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方式,通過表達我們的理解和感悟,也能與他人產(chǎn)生共鳴。寫讀后感時,要堅持真實性和獨特性,展現(xiàn)自己的個性和獨特的觀察力。在下面的讀后感范文中,希望大家可以找到一些與自己思考和感悟相契合的觀點和思路。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一
張璐。
《青年文摘》是一本月刊,它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能夠觸動人們心底最隱蔽的那根叫做“感動”的弦。
前幾天,我讀了《青年文摘》這本書,一篇叫做《天使的翅膀》的文章使我感觸良多。
《天使的翅膀》講的是女主人公的哥哥阿立的事。阿立的父親死后,原本品學兼優(yōu)的阿立突然墮落成一個地痞流氓,并且一直用拳頭逼女主人公好好學習,而他自己卻瞞著老母親和妹妹去當危險但報酬很高的私人保鏢養(yǎng)活著她們。這些事情直到他被人殺害后他妹妹才知道。
看完這篇文章,我哭了。其實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藏在心底。外表兇狠的人,往往有一顆溫柔的心,就像刺猬長了一身最硬的刺,卻只是為了保護柔軟的腹部。俗話說:大愛無聲。我們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愛著我們最親的人,但卻無聲無息。有很多不會表達愛的人,都不是口頭說出愛,而是默默關(guān)心著他人。這種愛隱藏在他人身邊,無處不在。而接受者卻不以為然,甚至感到反感。這就像父母對我們的愛:早上上學,桌上的一袋熱好的牛奶;下雨天,書包里莫名其妙出現(xiàn)的一把傘;晚上回家,被擦得閃亮的書桌……我們對此麻木不仁,而他們卻花費了許多精力。我們渴望有知音,有能用心與之交流的人,但我們卻忽視了身邊一直渴望與我們進行溝通的人。這難道不是對他們的一種殘忍嗎?……我們現(xiàn)在身處的是一個近乎冷漠的社會,只有愛與善良才能溫暖社會,照亮社會。所以我們需要一雙發(fā)現(xiàn)愛的眼睛,一雙感激愛的手,悄悄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一點一點溫暖社會!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二
還記得我買的第三本《青年文摘》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孩侯晶晶十一歲時下肢癱瘓,從那以后她不但無法站起來,而且不得不忍受心里和生理上的巨大創(chuàng)傷,然后她在那幾乎沒有希望的生活中選擇了堅強。十二年后,她自學成才,憑著頑強、自信和她優(yōu)異的成績回到了校園,成為一名研究生……當我讀著她的故事時,不禁感慨萬千。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一個人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頑強的生活,那需要多少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那時,我捧著《青年文摘》,如獲至寶。再苦再累,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情不會泯滅。從那以后,我會經(jīng)常拿起《青年文摘》,腦海中閃現(xiàn)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仿佛能從中找到不竭的動力。我對《青年文摘》的信任也因此與日俱增。
《青年文摘》就是這樣一本雜志,總能用它豐富的內(nèi)涵激勵我。更重要的是,這樣一本本薄薄的小冊子滿載著真情,向我展現(xiàn)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幫助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社會,提供給我很多的經(jīng)驗,分享許多的感動于歡樂。
這里有一個沒有"綠卡",沒有固定收入,卻在美國將三個子女培養(yǎng)成博士的中國女性的故事,她只為完成丈夫臨終時的遺愿和維護一份中國人的尊嚴;這里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癥的少女,如何用自己的真誠和樂觀為網(wǎng)友送去溫馨,最后在鍵盤前凄然而逝的故事……就是這些平凡人身上每天發(fā)生的一件件發(fā)人深思的時間,訂成了這一本本看似輕巧,實則沉淀淀的《青年文摘》。
對于這樣的一本讀物,我發(fā)現(xiàn)它的幫助絕不亞于一位良師益友。它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親情、友情、愛情,或許有些故事還太深奧,現(xiàn)在的我還無法徹底理解,但它能夠幫我少走許多的彎路。
不是一定要等親人都老去之后才感覺到親情的珍貴,不必一定要嘗到失敗的苦痛后才會對成功充滿渴望,也不用一定要到自己年紀一把的時候才去珍惜所擁有的每分每秒?!肚嗄晡恼?,這本一看書名,就知道適合我們這種"青年"來閱讀的刊物,我很慶幸自己的生活中能有這樣的一個"朋友".
別笑我不夠現(xiàn)實,老是沉醉在這一個個并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中?!肚嗄晡恼方虝宋胰绾螌Υ?。每次捧讀它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仿佛能和書中的一切交流著彼此的思想,它早已成為我忠實的朋友。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三
古人有云:“沒有泉水澆灌的土地,注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注定是會干涸枯竭。”也許,繁忙的生活節(jié)奏讓我們的感情愈來愈麻木,愈來愈讓人感覺你鐵石心腸,但我們的心靈總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謂“人之初,性本善”。在這本書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的面前,我們能聽見心中的天使和惡魔的爭辯,因為總會有一份“情”、“愛”、“義”能感動你。最撼動心靈的饕餮盛宴,最蕩氣回腸的勵志大餐,最酣暢淋漓的悅讀享受。
當紅作家郭敬明,資深作家畢淑敏、劉墉、林清玄等百多位最受讀者喜愛的超人氣知名作家傾情完美呈現(xiàn):一生不可不讀的精品典藏集結(jié),直擊內(nèi)心那最柔弱、最溫暖的部分……朋友,如果你好久沒有被感動過了,那就請你翻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能讓你滿眼流淚。
每次晚飯后隨手翻閱,細讀,總會無數(shù)個靈光一現(xiàn)的瞬間。于是,對于親情,對于人生,對于生活,在那一個個一瞬間,都會有種種新的解。它像長者,指引年輕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學家,在侃侃而談中給人以啟迪,讓人從中得到些許人生感悟。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它像一股清泉,凈化著人們的心靈,它讓你引發(fā)對大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你懂得去關(guān)注親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啟迪心靈,給人以愛心、正義、睿智、純真的引導和熏陶,使我們充滿了一顆感恩的心。
快節(jié)奏的生活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太多的匆忙,一點點的智慧,一則小小的故事會讓人感動許久,可以成為我們的心靈導師,生活的調(diào)劑師。隨著時間的流逝,簡單的小道理,一句話就會溫暖人心讓人品味好久。一片精美的哲理性的文章滲透到我們的心里,就像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笑一笑也就過去了。想讓平淡的生活蕩起漣漪,認真點幸運就來了;是啊,對生活,別奢望太多,只要我們堅持到底勇氣,生命的花朵總會在春天的某個角落悄然綻放。讓我們學會去愛,去感恩,去用和平的心對待周圍的人。更懂得,無所為而為,便不會計較;不計較便沒有得失之心,不會耿耿于懷。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你處在哪個位置,而在于你有沒有一顆執(zhí)著攀爬的心?!叭松袎?,讓夢成真”。這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然而,如何讓它不再只是個口號,全得看追夢人如何去圓夢?全書通過眾多的成功故事,詮釋夢想的力量,告知讀者成功的密鑰。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四
上了高一后,每個月就開始固定會買一本《青年文摘》??墒巧狭烁呷缶秃苌儋I了,因為老師總是說:“《青年文摘》這些雜志對高考作文沒有幫助,不要再買了。”于是聽了老師的話就沒再買了。
前幾天,在學校買了一本《青年文摘》,翻開第一頁,就開始嗅到久違的'芳香。那是青春的影子,那是青春時的懵懂與對青春的追憶。
那里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愛情,也有小時候似曾相識的年少輕狂……無數(shù)無數(shù)的味道,都依舊清新自然。不用刻意去背什么內(nèi)容,只要安靜的去享受其中的萬千世界。即使是一件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卻讓你覺得似乎昨天剛在你身邊發(fā)生過。
雖然未必每一位青年都能夠那么懂事,但是青年有自己的情感,即使是不成熟的,但也可以十分具有魅力。每一次讀它,我都覺得非常的溫馨,好像是在欣賞著描述自己生活與情感的連環(huán)畫。
這一次對《青年文摘》的回歸,有種歸鄉(xiāng)的感覺。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五
昨天的xx講壇中,胡健老師首先以中外幾個新聞個例從實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與趣味性等方面生動講述了新聞的價值,指出新聞之所以引起關(guān)注,主要與大眾的新奇、求知、得益、娛樂、接近與對比等心理有關(guān);隨后講述了如何正確認識新聞、記者、媒體、新聞與宣傳的關(guān)系以及如何借助各種媒體加強對外宣傳工作。
聽了此次講座,感覺受益非淺。作為基層宣傳工作者,主要面對的是村(居)民,通常的工作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把科學技術(shù)、文學體育、法律法規(guī)以及政府各項政策及時地傳播給老百姓,促進社會整體文明的進步,這即是對工作的考驗,也是我們的心愿。
第一時刻發(fā)布百米跨欄劉翔是否得了第一絕對是頭版新聞,這是實效性;汶川地震遠比印尼的海嘯給國人的影象深刻,就是它離我們?nèi)绱酥?;一幅漫畫所包含的道理與寓意可能不低于通篇的理論,但百姓更喜歡哪一個呢?這是娛樂性;同一地點相差十年的圖片可能給人以視覺震撼,這是對比。把握好這些宣傳特性,應(yīng)該是做好宣傳的基礎(chǔ)。
另一方面村居也可能遇到一些突發(fā)事件,如火災(zāi)、大的雪災(zāi)、洪澇、地震等等,此時該如何報導,怎樣宣傳,采取什么措施應(yīng)對?都考驗著宣傳部門的應(yīng)急能力。根據(jù)胡健老師對比中國唐山、汶川兩次大地震情形信息公開程度的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時間公開事實真相,不但不會釀成事態(tài)的擴大,反而能安撫群眾,遠離謠言,而且會提高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度,為突發(fā)事件后續(xù)工作的順利開展贏得更多的時間、支持或諒解。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六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歡看“青春風鈴”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愛情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周圍的一樣,讀著它就好像在讀著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動。它讓我覺得愛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雖然很多情侶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彼此,不可否認,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讓人回味的事情。遺憾也是一種美,沒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才顯得更加珍貴吧!我是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經(jīng)歷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夠真正體會到那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我始終認為要想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經(jīng)過種種磨難和考驗才能得到它。無可置疑,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但我堅信最后迎來的將會是晴天。我討厭那些把愛情當兒戲的情侶,一個人的一生能談幾次戀愛呢,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數(shù),不需要我說。但話說回來,愛情本來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沒有誰能給它下一個特定的定義,也許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吧。不管怎樣,我始終相信那份屬于我的真愛就在不遠處。
《青年文摘》里面最真實的應(yīng)該是那些人物傳記吧,不管是平凡的還是不平凡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感動,讓我堅強,讓我佩服。在那些人當中,有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有為廣大人民群眾作出奉獻的偉大人物,也有為自己的夢想不斷拼搏,堅持,努力而永不言敗的勇者……他們所做的事都是值得我們肯定和支持的,在我看來,他們的人生是燦爛精彩的,是充滿芳香、充滿喜悅的因為那是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一直以來,每當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總是對自己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頭來過,又不會死人,比起很多人,我幸運多了,沒有什么可抱怨的。所以每一次我都挨了過來,不管你們信與否,我都覺得每個人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都需要來自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當你們遇到挫折時,想想那些同樣經(jīng)歷過像你這樣痛苦的人吧,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相信自己不一定會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就一定會離成功越來越遠,永遠到達不了那輝煌的成功殿堂。
