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二物理教案(專業(yè)19篇)

字號:

    教案應當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環(huán)境進行相應的調整和修改。教案要根據教學目標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包括講授、討論、實驗、展示等多種形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些高中英語教案,希望對教師備課有所幫助。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一
    1、了解電壓的作用,知道電壓的單位及其換算。了解一些常見電壓及我國家庭電路電壓。
    2、知道電壓表的用途、符號,會正確將電壓表接入電路中,并能正確選擇量程和讀數(shù)。
    本節(jié)教材主要學習了電壓的初步概念、電壓的符號、單位名稱及換算關系、幾個常見的電壓值、電壓表的構造、電壓表的使用方法、用電壓表探究串聯(lián)電路和并聯(lián)電路中的電壓的關系。
    (一)、電壓
    1、電荷在電路中定向移動時,形成 ,此時電路兩端必須有 。
    所以電壓的作用是:使電路中形成( )的原因
    2、電壓是加在導體兩端的, 在電路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壓。
    3、電壓的字母符號 、單位名稱 、單位符號 、
    4、各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1kv= v 1v= mv
    5、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為 ,一節(jié)蓄電池的電壓為 ,我國家庭電路的電壓為 ,安全電壓為 。
    (二)、怎樣使用電壓表
    1、記住電壓表的電路符號:
    2、說出電壓表的構造:標有 、 、 的三個接線柱。
    3、電壓表的兩個量程:0~3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0~15v量程中一大格為 v,一小格為 v。
    4、請畫出電壓表的表頭,練習讀數(shù)訓練。
    5、對照電流表的使用說出電壓表的使用有哪些異同?
    相同點: 不同點:
    1、用學校實驗室常用的電壓表測量1.5~2.0v的電壓時,選用其中 量程,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些,要用它測量三個蓄電池串聯(lián)成的電源電壓,應選用 量程。
    2、使用電壓表時,必須把電壓表 聯(lián)在待測電路兩端,并且使電流從 接線柱流入電壓表,從 接線柱流出電壓表;和電流表一樣,使用時要注意選擇 。
    3、兩盞相同的電燈,每盞電燈在2.5v電壓下才能正常發(fā)光,把它們串聯(lián)起來,接在2.5v的電源上,兩燈的發(fā)光情況將 ,這是因 為 。
    4、家庭照明電路的用電器都要 聯(lián),因為各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都是 v。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36v
    b、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蓄電池的電壓每個都是2v
    c、電壓只能使自由電子 發(fā)生定向移動
    d、電壓是使自由電荷定向移動形成電流的原因
    2、用電壓表測得l2兩端的電壓,如圖1所示的電路中,連接正確的是( )
    3、如圖2所示,電源電壓是由兩節(jié)干電池組成,當
    開關閉合后,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l1燈不亮,v示數(shù)為零
    b、l1l2兩燈都不亮,v示數(shù)為3v
    c、l1不亮l2亮,v示數(shù)為3v
    d、l1亮l2不亮,v示數(shù)為3v
    4、如圖3所示的電路中,當開關s斷開時,下列
    說法中正確的是( )
    a、開關兩端的電壓為零 b、電燈兩端的電壓為零
    c、電源兩端的電壓為零 d、以上說法都不正確
    5、關于電流表和電壓表的使用方法,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測量電壓時,電壓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b、測量電流時,電流表必須與被測電路串聯(lián)
    c、不管是電流表還是電壓表,連接時電流必須從正接線柱流入
    d、電壓表的量程改變后,每小格表示的電壓值仍保持不變
    6、某同學用電壓表測一節(jié)干電池的電壓,它測出的值為10v,原因是 ,正確電壓值為 v。
    7、如圖4所示,電源電壓為3v,閉合開關后,l1l2都不亮,
    電壓表的示數(shù)為3v,則電路中出現(xiàn)的故障是 。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二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是:初速度方向為水平,只在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2、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3、理解平拋運動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并且這兩個運動互不影響。
    4、會用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解答有關問題。
    二、重點難點。
    重點: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難點:對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推理歸納。
    四、教學用具:
    平拋運動演示儀、多媒體及課件。
    五、教學過程。
    引入:粉筆頭從桌面邊緣水平飛出,觀察粉筆頭在空中做什么運動,這種運動具有什么特點,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一)平拋運動。
    1、定義: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考慮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舉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離開桌面,小球所做的運動就是平拋運動,并且我們看見它做的是曲線運動。
    分析:平拋運動為什么是曲線運動?(因為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拋運動的特點。
    (1)從受力情況看:
    豎直的重力與速度方向有夾角,作曲線運動。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勻速運動,速度為v0。
    c.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沒有初速度,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體運動。
    (二)、實驗驗證:
    【演示實驗】用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時,a球向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而同時b球被松開,做自由落體運動。
    現(xiàn)象:越用力打擊金屬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無論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總是與b球同時落地。
    (2)、用課件模擬課本圖5—16的實驗。
    結果分析: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是自由落體運動,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響平拋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而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且不受豎直方向的運動的影響。
    (3)、利用頻閃照相更精細地研究平拋運動,其照片如課本圖5—17所示。
    可以看出,兩球在豎直方向上,經過相等的時間,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豎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體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過相等的時間前進的距離相同,既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由此說明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是同時、獨立進行的,豎直方向的運動與水平方向的運動互不影響。
    (三)、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1、拋出后t秒末的速度。
    水平分速度:vx=v0。
    豎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t的位置坐標。
    水平位移:x=v0t。
    豎直位移:
    合位移:
    運用該公式我們可以求得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坐標并找到物體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線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得到平拋運動的軌跡,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四)例題分析。
    答:不能。因子彈和松鼠在豎直方向都是自由落體運動,豎直方向的位移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彈的射程內,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難逃。
    解:用多媒體模擬題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例題解答——書寫解題過程。
    飛機投彈時,沿水平方向它與敵艦之間的距離位744m,由于飛機和炸彈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彈擊中敵艦時飛機在敵艦正上方。
    (五)、課堂練習。
    1、討論:練習三(1)(2)(3)。
    a.傾斜直線b.豎直直線c.平滑曲線d.拋物線。
    【b】。
    -3、平拋一物體,當拋出1秒后它的速度與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時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成60o角。(g取10m/s2)。
    (1)求物體的初速度;。
    (2)物體下落的高度。(答案:v0=10m/sh=15m)。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
    1、什么是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3、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六、課外作業(yè):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三
    知道液體內部和液體對容器底部有壓強,了解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演示實驗的觀察,了解液體內部存在壓強的事實,知道液體內部不同深度處壓強的大小和方向。
    2.體驗和感悟游泳時身體受到水產生的壓強。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和探究,鼓勵學生參與探究并積極交流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關注周圍現(xiàn)象的意識以及密切聯(lián)系實際的科學態(tài)度。
    液體內部有壓強以及液體壓強的特點,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
    【猜想影響液體內部壓強大小的因素及實驗。
    【】裝滿水的薄塑料袋,液體壓強的演示裝置、水槽、u形管壓強計、水等。
    一、引入新課
    播放視頻:潛水艇,提出問題:
    問題:“的里雅斯特”號深潛器在探測馬里亞納海溝后出現(xiàn)了什么情況?(整個外殼直徑縮小了)
    引出本節(jié)課的課題-----------液體的壓強
    二、新課教學
    (一)引入探究課題
    1.出示一個裝滿水的薄塑料袋。(問題: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
    2.將水倒入上端開口、下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圓桶內。(問題: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
    3.將蒙有橡皮膜的容器浸入水中。(問題:發(fā)生了什么現(xiàn)象?)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后得出結論:液體內部存在壓強并且向各方向都有壓強。
    提問:同學已經知道了液體內部存在著壓強,那么液體的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呢?
