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生的悲戚期末考軼事

字號:

      眼下,高校已陸續(xù)放假,不少學生談起剛剛過去的期末考試,流露出復雜的情緒。北京某高校甚至出現一名學生考試半小時交白卷并在草稿紙上寫詩三首表達悲戚之情的“考試軼事”,在網上熱傳。
    國外高校期末考是怎樣進行的?與期末考相關的日常學習跟國內有何不同?近日分別采訪了幾位從境外回國度假的南京籍留學生。
    學業(yè)考核,不僅僅是期末考“一把尺子”
    【講述人】陳晶,留學美國。
    陳晶是紐約城市大學會計專業(yè)研一學生,前不久剛經歷了在美國的第一個期末考。去美國前,她在揚州大學國際商務專業(yè)讀本科。
    “國內大學期末考,不少老師會在最后一堂課畫出重點讓學生去背,很多學生都是考前一周開始準備就OK了。在這種模式下,每個班只有極少數同學不能通過。在美國就不一樣了,最后的期末考試只是總成績的一部分,平時的表現才是關鍵。”陳晶介紹說,期末考試一般只占總成績的30%,期中考試占20%,作業(yè)報告占20%,課堂演講占15%,課堂回答問題的表現占10%,課堂測驗或出勤占5%。
    “拿課堂演講來說吧,老師在開課之前就會給每名學生發(fā)一份教學提綱,上面除了有正常的教學、考試安排外,還明確列出了演講的問題及驗收時間。在規(guī)定時間之前,我們會自由搭配組成一個4—5人的小組,分頭搜集材料,然后根據邏輯順序安排演講內容,每個人負責一部分。”為了達到“天衣無縫”的配合效果,組員們幾乎每天都會到圖書館租借小會議室進行討論,漸漸就發(fā)現,大家在一起智慧碰撞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
    不看書不行,只有“書本功夫”也不行
    【講述人】小玄,留學澳大利亞。
    小玄是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大二學生。談及剛剛過去的期末考試,小玄表示,不同專業(yè)有不同要求,自己學的是商科,幾乎每門功課都有期末考。
    “一般說來,期末考成績占總成績的50%,其余根據課程主管老師的安排再細分。”小玄說,按照慣例,類似于案例分析的大作業(yè)占20%,假設情景的實踐報告占10%,團隊作業(yè)占10%,課堂發(fā)言或隨堂測試占10%。“我們一般每學期選修四門課程,平時除了上課,還要大量看書,每天至少200頁,這樣不管是課前的預習準備還是課后的復習鞏固才有效果,而且準備大作業(yè)、小組討論也需要看書積累資料,所以去圖書館看書是必不可少的。”
    “當然,自我展示和團隊合作也很重要,比如占總成績20%的案例分析大作業(yè),不但要求我們對所模擬的場景了如指掌,而且談吐、著裝、姿勢等方面都有嚴格要求,相當于角色體驗一樣,難度比較大。”有的專業(yè)沒有期末考試,如建筑學院,但他們有四次大作業(yè)。小玄說,導師要求每個作業(yè)的準備時間都要在40個小時以上,“如果時間不足,就算交上去,老師的‘火眼金睛’也會發(fā)現,還是會被退回去的。”
    很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
    【講述人】夏小青,留學荷蘭。
    “我所在的大學,期末考試要記的東西也很多。”在歐洲名校荷蘭蒂爾堡大學讀了三年本科、現為金融專業(yè)研二學生的南京女孩夏小青說,“一門課如果用了兩本書,那么這兩本書都在考試范圍,而老師是不會告訴你復習重點的。一般說來,老師講課的幻燈片就是考試大綱,學生可以隨便拷。”
    “研究生上課,用的大多是專家的論文,而非統(tǒng)編教材,論文會放在網上。”與陳晶、小玄所在高校一樣,蒂爾堡大學每門課過關,也不僅僅是一次考試,“作業(yè)分和考試分都要過及格線才能拿到相應學分。作業(yè)要求是,既要懂得運用老師講的東西,也要學會運用相關軟件。期末考所占份額為50-60%。”期末考作弊很少,“如果被抓到會很慘,一年不能參加考試。”
    “國內的老師往往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蒂爾堡大學的老師則給人普通人的感覺,師生間距離感很小,課堂互動性則較強。上課時學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隨時發(fā)問,可以不舉手就提問,也可以坐著回答老師問題。課后跟老師交流也很方便,可以到辦公室找老師,也可以發(fā)郵件,老師的作息時間表、聯(lián)系方式在網上都可以查到。”
    雖然師生關系很自由,但老師對學生的要求一點不含糊。“蒂大老師很注重讓學生‘用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只會給你方向,絕對不會告訴你怎么做,畢業(yè)論文有‘自己的東西’得分才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