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五篇)

字號: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質的教案范文,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篇一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一些平面圖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間觀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軸對稱性質的事物很多,也為學生奠定了感性基礎。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同時具有初步的抽象思維能力,對于具體、直觀的內容有較大的依賴性。所以,本課盡量營造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在觀察、操作中探索研究,以多媒體課件為學習媒體,讓學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發(fā)現,在探索中學習。在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找生活中的對稱物體,欣賞圖片,加強了知識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同時,學生通過動手、折一折、畫一畫、猜一猜、剪一剪等活動,建立起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探索出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以及判斷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中的具體物體,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使學生初步體會生活中的對稱現象,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2、使學生能根據自己對軸對稱圖形的初步認識,在一組實物圖案和平面圖形中識別出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3、使學生在認識和制作簡單的軸對稱圖形的過程中,感受到物體或圖形的對稱美。激發(fā)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能識別出軸對稱圖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軸對稱圖形,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的軸對稱圖形。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自己發(fā)現和認識軸對稱圖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每小組有不同的圖形一套,小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情境導入:昆蟲家族今天開了個舞會,它們正歡快的飛舞著???它們向這兒飛來了,不過只有它們的半個身影。它們說:“只要你猜對我們是誰,我們就會出現?!?BR>    1、請你猜一猜,他們分別是什么?
    2、提問:你們怎么猜得這么準啊?(它們的兩邊都是一模一樣的。)
    小結:像這些昆蟲的兩邊是一模一樣,我們就說它是對稱的。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據學生的感知規(guī)律,創(chuàng)設了有趣的“猜一猜”情境,不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昆蟲圖形的介入為學生感知軸對稱圖形的特征作了鋪墊?!?BR>    師:老師這還帶來了一組對稱物體的照片,請大家來觀察,看看這些照片有什么共同之處。
    生:左右兩邊一模一樣。
    二、合作交流,感悟新知
    1、初步感知
    過渡:剛才同學們的觀察都很準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對稱的?
    生:蝴蝶,褲子,鞋子,七星瓢蟲等。
    師: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可以經??吹揭恍ΨQ的物體,還能看到很多對稱的圖形。今天老師也要給你們露一手,看看我要表演什么啊?(剪紙)嗯,不過,你能猜出我剪的是什么嗎?
    學生回答:(剪一棵松樹)。
    提問:那么仔細觀察這兩個圖形,看看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讓他們說出:這兩個圖形的兩邊是一模一樣的,它們是對稱的,中間有一條折痕。
    繼續(xù)提問:(出示提前準備好的一張音符圖)那這個圖形的兩邊也是一模一樣的,中間也有一條折痕,那它和上面兩個圖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請你們把它們對折后想一想。
    引導:音符圖對折后只上半部分重疊在一起,下半部分不重疊。像這樣只有一部分重合在一起,我們就稱為是部分重合。(板書:部分重合)而松樹圖和愛心圖對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
    小結:對折后能全都重合在一起,我們稱為是完全重合。(板書:完全重合)像這樣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圖形我們叫它軸對稱圖形。這條折痕就是對稱軸,我們用點劃線來表示。
    揭題: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軸對稱圖形。(板書:軸對稱圖形)
    同桌互相說一說什么是軸對稱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折音符圖形,得出音符圖形只有部分重合,在與松樹、愛心圖形的比較中,感受部分重合與完全重合的區(qū)別,學生對“完全重合”的認知已經非常地清晰,從而深刻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BR>    2、加深理解
    過渡:同學們說的真好。這里有三張照片,是我對同一只杯子從不同的角度拍的。
    (1)出示這是從杯子的正面拍的。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在哪?
    (2)出示這是從杯子的上面拍的。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對稱軸在哪?
