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我們對于所讀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的表達,它可以幫助我們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在寫讀后感時,要注重語言的表達和修辭的運用,使文章更加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在這里,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讀后感的示范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寫作。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一
今日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后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學習現當代小說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說,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蛟S是因為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感情小說,或許是因為和感情有關。感情總是一個完美的字眼,讓人浮想聯翩;感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為了感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為了感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感情”,是因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并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以往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tài)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后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最終如愿在一起“子君不在我這破屋里時,我什么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么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覺得,已經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說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仿佛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并且橐橐地逐漸臨近,——可是,往往又逐漸渺茫,最終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著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可是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此刻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BR> 可生活是太現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著很多物,事,人。因為油雞,因為阿隨,因為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終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愿意呆在家里。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境,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里,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里,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里。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為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余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只言片語。看起來同樣決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后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能夠沒有愛,能夠沒有愛人,但不能夠沒有自己。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愿高傲的死去,不愿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著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二
子君走了,涓生說:“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BR>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知道當她分明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著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發(fā)都粘在腦額上,兩只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于她的愛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于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不過后來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據,油雞們逐漸成為肴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嘆人是多么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說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而且變得更加徹底。愛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系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愛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愛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著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希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著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fā)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直都是那么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無私,以至于連回報都忽視了。不過,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著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三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人愛情和婚姻為題材的悲情小說。魯迅先生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憶了涓生從戀愛到失戀的過程,抒發(fā)了涓生的悲痛和懊悔。
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革命的時代,涓生的愛情而注定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愛情的悲劇是必定要歸罪于社會的,最起碼也是和社會有關系的。那時的愛情不像現在這樣自由,正因如此,涓生的愛情會受到社會的“迫害”。
生活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一樣,瑣碎、繁雜,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于是子君開始為幾只小油雞不快活,開始為阿隨煩心,開始日夜的操勞。生活的工整化也出現了,涓生每天的生活軌跡就是從家到局,再由局到家,子君每天就是生白爐子、煮飯、蒸饅頭,飼阿隨,飼油雞。生活雖然平淡,但卻安寧而幸福。但是晴天霹靂也有預兆的到來了,涓生丟了工作,這唯一的生活來源也沒有了。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比绻燥埑闪藛栴},那緊接著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就統統出現了。如何掙錢,如何節(jié)約家里的開支,而這時,在涓生看來,“子君的功業(yè),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涓生開始抱怨,為工作、為生活。在他看來,子君除了有些凄然外,依舊如故。油雞被吃了,阿隨終是沒有被吃掉,但是卻也養(yǎng)不起了,只好牽出去丟掉。子君在涓生的眼里開始變了,“頹廢、凄苦、無聊”到最后隨著阿隨的離去,而變成了“凄慘”甚至是“冰冷”的表情。其實,這個時候,子君的變化對一個女人來說,在那種環(huán)境下,是正常的。油雞、阿隨都是他們剛開始生活的時候就陪伴著他們的,現在一個一個都失去了,對于子君來說,她感到一種危機,就像是一種預兆,而這種預兆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永遠不能再像以前了。此時的涓生思想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其實,我一個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廣的很?,F在忍受著這樣的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痹谖铱磥?,也許子君正是想到了所以才這么做的。涓生受不了子君的冰冷的神情以及家里的冷清,開始躲著子君。
子君看出了涓生的冷漠,她為了要挽回這段感情,做了很大的努力?!靶χ臀艺劦竭€在會館時候的情形”“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這在涓生看來,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因為“我的話一出口,卻即刻變?yōu)榭仗?,這空虛又即刻發(fā)生反響,回到我的耳目里,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涓生很想明確的把心里的想法,可是沒有勇氣。因為不能將真實的想法告訴她,還必須要裝著很溫存的樣子,覺得自己特別的虛偽,并覺得很痛苦,甚至認為已經阻礙到自己去開辟新的生路了?!八ゾ毜乃枷牒突磉_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于這空虛卻并未自覺。她早已什么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這里涓生有做過努力嗎?有,可是他只是在刻意的去重復過去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刻意的去尋找遺失的美好。因為這種“重復”和“刻意”而使得那些努力變得那么的蒼白無力。最終,涓生放棄了他們的愛情。而子君也在一個昏黑的晚上被父親接了回去。
子君的死對于涓生來說,周圍的一切都變成了死寂??墒囚斞缚偸悄芸吹较M?,不管是《故鄉(xiāng)》里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是《藥》里瑜兒墳上平添了一圈紅白的花。這里,魯迅也給了涓生希望——阿隨——子君鐘愛的阿隨回來了。這就預示著新的生路就在眼前。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四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讀魯迅,別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傷逝》里,看到子君重復說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想到自己年輕時候也像個新青年一般,大膽妄為地滿心追求所謂的愛情與自由。兩個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結婚證才通知了雙方父母自己的婚事。我的母親在錯愕之余,對我跟他說:“你們兩個還可不可以改一下?你的年紀比她小,你做我們家的兒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聽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兩個又去了對方父母家里,當晚因為有了一張證書而名正言順地睡在了一起。
想想自己年輕時候的荒唐之舉,不由得啞然。
我想像著子君那時單純的模樣,她聽涓生說話的時候眼中閃耀著的光芒,想著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樹的新葉,怎樣短發(fā)盡是汗的忙碌著去做那直到無米下炊的飯,想著她跟官太太為油雞的那些瑣屑的爭吵,還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遺棄了的阿隨。
我無權去指責涓生的自私與始亂終棄。
他是真實的,起碼他敢于面對真實的自己。
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這也是真理。
起碼他們有過吉祥胡同那些安寧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為了她的愛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子君為什么死呢?她的生命隨愛而幻滅,她攥著他人的衣襟,她寄生于他人。她無顏背負著道德枷鎖,去看她父親與叔子的臉色。她父親接走了她,說明他父親是愛她的,無論這個孩子犯了錯,都還是容納著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愛她了。他在心里早已經念想幾次她的離去,甚至她的死了。
這篇愛情小說寫得如此的真實。而我的理解卻是這么的淺顯。
其中字句到今天讀來依舊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為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圖書館:
涓生的領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著,才可以有所追求,他是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愛,這段逝去的愛與創(chuàng)傷是屬于他的隱私,但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下一個人,愛一個人其實不必那么真實,應該學會說謊,那才是為了不傷害對方的的善意。
寒流來襲,蟄居簡出,看書上網,胡思亂想,倒是個好消遣。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五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fā)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
魯迅先生經過涓生的手記說:“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彼€沒說的話是:感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chuàng)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并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yōu)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日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向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夢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但或許最終還是不得不應對“現實”吧。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六
匈牙利是人裴多菲曾經說過:“生命曾可貴,愛情價更高”。在《傷逝》的頁面里,涓生和子君的.愛在起跑線處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淋漓盡致的詮釋了這一句唯美的詩。
相遇在人海,偶然的回眸,眼里飽蘸的深情一泄而出。寤寐思之,對方的一顰一笑。歲月里,笑顏,清眸,英姿,似繾綣的云朵,靜靜縈繞。為了這一段美好,兩個年輕人開始瘋狂的捍衛(wèi)愛情。
子君和叔叔鬧的不可開交,和幾個摯友絕交。親情、友情,為愛情敞開一條大道。熾熱的愛,像一團火呼呼的竄出,竄出封建社會的樊籠。他們拋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欣然走到了一起。
春暖花開之時,子君守著心里的柔情,果敢的邁出了第一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和涓生的愛情之花在這個季節(jié)開的那樣燦爛,強有力的吶喊是花朵肥沃的養(yǎng)分。這年暮春是幸福的,因為子君是愛涓生的,是那樣真誠、熱烈。
奈何?這已是暮春。
二人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忙碌開來。涓生用去了籌款的大部分,子君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環(huán)。終于,換來了寧靜的時光。
二、彷徨的深秋。
掙脫了束縛的子君忙碌起來,小油雞、阿隨,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整日還要忙著做菜。終日汗流滿面,短發(fā)貼在腦額上,兩只手也粗糙起來。涓生徘徊于工作局與家之間,每每還要幫子君生爐子、做飯、蒸饅頭。生活趨于另一種方式,與理想逐漸分離開。涓生似乎覺察,他開始懷念和子君沖突的樂趣,懷念和解后重生般得豁然;也開始不高興她和官太太的暗斗,痛心她近來的怯懦……。
10月9日,涓生被工作局辭退。
昏暗的燈光下,涓生瞥見子君凄然的臉,糾結于近日她的變化,躊躇著不知如何措辭……。仿佛,自己也變得懦弱。彷徨于二人的怯懦,終不見來時的歡笑,也望不清前方的路。
生活每況愈下,蕭瑟之日,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之花在凄厲的秋風中搖曳。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七
看了《傷逝》我真心體會到在那種被壓迫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戀愛自由的不可能性。在我看來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不僅在于封建保守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也有著主人公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社會大環(huán)境,在那個戀愛自由,婚姻自由還未成風的年代,封建主義下的戀愛限制仍約束著眾人,婚姻家長制這個大框框下,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戀愛不被當時的人看好,這在他們去租房時,就已經顯示了出來,新思想青年和女學生的戀愛,看上去郎才女貌,但在當時的人看來是多么的稀奇與古怪,在這種壓抑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種戀愛的自由自然不會有幸福美滿的結果。
