛斥。弗農(nóng)由網(wǎng)上的信息結(jié)合他所見的事實,推斷出安德莉亞的生理情況。她的肌腱斷了,粉刺爆發(fā),身體和臉上毛發(fā)增多;有時陰毛會長到肚子上,甚至超過肚臍。還有生育問題。弗農(nóng)還特地查了“雄性化”和“陰帝肥厚”這樣的術語,然后又后悔了。
小說里,巴恩斯將這些觸目驚心的醫(yī)學術語以不偏不倚的平淡語氣一一道來,并未加上哪怕一個字的感情色彩。但正是平淡的羅列,令這些字眼將整個故事的敘事基調(diào)完全顛覆,原本克制平和的小故事立刻變成凜冽的東風,直達讀者的心底,讓人不禁覺得冰冷徹骨。
我們進入了東德的時空,親歷運動員的創(chuàng)傷。我們仿佛看到她們?nèi)淌苤@些非人的遭遇,屢創(chuàng)佳績,所向披靡。但巴恩斯塑造了安德莉亞這樣的人物是為了提醒我們,在那些折桂獲獎的少數(shù)運動員之外,更多的是像安德莉亞這樣的小人物。盡管服了藥,她沒進入國家隊。當柏林墻被推倒,丑聞被曝光之后,她的名字連提都沒被提起?!嗽谝粓霰贿z忘的接力賽上得了一塊獎牌之外,安德莉亞什么都沒撈到。
行文至此,我們聯(lián)系前文,看到了安德莉亞平靜外表下那顆傷痕累累的心。
第一次和弗農(nóng)見面,安德莉亞便對弗農(nóng)自稱“我不游泳?!奔s會時,對弗農(nóng)去游泳的提議她當即拒絕:“哦,不,我不想去游泳。”顯然,“游泳”是她心中的禁區(qū),是她努力塵封的往事。她對游泳的抗拒實際是對所謂國家意志,大寫歷史的反抗。但是這也是她唯一能做的。無處控訴,也無可控訴。
此處,巴恩斯矛頭直指“專家”所代表的一眾迫害者。問題是:柏林墻被推倒了,這是東德人取得外在自由的標志。但歷史的悲劇就真的結(jié)束了嗎?安德莉亞仿佛獲得了自由,從游泳的噩夢中脫身,來到了英國,重新生活。但是,她最終卻因為弗農(nóng)知道了她曾是東德的游泳運動員而消失得無影無蹤,放棄了可能的幸福。很顯然,歷史的陰影遠遠沒有從她心中泯滅,這段往事是她的禁區(qū)。她無法坦然面對一個知道她的過往的人。她在實質(zhì)上將永遠是個不得自由的靈魂,禁錮在沉痛的創(chuàng)傷中。而恢復自由身,想要重新開始生活的弗農(nóng)也在瞥見幸福的可能性之后,又與幸福失之交臂。
悖論中我們可以得出巴恩斯的自由觀:他力圖表達在婚戀中,個人所顯現(xiàn)的真實遠比“大寫”的歷史來得真切,而這真實也是個人賴以生存的依憑,是一種真實的生命感覺,是對抗歷史的報慰,與個人自由緊密聯(lián)系,即便其中飽含創(chuàng)傷,飽含悖論。
注釋:
①天涯社區(qū).東德:金牌大國的崩潰[eb/ol].http:///.
參考文獻:
相關熱詞搜索:;
再見篇三
;
《電影手冊》的德洛姆(delorme)時代在3月正式落下帷幕。2020年初,該雜志被以數(shù)名投資人和制片人為首的新資本收購重組,以德洛姆為首的12位編輯部成員集體辭職,并發(fā)布聲明抗議資本的介入及其給雜志帶來的不良影響。在2月底發(fā)表的集體辭職宣言中,編輯部表示4月的《電影手冊》將是現(xiàn)任編輯部制作的最后一期雜志。
3月中旬起,受到新冠病毒的影響,法國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居家隔離和停工停學。電影產(chǎn)業(yè)停擺,新片不再上映,所有電影院關門謝客,傳統(tǒng)觀影的“場域”因此暫時消失,編輯部的編輯們也只能遠程協(xié)同工作。就在這樣的困難情境中,《電影手冊》編輯部仍然如期完成了他們在職的最后一期雜志的撰稿和編排。盡管人手不足、印刷廠停擺、雜志亭關門、郵政系統(tǒng)超負荷,它終于還是克服萬難來到了如我一樣的普通讀者手里。
765號刊卷首語題名“愛的藝術愛的藝術(lart daimer lart daimer)”,愛和藝術兩者確實作為主線貫穿全冊。在七十余頁的內(nèi)容中,前三十頁貢獻給了電影批評這一“對電影的愛的藝術”,成為了整期雜志的核心綱領。而相比起以往的刊號,本期雜志沒有太多的對新電影或話題電影的介紹和評述,在整體上強調(diào)電影批評行業(yè)的狀況和歷史。比起影評,這期雜志更多是一期對于影評的批評,具有“元批評”(meta-critique)的性質(zhì)。在三十頁的對于電影批評的批評中,編輯們引經(jīng)據(jù)典,插科打諢,不僅僅介紹了電影批評這一行業(yè)的歷史和基本狀況,更是為其他有志于從事影評行業(yè)的年輕人給出了詳細的寫作指導。
在“事件(événement)”欄目的三篇文章中,每一篇都和批評行業(yè)的現(xiàn)狀以及各類趨勢息息相關。第一篇《荒謬凝視》中,編輯回應美國學者iris brey對《燃燒女子的肖像》的盛贊及其對《手冊》的批評,反擊了他們眼中造作和看似時髦的批評理論工作;第二篇細數(shù)英國文化圈中電影批評的現(xiàn)狀和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邊緣化趨勢;第三篇探討影評中的人稱問題:當一個影評人在行文中以“我(je)”進行自指,會有什么樣的效果,而這種稱呼選擇又折射出什么樣的影評哲學?要知道,在法語世界,嚴肅的電影評論和學術寫作一樣,一般選擇“我們(nous,on)”或無人稱的句式,以強調(diào)一種中立和客觀的態(tài)度。