    小結:對稱軸可以有不同的方向。
    (3)出示這是從杯子的側面拍的。這個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那你有辦法把它變成
    軸對稱圖形嗎?(添柄、去柄)
    小結:同一只杯子由于觀察的角度不一樣,看到的圖形有時是軸對稱圖形,有時不是軸對稱圖形。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角度的杯子照片,讓學生明白可以橫著畫對稱軸,也可以豎著畫對稱軸,也可以斜著畫對稱軸,對稱軸可以有不同的方向?!?BR>    三、動手操作,鞏固新知
    1、折一折
    過渡:今天我給大家?guī)砹艘恍├吓笥眩氵€認識它們嗎?那我們就一起說出它們的名字。
    (1)下面請你們用對折的方法,看看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哪些不是軸對稱圖形?
    (2)生折交流匯報。
    平行四邊形不是軸對稱圖形。為什么不是,你是如何證明的?(對折后不能完全重合)
    能不能折一次就好了?
    小結:我們要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要看它對折后能否完全重合。
    (3)那其他四個圖形都是軸對稱圖形嗎?你是怎樣判斷的?
    生演示并說明理由
    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有一種對折方法,長方形有兩種對折方法,圓有無數種對折方法。
    小結:這些圖形不管只有一種對折方法還是很多種對折方法,只要對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2、判斷
    過渡:剛才同學們都用對折的方法來判斷是不是軸對稱圖形?,F在,不對折,你能用眼睛看出來嗎?真的?現在就考考你們。
    出圖生判斷,說說對稱軸在哪?
    【設計意圖:練習設計體現生活化、多樣化、層次分明,同時也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即讓學生鞏固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同時又突出軸對稱圖形的重要性?!?BR>    四、再次探索,掌握畫圖方法
    過渡:剛才我們是根據一半的圖形猜出另一半,那如果告訴你軸對稱圖形的一半,你能畫出它的另一半嗎?
    (1)生嘗試畫一個,匯報交流
    你是如何畫的?你為什么要和這個點連起來?這兩個點為什么不用找?
    (2)方法小結:第一步找對稱點,第二步依次連線。
    說明在找對稱點的時候,如果圖形的頂點在對稱軸上,那么這個點的對稱點就是它自己,就不用找了。
    (3)用這種方法完成其他兩幅圖并匯報交流。
    五、全課總結,分享收獲
    今天,我們學習了軸對稱圖形,你有哪些收獲呢?
    六、欣賞圖片,拓展知識
    留心我們的生活,你會發(fā)現軸對稱圖形、對稱現象的物體無時無刻都在美化我們的生活。蝴蝶、蜻蜓等因為有了對稱的翅膀,才能自由飛翔;我們的服裝因為對稱才顯得大方、典雅;古今中外,有許多的建筑也是對稱的,多么神奇,多么美麗。我們只要用心思考,就會感到對稱的力量。
    [資料鏈接]臉譜是我國的國粹,京劇臉譜是我國戲劇中獨有的化妝藝術,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從數學角度看,這些臉譜在設計繪畫中采用的就是軸對稱的方式。還有造型奇巧的剪紙藝術作品都是我們民間藝術家利用軸對稱的原理制作的。另外,在標志建筑,服裝、國旗、體育、運輸、航天等很多地方都設計應用了對稱方式。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篇二
    (1)乘法應用題和物價、產量數量關系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關鍵: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
    我們在日常生產和生活中,存在著各種數量關系,這些數量關系在以前解答各種應用題時都已經遇到過,只是沒有加以概括總結。今天我們來學習常見的幾種數量關系。
    二、新授。
    1、揭示課題:來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2、教學例1。(題略)
    (1)分別出示例1的3道題。
    ①分別出示每道題。用幻燈投影每道題的題意圖。
    ②要求全班學生默讀并想一想各題的兩個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求什么?
    (2)學生默讀題目后,把3道題獨立地解答出來。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
    ①鉛筆3支用:8×3=24(分)=2角4分
    ②籃球2個用:28×2=56(元)
    ③魚4千克用:3×4=12(元)
    答:(略)
    (4)提問:
    ①同學們觀察這3道題所說的事情都是哪一方面的?
