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資料顯示,美國自1969年誕生第一間臨終關懷服務機構以來,接受這項服務的人數(shù)逐年增加。去年150萬獲得服務病患中,38%是癌癥病人,其余是心臟病、肺病、肝病和阿茲海默癥患者等。白人占82%,亞裔占1.1%,華人比例不到0.3%。
有感于華人社區(qū)接受臨終關懷服務比例超低的現(xiàn)狀,自臺灣移民美國多年的老年臨床護理專家陳明慧2005年在北加州創(chuàng)建了美華慈心關懷聯(lián)盟。陳明慧表示,這個完全由志愿者組成的團隊,是美國目前唯一對華人社區(qū)提供臨終關懷輔導和服務的社區(qū)組織。
撒一把希望的種子
5年來,陳明慧和志愿者們深入社區(qū),以舉辦講座、培訓志愿者、制作短片及宣傳資料等形式,致力于讓更多華人家庭和個人得到聯(lián)邦政府的這項服務。聯(lián)盟與舊金山灣區(qū)10個醫(yī)療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又在近期兩個周末利用有限資源舉辦了第一屆華語志愿者培訓班,希望撒一把種子在華人社區(qū)生根發(fā)芽。
陳明慧對中新社記者表示,臨終關懷服務是一種特別的、人性化的關懷理念。病患生命只有最后6個月時,主動放棄積極性治療,而由經驗豐富的醫(yī)生、護士、靈性輔導師和志愿者等組成的團隊,每周7天、每天24小時為其在家中或療養(yǎng)院等住所提供全方位服務,鼓勵病患正視死亡,幫助其減輕疼痛,對病患及家屬進行心理和精神輔導,讓病患感受到沒有被拋棄、被放棄,有品質、有尊嚴地渡過人生最后旅程。
面對死亡的心理誤區(qū)
“中華文化傳統(tǒng)讓許多華人家庭不能接受放棄積極治療而選擇臨終關懷,有的擔心因不盡孝道而被指責或終身遺憾?!标惷骰壅f,華人在親人病危時一定會要求醫(yī)生“盡全力搶救”,期待奇跡出現(xiàn),但這種全力搶救可能會讓病患已經瀕臨衰竭的身體數(shù)倍地增加痛苦,即使延緩了生命的過程,但身上插滿了管子和儀器的生活毫無品質可言,家屬也因此悲傷無措。
陳明慧說,華人對臨終關懷服務沒有正確認識,源于語言障礙以及沒有暢通渠道認知這項服務。早在1982年,美國國會就通過法案,凡是65歲以上病患、65歲以下殘障人士、任何年齡患有腎功能衰竭需要腎透析和腎移植的病患都可以得到臨終關懷服務,聯(lián)邦醫(yī)療保險支付85%費用。1999年通過的病人醫(yī)療權利法案規(guī)定,每一家醫(yī)院和診所都有責任為病患提供母語服務,任何病患都可以要求口譯員翻譯。
由于中美文化差異,華人和美國人看待死亡和選擇治療的方式不同。在圣塔克拉拉凱撒醫(yī)療中心內科及癌癥病房擔任助理護士長30年的趙波倩說,華人忌諱當面談死亡,家屬經常請求醫(yī)生不要告訴病人得了絕癥,導致病患許多心愿沒法交代。病患則猜測自己要走了,怕家人擔心,忍痛假裝沒事。
讓病患家屬兩相安
陳明慧說,如果選擇一個合適的方式讓病患明白他有醫(yī)療自主權,可以選擇治療也可以選擇臨終關懷服務,可能病患還會很感激,讓他有機會處理人生的最后事項,有機會做一個決定和告別,家屬內心也得到安慰。
臺灣移民韓宏旻89歲的婆婆去年因肝硬化走到生命的盡頭,在醫(yī)院備受打針抽血以及疼痛不能入睡的折磨。全家經過咨詢并得到婆婆認可后,選擇了在家中接受臨終關懷服務?!捌牌欧弥雇磩?,可以舒服入睡,每天等著志愿者來陪她說話,到后院曬太陽,看她的小狗。雖然兩個星期后她走了,但她是在睡眠中去的,沒有痛苦,我們全家也安心?!?BR> 韓宏旻自此決定加入臨終關懷服務的隊伍。5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志愿者像她一樣成為美華慈心關懷聯(lián)盟一員。他們大多數(shù)是在職人員,有的是專業(yè)醫(yī)護人員,有的是硅谷工程師,也有的是政府職員和學生,還有退休人士,他們每周花2-5小時服務病患。
陳明慧說,多數(shù)志愿者因家人經歷過臨終關懷服務,志愿者以愛和善陪伴病患,雖然沒有專業(yè)頭銜,但病患往往最愿意跟他們溝通,服務更有效,病患家屬兩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