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學生:背著貸款來學習(下)

字號:

  多數(shù)歐美人如果不借貸,顯然難以完成學業(yè)。
    但是,當學生貸款零利率期限到期,開始計算利息的時候,對年輕人來說絕對是噩夢的開始。
    加拿大學生的平均債務在6萬元上下,在利率處于歷史新低的這個時候, 政府的學生貸款利率就已經(jīng)是8%了,假如利率調高后,支付高額貸款是不可想象的,那是債務纏身付出代價的一代人,即意味著他們將無 法儲蓄和積累財富。

        因為這一代人將用大部分的薪資來償還債務,然后不得不盡可能的靠節(jié)省來累積財富,這對整個經(jīng)濟(靠消費帶動增長的經(jīng)濟模式)產(chǎn)生的影 響,當然也是不言而喻的。
    同樣在北美就讀碩士,我在美國算外國學生,我所支付的學費比本地學生還要高二倍?,旣悑I是移民算當?shù)厝?雖然讀的是名校,但學費比國際學生來得便宜,綜合計算下來,我和瑪麗婭的學費差不多。
    為什么我能過上無債一身輕的生活,而她卻掙扎在債務中苦不堪言?關鍵是我們的生活方式不一樣。
    由于歐美奉行的全是華爾街鼓吹的提前消費、信貸消費的美國發(fā)展模式,銀行放松信貸條件,最終導致市場上真正的供求關系遭到嚴重的扭曲。
    比如原本年收入10萬的家庭,只能供得起價值50萬元的房子,但在低利率房貸的支撐下,這樣的家庭卻能夠支付80萬,甚至100萬的房款;本來要存好幾年才能買得起奔馳車,但只要向銀行貸款,就立刻可以將奔馳開到高速公路上,養(yǎng)成寅吃卯糧的消費觀念。
    這看起來似乎是一筆皆大歡喜的買賣,銀行賺利息,老百姓則可以“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先獲得物質享受。但是,我們要謹記,“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而且是加倍償還。銀行貸款就像鐵鏈一般,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旦借款人喪失還貸能力,鐵鏈的一環(huán)便會斷裂,銀行的帳上就會出現(xiàn)窟窿,到了一定的程度之后,就會出金融 危機現(xiàn)。
    不過,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我當年因為不夠資格申請學生貸款,只能在公立大學全工全讀,學的也不是心儀的專業(yè),倒養(yǎng)成了量入為出的好習慣,決不肯信貸消費 支付一分錢利息。而瑪麗婭從學生時代有資格貸款起,便嘗到了信貸消費的甜頭,除了背負學生貸款外,還負有信用卡債,到最后就只有拆了東墻補西墻,先還高利率的信用卡債,再還低息的學生貸款,以至于6萬元欠款拖了十六年才還清,連本加息超過了10萬元。
    話說這個周末,我和瑪麗婭碰面了,我祝賀她終于還清學生貸款請她喝了杯拿鐵咖啡,她卻端著咖啡苦笑道:“我的學生貸款還清了,我兒子馬上就要上大學了,我最多供他兩年學費,剩下的就只有靠他自己了。”
    聽了瑪麗婭的話我不禁感嘆:顯然,她兒子又將步他老媽的后塵,信貸消費從學生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