    ②3道題中的已知條件有什么共同點?
    ③3道題中的要求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引導學生說出這3道題都是說購買商品的事,都知道每件商品的價錢和買多少,求一共用多少錢。教師進而指著3道題的第一個條件。告訴學生“每件商品的價錢”。我們叫它單價。(板書:單價)接著指第二個條件,告訴學生“買了多少”,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耙还灿昧硕嗌馘X”,我們叫它總價。(板書:總價)
    ④再問:單價是什么意思?總價是什么意思?知道了單價和數量怎樣求總價?
    引導學生回答后,根據這3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單價×數量=總價
    ⑤再問:請同學們想一想每道題中的單價是多少?數量是多少?總價是多少?
    指名學生回答。
    小結: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都要遇到買商品的事,掌握了“單價×數量=總價”這種數量關系后,買東西時只要看商品的單價和我們買的數量,就可以用單價乘以數量求出要付的總價了。
    3、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5頁“做一做”的題目。
    ①讀題。理解題意:符合例1所說的數量關系,也就是說已知條件是單價和數量,去求總價的實際計算的問題。
    ②指名學生口述例舉的問題,并解答。
    (2)講出下面各題中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
    ①每個保溫瓶20元,買3個用:
    ②每千克豬肝16元,買5千克用:
    ③每千克大蔥2元,買12千克用:
    ④每套同樣的童裝50元,買4套用:
    (2)乘法應用題和物價、產量數量關系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運用,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初步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掌握用數學術語表達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關鍵:常見數量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略。
    1、教學例2。(題略)
    (1)教學例2的第一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一道題。
    幻燈投影:第一道題的圖,在每筐蘋果邊加畫蘋果樹一棵。教師講解每筐蘋果是從相對應的蘋果樹上采摘下來的,平均每棵采摘25千克。
    ②全班學生看題、圖后獨立解答。
    (2)教學例2的第二道題。
    ①出示例2的第二道題。幻燈投影出菜園的一排菜畦、教師講述菜畦的意思,每畦可收菠菜150千克。
    ②學生獨立解答。
    (3)指名講述解答方法,板書算式。
    2、棵蘋果收。25×3=75(千克)
    3、畦產菠菜:150×4=600(千克)
    答:(略)
    (4)提問:
    ①剛才例2的兩道題中的第一個已知條件都是講什么?引導學生回答都是講平均產量。即單產量。
    ②兩道題中的問題都是求什么?引導學生回答出都是求總產量。
    教師歸納、例2的兩道題中的“每棵樹收蘋果的重量”和“每哇收菠菜的重量”,我們叫它單產量。(板書:單產量)
    “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我們叫它數量。(板書:數量)
    “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萊的重量”,我們叫它總產量。(板書:總產量)
    (5)再問: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怎樣求總產量?
    指名學生回答后總結出: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6)小結:我們掌握了“單產量×數量=總產量”這個
    關系式,平常在解答求總產量的應用題時只要找出單產量和數量,然后用單產量乘以數量就求出總產量了。
    4、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第26頁“做一做”的題目。
    問:誰能舉出已知條件是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實際計算問題呢?
    指名學生口述實例,并解答。
    (2)試練。解答下列各題后,再分別指出每道題的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各是什么?
    ①每噸甘蔗可以產糖120千克,5噸甘蔗可以產糖多少千克?
    ②菜園每畦馬鈴薯收140千克,4畦收馬鈴薯多少千克?
    ③每噸海水可曬鹽2千克,1000噸海水可曬鹽多少千克?
    二、課堂綜合練習。
    請指出下面各題分別屬于哪一種數量關系?每道題中的兩個已知數分別是什么量?問題是什么量?(學生回答后,再解答出來。)
    1、每雙童襪2元,買同樣的6雙應付多少元?