《青年文摘》里出了上述的以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感動的文章,例如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故事,那些教我們?nèi)绾巫鋈俗鍪碌奈恼拢谖恼锩?,你可以一下子學到各種不同的知識和道理。真的,因為《青年文摘》,我的人生旅途才不會顯得那么孤寂和憂愁,因為它,我的生活才能在它的指引下?lián)碛懈嗟目鞓坊貞?,擁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擁有更多的勇往直前的勇氣。因為有它,所以我會好好活下去,把人生的每一天都活出精彩,我要打造屬于我的天堂。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七
很多年以前,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田納西的新聞界》(journalismintennessee)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每次讀到那位主編一邊修改文稿,一邊拔出槍來向外射擊的生動描繪,自己就不由得笑出聲來。馬克吐溫先生不愧是幽默大師,血淋淋的場面經(jīng)過他夸張的描寫,變得幽默無比。到田納西州新聞界工作的作者在莫名其妙地挨了幾槍,到醫(yī)院去療養(yǎng)之后,我自己似乎也需要到醫(yī)院去治療笑痛的肚子了。雖然這篇小說我經(jīng)常閱讀,但是,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感受。
以前總感覺馬克吐溫先生夸張得過于離譜,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我覺得馬克吐溫先生簡直是偉大的預言家?,F(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火藥味道絲毫不亞于田納西新聞界的風氣。在有些bbs上,互相拔槍射擊幾乎成為常態(tài)。其中的污言穢語和冷嘲熱諷與田納西新聞界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在一些正規(guī)的網(wǎng)站,也逐漸地引入了bbs的處世方法,語不驚人死不休,恨不得把作者的所有直系親屬都問候一遍。如果說田納西州的新聞界還停留在個人角斗的古代社會,那么現(xiàn)在的bbs已經(jīng)變成了群毆的場所。只要有一個人開打,許多人就會一擁而上,群起而攻之。
在bbs上,作者挨上一悶棍,可能還不知道是為什么。如果群情激憤,那么,作者一定會明白,自己誤入了田納西州的新聞界。當年林沖誤入白虎節(jié)堂,是遭人陷害,充軍發(fā)配了事。而如今,如果誤入bbs,必須煉就金剛不壞之身,能夠刀槍不入,面對各種謾罵和嘲諷,臉不紅心不跳。否則,口吐鮮血而死,還不會有人知道。
在這樣一種風氣下,首先感到憂心忡忡的就是那些政府部門和家長們。國家有關(guān)部門三令五申,禁止未成年人上網(wǎng)泡吧,有些家長也煞費苦心,千方百計地阻撓未成年人接觸網(wǎng)絡(luò)。無奈的是,網(wǎng)上的信息過于誘人,而網(wǎng)絡(luò)上的財富精英又給孩子們提供了鮮活的榜樣。所以,現(xiàn)在未成年人上網(wǎng)泡吧的越來越多。這些終日沉湎于網(wǎng)絡(luò)中的孩子們,逐漸地適應(yīng)了“田納西新聞界”的風氣,甚至比大人們更快地融入了“田納西的新聞界”,成為一個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如果吐溫先生泉下有知,不知道他會不會再寫出一篇互聯(lián)網(wǎng)上新聞界的風氣。
當現(xiàn)在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默許甚至鼓勵人們情緒發(fā)泄的時候,民主時代可能沒有到來,而暴力時代可能會提前到來。道理很簡單,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人吐一口痰,馬上就會有人上去踹一腳。沒有理性的宣泄和攻擊會逐漸地培養(yǎng)一種暴力文化,并最終將整個社會帶入到黑暗的反文明時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提出網(wǎng)絡(luò)要實行實名制。在我看來,網(wǎng)絡(luò)的實名制未必可行,但是,規(guī)范網(wǎng)絡(luò)上的`言語則勢在必行。因為,如果允許這種現(xiàn)象蔓延下去,那么,人類的一切文明積淀都將不復存在。這不是危言聳聽,要知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不僅有具備自我價值判斷能力的成年人,還有許多缺乏自制力和自我價值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
因此,筆者贊同加大對bbs的管理力度,因為筆者還不太適應(yīng)“田納西新聞界”的風氣。我無法想象一個污言穢語的學生走出網(wǎng)吧,會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這個社會?也無法想象那些沉湎于網(wǎng)絡(luò)群毆的少年在現(xiàn)實社會有怎樣的舉動?所以,這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道德問題,它關(guān)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最近,美國副總統(tǒng)切尼在美國參議院對一位女參議員說臟話,對美國的參院處以高額罰款。這說明,在任何國家,言論自由都不是沒有邊界的。我們在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八
拿到這本書,本書的書名讓我有很貼心的感覺,一個“致”字,似乎是一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翻開書本,慢慢地瀏覽,從“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發(fā)現(xiàn)他就是一位無私的長者,他暢談了教學、學生、教育、成長以及學校工作的點點滴滴;分享了教學的苦惱,成長的煩惱,班級管理的困惑;記錄了教育生涯中的溫暖與感動,反思與領(lǐng)悟,激情與夢想……不斷地傳授給我們經(jīng)驗,字里行間無不表現(xiàn)了他對教育的熱愛,對講臺及學生的眷念,還有對我們這些后來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作為一個從教幾十年的教育前輩,他結(jié)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yīng)具有的理想和素養(yǎng)。
吳老師說:“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彼€講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jié)果?!边@不禁讓我想到我曾經(jīng)讀過的《慢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yīng)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閑、優(yōu)雅”的心態(tài)去從事教育。
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huán)境也不盡相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shè)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zhuǎn)變他的,可是在嘗試了多次之后卻常常有心急的感覺,于是焦躁、惱怒跟隨而來。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或許就是他從教30年的經(jīng)驗,潛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長帶來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將收獲每一個孩子帶給我的不同驚喜。
翻到本書的第六輯《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滲透著吳老師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我們的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這句話來自于《像抬眼一樣升起的白旗》?!澳瞧鞄貌皇切M惑人心的紅色,不是時髦的綠色,也不是空靈的蔚藍,而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潔白的旗,正在像太陽一樣緩緩升起?!碑斘易x完《像太陽一樣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這句話中,他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負責,勇敢,堅強,自信,珍愛生命。
我們?yōu)閹煹模ㄒ荒茏龅木褪遣粩嗟淖龊梦覀冏约?,用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學生,就如同吳老師所說的:“你是教師,你今天種下什么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么樣的花,結(jié)什么樣的果?!?BR> 讀完85篇文章,85個小故事,在融入心里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動,他的經(jīng)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對自己的職業(yè)負責,對教師這一職業(yè)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創(chuàng)新,上出一節(jié)節(jié)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于課堂的幸福中。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九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歡看“青春風鈴”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愛情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周圍的一樣,讀著它就好像在讀著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動,青年文摘讀后感。它讓我覺得愛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雖然很多情侶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彼此,不可否認,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讓人回味的事情。遺憾也是一種美,沒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才顯得更加珍貴吧!我是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經(jīng)歷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夠真正體會到那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我始終認為要想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經(jīng)過種種磨難和考驗才能得到它。無可置疑,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但我堅信最后迎來的將會是晴天。我討厭那些把愛情當兒戲的情侶,一個人的一生能談幾次戀愛呢,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數(shù),不需要我說。但話說回來,愛情本來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沒有誰能給它下一個特定的定義,也許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吧。不管怎樣,我始終相信那份屬于我的真愛就在不遠處。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既缺少經(jīng)驗,心理素質(zhì)也差?;诖?,學校讓青年教師每周上一次公開課,這對我們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wù)素質(zhì)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因為要講公開課,而且有很多老師都去聽,所以為了準備這節(jié)課備課會精益求精,在備課的過程中要翻閱大量有關(guān)的資料,把這節(jié)課涉及到的內(nèi)容分門別類,進行總結(jié)。這無形中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量。而且,上課以前反復聽老教師的課,學習老教師講課的方式,比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要看老教師是怎樣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述清楚的。尤其是對于那些難懂的物理原理,要學習老教師化繁為簡的本領(lǐng)。有時自己心里非常明白,但是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述清楚,總有一種“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感覺,通過用心去聽別的老師的課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不足。雖然只講一節(jié)課,但是準備工作確實做了不少,而正是這些準備工作促進了我們青年教師的業(yè)務(wù)素質(zhì)。
更重要的是,這里面融進了一股互幫、互助,團結(jié)、合作,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通過講公開課,以達到“以備促聽,以聽促講,以講促評,以評促教,增強自己的業(yè)務(wù)素質(zhì),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目的。來到衡中快一學期了,感覺到衡中就像一個和睦、溫暖的大家庭,她不但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也是青年教師成才的搖籃。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一
我喜歡讀書,因為我一直覺得愛讀書的女人,常常也應(yīng)該是智慧的女人。智慧的女人不一定美麗,卻會有一種特別的魅力,智慧的女人或許常常習慣于獨處,可是書讓她不孤寂,不落寞。而且,書能夠影響我的心靈,能把我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也會讓我體驗生活的幸福與快樂。
暑假前,學校給每一位老師發(fā)了一本《致青年教師》作為暑假閱讀的書籍。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二十一年了,還算是青年教師嗎?《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tài)、教育行為,卻有些汗顏,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
翻開目錄,看著那些章節(jié)標題、文章題目,一次次叩問自己:你是個有胸襟的教師么?你對學生是不是容易著急?你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嗎?你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了嗎?你在學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種子了嗎?……讀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感受到要成為一名成熟的教師,就須做一棵安靜的小草,執(zhí)著、寬容、堅韌,享受平凡的幸福!