    (二)猜想:
    學生思考:液體的壓強與什么因素有關并根據實驗現(xiàn)象提出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四
    3、會利用平行光測量凸透鏡的焦距。
    1、讓學生以豐富、生動的感性認識為基礎,帶著問題,體驗科學
    2、經歷用多種方法辨別凸透鏡和凹透鏡的過程,并嘗試對各種方法的優(yōu)劣做初步評價
    1、創(chuàng)設情景,鼓勵學生提出質疑,養(yǎng)成學生主動思考、善于思考的習慣;
    2、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研究方法,逐步提高物理學習的興趣
    重點: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對光的作用
    難點:凸透鏡對光的會聚作用和凹透鏡對光的發(fā)散作用
    學法指導:通過觀察和實驗,總結歸納規(guī)律。
    預習導學:本節(jié)課注重引導學生通過“做”,通過“解決問題”,通過“交流與合作”,感知有關方法,構建關于透鏡的科學內容。在問題給出時注重創(chuàng)設生活情景,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就在身邊,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導入:同學們知道,用放大鏡可以把小字放大我們會看得更清楚;旅游時有看到美好的風景我們會用照相機拍攝下來;眼睛近視的同學配一副眼鏡就又可以看清楚東西了,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讓我們共同來揭開上述現(xiàn)象中的秘密,引出課題,閱讀教材并完成以下題目:
    預習習題:
    1透鏡是利用光的_________規(guī)律制成的。透鏡有兩類:一類是中間比邊緣厚的透鏡叫做,如鏡片;另一類是中間比邊緣薄的透鏡叫做,如鏡片。
    2、光心大致在透鏡的中心處,通過光心和球面球心的直線叫做透鏡的。
    3、凸透鏡對光有作用,凹透鏡對光有作用。
    4、平行光通過凸透鏡,將會聚在主光軸上的一點,這個點稱為凸透鏡的,到光心的距離叫做,一個透鏡有兩個。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五
    1、理解人聲音的特性。
    2、體驗聲音的特性一——音調、響度、音品。
    3、了解聲音的特性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
    (課前已讓同學們準備好教學案、課本和器材)
    用不同樂器演奏同一樂曲“愛的奉獻”問學生能否分辨出來,反問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學習了這節(jié)課后就明白了,(激起學生氣氛“大聲回答想不想知道”)
    (板書:一、音調)
    1、 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
    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們生活中聲音的大和小,是從音樂學中講的音階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讓學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聽到的聲音有的渾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細。前者音調低,后者音調高(用畫眉哨演示讓學生感受聲音的高低變化)
    通常男女生相比男生音調低而女生的音調高,那么音調的高低和什么因素有關呢?
    我們來探究一下:
    大家手中有橡皮筋把它拉不同長度撥一下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橡皮筋振動的快慢上去)
    再拿鋼鋸條做實驗:撥動伸出桌面不同長度的鋸條撥聽聽聲音的音調高低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學生可能有很多回答,注意引導到鋸條振動的快慢上去)
    學生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2、3小題并歸納
    教師總結:
    2、 物體振動得越快, ,聲音的音調越高,物體振動的越慢, ,音調就越低。
    物理學中為了表達物體振動的快慢引入了一個重要的物理量-------頻率,
    3、 頻率決定聲音的音調(介紹頻率的概念)
    赫茲 hz
    大家知道我們人類交流也好歌唱也好,發(fā)聲是有一定頻率范圍的(比如調高了唱不上去,過低了說不出來),實質上我們的聽覺也有一定的頻率范圍,大家快速閱讀課本20頁,你發(fā)現(xiàn)了哪些重要知識點,小組交流分享并填寫教學案學習研討的4小題。
    接下來我們要學習聲音的第二個特性,好不好?
    學生回答
    教師要求大聲點
    再大點聲回答
    板書并定義(二、響度)
    1、 響度是指聲音的強弱(大?。?。(有些詞語“震耳欲聾”、“竊竊私語”)
    那么響度又和什么因素有關呢?我們探究一下:
    幾次敲響音叉且使這幾次響度不同,觀察叉股彈開乒乓球或鑰匙幅度的不同,引導學生分析響度跟什么因素有關。
    2、 物體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也越大
    并用示波器演示不同響度的聲音在示波器上的差異
    完成教學案(二)響度與振幅的關系填空部分并思考響度還和什么因素有關?
    響度還跟距發(fā)聲體的遠近有關
    兩個小游戲:
    大家都閉上眼我拍到誰誰就說“你知道我是誰嗎?”
    大家僅憑聽說出他的名字
    大家都閉上眼睛猜我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
    教師演奏學生來猜
    板書:
    可以區(qū)別不同的人或樂器
    小結一下
    大家完成第四部分:基礎訓練(比比誰最快)
    填空一人回答 另一人回答選擇
    作業(yè)
    仔細閱讀p23科學世界:打擊樂器、管樂器、弦樂器
    如果有時間做中考鏈接可在課上完成(比比誰最棒)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六
    物理力學注重從微觀到宏觀。以往的技術科學和絕大多數(shù)的基礎科學,都是或從宏觀到宏觀,或從宏觀到微觀,或從微觀到微觀,而物理力學則建立在近代物理和近代化學成就之上,運用這些成就,建立起物質宏觀性質的微觀理論,這也是物理力學建立的主導思想和根本目的。
    1.知道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存在.能確定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2.知道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舉例說明.
    3.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也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
    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加深對力的概念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
    2.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通過講解日常生活中應用力學知識的實例,激發(fā)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
    為了使學生更具體地認識力,課本中接著講解力的作用效果.用生動具體的事例和插圖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力可以使物體發(fā)生形變.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力是一種什么作用.
    本節(jié)內容是力學知識的入門基礎課,學生對力的概念的正確理解和力的作用效果的掌握對學生后續(xù)課程的理解吸收有重要作用.
    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學建議
    力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也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教材是通過學生熟悉的彈簧、鋸條受力形變等事例來講述的,學生接受起來并不困難,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可向學生展示各種有關“力的作用效果”的視頻及動畫,通過討論法引導學生得出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的結論.
    有關“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教學建議
    可以向學生提問:人在做什么事的時候需要用力?啟發(fā)學生舉出一些實例.再從回答中篩選出表現(xiàn)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寫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車、人拉鋸、人提水桶等.
    然后對例子進行分析:人推車時,人施力,車受力;人拉鋸時,人施力,鋸受力;人提水桶時,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從而得出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樣使學生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最后明確指出:一個物體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個物體對它施加這種作用.
    有關“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學建議
    教學中應從不同層次,不同側面來反映,力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的作用.在此基礎上通過力的相互作用來說明,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體同時也是施力(受力)物體.
    以上內容應通過實驗、事例加以說明.
    例一:讓學生用力拍桌子,問學生:手有什么感覺?(感到痛)為什么手會感到痛?讓學生思考.
    分析:手拍桌子時,手對桌子施力,同時手也受到桌子的反作用力.
    例二:讓一個學生穿上旱冰鞋用力推墻.問其他學生:為什么這位同學自己會向后退?
    分析:人推墻時,人對墻施力,同時人也受到墻的反作用力.
    結論: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進一步讓學生思考并回答:
    (1)人推車,人是否也受到車的推力?
    (2)人拉鋸時,鋸是否也拉人?
    (3)拖拉機拉犁時,拖拉機是否也受到犁的拉力?
    (4)劃船時,用漿向后劃水,船就向前進,這是為什么?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可用本節(jié)課文大問號后面的一段文字敘述引入力的概念.指出“力”是生活中常用的一個詞,用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含義.在物理學中“力”是一個重要的物理概念,有確切的物理含義.引入新課.