“熱愛”或者說“對銀幕的熱愛”始終是該刊的主題,其他板塊也圍繞著這個主題各自展開?!芭u手冊(cahier critiaque)”板塊呈現(xiàn)了阿爾及利亞導演amin sidi-boumédiène的新片介紹及其訪談,并再次請回手冊摯愛導演洪尚秀的新片《江邊旅館》,對其中的個人化表達和導演所處的創(chuàng)作階段及人生狀況進行了精細的分析。在“日志(journal)”板塊中,編輯們探討了古巴電影產(chǎn)業(yè)在疫情下面臨的困難和轉(zhuǎn)機、老派的電影租賃店在電子化時代的境況、“口述影像”這個特殊專業(yè)、新出的電視?。ā恶R男波杰克》、《柏林巴比倫》),以及鹿特丹電影展中的亞洲電影新實驗。
獨立批評是《電影手冊》的立身之本,但究竟什么是“批評”?《電影手冊》所宣揚的“批評”和各大電影打分網(wǎng)站上的長文、公眾號流媒體的推送或人們在facebook上寫下的短短幾句感想又有什么本質(zhì)區(qū)別?這是這期雜志花了精力來探究的問題,也是對以往的電影批評活動的一次技術總結(jié)。
說到電影批評,我們不得不談談《電影手冊》的歷史。在電影相比起文學、繪畫和戲劇,還被認為是低級藝術和大眾文化的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安德烈·巴贊作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為《電影手冊》執(zhí)筆,反對僅僅復述劇情或?qū)∏榈暮x做出解讀的“影評”,他的影評面向一群日益“迷影化”的觀眾。這群觀眾進入影院不僅想要看個動人或驚悚的故事,而且想要在聽覺、視覺和思想上都經(jīng)歷一次震動,電影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無聊時的娛樂消遣,而且像閱讀文學作品、去博物館畫廊觀賞藝術作品一樣,是一種審美行為。巴贊的電影評論至今仍是學院中電影分析的標桿,而《手冊》也部分沿襲了他的批評風格:縝密、結(jié)實、逐景別,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國文學批評的深刻影響。
自第21期起,新浪潮之父、巴贊的弟子特呂佛入駐《手冊》,并開啟了作者電影革命?!白髡唠娪啊笔欠垂I(yè)化和流水線的,正如“作者”并非一個社會意義上的人,而是一個可辨識的、風格獨特的電影創(chuàng)作體。而手冊獨特的風格也使其具有某種先進性和顛覆性,讓年輕的電影人能夠?qū)懚鴥?yōu)則導。特呂佛以后,諸多電影大師在坐在監(jiān)視器前之前,先坐在了編輯部的書桌前:李維特、夏布洛爾、戈達爾,還有侯麥。
在這一期“什么是批評”中,編輯們在開頭就引用了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批評的十三條綱領》,結(jié)構主義的火花也總在其中閃現(xiàn)。這一套批評方法,正如編輯們暗示的一樣,是獨立于外界,且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
懷舊氣息仿佛幽靈,于字里行間時時浮現(xiàn)。這種懷舊時常以一種知識廣博、無所不包的方式呈現(xiàn),電影、藝術和文學典故散落各處。戈達爾的《影像之書》作為封面圖片不可說不恰當,仿佛這期雜志也將像《影像之書》一般,充斥著大量信息、典故和對過往的惆悵。標題“什么是批評”是對巴贊《什么是電影》的一次重拾,影評《我的規(guī)則(la règle du je)》是對雷諾阿經(jīng)典電影《游戲規(guī)則(la règle du jeu)》的文字游戲。我們能看到作家houllebecque《一座島嶼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é d"une ?le)》被用來描述古巴電影產(chǎn)業(yè),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搖身一變成為訪談的標題。處處有典故,字字相呼應。在我看來,這正是《電影手冊》風格目前困局的一個體現(xiàn)。
受到好萊塢、流媒體和各種新興思潮的沖擊,傳統(tǒng)院線節(jié)節(jié)敗退,“作者電影”空間日益縮小。而“獨立影評”也許也并不如老派影評人想象的那么獨立。編輯部集體辭職以對抗資本的入駐,然而他們卻意識不到,正如本雅明在《綱領》中所寫的“沒有立場,就該沉默”,他們自己也早就站定了某一個審美立場不松動,而這立場在五十年前可能是激進的,現(xiàn)在卻是保守的。他們斥責美國的女權主義理論影評為蹩腳的政治正確,不顧一切反對網(wǎng)飛之類的流媒體,稱facebook為fakebook(假書)并認為上面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垃圾信息。他們維護傳統(tǒng)影評的神圣性和藝術性,卻拒絕面對新的藝術形式正在生長發(fā)育的現(xiàn)實。曾經(jīng)的新浪潮終于也成為了舊浪,但這份看似過時的熱情仍然使人動容。在曾經(jīng)堅固的東西煙消云散時,他們對此發(fā)出了由衷的感嘆和告別:再見語言,再見吾愛。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