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學過程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為教師提供了指導教學的藍圖。在編寫教案時,教師需要注意一些關鍵要素。首先,教案的目標要明確,具體而又可操作。其次,教案的內(nèi)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具有循序漸進的邏輯順序。此外,教案的教學方法要多樣化,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最后,教案的評價要科學準確,能夠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范文中的教學資源使用合理,能夠充分支持教學活動。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一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m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開第一小節(jié)交待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暮春三月”暗合“煙花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環(huán)境描寫,為故事展示了一個美好的背景,首先把讀者還到了一個讀音的境地,“餞行”又故事帶來了一點點憂傷。
第二小節(jié)?!包S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焙唵谓榻B了黃鶴樓及其地理位置,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提供了條件。這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是臨別的前奏,“一會兒”,“一會兒”只是作者內(nèi)心的臆測,但在我們看來并不顯雕琢之感,緣自于作者對臨別之人內(nèi)心的真實把握,一個“藏”字把臨別的真實心理淋漓盡致地突顯現(xiàn)來,真是“此時無事勝有聲?!?BR> 第三小節(jié),“話別”是全文的重點所在,也是整首詩的情意所在。從李白那飽含深情的話語中,我們知道,(1)孟浩然的為人,人品與詩都是讓李白所敬重,(2)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非同一般,既是好友,又是兄弟,還是師徒。(3)兩人前途的迷茫,“不知何日才能再見面?!边@么好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時此刻,卻將濃濃的情于一句簡煉的話語中,真是一語值千金。再看孟浩然也是性情中人,看他的動作,“一飲而盡”,李白的盛情怎能推卻。此時的孟也有訴不完的離別情,但此時此地,黃鶴樓,王勃,自然而然想到他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鄙钌畹仉x別語夾著濃濃的關懷,寬慰之情通過兩個的.動作,語言,充分展示出來,黃鶴樓上散發(fā)著離愁別緒。文章雖然簡煉卻不失真情,讓人也不盡融入其中。
第三小節(jié)。有情人終于離別,此時江邊一景一物都似在訴說離別意,“楊柳依依,沙鷗點點,藍天,春水,對詩句的最好介紹,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對環(huán)境襯托人物心境的把握力度。
最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引出詩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整個故事如流水一般順暢自然,情意綿綿,毫無粉飾之意。
如果把它作為一美文,與古詩一塊進行反復賞讀、吟誦、玩味,不但能拓寬、深化對古詩意境的領悟,提高古詩鑒賞能力,向時可以從短文中學習語言、增強語感,提高理解與表達能力,這就收到了讀文學詩的雙重功效。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二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
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七言絕句,寫于開元年間。當時,李白送友人孟浩然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兩位詩人志同道合,在分別之際,充滿留戀惜別之情,作者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
此詩可分為兩個層次,前后運用了兩種不相同的手法。前兩句是實筆,用敘述手法,作為兩位詩人離別時節(jié)和地點的交待。后兩句,是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別意,表現(xiàn)作者對友人的留戀惜別深情。前后兩個層次,絲絲相扣,天衣無縫。實際上,全詩是一幅完整的送別友人的優(yōu)美畫卷。清人刻本《名家畫稿》書中,就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配畫的作品,詩情畫意,栩栩如生,把李白當年送別孟浩然時的深情厚意,逼真地再現(xiàn)出來。情味雋永,令人玩味。
此詩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令人津津樂道,還在于它在具體構思上,頗有獨到之處。前兩句蘊含豐富,充滿詩情畫意?!肮嗜恕?,指孟浩然。孟浩然,湖北襄陽人,長李白十余歲,是位詩名滿天下的文士,李白離蜀入楚漫游,與孟浩然結識,一見如故。所以,李白《贈孟浩然》詩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之句。孟浩然按照自己的計劃,要離開湖北,取道揚州,作吳越之游,李白在黃鶴樓送別。黃鶴樓,據(jù)宋代《太平寰宇記~鄂州》記載,建于武昌縣西蛇山上,傳說昔日費文偉登仙,每次皆乘黃鶴于此樓憩駕,樓便由此得名。黃鶴樓在西,楊州在東,故曰“西辭”。在“煙花三月”即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又在黃鶴樓這具有神奇?zhèn)髡f的地方,李白送別“風流天下聞”的詩友到繁花似錦的揚州去,詩句描繪出此等境界,自然會引人矚目,令人神往。尤其“煙花三下?lián)P州”一句,早就被古人譽為“千古麗句”。
后兩句寫得象行云流水一樣,把對友人的留戀惜別真情,自然而然地抒發(fā)出來。李白在創(chuàng)作上,主張自然天成,反對刻意雕飾,他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是此意。李白與孟浩然相見恨晚,親如手足,友人告別遠行,自然依依難舍。李白把友人送到船上,航船飄然駛去,李白久久佇立江邊舉目遙望,孤帆遠影,漸漸消失在蒼茫如海的碧空之中;“惟見浩蕩江流,接天無際”。此時此刻,詩人“尚悵望依依,帆影盡而離心不盡”(俞陛云《詩境淺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友人的深情厚誼。
李白這首送別的千古絕唱,成為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唐五代詞人孫光憲送別詞《浣溪沙》有“片帆煙際閃孤光。目送征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钡染?,可能在意境上承受了李白此詩的啟迪。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四
生:了解到你是校長。
師:少了一個字?!案薄?BR>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長,教語文的。教語文的副校長。特級老師。
師:都會聽。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訴你們: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齊喊“徐善俊”。
師:有一個沒有做到,哪個字?
生:俊。
師:俊不俊?
生:俊。
師:說俊是對老師的尊敬。代表老師對你們感謝。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師。
師:揚州的小朋友,這個叫什么?(翹起大拇指)。
生:very?good!
師:你覺得老師怎樣?
生:非常和藹。
師:成了朋友。
師:背古詩,非常親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廣陵就是你們~。
生:揚州。
師:唐朝的詩歌浩如煙海,著名的詩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兩位。
生:齊讀。
師:詩的韻味還沒有完全讀出來。提問不懂的地方。會問的孩子才是會學習的孩子。
生:提問。
師:有個好辦法。不要我講,用一篇課文,《黃鶴樓送別》。板書課題,書空懂不懂?也要認認真真的寫。
生:書空。
師:邊板書邊指導,“鶴要緊湊”,“捺”,“走之”。徐老師的字寫的不大好,但是態(tài)度認真,現(xiàn)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紅仿影。讀好它,不僅可以理解意思,還可以學到好多好詞好句。這叫“一舉”,“一箭~”,“一石~”
生:“兩得”,“雙雕”,“二鳥”。
師:自己讀課文,一句句的讀,盡量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兩遍,剛才提的問題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讀。
師:剛才有同學問我這個字“佇立”,領讀。
生:跟讀兩邊“佇立”。
師:出示“餞、膾、炙、捺”
生:齊讀兩遍。
生:指名讀。
師: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聲。
師:請你讀第三自然段,這里有個長句子,比較難讀,“年輕的李白~”沒有標點,不喘氣不行,要停頓一下。
生:齊讀。
師:這里有“餞行”這個詞,再跟徐老師書空。餞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師: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個酒仙,喝了點東西。
師:明白了,這就是餞行。
生:餞行。
師:誰來讀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讀。
師:都有意不去~再去讀一遍,一點錯誤也沒有。表揚表揚自己。
生:齊讀。
師:讀了一遍,已經(jīng)能讀正確了。真了不起。這也有幾個詞。你們看黃鶴樓怎么樣?畫下來。這是黃鶴樓,這是長江,誰高?還有一個詞,依依惜別,跟老師書空。
生:書空。
師:老師通過這兩個自然段,我就知道你們已經(jīng)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但是光這樣,對詩句還是體會得不是太深,還是要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熟讀精思,要讀出感情來,要讀得有韻味。我來讀一讀,你們聽一聽,到底應該怎么讀。眼睛看,耳朵聽。(圖配樂范讀)。
生:掌聲。
生:自讀。
師:靜下心來想一想,默讀,一邊看一邊想,哪些話變一變可以解釋第一句,哪些話變一變又可以解釋第二句詩?邊看邊想,把重要的句子劃出來。剛才朗讀聲音要響亮,現(xiàn)在要靜下心來想。
生:默讀。
師:40分鐘,時間到,累不累?休息5分鐘。
第二課時。
師:直接說“故人~~”的。
生:交流。
師: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師:西辭就是辭西。連起來說一說。
生:齊說。
師: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膽的說,說錯了也沒關系。
生:指名說。(兩位)。
生:補充。
師:孟浩然下?lián)P州是什么時候去的?什么叫“煙花”?
生:指名找讀。
師:煙霧~繁花~。
生:迷朦,似錦。
師:劃下來,讀兩遍。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記住這兩個詞。
生:齊讀。
師:是的,直接使用課文中的句子就解決了。唯見長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天邊。
生:因為孟浩然順江東下。
師:你從課文中找到了依據(jù)。板畫。還有哪個詞用的好?
生:孤帆。
師: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師:船很多很多,為什么說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兩個詞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覺得是佇立和凝視。
師:跟徐老師寫這兩個詞。書空。
生:書空。
師:什么叫佇立?
生:站立。
師: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嗎?看看書上,請這位同學來看著圖,站著,懂不懂什么叫佇立。
生:演示。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
師:就看著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從孤帆這個詞看出李白怎么樣?
生:他們感情非常深厚。
師:說的很好,不要緊張,還有補充嗎?書上有個詞叫~。
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生:唯有一船看得見。
生:唯見孟夫一條船。
師: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
生:我覺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師:孟浩然為什么去揚州,徐老師不知道,你們回去上網(wǎng)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們的友誼不斷。
生:三月?lián)P州是旅游節(jié)。
師: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對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詩篇譽滿天下。板書:
師:徐老師用這首詩簡單的說明孟浩然的人品。
師:出示《贈孟浩然》讀。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在田園里種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詩寫得也好。
生:背《春曉》。
師:這么好的朋友,要離別了,當然是依依惜別,難分難舍。分工讀,一人當李白,一人當孟浩然,可以加些動作。
生:分角色讀。
師:對話的不錯,誰到前面來試試。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當時戴不戴眼睛!
生:(笑)兩人表演。
師:李白這時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詩來,現(xiàn)在你們準能讀出味來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讀。
生:自讀。指名讀。
師:哎呀,這位李白太激動了,把膾炙人口讀成了膾炙人心了。誰再來?
生:指名讀。
師:好不好?(掌聲)誰能超過他?
生:指名讀。
師:誰能保證自己讀的最好?