    也可使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請一位同學把一個大鐵塊拿到講臺桌上.
    學生前來拿起鐵塊.
    教師可提問:有什么感覺?
    總結學生的回答:因為東西很沉,拿起它用了很大的力.
    引入新課:可以說“力”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詞,但是在物理學中到底什么是“力”呢?這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七
    1、知道平拋運動的特點是:初速度方向為水平,只在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運動軌跡是拋物線。
    2、理解平拋運動是勻變速運動,其加速度為g。
    3、理解平拋運動可以看作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與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的合運動,并且這兩個運動互不影響。
    4、會用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解答有關問題。
    重點:平拋運動的特點和規(guī)律。
    難點:對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的理解。
    實驗觀察、推理歸納
    平拋運動演示儀、多媒體及課件
    引入:粉筆頭從桌面邊緣水平飛出,觀察粉筆頭在空中做什么運動,這種運動具有什么特點,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問題。
    (一)平拋運動
    1、定義:將物體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拋出,不考慮空氣阻力,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運動,叫做平拋運動。
    舉例:用力打一下桌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離開桌面,小球所做的運動就是平拋運動,并且我們看見它做的是曲線運動。
    分析:平拋運動為什么是曲線運動?(因為物體受到與速度方向成角度的重力作用)
    2、平拋運動的特點
    (1)從受力情況看:
    豎直的重力與速度方向有夾角,作曲線運動。
    b.水平方向不受外力作用,是勻速運動,速度為v0。
    c.豎直方向受重力作用,沒有初速度,加速度為重力加速度g,是自由落體運動。
    (二)、實驗驗證:
    【演示實驗】用小錘打擊彈性金屬片時,a球向水平方向飛出,做平拋運動,而同時b球被松開,做自由落體運動。
    現(xiàn)象:越用力打擊金屬片,a球的水平速度也越大;無論a球的初速度多大,它總是與b球同時落地。
    (2)、用課件模擬課本圖5—16的實驗。
    結果分析: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是自由落體運動,水平方向的速度大小
    并不影響平拋物體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而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且不受豎直方向的運動的影響。
    (3)、利用頻閃照相更精細地研究平拋運動,其照片如課本圖5—17所示
    可以看出,兩球在豎直方向上,經過相等的時間,落到相同的高度,即在豎直方向上都是自由落體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可以看出,通過相等的時間前進的距離相同,既水平分運動是勻速的。由此說明平拋運動的兩個分運動是同時、獨立進行的,豎直方向的運動與水平方向的運動互不影響。
    (三)、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1、拋出后t秒末的速度
    水平分速度:vx=v0
    豎直分速度:vy=gt
    合速度:
    2、平拋運動的物體在任一時刻t的位置坐標
    水平位移:x=v0t
    豎直位移:
    合位移:
    運用該公式我們可以求得物體在任意時刻的坐標并找到物體所在的位置,然后用平滑曲線把這些點連起來,就得到平拋運動的軌跡,這個軌跡是一條拋物線。
    (四)例題分析
    答:不能。因子彈和松鼠在豎直方向都是自由落體運動,豎直方向的位移總是相同的,所以只要在子彈的射程內,就一定能射中松鼠,松鼠在劫難逃。
    解:用多媒體模擬題目所述的物理情景
    讓學生對照課本上的例題解答——書寫解題過程。
    飛機投彈時,沿水平方向它與敵艦之間的距離位744m,由于飛機和炸彈在水平方向的速度相等,所以在炸彈擊中敵艦時飛機在敵艦正上方。
    (五)、課堂練習
    1、討論:練習三(1)(2)(3)
    a.傾斜直線b.豎直直線c.平滑曲線d.拋物線
    【b】
    3、平拋一物體,當拋出1秒后它的速度與水平方向成45o角,落地時速度方向與水平方向成60o角。( g取10 m/s2 )
    (1)求物體的初速度;
    (2)物體下落的高度。(答案:v0=10m/s h=15m )
    (五)、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
    1、什么是平拋運動
    2、平拋運動可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
    3、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
    六、課外作業(yè):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八
    style="color:#125b86">
    機械效率
    (1)知道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理解機械效率,會計算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根據生活事例認識物理知識,并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3)學習根據實驗數(shù)據分析、歸納簡單的科學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使學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初中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1)理解機構效率。
    (2)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2、難點:理解機械效率。
    (三)教學準備。
    長木板、木塊、彈簧秤、刻度尺、細線。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進行新課。
    假如用動滑輪提升沙子,請同學們觀著提沙子的過程。
    對誰做的功是我們需要的?
    (板書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們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書額外功:工作時,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書總功:有用功與額外功之和。)。
    假如我們用下面三種方法搬運沙子,你認為哪一種方法?為什么?
    討論回答。(第三種方法,因為第三種方法做的額外功最少。)。
    根據公式計算,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機械效率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shù)表示。)。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知道上面斜面的機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機械效率都一樣嗎?請同學們再來觀察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
    下面我們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板書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通過觀察上面用斜面推物體的情景,對斜面的機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提出問題。
    (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傾斜程度有什么關系?斜面的機械效率與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關系?……)。
    請同學們猜想上面提出的問題。
    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做出的猜想,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進行實驗,設計出實驗的方案。
    小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
    小組實驗,同時設計表格記錄數(shù)據。
    分析實驗數(shù)據,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五)小結。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1.有用功、額外功、總功;。
    2.機械效率:定義、公式、計算;。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六)作業(yè)。
    2、動手動腦學物理。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九
    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了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探究分析怎樣矯正近視眼與遠視眼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主題活動,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有將科學規(guī)律、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
    1. 重點:眼睛成像原理和調節(jié)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2. 難點:眼睛的調節(jié)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探究性學習(以啟發(fā)式為主,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知識)
    度數(shù)不同的近視眼、遠視眼鏡(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代替);蠟燭;光具座;凸透鏡;火柴(四人/組)
    (一) 引入:
    同學們都有一雙眼睛,你們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過眼睛去觀察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很多同學都喜歡照相,那么照相機(出示)是怎樣給你留下成長的足跡、精彩的瞬間的呢?為了解決你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和研究與照相機、眼睛、眼鏡相關的知識。
    三、照相機與眼睛 視力的矯正(板書)
    (二) 展開:
    1、實物投影書本照相機,請同學回答出物體可通過鏡頭(凸透鏡)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學生)根據這回憶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并且根據同學日常經驗得出照相規(guī)律:物遠,像則近,像越小;物近,像則遠,像越大。(板書)
    2、我們一起來觀察我們眼睛的結構,來解決眼睛為什么能看見物體這個問題。
    投影片顯示眼睛結構圖,并結合生物掛圖眼睛成像原理圖,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分析,再與照相機比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晶狀體、角膜等組織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從物體發(fā)出的光線經過它會聚成像在視網膜上(相當于智能的光屏),再通過視覺神經把信息傳到大腦,從而產生視覺。(放映物理教學參考資料光盤中眼睛成像動畫)
    閱讀:電影與視覺暫留(課后請同學做一做)
    3、活動1:在黑板上出示視力表,請一位視力好的同學分別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個e字。
    (學生看書:)眼睛的調節(jié)(課本p.100)
    (學生討論:)是晶狀體在改變形狀和焦距。(老師用氣球模擬)
    (老師:)很好,其實眼睛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晶狀體在睫狀體的作用下,改變厚薄,從而改變了眼睛晶狀體的焦距(即調焦)。請大家用桌面上的幾個凸透鏡和帶來的水透鏡(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實際感受一下晶狀體的厚薄與焦距關系,以及如何調焦。
    (學生活動:)討論出凸透鏡厚焦距短,凸透鏡薄焦距長
