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網liuxue86.com為中國留學生提供海外時事新聞:《在瑞典留學,我代表中國形象》04月2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
人過四十,才終于有個出國訪學一年的機會,興奮自不必說,但想起業(yè)已頑固的認知模式與生活習慣,還是對適應異國的生活與文化心懷忐忑。
所往的學校是瑞典隆德大學。隆德在瑞典南部,是個安靜、優(yōu)美的小城市。隆德雖小,但隆德大學很大,國際交換生的數(shù)量居瑞典大學的首位。
我住在瑞典人家里。房主是一對60多歲的夫婦,生活很有規(guī)律,家里整潔有序。初來乍到,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必須完全適應他們的生活。剛開始時很是不自在了一段時間,比如洗澡總是急急忙忙,怕占用衛(wèi)生間太長時間;做飯也很謹慎,因為女房東是位素食者,趁他們不在家時我才敢烹調些肉;做飯、吃飯都盡量地快,以騰開廚房;怕打擾他們,平時幾乎不在客廳里走動。
心里的緊張說給周圍的中國朋友聽,他們覺得我過于謹慎:“既然你付了房費,就有權享受這些。”
道理是這樣,但骨子里絕難把它作為簡單的房東與房客的經濟關系來處理,總覺得還包括其它因素,比如他們是瑞典人我是中國人、他們是長者我更年輕。
但這么被動地適應下去,不久就會失去交流的快樂,也會被邊緣化,永遠無法深入新文化、體驗新生活。
我要嘗試改變。在遵從房東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我盡量開放自己。比如,我包兩種餡的餃子,素的給女房東嘗,暈的請男房東吃;他們習慣把碗碟攢在一起,讓洗碗機洗,而我在洗自己的碗時順手就幫他們收拾了廚房;他們裝修房子,我主動請纓刷房頂,他們很高興說年紀大了抬頭時間長脖子很痛,我?guī)土怂麄兇竺?;每到一個中國節(jié)日,我就介紹典故或做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食品送給他們;每討論一件事時,我也不失時機地提及如果在中國可能會怎么樣,房東二人總是非常好奇,還時不時詢問……沒有多久,他們開始試著用筷子,開始關注中國新聞并講給我,開始邀請我一起觀看介紹中國的電視節(jié)目。
在與瑞典方科研合作者的接觸中亦有這樣的改變。一開始我總怕占用對方時間,或怕給對方增添麻煩,不好意思提要求或者只是含蓄地說一說,但對方并不能理解我拐彎抹角的意思,直到后來我把自己關于交往的顧慮表達出來,對方也如釋重負,說其實她也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相處,現(xiàn)在倒可以達成共識:彼此坦誠直白最重要,即使有誤會,那也不是個人的原因,而是文化差異的結果,不會影響到彼此的合作關系。
其實,很多時候,不理解是因為不了解。正如我們對外國文化好奇一樣,外國人也很想了解中國的文化。如果我們在對方主流文化中過于謹慎,就會遮擋淹沒了自己的特色。只有積極互動,才可以增加認同與融合,當然前提一定是禮貌、真誠。
國內有朋友問我:“瑞典人怎么看中國?怎么看中國人?”這個問題無法用一個答案來回答,正如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來自信息的不全或不準確一樣,國與國間也一樣。未曾出國的人,只能從媒體中了解到某一國,可惜媒體難以做到全面、客觀。那么,既然注定了人的認知受視角的限制,出國者須得將自己最好的人格與行為展示給對方。
我所接觸的中國留學人員都說,自己的內心好像總有一個使命在約束著,那就是絕不能為祖國丟臉。好的言行帶來的是美的情感,與認知的理性相比,感情因素感染力更大,對方會因對你的好感而矯正對你的國家的認知。
真希望自己能如朋友所“恭維”的那樣:“你也是中國形象”。(出國留學網 liuxue86.com)
人過四十,才終于有個出國訪學一年的機會,興奮自不必說,但想起業(yè)已頑固的認知模式與生活習慣,還是對適應異國的生活與文化心懷忐忑。
所往的學校是瑞典隆德大學。隆德在瑞典南部,是個安靜、優(yōu)美的小城市。隆德雖小,但隆德大學很大,國際交換生的數(shù)量居瑞典大學的首位。
我住在瑞典人家里。房主是一對60多歲的夫婦,生活很有規(guī)律,家里整潔有序。初來乍到,我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必須完全適應他們的生活。剛開始時很是不自在了一段時間,比如洗澡總是急急忙忙,怕占用衛(wèi)生間太長時間;做飯也很謹慎,因為女房東是位素食者,趁他們不在家時我才敢烹調些肉;做飯、吃飯都盡量地快,以騰開廚房;怕打擾他們,平時幾乎不在客廳里走動。
心里的緊張說給周圍的中國朋友聽,他們覺得我過于謹慎:“既然你付了房費,就有權享受這些。”
道理是這樣,但骨子里絕難把它作為簡單的房東與房客的經濟關系來處理,總覺得還包括其它因素,比如他們是瑞典人我是中國人、他們是長者我更年輕。
但這么被動地適應下去,不久就會失去交流的快樂,也會被邊緣化,永遠無法深入新文化、體驗新生活。
我要嘗試改變。在遵從房東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我盡量開放自己。比如,我包兩種餡的餃子,素的給女房東嘗,暈的請男房東吃;他們習慣把碗碟攢在一起,讓洗碗機洗,而我在洗自己的碗時順手就幫他們收拾了廚房;他們裝修房子,我主動請纓刷房頂,他們很高興說年紀大了抬頭時間長脖子很痛,我?guī)土怂麄兇竺?;每到一個中國節(jié)日,我就介紹典故或做一些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食品送給他們;每討論一件事時,我也不失時機地提及如果在中國可能會怎么樣,房東二人總是非常好奇,還時不時詢問……沒有多久,他們開始試著用筷子,開始關注中國新聞并講給我,開始邀請我一起觀看介紹中國的電視節(jié)目。
在與瑞典方科研合作者的接觸中亦有這樣的改變。一開始我總怕占用對方時間,或怕給對方增添麻煩,不好意思提要求或者只是含蓄地說一說,但對方并不能理解我拐彎抹角的意思,直到后來我把自己關于交往的顧慮表達出來,對方也如釋重負,說其實她也不知道我們該如何相處,現(xiàn)在倒可以達成共識:彼此坦誠直白最重要,即使有誤會,那也不是個人的原因,而是文化差異的結果,不會影響到彼此的合作關系。
其實,很多時候,不理解是因為不了解。正如我們對外國文化好奇一樣,外國人也很想了解中國的文化。如果我們在對方主流文化中過于謹慎,就會遮擋淹沒了自己的特色。只有積極互動,才可以增加認同與融合,當然前提一定是禮貌、真誠。
國內有朋友問我:“瑞典人怎么看中國?怎么看中國人?”這個問題無法用一個答案來回答,正如人與人之間的誤解來自信息的不全或不準確一樣,國與國間也一樣。未曾出國的人,只能從媒體中了解到某一國,可惜媒體難以做到全面、客觀。那么,既然注定了人的認知受視角的限制,出國者須得將自己最好的人格與行為展示給對方。
我所接觸的中國留學人員都說,自己的內心好像總有一個使命在約束著,那就是絕不能為祖國丟臉。好的言行帶來的是美的情感,與認知的理性相比,感情因素感染力更大,對方會因對你的好感而矯正對你的國家的認知。
真希望自己能如朋友所“恭維”的那樣:“你也是中國形象”。(出國留學網 liuxue8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