生:指名讀。
師:領讀,注意不要讀的太快。
生:跟讀。
師:就要這樣讀出詩的韻味來,進入角色,背出感情來。等會我們比一比。
生:自背。
師:加動作,再試背。
生:加動作自背。
師:比一比,男隊、女隊各選出兩個代表。你們是評委,國家級評委,打分要公正。女士優(yōu)先。男隊先背。
男生、女生各兩位上臺背,配動作。
女生給男隊打分,男生給女隊打分。
師:你將來肯定是國家級評委。誰說女子不如男?總結。并列第一,19。5分,祝賀你們!全班同學包括我在內(nèi),一起背,背出感情來,加上動作。
齊背。
板書:
餞行依依惜別佇。
人品詩品。
佇立凝視?。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五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3、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初步感受中華古詩文的博大精深,喜愛中國古典文化。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朗讀古詩。
1、友人話別,依依不舍,令人傷感,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長亭送別》),有的則用詩來釋懷。(吟誦幾首送別詩)。
“人生自古傷離別。”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與留戀,多少傷感與難舍。在1000多年前,有兩位風流蕭灑,有著深厚感情的詩人,即將在此分別,于是就有了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讀)。
二、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2、古人?!罢哿泟e”,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生齊說:《黃鶴樓送別》)。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實就是文中的__?(生齊說:第一小節(jié))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美美的欣賞一番吧!(生齊讀第一小節(jié))。
三、品詞析句,感悟“惜別”
1、在這兩位大詩人心底都藏怎樣的情感?(依依惜別)輕輕讀讀第二小節(jié),找一找他們是怎樣“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們?yōu)槭裁匆堰@份惜別之情藏起來呢?
3、齊讀。讓我們通過朗讀去體會兩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別之情。
四、情景再現(xiàn),體驗“話別”
1、送別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載著滿滿的眷戀;送別是一杯釅釅的茶,讓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處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別,他們是怎樣揮灑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領略和感受吧!用筆畫出,批注。
2、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第三段。
課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個您”說明了什么?從多個“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對孟浩然尊稱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
3)、從“兄長”和“老師”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輕的李白大12歲,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兄長,老師。
5)、通過課外閱讀,你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而在鄉(xiāng)村種菜種花。這樣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讀1、2句)孟浩然的詩篇也譽滿天下。他一共寫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別之情。
為什么要滿飲此杯?(這酒中裝著濃濃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師徒之情。)這依依惜別之情酒在這滿滿的一杯酒中。齊讀李白的話。
板書:依依惜別之情。
過渡:聽了李賢弟的話,孟浩然有沒有淚濕衣裳?你從孟浩然的話中又讀出了什么?自由讀孟浩然說的話。
6)其實孟浩然的內(nèi)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畢竟比李白年長,他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來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請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話,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交流,從孟浩然的話中也體會到依依惜別之情。
a“一飲而盡”飲下去的僅僅是杯中的酒嗎?(是與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師徒情)。
b“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究竟是怎樣的朋友才稱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師徒,正因為如此,兩人的友誼才象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此時的分別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暫時分別)。
小組分角色練讀。板書:話別。
3、小結:讀的不錯,孟浩然一方面在勸慰李白不要為離別傷感,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兩人的友誼之深。兩生上講臺分角色再現(xiàn)話別情景。
4、聽了兩人臨別前的這番話你有什么感受?
5、讓我們也來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兩位大詩人離別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師旁白,配樂再次體驗話別場景)。
四、想象補白,豐富情境。
過渡:說不完的別情,道不完的友誼,俗話說的好“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讀,指名接讀第四小節(jié))。
1、聽了他的朗讀,你有怎樣的感受?是什么打動了你?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詩入境,內(nèi)化文本。
過渡:此時此刻,禮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課件播放古詩誦讀)。
1、你能像詩人一樣來吟這首詩嗎?(指名兩生,再齊吟)。
2、文中說,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是一首怎樣的名詩?“膾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詩文的最后兩句展現(xiàn)了課文第四自然段描繪的景象,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瀏覽一下。
師:文中說隨著江風遠去的是“白帆”,而詩里卻說是“孤帆”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孤”字是整首詩的眼睛,讓我們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內(nèi)心的離愁別緒。讓我們記住這兩位大詩人的真摯友情,也記住了這首流芳百世的經(jīng)典詩篇,齊背誦。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過渡:李白不僅是偉大詩人,也是個重友情的人,他還寫了許多送別詩,不同的送別詩也表達了不同的情懷。
1、《贈汪倫》就是其中的一首(課件出示)誰來讀讀這首詩?(指名兩生,齊讀)。
2、說說,這首詩你最欣賞哪里?再齊讀。
3、記一記,課件出示。
七、作業(yè)。
1:積累送別詩,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選擇其中的一首,模仿課文,將它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2:課文語言優(yōu)美,處處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
八、板書設計:
餞行。
目送。
吟誦。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六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重點、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設計思路】課前播放音樂欣賞。
一、激趣、導入。
1、從剛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首歌。歌中有一句詞:牽著你的手,分別在黃鶴樓。知道是誰牽誰的手在黃鶴樓分別的嗎?相信讀了這首詩大家就有了答案。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讀。
2、誰來告訴我這首詩寫的是送誰?在哪里送?誰送?
3、話說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輕的李白手挎一把寶劍,帶著一個酒壺,云游天下。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歲,但年齡的差距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交往,二人一見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飲酒作詩,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天,孟浩然要到揚州去了,這對于朝夕相處的好朋友來說,可真是難舍難分呀!話別的場面十分感人。而這感人的場面,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可以一一領略。
4、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25課,一起去看看那話別的場面。
板書課題。齊讀。
5、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都能在課文中找到,請大家默讀課文,把和詩文對應的語句畫下來。
生畫,指名答。
(設計意圖:營造一種送別的氛圍,將學生帶入送別的情景中,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回味中再現(xiàn)離別的情景,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講讀課文。
(一)美讀第一自然段。
1、同學們找的真準?!肮嗜宋鬓o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點擊出示“煙花三月”),在這“煙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走進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
2、讀了這段文字,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讓我們走進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課件出示圖片)。
指名答。
4、詩中是用那個詞語表現(xiàn)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這樣的詞語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詞就是一幅畫,而這些詞都融進了這“煙花三月”。這些詞都融進了這“煙花三月”。讓我們一起把這種美讀出來。
5、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兩句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這美好的畫面。
(二)悟讀第二自然段。
1、面對這樣的美景,兩個即將分別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賞,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指生讀第二自然段)。
2、哪個詞最能概括他們此時的心情?
指名答?板書:依依惜別?。
兩個一會兒正是告訴了我們,兩位友人正在借欣賞景物來隱藏內(nèi)心的離別之情呢。
5、指導朗讀:一個不經(jīng)意的動作一個不經(jīng)意的眼神,都流露出兩位詩人深深的情誼。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吧。
6、這真是此時無聲——(生)勝有聲,此時無淚-——(生)勝有淚呀。
7、這忍不住的離愁別緒都融進了這兩句詩——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BR> (設計意圖: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引導他們在品味好詞語,分析體悟句式、句意中去發(fā)現(xiàn)美、品味美、鑒賞美。這一教學步驟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詞語,從字里行間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先引導學生理解“煙花三月”,然后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里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后,為后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品讀第三自然段。
2、“終于”兩字很深情,用在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別,終須別。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傷心難過!誰再來試試。讀出李白的敬仰與依依惜別。
指名讀。
4、從李白的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講六個“您”、“兄長”“老師”“夫子”“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
“譽滿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說到孟浩然,你會想到他的哪首詩?
指名背。
像這樣的詩是婦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誦,難怪李白說他的詩篇——(生)譽滿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寫過這樣的詩來贊美他。出示《贈孟浩然》。
師生同讀。
孟浩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清高志遠,難怪李白說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舉起的酒杯中難道僅僅是酒嗎?杯中還有他對孟浩然的祝福、友誼和敬仰。請把這種敬仰與不舍讀出來吧(齊讀)。
7、王勃的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詩句是想告訴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來安慰一下李白。齊讀。
好一個永世不絕!我們漸漸走進了詩人的心里,請同學們起立,左邊的同學是李白,右邊的同學是孟浩然,讓我們再次感受這份濃濃的情意吧。讀的時候可以加上你的動作。(配樂讀)。
8、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這情,這誼,都融進了這兩句詩。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情讀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讀了這兩句詩,你腦海里又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
2、點擊出示第四自然段。課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場景。
師配樂朗誦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聲讀讀這段文字,邊讀邊想,哪些地方讓你體會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出示第四段,放音樂)。
指名答。
4、這離別之情,這牽掛之情,就在這長久的佇立之中,就在這凝視的目光之中。這樣的深情厚誼,李白只用了兩句詩就把它描寫得淋漓盡致。就是——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把這種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現(xiàn)出來,該怎么讀?讓生再讀。
生說,再讀。
5、萬千話語,萬千情思,都凝成這首李白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即興之作。
生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生齊讀詩。
(設計意圖::“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苯虒W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qū)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語感同想象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fā)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內(nèi)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nèi)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在一起時的情景,學生能深切地感受濃濃的依依惜別的情誼。)。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詩”,和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鐘結束了,我們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師說再見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讓我們一起來深情地吟吟這首詩,作為臨別贈言吧!
生齊背。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其他“文包詩”,對比本課,對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積累,將課上內(nèi)容延伸至課下、生活中。)。
板書設計:
仰望?遠眺?藏。
依依惜別。
佇立?凝視。
【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敘述了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好友孟浩然餞行的事,文中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成了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成了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讀古詩。
1、唐代大詩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誰還記得我們學過他的哪幾首詩?指名交流。
2、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他的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該古詩。
3、師范讀。
4、自由讀,讀準字音。
5、齊讀,指名讀。
7、學生針對課題質(zhì)疑。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借助拼音讀好生字。
(2)讀順課文。
(3)理解課文大概內(nèi)容,思考上述提出的問題。
2、檢查。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2)出示詞語a、指名讀,師糾正字音b、齊讀。
(3)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4)評價指出優(yōu)缺點后齊讀。
(5)讀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
三、識記、書寫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導識記方法和書寫注意點。
3、根據(jù)學生提到的字進行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字(師巡視糾正寫姿)。
四、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article/。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xiàn)代,他一定會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八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提問解題。
黃鶴樓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漢長江江畔,名勝之一。)。
誰送別誰?(李白送別孟浩然。)教師板書:李白孟浩然。
3、教師介紹背景。
李白年輕的時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詩人孟浩然結成了忘年交。
出示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BR> 教師解釋。有一天,孟浩然決定“順江東下,前往揚州”,李白就在黃鶴樓上為他“餞行”,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出示詩句。
4、出示詩句,請學生質(zhì)疑,并提醒學生:這篇課文是“文包詩”,大多數(shù)問題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這就是告訴學生文包詩的特點,也是告訴學習的方法】。
二、初讀。
1、提出要求。
大聲朗讀,讀通順,難讀的地方要反復讀。
2、檢查。
出示容易讀錯的詞:餞行。
佇立。
凌空。
遠眺。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指名讀,齊讀。
請學生選擇難讀的句子互相讀,互相糾正。
三、再讀課文,質(zhì)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并提出來。
2、指名逐節(jié)朗讀,學生質(zhì)疑,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指導理解,相機進行朗讀,加深理解。
重點指導:
“餞行”,提醒學生注意形旁理解;【從字形,漢字的獨有的特點出發(fā),教學生理解】。
“俯臨”,比較黃鶴樓和長江的高低理解;【結合實際,理解關鍵字“俯”】。
“比鄰”,聯(lián)系成語“比肩繼踵”的“比”理解;【溫故而知新,“習得”就是這樣?!?。
“楊柳依依”,看圖想象,說說感受即可;【體會經(jīng)楊柳輕拂的感受,這樣的理解多好!】。
四、學生自答原來質(zhì)疑的問題。
1、教師提問,讀了文章,對于這首詩,你們讀懂了哪些?
