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沖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讀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小學讀經遠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沖里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是更有“培養(yǎng)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梢娮x經的廢止并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范圍,不以經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后來成了小學教科書。又如清初人選注的《史記菁華錄》,價值和影響強然遠在“四書”注之下,可是也風行了幾百年,幫助初學不少。但到了現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了。
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家”對于經典的??焙陀栐b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jié)本——應該盡可能的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著呢。
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但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里。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出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略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墒侨绻x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孤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編撰者現在的意見,“概論”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著別的——其實什么都只有一點兒!
“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tǒng)的毛病。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分別標明歷史和語言,不再渾稱“國學”,確是正辦。這部書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綱領。但《詩》、《文》兩篇,卻還只能敘述源流;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的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談論。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tǒng)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chuàng)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
全篇的參考資料,開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隨處分別注明。也有襲用成說而沒有注出的,那是為了節(jié)省讀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讀物和考據的著作不同,是無需乎那樣嚴格的。末了兒,編撰者得謝謝雷海宗先生允許引用他…還沒有正式印行的《中國通史選讀》講義,陳夢家先生允我鈔了全份清稿,讓排印時不致有太多的錯字。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二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出發(fā),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導。當游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游者心里有個數,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獵奇的游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向導。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三
"經典常談",包含著"經典導讀"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當下,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而先生是真閱讀過經典之后才為大家認真介紹這些經典書目的,他知道讀者常見的誤區(qū)在哪里,他也知道讀者一般讀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從經典中讀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帶領讀者尋覓經典的有趣之處,知道趣味導讀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帶領讀者在趣味閱讀中,汲取經典的營養(yǎng)與力量。
總之,朱自清先生的這部《經典常談》確實激起了我對這些經典的閱讀興趣,即使書中提到的一些書我之前草草閱讀過,現在也是有再細讀的迫切需求。因為先生向我們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經典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趣味。
先生的導讀也啟示我們,閱讀應該自己尋求閱讀的趣味性,可以從先生的導讀開始,但也要主動發(fā)掘閱讀的趣味,這樣閱讀興趣才能得以持續(xù),才能展開真正的閱讀,也才能獲得更多的閱讀的愉悅與滿足。
感謝先生的這部書,提醒我,對一些經典的閱讀我還是荒疏了,閱讀經典的樂趣竟然被我忽略了。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四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選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經典古文叢書介紹和文藝雜談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h,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1919年開始發(fā)表詩歌,出版過多部散文集、詩集和雜文集。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在動蕩時期,又寫就了不少雜文,針砭時事。他不僅是是中國近代的散文家、詩人,也是一位以筆為武器的民主戰(zhàn)士。他也研究古典文學,以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還是散文,例如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麗雋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摯而樸實自然,意蘊悠長,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為一體在散文中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境界。