    2、每只母雞平均每月下蛋20個,5只母雞每月共下蛋多少個?
    3、蔬菜小組每平方米平均收大白菜25千克,一畦8平方米的菜地能收大白菜多少千克?
    4、排球每個25元,學校買回4個用了多少錢?
    三、課堂作業(yè)。做練習六的第1-4題。
    (3)乘法應用題和行程、工作量數量關系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7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中,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40×805×50300×2070×50
    15×424×30150×8320÷2
    2、先說出下面各題的數量關系,再解答。
    (1)每個熊貓玩具15元錢,幼兒園買回5個要用多少錢?
    (2)每棵柑樹平均收柑75千克,8棵柑樹共收柑多少千克?
    二、新授。
    1、教學例3。
    (1)出示例3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后,指名學生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
    汽車每分行750米,4分行:750×4=3000(米)
    小強每分步行66米,5分步行:66×5=330(米)
    (2)提問:這兩個問題有什么相同點呢?這兩題都是知道每分走的米數和走了多少分,求一共走多少米路。像這兩道題中第一個已知條件那樣,都是每小時(或每分。每天)行的路程,我們叫它速度。(板書:速度);像第二個條件那樣,都是知道小時數(或分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算出一共行多少路,我們叫它路程(板書:路程)。
    (3)再問:速度是什么意思呢?時間是什么意思呢?路程是什么意思呢?
    (4)再問:根據例3中兩道題,看出已知速度、時間怎樣求路程呢?
    引導學生回答之后,根據例3中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速度×時間=路程
    (5)誰能說一說上面每道題里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路程這種數量關系,只要知道了速度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路程了。
    2、鞏固練習。
    (1)指出下面每題中的速度是多少?時間是多少?路程是多少?
    ①小華每分走60米,6分能走多少米?
    ②輪船每小時行駛35千米,2小時能行駛多少千米?
    ③聲音在空間每秒傳播400米,7秒能傳到多少米遠的地方?
    (2)完成教科書第27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3所說的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fā)學生可以編出:步行、自行車、汽車、火車、飛機等的速度、時間和所行路程的實際計算問題。
    (4)乘法應用題和行程、工作量數量關系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28頁上的內容,練習六的策5-9題。
    教學目的:通過實際的例子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中,并能在解答應用題和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數量關系。
    教學難點:實際問題中的應用。
    教學關鍵:培養(yǎng)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和一定的數學思維方法。
    3、教學例4。
    (1)出示例4的兩道題。要求全班學生獨立解答。學生解答完后指名口述解答方法,然后板書算式。一臺織布機每小時織布3米,8小時織:
    3×8=24(米)
    編籃小組每天編竹籃16個,5天編:
    16×5=80(個)
    (2)教師講述上面的兩道題中,每一小時、每一天完成的產品的多少,我們叫它工效[工效的意思是工作效率,簡寫為工效,是在一個單位時間里(如一分、或一小時、或一天、或一星期、或一個月)做的工作量。一個單位時間里做的工作量多,就是工效高。](板書:工效);所用的小時數、天數,我們叫它時間(板書:時間);一共完成的產品數量,我們叫它工作總量。(板書:工作總量)
    (3)提問:上面的每道題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時間?什么是工作量?知道了工效和工作時間怎樣求工作總量呢?
    引導學生回答后,根據例4的兩道題的實際找出三種量之間的關系,總結出。
    工效×時間=工作總量
    (4)小結:我們掌握了速度×時間=工作總量這種數量關系后,只要知道了工效和時間,就可以用乘法求出工作總量了。
    4、鞏固練習。
    (1)說出下面每題中什么是工效?什么是時間?什么是工作總量?
    ①一臺碾米機每小時碾米500千克,3小時碾米多少千克?
    ②一架磨粉機每分磨粉15千克,5分磨粉多少千克?
    ③李師傅每天生產熊貓玩具7個,8天生產多少個?