3、對于較難的“西辭”,教師畫簡筆畫解釋。
五、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1、教師配樂范讀【教師讀得有味兒。應提倡教師范讀,因為眼下常常看到,老師總是讓學生“你能把……讀得……”,自己讀得很少,即便讀了,與學生的讀,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試想,如此,怎能影響學生?】。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六、初讀感受。
1、教師提問,讀了課文,你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2、學生回答。
七、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家人聽,請他們?yōu)槟愦蚍帧?BR> 2、完成習字帖,寫好字,爭取得“優(yōu)”。
【作業(yè)符合第一教時的安排。簡單可行,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
我的思考。
第一課時干什么?王恒老師做了研究。真實、平實、扎實是我們每一堂課所追求的。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體現(xiàn)了我們的追求。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很多問題靠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加上教師適時、適當?shù)狞c撥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nèi)功,教師的功底扎實了才能駕輕就熟,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學生崇拜哪個老師就會自然地喜歡那位老師所任教的課程;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九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黃鶴樓》。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nèi)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黃鶴樓》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跡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學過很多首古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對于詩歌中包含的較為細膩的意蘊美和不同情感,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nèi)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朗讀之后,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進行總結,并順勢引出本課: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墒聦崊s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導入之后,板書本課標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詩歌大意及情感意圖,使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所以此處我重點強調(diào)“歷歷”是清楚可數(shù)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交流本首詩的大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會對本首詩的大意做出如下總結: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以上兩個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環(huán)節(jié)作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品析詩歌的細節(jié)來理解整首詩歌,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詩作的主旨內(nèi)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大致內(nèi)容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先看詩歌的前三句,并設置問題: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回答。從內(nèi)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此時,學生會再次朗讀詩歌,并在自己的小組內(nèi)展開積極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會找小組代表發(fā)言,并對他們的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偨Y之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偨Y之后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總結之后板書音樂美。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詞、句的分析,學生在體會情感時就不那么難了。經(jīng)過思考,他們會給出答案: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此時,我會板書吊古傷今和思鄉(xiāng)之愁。
通過以上問題,我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設置的活動為:配上一段貼合本詩意境的輕音樂,讓學生集體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停頓、氣勢、意蘊,以及情感。
(五)小結作業(yè)。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帶領學生回顧并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知識。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yè)設計為: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nèi)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xiàn)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把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xiàn)代白話文中,通過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黃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整體入手,潛心會文。黃老師從整體入手,抓住“依依惜別”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詞句,劃一劃,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又讓我想起了這八個字,“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黃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篇課文的領子就是送別,就是體悟這“依依惜別的深情?!?BR> 其次,抓住細節(jié),體味真情。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黃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楊柳依依、佇立、凝視、膾炙人口等,指導學生不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交流討論,相機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議等形式,從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表情語言去體會情感;鼓勵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內(nèi)心,以課文的情為基調(diào),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通過有聲有色地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導想象?!饵S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最后,拓展資料,升華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黃老師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扎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也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的了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般的熏陶中,提升審美趣味,閃現(xiàn)智慧火花,提高語文素養(yǎng)?!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通過此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更多送別詩的興趣,將學生帶入絢麗多彩的古詩百花園中,最后作業(yè)的設計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聽完了這堂課,我有一點疑惑。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文章當然是重點,那首詩我覺得在整篇課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黃老師今天的這堂課中,這首詩只是一帶而過,學生齊讀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詩歌后,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吟誦,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再講講這首詩的意思,讓學生加深理解。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一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名著”。本篇課文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種文體――文包詩。這是一篇標致的敘事散文與李白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完美連系。
一接觸到這冊書,就被這篇課文字里止間散收的蜜意所打動。無所害怕的選擇了他作為本次期看杯的決賽課文。比及戰(zhàn)教研組其他成員細讀文本時,才收現(xiàn)《黃鶴樓送別》并沒有是我所念象的那樣。我們彷佛陷進了一種二易選擇:文包詩,是教文,照舊學詩?到底孰沉孰重?假定僅僅把課文作為理解古詩的“拐棍”,用一下就等忙丟失蹤,是很悵惘的。教研組的其他先生課下也皆自動查找了許多文包詩的'材料,跟著巨匠一起深進的鉆研,關于這類課的思緒也越來越了然。
首先“文包詩”這類課型的教授教化,其重點沒有是闡收,解說編者所編的“文”,而是要讓學死經(jīng)由讀“文”,更好、更快、更有樂趣的學會“文”中所包含的那首詩或詞,理解其意境?!拔摹睕]有只是學死進修古詩的拐杖,并且也是一篇很好的閱讀教材。果此,在教授教化中,要把“文”戰(zhàn)“詩”重復比照賞析,從而做到“單贏”而沒有是“兩敗俱傷”!
其次,“文包詩”這類課文一樣泛泛皆是意境純美,情感竭誠,《黃鶴樓送別》一文更是云云。教授教化時,我們認為應以“情”為切進點,在課堂中積極創(chuàng)設情感氣氛。果時空相隔太迢遠,減上詩人死活的期間、經(jīng)歷等等與學死現(xiàn)實死活的環(huán)境、死活經(jīng)驗等等存在著寰宇之別。作為西席,我們應盡可以也許地縮短這份差異。
第三,它以一篇完整的閱讀課文的形式呈現(xiàn),學死必需像閱讀其他課文一樣,首先賣力讀好課文,借助說話文字,讀懂課文內(nèi)容,捕捉有效信息,進修課文說話,進步閱讀才能。憑借短文對古詩意境的形象刻畫,進一步睜開說話念象力,深進挖挖、咀嚼、不雅賞古詩內(nèi)涵的意蘊美、情境美戰(zhàn)說話音韻美;雖然,也能夠邊讀文、邊吟詩,兩相參照,詩文共賞。
古代說話也罷,現(xiàn)代說話也罷,他們皆是故國的說話。再深進一點思慮,沒有管是課文,照舊詩歌指向的皆是同一個方針,那就是――感覺說話、體味說話、利用說話。這是我們語文教授教化的素量。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二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盡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讓學生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為宗旨。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xiàn)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滿飲此杯、依然、凝視、佇立、孤帆等,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幾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像。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墒钦n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四、引入資料,促進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以及對王勃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引用,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diào)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導師點評:
一、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同時,通過有聲有色的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
二、借助文本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以及唐朝大詩人杜甫贊譽孟浩然“句句清詩堪可傳”,使學生很好地深層地理解了“您的人品令人敬仰”,理解了“譽滿天下”,并適時讓學生說說知道哪些孟浩然的詩篇,學生一下子說了十多首孟浩然的詩篇。這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用時不多,卻緊扣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表現(xiàn)出教師嫻熟的駕馭文本的能力。課上得很成功,也很老練。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三
什么是“語文味”?如何體現(xiàn)“語文味”?是我們這次研討課的主題。本次課前,我們通過網(wǎng)上學習和主題探討的形式,對什么是“語文味”?如何體現(xiàn)“語文味”?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
梁老師精心的準備,精彩的課堂,為我們開了一個好頭?!耙皇瘬羝鹎永恕甭?!為我們今后的嘗試與探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夯實基礎,體現(xiàn)“語文味”。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梁老師的這一節(jié)課,很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一是在新課前復習詞語,讀好詞串,并運用詞語說話。二是在課堂中梁老師抓住“依依昔別、藏、佇立、凝視”等詞語,“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等關鍵句的品讀,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這就是語文課區(qū)別與其它課程的具體體現(xiàn)。夯實語文基礎知識,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這就是體現(xiàn)“語文味”。