其次,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特點也導致了這場愛情悲劇。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新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束縛,掙脫封建家庭囚牢,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是很叛逆的,也是很不容易的,然而這卻是與時代的不相容。但是她對愛情的堅定,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所沒有喊出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地選擇和涓生在一起,然而在她和涓生一起生活時,迫于生活壓力,逐漸成為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婦,為家庭瑣事而忙綠,為一點小事而爭吵。慢慢地,她由一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成一位世俗的女子,而涓生對他的感情也越來越淡,最終直至毀滅,而子君最終因被拋棄選擇走向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點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曾很勇敢,對愛情執(zhí)著充滿希望,但從本質上來講,他仍在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和懦弱。尤其是和子君在一起生活時,他的自私懦弱慢慢地把這段愛情推向毀滅的深淵,在他和子君租房的時候,他對眾人輕視的眼光感到不自在,他顧及其他人的猜疑,輕蔑的言語,然而子君卻并沒有那么多在意別人的眼,從這點也能看出,涓生作為新青年卻在思想上有一種不成熟性,他并未真正擺脫封建主義的條條框框,最終他們的愛情也走向終結。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八
從昨晚掌燈時分,一口氣讀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著,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實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時,我還拉住一個同事,不管她愿不愿聽,也強硬將整個故事的心理情節(jié)給她復述一遍。不知是我講的字句不漏還是她也有觸語生情的心態(tài),總之,她聽得入神,連連稱這與現代的愛情婚姻沒有什么區(qū)別。我便說,也許愛情原本就是沒有時代沒有年齡沒有國度的吧。但一想到現實中的他,那個連“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都不敢說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電腦邊,我怎么也坐不住,我聽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訴說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雖然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于社會解放的過程。那么現在呢?21世紀的愛情,創(chuàng)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復著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后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于是決定“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痹跊Q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辟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舍,其實,他早預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閑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后“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恐怕是錯誤了,因為子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再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如此經典的場面在21世紀已經視為珍寶,更何況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的一般,能夠滔滔誦。”。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其實我也不懷疑那個場面的真實,只是很明顯,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珊薜氖牵@個時候涓生并沒有顯示出在分手時“所謂真話”的.勇氣,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種“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那么他當時更應該對子君講出他的心態(tài),似乎在后來的描述中,他的各種對子君不滿情緒他都有所隱瞞,當然除了分手那一次來了個真實的。如果在當時尋住所的路上,他也來個真實的表白,或許會讓子君明悟一些,或許將不會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會淹沒子君死的悲劇。因為當時境態(tài)的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zhí)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九
從前,我對魯迅先生作品的了解僅僅局限在課本中學過的課文,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風箏》。也許是因為自身閱歷見聞不夠豐富,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來說似乎有些難以理解體味,自然也就對此不太感興趣。《傷逝》吸引我的原因是它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與婚姻為題材的作品。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看看當時社會背景下愛情是什么樣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涓生和子君自身也存在著性格缺陷,那也是使他們的愛情死滅的原因之一。涓生在向子君示愛時“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看來似乎浪漫的舉動,涓生回憶起來竟覺得很愧恧。
這或許是因為在涓生心中仍舊有一定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存留,認為男子給女子下跪是一件讓人慚愧的事。涓生并沒有真正完全地擺脫封建禮教束縛,并沒有真正完全地覺醒。涓生在面對他人鄙夷的眼神時“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相較于子君,“她卻是大無畏的,對于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zhèn)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涓生是怯懦的。涓生還是自私虛偽的。他想要自救,甚至2次希望子君死掉,“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薄啊彝蝗幌氲剿乃溃欢⒖套载?,懺悔了?!弊詈箐干鷮ψ泳f:“……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闭f得好像替子君著想,但實際上涓生不可能不知道離開了他的子君“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弊詈蠡蛟S會歸于一座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子君最后的確死了,就如涓生曾2次期待那樣,而子君的死訊涓生竟是從久不問候的世交那得知的,可見他對子君的漠不關心。子君雖然高喊“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是在與涓生同居后,子君轉變?yōu)榧彝ブ鲖D,變得軟弱了,很少看書了,“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短發(fā)都粘在腦額上;兩只手又只是這樣地粗糙起來?!薄白泳墓I(yè),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會因為油雞和房東太太吵開了。
經濟的困窘也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愛情的消亡。剛開始同居的時候,兩人都尋覓到了幸福,但隨著生活壓力的襲來,愛情面臨了極大的考驗。當涓生失去局里的工作后,他覺得“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子君的擔憂是很正常的,涓生卻對子君的變化心存芥蒂。“菜冷,是無妨的,然而竟不夠;有時連飯也不夠,雖然我因為終日坐在家里用腦,飯量已經比先前要減少得多?!庇袝r狗兒能吃到涓生都吃不到的羊肉,涓生自嘲“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边@說明兩人的生活已經很貧困了,連基本的吃飯生存問題都難解決了。在我看來,沒有經濟基礎,愛情很難維持,沒有面包的愛情注定失敗,有情飲水飽是不現實的。
總之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而成的。他們的愛情對于現在的青年戀愛與婚姻仍有一定的借鑒和警示意義我們要從中學習他們對愛情的勇敢追求,也要吸取教訓,正視生活的挑戰(zhàn)。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講述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但結局是一個悲劇。
從社會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的悲劇人生代表了魯迅在五四時期提出的一個問題——娜拉出走后怎么辦?從個人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這個人物暗含了新舊兩類女性的影子?!秱拧分械淖泳且詢筛泵婵壮霈F在讀者面前的。一個是會館時期的子君——我們也不妨把她稱作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無知,是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
最終子君離世,涓生愧疚,悲劇發(fā)生的原因及啟示是什么呢?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
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雖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但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悲劇。塵世中的女子,一旦心中有愛,真的可以變得難以想象的勇敢與無畏,但一旦愛情飄逝時,也足以把一個用情至深的女子打擊得一蹶不振,甚至如子君一樣,以死作結。這就是世世代代女子的不幸。
愛情的消失本來沒有錯,錯的是子君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全部。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同居,在那個封建時代肯定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涓生作為男性是無法體會的?!秱拧冯m說是以懺悔的形式寫的,但是,涓生并無過多的反省,“我已經記不清那時怎樣地將我的純真熱烈的愛表示給她。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已剩下了一些斷片子;同居以后的一兩個月,便連這些片斷也化作無可追蹤的夢影……”這應該算不上懺悔,假使子君沒有死,這份感情是否還像小說中涓生所祈禱的那樣會重來?是個未知數。
愛情剛開始時,涓生說,“……破屋里便漸漸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字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此時此刻,他倆的愛情如玫瑰般濃郁熱烈。
而當生活成為常態(tài)時,子君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出現,她必須做飯,做家務,養(yǎng)家禽,甚至和別的婦女口舌,種種的生活瑣事,使子君身上再難有以前的樣子,而涓生也開始為生計而厭倦了戀愛前的種種海誓山盟。這時的愛情,沒有了玫瑰,生活的重負已經覆蓋了那層浪漫,面包使愛情出現了危機。“子君的勇氣都失掉了,只為著阿隨悲憤,為著做飯出神……”涓生開始“……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只可惜他覺悟得太遲了。
激情是一時的,愛情應該是永恒的。涓生與子君的愛情,多半因激情而產生。文中記錄“這是我們交際了半年,又談起她在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親,她默想了一會之后,分明的,堅決地,沉靜的說了出來的話……而且說不出的狂喜……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這是子君在涓生激情的影響下說出的令涓生很震動的話。涓生后來“……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子君答應了涓生的求婚。
當激情過后,便是“……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的真的隔膜了?!变干_始后悔,重負感與厭倦感纏著他,從暗暗不滿,到公然給子君臉色看,再到逃避家并抱怨子君變得累贅,最后他殘忍無情地說出“我老實說罷: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的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牽掛他的事了……”。生活的不如意,周圍鄙視的眼光,已經在子君的心上刻下了一道傷痕,而涓生絕情的話,更是往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直接把子君推向了地獄。
涓生和子君不同的愛情觀,決定了他們的不同的性格心態(tài)及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壓迫和金錢困擾的沖擊下,最終難免分離的悲劇結局。
涓生和子君初始雖然真誠熱烈地相愛,但他們愛的內涵是不相同的。“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睂︿干裕瑦凼钦乙粋€可愛的人來愛并以此使生活充滿意義和色彩,愛是生活的一種點綴。所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涓生看來,則是男女間交往分合來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蓋著一種不愿負責任的自私、怯懦與虛偽,流露出一種特有的中國式大男子主義的心態(tài)。但對子君而言,愛則是找一個愛人以托附終身,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她看來僅是擇偶權利的自主而非擇偶行為的自由,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令人振奮的宣言的實質。子君把愛視為生活的全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這種折射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古老婦道觀的愛情觀念,使得她這樣一個實踐自由戀愛的新女性亦難免逃脫由尤物到累贅,最終被遺棄的悲劇命運。
涓生的愛情觀是浪漫的,子君的愛情觀是實在的,這種不同決定了戀愛過程中兩人心態(tài)行為的不同。涓生愛子君不可謂不真誠——一時不見則惶惶不可終日,僅僅一見心中便極大地快慰,但浪漫的、為生活要求點綴的愛情觀則使他難有應具的堅強和勇敢;而實在的,為生活找歸宿的愛情觀則使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對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zhèn)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浪漫的愛情觀則使涓生難免失望,那含淚下跪,使子君幸福的真摯求愛得逞之后,涓生帶有悔意地以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而視愛情為歸宿的子君卻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潑起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種滿足使她最終難免趨于平庸,和官太太為油雞和“阿隨”而無謂地爭吵,這無疑會使他倆之間最終出現差距及至隔膜。
問世間情為何物,誰也說不清楚。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眾說紛紜,但愿我們能從魯迅的《傷逝》中看清愛情。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一
一曲肝腸寸斷,幾多淚水辛酸。一對男女的不幸,整個時代的悲哀。當夢醒路無,人去樓空,逝者已逝,傷者徒傷。誰還在雨中為你們輕嘆?誰還在胡同寂寞徘徊?誰還在紫白的藤花下寄托哀思?《傷逝》捧在手心,思緒游于云端。愛情,這一亙古話題,于濃墨薄紙間被魯迅再次延續(xù)。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曾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笨梢娝鲝垚矍楸匦杞⒃谧杂傻幕A上,自由是愛情的翅膀,讓兩顆心都能在藍天上飛翔?;赝干c子君的情感歷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們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穩(wěn)定的工作,雖然“局里的生活,如鳥販子手里的禽鳥一般”,但最起碼不用為生計四處奔波,也可以供子君買些小草花和油雞。而子君受西方個性解放思想的熏陶,毅然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可以不顧叔父的堅決反對,自由地與涓生交往。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二
——寂寞是一個人面壁時的冷靜思考,讓你痛徹心扉。
蝴蝶飛不過滄海·子君。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子君是勇敢的。這并不僅僅因為她和涓生同住一個屋檐下,而是在那個封建禮教吃人的年代,她敢于尋求自己的真愛,選擇屬于自己的真實。要知道,她是一個身處在舊社會的女子,她身上所承載的指責聲和異樣眼光遠比涓生重得多??烧且驗樗龕垆干?,她敢于發(fā)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震懾人心的呼喊,她無視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因為那于她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當她和涓生在路上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甚至讓涓生都感到瑟縮時,她卻是大無畏的,依然鎮(zhèn)靜緩緩前行。面對這一切,坦然如之。
子君是真實的。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小油雞、阿隨,平淡的家務事,一個家庭應有的平凡幸福生活就在她的操持下建立起來。也許有人會覺得子君后來變得世俗了,失去了先前的勇氣激情與進步思想。但正是因為子君是真實的,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不像涓生那樣將生活、愛情完全理想化。她只是做出了她自己對生活的一種選擇罷了??梢哉f,子君的心不像從前那樣淡然安靜了。她沒有先前那么幽靜、善于體貼,會和小官太太因為小油雞而暗斗,每天忙于瑣碎的家務事,但這才是最最真實的生活。涓生說他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他看見了一切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們卻唯獨子君不在近旁。很顯然,他是在責備子君。他怪她失掉了最初的勇氣,怪她只為阿隨悲憤只為做飯出神,怪她再無信念心中所剩只有婦人之事??伤瑓s忘了輕輕地問自己一句:“這一切究竟是誰造成的?”
