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地理教學設計及反思 人教版地理教材分析(實用5篇)

字號: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人教版地理教學設計及反思 人教版地理教材分析篇一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jīng)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qū)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qū)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qū)。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qū)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wǎng)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yōu)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qū)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jīng)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jīng)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qū)域,首先要認識區(qū)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jīng)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yè)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人教版地理教學設計及反思 人教版地理教材分析篇二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和首都。
    2.根據(jù)地圖和資料說出日本自然環(huán)境的基本特點,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災意識。
    3.運用地圖資料,說明日本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分布、特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掌握研究國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學難點: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氣候為什么呈現(xiàn)“海洋性”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活思維
    觀看多媒體課件中的一組圖片,回答一個問題:這些圖片來自于哪個國家?
    (二)展示目標
    學生集體誦讀學習目標一遍,初步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
    (三)自主學習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緯度位置
    ③海陸位置
    2. 日本的領土范圍
    ①日本的陸地是由什么組成的?
    (提示:陸地一般由大陸、半島、島嶼等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別是什么?
    ③日本周圍的鄰國有哪些?在地圖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讀地圖冊32頁:日本群島地勢及日本地形面積比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點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氣候
    讀圖課本第10頁:亞洲氣候類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氣候類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5.日本的資源
    嘗試描述日本的森林資源、水資源、漁業(yè)資源及礦產(chǎn)資源(提示:是豐富還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組形式進行合作探究;將探究結果寫在老師發(fā)的紙上面;時間5分鐘。
    1. 閱讀課本55頁圖8-1-3、地圖冊32頁日本在地震帶中的位置,嘗試分析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與中國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損失要小很多,為什么出現(xiàn)這種情況?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們學習?
    3.東京和濟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為兩個城市的氣象數(shù)據(jù)。
    ①完成表格
    ②對比濟南的氣象數(shù)據(jù),描述東京的氣候特點? 造成此氣候特點的原因是什么?
    (五)風采展示
    將合作探究的結果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展示。
    (六)達標檢測
    1.日本的地形以( )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資源中,比較豐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鐵礦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學習鞏固提升1—6題
    (七)課堂小結
    談一談你的收獲。
    人教版地理教學設計及反思 人教版地理教材分析篇三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學會總結歸納兩大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亞洲、北美洲地形特點
    難點: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1、展示“亞洲地形圖”。
    2、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圖下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qū),描述一下它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活躍氣氛。
    3、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jù)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方面考慮,得出亞洲地形特點
    板書:地勢起伏很大,中間高四周低,亞洲地面高低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北緯30度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北緯40度的地形剖面圖)
    觀察區(qū)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xiàn)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東西高中間低。
    河流是構成自熱環(huán)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長河眾多,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板書:受地形影響,亞洲的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fā)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狀分布。
    北美洲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北美洲地勢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東西部地勢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發(fā)源于兩側高原山地。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
    學生看圖回答:說出亞洲的主要氣候類型,認識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特點。
    為什么亞洲氣候復雜多樣?
    引導學生從位置、范圍、地形等方面說明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
    分析亞洲氣候特點的成因,亞洲季風氣候特點及其對農(nóng)業(yè)造成的影響
    成因: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夏季風弱,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如果過少,就可能形成旱災。夏季風強,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如果過多,就可能形成水災。
    亞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2、亞洲分布面積最廣的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得出另一特點—大陸性氣候分布廣(距海洋遠,深入大洲大陸內部)
    3、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氣候類型且分布廣,得出亞洲氣候的又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jié)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
    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教育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
    結合活動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北美洲的氣候類型圖”認識北美洲的氣候分布,主要氣候類型。與亞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緯度范圍稍小些,高山高原貫穿兩部,因山地也呈現(xiàn)出氣候復雜多樣,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狹長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
    課后小結
    這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學習了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氣候特點,引導學生認識了季風氣候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
    人教版地理教學設計及反思 人教版地理教材分析篇四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遼闊的疆域》是八年級第一章的內容,它是中國地理的基礎章節(jié)。僅從教材內容看,它既是學習中國地理的起點,又是聯(lián)系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橋梁。就本節(jié)課而言是學生認識中國位置特點的延續(xù)和深入。教材通過大量的讀圖活動讓學生獨立獲取知識,體現(xiàn)了“新課標”的理念,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對學生今后的學習,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我國瀕臨的海洋、領海、內海、島嶼、半島及鄰國,知道我國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BR>    2、能力目標