二、把準課文感情基調(diào),有效指導朗讀,體現(xiàn)“語文味”。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包詩”課文,梁教師運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梁老師的精心引導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聽著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充滿個性的朗讀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如在引導學生誦讀李白舉杯敬酒的段落時,老師動情地訴說“這是一杯……”,一組排比句的運用,把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融入文章,學生也能在詩意中動情誦讀,理解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在這種美的語言熏陶下,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才會豐富起來,才會優(yōu)美起來。課堂中梁教師把準課文感情基調(diào),有效指導朗讀,這就是“語文味”的具體體現(xiàn)。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四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把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xiàn)代白話文中,通過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黃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整體入手,潛心會文。黃老師從整體入手,抓住“依依惜別”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詞句,劃一劃,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又讓我想起了這八個字,“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黃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篇課文的領子就是送別,就是體悟這“依依惜別的深情?!?BR> 其次,抓住細節(jié),體味真情。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黃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楊柳依依、佇立、凝視、膾炙人口等,指導學生不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交流討論,相機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議等形式,從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表情語言去體會情感;鼓勵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內(nèi)心,以課文的情為基調(diào),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通過有聲有色地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導想象?!饵S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最后,拓展資料,升華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黃老師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扎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也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的了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般的熏陶中,提升審美趣味,閃現(xiàn)智慧火花,提高語文素養(yǎng)?!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通過此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更多送別詩的興趣,將學生帶入絢麗多彩的古詩百花園中,最后作業(yè)的設計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聽完了這堂課,我有一點疑惑。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文章當然是重點,那首詩我覺得在整篇課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黃老師今天的這堂課中,這首詩只是一帶而過,學生齊讀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詩歌后,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吟誦,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再講講這首詩的意思,讓學生加深理解。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五
真心,真愛,有效,以生為本,這是今天芮老師的課堂給我的最大感受?!罢嫘膼酆⒆?,把孩子看作‘人’?!边@是芮瓊老師交流時說的心聲。確實,在她的課堂上,處處體現(xiàn)著這種理念——真心真愛,有效語文,讓我們獲益良多。
上課伊始,芮老師帶領著孩子整體鳥瞰,把整個單元的要點和語文的韻味融合在一起,引導孩子整體把握,體驗語文的特點。這種單元預備課,給了我們農(nóng)村孩子一種新奇的感受,讓他們明白:原來語文需要這樣學。同時,也讓我們教師看到了芮老師的大語文觀,整體把握教材,高度融合,真實地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反思我們平時的語文課堂,總是就一篇課文看一篇課文,即使學習一個新單元,也是帶領學生“跑馬觀花”的看一遍,沒有想芮老師這樣深刻解讀教材,抓住每篇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學定教。
上課之前,芮老師與孩子親切地交流,進行自我介紹,并給孩子分小組,鼓勵孩子多發(fā)言,學生與老師的距離被一步步拉近了。芮老師還注意了解學情,悄悄詢問學生,班里哪些孩子讀書不好。上課時,芮老師十分關注這些孩子,總是給她們交流展示的機會。不管是朗讀還是回答問題,芮老師總是適當降低學習高度,微笑著面對學生,對每一個孩子都不拋棄,不放棄。反思我們以往的公開課,老師總是喜歡在上課前打聽班里哪些學生讀書好,哪些學生發(fā)言好,以便上課時請他“表演”,而芮老師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正地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真正地讓我們學到了如何真實地上語文課。
芮老師總是在給我們滲透一種意識,一種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這才是真實學習語文的過程。每次出示自主學習要求時,總少不了4位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學生分工明確,不管能力弱與強,每一名學生都要“動”起來,每一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即使說得不好也沒關系,繼續(xù)思考,繼續(xù)說,芮老師循循善誘地啟發(fā)著每一名孩子。兩節(jié)課結束,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們心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如何學習語文的意識。這都源于芮老師如水的智慧,源于芮老師對學生的真愛。反思我們以前的課堂合作,看似熱熱鬧鬧,但都少不了“作秀”的成分,有多少孩子真正合作了?能力強的孩子探究了,學習了,那能力弱的孩子呢?我們總是喜歡一聲令下“小組討論”,學生就忙碌了起來。匯報交流時,我們也喜歡喊那些表達能力強,愛表現(xiàn)的孩子回答??墒牵抢蠋熅妥屛覀兛吹搅耸裁唇性鷮嵉貙W語文。課前先給孩子分組編號,課中出示自學要求時,每個孩子都有任務,不管能力弱與強,都有一次機會當組長,組織其他3個組員學習。交流匯報時,芮老師也盡量讓小組中的每個孩子發(fā)言,孩子遇到了困難或者不敢說的時候,芮老師總是微笑著靜靜地等待。
“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边@就是芮老師的課堂,一個真實學習語文的課堂。“心中有愛就很美?!边@樣一個充滿著愛的芮老師,今天讓我們看到了學習語文的真諦。芮老師,今天真的.是“千言萬語說不盡”,激動之余,匯成一句“真誠地謝謝您,辛苦您了,美麗智慧的芮老師!”(寫得比較瑣碎,上午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反思,總覺得未能表達心中所想。)。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地位:
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一、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教師引出今天將學習一篇與李白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培養(yǎng)。
二、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自讀,指名讀,在讀中適當指導生字的讀音。
2、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3、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詞或句,劃一劃。
在讀中悟,悟后能讀好。
5、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后,此時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三、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內(nèi)化積累、鞏固深化。
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為主)。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一
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黃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終于,李白舉起了酒杯說:“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然后說道:“王勃說得好,‘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m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李白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開第一小節(jié)交待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暮春三月”暗合“煙花三月”“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環(huán)境描寫,為故事展示了一個美好的背景,首先把讀者還到了一個讀音的境地,“餞行”又故事帶來了一點點憂傷。
第二小節(jié)?!包S鶴樓俯臨長江,飛檐凌空?!焙唵谓榻B了黃鶴樓及其地理位置,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提供了條件。這一小節(jié)的內(nèi)容是臨別的前奏,“一會兒”,“一會兒”只是作者內(nèi)心的臆測,但在我們看來并不顯雕琢之感,緣自于作者對臨別之人內(nèi)心的真實把握,一個“藏”字把臨別的真實心理淋漓盡致地突顯現(xiàn)來,真是“此時無事勝有聲?!?BR> 第三小節(jié),“話別”是全文的重點所在,也是整首詩的情意所在。從李白那飽含深情的話語中,我們知道,(1)孟浩然的為人,人品與詩都是讓李白所敬重,(2)李白與孟浩然的關系非同一般,既是好友,又是兄弟,還是師徒。(3)兩人前途的迷茫,“不知何日才能再見面?!边@么好的知己,酒逢知己千杯少,此時此刻,卻將濃濃的情于一句簡煉的話語中,真是一語值千金。再看孟浩然也是性情中人,看他的動作,“一飲而盡”,李白的盛情怎能推卻。此時的孟也有訴不完的離別情,但此時此地,黃鶴樓,王勃,自然而然想到他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鄙钌畹仉x別語夾著濃濃的關懷,寬慰之情通過兩個的.動作,語言,充分展示出來,黃鶴樓上散發(fā)著離愁別緒。文章雖然簡煉卻不失真情,讓人也不盡融入其中。
第三小節(jié)。有情人終于離別,此時江邊一景一物都似在訴說離別意,“楊柳依依,沙鷗點點,藍天,春水,對詩句的最好介紹,充分展示了作者的對環(huán)境襯托人物心境的把握力度。
最后順其自然,水到渠成引出詩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整個故事如流水一般順暢自然,情意綿綿,毫無粉飾之意。
如果把它作為一美文,與古詩一塊進行反復賞讀、吟誦、玩味,不但能拓寬、深化對古詩意境的領悟,提高古詩鑒賞能力,向時可以從短文中學習語言、增強語感,提高理解與表達能力,這就收到了讀文學詩的雙重功效。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二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
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三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七言絕句,寫于開元年間。當時,李白送友人孟浩然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兩位詩人志同道合,在分別之際,充滿留戀惜別之情,作者揮筆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名。
此詩可分為兩個層次,前后運用了兩種不相同的手法。前兩句是實筆,用敘述手法,作為兩位詩人離別時節(jié)和地點的交待。后兩句,是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寫別意,表現(xiàn)作者對友人的留戀惜別深情。前后兩個層次,絲絲相扣,天衣無縫。實際上,全詩是一幅完整的送別友人的優(yōu)美畫卷。清人刻本《名家畫稿》書中,就有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配畫的作品,詩情畫意,栩栩如生,把李白當年送別孟浩然時的深情厚意,逼真地再現(xiàn)出來。情味雋永,令人玩味。
此詩所以深受人們的喜愛,令人津津樂道,還在于它在具體構思上,頗有獨到之處。前兩句蘊含豐富,充滿詩情畫意?!肮嗜恕?,指孟浩然。孟浩然,湖北襄陽人,長李白十余歲,是位詩名滿天下的文士,李白離蜀入楚漫游,與孟浩然結識,一見如故。所以,李白《贈孟浩然》詩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之句。孟浩然按照自己的計劃,要離開湖北,取道揚州,作吳越之游,李白在黃鶴樓送別。黃鶴樓,據(jù)宋代《太平寰宇記~鄂州》記載,建于武昌縣西蛇山上,傳說昔日費文偉登仙,每次皆乘黃鶴于此樓憩駕,樓便由此得名。黃鶴樓在西,楊州在東,故曰“西辭”。在“煙花三月”即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又在黃鶴樓這具有神奇?zhèn)髡f的地方,李白送別“風流天下聞”的詩友到繁花似錦的揚州去,詩句描繪出此等境界,自然會引人矚目,令人神往。尤其“煙花三下?lián)P州”一句,早就被古人譽為“千古麗句”。
后兩句寫得象行云流水一樣,把對友人的留戀惜別真情,自然而然地抒發(fā)出來。李白在創(chuàng)作上,主張自然天成,反對刻意雕飾,他所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是此意。李白與孟浩然相見恨晚,親如手足,友人告別遠行,自然依依難舍。李白把友人送到船上,航船飄然駛去,李白久久佇立江邊舉目遙望,孤帆遠影,漸漸消失在蒼茫如海的碧空之中;“惟見浩蕩江流,接天無際”。此時此刻,詩人“尚悵望依依,帆影盡而離心不盡”(俞陛云《詩境淺說》),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友人的深情厚誼。
李白這首送別的千古絕唱,成為后代詩人學習的楷模,唐五代詞人孫光憲送別詞《浣溪沙》有“片帆煙際閃孤光。目送征鴻飛杳杳,思隨流水去茫?!钡染?,可能在意境上承受了李白此詩的啟迪。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四
生:了解到你是校長。
師:少了一個字?!案薄?BR> 生:你在上海,姓徐。徐副校長,教語文的。教語文的副校長。特級老師。
師:都會聽。我叫什么名字?我告訴你們:善是善良的善,俊是漂亮的俊,喊一下。
生:齊喊“徐善俊”。
師:有一個沒有做到,哪個字?
生:俊。
師:俊不俊?
生:俊。
師:說俊是對老師的尊敬。代表老師對你們感謝。改名字“徐善丑”?大街上叫什么?
生:徐老師。
師:揚州的小朋友,這個叫什么?(翹起大拇指)。
生:very?good!
師:你覺得老師怎樣?
生:非常和藹。
師:成了朋友。
師:背古詩,非常親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廣陵就是你們~。
生:揚州。
師:唐朝的詩歌浩如煙海,著名的詩人多似繁星。孟浩然和李白就是其中杰出的兩位。
生:齊讀。
師:詩的韻味還沒有完全讀出來。提問不懂的地方。會問的孩子才是會學習的孩子。
生:提問。
師:有個好辦法。不要我講,用一篇課文,《黃鶴樓送別》。板書課題,書空懂不懂?也要認認真真的寫。
生:書空。
師:邊板書邊指導,“鶴要緊湊”,“捺”,“走之”。徐老師的字寫的不大好,但是態(tài)度認真,現(xiàn)在我每天晚上都在描紅仿影。讀好它,不僅可以理解意思,還可以學到好多好詞好句。這叫“一舉”,“一箭~”,“一石~”
生:“兩得”,“雙雕”,“二鳥”。
師:自己讀課文,一句句的讀,盡量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難讀的句子可以多讀兩遍,剛才提的問題初步的想一想。
生:自由讀。
師:剛才有同學問我這個字“佇立”,領讀。
生:跟讀兩邊“佇立”。
師:出示“餞、膾、炙、捺”
生:齊讀兩遍。
生:指名讀。
師:好不好?好得表示一下。
生:掌聲。
師:請你讀第三自然段,這里有個長句子,比較難讀,“年輕的李白~”沒有標點,不喘氣不行,要停頓一下。
生:齊讀。
師:這里有“餞行”這個詞,再跟徐老師書空。餞行是什么意思?
生:送行。
師:為什么不用送行呢?看看偏旁,分析分析。
生:是個酒仙,喝了點東西。
師:明白了,這就是餞行。
生:餞行。
師:誰來讀第四自然段。
生:指名讀。
師:都有意不去~再去讀一遍,一點錯誤也沒有。表揚表揚自己。
生:齊讀。
師:讀了一遍,已經(jīng)能讀正確了。真了不起。這也有幾個詞。你們看黃鶴樓怎么樣?畫下來。這是黃鶴樓,這是長江,誰高?還有一個詞,依依惜別,跟老師書空。
生:書空。
師:老師通過這兩個自然段,我就知道你們已經(jīng)把課文讀正確流利了。但是光這樣,對詩句還是體會得不是太深,還是要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熟讀精思,要讀出感情來,要讀得有韻味。我來讀一讀,你們聽一聽,到底應該怎么讀。眼睛看,耳朵聽。(圖配樂范讀)。
生:掌聲。
生:自讀。
師:靜下心來想一想,默讀,一邊看一邊想,哪些話變一變可以解釋第一句,哪些話變一變又可以解釋第二句詩?邊看邊想,把重要的句子劃出來。剛才朗讀聲音要響亮,現(xiàn)在要靜下心來想。
生:默讀。
師:40分鐘,時間到,累不累?休息5分鐘。
第二課時。
師:直接說“故人~~”的。
生:交流。
師:故人就是~~。
生:老朋友。
師:西辭就是辭西。連起來說一說。
生:齊說。
師:第二句,什么意思?大膽的說,說錯了也沒關系。
生:指名說。(兩位)。
生:補充。
師:孟浩然下?lián)P州是什么時候去的?什么叫“煙花”?
生:指名找讀。
師:煙霧~繁花~。
生:迷朦,似錦。
師:劃下來,讀兩遍。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意思就是~暮春三月,記住這兩個詞。
生:齊讀。
師:是的,直接使用課文中的句子就解決了。唯見長江~是什么意思?
