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每課要點--26三峽
第一部分
中考文言文閱讀要點之《三峽》
一、文章內(nèi)容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BR> 譯文:
在三峽七百里當(dāng)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時候,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見。
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dá),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fēng),也不如它快。
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諘绲纳焦葌鱽碓程涞幕芈暎褶D(zhuǎn),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二、文學(xué)常識 1、本文作者是酈道元,他是我國北魏杰出的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jīng)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三、語音
略無闕處(quē) 重巖疊嶂(zhàng) 不見曦月(xī) 沿溯阻絕(sù)
素湍綠潭(tuān) 絕巘多生怪柏(yǎn) 飛漱其間(shù) 屬引凄異(zhǔ)
四、通假字 1、略無闕處:( “闕”通“缺”)空缺。 五、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fù)句的關(guān)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4、素湍綠潭 (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 (清波)
七、一詞多義 1絕 *沿溯阻絕(隔絕) *哀轉(zhuǎn)久絕(消失)
*絕巘多生怪柏(極) 2、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點詞語解釋
1、略無闕處:[略無]毫無。略,幾乎。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dāng)。 [夜分]半夜。[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3、重巖疊嶂:[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4、至于夏水襄陵:[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宣]傳達(dá)。
7、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8、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回]回旋。 9、絕巘多生怪柏:[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10、飛漱其間:[漱(shù)]沖刷。
1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榮]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 12、屬引凄異:[屬(zhǔ)引]連續(xù)不斷。屬,連續(xù)。引,延長。 13 、不見曦月:[曦]陽光或日光。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旦]早晨。 [肅]寂靜。
15、哀轉(zhuǎn)久絕:[哀]悲哀。 [轉(zhuǎn)(zhuǎn)]婉轉(zhuǎn)。
16: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shù)。 九、特殊句式 十、朗讀節(jié)奏 1、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cè)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cè)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lián)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fā)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寫三峽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9、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10、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1、描寫夏季三峽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12、描寫三峽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寫三峽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14、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fēng),(仍然)不認(rèn)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絕巘多生怪柏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5、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6、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重疊的山巖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十三、課文內(nèi)容理解
一、整體把握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fā)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jìn)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按憾畷r,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毖┌椎募ち?,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zhuǎn)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jié)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二、問題研究
1.材料的安排。作者先寫三峽的整體風(fēng)貌,然后抓住三峽最有特點的時間──夏天,春冬,晴初霜旦,寫出了三峽的奔放美、清悠美和凄婉美。
2.語言的運用。本文多用對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jié)奏感。語言精練,表現(xiàn)力強(qiáng),充滿生氣。
結(jié)構(gòu)提綱:
總特點:山高嶺連,中間狹窄。(側(cè)重寫山: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分特點:(1)夏:水漲流速,交通斷絕。(2)春冬:水退潭清,風(fēng)景秀麗。(3)秋:水枯氣寒,猿鳴凄涼。(側(cè)重寫水:四季不同,風(fēng)景各異。)
1、本文寫春冬之景,用素、綠、清、影四字突出其特點。寫秋季景色,用寒、肅、凄、哀四字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2、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文末以漁歌作結(jié)有什么作用? *進(jìn)一步突出三峽秋天的凄異。 4、本文的中心是:描寫三峽的雄偉山勢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寫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現(xiàn)長江奔騰的氣勢和蓬勃的活力。 6、為什么后寫秋天? *目的在于讓讀者感受三峽寒靜肅穆、似含秋思的風(fēng)致。 7、合寫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現(xiàn)風(fēng)平浪靜時節(jié)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8、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9、作者寫三峽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嘯 10、本文寫凄異哀轉(zhuǎn)的猿聲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為一體。 11、漁歌使用的修辭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強(qiáng)調(diào)、渲染了三峽秋天的凄涼、悲愁。 12、對文章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qū)懭龒{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 B、文章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xiàn)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關(guān)于三峽江水的描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寫山,后寫水,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特點。 13、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么? *進(jìn)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 14、本文寫景的特點是:在四季變化中展現(xiàn)三峽奇異鬼譎的山水美景,寓靜態(tài)于動態(tài)之中,動靜結(jié)合。 15、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qū)?,而是從夏、春冬寫到? *主要根據(jù)三峽江水的特點來選擇寫作順序的。 16、本文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表達(dá)了祖國山水風(fēng)光的熱愛,寄予了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17、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18、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9、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20、“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xiàn)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 山的“連”“高”“窄”。
21、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xiàn)三峽的特點?
