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yè)設計師艾斯林格:保護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新聞由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國教育報06月01日報道,出國留學網(wǎng)liuxue86.com轉載。
圖為艾斯林格
■本報記者 張東
哈姆特·艾斯林格,國際設計界最負盛名的德國青蛙設計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曾為蘋果、路易威登等公司負責發(fā)展全球化的設計戰(zhàn)略,被譽為自1930年以來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工業(yè)設計師,“高科技設計領域的首位超級明星”。日前,哈姆特·艾斯林格在北京一零一中學,以他的故事,透視一個天才設計師的成長感悟。
“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去試”
記者:您被譽為是設計天才,請問是什么童年經(jīng)歷讓你迷戀上設計,并成為天才?
艾斯林格:我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技術不怎么發(fā)達,我們很多玩具都來自美國。那些玩具看起來都很美,所以我非常喜歡給它們畫簡筆畫。然而,我的老師和父母并不喜歡我這樣做,他們告訴我這并不是一個正式的職業(yè),而且寫寫畫畫不能當飯吃,但是我還是堅持做一些不同的東西。設計就是要以好的目的設計出來一些新的東西,這是蘋果公司工作的精神。喬布斯告訴我們,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去試,這才是天才成為天才的方式。
“對我的孩子,我讓他去體驗”
記者:父母是一個孩子的啟蒙教師,他們的培養(yǎng)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發(fā)展。請問您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什么樣的?
艾斯林格:還是講一個小故事吧。小時候,我有個美國汽車的模型,我將它拆了。當時我很小,母親非常驚訝。她說問我為什么拆那么貴的模型,而我回答她因為里面有很多奧秘。當你有了一種體驗,就會想有更多好的體驗。我覺得這是孩子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在思維發(fā)展中獲得的最好的寶藏。我們給孩子的東西,一定要超出物質(zhì)方面的價值,一定要實現(xiàn)其最終價值。對我的孩子,我讓他去體驗。當他說我是一個好父親的時候,就是對我最大的獎勵。
“永遠不滿足,永遠去當先鋒”
記者:聽說您中學時期參加了一個鐘表公司的設計競賽,但您的創(chuàng)意被否定了?
艾斯林格: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孩子,喜歡收集鐘表,就參加了鐘表公司組織的設計競賽。我當時想用一些新的技術改良手表,可在不同地區(qū)自動調(diào)整時間,也可根據(jù)時令自己調(diào)整時間。當時有人認為這個點子太蠢了,建議我不要嘗試,但是15年之后,這種表已經(jīng)到處都是了,而且只賣一百多美元。其實,手表自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有這種前瞻性的思維。作為設計師,必須考慮到未來,然后對未來進行模擬,這就是設計職業(yè)非常好的元素。所以,孩子們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重新思考世界,以他們想要的生活,以他們理想的方式重新思考世界,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改變世界。孩子就是要索取更多,永遠不要滿足,永遠去當先鋒,要勇敢去開創(chuàng)。
“要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
記者:那么,之后在生活和工作中,您是怎么應對和處理不同的意見的?
艾斯林格:我的媽媽已經(jīng)92歲了,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帽子被人拿走。結果,媽媽告訴我拿不到帽子就不準回家。所以,我只好嘗試各種辦法要回了帽子。有時候,這樣直接的批評是最好的。我在工作的時候,公司環(huán)境很友好,大家都坐在桌子邊有禮貌地討論,都說你設計得好,而且全是一些恭維的話,但是這對創(chuàng)意工作是沒有好處的。然而,一旦有人提出批評或者提出自己意見的時候,就有了討論,這時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東西。因此,我們需要溝通,需要傾聽。遇到不同意見,不要總覺得別人都不理解自己。特別是對孩子來說,他們不能從小就把自己看作一個受害者,而是要努力做一個樂觀的人,要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要誠實,要開誠布公。
《中國教育報》2012年6月1日第7版
圖為艾斯林格
■本報記者 張東
哈姆特·艾斯林格,國際設計界最負盛名的德國青蛙設計公司的創(chuàng)始人,曾為蘋果、路易威登等公司負責發(fā)展全球化的設計戰(zhàn)略,被譽為自1930年以來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工業(yè)設計師,“高科技設計領域的首位超級明星”。日前,哈姆特·艾斯林格在北京一零一中學,以他的故事,透視一個天才設計師的成長感悟。
“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去試”
記者:您被譽為是設計天才,請問是什么童年經(jīng)歷讓你迷戀上設計,并成為天才?