生: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的流向天邊。
生:因為孟浩然順江東下。
師:你從課文中找到了依據(jù)。板畫。還有哪個詞用的好?
生:孤帆。
師:是什么意思?
生:一只。
師:船很多很多,為什么說是孤帆?第四自然段理有兩個詞弄明白了,你就明白什么叫孤帆了。
生:我覺得是佇立和凝視。
師:跟徐老師寫這兩個詞。書空。
生:書空。
師:什么叫佇立?
生:站立。
師:我就是李白,站一下就走了嗎?看看書上,請這位同學來看著圖,站著,懂不懂什么叫佇立。
生:演示。
生:只看到孟浩然的船。他的目光只注視著孟浩然的船。
師:就看著那只船,送他的好朋友,從孤帆這個詞看出李白怎么樣?
生:他們感情非常深厚。
師:說的很好,不要緊張,還有補充嗎?書上有個詞叫~。
生:依依惜別的深情。
生:唯有一船看得見。
生:唯見孟夫一條船。
師:過盡千帆皆不見,一心只送孟浩然。懂了嗎?還有什么問題?
生:我覺得,孟浩然一定是去旅游,為什么李白不和他一起去?
師:孟浩然為什么去揚州,徐老師不知道,你們回去上網(wǎng)查一查,可能他不是去旅游,不得不……但是他們的友誼不斷。
生:三月?lián)P州是旅游節(jié)。
師:不管是不是旅游,看出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
生:對他的人品非常敬仰,而且他的詩篇譽滿天下。板書:
師:徐老師用這首詩簡單的說明孟浩然的人品。
師:出示《贈孟浩然》讀。李白太有才能了,人品好。不愿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在田園里種菜,不侍奉皇帝。孟浩然的詩寫得也好。
生:背《春曉》。
師:這么好的朋友,要離別了,當然是依依惜別,難分難舍。分工讀,一人當李白,一人當孟浩然,可以加些動作。
生:分角色讀。
師:對話的不錯,誰到前面來試試。多像李白呀!也不知道孟浩然當時戴不戴眼睛!
生:(笑)兩人表演。
師:李白這時按捺不住,吟出一首詩來,現(xiàn)在你們準能讀出味來了,第五自然段,自己讀。
生:自讀。指名讀。
師:哎呀,這位李白太激動了,把膾炙人口讀成了膾炙人心了。誰再來?
生:指名讀。
師:好不好?(掌聲)誰能超過他?
生:指名讀。
師:誰能保證自己讀的最好?
生:指名讀。
師:領讀,注意不要讀的太快。
生:跟讀。
師:就要這樣讀出詩的韻味來,進入角色,背出感情來。等會我們比一比。
生:自背。
師:加動作,再試背。
生:加動作自背。
師:比一比,男隊、女隊各選出兩個代表。你們是評委,國家級評委,打分要公正。女士優(yōu)先。男隊先背。
男生、女生各兩位上臺背,配動作。
女生給男隊打分,男生給女隊打分。
師:你將來肯定是國家級評委。誰說女子不如男?總結。并列第一,19。5分,祝賀你們!全班同學包括我在內(nèi),一起背,背出感情來,加上動作。
齊背。
板書:
餞行依依惜別佇。
人品詩品。
佇立凝視?。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五
教學要求: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3、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4、初步感受中華古詩文的博大精深,喜愛中國古典文化。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媒體: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朗讀古詩。
1、友人話別,依依不舍,令人傷感,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播放歌曲《長亭送別》),有的則用詩來釋懷。(吟誦幾首送別詩)。
“人生自古傷離別。”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與留戀,多少傷感與難舍。在1000多年前,有兩位風流蕭灑,有著深厚感情的詩人,即將在此分別,于是就有了這樣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讀)。
二、揭示課題,整體感知。
2、古人?!罢哿泟e”,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生齊說:《黃鶴樓送別》)。
4、如此迷人的美景,其實就是文中的__?(生齊說:第一小節(jié))讓我們一起打開課本美美的欣賞一番吧!(生齊讀第一小節(jié))。
三、品詞析句,感悟“惜別”
1、在這兩位大詩人心底都藏怎樣的情感?(依依惜別)輕輕讀讀第二小節(jié),找一找他們是怎樣“藏”的?出示第二自然段。
2、他們?yōu)槭裁匆堰@份惜別之情藏起來呢?
3、齊讀。讓我們通過朗讀去體會兩人藏在心底的那份惜別之情。
四、情景再現(xiàn),體驗“話別”
1、送別是一艘小小的船,它載著滿滿的眷戀;送別是一杯釅釅的茶,讓人慢慢地去品味。朝夕相處的兄弟、心心相印的朋友就要分別,他們是怎樣揮灑依依惜別之情的呢?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領略和感受吧!用筆畫出,批注。
2、重點指導學生體會:第三段。
課件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a敬仰之情。
1)、“六個您”說明了什么?從多個“您”字可以看出李白對孟浩然不是一般的敬仰。
2)、李白對孟浩然尊稱為“夫子”,、在古代,“夫子”是對那些有才學有人品的人的尊稱。
3)、從“兄長”和“老師”看出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孟浩然比年輕的李白大12歲,把他當成自己的朋友,兄長,老師。
5)、通過課外閱讀,你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孟夫子太有才能了,但他不愿意給皇帝當欺壓老百姓的官,而在鄉(xiāng)村種菜種花。這樣的人品怎能不令人敬仰?(指名讀1、2句)孟浩然的詩篇也譽滿天下。他一共寫了二百六十多篇呢。(生背)。
b、依依惜別之情。
為什么要滿飲此杯?(這酒中裝著濃濃的朋友情,手足情,深深的師徒之情。)這依依惜別之情酒在這滿滿的一杯酒中。齊讀李白的話。
板書:依依惜別之情。
過渡:聽了李賢弟的話,孟浩然有沒有淚濕衣裳?你從孟浩然的話中又讀出了什么?自由讀孟浩然說的話。
6)其實孟浩然的內(nèi)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畢竟比李白年長,他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藏在心底,反而來安慰自己的好兄弟。請大家品品孟浩然的話,談談你的體會。
學生交流,從孟浩然的話中也體會到依依惜別之情。
a“一飲而盡”飲下去的僅僅是杯中的酒嗎?(是與拉到朋友情,手足情,師徒情)。
b“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究竟是怎樣的朋友才稱得上是”“知己”呢?
是朋友,是兄弟,是師徒,正因為如此,兩人的友誼才象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此時的分別又算得了什么呢,只是——(暫時分別)。
小組分角色練讀。板書:話別。
3、小結:讀的不錯,孟浩然一方面在勸慰李白不要為離別傷感,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兩人的友誼之深。兩生上講臺分角色再現(xiàn)話別情景。
4、聽了兩人臨別前的這番話你有什么感受?
5、讓我們也來做做李白、孟浩然,去感受一下兩位大詩人離別的心情。(男生做孟浩然,女生做李白,師旁白,配樂再次體驗話別場景)。
四、想象補白,豐富情境。
過渡:說不完的別情,道不完的友誼,俗話說的好“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此時,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情境引讀,指名接讀第四小節(jié))。
1、聽了他的朗讀,你有怎樣的感受?是什么打動了你?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品詩入境,內(nèi)化文本。
過渡:此時此刻,禮拜再也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隨即吟出了膾炙人口的名詩——(課件播放古詩誦讀)。
1、你能像詩人一樣來吟這首詩嗎?(指名兩生,再齊吟)。
2、文中說,這首送別詩是一首名詩,是一首怎樣的名詩?“膾炙人口”是什么意思?
3、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知道了詩文的最后兩句展現(xiàn)了課文第四自然段描繪的景象,讓我們再回過頭來瀏覽一下。
師:文中說隨著江風遠去的是“白帆”,而詩里卻說是“孤帆”這是為什么呢?
小結:“孤”字是整首詩的眼睛,讓我們真切的感悟到了是人內(nèi)心的離愁別緒。讓我們記住這兩位大詩人的真摯友情,也記住了這首流芳百世的經(jīng)典詩篇,齊背誦。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過渡:李白不僅是偉大詩人,也是個重友情的人,他還寫了許多送別詩,不同的送別詩也表達了不同的情懷。
1、《贈汪倫》就是其中的一首(課件出示)誰來讀讀這首詩?(指名兩生,齊讀)。
2、說說,這首詩你最欣賞哪里?再齊讀。
3、記一記,課件出示。
七、作業(yè)。
1:積累送別詩,了解作者寫詩的背景,選擇其中的一首,模仿課文,將它改寫成一篇短文,寫下來。
2:課文語言優(yōu)美,處處融情,選擇自己喜歡的背誦。
八、板書設計:
餞行。
目送。
吟誦。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六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重點、難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設計思路】課前播放音樂欣賞。
一、激趣、導入。
1、從剛才大家陶醉的神情中,我看出大家都非常喜歡這首歌。歌中有一句詞:牽著你的手,分別在黃鶴樓。知道是誰牽誰的手在黃鶴樓分別的嗎?相信讀了這首詩大家就有了答案。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指名讀。
2、誰來告訴我這首詩寫的是送誰?在哪里送?誰送?
3、話說在公元七百二十五年,年輕的李白手挎一把寶劍,帶著一個酒壺,云游天下。路過湖北襄陽時認識了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12歲,但年齡的差距絲毫沒有影響他們的交往,二人一見如故,一起游山玩水,一起飲酒作詩,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這天,孟浩然要到揚州去了,這對于朝夕相處的好朋友來說,可真是難舍難分呀!話別的場面十分感人。而這感人的場面,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中可以一一領略。
4、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25課,一起去看看那話別的場面。
板書課題。齊讀。
5、詩句所表達的意思都能在課文中找到,請大家默讀課文,把和詩文對應的語句畫下來。
生畫,指名答。
(設計意圖:營造一種送別的氛圍,將學生帶入送別的情景中,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在回味中再現(xiàn)離別的情景,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講讀課文。
(一)美讀第一自然段。
1、同學們找的真準?!肮嗜宋鬓o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點擊出示“煙花三月”),在這“煙花三月”,好朋友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讓我們一起跟隨作者走進這迷人的暮春三月。(出示第一自然段)。
指名讀。
2、讀了這段文字,你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讓我們走進這暮春三月去看一看。(課件出示圖片)。
指名答。
4、詩中是用那個詞語表現(xiàn)這么美的景色呢?
指名答。
像這樣的詞語真是數(shù)不勝數(shù),一個詞就是一幅畫,而這些詞都融進了這“煙花三月”。這些詞都融進了這“煙花三月”。讓我們一起把這種美讀出來。
5、我們再一起讀一下這兩句詩,邊讀邊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這美好的畫面。
(二)悟讀第二自然段。
1、面對這樣的美景,兩個即將分別的朋友怎能有心欣賞,他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指生讀第二自然段)。
2、哪個詞最能概括他們此時的心情?