* 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
22、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23、寫“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cè)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24、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xiàn)了三峽怎樣的季節(jié)特點?
*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xiàn)了春冬三峽的風(fēng)光秀麗。
25、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么?
* 清榮峻茂。
26、“良多趣味”表現(xiàn)在何處?
*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27、第四段寫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xiàn)了景物什么特點?
* 秋季。聽覺。表現(xiàn)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28、“漁者歌”有什么作用?
*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cè)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29、作者為什么先寫夏水?又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
*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30、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
*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31、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關(guān)系?
* 總分關(guān)系。
32、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jié)奏感。語言精練,表現(xiàn)力強(qiáng),充滿生氣。
33、文中提到了巫峽,另兩峽是什么?
瞿塘峽、西陵峽。
34、《三峽》一文,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征描寫三峽的自然景物的? * 文章總寫了三峽的山勢,突出三峽兩岸山嶺綿延峻峭,再寫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最后寫“林寒澗肅”的秋季景色,而此時的“高猿長嘯”從側(cè)面襯托了冷清蕭瑟的秋色。 35、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 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 ? 第3段:寫春冬季節(jié)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36、文章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試舉例說明?! ? 比喻夸張: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 對偶: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37、歸納本文的中心 * 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xiàn)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38、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39、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 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BR> 秋景:“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BR>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
“影”數(shù)字,寫秋季的景色,著 “寒”“素”“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
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十四、開放性試題 1、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2、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B)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3、閱讀下面這首詩,你能說出它和本文之間的某些聯(lián)系嗎?
早發(fā)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 《早發(fā)白帝城》和《三峽》都描寫了三峽風(fēng)光,前者是詩,后者是游記散文。文章的第二段與這首詩的一、二、四句相印證,都表現(xiàn)了夏天三峽水流速度極快;文章第四段與詩的第三句相對應(yīng),都是寫連續(xù)不斷的猿啼;文章第一段則和詩中的“萬重山”相應(yīng)。
第二部分
課文內(nèi)容詳解。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在三峽七百里當(dāng)中,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層層的懸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陽都遮蔽了。]
批注:以上第一部分。概述三峽的全貌,描寫三峽奇特險峻的山勢??偫ㄉ降奶攸c: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有時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dá),這時候只要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間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騎著駿馬,駕著疾風(fēng),也不如它快。]
批注:寫夏季三峽急流。水漲流急,交通阻斷。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在春、冬兩個季節(jié),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深潭,回旋著清波,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
批注:寫春冬時節(jié)三峽麗景。水退潭清,風(fēng)景秀麗。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時候或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高處的猿猴拉長聲音鳴叫,聲音連續(xù)不斷,非常凄涼怪異??諘绲纳焦葌鱽碓程涞幕芈暎褶D(zhuǎn),很久很久才消失。]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盵所以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批注:寫秋季三峽景色。水枯氣寒,猿鳴凄清。以上三段為第二部分,描寫三峽四季不同的秀麗景色。
二.文學(xué)常識。
1.《三峽》選自《水經(jīng)注疏》。本文作者是酈道元,他是我國北魏杰出的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jīng)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在長江上游重慶奉節(jié)和湖北宜昌之間。
三.語音
略無闕處(quē) 重巖疊嶂(zhàng) 不見曦月(xī) 沿溯阻絕(sù)
乘奔御風(fēng)(yù) 素湍綠潭(tuān) 絕巘多生怪柏(yǎn) 飛漱其間(shù)
林寒澗肅(sù) 屬引凄異(zhǔ)
四.通假字。 略無闕處: “闕”通“缺”, 空缺 。
五.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4.素湍綠潭 (湍:形容詞用作名詞,急流的水) 回清倒影 (清:形容詞用作名詞,清波)
六.一詞多義。
絕 ①沿溯阻絕(隔絕) ②哀轉(zhuǎn)久絕(消失) ③絕巘多生怪柏(極)
自 *①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屬 *①屬引凄異(連續(xù)) *②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類)
以 *①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認(rèn)為) *②能以徑寸之木(用)
闕:*①略無闕處(“闕”通“缺” 空缺)*②不知天上宮闕(宮殿)
或:*①或王命急宣(有時) *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有的人)
七.重點詞語解釋。
