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語文專項訓練 文言實詞詞義理解

字號:


    莊平悌
    文言文閱讀的難點在于文言實詞的理解。文言文用單音詞表達,現(xiàn)代漢語則用雙音詞表達。雙音詞是在文言文單音詞的基礎上發(fā)展演變而來的,我們學習文言文,就可用組詞的辦法來確定文言實詞的意義。組成雙音詞后,再根據(jù)文意來確定文言實詞的含義。
    如,2011年浙江卷中“貞觀初,第明經(jīng)”,句中的“第”,可以組成“第一”、“府第”、“門第”、“等第”、“及第”等詞語?!暗谝弧北硎拘驍?shù),顯然不對?!案凇?、“門第”都表示房屋住宅的意思,用在這里也不對。“等第”就是等級,也不能用在這里?!凹暗凇笔鞘裁匆馑寄?有句話叫“狀元及第”,就是考中了狀元的意思。所以,“第”就是“考取”、“考中”的意思了。多做組詞練習,不僅能積累大量詞語,更能準確理解文言實詞,促進古文學習。
    漢語中的同義詞或近義詞特別多。詞中兩字可以互相釋義,訓詁學稱之為“互訓”。如,“追逐”,《說文解字》:“追,逐也。”“逐,追也。”類似還有很多,略舉幾例:“珍,寶也?!薄皩?,珍也。”“玩,弄也?!薄芭?,玩也。”“召,呼也?!薄昂?,召也?!薄吧?,吟也?!薄耙?,呻也?!薄胺?,承也?!薄俺?,奉也?!薄皫?,將也?!薄皩?,帥也?!薄皻ⅲ疽??!薄奥?,殺也?!薄案?,改也。”“改,更也?!薄半罚]也?!薄罢],敕也。”“制,裁衣也?!薄安?,制衣也。”“偽,詐也?!薄霸p,偽也?!?011年浙江卷中“文瓘以疑請,勣曰:‘子無為嫌?!边@里的“嫌”就是“疑”,“嫌”“疑”互訓。試卷把“嫌”解釋為“疑忌”是對的。
    成語是從古漢語直接保留下來的表達方式。通過成語也能確定文言實詞的意義。如?!袄砬~窮”的“屈”為“理虧”之意。2010年浙江卷(胡叟)“與成人交論,尠有屈焉?!钡摹扒本褪抢硖?。少年胡叟與成年人辯論,一點都不會理虧,突出了他聰敏過人。如果解釋為“屈辱”,就不對了。又如,“引以為鑒”的“鑒”為“教訓”之意。2011年浙江卷“隋監(jiān)未遠,不可不察?!敝械摹氨O(jiān)”,通“鑒”,就是教訓的意思。張文瓘用隋朝滅亡的教訓來勸諫皇上要安撫百姓,深得唐高宗的嘉許。
    句子結構規(guī)則往往固定,因而,分析句子結構也是確定文言實詞含義的好方法。如,2011年浙江卷“第明經(jīng)”,是動賓結構,“第”只能理解為動詞“考取”,否則就是錯的?!皶r以執(zhí)法平恕方戴胄”一句是因果關系。當時,因為(張文瓘)執(zhí)法公平講恕道,所以,“方戴胄”。是張文瓘“仿效”戴胄嗎?顯然不是。否則,因果關系就要顛倒過來,就要理解為“張文瓘因為仿效戴胄,所以執(zhí)法公平講恕道?!边@并非原句的意思。原句是表達人們對張文瓘的評價和稱贊,人們把他比作戴胄?!胺健?,作“比方”、“比擬”講。
    文言句子還有對偶和駢句。如,2011年浙江卷“逸則富以康,勞則怨以叛”,“逸”,指百姓生活安逸;“勞”,指百姓生活勞苦。駢句具有結構相同的特點,相同位置文字,其意義也大致相同,這對我們確定文言實詞的含義很有幫助。如2010年浙江卷“既善為典雅之詞,又工為鄙俗之句”就是駢句?!吧啤迸c“工”的意思相同。“人皆奇其才,畏其筆?!币彩邱壘?,又如2007年浙江卷“余苦其多,畏其敏,而服其工也。”據(jù)此,“畏”就不是擔憂、畏懼,而是佩服、敬服的意思?!昂笊晌贰钡摹拔贰本褪沁@個意思。“苦其多”和“畏其敏”都是動賓關系,“苦”也不是痛苦、艱苦、勞苦,而是勤勞,并且活用為意動,認為勤勞。王定國寫了很多詩寄給蘇軾,蘇軾就認為他很勤勞,佩服他的聰慧,也敬服他詩歌寫得很好。