    (師:)遠眺時: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較薄,焦距較長,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遠處的物體。近觀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較厚,焦距較短,近處物體射來的光又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處的物體。( 動畫模擬眼睛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在視網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4、學生活動2:請班里所有視力不好的同學分兩次看視力表中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鏡,一次戴上眼鏡)談談有什么感覺(生: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師:)那么常見的視力缺陷有近視(中學生)和遠視(老年人),是怎樣形成的呢?(生討論出:)主要是由于晶狀體的調節(jié)功能不好引起的。
    (師:)很好,我們是怎樣去矯正的呢?這個問題我請你們結合書本自學并實驗,大家先個人自學兩分鐘,然后用度數(shù)不同的眼鏡(應作好標記,并告訴學生度數(shù)越大焦距越短,光線折射時偏折越多,度數(shù)不同的眼鏡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代替。)小組按照實驗活動 4.4視力的矯正 邊實驗邊討論。
    活動3(分組):學生先獨立自學,后小組實驗、討論、填表;教師巡堂指導。)
    清晰像與透鏡的距離(cm)
    相差(cm)
    結論
    (作用)
    在學生自學和實驗差不多的時候,請學生交流反饋一下活動后的結果,及時講解并給與提出問題的機會。再用多媒體動畫播放近視眼和遠視眼的形成及其矯正,統(tǒng)一學生的認識: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它的作用是將光發(fā)散,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后移,從而將清晰的像落在視網膜上;遠視眼鏡是凸透鏡,它的作用是將光會聚,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前移,從而將清晰的像落在視網膜上。(板書)
    (生:)不同,鏡片度數(shù)越大,兩次成清晰像時光屏移過的距離越大,說明光線折射時偏折越多,也說明晶狀體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越差,視力越差。
    (師:)非常好,我再簡單介紹眼鏡的度數(shù)計算方法 ( 度數(shù)=100/f )f是焦距,單位用米(m)。請同學算一算200度的眼鏡的焦距:f=?(生齊答:0.5m)
    (師:)這節(jié)課我們結合實驗,研究了眼睛和眼鏡的問題,大家學得很投入。我出幾個思考題檢查一下大家,大家先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討論。
    5活動4:教師出示課堂思考題;學生思考、小組交流討論。(附后)
    6、師生一起作課堂小結
    7、學生活動5:放眼保健操樂曲,請同學邊做操邊回顧和思考本節(jié)知識。
    8、課后作業(yè):
    1、 做書上的視覺暫留小制作:籠中鳥,比比誰做得好。
    2、 誰不希望自己擁有一雙明澈的眼睛?愛護眼睛,遠離近視,是我們健康用眼
    3、 保護學生的視力,有些地方要求學生用的書籍、資料、練習本不再用白色紙張
    而是用特定的淡黃色紙張,請你談談你的感覺,并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4、 人類有許多東西是仿照動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來的(即仿生學)。就是利用
    眼睛的調焦特性,人們制造出調焦照相機和攝像機,請你查閱有關資料談談它們的優(yōu)點。
    附課堂練習:
    (1)人眼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當人觀察物體時,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縮小的虛像 b 、正立縮小的實像
    c、倒立、縮小的虛像 d、 倒立縮小的實像
    (3)f = 1m的近視眼鏡,它的度數(shù)是多少?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
    在前面已經學了電功和電功率的知識,對于本節(jié)課學生已經不會感覺到陌生。在教學中要充分的強調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這一點,讓學生明白功的兩個因素是力和距離發(fā),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圖片事例來說明這一點??梢宰饕幌陆滩纳系膶嶒?使學生對影響功的兩個因素有充分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解釋做功是能量轉化或轉移的過程。
    能背誦功的概念,闡明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功的物理意義。
    情感價值觀。
    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有將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社會實踐的意識。
    三、重點難點。
    功的計算。
    影響功的兩個因素通過實驗來得出,設計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學媒體。
    多媒體電腦,投影機。
    五、課時建議。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功通過上面的例子向學生提問它們的共性。
    總結結論: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動能和勢能發(fā)生了改變,我們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work)學生回答問題,通過課本上剎車的例子,體會生命的可貴。
    影響功的兩個因素觀看馬拉車,舉杠桿,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動畫。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沒有做功。得出一個設想。
    做實驗驗證自己的設想,學生分組做課本上動滑輪的實驗,在設計一個定滑輪的實驗。
    總結學生的結論總結規(guī)律:。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頓(n)。
    s--距離--米(m)。
    講解焦耳的生平和對科學的貢獻學生觀看并思考。做分組實驗。
    得出結論,總結共性,在實驗中得到樂趣,體會經過驗證得出的結論才是正確的結論。
    通過焦耳的例子體會科學探索的過程的科學家的貢獻。體會物理來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議議結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動畫來想想為什么要強調“在力的方向上”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一
    1.理解功的概念:
    (1)知道做機械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區(qū)別;。
    (2)知道當力與位移方向的夾角大于90時,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計算:
    (1)知道計算機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標量。
    (2)能夠用公式w=fscos進行有關計算。
    二、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是使學生在理解力對物體做功的兩個要素的基礎上掌握機械功的計算公式。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與物體運動的位移容易混淆,這是難點。
    3.要使學生對負功的意義有所認識,也較困難,也是難點。
    三、教具。
    帶有牽引細線的滑塊(或小車)。
    四、主要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功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學習過功的一些初步知識,今天我們又來學習功的有關知識,絕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要使我們對功的認識再提高一步。
    (二)教學過程設計。
    1.功的概念。
    先請同學回顧一下初中學過的與功的概念密切相關的如下兩個問題:什么叫做功?誰對誰做功?然后做如下總結并板書:
    (1)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了位移,物理學中就說這個力對物體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塊沿拉力方向在講桌上滑動一段距離,并將示意圖畫到黑板上,如圖1所示,與同學一起討論如下問題:在上述過程中,拉力f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滑塊所受的重力mg對滑塊是否做了功?桌面對滑塊的支持力n是否對滑塊做了功?強調指出,分析一個力是否對物體做功,關鍵是要看受力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可作出如下總結并板書:
    (2)在物理學中,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發(fā)生的位移,是做功的兩個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圖1提出:力f使滑塊發(fā)生位移s這個過程中,f對滑塊做了多少功如何計算?由同學回答出如下計算公式:w=fs。就此再進一步提問:如果細繩斜向上拉滑塊,如圖2所示,這種情況下滑塊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與同學一起分析并得出這一位移為scos。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計算公式:
    w=fscos。
    再根據公式w=fs做啟發(fā)式提問:按此公式考慮,只要f與s在同一直線上,乘起來就可以求得力對物體所做的功。在圖2中,我們是將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們將力f分解到物體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結果?至此在圖2中將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這個分力為fcos,再與s相乘,結果仍然是w=fscos。就此指出,計算一個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的大小,與力f的大小、物體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間的夾角有關,且此計算公式有普遍意義(對計算機械功而言)。至此作出如下板書:
    w=fscos。
    力對物體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夾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積。
    接下來給出f=100n、s=5m、=37,與同學一起計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說明1nm這個功的大小被規(guī)定為功的單位,為方便起見,取名為焦耳,符號為j,即1j=1nm。最后明確板書為:
    在國際單位制中,功的單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負功。
    (1)首先對功的計算公式w=fscos的可能值與學生共同討論。從cos的可能值入手討論,指出功w可能為正值、負值或零,再進一步說明,力f與s間夾角的取值范圍,最后總結并作如下板書:
    當090時,cos為正值,w為正值,稱為力對物體做正功,或稱為力對物體做功。
    當=90時,cos=0,w=0,力對物體做零功,即力對物體不做功。
    當90180時,cos為負值,w為負值,稱為力對物體做負功,或說物體克服這個力做功。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二
    1、某同學用100牛的力把質量為4千克的鉛球推到5米遠處,他推鉛球做的功是(d)。
    a.500焦b.196焦c.696焦d.缺少條件,無法計算。
    2、下列幾種現(xiàn)象中,沒有對物體做功的是(d)。
    a.物體在繩子拉力作用下升高。
    b.靜止的小車在拉力作用下運動起來。
    c.汽車在剎車阻力的作用下速度降低。
    d.人用力搬石頭,石頭不動。
    3、用彈簧測力計沿水平方向兩次拉著同一物體在同一水平面上運動,兩次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其對應的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分別為f1、f2,相同時間內所做的功分別為w1、w2,則它們的關系正確的是(b)。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三
    1.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
    2.能舉例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三要素有關.