1.略無闕處 略無:毫無。略,幾乎?!瓣I”通“缺”, 空缺 。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當(dāng)。 [夜分]半夜。[曦(xī)]日光。這里指太陽。 3.重巖疊嶂:[嶂(zhàng)] 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4.至于夏水襄陵:[襄(xiāng)]漫上。 5.沿溯阻絕:[沿]順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6.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宣]傳達(dá)。 7.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雖]即使。 [御]駕,乘。 [疾]快。
8.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回]回旋。
9.絕巘多生怪柏:[巘(yǎn)] 險峻的山崖或山峰。 10.飛漱其間:[漱(shù)]沖刷。
11.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榮]茂盛。[峻]高而陡峭。[良多]很多。良,很。
12.屬引凄異:[屬(zhǔ)引]連續(xù)不斷。屬,連續(xù)。引,延長。 13. 不見曦月:[曦]陽光或日光。
1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旦]早晨。 [肅]寂靜。 15.哀轉(zhuǎn)久絕:[哀]悲哀。 [轉(zhuǎn)(zhuǎn)]婉轉(zhuǎn)。16.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沾]沾濕。 [三]表示概數(shù)。
八.重點語句翻譯
1.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厍宓褂?*
3.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重疊的山巖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4.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fēng),(仍然)不認(rèn)為快。
5.絕巘多生怪柏絕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在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在山峰之間,常有懸泉瀑布飛流沖蕩。
6.回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7.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8.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 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zhuǎn),很久很久才消失。
九.課文內(nèi)容理解探究。
1.主題探究: 《三峽》以凝練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激發(fā)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2.整體把握: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點進(jìn)行描寫。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來往的船只都被阻絕了。“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雪白的激流,碧綠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麗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贊嘆“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則“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那凄異的叫聲持續(xù)不斷,在空曠的山谷里“哀轉(zhuǎn)久絕”。三峽的奇異景象,被描繪得淋漓盡致。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峽萬千氣象盡收筆底。寫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寫秋季的景色,著“寒”“肅”“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則分不同季節(jié)分別著墨。在文章的節(jié)奏上,也是動靜相生,搖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洶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飛懸的瀑布,哀轉(zhuǎn)的猿鳴,悲涼的漁歌,構(gòu)成了一幅幅風(fēng)格迥異而又自然和諧的畫面,給讀者以深刻的印象。
3.內(nèi)容理解。
l 第一段
A.第一段總寫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1)峽長(七百里)嶺連(連山,略無缺處)(3)山高峽窄(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B.第一段中三峽的山具有怎樣的特點? 山高嶺連,岸偉峽險(或連綿不斷,遮天蔽日)。
C.“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這一特定環(huán)境下的情景綜合表現(xiàn)了三峽怎樣的特點? 山的“連”“高”“窄”。
D.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表現(xiàn)三峽的特點? 正面描寫與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
l 第二段
A.三峽的夏水有何特點?
(1)水漲(襄陵,沿溯阻絕)(2)流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B.寫“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這是什么寫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詩?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漲流急,也突出了三峽夾江對峙、狹窄險要的特點。寫法:側(cè)面描寫。想到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
l 第三段
A.作者是抓住三峽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寫的?表現(xiàn)了三峽怎樣的季節(jié)特點?
抓住了碧水、怪木、飛瀑來寫的。表現(xiàn)了春冬三峽的風(fēng)光秀麗。
B. 總括春冬之景的四個字是什么? 清榮峻茂。
C.“良多趣味”表現(xiàn)在何處? 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l 第四段
A.寫什么季節(jié)的景色?作者是從哪一角度寫景的?表現(xiàn)了景物什么特點?
秋季。聽覺。表現(xiàn)了幽靜、寂寥、凄異的特點。
B.“漁者歌”有什么作用?
說明猿聲凄涼、悲哀,從側(cè)面渲染了秋天蕭瑟、肅殺的氣氛。也暗含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l 作者為什么先寫夏水?又為什么先寫山,后寫水?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先寫“夏水”。為寫水勢,先寫山勢,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嶺相互映襯,能形成一幅險峻壯奇的圖畫。
l 分別概括三峽夏、春冬、秋三段時間三峽景物的美點。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l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關(guān)系? 總分關(guān)系。
l 本文在語言運用方面有怎樣的特點和作用?試作簡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讀起來收放有致,很有節(jié)奏感。語言精練,表現(xiàn)力強(qiáng),充滿生氣。
十.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cè)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cè)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lián)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fā)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8.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9.從視覺角度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10.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十一.問題研究。
1.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
答: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2.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4.從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漁者歌謠的作用是什么?