    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些詞語的意義以及感情色彩都會發(fā)生變化,這就產(chǎn)生了古今異義。如,“渾渾噩噩”,古時“渾渾”為“渾厚”,“噩噩”為“嚴肅”,形容人渾厚嚴正,是褒義?,F(xiàn)在則用來形容人渾濁無知,愚昧糊涂,為貶義?!肮浴?,古時指“偏執(zhí),不馴順,為貶義。現(xiàn)在則用來形容人聽話,安順,為褒義?!昂蕖?,古時為遺憾,不滿,現(xiàn)在則表示仇恨,懷恨。古時表示“仇恨、懷恨”的“怨”,現(xiàn)在則變?yōu)槁裨?、責備了?BR>    古今異義的情形比較復雜。我們不能想當然地以現(xiàn)在的意義來代替古時的含義。否則,就無法理解。如,2011年浙江卷“不旬日,斷疑獄四百,抵罪者無怨言?!本渲械摹蔼z”是監(jiān)獄嗎?“怨”是埋怨嗎?我們不妨用代入法,看看能否講得通。其實,“獄”在古時為“案件”?,F(xiàn)代漢語還保留著“斷案”的說法,“斷”就是“審判”的意思,現(xiàn)代常用詞也有“判斷”一詞?!霸埂币膊皇锹裨?,而是仇恨、懷恨。這才更能說明張文瓘執(zhí)法公允,深得人心。被判有罪的人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服罪。
    文言實詞,自然避不開通假字。通假字其實就是古人的筆誤。只是后人沿襲前人的筆誤,通假字也就代代相傳了。這有兩種情形,一是以同音字代替本字,二是以形似字代替本字。廣義上的通假字,也包括古今字和異體字。
    怎樣判別通假字呢?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來判別。如2010年浙江省高考語文卷中“當與君論天人之際,何遽而反乎?”一句,是韋祖思挽留胡叟的話。其中的“反”,通“返”,是“返回”之意。胡叟要返回,韋祖思才要挽留。再看前文,胡叟“拂衣而出”,就是很生氣地出去,因為韋祖思對他的態(tài)度很傲慢。下文胡叟“遂不坐而去”,就是連坐都不坐就離開了韋祖思。從上文的“出”,到韋祖思的“留”,再到下文的“去”,都說明胡叟很生氣地回去了,片刻都不停留。下文又有一句:“法成感之,遺其珍物,價直千余匹。”這里的“直”只有當作“值”的通假字才符合文意。因此,把握上下文的意思是關鍵。切不可望文生義,把它理解為現(xiàn)代漢語常見的意思。否則,就講不通了。2011年浙江卷“人罔常懷,懷于有仁”中“罔”通“無”?!皯选睘樾脑浮H藳]有固定不變的心愿,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仁了。
    至于異體字,同學們見到的雖然不多,但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之中,也還是能夠判別的。如2011年浙江卷中“若某,冘豫不決,故贈以刀”。其中的“冘豫不決”就是“猶豫不決”?!班麖X寖虛”中的“寖”就是“浸”的異體字,是“逐漸”的意思。又如2010年浙江卷中“尠有屈焉”中的“尠”就是“鮮”的異體字,又寫作“尟”,是“很少”的意思。
    ?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高考數(shù)學復習資料 高考英語復習資料 高考文綜復習資料 高考理綜復習資料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高考數(shù)學模擬試題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高中學習方法 高考復習方法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高考飲食攻略 高考勵志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