做一個有胸襟的老師。
吳非先生啟發(fā)我們要做一個有胸襟的老師。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處在思想成長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當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diào)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fā)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大氣地對待同行。
《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糾正了我以前的聽課觀。他告訴我們要寬容、大氣地對待我們的同行。古人都知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能使世界多彩。所以吳老師說“我們是來欣賞別人的,不是來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長處?!?BR> 以前聽課時,常常懷著找茬的心態(tài),好像能挑什么毛病就可以顯示自己的實力。為上課教師一時的口誤而斤斤計較。“我是來欣賞同行的。”一句驚醒夢中人。課堂不像演戲,沒有經(jīng)過精心彩排,失敗、缺陷都是正常不過的。我們是來“聽”課的,是來欣賞、來觀摩、來交流的。放正心態(tài),才能看到并學到別人更多的優(yōu)點。讓我們大氣地對待同行,為同行的成績伸出我們的大拇指。
寬容地對待學生。
所以,我們要學得大氣一下。當學生遲到時,不要陰沉個臉,要學會關(guān)懷;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時,不要劈頭蓋臉,要學會曉之以利害;當學生經(jīng)常犯錯誤時,不要掀學生的老帳,要學會就事論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大氣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
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做教師的好多年來,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惑著,那就是同事們經(jīng)常談?wù)摰囊粋€話題:“做老師,你快樂嗎?你幸福嗎?”當我讀完書,掩卷長思,終于,有了一個使自己都感動的結(jié)論:“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
“教師對自己的職業(yè)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得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yè)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yè)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創(chuàng)新,上出一節(jié)節(jié)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于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應(yīng)該指向人的和諧發(fā)展與終身幸福。換言之,教育就是追尋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享受幸福的過程。
學習本身應(yīng)是快樂的,知識的獲得,想象的拓展,思維的升華,其中蘊涵著無窮的樂趣。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不僅僅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材”,其根本目的應(yīng)是提升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量,讓學生成長為自由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其中教師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它會感染到學生年幼的心靈。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用陽光的人性來啟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nèi)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fā)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懂得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shù),學生是在不斷錯誤中成長的。“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張愛玲說: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在學生犯錯時,教師學會寬容地等一等,從而拾撿到那份家有兒女般的幸福。記得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教師的教育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甚至對人生的態(tài)度。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yīng)該做到愛學生,以贊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子不死的離歌,也是我心靈的牧歌。我虔誠為我們祈禱: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正如吳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qū)W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jīng)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jīng)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xiāng)同一標準的營養(yǎng)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yè)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你還等什么呢?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墒?,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fā)現(xiàn)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xù)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jīng)或者現(xiàn)在正發(fā)生在我身邊的。
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yīng)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yǎng)。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fā)現(xiàn)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yè)、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fā)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fā)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于爆發(fā)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nèi)诵缘奶K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yīng)該珍視自己的專業(yè)。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yè),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yè)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guān)”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三
自戰(zhàn)爭失敗,國門頓開后,中國開始艱難地走向民主富強的現(xiàn)代化道路,從經(jīng)濟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響。洋務(wù)運動學習西方的器物,最終效果不盡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學習西方的制度,國人仿佛看見了曙光,然而革命失敗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建立再次使國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淵,中國何去何從?以陳獨秀為首的激進民主主義者開出了藥方——開展新文化運動,從思想層面解放中國。而新文化運動的載體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敬告青年》作為創(chuàng)刊號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聾發(fā)聵,影響深遠。
陳獨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的觀點,重視青年對國家富強之意義,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六點要求,成為“新鮮活潑、自覺而奮斗之青年”,以對抗陳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習俗,使國家“脫胎換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準則符合世界發(fā)展潮流,直擊中國不停錯失發(fā)展進步良機的問題。在歷史上重農(nóng)抑商的中國曾有發(fā)展商業(yè)、積累原始資本的機會,就是瑪戈爾尼訪華時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國對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貿(mào)易初期占據(jù)優(yōu)勢自然而然,但是我們的堅持“天朝上國、地大物博”,閉關(guān)鎖國,拒絕通商。這一個簡單的拒絕,不僅是拒絕了商貿(mào)利益,更是拒絕先進的經(jīng)濟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發(fā)展壯大,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直到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失敗,國門稍微打開后,中國才被動地有了微弱的發(fā)展新氣象。而日本打開國門,直面世界,最終強盛的例子也證明了“投一國于世界潮流之中,篤舊者故速其危亡,善變者凡因以競進”。因此擁有世界眼光,打開國門才是發(fā)展的前提,只有這樣,中國青年才能接觸歐美先進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鮮活潑”,中國才能有發(fā)展的動力。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高舉“科學”大旗,主張用科學理性的思維看待世界萬物,進行生產(chǎn)生活活動。這一準則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根基——天人合一。國人愚昧迷信,認為皇帝是真龍?zhí)熳?,代表了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擁有無上的權(quán)威,如果妄加懷疑、冒犯、違背其言論就是違背天意,會遭到神的譴責和懲罰,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腳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沒有民權(quán)與皇權(quán)的對立。但如果國人開始懂得自然科學,則會明了世間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會迷信皇權(quán),對封建制度懷著畏懼心理。另一方面,這一準則也鼓勵青年樹立科學態(tài)度、發(fā)揚科學精神,客觀看待歷史、社會變遷,了解人民權(quán)利與義務(wù),擁有獨立的人格,運用科學知識造福民眾使生產(chǎn)會更高效,生活會更健康。無疑,這一準則是改變國民性格、思維的極好方法。
讀罷《敬告青年》,陳獨秀先生對青年進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動容。雖然他提出的六點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國家民族危急的時代,提出如此一針見血的建議難能可貴,其中的一些建議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作為青年群體的一員,我深深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所感動。我們作為社會的新人,本該“新鮮活潑”,積極向上,“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勇于擔當社會責任,肩負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并“奮其智能”為理想而奮斗不止。然而大學里終日碌碌無為,渾渾噩噩,只求三餐溫飽,一覺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為眾,這樣的生活如何能擁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氣,如何能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與追求,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旺有從何談起?既然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就應(yīng)當珍惜光陰,練就強健的體魄,“遵新陳代謝之道”,樂觀積極,奮發(fā)向上。青年是社會的希望,青年的狀態(tài)就是社會的未來,青年當自立自強,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四
讀了《致青年教師》,從此愛不釋手。讀文如讀人,我從書中明白了很多教學上的困惑,也從吳非老師的'行為中學到了很多。從吳非老師身上我學會了:用心和愛。
吳非老師的用心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如何與學生談話,如何提問,如何說學生聽得懂的話……,不要小看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些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老師的知識素養(yǎng)、人格涵養(yǎng)、專業(yè)技能、以及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等等。吳非老師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課帶講稿,他說:“寧可讓學生認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边@種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是多么需要我們青年教師學習呀!