答:進(jìn)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三峽秋天蕭瑟凄清的氣氛。
5.《三峽》一文,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征描寫三峽的自然景物的?
答: 文章總寫了三峽的山勢,突出三峽兩岸山嶺綿延峻峭,再寫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最后寫“林寒澗肅”的秋季景色,而此時的“高猿長嘯”從側(cè)面襯托了冷清蕭瑟的秋色。
6.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析: 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
第3段:寫春冬季節(jié)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7.歸納本文的中心 我的歸納:作者通過對三峽形勢和四季景色的描繪,顯示了祖國河山的雄偉秀麗,表現(xiàn)了他熱愛祖國河山的深厚感情。
8.找出文中寫景的句子,體會它們的語言特點。
春冬之景:“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秋景: “每至睛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zhuǎn)久絕?!?BR> 作者寫景,采用的是大筆點染的手法,春冬之景,著“素”“綠”“清”“影”數(shù)字,描繪出了春冬三峽的秀麗景色;寫秋季的景色,著 “寒”“素”“凄”“哀”數(shù)字,便將景物的哀轉(zhuǎn)凄婉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
十三.開放性試題
1.昔日酈道元筆下美麗的三峽,如今因三峽工程更聞名于世,并吸引了無數(shù)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請你用簡潔生動的語言寫一段導(dǎo)游詞,向前來觀光的游客介紹三峽的風(fēng)景特點和時代變化。
相關(guān)鏈接:2006年5月20日14時,三峽壩頂上激動的建設(shè)者們見證了大壩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的歷史性時刻。至此,世界規(guī)模最大的混凝土大壩終于在中國長江西陵峽全線建成。
三峽大壩建成后,大壩本身就是一道壯麗的景觀。北京三峽游的線路一直在追蹤 三峽大壩的建設(shè)進(jìn)程。
導(dǎo)游詞: 示例:各位旅客,歡迎你們來三峽觀光。七百里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四季美 景風(fēng)格迥異。春冬之時,潭水碧綠,清波回旋,怪柏凌峰,瀑布飛懸;夏季水漲,江流洶涌;秋景凄寒,猿鳴哀轉(zhuǎn)。走進(jìn)三峽人家,品嘗金黃蜜桔;登上三峽大壩,感受磅礴氣勢。多情的三峽風(fēng)光,熱情的三峽人民,歡迎各位常游此地。
2.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3.三峽很美,你覺得三峽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_____”的句式說一說嗎?
示例: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
4.這樣美的三峽,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繪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語言之美,其筆法之妙,實在令人稱奇。請你說說文章哪些地方寫得美,寫得妙。(可從語言、結(jié)構(gòu)、描寫的角度等方面著手)
示例:語文的描寫手法美,下面描寫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寫出了兩岸連山,群峰對峙的雄姿。同時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一句側(cè)面烘托了三峽峰巒綿延,隱天蔽日的山勢。
示例①:三峽的水美,你看夏水素湍急,有時早上乘船從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呢。
示例②:作者描寫景物美,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yīng)。
5.選出下面不是寫“水清”的一項(B) A、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xì)石,直視無礙。 B、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C、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 D、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6.下面語段空白處應(yīng)填入的恰當(dāng)句子是(A )
我曾經(jīng)乘船路過三峽,也游過三峽,相當(dāng)程度來講,是奔著唐詩的意境而去的。唐詩意境的精華在哪兒?________________想想看,那時候沒有機(jī)器船,只有根根悠悠纖繩拉著的舟,江水伴著纖夫號子,時而間幾聲猿啼,有如閃電劃破山谷,驚心動魄,余音繚繞,那才是峽谷中強(qiáng)勁的音符!李白歌:“兩岸猿聲啼不住”,杜甫吟:“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高適唱:“巫峽啼猿數(shù)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在他們的詩里,三峽景物中,猿啼是最難忘的。
A.詩人筆下的“猿啼、淚盡、腸斷”令人心傷。 B.唐詩中使人向往的猿啼之聲。
C.我以為就是那可見可聞的猿影、啼聲。 D.請領(lǐng)略唐代詩人孤寂傷感的情懷。
7.請你對一對。
兩崖如劍立 一江似布懸 群山無闋重巖疊嶂蓋曦月 泉瀑有聲素湍綠潭蕩清波
暮到江陵難賞月 朝發(fā)白帝不見曦 自非亭午夜分曦月不見 每至晴初霜旦高猿長嘯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三峽山 乘奔御風(fēng)懸泉飛瀑三峽水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 柏怪潭綠浪急猿哀 乘船觀水素湍綠潭 駕舟賞山絕巘怪柏
8.積累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
①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②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③夜發(fā)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第三部分