子君是善良的。失去阿隨,她開始變得冰冷。面對涓生的冷淡,她始終保持沉默,只能借涓生那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給自己以慰藉。一直到最后的最后,面對涓生的冷漠和背叛,她選擇了忠誠,忠誠于自己的愛情?;蛟S死亡不是唯一的道路,卻是最好的解脫。她將會重新得到自由,如果真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其實不是蝴蝶飛不過滄海,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三
讀《傷逝》最使人悲怒之處就在于:涓生在生活之中“求生活”,在路途之中求“出路”。然前路是渾暗曲險只一條,那么對“新的生路”的無名的、意外的、新的期待,又怎么不是虛空。從“虛空”到虛空,恐怕不能有新生,卻一定失了同路的子君了。
涓生的畏縮、自私甚至是他的幼稚,都在以他為敘事視點的文本中得以全現,而充當了“失語者”的子君的隕落又放大了兩人愛情結局之悲。這其中,涓生的變心是重重一擊,然而又可以說,兩人的愛情悲劇從最初之初就是注定了的,這種必定的命運又顯出社會的可怖。
“五四”以來,覺醒的新青年有三個顯著的類型:高級知識分子,知識女性和“女性”(傳統女性)。涓生屬頭一種,他們受到西方進步思潮的直接影響,視愛情為陣地,結愛人為戰(zhàn)友;知識女性,在這里指的是受過教育,有自我意識,懷自由追求的女性群體,她們受知識分子指引,由進步思潮感化,但仍免脫不去落后環(huán)境與自身根底的束縛;而“女性”,(這一屬名實為任性取之),則涵括社會的大多數,她們深處封建傳統禮俗之中,是困境中等待被解救的弱者,也自然成為“被創(chuàng)造”的首選。所謂“越是無路可走越能無畏直前”,“女性”覺醒的力量是最驚人的,她們一步步走向光明,新生為知識女性,但強光晃眼,眼睛適應了之后,所見的又是另一層困境了。
《傷逝》中,涓生屬高級知識分子,而子君正是受了涓生指引的知識女性,絕不能劃為與之同等的高級知識分子。(事實上,新時期鮮少有可視作高級知識分子的知識女性,而知識女性多由“女性”覺醒而來。)涓生、子君的悲劇正是從兩人不同的歸屬開始醞釀。
吸引涓生、子君走向一起的,是浪漫的愛情。對于高級知識分子的涓生而言,愛情是他能攻克的第一道,也是最關鍵的陣地。“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當子君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出這句話來時,于涓生而言,這是子君完全覺醒的標志,標志了涓生對其指引,甚至是對其創(chuàng)造的成功。所以搬到吉兆胡同以后,涓生眼里的子君應該是更無謂,更堅決,就如同自己一樣。兩人既是彼此的愛人,更是彼此的戰(zhàn)友。然而事實之中令涓生痛心的子君的“沉淪”又確是必然。其中的緣由就在于,愛情不是子君落實斗爭、補充力量的陣地,愛情就是子君的力量本身。子君,這個獲得新生的傳統女性,她的斗爭是選擇愛情而沖出封建枷鎖,她的無畏與決絕來源于拋棄原有生活的徹底。也正是因為盲目的愛,因為代價之重,所以子君視涓生為患難的伴侶,絕非戰(zhàn)友;她所求的是生存與生活,絕非斗爭。
兩人之間因著歸屬(身份)的不同而生了隔膜,這固有的隔膜又隨著兩人的相處轉化成不容忽視的矛盾。矛盾的雙方往往又各自是矛盾的:附在子君身上的矛盾有關生活與愛情,物質生活的狼狽和艱難大大擠壓了時間,抽空了心氣,這對兩人愛情的打擊是致命性的,相處與溝通變得短暫而不能盡心。然而生存又是愛情立足的前提,棄去生活基礎后的愛情只會浮空風散。所以在子君的眼里,唯一能抓住的是回憶。通過反復回憶不存在矛盾的戀愛之初,來留住心存希望的最后一點底氣。而涓生面臨的,卻是生活與“求生”的矛盾。涓生的為爭取新生活、新秩序、新世界而斗爭的理想,受著物質生活環(huán)境的嚴重束縛。為著理想的奮斗,涓生能“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是“容易生活”的,但歸根到底是不堅定,做不到堅定?!叭吮厣钪瑦鄄庞兴禁??!变干念I悟,于自己是一種對不可解的矛盾的讓步。也正是困于理想與生活矛盾之中的涓生,對子君、對愛情失了望。因為愛情本是涓生自以為能補充力量、助以堅定決心的一種信仰,一種武器,然而當浪漫的愛情力量轉而成為家庭實體,便反而只能消極地“捶著自己的衣角”。處在這樣的矛盾之中,涓生于是選擇了拋棄,也就是他眼中的逃離與解脫。而矛盾中的子君同時失去了生活與愛情,被選擇了消亡。
無論是涓生的拋棄,還是子君的為愛無畏,都是盲目的,幼稚的,都可以歸為盲目的理想主義。而這正是領著兩人一步步走向悲劇的那塊黑布。然而遮人眼目的黑布不會憑空飛來,黑布只是縮影,可怖社會的縮影。這里引來一個話外題:為什么是愛情,從戀愛到婚姻,成為了新時期新青年普遍的主要戰(zhàn)場與主要陣地?自然,婚戀本是封建禮圍困最深的方面,自由戀愛又是新青年最為親近也最迫切要爭取的權利。但一定還有一點,愛情是浪漫的,浪漫的最接近于理想,而理想主義是新青年最易吸收,也唯獨只能接近地到的。正如《傷逝》中可以讀到的,社會困境之深險到了可怖的地步,新青年是孤立無援的,愛情是他們最可能為之斗爭,最可能拿得到的,而婚戀所帶來的結合,又是他們眼中由個成群,充足勇氣的武器。他們似乎只能理想化地首先在愛情這個戰(zhàn)場開戰(zhàn),只能將愛情視作關鍵陣地。然而,即使如此,現實環(huán)境的冷酷依舊讓他們的斗爭走向虛空。于是他們逃脫出來,重新尋找“新的出路”,而“新的出路”恐怕又只是新的虛空。涓生的“拋棄與遺忘”值得憐憫。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四
《傷逝》一文采用“手記”的形式,以涓生的口吻回憶與子君的故事,包括與子君的交往、同居及分手……涓生和子君是一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懷著個性解放的強烈意愿,勇敢地沖出家庭結合在一起。最終卻因個人及社會歷史局限而分手,甚至于子君到底是死了。
我本以為,涓生在原先是不懂的,不懂子君為什么會兩人在一起后變得“世俗”。后來再看,發(fā)現涓生不是不懂,而是不敢承認。涓生到底還是一個卑怯者,是一個披著進步青年外衣的封建男人。他會學著西洋電影里,一條腿跪下,一手握著子君的手向其求愛,卻在心里感到愧恧,甚至永遠遺憾;他不頂社會生活壓力,想要與子君分手,并美其名曰“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這話乍聽之下,很是有些道理,但聯系實際再細想,涓生簡直無恥?。槭裁??——需要展開)[縱使涓生會“幫她生白爐子,煮飯,蒸饅頭”,但他究竟是不太管柴米油鹽的,不大會打理家庭的,他只愿生活在他的理想生活里,而不知曉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婚姻生活,不曉得當兩人住一起后,子君要面對的都有哪些煩瑣事,卻埋怨子君變了,變淺薄了,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了,覺得生活難以維系了,于是便要分手。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五
《傷逝》是涓生的手記,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懺悔,涓生說道:“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比欢谖铱磥恚干矁H僅是因著子君的死而懺悔,而悲傷,許下這般誓言;因著子君的死發(fā)現自己是自私的,因為自己的自私拋棄了子君,間接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若能重來一次,涓生許不會拋棄子君,但我堅信他們的故事依然會以悲劇結尾。因為時代的局限,封建的枷鎖仍然存在,依然有一群“堅貞”的“衛(wèi)道士”反對他們的結合;兩個人的性格弱點仍然存在,必不會一朝一夕改變,依然無法契合,依然會滋生隔閡與不快;而他們的愛情依然需要面包作為基石,沒有面包的愛情依舊是重重危機。
封建禮教仍然是那個時代最堅固最高聳難以逾越的墻,縱使主人公自己是“叛逆”的`,追求自由的,不在乎封建禮教、綱常倫理,可是當身邊大多數人都信奉綱常、崇拜禮教時,自己的心意還是那么堅定嗎?眾人皆道山中有老虎,而自己明知山中無虎也難免生出有虎的懷疑與忌憚,自己終究不會走上進山的路,就算不用為了生計而惆悵掙扎,愛情永遠不能跳出那個時代的局限?!督鸱凼兰摇分袃乳w之子金燕西愛上清貧女子冷清秋,為了追求她買下她隔壁的房子,帶她游山玩水,極盡浪漫。二人突破重重阻礙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也逃不開悲劇的結局,再浪漫的羅曼史最后也不過冷清秋輕聲一嘆“齊大非偶”,金冷二人的愛情一如子君與涓生,終究囚在了時代的牢籠里,門第之言,倫理之言,當身邊的人以封建古板的教條為信仰時,涓生與子君終究無法不在乎,無法一味地堅持自我。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六
《傷逝》是魯迅探索運用內心獨白的敘事方式寫作的一篇小說,這在魯迅的兩個主要的小說集《吶喊》和〈彷徨〉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在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籠罩著作者對于現實最痛苦的揭示,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悲劇性色彩。
《傷逝》是收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作品,也是他取材于現實小說藝術探索的后期作品。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以深沉的筆調為“新青年的自由愛情”唱了一曲挽歌,對人性的殘酷真實給予了清醒的揭示。
魯迅曾經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說到“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比绻麖聂斞附o悲劇所下的定義來看,《傷逝》無疑是一部真正的悲劇。
《傷逝》在魯迅的小說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是作者第一次以愛情為主題寫的小說,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這之前,作者曾經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發(fā)表了《隨感錄四十》在那篇小文章中魯迅指出“中國的男女大抵一對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著”,可是“愛情!可憐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中國人向來是不知道什么是愛情的,作為“中國人靈魂的孤獨探索者”,魯迅在文章結束時指出要讓“勾銷舊帳”,則必須“完全解放我們的孩子!”在魯迅看來,從孩子開始似乎還不至于讓人徹底對愛情絕望。但是到了《傷逝》中,兩個青年人涓生和子君,以極大的勇氣爭取到愛情,卻最終只有“悔恨和悲哀”,這未免讓人心生寒意。
如果說魯迅的《隨感錄》是一篇啟發(fā)愚昧的國人擺脫舊的傳統,勇敢的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的話,那么《傷逝》無疑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揭示出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斗爭之后的悲劇。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七
找來《傷逝》一讀,多少是為“魯迅唯一一部愛情小說”這個名頭。
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總會有個如子君的女孩兒:及肩短發(fā),條紋布衫子,玄色的裙子,黑皮鞋,還有臉上一笑就顯出來的酒窩。“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喊出了新時代的宣言,標志著個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覺醒。但誰曾想這純凈的愛情和決絕的勇氣竟過早地燃盡了她的生命。
涓生與子君談新文化,論雪萊的詩,或是家庭專制、男女平等……兩人相對,時而沉默,時而相視彼此。他們堅執(zhí)而盲目地愛著,絲毫察覺不到背后絲絲的不確定與危險。同居后,愛情便多了一個如影隨形的伙伴――生活。日子多了些油煙,少了起初的浪漫與寧靜。漸漸地,猜疑、不安打破了兩人原有的和諧,眼中曾經的彼此成了另一番模樣,最終,“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涓生親手打碎了他們早已斑駁的愛情。
當他再次回到住處,一切照舊,只是,沒了子君。她已隨父親回去,獨留了一句,“我去了”。涓生不久后偶然得知子君已故的消息,而他則將毀滅了的愛情深埋在心里,在悔恨與悲哀中生活下去。
愛情,亙古不變的話題,到了魯迅手里,依然動人,只是他把美好的東西在特定的時代打碎,拋出矛盾給讀者,悲劇中更多了幾分思辨。
這有關那個時代。子君是新女性,她接受新思想,希望自決命運,追求自主的愛情。但她的覺醒是跛腳的。個體的獨立有賴社會的進步,精神的自由更需文化的更新和物質基礎的支撐。愛情是水晶宮,但是構建它的仍是鋼筋鐵骨。社會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她們飛舞,自己稚嫩的翅膀又不夠健碩去披荊斬棘。子君的悲劇,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這有關生活。生活,簡單的兩個字,卻有太多的內容,可只一點,愛情決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否為第一要義也可以爭論。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睈矍椴皇强罩袠情w,她是生活大地上生出的苗,長成的樹,開出的花,結出的果。沒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再豪華絢麗的愛情大廈也會轟然坍塌。愛情是浪漫的和感性的,但支撐它的卻是現實和理性。子君的悲劇,源于她所立足的現實生活。
這有關愛情。愛情,內涵復雜,但它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八
魯迅寫的《傷逝》,是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我們一起來看看讀者們的閱讀心得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傷逝》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表面上,這是一部凄美的愛情故事(且不說主人公的原型),凄美的結局,最終來自于主人公的糾結。
故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1、愛情美好的開始。2、面對生活的彷徨。3、在殘酷的現實目前,愛情不堪一擊,甚至成為生存的絆腳石。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彷徨》集中上一篇文章——“幸福的家庭”,主人公的“目光”最終還是落在了字母a(是不是對應城市a?)上!他的理想最終被無情的現實擊打的破碎不堪!