在《詩的語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為詩是特別的東西,詩人也是特別的人。于是總是覺得詩是難懂的,對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態(tài)度,這實在是詩的一種損失。其實,詩不過是一種語言,精粹的語言。”這段話結開了我一直以為對詩的誤解,總以為詩相比較小說、散文等其他文體,是難以理解的,因此總是敬而遠之。但朱自清認為詩與文并無明顯的分界,“散文中有時有詩。詩中有時也有散文?!蓖恚膶W中的美亦無定論,不僅詩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時代而定。他的散文就體現了詩詞之美,既有韻律之美,也蘊含了豐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有力支持和參與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階層的知識階級。在《論雅俗共賞》中,追溯了雅俗共賞的淵源,以前的文學欣賞和創(chuàng)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后,門第垮臺打破了社會等級的固化,“士”和“民”之間的流通多了起來,宋代印刷術的'發(fā)達,士人和學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語錄、傳奇的流傳大概起于民間,使得古文和詩都逐漸走上雅俗共賞之路,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貼近了普羅大眾。到了近代,這種改變愈加明顯,白話文的提倡,以前不上士大夫臺面的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地位,歐化的新藝術等,都涌入了幾千年文化的古國。對此我們的態(tài)度是,不僅要雅俗共賞,更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于學習了解文學的方法,在《論百讀不厭》里略有涉及。他提出“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建議時至今日,仍極有價值。在這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文化也有了速食快餐的傾向,微信、網絡里的碎片化信息瓦解了人們閱讀長篇文學作品的耐心,各種平臺的領讀人帶著大家分段分篇提綱要領般地閱讀書籍,閱讀與文學鑒賞成為一門交易,只要能夠快速得到其中的知識即可,不再求精求實,不再花費大段時間一點點自我領悟。個人覺得有些遺憾。因為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經歷了時間和不同閱讀者的錘煉,需要花費時間沉靜下來慢慢閱讀,逐字領會。在序言里,朱自清還提到了經典訓練的必要性,“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薄W越自捨闹饾u興起后,對于古典文化的側重就減少了,雖然現在開始提倡讀詩詞,重溫經典,但一般大眾對于古典書籍的了解寥寥。在經典常談中,朱自清對于《說文解字》、《周易》、《四書》、《春秋》等古典作品進行了講解,追本溯源他們的歷史和經典意義,文章深入淺出,考據行文嚴謹,易于理解。無論是成人,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按圖索驥,通過文章里的介紹,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經典,進行深入的閱讀。正如他所說,希望讀者把本書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五
今天在我家的書店買書,書的封面還是那么的醒目。我看過之后,真的很感動。我的媽媽告訴我,《經典常談》讀了兩遍,其中一遍是一本《經典常談》,一本是《論語》。
《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和弟子共同成長的故事,它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論述了孔子的仁愛和學習的基本原則。
孔子的《論語》一書,是儒家學派中的經典之作,它有著許多的經典,它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包括論語、孟子、三國、天書等等,其中論語包括了孔子思想、學說、倫理、倫理和道德等五方面內容。論語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包括了孔子教學等方面的內容,包括了孔子治學思想、學說和教學思想的傳播、道德理念的滲透、思想精髓的培養(yǎng)、思想理念的形成、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及教育的創(chuàng)新等內容。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思而后行。這些話,說的是孔子是非常有道理的??鬃釉趯W習的第一個階段,就提出了學而不厭的學說。這個學說中,孔子的學說,不僅是孔子對學生的傳授,而且包括自己的學識、能力、修養(yǎng)、性格都有自己獨特的??捶ǎ@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在論語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就是說,孔子的論語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并用他的學說,提出了“知不足而改之,知困而奮,不患難而上學”等學的真理。這些學說中,孔子提出的“不患難而進取,知難而上進”,不僅是對孔子的學說提出的,更是對我們中國現代的經典之作出的最大的批判。
讀了《論語》的書,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學識、修養(yǎng)、性格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不要再去做一些別的什么事情了。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六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初代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分。這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對四書五經的獨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全書共13篇主要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里》,《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還有系統(tǒng)性的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歷史脈絡。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這本書,內容簡潔精辟,語言流暢不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還有這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較為強等。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文》因為文字不同,體現出了國家和民族的書面表達方式和思維是不一樣的。文字使人們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而且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讀完了朱子清先生的這本書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讀經典的意義。讀經典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而是通過閱讀古代經典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為了給希望讀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的門徑,讓他們面對豪如煙海的古代典籍?至于茫然無措。