    (2)完成教科書第28頁的”做一做“題目。
    問:誰能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例4所說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啟發(fā)學生說出已知工效和時間,求工作總量的題目。
    三、作業(yè)。做練習六的第5-9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篇三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六冊第25-26頁。
    教學目的:
    1.記住求總價和總產量的數量關系。
    2.能正確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通過培養(yǎng)學生自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4.通過歸納揭示數量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具準備:投影儀、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認定目標
    1."小小售貨員"游戲。(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感知乘法應用題的一些數量關系。)
    2.教師小結:從上面的游戲我們可以看出,乘法應用題與我們日常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同類型
    乘法應用題又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問題(板書課題)。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要完成以下兩個任務(口頭展標l.2)。
    [評析:通過游戲把學生要學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和強烈的學習興趣,為一節(jié)成功的課堂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展標及時合理,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目標和方向 ]
    二、導學達標
    1.求總價數量關系的教學。
    (1)出示例1。
    例1.解答下面各題(投影出示相應的圖)
    ①鉛筆每支8分,買3支用多少錢?
    ②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多少錢?
    ③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多少錢?
    (以上三道題讓學生自己解答)
    (2)討論(出示討論題,四個小組討論)。
    ①例1中的三道題都說的是哪一方面的事?
    ②題里已知條件有什么共同點?
    ③要求的問題又有什么共同點?
    (3)單價、數量、總價含義的教學。
    根據學生討論回答的結果進一步說明:像這樣,每件商品的價錢或單位重量的價錢;我們就把它們叫做單價(板書"單價"):買商品的件數或重量,我們就把它們叫作數量(板書"數量");買商品一共用多少錢叫做總價(板書"總價")。請你再舉出一些生活中的單價、數量、總價的實際例子來。
    (4)引導學生總結數量關系。
    根據例1的三道題的解題規(guī)律,請同學們總結出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學生總結,教師板書總結出的數量關系。)
    (5)看教材,勾畫重點句子。
    (6)做一做
    ①指出例l各題中的單價、數量、總價各是多少?
    ②舉出生活中像例1這種求總價的應用題。
    [評析:通過讓學生觀察、比較、分組討論和總結,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都能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重視了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有成功的機會和產生成功的愉快感。
    2.自學求總產量數量關系。
    (1)按照老師教同學們求總價的方法,請你們帶著以下思考題自學例2
    出示例2(投影出示三個思考題)。
    例2.解答下面各題(投影出示相應的圖)。
    ①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多少千克?
    ②菜園每畦地產萊150千克,4畦地產菜多少千克?
    思考題(四人小組討論)
    ①兩道題都說的什么問題,它們的條件和問題有什么共同點?
    ②什么叫單產量?什么叫數量?總產量?
    ③知道單產量和數量怎樣求總產量?
    (2)檢查自學情況(投影出示檢測題)。
    ①例2的兩道題都是求 的應用題。
    ②每棵樹收蘋果的重量或每哇地產菜的重量叫做 ,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波菜叫做 ,一共收多少菠菜叫做 。
    ③寫出求總產量的數量關系:
    ④例2中的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各是多少?
    ⑤舉出生活中像例2這種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評析:學生帶著思考題進行自學,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體驗到自己也會學習知識的快樂,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數學的興趣。
    3.小結。
    以上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的求總價和總產量的數量關系。知道單價和數量,用單價乘以數量就可以求總價;知道單產量和數量就可以求總產量。
    三、達標測評
    1.將題中已知條件和問題與相應的數量名稱連起來。
    (1)皮球每個35元,買4個皮球一共用多少錢?
    數量 總價 單價。
    (2)每只母雞平均每月下蛋20個,有5只母雞。每月共下多少蛋?
    總產量 數量單 產量
    2.先說出數量關系,再解答。
    (1)學校買了4個排球,每個23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2)畜牧場平均每頭奶牛每天產奶15千克,20頭奶牛每天產奶多少千克?