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如一道鴻溝,跨越不過,“彷徨”而痛苦理想,是一種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是積極向上的愿望!
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如何,如果給“涓生”的未來推斷一下——不是孔已己第二便是閏土第二!
麻痹不振或者甘于屈服!
魯迅先生的作品《傷逝》選自他的小說選《彷徨》,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后的青年普遍關心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秱拧穼懙木褪亲泳弯干膽賽垡约捌淦茰邕^程。
小說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來描寫兩人曾經的熱烈的愛情和最后愛情破滅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沖破了重重的障礙,最后終于得到了他們的愛情和所謂的自由,然后在處處受到排擠的封建社會現實面前,這兩個知識分子并不能僅僅依靠他們的勇氣和“盲目的愛”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對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兩個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點,使得兩人越走越遠,最終出現了“所謂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消失了。
事實上,涓生愛上的是他眼中的那個勇敢的、果斷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從這樣的“分明的、堅決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希望,這樣的“輕飄飄”的愛是很不牢靠的,雖然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么虛幻,還夾雜著不安,一旦生活起來,幻想破滅,愛情也隨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愛著涓生,所以她能夠為了愛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這樣而已,面對涓生的變化和生活的壓力,她漸漸的不安起來,以至于用不停的“考驗”來給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后到底還是對她說了愛情的“消失”,這對于子君來說就是希望的幻滅,最終子君被父親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要去尋找新的出路,可是,并不成熟的他面對著黑暗的社會,也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他對于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的自責和悔恨、悲哀,小說的最后寫到“我向著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雖然所說的是,他不想面對黑暗,只想用遺忘和謊言來掩蓋,不讓自己的真實露出來,事實上卻是對于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控訴。
小說一如魯迅的一貫作風,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的問題,在黑暗社會中,戀愛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保退闳绱擞鋹倳r,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一
今日重讀了《傷逝》。
兩次讀后竟是不一樣的感覺。大學的時候學習現當代小說讀了魯迅先生的幾篇小說,這篇印象是比較深刻的了?;蛟S是因為這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篇感情小說,或許是因為和感情有關。感情總是一個完美的字眼,讓人浮想聯翩;感情又總是一個感傷的字眼,讓人悲情不已。
為了感情,子君與親人決絕;為了感情,涓生與朋友不再往來。用涓生的話講,這一切都是為了“所謂的感情”,是因為不理解。等真的理解了,這理解了的東西卻都變成了隔膜,并且是永久的。
涓生追求子君的時候,以往很仔細地研究過表示的態(tài)度,排列過措辭的先后,以及倘或遭了拒絕以后的情形。可是臨時似乎都無用,在慌張中,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
最終如愿在一起“子君不在我這破屋里時,我什么也看不見。在百無聊賴中,順手抓過一本書來,科學也好,文學也好,橫豎什么都一樣;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覺得,已經翻了十多頁了,可是毫不記得書上所說的事。只是耳朵卻分外地靈,仿佛聽到大門外一切往來的履聲,從中便有子君的,并且橐橐地逐漸臨近,——可是,往往又逐漸渺茫,最終消失在別的步聲的雜沓中了。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著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然而“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可是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加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此刻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真的隔膜了?!?BR> 可生活是太現實,太殘酷的事實,不斷地改變著很多物,事,人。因為油雞,因為阿隨,因為鄰居太太的眼神,這些很細微的小事情竟也是這樣地影響著人的情緒。慢慢的涓生感覺到家的虛空,感覺到比寒冬還寒冷的臉色。最終天天呆在圖書館也不愿意呆在家里。
受了冷落的子君內心該是怎樣的酸楚,無奈,她肯定也有無數個像涓生等待她的那種心境,可是這一切都在她日漸暗淡的眼神里,都在她剛紅潤起來又變得無彩的臉色上,都在她日趨失去的話語里,更在涓生提出分手時的無語里。
涓生提出分手是覺得無愛了,而子君依然深愛。當初為了愛和家人的決絕“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分手的時刻,也僅僅是在涓生無數個晚歸的時候,讓鄰居太太轉告一聲:告訴他,我走了。除了身上剩余的能夠涓生生活一陣子的銅板,沒有只言片語。看起來同樣決絕。確是如此傷情,從她不久后的離世即可知。
這是怎樣的一個女子,愛他的時候不顧一切,被離棄的時候,決然離開。愛,絕對是一個人的事情,沒有愛的糾纏只會失去更多。能夠沒有愛,能夠沒有愛人,但不能夠沒有自己。
太低微的死根本觸及不到悲喜,寧愿高傲的死去,不愿祈求愛人的一次回眸。
子君,這勇敢的女子,帶著這來不及回味的短暫的幸福,含愛而去。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二
子君走了,涓生說:“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BR> “傷逝”,子君的傷,涓生的傷,也勾起了我的傷。
子君愛涓生,是那樣地熱烈,那樣地純真。在那個受舊思想束縛的年代,一個弱女子為了追求自己的愛情,不惜與家人反目。我不知道當她分明堅決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又需要多大的勇氣。艱苦的生活,子君沒有半點抱怨,她總是用笑容去遮掩她的不樂。為了她愛的人,她傾注著全力去做飯,日夜的操心,她就這樣終日汗流滿面,短發(fā)都粘在腦額上,兩只手也粗糙起來。然而最終的最終,她還是沒有得到那份本應屬于她的愛情,子君幾乎付出了全部,然而還是輸給了現實。
涓生愛子君嗎?我想愛吧!愛開始的子君,愛逝去的子君。如果有這樣的女子為你付出全部,愛你多于愛自身,我想你也是愛的。只不過后來經歷了一些事情,某種東西蒙蔽了那份純真的愛吧!生活越來越拮據,油雞們逐漸成為肴饌,阿隨也被送走了,涓生看子君的頹唐,感嘆人是多么容易改變呵!當涓生孤身枯坐,回憶從前,竟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嗎,—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世界上并非沒有為了奮斗者而開的活路。如果說子君變了,那涓生必然變了,而且變得更加徹底。愛情與生活,為何硬要這樣聯系呢?子君沒有錯,涓生沒有錯,只是愛情太過脆弱,輸給了生活。
我同情子君,也為子君感到不值。那樣純真的人兒,只是為了尋求她的愛情,她付出了全部。不管生活多么困苦,她都竭力地呵護著她的愛人,然而結果是他不愛她了。精神上的打擊要比物質上的打擊更加沉重吧!子君的離開是必然的,她已經沒有任何留下的理由。子君死了,她連惟一的希望都破滅了,生存對她又有何意義,活著對她就是一種精神上的煎熬吧!或許有一天,涓生會明白子君的苦衷吧!他會發(fā)現子君沒有變,子君一直都是那么愛他,子君的付出是那么地無私,以至于連回報都忽視了。不過,子君等不及涓生的覺醒了,她是那樣地,帶著悔恨,永遠地逝去了。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三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以青年人愛情和婚姻為題材的悲情小說。魯迅先生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憶了涓生從戀愛到失戀的過程,抒發(fā)了涓生的悲痛和懊悔。
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革命的時代,涓生的愛情而注定成為時代的犧牲品,在那個黑暗的社會里愛情的悲劇是必定要歸罪于社會的,最起碼也是和社會有關系的。那時的愛情不像現在這樣自由,正因如此,涓生的愛情會受到社會的“迫害”。
生活無論在哪個時代都一樣,瑣碎、繁雜,無非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于是子君開始為幾只小油雞不快活,開始為阿隨煩心,開始日夜的操勞。生活的工整化也出現了,涓生每天的生活軌跡就是從家到局,再由局到家,子君每天就是生白爐子、煮飯、蒸饅頭,飼阿隨,飼油雞。生活雖然平淡,但卻安寧而幸福。但是晴天霹靂也有預兆的到來了,涓生丟了工作,這唯一的生活來源也沒有了。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比绻燥埑闪藛栴},那緊接著原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就統統出現了。如何掙錢,如何節(jié)約家里的開支,而這時,在涓生看來,“子君的功業(yè),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涓生開始抱怨,為工作、為生活。在他看來,子君除了有些凄然外,依舊如故。油雞被吃了,阿隨終是沒有被吃掉,但是卻也養(yǎng)不起了,只好牽出去丟掉。子君在涓生的眼里開始變了,“頹廢、凄苦、無聊”到最后隨著阿隨的離去,而變成了“凄慘”甚至是“冰冷”的表情。其實,這個時候,子君的變化對一個女人來說,在那種環(huán)境下,是正常的。油雞、阿隨都是他們剛開始生活的時候就陪伴著他們的,現在一個一個都失去了,對于子君來說,她感到一種危機,就像是一種預兆,而這種預兆很明顯,他們的生活永遠不能再像以前了。此時的涓生思想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其實,我一個人,是容易生活的,然而只要能遠走高飛,生路還寬廣的很?,F在忍受著這樣的生活壓迫的苦痛,大半倒是為她,但子君的識見卻似乎只是淺薄起來,竟至于連這一點也想不到?!痹谖铱磥?,也許子君正是想到了所以才這么做的。涓生受不了子君的冰冷的神情以及家里的冷清,開始躲著子君。