    3.知道什么是力的圖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圖,會做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能力目標。
    初步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出發(fā),探求物理真知.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勇于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的科學質疑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通過力的作用效果的實例,引出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三個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教材具體講述了力的圖示和力的示意圖的畫法,教給學生如何表示力的三要素.
    有關“力的三要素”教學建議。
    力的三要素是從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引出的,可先指導學生閱讀教材,通過課本中的插圖認識力有方向,舉生活中的實例使學生認識到力的方向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可以找一名學生到教室的門口,親自動手推門,使學生意識到推力作用在離門軸較遠的點,比作用在離門軸較近的點,易于把門推開.也可以讓學生感受用扳手擰螺母的時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間,易于把螺母擰緊.體會影響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外還有力的作用點.最后,小結出力的三要素.
    有關“力的示意圖”教學建議。
    由于力的示意圖比力的圖示簡單,實際應用的機會多,所以教材中介紹了力的示意圖.可通過兩種作圖的比較,使學生學會力的示意圖的畫法.教師可以把幾個力的圖示改畫成力的示意圖,加以對比,讓學生領會,并掌握.
    有關“力的圖示”教學建議。
    教材一開始講述了圖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學習中,我們常常把有關的現(xiàn)象和過程用圖來表現(xiàn).例如光學中的光路圖,電學中的電路圖,力學中的受力分析圖.通過這些圖可以簡單明了直觀地表現(xiàn)有關的內容.因此要讓學生重視圖的作用,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和畫圖技能.
    為了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法,在示范圖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幾個典型的力的圖示.
    學生在作圖過程中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力的圖示。
    教材一開始講述了圖在物理學習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學習中,我們常常把有關的現(xiàn)象和過程用圖來表現(xiàn).例如光學中的光路圖,電學中的電路圖,力學中的受力分析圖.通過這些圖可以簡單明了直觀地表現(xiàn)有關的內容.因此要讓學生重視圖的作用,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識圖和畫圖技能.教師在講授力的圖示時,要用刻度尺、圓規(guī)作好示范圖例.畫力的圖示的要領:確定受力物體,根據力的大小選定標度,確定力的作用點和力的方向,從力的作用點畫力的作用線,根據力的大小和選定的標度確定線段的長度,用箭頭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點可用線段的起點,也可用終點來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頭,必須畫在線段的末端.選擇用多長的線段表示多大的力,可根據具體情況任意選擇.但在同一個受力圖上,比例大小應是固定不變的.為了作圖方便,可以用一個方框來表示受力的物體.
    為了讓學生掌握力的圖示法,在示范圖例后,教師要帶領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幾個典型的力的圖示.學生在作圖過程中教師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糾正.
    2.力的示意圖。
    由于力的示意圖比力的圖示簡單,實際應用的機會多,所以教材中介紹了力的示意圖,可通過兩種作圖的比較,使學生學會力的示意圖的畫法.教師可以把力的圖示改畫為力的示意圖,加以對比,讓學生領會,并掌握.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學具準備彈簧、拉力器、彈簧秤、握力計。
    教學設計示例。
    (一)新課引入。
    分別讓一名女學生和一名男同學拉同一個拉力器,讓學生觀察拉力器伸長程度有什么不同.指出力的大小不同,產生的效果也不同.在物理學中,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放映幻燈片,內容為排球比賽、馬拉車.提出問題:想想看,除了大小外,還有哪些因素能夠影響力的作用效果?從而引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力的三要素。
    指出:在排球運動中,二傳手用力向上托球,球就向上運動,主攻手用力向下扣球,球就改變運動方向,急速下落.可見,力的方向能夠影響它的作用效果.
    找一名學生到教室的門口,推門.提問:當推力作用在離門軸不同點時,作用效果有什么不同?另找一名學生握住扳手的不同位置去擰螺母,提問該學生有什么感覺.
    總結該學生的回答指出:推力作用在離門軸較遠的點,比作用到離門軸較近的點,易于把門推開.用扳手擰螺母的時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間,易于把螺母擰緊.可見,力的作用點也能夠影響它的作用效果.
    日常生活中還有許多事例說明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三要素有關,同學們應認真觀察、認真分析.力的三要素對研究有關力的問題十分重要,用作圖的方法來表示力的三要素是研究有關力的問題的重要方法——力的圖示.
    2.力的圖示。
    用一根帶箭頭的線段來表示力.
    老師:回答得很好!我們怎樣來畫出力的圖示呢?請同學們跟我一起練習.
    例題。
    用50n的力沿水平向右的方向拉一個小車,請畫出小車所受拉力的圖示.
    教師邊講邊畫,并要求同學跟著老師在練習本上畫,講述內容的順序如下.
    (1)首先確定受力物體,在這道題里是小車,畫出一個方框表示受力物體.(小車)。
    (2)根據力的大小選定一個標準長度表示一定大小的力,已知力的大小應是標準長度所表示力的大小的整倍數(shù).在這道題中選1個標準長度代表10n,已知力50n是10n的5倍.
    (3)確定力的作用點,力的作用點不能離開受力物體,一般畫在表示物體的方框的中心.
    (4)從力的作用點,沿力的方向畫一條線段、線段的長度應當?shù)扔跇藴书L度的整倍數(shù),在這道題里是5倍.
    (5)在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方向,注意箭頭一定要畫在線段以內.
    最后形成如圖所示完整的圖示.
    3.力的示意圖。
    力的圖示可以直觀、準確地表示物體的受力情況,但是也可以對力的圖示加以簡化,只用一個帶箭頭的線段表示力,不必嚴格準確地畫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上題,從力的作用點開始,沿力的方向畫一個線段,在線段末端畫上箭頭.
    同學講完后,教師完成如圖所示的示意圖.
    請同學們完成下面這些物體受到的拉力的圖示.
    用投影打出如下內容的例題。
    1.用60n的力豎直向上提著一個物體.
    2.沿著與水平方向成30°角的方向向右提一個物體.
    學生練習,教師在同學中間巡視,進行指導,最后用投影打出正確的圖示進行講評,指出同學們作圖中的問題.
    (三)總結、擴展。
    今天我們研究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圖示,以及力的示意圖.用作圖的方法研究物理問題在物理學習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過作圖可以幫助同學們建立起物理模型,使抽象問題變得更加形象,有利于加深對物理現(xiàn)象的理解.希望同學們予以足夠重視,并養(yǎng)成認真細致,規(guī)范作圖的良好習慣.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四
    1、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
    (1)知道平均速度是粗略描述變速運動的快慢的物理量.
    (2)理解平均速度的定義,知道在不同的時間內或不同的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同的.
    (3)會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解答有關的問題.
    2、理解瞬時速度的概念。
    (1)知道瞬時速度是精確描述變速運動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2)知道瞬時速度是物體在某一時刻的速度或在某一位置時的速度.