“用心”還體現(xiàn)在工作上的認真。反思我的教學,如果學生說“沒問題”了,那我就會很愉悅地放下心來,以為自己的教學實施很順利??墒俏易x吳非老師的《“沒有問題”也是大問題》一文,讓我學會了從另一個方面看問題,當一種教學形式被固化后,學生的思維方法便很難得到有效發(fā)展,孩子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意識和辯析能力?;A(chǔ)教育階段,到底要培養(yǎng)孩子的的什么能力?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yīng)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才是正確的教學方法。從《作業(yè)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一文中,我看到了一個老師工作上的細致、用心,他給了每一個學生不同一般的鼓勵,滿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進步的渴望和喜悅。
一個老師事事認真,用心,為的是盡量不給自己的教學蒙上暇疵,處處留心細節(jié)為的是不給每一個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正因為“用心”,老師的“愛”才得以體現(xiàn)。
“愛”體現(xiàn)著尊重?!拔铱梢宰x你的作文嗎”、“你已經(jīng)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吳非老師的每一句話都體現(xiàn)著對學生的尊重。不可否認,每一個老師心里都裝著自己的學生,但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你對他的好呢?讀了書中的若干文章后,我體會到,用什么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學生,你的愛才能得以體現(xiàn)。
“愛”蘊含著包容、信任?!蹲鲆粋€讓孩子信任的人》、《教師的心中要有陽光》《我們將留給學生的記憶》等篇章,讓我不忍釋手。
“愛”是責任。作為教師,我們不應(yīng)只教會孩子相應(yīng)的知識,還要循序漸進地教給他學習的方法,生活的常識;培養(yǎng)他們學習探究的興趣?!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在這種目標提升的過程中,本著為孩子終身學習著想,需要老師付出極大的耐心和責任心。
讓我們期待著那一天,用我們的行動和理想。讓我們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和吳非老師一樣。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并從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么要這么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fā)展的事。于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yīng)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出于追求分數(shù),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于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chǔ)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于動腦筋,等著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后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松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yīng)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tài)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六
《青年近衛(wèi)軍》是反映前蘇聯(lián)人民在反法西斯為國戰(zhàn)爭時期的英雄業(yè)績的杰出作品。
1940年12月17日,德、意、羅、匈、芬五國550萬軍隊突襲蘇聯(lián),準備不足的蘇軍節(jié)節(jié)敗退。但在德軍占領(lǐng)區(qū)內(nèi),游擊隊卻異?;钴S,他們經(jīng)常以火攻的方式襲擊德軍。在克拉斯諾頓,就有一個大型的游擊隊――青年近衛(wèi)軍,他們由奧列格、萬尼亞、鄔麗亞、謝遼薩、劉勃卡領(lǐng)導,主要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州活動。
當然,戰(zhàn)爭時代也少不了愛情。書中還恰如其分地描寫了謝遼薩與華麗雅、奧列格與妮娜、劉勃卡與謝爾格等年輕人之間的純真愛情。他們不管是年長年幼,但都是有血有肉、感情豐富、可敬可愛的人;他們都以不同的個性顯示出共同的美德,而這些美德又都在特們一個個具體的斗爭行動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感人至深!我們還能感受到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但讀起來毫不費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這一切都使這部小說成為了一本既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藝術(shù)性的作品。
這本書通過對前蘇聯(lián)波瀾壯闊的為國戰(zhàn)爭的描寫,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宏偉規(guī)模和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告訴人們正義戰(zhàn)爭必勝的道理,揭示了德國法西斯的兇殘本性;告訴大家真理必勝,失敗的苦果只能丟給那些惡棍承受。
在小說里,作者恰如其分地描繪了謝遼薩和華麗雅,奧列格和妮娜,劉勃卡和謝爾格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真愛情,以及普羅慶柯和卡佳等處在患難中的人。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在著本書里我們還可以感到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但讀起來卻毫不牽強,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現(xiàn)。這一切都使這不小說成為即具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藝術(shù)性的作品,所以我喜歡這本書。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一
張璐。
《青年文摘》是一本月刊,它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耐人尋味,發(fā)人深省,能夠觸動人們心底最隱蔽的那根叫做“感動”的弦。
前幾天,我讀了《青年文摘》這本書,一篇叫做《天使的翅膀》的文章使我感觸良多。
《天使的翅膀》講的是女主人公的哥哥阿立的事。阿立的父親死后,原本品學兼優(yōu)的阿立突然墮落成一個地痞流氓,并且一直用拳頭逼女主人公好好學習,而他自己卻瞞著老母親和妹妹去當危險但報酬很高的私人保鏢養(yǎng)活著她們。這些事情直到他被人殺害后他妹妹才知道。
看完這篇文章,我哭了。其實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藏在心底。外表兇狠的人,往往有一顆溫柔的心,就像刺猬長了一身最硬的刺,卻只是為了保護柔軟的腹部。俗話說:大愛無聲。我們各自用自己的方式愛著我們最親的人,但卻無聲無息。有很多不會表達愛的人,都不是口頭說出愛,而是默默關(guān)心著他人。這種愛隱藏在他人身邊,無處不在。而接受者卻不以為然,甚至感到反感。這就像父母對我們的愛:早上上學,桌上的一袋熱好的牛奶;下雨天,書包里莫名其妙出現(xiàn)的一把傘;晚上回家,被擦得閃亮的書桌……我們對此麻木不仁,而他們卻花費了許多精力。我們渴望有知音,有能用心與之交流的人,但我們卻忽視了身邊一直渴望與我們進行溝通的人。這難道不是對他們的一種殘忍嗎?……我們現(xiàn)在身處的是一個近乎冷漠的社會,只有愛與善良才能溫暖社會,照亮社會。所以我們需要一雙發(fā)現(xiàn)愛的眼睛,一雙感激愛的手,悄悄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一點一點溫暖社會!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二
還記得我買的第三本《青年文摘》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女孩侯晶晶十一歲時下肢癱瘓,從那以后她不但無法站起來,而且不得不忍受心里和生理上的巨大創(chuàng)傷,然后她在那幾乎沒有希望的生活中選擇了堅強。十二年后,她自學成才,憑著頑強、自信和她優(yōu)異的成績回到了校園,成為一名研究生……當我讀著她的故事時,不禁感慨萬千。我真真切切地感到了一個人在如此巨大的痛苦中頑強的生活,那需要多少對生命的熱愛和執(zhí)著。那時,我捧著《青年文摘》,如獲至寶。再苦再累,對生命的渴望和熱情不會泯滅。從那以后,我會經(jīng)常拿起《青年文摘》,腦海中閃現(xiàn)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仿佛能從中找到不竭的動力。我對《青年文摘》的信任也因此與日俱增。
《青年文摘》就是這樣一本雜志,總能用它豐富的內(nèi)涵激勵我。更重要的是,這樣一本本薄薄的小冊子滿載著真情,向我展現(xiàn)了一個充滿愛的世界。幫助我能夠更深入的了解這個社會,提供給我很多的經(jīng)驗,分享許多的感動于歡樂。
這里有一個沒有"綠卡",沒有固定收入,卻在美國將三個子女培養(yǎng)成博士的中國女性的故事,她只為完成丈夫臨終時的遺愿和維護一份中國人的尊嚴;這里講述了一個身患絕癥的少女,如何用自己的真誠和樂觀為網(wǎng)友送去溫馨,最后在鍵盤前凄然而逝的故事……就是這些平凡人身上每天發(fā)生的一件件發(fā)人深思的時間,訂成了這一本本看似輕巧,實則沉淀淀的《青年文摘》。
對于這樣的一本讀物,我發(fā)現(xiàn)它的幫助絕不亞于一位良師益友。它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親情、友情、愛情,或許有些故事還太深奧,現(xiàn)在的我還無法徹底理解,但它能夠幫我少走許多的彎路。
不是一定要等親人都老去之后才感覺到親情的珍貴,不必一定要嘗到失敗的苦痛后才會對成功充滿渴望,也不用一定要到自己年紀一把的時候才去珍惜所擁有的每分每秒?!肚嗄晡恼?,這本一看書名,就知道適合我們這種"青年"來閱讀的刊物,我很慶幸自己的生活中能有這樣的一個"朋友".