這本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更是白華文通俗流暢的典范,容易激發(fā)讀者閱讀經典的興趣,從而親近經典,了解經典??梢哉f是《經典常談》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不二之選。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如果你們喜歡閱讀經典書籍,我向你們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喜歡。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七
朱自清先生在這本小書里不僅講述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經典:五經四書,而且講了歷史上的經典《春秋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以及諸子、辭賦的經典,其實《經典常談》是一部小而精的經典學史。
《說文解字》介紹了中國文字自古至今的演變史;《周易》講述了古代卦辭的簡要卜算;《尚書》簡述了古時人物的言語;《詩經》中的辭賦表達了春秋戰(zhàn)國各個國家的狀況;《禮》講述了古時傳統(tǒng)的禮數;《春秋》是古代計事史書的通史;《四書》講述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戰(zhàn)國策》說了戰(zhàn)時人們的'智慧;《史記》《漢書》寫出兩漢繁盛興衰;《諸子》寫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辭賦》《詩》《文》講出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
這兩本名著向我們講述了深刻的道理,為我們灌輸了語言的文學。保爾那大無畏的精神令我感動,他那百折不撓,堅強的精神令我敬佩,我也應該學習那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朱自清先生的細膩文筆向我介紹了中國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蘊,我也應該常常閱讀這些經典的文學。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八
“經典名著”就是我們中小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雖然之前也看過,但是真正接觸的時候,卻還是感覺有太多東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經過一個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來不是那么簡單的。
“經典名著”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之一。這些財富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這些財富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之所在。
讀了《經典常談》之后覺得這門課很有意思,這門課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升華,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經典常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一個展示,它讓我們了解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涵,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現在的主要精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華之寶,也是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華。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一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本書所謂經典是廣義的用法,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要讀懂這些書,特別是經、子,得懂“小學”,就是文字學,所以《說文解字》等書也是經典的一部分。我國舊日的教育,可以說整個兒是讀經的教育。經典訓練成為教育的唯一的項目,自然偏枯失調;沖且從幼童時代就開始,學生食而不化,也徒然摧殘了他們的精力和興趣。新式教育施行以后,讀經漸漸廢止。民國以來雖然還有一兩回中小學讀經遠動,可是都失敗了,大家認為是開倒車。
另一方面,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國文課程標沖里卻有“使學生從本國語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的話,高中的標準是更有“培養(yǎng)學生讀解古書,欣賞中國文學名著之能力”的話。初、高中的國文教材,從經典選錄的。也不少??梢娮x經的廢止并不就是經典訓練的廢止,經典訓練不但沒有廢止,而且擴大了范圍,不以經為限,又按著學生程度選材,可以免掉他們囫圇吞棗的弊病。這實在是一種進步。
我國經典,未經整理,讀起來特別難,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結果是敬而遠之。朱子似乎見到了這個,他注“四書”,一種作用就是使“四書”普及于一般人。他是成功的,他的“四書”注后來成了小學教科書。又如清初人選注的《史記菁華錄》,價值和影響強然遠在“四書”注之下,可是也風行了幾百年,幫助初學不少。但到了現在這時代,這些書都不適用了。
我們知道清代“漢學家”對于經典的??焙陀栐b貢獻極大。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jié)本——應該盡可能的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這需要見解、學力和經驗,不是一個人一個時期所能成就的商務印書館編印的一些《學生國學叢書》,似乎就是這番用意,但離我們理想的標準還遠著呢。
理想的經典讀本既然一時不容易出現,有些人便想著先從治標下手。顧頡剛先生用淺明的但話文譯《尚書》,又用同樣的文體寫《漢代學術史略》,用意便在這里。這樣辦雖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親近經典,卻能啟出他們的興趣,引他們到經典的大略上去。這部小書也只是向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讀者能把它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編撰者將自己慶幸,在經典訓練上,盡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兒??墒侨绻x者念了這部書,便以為已經受到了經典訓練,不再想去見識經典,那就是以筌為魚,未免孤負編撰者的本心了。
這部書不是“國學概論”一類。照編撰者現在的意見,“概論”這名字容易教讀者感到自己滿足;“概論”里好像什么都有了,再用不著別的——其實什么都只有一點兒!