    3、理解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認真思考問題的習慣.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速度的定義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向學生介紹用比值定義物理量的方法,教材的講述比較詳細,通過兩種通俗的比較運動快慢的方法,過渡到一個統(tǒng)一標準,自然地給出比值法定義速度.對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的講述也非常便于學生的接受,且適時給出了速率的概念;課后給出的“閱讀材料”和“做一做”對加深概念的理解和擴展思維有很大的好處.
    教法建議。
    在學生看書自學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要讓學生參與速度的定義過程,通過一些討論突破瞬時速度這個難點,配合一些多媒體資料加深理解和鞏固.在引入速度概念時,也可采用,給出兩個具體的勻速直線運動的實例,讓同學體會,介紹一種運動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由此得到速度的定義.講述平均速度時,最好給出一個具體的實例來說明.
    --示例。
    教學重點: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瞬時速度的理解.
    教學難點:對瞬時速度的理解.
    主要設計:
    一、速度:
    【方案一】。
    1、提問:在百米賽跑中,如何比較運動員跑得快慢?
    (展示媒體資料:運動會上百米賽跑的資料)。
    2、提問:兩輛汽車都行駛2h,如何比較哪輛車更快?
    3、提問:如果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不同,發(fā)生的位移也不同,如何比較它們誰運動的更快?
    4、提問:什么叫速度?速度的物理意義?速度的單位?速度的方向?
    5、討論:如何在位移圖像中求速度.
    【方案二】。
    1、給出如圖所示的甲、乙兩輛汽車做勻速直線情況,請同學觀察它們的特點.
    2、引導同學思考與討論:
    (1)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兩個的運動?誰運動得更快?
    (2)只比較兩車的位移,或只比較兩車的運動時間,能知道哪輛車運動底快嗎?為什么?
    (3)引導:在介紹某一事物時要抓住其本質,本質應是相對不變的.位移是變化的、時間是變化的,觀察位移與時間的比值,此比值是不變的,分析比值的含義,得到速度的定義.
    3、討論速度的單位、矢量性等.
    4、討論:如何利用位移圖像求速度.
    二、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
    (一)平均速度:
    1、提問: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有什么特點?
    2、提問:如何粗略地描述變速直線運動的快慢?什么叫平均速度?
    3、提問:在百米跑的過程中,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相同嗎?
    4、練習:在百米跑的過程中,某運動員10s鐘到達終點,觀察記錄得知,他跑到50m處時,用時5.5s.經過5s時跑到45m處,分別求全程的平均速度、前半程和后半程的平均速度、前一半時間和后一半時間的平均速度.
    (二)瞬時速度:
    1、引導啟發(fā):某人靜止在a位置,與慢走經過a位置,或快跑經過a位置,情況是不同的(運動狀態(tài)不同),這種不同需要用瞬時速度來描述,第一種情況瞬時速度為零,第二種情況的瞬時速度小于第三種情況的瞬時速度.
    2、引導啟發(fā):百米賽跑運動員,若全程用10s,則10s內的平均速度為10m/s,若測出每一秒內的位移,如第1秒內的位移為8m,則m/s,第二秒內的位移為9m,則m/s,第3秒內的位移為11m,則m/s,這樣對運動員的情況就了解得比較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若能知道每個0.01s內的位移,則對運動情況的了解就更細致了.要更精確的掌握物體的運動情況,則需要知道物體各個時刻的速度.
    3、提問:什么叫瞬時速度?什么叫速率?
    4、展示多媒體資料:汽車速度計及理程計,讓瞬時速度的概念更加具體化.
    5、練習書后“做一做”,模擬打點計時器.
    探究活動。
    請你想辦法測量下列物體運動時的平均速率:
    1、人走路時的情況.
    2、人騎自行車時的情況.
    3、某人在運動會上400m跑時的情況.
    4、公共汽車運行時的情況.
    并思考:平均速率與平均速度有什么不同?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五
    第四章第一節(jié)。
    教材分析。
    的概念是本章的教學重點之一,其概念及應用貫穿于全章。通過本節(jié)學習,應使學生初步建立的概念,并學會分析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為本章以后的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
    本節(jié)教學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從的角度來分析力學現(xiàn)象。通過實驗和實例的分析,注重引導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過程,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一、教學目標。
    1.初步理解的概念,理解做的兩個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的計算公式,的單位,初步學會用的計算。
    公式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二、教學直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的概念和做的兩個必要因素,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的概念。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
    1.由學生動手做簡易實驗,通過學生對現(xiàn)學的感知,引導學生分析而引人的概念。
    2.通過簡易實驗的分析得到的大小的計算公式,同時在逐步引導學生分析實驗得出公式的過程中,逐步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
    二、教學準備。
    約碼1盒,幻燈片。
    教案實例。
    一、學習目標。
    1.從實驗和實例中,能概括出做的兩個必要因素,明確的大小是由這兩個因素的大小所決定的。
    2.寫出的定義,計算公式和單位。
    3.能在具體事例中指出是什么力做,誰對誰做。
    4.初步學會用公式w二尼及變形式計算。
    二、教學過程。
    (一)引人新課。
    提問:平時,我們常用力去移動物體,使其位置改變。下面請同學們一起做三個小實驗。
    (學生實驗*用手勻速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和4本書分別提到桌面上。
    問:兩次移動的距離怎樣?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兩次移動的距離相同,提書包“累”一些,因為提書包需較大的拉力。
    [附板書門移動相同的距離,需要的力越大越“累”學生實驗用手將放在桌旁地面上的書包分別勻速提到凳子上和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呢?為什么?
    答:提到桌面上“累”一些,因為移動的距離較大。
    (附板書2)用同樣的力移動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越“累”。
    [學生實驗3j用手將書包提5厘米左右和將4本書從地面提到桌面上。
    問:哪次“累”一些?為什么?
    答:無法比較,因為兩種情況需要的拉力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也不同。力的大小不同,移動的距離不同,無法比較哪次更“累”。
    講述:由此,人提物體“累”的程度,不能僅僅單獨由力的大小或單獨由移動的距離大小來比較或表示,所以我們引人一個新的物理量——機械(簡稱)。
    板書:一、
    (二)講授新課。
    設問:這個物理量和什么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看圖。(用幻燈片打出課本70頁圖4-2人推小車,圖4-3起重機吊重物。)。
    問:這兩幅圖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或者共同的要素。
    答:都有力,物體都移動了一段距離。
    問:移動的距離和力之間有何關系?
    答:是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答:起重機的拉力(或起重機)對重物做。
    問:由此物理學中必須滿足什么條件才算對物體做?
    答:物體必須受到力,而且還要在力的方向上移動了一段距離。
    【板書2〕l.做的兩個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體上的力;。
    2)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
    [演示1]手提著鉤碼在空中靜止不動,問拉力是否對鈞碼做?為什么?
    答:沒有,因為雖有拉力,但沒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
    [演示2]手提著鉤碼勻速水平移動一段距離,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為什么?
    答:沒做,因為拉力在豎直方向,鉤碼的移動是水平方向的,不是在拉力方向上移動的,所以拉力沒做。
    〔演示3}手提著鈞碼勻速上升,問拉力是否對物體做?為什么?
    答:拉力做了,因為滿足做的兩個必要條件。
    問:請同學們舉幾個生活中做和沒做的實例。并分析。
    答:。
    問:在上課起始的三個實驗中,拉力對物體是否都做了?哪種情況下做多?如何進行比較?我們已經知道做需具備兩個必要因素,那么的大小和這兩個因素有何關系呢?先想一想,請同學們說看法。(鼓勵學生討論猜測,發(fā)表不同意見)。
    問:到底的大小與力和距離有何關系?讓我們一起用實驗驗證。
    演示:人勻速提鉤碼,把提起一個鉤碼的力作為1份力,0.5米的高度作為1份距離,那么勻速提起一個鉤碼上升1米高度所做的就為2份。
    問:分析表格數(shù)據,誰能總結出的大小與力的大小和距離一的大小有什么關系?