別笑我不夠現(xiàn)實,老是沉醉在這一個個并不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中?!肚嗄晡恼方虝宋胰绾螌Υ?。每次捧讀它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仿佛能和書中的一切交流著彼此的思想,它早已成為我忠實的朋友。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三
古人有云:“沒有泉水澆灌的土地,注定會寸草不生,沒有感動滋潤的人,心靈注定是會干涸枯竭。”也許,繁忙的生活節(jié)奏讓我們的感情愈來愈麻木,愈來愈讓人感覺你鐵石心腸,但我們的心靈總是有善良的一面,正可謂“人之初,性本善”。在這本書里,一個個震撼人心的真實故事的面前,我們能聽見心中的天使和惡魔的爭辯,因為總會有一份“情”、“愛”、“義”能感動你。最撼動心靈的饕餮盛宴,最蕩氣回腸的勵志大餐,最酣暢淋漓的悅讀享受。
當紅作家郭敬明,資深作家畢淑敏、劉墉、林清玄等百多位最受讀者喜愛的超人氣知名作家傾情完美呈現(xiàn):一生不可不讀的精品典藏集結(jié),直擊內(nèi)心那最柔弱、最溫暖的部分……朋友,如果你好久沒有被感動過了,那就請你翻開這本書,因為這本書能讓你滿眼流淚。
每次晚飯后隨手翻閱,細讀,總會無數(shù)個靈光一現(xiàn)的瞬間。于是,對于親情,對于人生,對于生活,在那一個個一瞬間,都會有種種新的解。它像長者,指引年輕人走好人生的`旅途;它像哲學家,在侃侃而談中給人以啟迪,讓人從中得到些許人生感悟。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它像一股清泉,凈化著人們的心靈,它讓你引發(fā)對大自然、對社會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讓你懂得去關(guān)注親情、珍惜友情。那一篇篇睿智的文章,啟迪心靈,給人以愛心、正義、睿智、純真的引導和熏陶,使我們充滿了一顆感恩的心。
快節(jié)奏的生活給我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太多的匆忙,一點點的智慧,一則小小的故事會讓人感動許久,可以成為我們的心靈導師,生活的調(diào)劑師。隨著時間的流逝,簡單的小道理,一句話就會溫暖人心讓人品味好久。一片精美的哲理性的文章滲透到我們的心里,就像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笑一笑也就過去了。想讓平淡的生活蕩起漣漪,認真點幸運就來了;是啊,對生活,別奢望太多,只要我們堅持到底勇氣,生命的花朵總會在春天的某個角落悄然綻放。讓我們學會去愛,去感恩,去用和平的心對待周圍的人。更懂得,無所為而為,便不會計較;不計較便沒有得失之心,不會耿耿于懷。人生當中最重要的事情,不在于你處在哪個位置,而在于你有沒有一顆執(zhí)著攀爬的心?!叭松袎?,讓夢成真”。這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痪湓?,然而,如何讓它不再只是個口號,全得看追夢人如何去圓夢?全書通過眾多的成功故事,詮釋夢想的力量,告知讀者成功的密鑰。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四
上了高一后,每個月就開始固定會買一本《青年文摘》??墒巧狭烁呷缶秃苌儋I了,因為老師總是說:“《青年文摘》這些雜志對高考作文沒有幫助,不要再買了。”于是聽了老師的話就沒再買了。
前幾天,在學校買了一本《青年文摘》,翻開第一頁,就開始嗅到久違的'芳香。那是青春的影子,那是青春時的懵懂與對青春的追憶。
那里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愛情,也有小時候似曾相識的年少輕狂……無數(shù)無數(shù)的味道,都依舊清新自然。不用刻意去背什么內(nèi)容,只要安靜的去享受其中的萬千世界。即使是一件件看似普通的事情,卻讓你覺得似乎昨天剛在你身邊發(fā)生過。
雖然未必每一位青年都能夠那么懂事,但是青年有自己的情感,即使是不成熟的,但也可以十分具有魅力。每一次讀它,我都覺得非常的溫馨,好像是在欣賞著描述自己生活與情感的連環(huán)畫。
這一次對《青年文摘》的回歸,有種歸鄉(xiāng)的感覺。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五
昨天的xx講壇中,胡健老師首先以中外幾個新聞個例從實效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與趣味性等方面生動講述了新聞的價值,指出新聞之所以引起關(guān)注,主要與大眾的新奇、求知、得益、娛樂、接近與對比等心理有關(guān);隨后講述了如何正確認識新聞、記者、媒體、新聞與宣傳的關(guān)系以及如何借助各種媒體加強對外宣傳工作。
聽了此次講座,感覺受益非淺。作為基層宣傳工作者,主要面對的是村(居)民,通常的工作是如何以最佳的方式把科學技術(shù)、文學體育、法律法規(guī)以及政府各項政策及時地傳播給老百姓,促進社會整體文明的進步,這即是對工作的考驗,也是我們的心愿。
第一時刻發(fā)布百米跨欄劉翔是否得了第一絕對是頭版新聞,這是實效性;汶川地震遠比印尼的海嘯給國人的影象深刻,就是它離我們?nèi)绱酥?;一幅漫畫所包含的道理與寓意可能不低于通篇的理論,但百姓更喜歡哪一個呢?這是娛樂性;同一地點相差十年的圖片可能給人以視覺震撼,這是對比。把握好這些宣傳特性,應(yīng)該是做好宣傳的基礎(chǔ)。
另一方面村居也可能遇到一些突發(fā)事件,如火災(zāi)、大的雪災(zāi)、洪澇、地震等等,此時該如何報導,怎樣宣傳,采取什么措施應(yīng)對?都考驗著宣傳部門的應(yīng)急能力。根據(jù)胡健老師對比中國唐山、汶川兩次大地震情形信息公開程度的對比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第一時間公開事實真相,不但不會釀成事態(tài)的擴大,反而能安撫群眾,遠離謠言,而且會提高政府的形象與公信度,為突發(fā)事件后續(xù)工作的順利開展贏得更多的時間、支持或諒解。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六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歡看“青春風鈴”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愛情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周圍的一樣,讀著它就好像在讀著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動。它讓我覺得愛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雖然很多情侶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彼此,不可否認,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讓人回味的事情。遺憾也是一種美,沒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才顯得更加珍貴吧!我是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經(jīng)歷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夠真正體會到那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我始終認為要想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經(jīng)過種種磨難和考驗才能得到它。無可置疑,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但我堅信最后迎來的將會是晴天。我討厭那些把愛情當兒戲的情侶,一個人的一生能談幾次戀愛呢,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數(shù),不需要我說。但話說回來,愛情本來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沒有誰能給它下一個特定的定義,也許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吧。不管怎樣,我始終相信那份屬于我的真愛就在不遠處。
《青年文摘》里面最真實的應(yīng)該是那些人物傳記吧,不管是平凡的還是不平凡的,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感動,讓我堅強,讓我佩服。在那些人當中,有為國家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有為廣大人民群眾作出奉獻的偉大人物,也有為自己的夢想不斷拼搏,堅持,努力而永不言敗的勇者……他們所做的事都是值得我們肯定和支持的,在我看來,他們的人生是燦爛精彩的,是充滿芳香、充滿喜悅的因為那是他們用自己的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一直以來,每當我遇到不如意的事,我總是對自己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大不了重頭來過,又不會死人,比起很多人,我幸運多了,沒有什么可抱怨的。所以每一次我都挨了過來,不管你們信與否,我都覺得每個人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都需要來自精神上的鼓勵和支持。當你們遇到挫折時,想想那些同樣經(jīng)歷過像你這樣痛苦的人吧,別人都可以做到,為什么你就不可以呢?相信自己不一定會成功,但不相信自己就一定會離成功越來越遠,永遠到達不了那輝煌的成功殿堂。
《青年文摘》里出了上述的以外還有很多很多讓我感動的文章,例如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故事,那些教我們?nèi)绾巫鋈俗鍪碌奈恼拢谖恼锩?,你可以一下子學到各種不同的知識和道理。真的,因為《青年文摘》,我的人生旅途才不會顯得那么孤寂和憂愁,因為它,我的生活才能在它的指引下?lián)碛懈嗟目鞓坊貞?,擁有了更多的歡聲笑語,擁有更多的勇往直前的勇氣。因為有它,所以我會好好活下去,把人生的每一天都活出精彩,我要打造屬于我的天堂。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七
很多年以前,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的《田納西的新聞界》(journalismintennessee)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每次讀到那位主編一邊修改文稿,一邊拔出槍來向外射擊的生動描繪,自己就不由得笑出聲來。馬克吐溫先生不愧是幽默大師,血淋淋的場面經(jīng)過他夸張的描寫,變得幽默無比。到田納西州新聞界工作的作者在莫名其妙地挨了幾槍,到醫(yī)院去療養(yǎng)之后,我自己似乎也需要到醫(yī)院去治療笑痛的肚子了。雖然這篇小說我經(jīng)常閱讀,但是,每次閱讀都有新的感受。
以前總感覺馬克吐溫先生夸張得過于離譜,但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普及,我覺得馬克吐溫先生簡直是偉大的預言家?,F(xiàn)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火藥味道絲毫不亞于田納西新聞界的風氣。在有些bbs上,互相拔槍射擊幾乎成為常態(tài)。其中的污言穢語和冷嘲熱諷與田納西新聞界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使在一些正規(guī)的網(wǎng)站,也逐漸地引入了bbs的處世方法,語不驚人死不休,恨不得把作者的所有直系親屬都問候一遍。如果說田納西州的新聞界還停留在個人角斗的古代社會,那么現(xiàn)在的bbs已經(jīng)變成了群毆的場所。只要有一個人開打,許多人就會一擁而上,群起而攻之。