艾斯林格:我出生在德國的一個鄉(xiāng)村,技術不怎么發(fā)達,我們很多玩具都來自美國。那些玩具看起來都很美,所以我非常喜歡給它們畫簡筆畫。然而,我的老師和父母并不喜歡我這樣做,他們告訴我這并不是一個正式的職業(yè),而且寫寫畫畫不能當飯吃,但是我還是堅持做一些不同的東西。設計就是要以好的目的設計出來一些新的東西,這是蘋果公司工作的精神。喬布斯告訴我們,一定要去做,一定要去試,這才是天才成為天才的方式。
“對我的孩子,我讓他去體驗”
記者:父母是一個孩子的啟蒙教師,他們的培養(yǎng)方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發(fā)展。請問您的家庭教育方式是什么樣的?
艾斯林格:還是講一個小故事吧。小時候,我有個美國汽車的模型,我將它拆了。當時我很小,母親非常驚訝。她說問我為什么拆那么貴的模型,而我回答她因為里面有很多奧秘。當你有了一種體驗,就會想有更多好的體驗。我覺得這是孩子在不斷成長過程中,在思維發(fā)展中獲得的最好的寶藏。我們給孩子的東西,一定要超出物質(zhì)方面的價值,一定要實現(xiàn)其最終價值。對我的孩子,我讓他去體驗。當他說我是一個好父親的時候,就是對我最大的獎勵。
“永遠不滿足,永遠去當先鋒”
記者:聽說您中學時期參加了一個鐘表公司的設計競賽,但您的創(chuàng)意被否定了?
艾斯林格:那時候我還是一個孩子,喜歡收集鐘表,就參加了鐘表公司組織的設計競賽。我當時想用一些新的技術改良手表,可在不同地區(qū)自動調(diào)整時間,也可根據(jù)時令自己調(diào)整時間。當時有人認為這個點子太蠢了,建議我不要嘗試,但是15年之后,這種表已經(jīng)到處都是了,而且只賣一百多美元。其實,手表自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要有這種前瞻性的思維。作為設計師,必須考慮到未來,然后對未來進行模擬,這就是設計職業(yè)非常好的元素。所以,孩子們應該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重新思考世界,以他們想要的生活,以他們理想的方式重新思考世界,從而創(chuàng)造出新的東西改變世界。孩子就是要索取更多,永遠不要滿足,永遠去當先鋒,要勇敢去開創(chuàng)。
“要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
記者:那么,之后在生活和工作中,您是怎么應對和處理不同的意見的?
艾斯林格:我的媽媽已經(jīng)92歲了,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女性。我很小的時候,有一次帽子被人拿走。結果,媽媽告訴我拿不到帽子就不準回家。所以,我只好嘗試各種辦法要回了帽子。有時候,這樣直接的批評是最好的。我在工作的時候,公司環(huán)境很友好,大家都坐在桌子邊有禮貌地討論,都說你設計得好,而且全是一些恭維的話,但是這對創(chuàng)意工作是沒有好處的。然而,一旦有人提出批評或者提出自己意見的時候,就有了討論,這時才能夠創(chuàng)造出更好的東西。因此,我們需要溝通,需要傾聽。遇到不同意見,不要總覺得別人都不理解自己。特別是對孩子來說,他們不能從小就把自己看作一個受害者,而是要努力做一個樂觀的人,要學會溝通,要學會傾聽,要誠實,要開誠布公。
《中國教育報》2012年6月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