子君看出了涓生的冷漠,她為了要挽回這段感情,做了很大的努力?!靶χ臀艺劦竭€在會館時候的情形”“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這在涓生看來,更增加了他的痛苦。因為“我的話一出口,卻即刻變?yōu)榭仗?,這空虛又即刻發(fā)生反響,回到我的耳目里,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涓生很想明確的把心里的想法,可是沒有勇氣。因為不能將真實的想法告訴她,還必須要裝著很溫存的樣子,覺得自己特別的虛偽,并覺得很痛苦,甚至認為已經阻礙到自己去開辟新的生路了?!八ゾ毜乃枷牒突磉_無畏的言論,到底也還是一個空虛,而對于這空虛卻并未自覺。她早已什么書也不看,已不知道人的生活的第一著是求生,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往的了……”“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這里涓生有做過努力嗎?有,可是他只是在刻意的去重復過去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刻意的去尋找遺失的美好。因為這種“重復”和“刻意”而使得那些努力變得那么的蒼白無力。最終,涓生放棄了他們的愛情。而子君也在一個昏黑的晚上被父親接了回去。
子君的死對于涓生來說,周圍的一切都變成了死寂??墒囚斞缚偸悄芸吹较M?,不管是《故鄉(xiāng)》里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或是《藥》里瑜兒墳上平添了一圈紅白的花。這里,魯迅也給了涓生希望——阿隨——子君鐘愛的阿隨回來了。這就預示著新的生路就在眼前。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四
人到中年,寒冷雨夜,重讀魯迅,別又有一番滋味。
尤其是在《傷逝》里,看到子君重復說的“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就想到自己年輕時候也像個新青年一般,大膽妄為地滿心追求所謂的愛情與自由。兩個小青年跑去民政局打了結婚證才通知了雙方父母自己的婚事。我的母親在錯愕之余,對我跟他說:“你們兩個還可不可以改一下?你的年紀比她小,你做我們家的兒子,做老三的弟弟,如何?“聽了,我只是吃吃地笑了。
兩個又去了對方父母家里,當晚因為有了一張證書而名正言順地睡在了一起。
想想自己年輕時候的荒唐之舉,不由得啞然。
我想像著子君那時單純的模樣,她聽涓生說話的時候眼中閃耀著的光芒,想著她如何摘回那枯槐樹的新葉,怎樣短發(fā)盡是汗的忙碌著去做那直到無米下炊的飯,想著她跟官太太為油雞的那些瑣屑的爭吵,還有她的花白的瘦骨嶙峋的,直至被遺棄了的阿隨。
我無權去指責涓生的自私與始亂終棄。
他是真實的,起碼他敢于面對真實的自己。
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這也是真理。
起碼他們有過吉祥胡同那些安寧幸福的那些夜晚啊。子君為了她的愛情付出了高昂的代價。
子君為什么死呢?她的生命隨愛而幻滅,她攥著他人的衣襟,她寄生于他人。她無顏背負著道德枷鎖,去看她父親與叔子的臉色。她父親接走了她,說明他父親是愛她的,無論這個孩子犯了錯,都還是容納著她的生。
而涓生不再愛她了。他在心里早已經念想幾次她的離去,甚至她的死了。
這篇愛情小說寫得如此的真實。而我的理解卻是這么的淺顯。
其中字句到今天讀來依舊精彩而富有哲理。如涓生為逃避家中的冰冷而在圖書館:
涓生的領悟也很好,第一,他明白了人首先要活著,才可以有所追求,他是個積極進取的青年。
第二,他明白了愛,這段逝去的愛與創(chuàng)傷是屬于他的隱私,但從中他學會了如何去愛下一個人,愛一個人其實不必那么真實,應該學會說謊,那才是為了不傷害對方的的善意。
寒流來襲,蟄居簡出,看書上網,胡思亂想,倒是個好消遣。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五
《傷逝》是魯迅唯一一篇以青年男女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它講述了一個醒者與未醒者的悲哀故事,全文描述得細膩、細心、細事無非,尤其結尾那句“我要向著新的生路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更是提綱挈領、發(fā)人深思。
在《傷逝》描述的故事里,涓生是醒者,他雖然不致于象“狂人”那樣受眾多不醒者的排斥和貶損,但他也同樣有“狂人”般醒者的痛苦。子君是個未醒者的代表,“阿隨”雖然是子君的寵物狗,但它是子君未醒的象征,老觀念不就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嗎?所以,做為醒者為未醒者療救病痛,自然不可能“真話”就有效果的,有時適得其反。這樣,也就不難理解在小說《傷逝》中的結尾了。
魯迅先生經過涓生的手記說:“感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彼€沒說的話是:感情如果不時時更新、生長和創(chuàng)造,那就必定“傷逝”。聽說魯迅先生寫這篇小說的時候,正是和他的學生許廣平結合的時候,這在某種意義來講,小說對社會、對先生、對許廣平都是個警示。
其實找對象就和炒股一樣,必須分散投資,決不能孤注一擲,并且選擇的類型要多樣化,不能只關注“基本面”好的績優(yōu)股,或者急功近利地做“短線”,最好能今日買,明天就漲停;所謂“長線是金”,有時候找對一向潛力股將來可能獲得的收益會遠遠超乎想像!
如果把女人的相貌、身材、個性、人品等綜合起來用數字來表示其水準的話,那找一個60分左右的對我而言可能就是“實惠”,而70分左右的則是“現實”,80分左右的叫“夢想”,85分以上的,就是“夢幻”了。
我這一生都在追求“夢想”,但或許最終還是不得不應對“現實”吧。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六
匈牙利是人裴多菲曾經說過:“生命曾可貴,愛情價更高”。在《傷逝》的頁面里,涓生和子君的.愛在起跑線處就是這樣的狀態(tài),淋漓盡致的詮釋了這一句唯美的詩。
相遇在人海,偶然的回眸,眼里飽蘸的深情一泄而出。寤寐思之,對方的一顰一笑。歲月里,笑顏,清眸,英姿,似繾綣的云朵,靜靜縈繞。為了這一段美好,兩個年輕人開始瘋狂的捍衛(wèi)愛情。
子君和叔叔鬧的不可開交,和幾個摯友絕交。親情、友情,為愛情敞開一條大道。熾熱的愛,像一團火呼呼的竄出,竄出封建社會的樊籠。他們拋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欣然走到了一起。
春暖花開之時,子君守著心里的柔情,果敢的邁出了第一步。“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子君和涓生的愛情之花在這個季節(jié)開的那樣燦爛,強有力的吶喊是花朵肥沃的養(yǎng)分。這年暮春是幸福的,因為子君是愛涓生的,是那樣真誠、熱烈。
奈何?這已是暮春。
二人開始為自己的將來忙碌開來。涓生用去了籌款的大部分,子君賣掉了她唯一的金戒子和耳環(huán)。終于,換來了寧靜的時光。
二、彷徨的深秋。
掙脫了束縛的子君忙碌起來,小油雞、阿隨,成了她生活的一部分,整日還要忙著做菜。終日汗流滿面,短發(fā)貼在腦額上,兩只手也粗糙起來。涓生徘徊于工作局與家之間,每每還要幫子君生爐子、做飯、蒸饅頭。生活趨于另一種方式,與理想逐漸分離開。涓生似乎覺察,他開始懷念和子君沖突的樂趣,懷念和解后重生般得豁然;也開始不高興她和官太太的暗斗,痛心她近來的怯懦……。
10月9日,涓生被工作局辭退。
昏暗的燈光下,涓生瞥見子君凄然的臉,糾結于近日她的變化,躊躇著不知如何措辭……。仿佛,自己也變得懦弱。彷徨于二人的怯懦,終不見來時的歡笑,也望不清前方的路。
生活每況愈下,蕭瑟之日,子君與涓生的愛情之花在凄厲的秋風中搖曳。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七
看了《傷逝》我真心體會到在那種被壓迫的社會環(huán)境下,戀愛自由的不可能性。在我看來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不僅在于封建保守的社會大環(huán)境,也有著主人公自身的原因!
首先是社會大環(huán)境,在那個戀愛自由,婚姻自由還未成風的年代,封建主義下的戀愛限制仍約束著眾人,婚姻家長制這個大框框下,涓生和子君的自由戀愛不被當時的人看好,這在他們去租房時,就已經顯示了出來,新思想青年和女學生的戀愛,看上去郎才女貌,但在當時的人看來是多么的稀奇與古怪,在這種壓抑的社會環(huán)境下,這種戀愛的自由自然不會有幸福美滿的結果。
其次,主人公自身的性格特點也導致了這場愛情悲劇。在我看來,子君作為一位新時代女性,能夠沖破封建觀念束縛,掙脫封建家庭囚牢,毅然追求自己的愛情,這在當時是很叛逆的,也是很不容易的,然而這卻是與時代的不相容。但是她對愛情的堅定,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喊出了數千年來女性所沒有喊出的個性解放的呼聲,她不顧世俗的眼光,義無反顧地選擇和涓生在一起,然而在她和涓生一起生活時,迫于生活壓力,逐漸成為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婦,為家庭瑣事而忙綠,為一點小事而爭吵。慢慢地,她由一位思想解放的新女性轉變成一位世俗的女子,而涓生對他的感情也越來越淡,最終直至毀滅,而子君最終因被拋棄選擇走向死亡。
涓生,一個新時代的青年,雖然也有點新思想,但卻是不徹底的,剛開始的時候,他也曾很勇敢,對愛情執(zhí)著充滿希望,但從本質上來講,他仍在受封建思想的毒害,表現出守舊和懦弱。尤其是和子君在一起生活時,他的自私懦弱慢慢地把這段愛情推向毀滅的深淵,在他和子君租房的時候,他對眾人輕視的眼光感到不自在,他顧及其他人的猜疑,輕蔑的言語,然而子君卻并沒有那么多在意別人的眼,從這點也能看出,涓生作為新青年卻在思想上有一種不成熟性,他并未真正擺脫封建主義的條條框框,最終他們的愛情也走向終結。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八
從昨晚掌燈時分,一口氣讀到凌晨,一遍一遍,再逐字剖析著,就恍若文中的涓生和子君就是現實中的他和我。早上上班時,我還拉住一個同事,不管她愿不愿聽,也強硬將整個故事的心理情節(jié)給她復述一遍。不知是我講的字句不漏還是她也有觸語生情的心態(tài),總之,她聽得入神,連連稱這與現代的愛情婚姻沒有什么區(qū)別。我便說,也許愛情原本就是沒有時代沒有年齡沒有國度的吧。但一想到現實中的他,那個連“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都不敢說的他,我心里便黯然了......再回到電腦邊,我怎么也坐不住,我聽到我心里仍然在不停地訴說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作品,這是一篇悲情小說。作者以“涓生手記”的形式,回顧從戀愛到感情破滅這一年的經歷,用涓生的切身感受來抒發(fā)他曾有的熱烈的愛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獄的悔恨。
雖然涓生的故事發(fā)生在“五四”年代,在那個黑暗社會里,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獨立的問題,他們感情的破滅似乎還可以歸罪于社會解放的過程。那么現在呢?21世紀的愛情,創(chuàng)造在一個更進步更自由的時代,他們不會再經歷涓生的社會迫害,不必為“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的苦惱,也無需為求生而象涓生那樣“向著這求生的道路,是必須攜手同行,或奮身孤注”的決擇。但是,我們今天的愛情,卻因更加自由,一任的夢想還是重復著涓生的故事,一樣的愛了,逃了,最后拋棄他們曾經深愛過的女人,任她們自生自滅......