八上文言文精細(xì)復(fù)習(xí)
26《三峽》
一、文學(xué)常識
1、本文選自《水經(jīng)注疏》,作者是酈道元,他是我國北魏杰出的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他所著的《水經(jīng)注》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文筆絢爛,語言清麗。
2、三峽包括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二、語音
略無闕處(quē) 重巖疊嶂(zhàng)不見曦月(xī) 沿溯阻絕(sù)素湍綠潭(tuān) 絕巘多生怪柏(yǎn)飛漱其間(shù) 屬引凄異(zhǔ)
三、通假字
1、略無闕處( 闕通缺)
四、古今異義詞
1、或王命急宣(古義:有時 今義:常用于選擇復(fù)句的關(guān)聯(lián)詞)
2、至于夏水襄陵(古義:一個動詞“到”和一個介詞“于”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五、詞類活用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動詞用作名詞,奔馳的快馬)
2、林寒澗肅 (寒:形容詞用作動詞,清涼)(肅:形容詞用作動詞,寂靜)
3、空谷傳響 (名詞作狀語,在空蕩的山谷里)
六、一詞多義
1、絕 *沿溯阻絕(隔絕) *哀轉(zhuǎn)久絕(消失) *絕巘多生怪柏(極)
2、自 *自三峽七百里中(從、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七、重點詞語解釋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急:急速)
3、則素湍綠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屬引凄異(屬:連接 引:延長)
6、不見曦月(曦:日光 這里指太陽)
八、理解性默寫
1、文中側(cè)面寫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2、文中側(cè)面寫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3、寫三峽全景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4、寫兩岸連山的句子是: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5、寫山高的句子是: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6、由三峽水流洶涌湍急聯(lián)想到李白的詩歌是:《早發(fā)白帝城》
7、作者寫了春冬之時八種景物的特點和給予作者的感受是: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9、三峽夏季江水的特點句子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10、文章寫三峽春冬景色時,既描寫了“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的靜景,也描寫了“懸泉瀑布,飛漱其間”的動景,動靜結(jié)合,相得益彰。
九、重點語句翻譯
1、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輕風(fēng),(仍然)不認(rèn)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3、絕巘多生怪柏 *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怪的松柏。
4、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有很多趣味。
5、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峽谷的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6、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重疊的山巖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時分,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十、課文內(nèi)容理解
1、本文寫春冬之景,用清、榮、峻、茂四字突出其特點。寫秋季景色,用寒、肅、凄、哀四字將景物的神韻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2、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用一句話概括三峽的景色特點:雄奇險峻,清幽秀麗。
3、文末以漁歌作結(jié)有什么作用? *使人進(jìn)一步感受到三峽的地理特征:山高、嶺連、峽窄、水長;通過對猿的叫聲的側(cè)面描寫渲染出三峽秋景的悲涼蕭瑟的氣氛。
4、作者先寫夏水的目的是: *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
5、為什么后寫秋天? *目的在于讓讀者感受三峽寒靜肅穆、似含秋思的風(fēng)致。
6、合寫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現(xiàn)風(fēng)平浪靜時節(jié)三峽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點。
7、作者描寫了春冬之時的八種景物是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巘、怪柏、懸泉、瀑布。
8、對文章賞析有誤的一項是(A)
A、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qū)懭龒{之水,突出了其不同季節(jié)的特點。
B、文章使用了大量極富表現(xiàn)力的駢散句,語言清新俊逸。
C、文章的第二段關(guān)于三峽江水的描寫與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有異曲同工之妙。
D、文章布局自然,先寫山,后寫水,突出了三峽山高水險的特點。
十一、開放性試題
1、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勢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均可)
原句: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或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即可)
原句: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2、古詩文中描寫三峽的名句還有哪些?