    答:力越大,使物體移動的距離越大,邊一,或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上的力成正比,跟物體沿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成正比。
    講述:力學中規(guī)定。
    (板書3)等于力和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
    的公式:=力x距離。
    w=f·。
    講述:知道了的計算公式,我們可以用它來計算的大小,要計算的大小,要先確定的單位,的單位是由力的單位和距離的單位決定的。力的單位是牛,距離的單位是米,那么的單位就是?!っ?。為了紀念英國物理學家焦耳對物理學做的杰出貢獻,把的單位牛頓·米就稱為焦耳,簡稱焦。
    〔板書4)的單位:焦耳(焦)l焦耳二l牛頓·米。
    答:拖拉機的牽引力做了2.85x107焦的。
    分析:因為馬在水平路面上前進,豎直方向上沒有通過的距離,所以車受的重力不做。求馬的水平拉力,可從已知拉力做和車前進的距離,由w=f·s公式求得。
    答:車受的重力沒有做,馬的水平拉力是750牛。
    學生閱讀課本月頁最后一段至72頁本節(jié)結束,老師簡單小結。
    (三)鞏固檢測:打幻燈片。
    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視、指導,請同學說結果。
    小結:的大小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大小共同決定的,作用力大的做的不一定多,距離長的過程做的也不一定多。解題時要注意單位統(tǒng)一。
    打幻燈片:
    (例題4)小剛把重為1000牛的箱子沿著水平地板推動1米,小剛對箱產做的。
    a.1000焦b.l焦c.0焦d.無法確定。
    引導學生分析物體受到幾個力,畫出力的示意圖。
    (四)小結:幻燈打出學習目標,結合板書小結,并強調做的兩個必要因素是判斷力是否對物體做的缺一不可的條件,的計算公式w=f·s及單位1焦耳一l?!っ?,在應用中注意各量的對應關系及單位的統(tǒng)一。
    (五)布置作業(yè):課本72頁練習l、2、3。
    習題解析。
    1.包括兩個必要的因素:一是________的力;一是物體________通過的距離。
    參考答案:作用在物體上,在力的方向上。
    2.某人用50牛力把重20牛物體豎直向上移動了2米,該人做()。
    a.40焦b.60焦c.100焦d.140焦。
    參考答案:c。
    簡要分析:本題目問的是人做多少,而人對物體的作用力是so牛,在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是2米,所以做w=f·s=50牛x2米=l00焦,強調各量的對應關系。
    參考答案:解:w=f·s=28500牛x3600米=l.026x108焦。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六
    識進行回憶、整理、總結、使之深化、條理化、系統(tǒng)化。在復習課中,如果教師多次簡。
    單重復、講解,那一定會使學生興致索然。所以,即使是復習課也要有新的知識,新的。
    方法,新的題目給學生,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望,在課堂有限的45分鐘內,如何有效地。
    時行這項工作,我上的‘杠桿復習課例’受到我校老師們的好評,使我感到得意,現(xiàn)與。
    一開始上課就引導學生一起回憶復習杠桿的定義,在學生不夠確切回答后,提示:棒是。
    怎樣的棒,力要如何作用,繞著轉動的固定點如何找?啟發(fā)學生回憶出杠桿的正確定。
    義。接著讓學生回想杠桿的五個名稱,杠桿的平衡條件,杠桿的分類。并用例一圖的實。
    驗讓學生通過觀察彈簧秤讀數(shù)畫力臂,進一步理解力臂的定義(1)力臂是支點到力的。
    作用線的距離不是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2)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要使作用于。
    一些變形杠桿,是這堂復習課的一個主要特色。除老師設計例二(一個半徑為r,重為g。
    的均勻圓輪,現(xiàn)要在輪的邊上作一拉力,使輪能滾上臺階,則拉力應作用在那一點上?
    沿那一個方向才能用最少力?試在圖中畫出這個力,設輪子不會打滑)。畫輪能滾上臺。
    階的最小力的圖示,例三(曲棒的杠桿如圖,為杠桿的支點,杠桿重力不計,在端掛一。
    個重物,要求在bc加上最小的動力,使杠桿在圖示位置平衡。試畫出這個力示意圖和。
    它的力臂。)作出動力最小值的圖示。引導學生通過確定支點,確定動力作用點,確定。
    動力作用的方向而求得。這是對杠桿知識的深化和拓寬。在我有限的啟發(fā)下,學生通過。
    自己的思考、研究和類比遷移,綜合出了這類杠桿的特點和規(guī)律。這種從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方法,既是使學生回憶、理解杠桿的知識,又使學生懂得了特殊到一般的科學方法。??三、靈活多變、設置高潮??我還精心為這堂課精心設計了一系列靈活多變的問題,學生討論問題的高潮迭起。
    高潮之一是出現(xiàn)在討論題中例四圖甲分別用f1、f2、f3三個力拉定滑輪這三個力的大。
    判斷。而大部分同學則按我教給的:定支點、畫力臂的科學方法得出f1〈f2〈f3的正。
    寬知識后,又引導學生討論有關杠桿的平衡條件上來。出示右圖中的杠桿a、b兩端分。
    別懸掛體積相同的銅塊和鐵塊、杠桿能保持平衡,問懸掛點同時向支點o移近相同的距。
    離杠桿如何轉動?這又把學生問住了,顯然、使用原來的定支點,畫力臂的推導方法是。
    行不通的,由此引出學生產生尋找新的、更有效、更一般化的方法的熱潮和興趣。當個。
    別同學二次使用杠桿的平衡條件對比得出答案后,我啟發(fā):杠桿兩邊的fl的乘積減少,
    減少量大的那一端會怎么樣?減少量小的那一端會怎么樣?由于啟發(fā)得當由此引發(fā)了第。
    二個高潮。學生能很快就從:fl的乘積減少,減少量大的那端上升。銅塊上升、鐵塊下。
    降、杠桿順時針方向轉動。當學生正興趣盎然時,我再次變換條件提出問題:(1)懸。
    掛點同時移遠相同的距離,杠桿如何轉動?(2)懸掛點不變時,銅塊和鐵塊同時減少。
    相同的物重,杠桿如何轉動?(3)懸掛點不變時,在銅塊和鐵塊同時掛等重的砝碼杠桿。
    如何轉動?(4)懸掛點不變,把兩金屬塊浸沒在水中(金屬塊與容器不接觸)杠桿如。
    何轉動?(5)當杠桿兩端a、b懸掛大小不同的兩鐵塊平衡,把兩鐵塊同時浸沒在水中。
    的小題,使學生既復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學到了新方法及新題目的解題方法。既鞏固了。
    雙基,又有較大程度的提高,既提高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
    力。聽課的老師一致認為這堂課學習和指導作用。我自己也認為是我最得意的一堂復習。
    課。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七
    了解照相機的構造,知道它的成像原理。
    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怎樣看見物體的。
    了解眼鏡是怎樣矯正視力的。
    2.過程和方法。
    通過探究分析怎樣矯正近視眼與遠視眼。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課堂教學和課外主題活動,使學生具有眼保健意識。
    有將科學規(guī)律、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
    1.重點:眼睛成像原理和調節(jié)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2.難點:眼睛的調節(jié)作用、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正。
    探究性學習(以啟發(fā)式為主,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探索知識)。
    度數(shù)不同的近視眼、遠視眼鏡(可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代替);蠟燭;光具座;凸透鏡;火柴(四人/組)。
    (一)引入:
    同學們都有一雙眼睛,你們能否想象出,人是如何通過眼睛去觀察周圍豐富多彩的世界?我們很多同學都喜歡照相,那么照相機(出示)是怎樣給你留下成長的足跡、精彩的瞬間的呢?為了解決你的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和研究與照相機、眼睛、眼鏡相關的知識。