    通過閱讀,查找地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語言表達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中國遼闊的疆域及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
    (三)教學難點和重點
    1、重點:要求學生理解我國地理位置及優(yōu)越性是本節(jié)的重點。
    2、難點:要求學生積極地參與課堂和課后活動是本節(jié)的難點。 (沒有難以理解的知識,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難點)
    二、教學方法
    1、讀圖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圖”中查找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找出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能力有一定的幫助。
    2、討論比較法:在學習我國的優(yōu)越時,設置課本p3的活動,對比我國與俄羅斯等國位置的比較,從而使學生對我國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認真閱讀地圖,記憶地理事物空間分布方法。
    2、指導學生運用地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讀圖能力和地理空間概念。
    3、開展謎語活動,活躍課堂氣氛。
    四、新課講述:
    導入:用謎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
    “藍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雞在其中,南北兩分它在北,東西二分它居東,頭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陸?!敝i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現(xiàn)象(中國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優(yōu)越
    1、半球位置
    我國位于北半球、東半球。
    2、緯度位置
    我國領土,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地區(qū),屬于北溫帶,沒有寒帶。
    3、海陸位置
    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有眾多的島嶼和港灣,是一個海陸兼?zhèn)涞膰摇?BR>    活動:評價我國地理位置的優(yōu)越性
    1、與俄羅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國的緯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說我國緯度位置的優(yōu)越性。 (圖)
    答:中國大部分在中緯度,溫帶面積廣大,有少部分在熱帶,為發(fā)展多種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2、與蒙古、日本相比,我國的海陸位置有什么不同?說說我國海陸位置的優(yōu)越性。 (圖)
    答:我國疆域遼闊,海陸兼?zhèn)?。東臨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帶來豐沛的降水,使我國東部氣候濕潤,又有利于海上的對外交往。
    (二)、 國土遼闊
    1、國土:是指主權國家管轄下的領土、領海和領空的總稱,通常涉及領土和領海。
    (附圖)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主航道匯合處(東經(jīng)135°),那里是祖國每天最先迎接太陽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約在凌晨2點20分。
    我國最西端:新疆烏恰縣帕米爾高原上(東經(jīng)73°),過國境線不遠處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國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緯4°)這里是一個隱沒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點距離海面還有17.5米。我國漁民歷來在這里捕撈作業(yè),海軍與科學考察船經(jīng)常在這里巡行和調查。
    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上(北緯53°)夏至日白晝長達17小時,東至日白晝短至7小時,是全國白晝最長與最短的地方,有“北極村”之稱。
    2、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羅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國的疆域綿長:陸上國界線長達20000多千米,相鄰的國家有14個。
    4、東臨“四海一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000多千米,分布著臺灣島、海南島、舟山群島和南海諸島。
    活動:
    1、閱讀世界政治地圖,按逆時針方向沿我國陸上疆界找出14個鄰國,沿我國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個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
    (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
    3、閱讀下圖,說說我國東西端的晨昏差異和南北的季節(jié)差異,并解釋原因。
    (三)補充:我國的領海與內海
    領海
    1、領海是指毗連某一國家海岸的水域,這個國家對這些水域實行專有管轄權。世界所有國家領海寬度都是由各國自行確定的,從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國確定領海寬度為12海里,一切外國飛機和軍用船舶未經(jīng)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許可,不得進入中國的領海和領海上空。
    2、我國瀕臨的海洋: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和臺灣島以東的太平洋海域。
    3、我國領海及內水的面積為37萬平方千米,管轄的海域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海洋大國之一。
    4、我國有美麗多樣的海洋環(huán)境,有富饒多樣的海洋資源。(參看教材上的閱讀材料)
    自然地理學上: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不大,僅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渤海)。
    內海
    政治地理學上:內海是指國家內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領海基線以內的海域,以及為陸地所包圍但是入口較狹的海灣和通向海洋的海峽(瓊州海峽是政治地理上的內海)。
    人教版地理教學設計及反思 人教版地理教材分析篇五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yè)、農(nóng)業(yè)、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qū)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fā),才能合理布局工業(yè)、農(nóng)業(yè)、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jié)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jié)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 說出我國人口總數(shù),
    2、 運用有關數(shù)據(jù)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 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 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5、 使學生明白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jié)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jié)的難點。本節(jié)教材出現(xiàn)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tǒng)計圖、柱狀統(tǒng)計圖、線狀統(tǒng)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jié)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jīng)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jié)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jié)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chuàng)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 感受130000000
    a. 多媒體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 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shù)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 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jié)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 我們來發(fā)現(xiàn):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fā)展狀況如何呢?
    a. 展示 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 公元0年---- 公元2000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fā)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 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xiàn)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 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
    1949-1990 變
    1990-2005 化 變慢,原因:計劃生育
    d. 計劃生育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fā)現(xiàn),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活動三 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qū)多,有的地區(qū)少,分布如何呢?
    a. 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 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qū)、分布概況。
    c. 展示人口密度圖 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 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 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 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 人口多
    2、 人口增長快、原因 國情→國策
    3、 國策:計劃生育
    二、 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這篇八年級地理說課稿:《中國人口》說課稿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