    3.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4.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5.把下列應用題補充完整,并解答。
    (1)葡萄園每畦產葡萄200克,有3畦葡萄。 ?
    (2)每雙童襪2元, , 應付多少元?(補充不同的條件,用不同方法解答。)
    6.一個水果店運來150千克蘋果,平均放在6個筐里,每千克蘋果2元。每筐蘋果多少元?(用不同的方法解)
    [評析:測評題有密度,有梯度,既體現了基礎知識要求,又體現了對學生能力的要求,1、2題是檢查學生對今天所學內容是否都掌握;3、4題不僅要求學生要有這節(jié)課的基礎,而且還要會"選材"和"組裝";5題的第(2)題補充不同的條件,要求學生思路要廣,思維要靈活;6題要求學生用不同方法解答,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目的。]
    四、全課總結(略)。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篇四
    教學目標
    1.初步培養(yǎng)學生運用數學術語表達數量關系的能力.
    2.運用數量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3.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fā)學生自己探求知識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教學重點
    通過實例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以及能用術語表達這些數量關系,并在解答應用題的實際問題中加以應用.
    教學難點
    使學生熟練運用這些術語和關系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口算:
    30×40= 6×40= 200×20= 80×50=
    12×8= 32×20= 150×4= 240÷2=
    二、探究新知.
    1.導入:在生產和生活中,有各種數量關系.在乘法應用題中有哪些常見的數量關系?板書:乘法應用題和常見的數量關系.
    2.數學例1:認識:單價×數量=總價
    (1)例1.鉛筆每枝5角,買3枝用:
    5×3=15(角)
    15角=1元5角
    籃球每個70元,買2個用:
    70×2=140(元)
    魚每千克9元,買4千克用:
    9×4=36(元)
    (2)引導學生明確:以上三個問題都是買東西用錢的事.
    每件商品的價錢叫單價;買了多少叫數量;一共用多少錢叫總價.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價是5角,數量是3枝,總價是1元5角.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價是70元,數量是2個,總價是140元.
    第三個問題里的單價是9元,數量是4千克,總價是36元.
    從例1可以看出,單價、數量和總價之間的關系是:單價×數量=總價
    (3)反饋練習:
    ① 口答:每件商品的價錢叫( ),買多少叫( ),一共用多少錢叫( ),它們之間的關系是( ).
    ② 請你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以上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3.教學例2.認識: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1)例2.每棵蘋果樹平均收蘋果25千克,3棵蘋果樹收:
    25×3=75(千克)
    菜園每畦產菠菜150千克,4畦產菠菜:
    150×4=600(千克)
    (2)討論思考:這兩個問題都是說的什么事?這兩個問題中單產量、數量、總產量分別是什么?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有什么關系?
    (3)學生匯報:這兩個問題都是說有關生產數量的事情.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做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把一共收多少蘋果或產多少菜叫總產量.
    第一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25千克,數量是3棵,75是總產量.
    第二個問題里的單產量是150千克,4畦是數量,600是總產量,
    從上面兩個問題可以看出單產量、數量和總產量之間的關系是:
    單產量×數量=總產量
    (4)反饋練習:
    ① 回答:每棵樹收多少蘋果或每畦菜地產多少菜叫(單產量),有多少棵樹或有多少畦菜地叫(數量).
    ② 舉出日常生活中符合上述數量關系的實際計算問題.
    三、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會了哪兩種數量關系?
    四、隨堂練習.
    1.填空:
    ()×()=總價()×數量=總產量
    2.判斷下面各題的對錯.
    (1)知道每袋洗衣粉的價錢和買的袋數,求總價應用洗衣粉單價乘袋數.()
    (2)生產隊有土地20畝,每畝產糧400公斤,共產糧多少公斤,是求數量的題目()
    五、布置作業(yè).
    1.編一道已知單價和數量求總價的應用題.