    三、照相機與眼睛視力的矯正(板書)。
    (二)展開:
    1、實物投影書本照相機,請同學回答出物體可通過鏡頭(凸透鏡)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學生)根據這回憶出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并且根據同學日常經驗得出照相規(guī)律:物遠,像則近,像越??;物近,像則遠,像越大。(板書)。
    2、我們一起來觀察我們眼睛的結構,來解決眼睛為什么能看見物體這個問題。
    投影片顯示眼睛結構圖,并結合生物掛圖眼睛成像原理圖,與同學們一起探討、分析,再與照相機比較,最后得出眼球的成像原理:晶狀體、角膜等組織共同作用相當于一個凸透鏡,從物體發(fā)出的光線經過它會聚成像在視網膜上(相當于智能的光屏),再通過視覺神經把信息傳到大腦,從而產生視覺。(放映物理教學參考資料光盤中眼睛成像動畫)。
    閱讀:電影與視覺暫留(課后請同學做一做)。
    3、活動1:在黑板上出示視力表,請一位視力好的同學分別站在第一排、第三排、最后一排都能看清同一個e字。
    (學生看書:)眼睛的調節(jié)(課本p.100)。
    (學生討論:)是晶狀體在改變形狀和焦距。(老師用氣球模擬)。
    (老師:)很好,其實眼睛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時晶狀體在睫狀體的作用下,改變厚薄,從而改變了眼睛晶狀體的'焦距(即調焦)。請大家用桌面上的幾個凸透鏡和帶來的水透鏡(盛有水的透明塑料袋),實際感受一下晶狀體的厚薄與焦距關系,以及如何調焦。
    (學生活動:)討論出凸透鏡厚焦距短,凸透鏡薄焦距長。
    (師:)遠眺時:睫狀體放松,晶狀體較薄,焦距較長,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遠處的物體。近觀時:睫狀體收縮,晶狀體較厚,焦距較短,近處物體射來的光又會聚在視網膜上,人便能看清楚近處的物體。(動畫模擬眼睛在看遠近不同的物體,在視網膜上都成清晰的像。)。
    4、學生活動2:請班里所有視力不好的同學分兩次看視力表中較小的e字(一次摘掉眼鏡,一次戴上眼鏡)談談有什么感覺(生:一次模糊,一次清晰)。
    (師:)那么常見的視力缺陷有近視(中學生)和遠視(老年人),是怎樣形成的呢?(生討論出:)主要是由于晶狀體的調節(jié)功能不好引起的。
    (師:)很好,我們是怎樣去矯正的呢?這個問題我請你們結合書本自學并實驗,大家先個人自學兩分鐘,然后用度數(shù)不同的眼鏡(應作好標記,并告訴學生度數(shù)越大焦距越短,光線折射時偏折越多,度數(shù)不同的眼鏡也可以用光具座上的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代替。)小組按照實驗活動4.4視力的矯正邊實驗邊討論。
    活動3(分組):學生先獨立自學,后小組實驗、討論、填表;教師巡堂指導。)。
    清晰像與透鏡的距離(cm)。
    相差(cm)。
    結論。
    (作用)。
    在學生自學和實驗差不多的時候,請學生交流反饋一下活動后的結果,及時講解并給與提出問題的機會。再用多媒體動畫播放近視眼和遠視眼的形成及其矯正,統(tǒng)一學生的認識: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它的作用是將光發(fā)散,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后移,從而將清晰的像落在視網膜上;遠視眼鏡是凸透鏡,它的作用是將光會聚,使像相對于晶狀體向前移,從而將清晰的像落在視網膜上。(板書)。
    (生:)不同,鏡片度數(shù)越大,兩次成清晰像時光屏移過的距離越大,說明光線折射時偏折越多,也說明晶狀體自身的調節(jié)功能越差,視力越差。
    (師:)非常好,我再簡單介紹眼鏡的度數(shù)計算方法(度數(shù)=100/f)f是焦距,單位用米(m)。請同學算一算200度的眼鏡的焦距:f=?(生齊答:0.5m)。
    (師:)這節(jié)課我們結合實驗,研究了眼睛和眼鏡的問題,大家學得很投入。我出幾個思考題檢查一下大家,大家先獨立思考,再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討論。
    5活動4:教師出示課堂思考題;學生思考、小組交流討論。(附后)。
    6、師生一起作課堂小結。
    7、學生活動5:放眼保健操樂曲,請同學邊做操邊回顧和思考本節(jié)知識。
    8、課后作業(yè):
    1、做書上的視覺暫留小制作:籠中鳥,比比誰做得好。
    2、誰不希望自己擁有一雙明澈的眼睛?愛護眼睛,遠離近視,是我們健康用眼。
    3、保護學生的視力,有些地方要求學生用的書籍、資料、練習本不再用白色紙張。
    而是用特定的淡黃色紙張,請你談談你的感覺,并在課后查閱有關資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4、人類有許多東西是仿照動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來的(即仿生學)。就是利用。
    眼睛的調焦特性,人們制造出調焦照相機和攝像機,請你查閱有關資料談談它們的優(yōu)點。
    附課堂練習:
    (1)人眼的晶狀體相當于凸透鏡,當人觀察物體時,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是()。
    a、正立、縮小的虛像b、正立縮小的實像。
    c、倒立、縮小的虛像d、倒立縮小的實像。
    (3)f=1m的近視眼鏡,它的度數(shù)是多少?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八
    【課堂反饋】。
    1.一個人用100n的力往下按某一杠桿,把一個物體舉高了0.5。如果人手下降的高度是2,在這一過程中,人做的功是____,被舉高的物體重_____n。
    2.用10n的水平拉力拉著重為60n的小車在水平路面上前進3.5,拉力做的功為__,重力對小車做的功是__。
    3.某同學用20n的力將重50n的鉛球沿水平方向扔出,球在地面上滾動了10后停下。在鐵球滾動的過程中,人對球做的功是____,重力對球做的功是___。
    4.舉重運動員把重1500n的杠鈴舉在2高處靜止不動時,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5.對于功的理解,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b.物體通過的距離越長,對物體做的功越多。
    6.一個人把5n的磚頭沿冰面水平拋出,磚頭在冰面上滑行20停下來,則磚頭在滑行的過程中()。
    a.人對磚頭做功100b.慣性做功100c.重力做功100d.上述均不正確。
    7.起重機的鋼繩將500牛頓的物體勻速提高6米后,又水平勻速移動4米,鋼繩對物體所做的功為()。
    a.3000焦耳b.5000焦耳c.20xx焦耳d.1000焦耳。
    9.如圖3是在水平面上移動重物的裝置,若物重為600n,在阻力為重力的0.2倍時,勻速移動物體,使其以2/s的速度前進,經過5s鐘,(滑輪內部摩擦及滑輪重不計)試求:
    (1)拉力f的大小。(2)拉力f所作的功。
    【作業(yè)布置】。
    預習11.4功率完成補充習題相應作。
    上海初二物理教案篇十九
    測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學主要是為了通過具體的實驗去深入了解力學。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shù)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jié)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shù)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shù)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guī)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shù),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fā)學生去發(fā)現(xiàn)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fā)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fā)的數(shù)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jié)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qū)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