從涓生的個性心理描寫,我真實地感受到相愛至分手的殘酷,而血淋淋的愛情正是那個提倡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最后卻為了求生而離開子君的涓生親手埋葬的。涓生因為尚未忘卻的翅子的扇動,這在文中多處提到,而他又以為他的翅子又因子君“只知捶著一個人的衣角”而比先前頹唐得多......于是決定“那便是雖戰(zhàn)士也難于戰(zhàn)斗,只得一同滅亡?!痹跊Q定著他們只有分離才能開辟新的道路時,他又意識到“----我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這個時候他有一絲不舍,其實,他早預到子君沒有了他,只有死。因為子君“她自始自終,還希望我維持較久的生活......”就算這樣,涓生還是因為早晨的時間多,而計劃在閑談中,故意提起往事,似一個隱形的壞孩子,把那翻在心里折騰過的“所謂不虛偽的真話”對子君說了出來,而子君聽后“她的臉色陡然變成灰黃,死了似的”。直到“子君卻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涓生這才意識到當初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時那樣。”恐怕是錯誤了,因為子君“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涓生最后雖然也悔恨和悲哀了,但卻只能換來子君永遠的空虛,歡欣、愛、生活已經全都逝去了。這個時候,我想人只有在失去時才感到存在的可貴,這句話便是真理了。
再回顧涓生對待子君愛情的過程,這里可以看出他矛盾自私的陰暗面。追求子君的時候“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如此經典的場面在21世紀已經視為珍寶,更何況在那個世俗的年代。也難怪日后竟成了子君溫習的必修課,“我的言辭,竟至于讀熟了的一般,能夠滔滔誦。”。而涓生后來卻只當作是淺薄可笑的電影一閃。如此純真熱烈的求愛形式,竟被涓生自已踐踏了。其實我也不懷疑那個場面的真實,只是很明顯,涓生沖動的,甚至是不負責任的浪漫熱情,只能維持到得到子君的愛時,就成了“被質問,被考驗”的負累了。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但就算如此愉悅時,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珊薜氖牵@個時候涓生并沒有顯示出在分手時“所謂真話”的.勇氣,我想倘若涓生真是那種“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那么他當時更應該對子君講出他的心態(tài),似乎在后來的描述中,他的各種對子君不滿情緒他都有所隱瞞,當然除了分手那一次來了個真實的。如果在當時尋住所的路上,他也來個真實的表白,或許會讓子君明悟一些,或許將不會有后面的草率同居,更不會淹沒子君死的悲劇。因為當時境態(tài)的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坦然如入無人之境”,子君的愛是那樣的純真,那樣的執(zhí)著,她的眼里只有他,她的世界唯有愛情。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九
從前,我對魯迅先生作品的了解僅僅局限在課本中學過的課文,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風箏》。也許是因為自身閱歷見聞不夠豐富,魯迅先生的文章對我來說似乎有些難以理解體味,自然也就對此不太感興趣。《傷逝》吸引我的原因是它是魯迅先生唯一以青年戀愛與婚姻為題材的作品。我希望通過這篇文章看看當時社會背景下愛情是什么樣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涓生和子君自身也存在著性格缺陷,那也是使他們的愛情死滅的原因之一。涓生在向子君示愛時“身不由己地竟用了在電影上見過的方法了……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看來似乎浪漫的舉動,涓生回憶起來竟覺得很愧恧。
這或許是因為在涓生心中仍舊有一定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存留,認為男子給女子下跪是一件讓人慚愧的事。涓生并沒有真正完全地擺脫封建禮教束縛,并沒有真正完全地覺醒。涓生在面對他人鄙夷的眼神時“一不小心,便使我的全身有些瑟縮,只得即刻提起我的驕傲和反抗來支持”,相較于子君,“她卻是大無畏的,對于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zhèn)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涓生是怯懦的。涓生還是自私虛偽的。他想要自救,甚至2次希望子君死掉,“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她應該決然舍去,——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責,懺悔了?!薄啊彝蝗幌氲剿乃溃欢⒖套载?,懺悔了?!弊詈箐干鷮ψ泳f:“……況且你已經可以無須顧慮,勇往直前了。
你要我老實說;是的,人是不該虛偽的。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得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掛念地做事……?!闭f得好像替子君著想,但實際上涓生不可能不知道離開了他的子君“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親——兒女的債主——的烈日一般的嚴威和旁人的賽過冰霜的冷眼?!弊詈蠡蛟S會歸于一座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子君最后的確死了,就如涓生曾2次期待那樣,而子君的死訊涓生竟是從久不問候的世交那得知的,可見他對子君的漠不關心。子君雖然高喊“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但是在與涓生同居后,子君轉變?yōu)榧彝ブ鲖D,變得軟弱了,很少看書了,“她又這樣地終日汗流滿面,短發(fā)都粘在腦額上;兩只手又只是這樣地粗糙起來?!薄白泳墓I(yè),仿佛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會因為油雞和房東太太吵開了。
經濟的困窘也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愛情的消亡。剛開始同居的時候,兩人都尋覓到了幸福,但隨著生活壓力的襲來,愛情面臨了極大的考驗。當涓生失去局里的工作后,他覺得“那么一個無畏的子君也變了色,尤其使我痛心;她近來似乎也較為怯弱了。”“我真不料這樣微細的小事情,竟會給堅決的,無畏的子君以這么顯著的變化。”子君的擔憂是很正常的,涓生卻對子君的變化心存芥蒂。“菜冷,是無妨的,然而竟不夠;有時連飯也不夠,雖然我因為終日坐在家里用腦,飯量已經比先前要減少得多?!庇袝r狗兒能吃到涓生都吃不到的羊肉,涓生自嘲“我在這里的位置:不過是叭兒狗和油雞之間?!边@說明兩人的生活已經很貧困了,連基本的吃飯生存問題都難解決了。在我看來,沒有經濟基礎,愛情很難維持,沒有面包的愛情注定失敗,有情飲水飽是不現實的。
總之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影響而成的。他們的愛情對于現在的青年戀愛與婚姻仍有一定的借鑒和警示意義我們要從中學習他們對愛情的勇敢追求,也要吸取教訓,正視生活的挑戰(zhàn)。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
《傷逝》是魯迅先生的一部短篇小說,也可以說是唯一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小說。它講述兩個覺醒的知識分子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故事,但結局是一個悲劇。
從社會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的悲劇人生代表了魯迅在五四時期提出的一個問題——娜拉出走后怎么辦?從個人批評的角度來說,子君這個人物暗含了新舊兩類女性的影子?!秱拧分械淖泳且詢筛泵婵壮霈F在讀者面前的。一個是會館時期的子君——我們也不妨把她稱作戀愛時期的子君——這個子君在小說中是一個新女性的形象,果敢,有見識,有主見;而吉兆胡同時期的子君——即同居時期的子君——卻是一個舊女性的形象,怯弱,無知,是帶有中國舊時代烙印的傳統女性。
最終子君離世,涓生愧疚,悲劇發(fā)生的原因及啟示是什么呢?大概有以下的幾方面:
子君死了,為涓生而死,雖說是那個時代的悲劇,但更是子君把愛情當作人生終極目標的癡情女子的悲劇。塵世中的女子,一旦心中有愛,真的可以變得難以想象的勇敢與無畏,但一旦愛情飄逝時,也足以把一個用情至深的女子打擊得一蹶不振,甚至如子君一樣,以死作結。這就是世世代代女子的不幸。
愛情的消失本來沒有錯,錯的是子君把愛情當作生命的全部。子君選擇和涓生一起同居,在那個封建時代肯定要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涓生作為男性是無法體會的?!秱拧冯m說是以懺悔的形式寫的,但是,涓生并無過多的反省,“我已經記不清那時怎樣地將我的純真熱烈的愛表示給她。豈但現在,那時的事后便已模糊,夜間回想,早已剩下了一些斷片子;同居以后的一兩個月,便連這些片斷也化作無可追蹤的夢影……”這應該算不上懺悔,假使子君沒有死,這份感情是否還像小說中涓生所祈禱的那樣會重來?是個未知數。
愛情剛開始時,涓生說,“……破屋里便漸漸充滿了我的語聲,談家庭專制,談打破舊習慣,談男女平等,談伊字生,談泰戈爾,談雪萊……。她總是微笑點頭……”此時此刻,他倆的愛情如玫瑰般濃郁熱烈。
而當生活成為常態(tài)時,子君以一個家庭主婦的角色出現,她必須做飯,做家務,養(yǎng)家禽,甚至和別的婦女口舌,種種的生活瑣事,使子君身上再難有以前的樣子,而涓生也開始為生計而厭倦了戀愛前的種種海誓山盟。這時的愛情,沒有了玫瑰,生活的重負已經覆蓋了那層浪漫,面包使愛情出現了危機。“子君的勇氣都失掉了,只為著阿隨悲憤,為著做飯出神……”涓生開始“……回憶從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只可惜他覺悟得太遲了。
激情是一時的,愛情應該是永恒的。涓生與子君的愛情,多半因激情而產生。文中記錄“這是我們交際了半年,又談起她在這里的胞叔和在家的父親,她默想了一會之后,分明的,堅決地,沉靜的說了出來的話……而且說不出的狂喜……在不遠的將來,便要看見輝煌的曙色的。”這是子君在涓生激情的影響下說出的令涓生很震動的話。涓生后來“……照見我含淚握著她的手,一條腿跪了下去……”子君答應了涓生的求婚。
當激情過后,便是“……我也漸漸清醒地讀遍了她的身體,她的靈魂,不過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經更了解,揭去許多先前,以為了解而現在看來卻是隔膜,即所謂的真的隔膜了?!变干_始后悔,重負感與厭倦感纏著他,從暗暗不滿,到公然給子君臉色看,再到逃避家并抱怨子君變得累贅,最后他殘忍無情地說出“我老實說罷: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但這于你倒好的多,因為你更可以毫無牽掛他的事了……”。生活的不如意,周圍鄙視的眼光,已經在子君的心上刻下了一道傷痕,而涓生絕情的話,更是往傷口上撒了一把鹽,直接把子君推向了地獄。
涓生和子君不同的愛情觀,決定了他們的不同的性格心態(tài)及行為方式,同時,也決定了他們在社會壓迫和金錢困擾的沖擊下,最終難免分離的悲劇結局。