“國學”這名字,和西洋人所謂“漢學”一般,都未免籠統(tǒng)的毛病。國立中央研究院的歷史語言研究分別標明歷史和語言,不再渾稱“國學”,確是正辦。這部書以經典為主,以書為主,不以“經學”“史學”“諸子學”等作綱領。但《詩》、《文》兩篇,卻還只能敘述源流;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的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談論。書中各篇的排列,按照傳統(tǒng)的經、史、子、集的順序;并照傳統(tǒng)的意見,將“小學”書放在最前頭。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chuàng)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
全篇的參考資料,開列在各篇后面;局部的,隨處分別注明。也有襲用成說而沒有注出的,那是為了節(jié)省讀者的注意力;一般的讀物和考據的著作不同,是無需乎那樣嚴格的。末了兒,編撰者得謝謝雷海宗先生允許引用他…還沒有正式印行的《中國通史選讀》講義,陳夢家先生允我鈔了全份清稿,讓排印時不致有太多的錯字。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二
最近讀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自朱自清先生逝世已62年,看了這本書,書中字里行間都閃現出他嚼飯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追懷不已,并為其短暫的生命而惋惜。
書中從普及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目的出發(fā),對《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禮》、《春秋》、三傳、《國語》、《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十多種中華文化經典和諸子百家思想,以及詩、文、賦等文學體裁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和分析,為廣大青年解讀中華文化經典開啟門徑。語言簡潔明快,把握精髓,是難得的導讀精品。
作者在書的序言中闡述了何謂經典,經典就是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遺產由中國文字記載下來的東西。然后說明經典都包括哪些書籍,這些書籍共有十三種。這十三種書籍的作者,產生的原因,書的內容,及該書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分別逐一地作了介紹,這種夾敘夾議的過程就構成了全書的內容。這本書既可以看做是散文集,又可以看做是教科書,因為朱先生在書的序言里說,經典訓練是中等以上教育里的必要項目之一。他的這一主張得到當時教育部的認可和教育界許多人士的贊同。
如果把接觸經典的人比作游客,那么朱先生很像一位向導。當游客想要參觀一個巖洞時,他先在洞外給講說一番,讓游者心里有個數,不至于進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個好向導,自己在里面摸熟了,知道巖洞的成因和演變,能按真際講說,絕不會說這兒是二龍戲珠;那兒是八仙過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獵奇的游客自然歡迎這樣的向導。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三
"經典常談",包含著"經典導讀"更深一層次的含義。當下,年輕一代對我們華夏文化的關注越來越少,能以這樣的方式來為我們的古代文化做一個詮釋、代言,一定程度上也能讓我們的華夏文化得以更好地流傳。
而先生是真閱讀過經典之后才為大家認真介紹這些經典書目的,他知道讀者常見的誤區(qū)在哪里,他也知道讀者一般讀不下去的。原因在哪里。他是真正從經典中讀出了趣味,也知道如何帶領讀者尋覓經典的有趣之處,知道趣味導讀的重要性,知道如何帶領讀者在趣味閱讀中,汲取經典的營養(yǎng)與力量。
總之,朱自清先生的這部《經典常談》確實激起了我對這些經典的閱讀興趣,即使書中提到的一些書我之前草草閱讀過,現在也是有再細讀的迫切需求。因為先生向我們展示了所站角度不同,思考方向不同,同一部經典會給人帶來不同的審美趣味。
先生的導讀也啟示我們,閱讀應該自己尋求閱讀的趣味性,可以從先生的導讀開始,但也要主動發(fā)掘閱讀的趣味,這樣閱讀興趣才能得以持續(xù),才能展開真正的閱讀,也才能獲得更多的閱讀的愉悅與滿足。
感謝先生的這部書,提醒我,對一些經典的閱讀我還是荒疏了,閱讀經典的樂趣竟然被我忽略了。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四
《經典常談文藝十六講》選取的是朱自清先生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有關經典古文叢書介紹和文藝雜談的一些短篇。朱自清,原名自華,號秋實,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紹興,出生于江蘇省東??h,后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1919年開始發(fā)表詩歌,出版過多部散文集、詩集和雜文集。自幼繼承父輩的家學淵源,積極參加新文學運動,在動蕩時期,又寫就了不少雜文,針砭時事。他不僅是是中國近代的散文家、詩人,也是一位以筆為武器的民主戰(zhàn)士。他也研究古典文學,以認真嚴謹的態(tài)度從事教學和文學研究,曾與葉圣陶合著《國文教學》等書。