①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②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李白 ③夜發(fā)青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
第四部分
《三峽》學(xué)習(xí)要點
同學(xué)們你去過三峽嗎?三峽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光,曾吸引了無數(shù)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留下許多千古佳作。古有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和李商隱的“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等名句,今有劉白羽《長江三日》和方紀(jì)的《三峽之秋》等美文,這些膾炙人口的詩文,更增添了三峽的美。今天,我們來學(xué)習(xí)地理學(xué)家酈道元的《三峽》。
關(guān)于作者: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范陽涿鹿(今河北省涿鹿縣)人,我國古代卓越的地理學(xué)家、散文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經(jīng)注》。《水經(jīng)》是記述我國古代河流水道的地理書,記載河流水道37條,共一萬余字。酈道元走遍秦嶺淮河以北、長城以南廣大地區(qū),進(jìn)行實地考查,并收集大量的文物、文獻(xiàn)資料,為《水經(jīng)》作注。
關(guān)于《水經(jīng)注》:
《水經(jīng)注》盡可能詳細(xì)地記述了河水所經(jīng)地方的山陵城邑、名勝古跡、風(fēng)土人情、神話傳說以及民歌諺語等。文筆簡潔,語言生動傳神。尤其是描繪山川景物,有聲有色,使讀者如臨其境。所以,《水經(jīng)注》不僅是一部研究古代地貌的重要科學(xué)專著,而且是一部具有較高價值的文學(xué)著作。
關(guān)于三峽:
長江三峽:長江上瞿塘峽、巫峽、西陵峽的總稱。西起四川奉節(jié)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guān),全長204千米。峰戀疊嶂,氣勢雄偉,石壁聳立,氣象萬千,險峻絕麗,聞名于世。沿岸名勝古跡甚多,有白帝城、神女峰、高唐觀、昭君村、屈原故里、張飛廟、黃陵廟、三游洞等。其中瞿塘峽,又稱夔峽,包括風(fēng)箱峽和錯開峽。西起白帝城,東至大溪,為三峽中最短的峽。兩岸懸崖壁立,江面最狹處只有百余米,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天塹”。巫峽因巫山而得名,又稱大峽。西起大寧河口,東至湖北省巴東縣官渡口。包括金盔銀甲峽和鐵棺峽。長江橫切巫山主脈的石灰?guī)r層,峽谷特別曲折幽深。高峰海拔一千米以上。著名的“巫山十二峰”并列江邊。以神女峰(望霞峰)最奇。西陵峽至宜昌南津關(guān)。分為四段:官渡口至香溪間為香寬谷;香溪至廟河間為兵書寶劍峽、牛肝馬肺峽和崆嶺峽;廟河至南沱間為南寬谷;南沱至南津關(guān)間為燈影峽及黃貓峽。西陵峽比較寬闊,但江流至此變得特別兇惡,這里處處是急流險灘。最著名的有泄灘、青灘和崆嶺灘。過去被稱作“鬼門關(guān)”。解放后,水中礁石被炸掉,航船通行無阻。當(dāng)三峽改造工程完成以后,三峽的風(fēng)光將更加美好。
學(xué)習(xí)本文
首先朗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了解文章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意境。
一、讀準(zhǔn)字的音
襄(xiāng) 溯(sù) 闕(quē) 御(yù) 湍(tuān)
漱(shù) 澗(jiàn) 猿(yuán) 屬(zhǔ) (yǎn)
二、解釋加紅的字
自三峽七百里 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 自:如果
至于夏水襄陵 至于:文言助詞,承接上文,另提一事
每至晴初霜旦 旦:早晨
或王命急宣 或:有時,這里是碰上的意思
三、思考
1、《三峽》一文,作者是怎樣抓住景物特征描寫三峽的自然景物的?
文章總寫了三峽的山勢,突出三峽兩岸山嶺綿延峻峭,再寫夏季江水迅猛,水流湍急,春冬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最后寫“林寒澗肅”的秋季景色,而此時的“高猿長嘯”從側(cè)面襯托了冷清蕭瑟的秋色。
2、文章第2段和第3段各描寫了什么樣的景物?有何特點?
第2段:寫夏季景色,突出了水勢兇猛迅疾的特點。
第3段:寫春冬季節(jié)的景色,突出了山高水清,草木茂盛的特點。
3、文章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試舉例說明。
比喻夸張: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對偶: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
4、歸納本文的中心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dǎo) |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