在bbs上,作者挨上一悶棍,可能還不知道是為什么。如果群情激憤,那么,作者一定會明白,自己誤入了田納西州的新聞界。當年林沖誤入白虎節(jié)堂,是遭人陷害,充軍發(fā)配了事。而如今,如果誤入bbs,必須煉就金剛不壞之身,能夠刀槍不入,面對各種謾罵和嘲諷,臉不紅心不跳。否則,口吐鮮血而死,還不會有人知道。
在這樣一種風氣下,首先感到憂心忡忡的就是那些政府部門和家長們。國家有關(guān)部門三令五申,禁止未成年人上網(wǎng)泡吧,有些家長也煞費苦心,千方百計地阻撓未成年人接觸網(wǎng)絡(luò)。無奈的是,網(wǎng)上的信息過于誘人,而網(wǎng)絡(luò)上的財富精英又給孩子們提供了鮮活的榜樣。所以,現(xiàn)在未成年人上網(wǎng)泡吧的越來越多。這些終日沉湎于網(wǎng)絡(luò)中的孩子們,逐漸地適應(yīng)了“田納西新聞界”的風氣,甚至比大人們更快地融入了“田納西的新聞界”,成為一個個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如果吐溫先生泉下有知,不知道他會不會再寫出一篇互聯(lián)網(wǎng)上新聞界的風氣。
當現(xiàn)在一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默許甚至鼓勵人們情緒發(fā)泄的時候,民主時代可能沒有到來,而暴力時代可能會提前到來。道理很簡單,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有人吐一口痰,馬上就會有人上去踹一腳。沒有理性的宣泄和攻擊會逐漸地培養(yǎng)一種暴力文化,并最終將整個社會帶入到黑暗的反文明時代。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提出網(wǎng)絡(luò)要實行實名制。在我看來,網(wǎng)絡(luò)的實名制未必可行,但是,規(guī)范網(wǎng)絡(luò)上的`言語則勢在必行。因為,如果允許這種現(xiàn)象蔓延下去,那么,人類的一切文明積淀都將不復存在。這不是危言聳聽,要知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不僅有具備自我價值判斷能力的成年人,還有許多缺乏自制力和自我價值判斷能力的未成年人。
因此,筆者贊同加大對bbs的管理力度,因為筆者還不太適應(yīng)“田納西新聞界”的風氣。我無法想象一個污言穢語的學生走出網(wǎng)吧,會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對待這個社會?也無法想象那些沉湎于網(wǎng)絡(luò)群毆的少年在現(xiàn)實社會有怎樣的舉動?所以,這不是言論自由的問題,而是道德問題,它關(guān)系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未來。最近,美國副總統(tǒng)切尼在美國參議院對一位女參議員說臟話,對美國的參院處以高額罰款。這說明,在任何國家,言論自由都不是沒有邊界的。我們在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時,一定要注意這一點。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八
拿到這本書,本書的書名讓我有很貼心的感覺,一個“致”字,似乎是一位長者在與我們親切交談。翻開書本,慢慢地瀏覽,從“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發(fā)現(xiàn)他就是一位無私的長者,他暢談了教學、學生、教育、成長以及學校工作的點點滴滴;分享了教學的苦惱,成長的煩惱,班級管理的困惑;記錄了教育生涯中的溫暖與感動,反思與領(lǐng)悟,激情與夢想……不斷地傳授給我們經(jīng)驗,字里行間無不表現(xiàn)了他對教育的熱愛,對講臺及學生的眷念,還有對我們這些后來者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作為一個從教幾十年的教育前輩,他結(jié)合自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闡述了青年教師應(yīng)具有的理想和素養(yǎng)。
吳老師說:“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彼€講到:“如果能耐心地等待,可能會得到更好的結(jié)果?!边@不禁讓我想到我曾經(jīng)讀過的《慢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yīng)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閑、優(yōu)雅”的心態(tài)去從事教育。
每個人的學習過程都很長,成長的環(huán)境也不盡相同。有這樣一句話“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因為這樣,我們面對一些特殊的孩子,往往會繳盡腦汁,想方設(shè)法證明自己是可以很快轉(zhuǎn)變他的,可是在嘗試了多次之后卻常常有心急的感覺,于是焦躁、惱怒跟隨而來。吳老師的在書中多次提到、滲透的“不要急”、“慢”或許就是他從教30年的經(jīng)驗,潛移默化往往比拔苗助長帶來更好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我耐心等待,我將收獲每一個孩子帶給我的不同驚喜。
翻到本書的第六輯《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滲透著吳老師對孩子們深深的愛。我們的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這句話來自于《像抬眼一樣升起的白旗》?!澳瞧鞄貌皇切M惑人心的紅色,不是時髦的綠色,也不是空靈的蔚藍,而是一塵不染的白色。在我的心中,一面潔白的旗,正在像太陽一樣緩緩升起?!碑斘易x完《像太陽一樣升起的白旗》,似乎就沉浸在這句話中,他這里的白旗是善良,友情,仁慈,負責,勇敢,堅強,自信,珍愛生命。
我們?yōu)閹煹模ㄒ荒茏龅木褪遣粩嗟淖龊梦覀冏约?,用我們的人格影響我們的學生,就如同吳老師所說的:“你是教師,你今天種下什么樣的種子,明天就會開什么樣的花,結(jié)什么樣的果?!?BR> 讀完85篇文章,85個小故事,在融入心里的同時,我也被吳老師那份教育的理想而深深感動,他的經(jīng)驗為我們青年教師在教育的道路上做了很好的引導,他的故事是我們青年在成長道路上的寶貴財富。對自己的職業(yè)負責,對教師這一職業(yè)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創(chuàng)新,上出一節(jié)節(jié)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于課堂的幸福中。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九
在《青年文摘》里,我尤其喜歡看“青春風鈴”這一部分,它所描述的愛情故事就好像發(fā)生在我周圍的一樣,讀著它就好像在讀著自己的生活,那么形象生動,青年文摘讀后感。它讓我覺得愛情是一件如此美好的事情,雖然很多情侶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彼此,不可否認,那是一件很遺憾的事情,然而那又是一件很值得讓人回味的事情。遺憾也是一種美,沒有什么是十分完美的,也許正因為這樣,所以才顯得更加珍貴吧!我是一個沒有談過戀愛經(jīng)歷的`女生,所以我不能夠真正體會到那種讓人刻骨銘心的愛情,但我始終認為要想擁有一份真正的愛情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而是需要經(jīng)過種種磨難和考驗才能得到它。無可置疑,這個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但我堅信最后迎來的將會是晴天。我討厭那些把愛情當兒戲的情侶,一個人的一生能談幾次戀愛呢,人的一生能有幾個青春呢,我想大家都心中有數(shù),不需要我說。但話說回來,愛情本來就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沒有誰能給它下一個特定的定義,也許只有經(jīng)歷過的人才有深刻的體會吧。不管怎樣,我始終相信那份屬于我的真愛就在不遠處。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
作為一名青年教師,既缺少經(jīng)驗,心理素質(zhì)也差?;诖?,學校讓青年教師每周上一次公開課,這對我們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業(yè)務(wù)素質(zhì)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首先,因為要講公開課,而且有很多老師都去聽,所以為了準備這節(jié)課備課會精益求精,在備課的過程中要翻閱大量有關(guān)的資料,把這節(jié)課涉及到的內(nèi)容分門別類,進行總結(jié)。這無形中豐富了我們的知識儲備量。而且,上課以前反復聽老教師的課,學習老教師講課的方式,比如:對于同一個知識點,要看老教師是怎樣用簡潔明了的語言表述清楚的。尤其是對于那些難懂的物理原理,要學習老教師化繁為簡的本領(lǐng)。有時自己心里非常明白,但是總覺得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表述清楚,總有一種“常在河邊走,就是不濕鞋”的感覺,通過用心去聽別的老師的課正可以彌補這一點不足。雖然只講一節(jié)課,但是準備工作確實做了不少,而正是這些準備工作促進了我們青年教師的業(yè)務(wù)素質(zhì)。
更重要的是,這里面融進了一股互幫、互助,團結(jié)、合作,銳意進取,追求卓越的精神。通過講公開課,以達到“以備促聽,以聽促講,以講促評,以評促教,增強自己的業(yè)務(wù)素質(zhì),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的目的。來到衡中快一學期了,感覺到衡中就像一個和睦、溫暖的大家庭,她不但是學生成才的搖籃也是青年教師成才的搖籃。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一
我喜歡讀書,因為我一直覺得愛讀書的女人,常常也應(yīng)該是智慧的女人。智慧的女人不一定美麗,卻會有一種特別的魅力,智慧的女人或許常常習慣于獨處,可是書讓她不孤寂,不落寞。而且,書能夠影響我的心靈,能把我無序而紛亂的世界理出頭緒,也會讓我體驗生活的幸福與快樂。
暑假前,學校給每一位老師發(fā)了一本《致青年教師》作為暑假閱讀的書籍。當拿到書看到書名時,我想:自己工作二十一年了,還算是青年教師嗎?《致青年教師》這書是給剛上班的老師看的。然而,邊讀吳非先生的《致青年教師》,邊反思自己的教師心態(tài)、教育行為,卻有些汗顏,很多地方,我都與吳非先生對青年教師的期待相距尚遠。
翻開目錄,看著那些章節(jié)標題、文章題目,一次次叩問自己:你是個有胸襟的教師么?你對學生是不是容易著急?你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嗎?你放棄了自己的理想了嗎?你在學生心里播下了善良的種子了嗎?……讀吳非老師的文字,真正感受到要成為一名成熟的教師,就須做一棵安靜的小草,執(zhí)著、寬容、堅韌,享受平凡的幸福!