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對他最熟悉的作品還是散文,例如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背影》《荷塘月色》片段,他的文字清麗雋永,善于融情入景即景抒情,情感真摯而樸實自然,意蘊悠長,令人回味不止。朱自清喜愛古典詩詞,對古典詩詞非常熟悉。他寫散文時能信手拈來使詩詞的意境與散文的意境融為一體在散文中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境界。在《詩的語言》一篇中,他就提出“普通人多以為詩是特別的東西,詩人也是特別的人。于是總是覺得詩是難懂的,對它采取干脆不理的態(tài)度,這實在是詩的一種損失。其實,詩不過是一種語言,精粹的語言。”這段話結開了我一直以為對詩的誤解,總以為詩相比較小說、散文等其他文體,是難以理解的,因此總是敬而遠之。但朱自清認為詩與文并無明顯的分界,“散文中有時有詩。詩中有時也有散文?!蓖恚膶W中的美亦無定論,不僅詩要美,文也要美,都因時代而定。他的散文就體現了詩詞之美,既有韻律之美,也蘊含了豐富的情感。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有力支持和參與者,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十九世紀二十世紀之交是個新時代,新時代帶來了新文化,產生了不同于士大夫階層的知識階級。在《論雅俗共賞》中,追溯了雅俗共賞的淵源,以前的文學欣賞和創(chuàng)作主要是文人雅客的事情,但自唐朝安史之亂以后,門第垮臺打破了社會等級的固化,“士”和“民”之間的流通多了起來,宋代印刷術的'發(fā)達,士人和學校的增多,都促使文化的普及高于以前的朝代。語錄、傳奇的流傳大概起于民間,使得古文和詩都逐漸走上雅俗共賞之路,傳統(tǒng)文化的變遷貼近了普羅大眾。到了近代,這種改變愈加明顯,白話文的提倡,以前不上士大夫臺面的詞曲和小說戲劇都有了正經地位,歐化的新藝術等,都涌入了幾千年文化的古國。對此我們的態(tài)度是,不僅要雅俗共賞,更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關于學習了解文學的方法,在《論百讀不厭》里略有涉及。他提出“經典文字簡短,意思深長,要多讀,熟讀,仔細玩味,才能了解和體會。”古人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這個建議時至今日,仍極有價值。在這個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文化也有了速食快餐的傾向,微信、網絡里的碎片化信息瓦解了人們閱讀長篇文學作品的耐心,各種平臺的領讀人帶著大家分段分篇提綱要領般地閱讀書籍,閱讀與文學鑒賞成為一門交易,只要能夠快速得到其中的知識即可,不再求精求實,不再花費大段時間一點點自我領悟。個人覺得有些遺憾。因為流傳下來的經典作品經歷了時間和不同閱讀者的錘煉,需要花費時間沉靜下來慢慢閱讀,逐字領會。在序言里,朱自清還提到了經典訓練的必要性,“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薄W越自捨闹饾u興起后,對于古典文化的側重就減少了,雖然現在開始提倡讀詩詞,重溫經典,但一般大眾對于古典書籍的了解寥寥。在經典常談中,朱自清對于《說文解字》、《周易》、《四書》、《春秋》等古典作品進行了講解,追本溯源他們的歷史和經典意義,文章深入淺出,考據行文嚴謹,易于理解。無論是成人,或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都可以按圖索驥,通過文章里的介紹,選取自己感興趣的經典,進行深入的閱讀。正如他所說,希望讀者把本書當作一只船,航到經典的海里去。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五
今天在我家的書店買書,書的封面還是那么的醒目。我看過之后,真的很感動。我的媽媽告訴我,《經典常談》讀了兩遍,其中一遍是一本《經典常談》,一本是《論語》。
《論語》一書是孔子的弟子、弟子和弟子共同成長的故事,它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論述了孔子的仁愛和學習的基本原則。
孔子的《論語》一書,是儒家學派中的經典之作,它有著許多的經典,它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包括論語、孟子、三國、天書等等,其中論語包括了孔子思想、學說、倫理、倫理和道德等五方面內容。論語的內容十分的豐富多彩,包括了孔子教學等方面的內容,包括了孔子治學思想、學說和教學思想的傳播、道德理念的滲透、思想精髓的培養(yǎng)、思想理念的形成、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及教育的創(chuàng)新等內容。
在論語中孔子提出了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三思而后行。這些話,說的是孔子是非常有道理的??鬃釉趯W習的第一個階段,就提出了學而不厭的學說。這個學說中,孔子的學說,不僅是孔子對學生的傳授,而且包括自己的學識、能力、修養(yǎng)、性格都有自己獨特的??捶ǎ@是我們中國古代的經典之作。在論語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就是說,孔子的論語中,孔子提出的“不求甚解,但求精于圣人”,并用他的學說,提出了“知不足而改之,知困而奮,不患難而上學”等學的真理。這些學說中,孔子提出的“不患難而進取,知難而上進”,不僅是對孔子的學說提出的,更是對我們中國現代的經典之作出的最大的批判。
讀了《論語》的書,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學識、修養(yǎng)、性格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鑒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們也要向孔子學習,不要再去做一些別的什么事情了。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六