涓生和子君初始雖然真誠熱烈地相愛,但他們愛的內涵是不相同的。“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睂︿干裕瑦凼钦乙粋€可愛的人來愛并以此使生活充滿意義和色彩,愛是生活的一種點綴。所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涓生看來,則是男女間交往分合來去的平等和自由,在冠冕堂皇的外衣下,掩蓋著一種不愿負責任的自私、怯懦與虛偽,流露出一種特有的中國式大男子主義的心態(tài)。但對子君而言,愛則是找一個愛人以托附終身,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在她看來僅是擇偶權利的自主而非擇偶行為的自由,這就是“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一令人振奮的宣言的實質。子君把愛視為生活的全部,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幸福寄托在一個男人身上,這種折射著“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古老婦道觀的愛情觀念,使得她這樣一個實踐自由戀愛的新女性亦難免逃脫由尤物到累贅,最終被遺棄的悲劇命運。
涓生的愛情觀是浪漫的,子君的愛情觀是實在的,這種不同決定了戀愛過程中兩人心態(tài)行為的不同。涓生愛子君不可謂不真誠——一時不見則惶惶不可終日,僅僅一見心中便極大地快慰,但浪漫的、為生活要求點綴的愛情觀則使他難有應具的堅強和勇敢;而實在的,為生活找歸宿的愛情觀則使子君“卻是大無畏的,對這些全不關心,只是鎮(zhèn)靜地緩緩前行,坦然如入無人之境”。浪漫的愛情觀則使涓生難免失望,那含淚下跪,使子君幸福的真摯求愛得逞之后,涓生帶有悔意地以為那是“可笑甚而可鄙的”了;而視愛情為歸宿的子君卻陶醉于小家庭的幸福之中,她“逐日活潑起來”,“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種滿足使她最終難免趨于平庸,和官太太為油雞和“阿隨”而無謂地爭吵,這無疑會使他倆之間最終出現差距及至隔膜。
問世間情為何物,誰也說不清楚。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眾說紛紜,但愿我們能從魯迅的《傷逝》中看清愛情。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一
一曲肝腸寸斷,幾多淚水辛酸。一對男女的不幸,整個時代的悲哀。當夢醒路無,人去樓空,逝者已逝,傷者徒傷。誰還在雨中為你們輕嘆?誰還在胡同寂寞徘徊?誰還在紫白的藤花下寄托哀思?《傷逝》捧在手心,思緒游于云端。愛情,這一亙古話題,于濃墨薄紙間被魯迅再次延續(xù)。
匈牙利愛國詩人裴多菲曾說:“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笨梢娝鲝垚矍楸匦杞⒃谧杂傻幕A上,自由是愛情的翅膀,讓兩顆心都能在藍天上飛翔?;赝干c子君的情感歷程,不正暗合此道?同居前的日子,他們是自由的。涓生有一分穩(wěn)定的工作,雖然“局里的生活,如鳥販子手里的禽鳥一般”,但最起碼不用為生計四處奔波,也可以供子君買些小草花和油雞。而子君受西方個性解放思想的熏陶,毅然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可以不顧叔父的堅決反對,自由地與涓生交往。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二
——寂寞是一個人面壁時的冷靜思考,讓你痛徹心扉。
蝴蝶飛不過滄海·子君。
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子君是勇敢的。這并不僅僅因為她和涓生同住一個屋檐下,而是在那個封建禮教吃人的年代,她敢于尋求自己的真愛,選擇屬于自己的真實。要知道,她是一個身處在舊社會的女子,她身上所承載的指責聲和異樣眼光遠比涓生重得多??烧且驗樗龕垆干?,她敢于發(fā)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震懾人心的呼喊,她無視半瓶雪花膏和鼻尖的小平面,因為那于她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當她和涓生在路上遇到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甚至讓涓生都感到瑟縮時,她卻是大無畏的,依然鎮(zhèn)靜緩緩前行。面對這一切,坦然如之。
子君是真實的。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情。小油雞、阿隨,平淡的家務事,一個家庭應有的平凡幸福生活就在她的操持下建立起來。也許有人會覺得子君后來變得世俗了,失去了先前的勇氣激情與進步思想。但正是因為子君是真實的,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她不像涓生那樣將生活、愛情完全理想化。她只是做出了她自己對生活的一種選擇罷了??梢哉f,子君的心不像從前那樣淡然安靜了。她沒有先前那么幽靜、善于體貼,會和小官太太因為小油雞而暗斗,每天忙于瑣碎的家務事,但這才是最最真實的生活。涓生說他還未忘卻翅子的扇動,他看見了一切具有進步思想的人們卻唯獨子君不在近旁。很顯然,他是在責備子君。他怪她失掉了最初的勇氣,怪她只為阿隨悲憤只為做飯出神,怪她再無信念心中所剩只有婦人之事??伤瑓s忘了輕輕地問自己一句:“這一切究竟是誰造成的?”
子君是善良的。失去阿隨,她開始變得冰冷。面對涓生的冷淡,她始終保持沉默,只能借涓生那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給自己以慰藉。一直到最后的最后,面對涓生的冷漠和背叛,她選擇了忠誠,忠誠于自己的愛情?;蛟S死亡不是唯一的道路,卻是最好的解脫。她將會重新得到自由,如果真的有另一個世界的存在。
其實不是蝴蝶飛不過滄海,而是滄海的那一頭,早已沒有了等待……。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三
讀《傷逝》最使人悲怒之處就在于:涓生在生活之中“求生活”,在路途之中求“出路”。然前路是渾暗曲險只一條,那么對“新的生路”的無名的、意外的、新的期待,又怎么不是虛空。從“虛空”到虛空,恐怕不能有新生,卻一定失了同路的子君了。
涓生的畏縮、自私甚至是他的幼稚,都在以他為敘事視點的文本中得以全現,而充當了“失語者”的子君的隕落又放大了兩人愛情結局之悲。這其中,涓生的變心是重重一擊,然而又可以說,兩人的愛情悲劇從最初之初就是注定了的,這種必定的命運又顯出社會的可怖。
“五四”以來,覺醒的新青年有三個顯著的類型:高級知識分子,知識女性和“女性”(傳統女性)。涓生屬頭一種,他們受到西方進步思潮的直接影響,視愛情為陣地,結愛人為戰(zhàn)友;知識女性,在這里指的是受過教育,有自我意識,懷自由追求的女性群體,她們受知識分子指引,由進步思潮感化,但仍免脫不去落后環(huán)境與自身根底的束縛;而“女性”,(這一屬名實為任性取之),則涵括社會的大多數,她們深處封建傳統禮俗之中,是困境中等待被解救的弱者,也自然成為“被創(chuàng)造”的首選。所謂“越是無路可走越能無畏直前”,“女性”覺醒的力量是最驚人的,她們一步步走向光明,新生為知識女性,但強光晃眼,眼睛適應了之后,所見的又是另一層困境了。
《傷逝》中,涓生屬高級知識分子,而子君正是受了涓生指引的知識女性,絕不能劃為與之同等的高級知識分子。(事實上,新時期鮮少有可視作高級知識分子的知識女性,而知識女性多由“女性”覺醒而來。)涓生、子君的悲劇正是從兩人不同的歸屬開始醞釀。
吸引涓生、子君走向一起的,是浪漫的愛情。對于高級知識分子的涓生而言,愛情是他能攻克的第一道,也是最關鍵的陣地。“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當子君分明地,堅決地,沉靜地說出這句話來時,于涓生而言,這是子君完全覺醒的標志,標志了涓生對其指引,甚至是對其創(chuàng)造的成功。所以搬到吉兆胡同以后,涓生眼里的子君應該是更無謂,更堅決,就如同自己一樣。兩人既是彼此的愛人,更是彼此的戰(zhàn)友。然而事實之中令涓生痛心的子君的“沉淪”又確是必然。其中的緣由就在于,愛情不是子君落實斗爭、補充力量的陣地,愛情就是子君的力量本身。子君,這個獲得新生的傳統女性,她的斗爭是選擇愛情而沖出封建枷鎖,她的無畏與決絕來源于拋棄原有生活的徹底。也正是因為盲目的愛,因為代價之重,所以子君視涓生為患難的伴侶,絕非戰(zhàn)友;她所求的是生存與生活,絕非斗爭。
兩人之間因著歸屬(身份)的不同而生了隔膜,這固有的隔膜又隨著兩人的相處轉化成不容忽視的矛盾。矛盾的雙方往往又各自是矛盾的:附在子君身上的矛盾有關生活與愛情,物質生活的狼狽和艱難大大擠壓了時間,抽空了心氣,這對兩人愛情的打擊是致命性的,相處與溝通變得短暫而不能盡心。然而生存又是愛情立足的前提,棄去生活基礎后的愛情只會浮空風散。所以在子君的眼里,唯一能抓住的是回憶。通過反復回憶不存在矛盾的戀愛之初,來留住心存希望的最后一點底氣。而涓生面臨的,卻是生活與“求生”的矛盾。涓生的為爭取新生活、新秩序、新世界而斗爭的理想,受著物質生活環(huán)境的嚴重束縛。為著理想的奮斗,涓生能“忍受著這生活壓迫的苦痛”,是“容易生活”的,但歸根到底是不堅定,做不到堅定?!叭吮厣钪瑦鄄庞兴禁??!变干念I悟,于自己是一種對不可解的矛盾的讓步。也正是困于理想與生活矛盾之中的涓生,對子君、對愛情失了望。因為愛情本是涓生自以為能補充力量、助以堅定決心的一種信仰,一種武器,然而當浪漫的愛情力量轉而成為家庭實體,便反而只能消極地“捶著自己的衣角”。處在這樣的矛盾之中,涓生于是選擇了拋棄,也就是他眼中的逃離與解脫。而矛盾中的子君同時失去了生活與愛情,被選擇了消亡。
無論是涓生的拋棄,還是子君的為愛無畏,都是盲目的,幼稚的,都可以歸為盲目的理想主義。而這正是領著兩人一步步走向悲劇的那塊黑布。然而遮人眼目的黑布不會憑空飛來,黑布只是縮影,可怖社會的縮影。這里引來一個話外題:為什么是愛情,從戀愛到婚姻,成為了新時期新青年普遍的主要戰(zhàn)場與主要陣地?自然,婚戀本是封建禮圍困最深的方面,自由戀愛又是新青年最為親近也最迫切要爭取的權利。但一定還有一點,愛情是浪漫的,浪漫的最接近于理想,而理想主義是新青年最易吸收,也唯獨只能接近地到的。正如《傷逝》中可以讀到的,社會困境之深險到了可怖的地步,新青年是孤立無援的,愛情是他們最可能為之斗爭,最可能拿得到的,而婚戀所帶來的結合,又是他們眼中由個成群,充足勇氣的武器。他們似乎只能理想化地首先在愛情這個戰(zhàn)場開戰(zhàn),只能將愛情視作關鍵陣地。然而,即使如此,現實環(huán)境的冷酷依舊讓他們的斗爭走向虛空。于是他們逃脫出來,重新尋找“新的出路”,而“新的出路”恐怕又只是新的虛空。涓生的“拋棄與遺忘”值得憐憫。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四
《傷逝》一文采用“手記”的形式,以涓生的口吻回憶與子君的故事,包括與子君的交往、同居及分手……涓生和子君是一對被“五四”新思潮喚醒的青年人,懷著個性解放的強烈意愿,勇敢地沖出家庭結合在一起。最終卻因個人及社會歷史局限而分手,甚至于子君到底是死了。
我本以為,涓生在原先是不懂的,不懂子君為什么會兩人在一起后變得“世俗”。后來再看,發(fā)現涓生不是不懂,而是不敢承認。涓生到底還是一個卑怯者,是一個披著進步青年外衣的封建男人。他會學著西洋電影里,一條腿跪下,一手握著子君的手向其求愛,卻在心里感到愧恧,甚至永遠遺憾;他不頂社會生活壓力,想要與子君分手,并美其名曰“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是免得一同滅亡”。這話乍聽之下,很是有些道理,但聯系實際再細想,涓生簡直無恥?。槭裁??——需要展開)[縱使涓生會“幫她生白爐子,煮飯,蒸饅頭”,但他究竟是不太管柴米油鹽的,不大會打理家庭的,他只愿生活在他的理想生活里,而不知曉到底應該如何對待婚姻生活,不曉得當兩人住一起后,子君要面對的都有哪些煩瑣事,卻埋怨子君變了,變淺薄了,覺得沒有共同語言了,覺得生活難以維系了,于是便要分手。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五