做一個有胸襟的老師。
吳非先生啟發(fā)我們要做一個有胸襟的老師。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處在思想成長期的學生最易受外界的影響和同化的,老師的一言一行都勢必影響學生的一生。教師胸懷博大,學生自然就“大氣”。當今社會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教會學生學會坦蕩,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壓力、調(diào)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會上一些極端事件的發(fā)生正是一些心胸狹隘、封閉的人所為,可見,讓我們都做一個有胸襟的大氣老師影響我們的學生,對整個社會都是有著重要影響的!
大氣地對待同行。
《我是來欣賞同行的》糾正了我以前的聽課觀。他告訴我們要寬容、大氣地對待我們的同行。古人都知道“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才能使世界多彩。所以吳老師說“我們是來欣賞別人的,不是來比武的,所以就能更多地看到人家的長處?!?BR> 以前聽課時,常常懷著找茬的心態(tài),好像能挑什么毛病就可以顯示自己的實力。為上課教師一時的口誤而斤斤計較。“我是來欣賞同行的。”一句驚醒夢中人。課堂不像演戲,沒有經(jīng)過精心彩排,失敗、缺陷都是正常不過的。我們是來“聽”課的,是來欣賞、來觀摩、來交流的。放正心態(tài),才能看到并學到別人更多的優(yōu)點。讓我們大氣地對待同行,為同行的成績伸出我們的大拇指。
寬容地對待學生。
所以,我們要學得大氣一下。當學生遲到時,不要陰沉個臉,要學會關(guān)懷;當學生沒有完成作業(yè)時,不要劈頭蓋臉,要學會曉之以利害;當學生經(jīng)常犯錯誤時,不要掀學生的老帳,要學會就事論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我們的大氣潛移默化地傳授給學生。
做一個幸福的老師。
做教師的好多年來,一直被一個問題所困惑著,那就是同事們經(jīng)常談?wù)摰囊粋€話題:“做老師,你快樂嗎?你幸福嗎?”當我讀完書,掩卷長思,終于,有了一個使自己都感動的結(jié)論:“做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
“教師對自己的職業(yè)生命負責”,吳非先生說得多好啊,對自己的職業(yè)生命負責,就要對得起自己,對教師這一職業(yè)多一份熱愛,追求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創(chuàng)新,上出一節(jié)節(jié)精彩的課,讓學生徜徉于課堂的幸福中,同時自己也因精彩課堂而新鮮著、幸福著!
朱小曼教授指出:教育的目的,應(yīng)該指向人的和諧發(fā)展與終身幸福。換言之,教育就是追尋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享受幸福的過程。
學習本身應(yīng)是快樂的,知識的獲得,想象的拓展,思維的升華,其中蘊涵著無窮的樂趣。教書育人的根本目的,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不僅僅是為社會培養(yǎng)“人材”,其根本目的應(yīng)是提升一個人的生命質(zhì)量,讓學生成長為自由的,全面發(fā)展的人。其中教師的幸福感是最重要的要素,它會感染到學生年幼的心靈。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用陽光的人性來啟迪陽光的人性。不管我們個人遭遇如何,一旦我們與孩子相遇,我們就要把內(nèi)心的陽光傳達給他們,從而啟發(fā)他們陽光一樣的心靈。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懂得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shù),學生是在不斷錯誤中成長的。“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張愛玲說: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每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在學生犯錯時,教師學會寬容地等一等,從而拾撿到那份家有兒女般的幸福。記得有這樣一段話;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教師的教育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對學習、對生活、甚至對人生的態(tài)度。因此,作為一名教師,首先應(yīng)該做到愛學生,以贊賞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是屈子不死的離歌,也是我心靈的牧歌。我虔誠為我們祈禱:做一個幸福的教師。
正如吳非先生憧憬的那幅幸福的圖景:“在早晨的陽光中,孩子們哼著歌向?qū)W校走去,有時能停下來看看太陽;學生能經(jīng)常地向教師提出有意思的問題,課堂上經(jīng)常能有愉快的笑聲;中午,他們能吃上一份由政府提供的、全國城鄉(xiāng)同一標準的營養(yǎng)餐;學生能保有自己的愛好,下午4點起,他們在球場上奔跑叫喊,或者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在實驗室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晚上,做完作業(yè)后,捧起一本詩集,輕聲地讀給媽媽聽……”
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幸福地做教師,你還等什么呢?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二
最近,有幸拜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一書。以往,總是覺得這種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太深奧,看得很累但收獲甚少??墒?,翻開《致青年教師》一書,會發(fā)現(xiàn)它的目錄很新穎,都是一些拉家常的話,不禁讓我有興趣繼續(xù)深入閱讀。于是,一個個真實的案例浮現(xiàn)在眼前,這些案例都是曾經(jīng)或者現(xiàn)在正發(fā)生在我身邊的。
捧著這本書,就好似在與一位資深的老教師促膝而談,讓我一下子就把整本書看完了,吳非老師主要通過“做個有胸襟的教師”、“不要急”、“心里裝著學生的心”、“尊重常識”、“不放棄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種子”這六個方面,結(jié)合自己的切身經(jīng)歷,闡述了青年教師應(yīng)該具備的理想和素養(yǎng)。我邊讀邊對照自己的教育過程,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發(fā)現(xiàn)和吳老師還是有很大的距離。吳老師提出的觀點,展示的事例,讓我牢牢記住在心間。
讀了《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了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他是一名大學剛剛畢業(yè)、長相陽光、性格溫柔的男老師,他從不向同學們發(fā)脾氣,即便大家認為他“好欺負”,在他課上行為放肆:有人吃東西,有人睡覺,有人換座位,有人坐地上聽課……老師也從來不發(fā)脾氣,只是默默嘆氣。直到有一天,老師終于爆發(fā)了,他居然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流淚了,我們都震驚了,一位男老師居然會對著學生流淚。老師說,他把對我們的放縱當成了放松,對我們很無奈。那天老師倒出了他的所想所思,后來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然一新,再也不是從前的雜亂無章。這件事至今讓我記憶猶新,這不正是吳老師所說的:不要在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不要擔心在學生面前流淚,如果這一切有利于他們?nèi)诵缘奶K醒。倘若你竭力掩飾,有可能會被學生誤認作是冷漠,也有可能會讓敏感的學生也去學習克制和忍耐。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和失望,甚至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面前吧!