    2.編一道已知單產量和數量求總產量的應用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篇五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課本23-24頁的相關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會直觀判斷軸對稱圖形,能用對折的方法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動手操作等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學會欣賞數學之美。
    教學重點:
    認識軸對稱圖形的基本特征,能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學難點:
    能直觀判斷出軸對稱圖形,能用折紙的方法找出對稱軸;
    教學準備:
    課件、一些軸對稱圖形圖片、紙和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紙等。
    教學過程:
    一、巧設情境,激發(fā)好奇心。
    花園里有只可愛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見了小蜻蜓,對小蜻蜓說:“我們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說,在大自然里還有很多物體和我們是一家呢。
    二、欣賞圖片,建立表象。
    1、這不,你瞧。蝴蝶找來了什么?
    課件出示:蝴蝶、楓樹葉、七星瓢蟲、蜻蜓、臉譜、交通標志、數字8、飛機、天平、一些字母等。這些圖形漂亮嗎?學生欣賞各種對稱圖形。
    2、引導觀察圖形,交流匯報
    剛才同學看到的這些圖形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那么這些圖形中你發(fā)現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發(fā)現在小組內說一說。
    師:你發(fā)現了什么數學問題?
    生1:我發(fā)現他們都很美。
    生2:左右一樣。上下?
    生3:我發(fā)現它們是對稱的。
    師:你是怎么理解對稱的?
    生3:對稱就是左右兩邊是完全一樣的。
    3、教學板書“對稱”
    (1)課題導入
    師:是啊,剛才我們看到的其實是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的現象。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來研究數學上的軸對稱圖形。(板書課題) 劉元平三下《軸對稱圖形》教學設計 劉元平三下《軸對稱圖形》教學設計
    (2)結合剪紙作品,抽象概念
    師:誰能在最快的時間內剪出一個葫蘆嗎?
    學生自己操作創(chuàng)作。(先把紙對折后再剪)
    教師選幾張學生剪得好的軸對稱圖形貼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剪的。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些圖形,你發(fā)現了什么?
    生1:他們的形狀不同。
    生2:他們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們的兩邊是完全一樣的。
    生4:這些圖形上都有一條折痕。
    現在你們把你自己剪的圖形重新對折一下,你們會發(fā)現他們怎么樣?(兩邊完全重合)是的,那么什么樣的圖形才是軸對稱圖形呢?
    學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軸對稱圖形。(對折后兩邊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
    那么這條折痕應該給它取個什么樣的名字呢?(對稱軸)
    老師把課前準備好的作品展示給大家看。(燈籠、衣服等)
    三、實踐操作,深化認識。
    1、組織活動——折一折
    (1)每個學生剪下附頁中的圖1,先對折,看兩邊是否完全重合,再打開,看折痕的位置。
    (2)學生小組合作,完成折一折。組織學生將自己小組折出的對稱圖形進行展示并匯報各自的折法。
    (3)學生認識對稱軸,中間這條折痕我們就把它叫做對稱軸,用虛線表示。
    請學生用鉛筆畫出你們剪出的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2、小結:通過折、畫,小朋友們都認識了軸對稱圖形,那么現在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這樣的圖形。
    得出結論:如果一個圖形沿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叫做軸對稱圖形。
    折痕所在得直線叫做對稱軸。
    四、鞏固練習,深化認識。
    1、看下面那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劉元平三下《軸對稱圖形》教學設計
    2、找一找下列哪些數字、漢字、字母是軸對稱圖形, 劉元平三下《軸對稱圖形》教學設計
    3、用對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圖形的對稱軸
    五、回歸生活,體會美感。
    1、談一談:其實生活中也有很多對稱的圖形、物體,你能說一說嗎?
    2、欣賞生活、藝術、自然、建筑、剪紙等領域的對稱之美。
    六、總結全課,升華主題。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七、板書設計、
    軸對稱
    對折:兩邊完全重合——軸對稱圖形
    折痕——對稱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