《傷逝》是涓生的手記,是涓生在子君死后深深的懺悔,涓生說道:“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比欢谖铱磥恚干矁H僅是因著子君的死而懺悔,而悲傷,許下這般誓言;因著子君的死發(fā)現自己是自私的,因為自己的自私拋棄了子君,間接導致了子君的死亡。若能重來一次,涓生許不會拋棄子君,但我堅信他們的故事依然會以悲劇結尾。因為時代的局限,封建的枷鎖仍然存在,依然有一群“堅貞”的“衛(wèi)道士”反對他們的結合;兩個人的性格弱點仍然存在,必不會一朝一夕改變,依然無法契合,依然會滋生隔閡與不快;而他們的愛情依然需要面包作為基石,沒有面包的愛情依舊是重重危機。
封建禮教仍然是那個時代最堅固最高聳難以逾越的墻,縱使主人公自己是“叛逆”的`,追求自由的,不在乎封建禮教、綱常倫理,可是當身邊大多數人都信奉綱常、崇拜禮教時,自己的心意還是那么堅定嗎?眾人皆道山中有老虎,而自己明知山中無虎也難免生出有虎的懷疑與忌憚,自己終究不會走上進山的路,就算不用為了生計而惆悵掙扎,愛情永遠不能跳出那個時代的局限?!督鸱凼兰摇分袃乳w之子金燕西愛上清貧女子冷清秋,為了追求她買下她隔壁的房子,帶她游山玩水,極盡浪漫。二人突破重重阻礙走進了婚姻的殿堂,可也逃不開悲劇的結局,再浪漫的羅曼史最后也不過冷清秋輕聲一嘆“齊大非偶”,金冷二人的愛情一如子君與涓生,終究囚在了時代的牢籠里,門第之言,倫理之言,當身邊的人以封建古板的教條為信仰時,涓生與子君終究無法不在乎,無法一味地堅持自我。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六
《傷逝》是魯迅探索運用內心獨白的敘事方式寫作的一篇小說,這在魯迅的兩個主要的小說集《吶喊》和〈彷徨〉中可謂是獨一無二的。在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中,籠罩著作者對于現實最痛苦的揭示,呈現出一種深沉的悲劇性色彩。
《傷逝》是收在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作品,也是他取材于現實小說藝術探索的后期作品。在這篇作品中,作者以深沉的筆調為“新青年的自由愛情”唱了一曲挽歌,對人性的殘酷真實給予了清醒的揭示。
魯迅曾經在《再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說到“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比绻麖聂斞附o悲劇所下的定義來看,《傷逝》無疑是一部真正的悲劇。
《傷逝》在魯迅的小說中具有特殊的意義。他是作者第一次以愛情為主題寫的小說,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這之前,作者曾經在1919年1月的《新青年》上發(fā)表了《隨感錄四十》在那篇小文章中魯迅指出“中國的男女大抵一對或一群----一男多女-----的住著”,可是“愛情!可憐我不知道你是什么”。中國人向來是不知道什么是愛情的,作為“中國人靈魂的孤獨探索者”,魯迅在文章結束時指出要讓“勾銷舊帳”,則必須“完全解放我們的孩子!”在魯迅看來,從孩子開始似乎還不至于讓人徹底對愛情絕望。但是到了《傷逝》中,兩個青年人涓生和子君,以極大的勇氣爭取到愛情,卻最終只有“悔恨和悲哀”,這未免讓人心生寒意。
如果說魯迅的《隨感錄》是一篇啟發(fā)愚昧的國人擺脫舊的傳統,勇敢的去追求真正的愛情的話,那么《傷逝》無疑就是在這個基礎之上,揭示出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斗爭之后的悲劇。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七
找來《傷逝》一讀,多少是為“魯迅唯一一部愛情小說”這個名頭。
新文化運動背景下的愛情故事,總會有個如子君的女孩兒:及肩短發(fā),條紋布衫子,玄色的裙子,黑皮鞋,還有臉上一笑就顯出來的酒窩。“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她喊出了新時代的宣言,標志著個體意識和自主精神的覺醒。但誰曾想這純凈的愛情和決絕的勇氣竟過早地燃盡了她的生命。
涓生與子君談新文化,論雪萊的詩,或是家庭專制、男女平等……兩人相對,時而沉默,時而相視彼此。他們堅執(zhí)而盲目地愛著,絲毫察覺不到背后絲絲的不確定與危險。同居后,愛情便多了一個如影隨形的伙伴――生活。日子多了些油煙,少了起初的浪漫與寧靜。漸漸地,猜疑、不安打破了兩人原有的和諧,眼中曾經的彼此成了另一番模樣,最終,“我老實說罷:因為,因為我已經不愛你了!”,涓生親手打碎了他們早已斑駁的愛情。
當他再次回到住處,一切照舊,只是,沒了子君。她已隨父親回去,獨留了一句,“我去了”。涓生不久后偶然得知子君已故的消息,而他則將毀滅了的愛情深埋在心里,在悔恨與悲哀中生活下去。
愛情,亙古不變的話題,到了魯迅手里,依然動人,只是他把美好的東西在特定的時代打碎,拋出矛盾給讀者,悲劇中更多了幾分思辨。
這有關那個時代。子君是新女性,她接受新思想,希望自決命運,追求自主的愛情。但她的覺醒是跛腳的。個體的獨立有賴社會的進步,精神的自由更需文化的更新和物質基礎的支撐。愛情是水晶宮,但是構建它的仍是鋼筋鐵骨。社會沒有足夠的空間讓她們飛舞,自己稚嫩的翅膀又不夠健碩去披荊斬棘。子君的悲劇,無疑是那個時代的悲劇。
這有關生活。生活,簡單的兩個字,卻有太多的內容,可只一點,愛情決然不是它的全部,而是否為第一要義也可以爭論。涓生說:“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睈矍椴皇强罩袠情w,她是生活大地上生出的苗,長成的樹,開出的花,結出的果。沒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再豪華絢麗的愛情大廈也會轟然坍塌。愛情是浪漫的和感性的,但支撐它的卻是現實和理性。子君的悲劇,源于她所立足的現實生活。
這有關愛情。愛情,內涵復雜,但它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chuàng)造……。
傷逝大學讀后感篇十八
魯迅寫的《傷逝》,是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我們一起來看看讀者們的閱讀心得吧。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傷逝》讀后感,希望你喜歡。
表面上,這是一部凄美的愛情故事(且不說主人公的原型),凄美的結局,最終來自于主人公的糾結。
故事大致分為三個部分:1、愛情美好的開始。2、面對生活的彷徨。3、在殘酷的現實目前,愛情不堪一擊,甚至成為生存的絆腳石。
這不由得使我想起《彷徨》集中上一篇文章——“幸福的家庭”,主人公的“目光”最終還是落在了字母a(是不是對應城市a?)上!他的理想最終被無情的現實擊打的破碎不堪!
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差距,如一道鴻溝,跨越不過,“彷徨”而痛苦理想,是一種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是積極向上的愿望!
我不知道作者當時的心理狀態(tài)如何,如果給“涓生”的未來推斷一下——不是孔已己第二便是閏土第二!
麻痹不振或者甘于屈服!
魯迅先生的作品《傷逝》選自他的小說選《彷徨》,是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戀愛和婚姻為題材的做作品。
“五四”以后的青年普遍關心的是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秱拧穼懙木褪亲泳弯干膽賽垡约捌淦茰邕^程。
小說以涓生的口吻和切身感受來描寫兩人曾經的熱烈的愛情和最后愛情破滅的悲痛以及悔恨。涓生和子君沖破了重重的障礙,最后終于得到了他們的愛情和所謂的自由,然后在處處受到排擠的封建社會現實面前,這兩個知識分子并不能僅僅依靠他們的勇氣和“盲目的愛”好好地生活下去。面對著來自社會的壓力和兩個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方面的弱點,使得兩人越走越遠,最終出現了“所謂真的隔膜”,使得涓生對子君的愛情消失了。
事實上,涓生愛上的是他眼中的那個勇敢的、果斷的子君,是他想象中美好化了的子君,他從這樣的“分明的、堅決的”子君身上看到了中國女性的希望,這樣的“輕飄飄”的愛是很不牢靠的,雖然一開始的時候他們非常幸福,然而那幸福那么虛幻,還夾雜著不安,一旦生活起來,幻想破滅,愛情也隨之消失。子君大概是真愛著涓生,所以她能夠為了愛走出封建,奔向自由,追求個性的解放,但是,也只是這樣而已,面對涓生的變化和生活的壓力,她漸漸的不安起來,以至于用不停的“考驗”來給自己以信心,然而涓生最后到底還是對她說了愛情的“消失”,這對于子君來說就是希望的幻滅,最終子君被父親接了回去,在他人的冷眼中死去。
涓生在生活的過程中逐漸領悟到要去尋找新的出路,可是,并不成熟的他面對著黑暗的社會,也只能是摸索著前進,他對于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的自責和悔恨、悲哀,小說的最后寫到“我向著新的生路跨出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chuàng)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雖然所說的是,他不想面對黑暗,只想用遺忘和謊言來掩蓋,不讓自己的真實露出來,事實上卻是對于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和控訴。
小說一如魯迅的一貫作風,及其深刻地揭示了現實的問題,在黑暗社會中,戀愛和婚姻的自由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它只能是整個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
涓生和子君,小資產階級的理想與脆弱,經不起生活的考驗。
《傷逝》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小說短短一萬多字卻生動地描寫了子君與涓生從相戀同居到愛情破滅的全過程。語言簡短有力,思想內容深刻龐雜。
他們相愛的時候,涓生是這樣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為幸?!保退闳绱擞鋹倳r,他們走在路上,他仍會覺得到時時遇到別人的探索,譏笑,猥褻和輕蔑的眼光……可見,子君給他的幸福并沒有堅定他的愛情,他的勇氣在很早時段都已經暗地里隱藏著不穩(wěn)定性。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動很少,我們只能從涓生的想象中來尋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卻是鮮明無比的。尤其是于她的死對涓生全部的愛更是做了一個永恒,“子君總不會再來的了……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給與的真實的---無愛的人間死滅了!”而這種美好東西的毀滅,才更激起讀者隨之而來的悲情意識,也許這正是揭示出悲劇人物形象的實質吧,令到我不免再次為之噓唏心痛了。
涓生與子君的愛情悲劇,更讓我們看到了愛情底下的更多內幕,貧賤夫妻百事哀,誰對誰錯世說紛紜,希望傷逝能給我們帶來對愛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個催化劑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劇化進程。但我們應該值得借鑒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樣愛得失去了自我個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樣輕率地開始。還是那句老話:沒有足夠的水,就不要走進羅布泊。既然兩人決定了相愛,就應該相互扶持,共同進步,哪怕結局是一同滅亡,也要與愛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