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一書,《經典常談》是朱自清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初代為中學生撰寫的一部分。這本書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文化的基本知識,還包括了朱自清先生對四書五經的獨有的理解。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全書共13篇主要包括《說文解字》,《周易》,《尚書》,《詩經》,《三里》,《春秋三傳》,《四書》,《戰(zhàn)國策》,《史記漢書》,《諸子》,《辭賦》,《詩》,《文》,還有系統(tǒng)性的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歷史脈絡。
朱自清先生的《經典常談》這本書,內容簡潔精辟,語言流暢不僅有高度和深度,更有大眾所能接受的廣度,還有這是一本寫給中學生看的書。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較為強等。在這本書中,我最喜歡《文》因為文字不同,體現出了國家和民族的書面表達方式和思維是不一樣的。文字使人們進入有歷史記錄的文明社會。而且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不可缺少的部分。
讀完了朱子清先生的這本書后,我更加深入的理解了讀經典的意義。讀經典不僅僅是要學習知識而是通過閱讀古代經典汲取先賢的智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等。
這本書的主題思想是為了給希望讀經典的中學生做個向導,指點閱讀的門徑,讓他們面對豪如煙海的古代典籍?至于茫然無措。
這本書對經典的梳理與講解,不僅通俗流暢,深入淺出,更是白華文通俗流暢的典范,容易激發(fā)讀者閱讀經典的興趣,從而親近經典,了解經典??梢哉f是《經典常談》是讀者概覽中國古典文學的不二之選。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如果你們喜歡閱讀經典書籍,我向你們推薦這本書希望大家能喜歡。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七
朱自清先生在這本小書里不僅講述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經典:五經四書,而且講了歷史上的經典《春秋左傳》《戰(zhàn)國策》《史記》以及諸子、辭賦的經典,其實《經典常談》是一部小而精的經典學史。
《說文解字》介紹了中國文字自古至今的演變史;《周易》講述了古代卦辭的簡要卜算;《尚書》簡述了古時人物的言語;《詩經》中的辭賦表達了春秋戰(zhàn)國各個國家的狀況;《禮》講述了古時傳統(tǒng)的禮數;《春秋》是古代計事史書的通史;《四書》講述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戰(zhàn)國策》說了戰(zhàn)時人們的'智慧;《史記》《漢書》寫出兩漢繁盛興衰;《諸子》寫出百家爭鳴的局面;《辭賦》《詩》《文》講出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
這兩本名著向我們講述了深刻的道理,為我們灌輸了語言的文學。保爾那大無畏的精神令我感動,他那百折不撓,堅強的精神令我敬佩,我也應該學習那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朱自清先生的細膩文筆向我介紹了中國古代深厚的文化底蘊,我也應該常常閱讀這些經典的文學。
經典常談讀書筆記每篇八
“經典名著”就是我們中小學生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這是我第一次接觸,雖然之前也看過,但是真正接觸的時候,卻還是感覺有太多東西要去看的,以前都不明白,但是經過一個假期的努力,以前的一些看起來不是那么簡單的。
“經典名著”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之一。這些財富都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這些財富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之所在。
讀了《經典常談》之后覺得這門課很有意思,這門課不僅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升華,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經典常談》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一個展示,它讓我們了解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內涵,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讀完這本書,我對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們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現在的主要精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精華之寶,也是我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