指名答?板書:依依惜別?。
兩個一會兒正是告訴了我們,兩位友人正在借欣賞景物來隱藏內(nèi)心的離別之情呢。
5、指導朗讀:一個不經(jīng)意的動作一個不經(jīng)意的眼神,都流露出兩位詩人深深的情誼。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吧。
6、這真是此時無聲——(生)勝有聲,此時無淚-——(生)勝有淚呀。
7、這忍不住的離愁別緒都融進了這兩句詩——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BR> (設計意圖: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就要引導他們在品味好詞語,分析體悟句式、句意中去發(fā)現(xiàn)美、品味美、鑒賞美。這一教學步驟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詞語,從字里行間體會李白對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先引導學生理解“煙花三月”,然后抓住關鍵詞“藏”,引導學生先讀到文字的里面,再讀到文字的背后,為后面理解古詩埋下了伏筆。)。
(三)品讀第三自然段。
2、“終于”兩字很深情,用在這里,你體會到了什么?
指名答。
3、是啊,不忍別,終須別。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將遠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詩、花間暢談,怎不令人傷心難過!誰再來試試。讀出李白的敬仰與依依惜別。
指名讀。
4、從李白的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結合學生的回答,講六個“您”、“兄長”“老師”“夫子”“令人敬仰”“譽滿天下”等詞。
“譽滿天下”是什么意思?
一說到孟浩然,你會想到他的哪首詩?
指名背。
像這樣的詩是婦孺皆知,人人出口吟誦,難怪李白說他的詩篇——(生)譽滿天下。然而,他的人品更令人敬仰,李白曾寫過這樣的詩來贊美他。出示《贈孟浩然》。
師生同讀。
孟浩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一生清高志遠,難怪李白說他的人品——(生)令人敬仰。
5、李白舉起的酒杯中難道僅僅是酒嗎?杯中還有他對孟浩然的祝福、友誼和敬仰。請把這種敬仰與不舍讀出來吧(齊讀)。
7、王勃的這句詩是什么意思?
孟浩然引用王勃的詩句是想告訴李白什么呢?
好,一起來安慰一下李白。齊讀。
好一個永世不絕!我們漸漸走進了詩人的心里,請同學們起立,左邊的同學是李白,右邊的同學是孟浩然,讓我們再次感受這份濃濃的情意吧。讀的時候可以加上你的動作。(配樂讀)。
8、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這情,這誼,都融進了這兩句詩。齊讀:“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設計意圖:人物對話是本文的一個教學重點,李白與孟浩然話中的情和意,都是通過學生抓住“依依惜別”的中心情感自讀自悟得出的。在此同時,還滲透了對話描寫的表達方法指導。)。
(四)情讀第四自然段。
1、出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讀了這兩句詩,你腦海里又浮現(xiàn)出怎樣的畫面?
2、點擊出示第四自然段。課文第四自然段就描述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場景。
師配樂朗誦第四自然段。
3、大家小聲讀讀這段文字,邊讀邊想,哪些地方讓你體會到了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別”?(出示第四段,放音樂)。
指名答。
4、這離別之情,這牽掛之情,就在這長久的佇立之中,就在這凝視的目光之中。這樣的深情厚誼,李白只用了兩句詩就把它描寫得淋漓盡致。就是——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把這種依依不舍的深情表現(xiàn)出來,該怎么讀?讓生再讀。
生說,再讀。
5、萬千話語,萬千情思,都凝成這首李白按捺不住內(nèi)心的即興之作。
生齊讀“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生齊讀詩。
(設計意圖::“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苯虒W中,如何使學生領悟文章的情境呢?葉老曾說:“必須驅(qū)遣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語感同想象是緊密聯(lián)系的,在閱讀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啟發(fā)學生想象,必然會在學生的心中產(chǎn)生“內(nèi)心視像”。它能使課文內(nèi)容像電影一樣,在學生頭腦中一一閃過,讓學生產(chǎn)生身臨其境之感,引起感情共鳴。因此,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想象李白與孟浩然在一起時的情景,學生能深切地感受濃濃的依依惜別的情誼。)。
三、拓展延伸。
1、同學們,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寫了一篇《不朽的失眠》,也是“文包詩”,和本文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短短的四十分鐘結束了,我們就要和在座的各位老師說再見了,真是有些舍不得,就讓我們一起來深情地吟吟這首詩,作為臨別贈言吧!
生齊背。
(設計意圖:拓展閱讀其他“文包詩”,對比本課,對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積累,將課上內(nèi)容延伸至課下、生活中。)。
板書設計:
仰望?遠眺?藏。
依依惜別。
佇立?凝視。
【教材簡析】。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的課文。本課屬于“文包詩”的形式,敘述了年輕的李白在黃鶴樓上為好友孟浩然餞行的事,文中以一個生動的故事再現(xiàn)《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故事成了詩歌的拓展和闡釋,詩歌成了故事的濃縮和提煉,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理解課文和體會詩人情感的好教材。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七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初讀古詩。
1、唐代大詩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誰還記得我們學過他的哪幾首詩?指名交流。
2、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他的一首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出示該古詩。
3、師范讀。
4、自由讀,讀準字音。
5、齊讀,指名讀。
7、學生針對課題質(zhì)疑。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
(1)讀準字音借助拼音讀好生字。
(2)讀順課文。
(3)理解課文大概內(nèi)容,思考上述提出的問題。
2、檢查。
(1)出示生字,指名認讀。
(2)出示詞語a、指名讀,師糾正字音b、齊讀。
(3)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4)評價指出優(yōu)缺點后齊讀。
(5)讀后初步回答上述提出的問題。
三、識記、書寫生字。
1、投影生字。
2、指導識記方法和書寫注意點。
3、根據(jù)學生提到的字進行范寫。
4、學生描紅、臨寫字(師巡視糾正寫姿)。
四、作業(yè)。
1、完成習字冊。
2、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激趣、導入。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2、出示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article/。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5、如果李白生活在現(xiàn)代,他一定會用現(xiàn)代的語言來表達此時激動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佇立在江邊,目送著友人漸漸遠去,你能把這首千古傳誦的名詩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嗎?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五、布置作業(yè):老師還收集了一首送別詞,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后請同學們收集離別類的詩詞。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八
一、導入。
1、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提問解題。
黃鶴樓在哪里?(位于湖北武漢長江江畔,名勝之一。)。
誰送別誰?(李白送別孟浩然。)教師板書:李白孟浩然。
3、教師介紹背景。
李白年輕的時候住在湖北一代,和同住在那里的大詩人孟浩然結成了忘年交。
出示詩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BR> 教師解釋。有一天,孟浩然決定“順江東下,前往揚州”,李白就在黃鶴樓上為他“餞行”,并寫下了這首著名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出示詩句。
4、出示詩句,請學生質(zhì)疑,并提醒學生:這篇課文是“文包詩”,大多數(shù)問題都能在課文中找到答案。
【這就是告訴學生文包詩的特點,也是告訴學習的方法】。
二、初讀。
1、提出要求。
大聲朗讀,讀通順,難讀的地方要反復讀。
2、檢查。
出示容易讀錯的詞:餞行。
佇立。
凌空。
遠眺。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指名讀,齊讀。
請學生選擇難讀的句子互相讀,互相糾正。
三、再讀課文,質(zhì)疑解答。
1、提出要求。
圈畫出不理解的詞語,并提出來。
2、指名逐節(jié)朗讀,學生質(zhì)疑,教師注意采用各種方法指導理解,相機進行朗讀,加深理解。
重點指導:
“餞行”,提醒學生注意形旁理解;【從字形,漢字的獨有的特點出發(fā),教學生理解】。
“俯臨”,比較黃鶴樓和長江的高低理解;【結合實際,理解關鍵字“俯”】。
“比鄰”,聯(lián)系成語“比肩繼踵”的“比”理解;【溫故而知新,“習得”就是這樣?!?。
“楊柳依依”,看圖想象,說說感受即可;【體會經(jīng)楊柳輕拂的感受,這樣的理解多好!】。
四、學生自答原來質(zhì)疑的問題。
1、教師提問,讀了文章,對于這首詩,你們讀懂了哪些?
3、對于較難的“西辭”,教師畫簡筆畫解釋。
五、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1、教師配樂范讀【教師讀得有味兒。應提倡教師范讀,因為眼下常常看到,老師總是讓學生“你能把……讀得……”,自己讀得很少,即便讀了,與學生的讀,相差不大甚至不如。試想,如此,怎能影響學生?】。
3、指名朗讀,教師指導。
六、初讀感受。
1、教師提問,讀了課文,你們印象最深的一點是什么?
2、學生回答。
七、布置作業(yè)。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給家人聽,請他們?yōu)槟愦蚍帧?BR> 2、完成習字帖,寫好字,爭取得“優(yōu)”。
【作業(yè)符合第一教時的安排。簡單可行,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
我的思考。
第一課時干什么?王恒老師做了研究。真實、平實、扎實是我們每一堂課所追求的。這一課基本達到了預定的目標,體現(xiàn)了我們的追求。這堂課給我們的啟示是:教師要真正地尊重學生,相信學生,很多問題靠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加上教師適時、適當?shù)狞c撥是可以解決的;教師要不斷地修煉自己的內(nèi)功,教師的功底扎實了才能駕輕就熟,才能給學生更多的東西,學生崇拜哪個老師就會自然地喜歡那位老師所任教的課程;教師要吃透教材,吃透學生,唯有吃透,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九
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說課的題目是《黃鶴樓》。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nèi)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黃鶴樓》選自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十二課。單從詩作本身來說,這是一首吊古懷鄉(xiāng)的佳作。詩人在仕途失意之時,登臨古跡黃鶴樓,看到眼前之景,不由得詩興大作,于虛實交錯間寫就了一首自然曠達、音韻和諧的詩。此外,還因“詩仙”李白對這首詩的推崇和欽佩,更為此詩增添了一抹值得品味的亮色。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八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學過很多首古詩,具有一定的分析和鑒賞能力,能夠通過自己的閱讀體悟感知詩歌的大意和情感。但是,對于詩歌中包含的較為細膩的意蘊美和不同情感,則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加以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基本理念出發(fā),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詩作,掌握重點字詞,理解古詩大意,體會古詩情感。
2.通過教師范讀、學生小組討論、品詞析句等方式,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3.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情感。
教學難點:感受崔顥對歲月蒼茫、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我將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huán)節(jié)。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nèi)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示范朗讀古詩,進而談話導入本課?!拔羧艘殉它S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朗讀之后,對話同學:同學們,從老師的朗讀聲中,你能想象到一幅怎樣的畫面?此時,學生可以自由回答。然后,我進行總結,并順勢引出本課:的確,在詩人充滿意趣的遐想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草木繁茂的美景盛況。能夠想到這樣的美景,詩人的心情應該是愜意的??墒聦崊s并非如此。那么詩人究竟想要表達怎樣的情感呢?今天就讓我們學習崔顥的《黃鶴樓》,去一探究竟。導入之后,板書本課標題。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nèi)容,了解詩歌大意及情感意圖,使學生對古詩內(nèi)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jù)課前預習,解決重點生字詞。因為每個學生的基礎情況不一樣,所以此處我重點強調(diào)“歷歷”是清楚可數(shù)的意思,“萋萋”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意思。
其次,在解決生字詞的基礎上,我會讓學生在同桌之間交流本首詩的大意。根據(jù)學生的回答,我會對本首詩的大意做出如下總結:早先的仙人乘著黃鶴遠去,只留下空蕩蕩的黃鶴樓。黃鶴飛走了,就不再回來了,只有天邊的白云千百年來依舊如此。天氣好的時候,放眼望去,可以清楚地看到江對岸繁茂的樹木,以及鸚鵡洲上茂盛的草木??墒窃谙﹃栠t暮之時,卻看到江上泛起的無盡煙波,何處才是我的家鄉(xiāng)呢?真是令人發(fā)愁啊!
