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時事政治:“血荒”的出現(xiàn)

字號:

  3月21日,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一樓。
    董芳走進大廳時,已近午休的時間,這里依舊人頭攢動。
    “還有兩個人,您先填個無償獻血申請表格。”護士禮貌地接待。
    第一次獻血,董芳告訴記者,報紙上看到北京“血荒”的消息后,自己特地選擇了中午人少的時候過來。沒想到有愛心的人還真不少。
    采血量漸增,市民參與性回暖,北京市紅十字血液中心高東英副主任自然心情不錯。
    “無論是獻血人口、千人獻血率,還是獻血總量,在相似規(guī)模的城市中,北京都是最好的。”高東英說。
    血液的供需矛盾
    一張圖,兩條線,起點不同,斜率不一。
    為了方便記者理解“血荒”問題所在,高東英給記者拿出了衛(wèi)生部新近發(fā)布的近年來采血總量和出院人數(shù)的對比圖。數(shù)據顯示,2005年―2010年間,國內自愿無償獻血人次由675萬增加到1180萬,年采血量由2295噸增加到3935噸,年供血量以12.6%的速度遞增。
    而與此同時,隨著新醫(yī)改報銷比例、惠民力度、覆蓋率的大幅增長,出院人數(shù)也從2005年的5075萬人增加至9420萬人,出現(xiàn)了“井噴”現(xiàn)象。
    “新醫(yī)改讓更多的人減輕了經濟負擔,享受到更多更好的醫(yī)療服務。不過,也將醫(yī)療配套資源不足的問題暴露出來。”高東英說,“從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出院人數(shù)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供血量增長速度。”
    藥物可以替代,但血液無法替代,一旦血液短缺,手術就無法進行。新醫(yī)改中,類似于三甲醫(yī)院、床位、醫(yī)生、護士數(shù)量等,血液也成為供需矛盾突出的各類醫(yī)療資源中的一個。
    2000萬人,北京市血液中心的規(guī)劃服務人口,設計時留有了相當大的余量。不過,隨著近些年北京的快速發(fā)展,實際服務人口早已遠遠超越這個余量。
    “患者是會走的,哪里的醫(yī)療服務好,就去哪里。”高東英說,“以旅游醫(yī)療為例。很多人乘著假期到北京旅游的機會,順便也進行相應的治療。在新加坡等醫(yī)療資源豐富的國家,旅游醫(yī)療已成為吸引旅游的一種重要策略。”
    尤其像我國這樣“倒金字塔式”分布的醫(yī)療資源,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于核心城市優(yōu)質醫(yī)療資源的追逐。
    “新醫(yī)改讓我們看到了甩開經濟包袱后更為真實的百姓醫(yī)療需求。而這也對醫(yī)改的下一步深入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高東英看來,隨著城鄉(xiāng)三級醫(yī)療體系等相關改革的深化,這樣的供需矛盾,也將慢慢緩解。
    身邊的血液安全
    張新停,河北省大名縣人,發(fā)生在弟弟身上的變故,讓40多歲的他第一次體驗到了血液安全的殘酷。由于左腿膝蓋和盆骨粉碎性骨折,如果不盡快湊齊手術需要的1000毫升血液,弟弟很可能面對截肢甚至生命危險。
    時間不等人,21日一大早,張新停兄妹倆就趕到了北京血液中心為弟弟獻血、配血,焦急地等待化驗結果。
    親人互救,場景感人。如果有足夠的血液,也許會是另一個場景。
    我國的人口獻血率僅為0.87%,遠低于世界發(fā)達國家的4.54%和中等收入國家的1.01%。高東英說:“加強和促進對獻血者的健康教育,引導更多的人參與獻血依舊是目前保障血液安全的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年輕人是獻血的主力,老年人則是用血的主力。隨著我國出生率的下降,人類預期壽命的延長以及老齡化的趨勢顯現(xiàn),血液安全壓力驟增。
    10年,21次無償獻血,回憶起第一次獻血的經歷,高東英依舊歷歷在目。“除了下午散步時身上隱隱地出汗,其他并沒有任何不良反應。之后的每一次,就沒什么特別的感覺了。”高東英說。
    在被定為全國獻血月的1月,美國公眾會主動參加獻血;而在日本,1月,皇室人員也會帶頭參與獻血。“由于春節(jié)、學生假期、休年假以及氣候等原因,北京的獻血狀況一直呈現(xiàn)出季節(jié)性變化,冬夏季尤為緊缺。”高東英介紹。
    2011年,日內瓦全球血液研討會議上,建立國家間、區(qū)域內的血液安全合作機制,被提上重要議程。高東英認為,積極與醫(yī)療資源相對富裕的國家和地區(qū)形成合作,無疑也是保障我國血液安全的重要手段。
    血液安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高東英希望,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所有符合條件的人都能走進分散在北京市各地的44個采血點無償獻血。
    北京市將在“十二五”期間將采血點設置總量增加到50至69個,將采血點向符合采血點設置條件的地區(qū)延伸,并有計劃地將部分采集量較大且穩(wěn)定的采血點改設為固定獻血屋。
    血液基礎知識、無償獻血及臨床用血宣傳不夠
    “為什么不使用100毫升的小血袋采集?”
    不久前,鄭州一名新生兒因血紅蛋白低于“警戒線”,需輸入50毫升血液,但因醫(yī)院沒有相同配額的血袋,只能使用200毫升的血袋,致使四分之三的血液被丟棄。這個現(xiàn)象被媒體報道后,引發(fā)了很多社會爭議。針對這個特殊性浪費的現(xiàn)象,高東英有些無奈。
    “事實上,連200毫升的血袋我們也并不推薦使用。”在高東英看來,手術中,如果出血較少,400毫升以內,完全是可以不用輸血而依靠自身修復的。
    “如果用血量較大,例如1000毫升,我們寧愿推薦使用兩袋400毫升的血袋,而不是五個200毫升的。”高東英表示,盡管醫(yī)院和血液部門會盡全力幫助患者尋找適合的血型,但是當病人接受外來血液時,身體不可避免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抗體,所以會有不同程度的輸血副反應。因此,輸血時使用越多人的血,其輸血副反應就可能會越大,因此使用兩袋400毫升的血比使用五袋200毫升的血要好。
    “當然,為了考慮獻血者的感受,我們還是一直在使用200毫升的血袋。”高東英說,“我們沒有在采集時使用100毫升的小血袋,但血液中心可以將采集來的血液分成小包裝,供醫(yī)院使用。原因依舊是上述的安全問題。”
    自體供血,“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這一國際認同的高效、安全輸血類型,為何始終難以實施?人民網的相關調查顯示,近九成被調查網友不了解“自體輸血”,48.5%的網友表示首次聽說。
    血液基礎知識、無償獻血及臨床用血宣傳不夠。在日前召開的“鼓勵自體輸血”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分析,除此之外,自體血回輸既沒有納入醫(yī)療收費范圍,也未納入醫(yī)保。無論是醫(yī)務工作者的勞動價值,還是患者的經濟負擔都成了自體供血“叫好不叫座”的重要原因。處理一次自體輸血的成本跟輸四五袋200毫升血的價格幾乎一樣,但安全性卻高出許多。除了貧血、外傷有菌創(chuàng)面等特殊情況外。高東英認為,應當積極鼓勵并從政策層面推動實施。
    
公務員時事政治 半月談時評 公務員考試網 公務員報考指南 歷年考試真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