作為老師,我們還應(yīng)該珍視自己的專業(yè)。在我的身邊,很多老師都很珍視自己的專業(yè),他們從自己的學科中獲得教學的樂趣,也獲得生活的樂趣。因為教師這份職業(yè)可以讓你的成就感得到充分的滿足。一個連自己的專業(yè)都不愛的教師是不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教師。優(yōu)秀的教師是一盞不滅的燈,而那“開關(guān)”就在他自己的手里。他的“亮度”在于他個人的修煉;如果他有“電源”,或是不斷充電,他就能一直發(fā)光,一直照耀學生前面的道路。我們想要當這盞不滅的燈,就要不斷學習,不斷充電。
過去,我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杯水,我們教師就要有一桶水。如果這是一桶幾十年不變的水,那必將是一桶死水。要讓學生得到一杯水,那必須是一桶常流常新的水。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三
自戰(zhàn)爭失敗,國門頓開后,中國開始艱難地走向民主富強的現(xiàn)代化道路,從經(jīng)濟政治到文化生活皆收到西方文明的影響。洋務(wù)運動學習西方的器物,最終效果不盡人意;辛亥革命后更近一步,學習西方的制度,國人仿佛看見了曙光,然而革命失敗和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建立再次使國人陷入了迷惘的深淵,中國何去何從?以陳獨秀為首的激進民主主義者開出了藥方——開展新文化運動,從思想層面解放中國。而新文化運動的載體之一便是《新青年》(原名《青年》)雜志,《敬告青年》作為創(chuàng)刊號的第一篇文章,更是振聾發(fā)聵,影響深遠。
陳獨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會,猶新鮮活潑細胞之在人身”的觀點,重視青年對國家富強之意義,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六點要求,成為“新鮮活潑、自覺而奮斗之青年”,以對抗陳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習俗,使國家“脫胎換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鎖國的”準則符合世界發(fā)展潮流,直擊中國不停錯失發(fā)展進步良機的問題。在歷史上重農(nóng)抑商的中國曾有發(fā)展商業(yè)、積累原始資本的機會,就是瑪戈爾尼訪華時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當時中國的經(jīng)濟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國對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貿(mào)易初期占據(jù)優(yōu)勢自然而然,但是我們的堅持“天朝上國、地大物博”,閉關(guān)鎖國,拒絕通商。這一個簡單的拒絕,不僅是拒絕了商貿(mào)利益,更是拒絕先進的經(jīng)濟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發(fā)展壯大,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直到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失敗,國門稍微打開后,中國才被動地有了微弱的發(fā)展新氣象。而日本打開國門,直面世界,最終強盛的例子也證明了“投一國于世界潮流之中,篤舊者故速其危亡,善變者凡因以競進”。因此擁有世界眼光,打開國門才是發(fā)展的前提,只有這樣,中國青年才能接觸歐美先進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鮮活潑”,中國才能有發(fā)展的動力。
“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高舉“科學”大旗,主張用科學理性的思維看待世界萬物,進行生產(chǎn)生活活動。這一準則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根基——天人合一。國人愚昧迷信,認為皇帝是真龍?zhí)熳?,代表了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擁有無上的權(quán)威,如果妄加懷疑、冒犯、違背其言論就是違背天意,會遭到神的譴責和懲罰,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腳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沒有民權(quán)與皇權(quán)的對立。但如果國人開始懂得自然科學,則會明了世間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會迷信皇權(quán),對封建制度懷著畏懼心理。另一方面,這一準則也鼓勵青年樹立科學態(tài)度、發(fā)揚科學精神,客觀看待歷史、社會變遷,了解人民權(quán)利與義務(wù),擁有獨立的人格,運用科學知識造福民眾使生產(chǎn)會更高效,生活會更健康。無疑,這一準則是改變國民性格、思維的極好方法。
讀罷《敬告青年》,陳獨秀先生對青年進步的殷切期盼令人動容。雖然他提出的六點要求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這些都可以理解,在西方文明入侵,國家民族危急的時代,提出如此一針見血的建議難能可貴,其中的一些建議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現(xiàn)實意義。作為青年群體的一員,我深深為先生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fā)于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所感動。我們作為社會的新人,本該“新鮮活潑”,積極向上,“自覺其新鮮活潑之價值與責任”,勇于擔當社會責任,肩負民族復興的光榮使命,并“奮其智能”為理想而奮斗不止。然而大學里終日碌碌無為,渾渾噩噩,只求三餐溫飽,一覺睡到自然醒,甘于安逸平庸者為眾,這樣的生活如何能擁有青年的激情和勇氣,如何能實現(xiàn)個人的理想與追求,社會的進步,國家的興旺有從何談起?既然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就應(yīng)當珍惜光陰,練就強健的體魄,“遵新陳代謝之道”,樂觀積極,奮發(fā)向上。青年是社會的希望,青年的狀態(tài)就是社會的未來,青年當自立自強,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四
讀了《致青年教師》,從此愛不釋手。讀文如讀人,我從書中明白了很多教學上的困惑,也從吳非老師的'行為中學到了很多。從吳非老師身上我學會了:用心和愛。
吳非老師的用心體現(xiàn)在教育教學中的細微之處,比如如何與學生談話,如何提問,如何說學生聽得懂的話……,不要小看這些看似不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在這些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老師的知識素養(yǎng)、人格涵養(yǎng)、專業(yè)技能、以及對待學生的態(tài)度等等。吳非老師時時刻刻要求自己做到上課帶講稿,他說:“寧可讓學生認為我水平差,也不原意他們認為我不認真?!边@種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是多么需要我們青年教師學習呀!
“用心”還體現(xiàn)在工作上的認真。反思我的教學,如果學生說“沒問題”了,那我就會很愉悅地放下心來,以為自己的教學實施很順利??墒俏易x吳非老師的《“沒有問題”也是大問題》一文,讓我學會了從另一個方面看問題,當一種教學形式被固化后,學生的思維方法便很難得到有效發(fā)展,孩子就失去了創(chuàng)造意識和辯析能力?;A(chǔ)教育階段,到底要培養(yǎng)孩子的的什么能力?僅僅是學會解題和應(yīng)付考試就足夠了嗎?顯然不是,鼓勵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才是正確的教學方法。從《作業(yè)評價未必要用同一標準》一文中,我看到了一個老師工作上的細致、用心,他給了每一個學生不同一般的鼓勵,滿足了孩子享受成功和進步的渴望和喜悅。
一個老師事事認真,用心,為的是盡量不給自己的教學蒙上暇疵,處處留心細節(jié)為的是不給每一個孩子心理上造成陰影。正因為“用心”,老師的“愛”才得以體現(xiàn)。
“愛”體現(xiàn)著尊重?!拔铱梢宰x你的作文嗎”、“你已經(jīng)是你了”、“你愿意到我的辦公室來玩嗎”……吳非老師的每一句話都體現(xiàn)著對學生的尊重。不可否認,每一個老師心里都裝著自己的學生,但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你對他的好呢?讀了書中的若干文章后,我體會到,用什么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呢?只有尊重。只有尊重學生,你的愛才能得以體現(xiàn)。
“愛”蘊含著包容、信任?!蹲鲆粋€讓孩子信任的人》、《教師的心中要有陽光》《我們將留給學生的記憶》等篇章,讓我不忍釋手。
“愛”是責任。作為教師,我們不應(yīng)只教會孩子相應(yīng)的知識,還要循序漸進地教給他學習的方法,生活的常識;培養(yǎng)他們學習探究的興趣?!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達到不教”,在這種目標提升的過程中,本著為孩子終身學習著想,需要老師付出極大的耐心和責任心。
讓我們期待著那一天,用我們的行動和理想。讓我們教著、學著、思考著、努力著,和吳非老師一樣。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五
最近讀了《致青年教師》這本書,書中通過一個個案例講述了青年教師的很多困惑,并從一位經(jīng)驗豐富的老教師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議,以及對教育的深層闡述。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不要急》這一篇。為什么要這么急躁?教育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慢”,教育教學是“慢”的教育。教育上的事往往快不起來,所以不能急。
語文教學要做真正為學生長遠發(fā)展的事。于永正老師說教語文要做好三件事,讀書、寫字、寫作。讓學生愛上閱讀,一個喜歡閱讀的孩子學習不大可能太過糟糕。相反不愛閱讀孩子的學習會比較困難。兒童的學習越困難,就應(yīng)該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而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fā)智力的刺激。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出于追求分數(shù),像猴子種果樹一樣急于求成,把語文課上成了訓練課,讓學生做許多的練習,有基礎(chǔ)知識的,也有閱讀短文的。可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還是得不到提高,不少孩子到了小學五六年級還不能寫一篇字通文順的作文。因為做題浪費了時間,學生讀書、思考以及說話的時間大大縮水,有的孩子因為成績不理想,上課完全變成聽眾,上課很難聽到他們的聲音,久而久之變得沉默寡言。有的孩子甚至懶于動腦筋,等著老師和同學的答案。與其費力不討好做題,還不如簡簡單單地學語文,讓孩子有充裕的時間練練字、讀讀書,寫寫日記、讀后感。老師、學生的腳步也放松下來,享受到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欲速則不達。我們今天所做的一切,要在一個漫長的歲月之后才能看到效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不遵循教育的規(guī)律,拔苗助長,學生的根基沒有牢固,將來很難成材。
好的教育除了智慧,還要有耐心。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應(yīng)以“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的心態(tài)去從事教育。對學生的教育,不是捏泥人,不是想捏成什么樣就是什么樣的,也不是即刻就能完成的。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教育,比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教育要好。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靜聽花開的聲音,相信孩子們一定會給我們帶來驚喜。
青年時事報讀后感篇十六
《青年近衛(wèi)軍》是反映前蘇聯(lián)人民在反法西斯為國戰(zhàn)爭時期的英雄業(yè)績的杰出作品。
1940年12月17日,德、意、羅、匈、芬五國550萬軍隊突襲蘇聯(lián),準備不足的蘇軍節(jié)節(jié)敗退。但在德軍占領(lǐng)區(qū)內(nèi),游擊隊卻異?;钴S,他們經(jīng)常以火攻的方式襲擊德軍。在克拉斯諾頓,就有一個大型的游擊隊――青年近衛(wèi)軍,他們由奧列格、萬尼亞、鄔麗亞、謝遼薩、劉勃卡領(lǐng)導,主要在伏羅希洛夫格勒州活動。
當然,戰(zhàn)爭時代也少不了愛情。書中還恰如其分地描寫了謝遼薩與華麗雅、奧列格與妮娜、劉勃卡與謝爾格等年輕人之間的純真愛情。他們不管是年長年幼,但都是有血有肉、感情豐富、可敬可愛的人;他們都以不同的個性顯示出共同的美德,而這些美德又都在特們一個個具體的斗爭行動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感人至深!我們還能感受到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但讀起來毫不費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現(xiàn)。這一切都使這部小說成為了一本既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藝術(shù)性的作品。
這本書通過對前蘇聯(lián)波瀾壯闊的為國戰(zhàn)爭的描寫,展現(xiàn)了戰(zhàn)爭的宏偉規(guī)模和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告訴人們正義戰(zhàn)爭必勝的道理,揭示了德國法西斯的兇殘本性;告訴大家真理必勝,失敗的苦果只能丟給那些惡棍承受。
在小說里,作者恰如其分地描繪了謝遼薩和華麗雅,奧列格和妮娜,劉勃卡和謝爾格等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真愛情,以及普羅慶柯和卡佳等處在患難中的人。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因為在著本書里我們還可以感到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美與丑的強烈對比,但讀起來卻毫不牽強,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現(xiàn)。這一切都使這不小說成為即具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藝術(shù)性的作品,所以我喜歡這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