以上兩個問題較好地完成了對這首詩的整體感知,也為下面的深入研讀環(huán)節(jié)作了鋪墊。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品析詩歌的細節(jié)來理解整首詩歌,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詩作的主旨內(nèi)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詩歌大致內(nèi)容之后,我會引導學生先看詩歌的前三句,并設置問題:詩人在這首詩中的前三句中一連用了三次“黃鶴”,請同學們思考每次出現(xiàn)的用意是什么?學生經(jīng)過思考后回答。從內(nèi)容上來說,第一次出現(xiàn):作者借助“黃鶴”這一令人喜愛的意象開啟此篇,引出想象中的仙人駕鶴遠去的宏大場面,給讀者營造了無限遐想的空間。第二次出現(xiàn):直接點題,且與第一句相互承接,共同借助“黃鶴樓”名字的由來,巧妙自然地引出了本詩描寫的古跡對象——黃鶴樓。第三次出現(xiàn):虛實結合,“黃鶴”是動態(tài)虛幻的意象,無拘無束地來往于時空之中,并且能夠與眼前實實在在存在的白云相映成趣,構成一幅令人產(chǎn)生無限聯(lián)想的畫面。從結構上來說,詩的前三句重復出現(xiàn)三次“黃鶴”,使得整首詩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也就是小組討論:找出你喜歡的字句,并說出其中包含了怎樣的美?此時,學生會再次朗讀詩歌,并在自己的小組內(nèi)展開積極的討論。討論結束后,我會找小組代表發(fā)言,并對他們的答案進行分析和總結:“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一句,是說仙人乘著黃鶴飛去,仿佛已有千百年之久。這種說法本是詩人想象出來的情境,可是詩人在詩中卻把它當作實際存在的樣子來寫,還說仙人駕著黃鶴“一去不復返”,不僅為全詩增添了物是人非、往昔不可追的慨嘆,而且借眼前漂浮的白云營造了虛實結合的意境美??偨Y之后板書意境美。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以及“日暮鄉(xiāng)關”“煙波江上”體現(xiàn)了場面曠達、色彩斑斕的繪畫美。詩人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首先在天氣晴朗時,看到離黃鶴樓不遠的江外長著蔥蘢的草木,接著又含蓄地描繪了夜幕降臨時江上朦朧的景色。一棵棵清晰可見的樹木,再加上在落日中泛著霧氣的江面,明暗交錯,像一幅色彩繽紛的圖畫??偨Y之后板書繪畫美。
此外,全詩以“ou”為韻,詩中還用到了“悠悠”“歷歷”“萋萋”等疊音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富于輕快和諧的音樂美。總結之后板書音樂美。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再次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思考詩人的情感。有了前面字、詞、句的分析,學生在體會情感時就不那么難了。經(jīng)過思考,他們會給出答案:這首詩一方面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的無限慨嘆,另一方面也表達了詩人在仕途失意途中衍生出的無限思鄉(xiāng)之愁。此時,我會板書吊古傷今和思鄉(xiāng)之愁。
通過以上問題,我實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拓展延伸。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并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所以我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設置的活動為:配上一段貼合本詩意境的輕音樂,讓學生集體朗誦,再次感受詩歌的停頓、氣勢、意蘊,以及情感。
(五)小結作業(yè)。
閱讀教學應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所以小結至關重要。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將帶領學生回顧并總結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知識。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知識的鞏固和延伸,因此,我的作業(yè)設計為:背誦本詩;繼續(xù)搜集崔顥的其他詩作,品味其詩作風格。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nèi)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xiàn)這一點: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nèi)容,謝謝各位考官的耐心聆聽!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把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xiàn)代白話文中,通過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黃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整體入手,潛心會文。黃老師從整體入手,抓住“依依惜別”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詞句,劃一劃,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又讓我想起了這八個字,“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黃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篇課文的領子就是送別,就是體悟這“依依惜別的深情?!?BR> 其次,抓住細節(jié),體味真情。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黃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楊柳依依、佇立、凝視、膾炙人口等,指導學生不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交流討論,相機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議等形式,從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表情語言去體會情感;鼓勵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內(nèi)心,以課文的情為基調(diào),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通過有聲有色地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導想象?!饵S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最后,拓展資料,升華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黃老師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扎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也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的了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般的熏陶中,提升審美趣味,閃現(xiàn)智慧火花,提高語文素養(yǎng)?!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通過此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更多送別詩的興趣,將學生帶入絢麗多彩的古詩百花園中,最后作業(yè)的設計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聽完了這堂課,我有一點疑惑。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文章當然是重點,那首詩我覺得在整篇課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黃老師今天的這堂課中,這首詩只是一帶而過,學生齊讀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詩歌后,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吟誦,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再講講這首詩的意思,讓學生加深理解。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一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主題是“走進名著”。本篇課文是蘇教版教材特有的一種文體――文包詩。這是一篇標致的敘事散文與李白名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完美連系。
一接觸到這冊書,就被這篇課文字里止間散收的蜜意所打動。無所害怕的選擇了他作為本次期看杯的決賽課文。比及戰(zhàn)教研組其他成員細讀文本時,才收現(xiàn)《黃鶴樓送別》并沒有是我所念象的那樣。我們彷佛陷進了一種二易選擇:文包詩,是教文,照舊學詩?到底孰沉孰重?假定僅僅把課文作為理解古詩的“拐棍”,用一下就等忙丟失蹤,是很悵惘的。教研組的其他先生課下也皆自動查找了許多文包詩的'材料,跟著巨匠一起深進的鉆研,關于這類課的思緒也越來越了然。
首先“文包詩”這類課型的教授教化,其重點沒有是闡收,解說編者所編的“文”,而是要讓學死經(jīng)由讀“文”,更好、更快、更有樂趣的學會“文”中所包含的那首詩或詞,理解其意境?!拔摹睕]有只是學死進修古詩的拐杖,并且也是一篇很好的閱讀教材。果此,在教授教化中,要把“文”戰(zhàn)“詩”重復比照賞析,從而做到“單贏”而沒有是“兩敗俱傷”!
其次,“文包詩”這類課文一樣泛泛皆是意境純美,情感竭誠,《黃鶴樓送別》一文更是云云。教授教化時,我們認為應以“情”為切進點,在課堂中積極創(chuàng)設情感氣氛。果時空相隔太迢遠,減上詩人死活的期間、經(jīng)歷等等與學死現(xiàn)實死活的環(huán)境、死活經(jīng)驗等等存在著寰宇之別。作為西席,我們應盡可以也許地縮短這份差異。
第三,它以一篇完整的閱讀課文的形式呈現(xiàn),學死必需像閱讀其他課文一樣,首先賣力讀好課文,借助說話文字,讀懂課文內(nèi)容,捕捉有效信息,進修課文說話,進步閱讀才能。憑借短文對古詩意境的形象刻畫,進一步睜開說話念象力,深進挖挖、咀嚼、不雅賞古詩內(nèi)涵的意蘊美、情境美戰(zhàn)說話音韻美;雖然,也能夠邊讀文、邊吟詩,兩相參照,詩文共賞。
古代說話也罷,現(xiàn)代說話也罷,他們皆是故國的說話。再深進一點思慮,沒有管是課文,照舊詩歌指向的皆是同一個方針,那就是――感覺說話、體味說話、利用說話。這是我們語文教授教化的素量。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二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將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個生動感人的故事中。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
一、整體入手,潛心會文。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給學生盡量多的潛心會文的時間,讓學生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為宗旨。課始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語言文字描繪的情景,你能看到哪幾幅圖景?(美景圖、話別圖、目送圖)我的目的是想讓學生潛心會文,投入地走進文本,傾聽文本的聲音,在腦海中再現(xiàn)那感人的情景,真摯地走進人物的內(nèi)心,讓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真正成為“一種精神的相遇”。
二、含英咀華,涵詠真情。
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含英咀華,涵詠真情。比如:、滿飲此杯、依然、凝視、佇立、孤帆等,雖然只是這樣短短幾個字,卻能夠很好的表現(xiàn)人物離別時的濃濃情深深意。我在課上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在教師的不斷引導中,不斷地對文本的催化中,學生的情感融合到了詩人的情感中。讓學生不僅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到了文字背后豐富的情意像,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
三、抓住“空白”,引導想像。
《黃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這是只有五年的孩子很難體會到的??墒钦n文中有幾個空白點:話別時他們還會說些什么?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四、引入資料,促進深化。
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加之學生對人物以及古詩的背景了解又太淺,學生就很難與文中人物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尤其是文中提到“您的人品令人敬仰”、“譽滿天下”以及對王勃詩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引用,如何讓學生正確理解,讓孟浩然的形象在學生心中豐盈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我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盡力拉近文中人物與學生的心靈距離。既幫助學生感悟課文內(nèi)容,又使孟浩然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變得“充實”“厚實”起來,對調(diào)動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了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導師點評:
一、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整體感知時的略讀,突破難點部分的品讀,升華情感時的引讀等,以讀貫穿了整個課堂教學。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詩人的情感,詩的意境。同時,通過有聲有色的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上出語文課的特點。
二、借助文本引入資料,開拓課程資源需要有個“度”,這堂課上教師對這個“度”把握得很好。借助文本恰到好處地引入孟浩然的相關資料,以及唐朝大詩人杜甫贊譽孟浩然“句句清詩堪可傳”,使學生很好地深層地理解了“您的人品令人敬仰”,理解了“譽滿天下”,并適時讓學生說說知道哪些孟浩然的詩篇,學生一下子說了十多首孟浩然的詩篇。這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得很好,一步步讓孟浩然的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豐滿起來,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用時不多,卻緊扣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表現(xiàn)出教師嫻熟的駕馭文本的能力。課上得很成功,也很老練。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三
什么是“語文味”?如何體現(xiàn)“語文味”?是我們這次研討課的主題。本次課前,我們通過網(wǎng)上學習和主題探討的形式,對什么是“語文味”?如何體現(xiàn)“語文味”?開始有了初步的認識。
梁老師精心的準備,精彩的課堂,為我們開了一個好頭?!耙皇瘬羝鹎永恕甭?!為我們今后的嘗試與探索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下面是我自己初淺的看法:
一、夯實基礎,體現(xiàn)“語文味”。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要體現(xiàn)出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梁老師的這一節(jié)課,很注重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積累和運用。一是在新課前復習詞語,讀好詞串,并運用詞語說話。二是在課堂中梁老師抓住“依依昔別、藏、佇立、凝視”等詞語,“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等關鍵句的品讀,引導學生細細咀嚼、慢慢品味。這就是語文課區(qū)別與其它課程的具體體現(xiàn)。夯實語文基礎知識,落實語文教學的工具性,這就是體現(xiàn)“語文味”。
二、把準課文感情基調(diào),有效指導朗讀,體現(xiàn)“語文味”。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包詩”課文,梁教師運用符合情境的背景音樂和詩意的語言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梁老師的精心引導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然而然的走進文本與老師對話,與文本對話。這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熏陶,聽著教師優(yōu)美的`語言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充滿個性的朗讀也是一種美的享受。如在引導學生誦讀李白舉杯敬酒的段落時,老師動情地訴說“這是一杯……”,一組排比句的運用,把李白與孟浩然的依依惜別之情融入文章,學生也能在詩意中動情誦讀,理解感悟文章表達的情感。在這種美的語言熏陶下,學生的語感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才會豐富起來,才會優(yōu)美起來。課堂中梁教師把準課文感情基調(diào),有效指導朗讀,這就是“語文味”的具體體現(xiàn)。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四
大家都喜歡聽歌,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首歌:《送別》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會唱的可以跟著唱。
1、播放歌曲《長亭送別》。
聽了這首歌,你體會到了什么?
是啊,從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離別而憂傷,為離別而落淚,他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則用詩來釋懷。老師這還有一首送別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a你們知道這首詩是誰寫的嗎?
b請同學們自讀詩,說說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二、講讀課文。
你們說的都很好,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隨著李白,在這繁花似錦的春天,登上那飛檐凌空的黃鶴樓,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請同學們打開課本,詩文對照,自學課文。
(一)學生自學課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請用筆劃出來,學習小組討論解決。
(二)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蒙,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
a、指名讀。
b、提問:
誰能用學過的語句來描繪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時間在暮春三月,還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一會兒遠眺,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
a、提問:
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什么?
是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們的心底,讓我們一起朗讀一、二兩節(jié),體會一下這藏在心底的離別之情吧!
b、配樂朗讀。
兩人都把這依依惜別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時間慢慢地過去,終于,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萬語涌上了心頭,李白舉起了酒杯說……(生接讀)。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孟浩然接過酒杯,一飲而盡,說……(生接讀)。
a、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b、提問: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難舍之情?
c、讓我們用朗讀把這噴涌而出的師生情、手足情、離別情表達出來吧。
d、道不完的離別情,敘不完的朋友誼,讓我們舉起酒杯,再現(xiàn)這感人的話別場面,讓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級中找你的好朋友,一個演李白,一個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語言,也可以發(fā)揮想象用上自己的語言,可以站起來。
e、學生上臺表演。
4、知己離別是惆悵的、是憂傷的,但不忍別、終要別。
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教師配圖朗誦)。
學生反復誦讀、同桌討論。
《黃鶴樓送別》是一篇“文包詩”形式的課文。課文把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淺近的現(xiàn)代白話文中,通過一個趣味盎然的故事幫助學生理解古詩。文章是詩歌的擴展和闡釋,詩歌是文章的濃縮和提煉。詩與文渾然一體,旨在使學生通過課文更易于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詩歌的意境,領悟詩歌的情感。黃老師的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整體入手,潛心會文。黃老師從整體入手,抓住“依依惜別”這個關鍵詞語,讓學生在課文中找一找相關的詞句,劃一劃,談談自己的體會。這又讓我想起了這八個字,“提領而頓,百毛皆順”,黃老師很好的抓住了這篇課文的領子就是送別,就是體悟這“依依惜別的深情?!?BR> 其次,抓住細節(jié),體味真情。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黃老師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詞句品味。比如:、依依惜別、“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楊柳依依、佇立、凝視、膾炙人口等,指導學生不僅看到文字表面的意思,更深入到了文本的內(nèi)部,發(fā)現(xiàn)了文字背后的色彩,感悟文字背后蘊含的人物的豐富情感。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思考。交流討論,相機學習課文,抓住重點詞句,通過讀、議等形式,從人物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表情語言去體會情感;鼓勵學生發(fā)揮豐富的想象、深入人物內(nèi)心,以課文的情為基調(diào),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課堂上體現(xiàn)了以讀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與文本對話的廣闊空間。通過有聲有色地讀課文,使學生更多、更直接地與文本對話,使課堂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色。
再次,抓住“空白”,引導想象?!饵S鶴樓送別》這篇文章主要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但文本描寫的情景離學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離,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細膩。例如,目送友人的船漸行漸遠,望著浩浩蕩蕩的江水,此時李白心情激動,他會想些什么呢?給了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讓學生想象說話,在想象中與人物進行心靈的溝通,產(chǎn)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那意境。
最后,拓展資料,升華情感。文本中的人物和描寫的情景時空跨度太大,如何讓學生在情感上與李白產(chǎn)生共鳴,也對孟浩然充滿敬仰之情是個不太容易處理的問題。于是黃老師適度地把課外資料引入課堂,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閱讀的積累,感受古詩的悠遠流長,努力使課堂教學真實、樸實、扎實,讓孩子真正學有所得。也使學生對兩位詩人之間的深情厚誼的了解變得“充實”、“厚實”,對激發(fā)學生情感起到很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在“潤物細無聲”般的熏陶中,提升審美趣味,閃現(xiàn)智慧火花,提高語文素養(yǎng)?!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送別詩,通過此課的學習,激發(fā)學生進一步學習更多送別詩的興趣,將學生帶入絢麗多彩的古詩百花園中,最后作業(yè)的設計很好的體現(xiàn)了這一點。
聽完了這堂課,我有一點疑惑。這篇課文是文包詩,文章當然是重點,那首詩我覺得在整篇課文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黃老師今天的這堂課中,這首詩只是一帶而過,學生齊讀一遍而已。是不是引出詩歌后,可以通過反復朗讀、吟誦,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文內(nèi)容再講講這首詩的意思,讓學生加深理解。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五
真心,真愛,有效,以生為本,這是今天芮老師的課堂給我的最大感受?!罢嫘膼酆⒆?,把孩子看作‘人’?!边@是芮瓊老師交流時說的心聲。確實,在她的課堂上,處處體現(xiàn)著這種理念——真心真愛,有效語文,讓我們獲益良多。
上課伊始,芮老師帶領著孩子整體鳥瞰,把整個單元的要點和語文的韻味融合在一起,引導孩子整體把握,體驗語文的特點。這種單元預備課,給了我們農(nóng)村孩子一種新奇的感受,讓他們明白:原來語文需要這樣學。同時,也讓我們教師看到了芮老師的大語文觀,整體把握教材,高度融合,真實地教給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反思我們平時的語文課堂,總是就一篇課文看一篇課文,即使學習一個新單元,也是帶領學生“跑馬觀花”的看一遍,沒有想芮老師這樣深刻解讀教材,抓住每篇課文之間的聯(lián)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以學定教。
上課之前,芮老師與孩子親切地交流,進行自我介紹,并給孩子分小組,鼓勵孩子多發(fā)言,學生與老師的距離被一步步拉近了。芮老師還注意了解學情,悄悄詢問學生,班里哪些孩子讀書不好。上課時,芮老師十分關注這些孩子,總是給她們交流展示的機會。不管是朗讀還是回答問題,芮老師總是適當降低學習高度,微笑著面對學生,對每一個孩子都不拋棄,不放棄。反思我們以往的公開課,老師總是喜歡在上課前打聽班里哪些學生讀書好,哪些學生發(fā)言好,以便上課時請他“表演”,而芮老師則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正地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真正地讓我們學到了如何真實地上語文課。
芮老師總是在給我們滲透一種意識,一種理念: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這才是真實學習語文的過程。每次出示自主學習要求時,總少不了4位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一號、二號、三號、四號,學生分工明確,不管能力弱與強,每一名學生都要“動”起來,每一名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即使說得不好也沒關系,繼續(xù)思考,繼續(xù)說,芮老師循循善誘地啟發(fā)著每一名孩子。兩節(jié)課結束,孩子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們心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種如何學習語文的意識。這都源于芮老師如水的智慧,源于芮老師對學生的真愛。反思我們以前的課堂合作,看似熱熱鬧鬧,但都少不了“作秀”的成分,有多少孩子真正合作了?能力強的孩子探究了,學習了,那能力弱的孩子呢?我們總是喜歡一聲令下“小組討論”,學生就忙碌了起來。匯報交流時,我們也喜歡喊那些表達能力強,愛表現(xiàn)的孩子回答??墒牵抢蠋熅妥屛覀兛吹搅耸裁唇性鷮嵉貙W語文。課前先給孩子分組編號,課中出示自學要求時,每個孩子都有任務,不管能力弱與強,都有一次機會當組長,組織其他3個組員學習。交流匯報時,芮老師也盡量讓小組中的每個孩子發(fā)言,孩子遇到了困難或者不敢說的時候,芮老師總是微笑著靜靜地等待。
“一語天然萬古新,繁華落盡見真淳?!边@就是芮老師的課堂,一個真實學習語文的課堂。“心中有愛就很美?!边@樣一個充滿著愛的芮老師,今天讓我們看到了學習語文的真諦。芮老師,今天真的.是“千言萬語說不盡”,激動之余,匯成一句“真誠地謝謝您,辛苦您了,美麗智慧的芮老師!”(寫得比較瑣碎,上午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反思,總覺得未能表達心中所想。)。
五年級語文黃鶴樓送別課文及教案篇十六
教學目標的分析與地位:
詩的創(chuàng)作情境。本文詩文互照,情景同現(xiàn),是一篇形式新穎,能培養(yǎng)學生聯(lián)系語言環(huán)境和故事情境發(fā)展學生情感的好課文。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生詞,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古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能通過文詩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3、學習本文文包詩的寫作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2、學習用文包詩的方法改寫古詩。
教學設計的理念與思路:
“文包詩”《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教材中較特殊的一篇課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詩文對照,理解詩詞大意。
文章為了降低學生對古詩理解的難度,因而采用詩文對照來進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詩意。
二、品此析句,體會詩詞情感。
達到情感的共鳴。
三、以朗讀為主線,發(fā)展學生的能力。
時,啟發(fā)學生想象,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fā)展。
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讀一讀,背一背,想一想,說一說的方法來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的安排與意圖:
一、激發(fā)興趣,揭示課題。
學生的距離,融為一體。
2、教師引出今天將學習一篇與李白有關的文章,齊讀課題。采用將課題補完整的方法達到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nèi)容的能力培養(yǎng)。
二、精講古詩,理解課文。
1、教師范讀古詩,學生自讀,指名讀,在讀中適當指導生字的讀音。
2、提示學生課文中的有些語句能夠幫助我們理解古詩,指名分節(jié)朗讀課文。
3、請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對理解詩句有幫助的詞或句,劃一劃。
在讀中悟,悟后能讀好。
5、學生較自由地理解了字詞的意思后,此時引導學生對古詩進行整合,讓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使學生對古詩的意思有整體的認識。
三、品詞析句,體悟情感。
2、學生通過讀詩,體會到“依依不舍”之情。自讀課文,看看課文有哪些句子能夠體現(xiàn)詩人這種“依依惜別”之情。
的對話。通過讓學生指名讀、練讀、小組讀、齊讀、悟讀等形式充分體會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
四、內(nèi)化積累、鞏固深化。
及時予以肯定與表揚,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
2、學生交流其它的送別詩,旨在讓課堂知識得到延伸。
3、作業(yè)中讓學生仿照本課文包詩的寫作特點,改寫一首古詩(以敘事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