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苯陙黼S著教學改革的深入,各地的中考語文試卷都加大了對古詩詞考查的比重,試題的呈現(xiàn)形式變得靈活多樣,試題的難度也在不斷加大,如杭州市2009年古詩鑒賞的平均得分率僅為0.75。學生因為閱讀視野狹窄、答題技巧缺失等無法從整體上把握古詩的內(nèi)涵和意蘊,所以要鑒賞古詩,是無從談起。
然而,無論中考古詩鑒賞的材料如何選擇,問題的設置如何變幻,其考查的學生能力和價值取向都是基本不變的,我們以浙江部分地(市)的2009年中考古詩賞析的試題為例分析。如:
杭州市中考語文古詩賞析曾鞏《城南》:
(1)一、二句寫出了“雨”怎樣的特點?
(2)詩的三、四兩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都寫小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就此作比較賞析。
湖州市中考語文古詩賞析晁沖之《春日》:
(1)這首詩通過描繪 、細雨翻萍、的春日景象,構成了一幅優(yōu)美而完整的畫面。
(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紹興市中考語文古詩賞析王建《雨過山村》:
(1)詩的一、二兩句,寫出了山村怎樣的特點?
(2)古典詩詞講究煉字,末句中的“閑”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
溫州市中考語文古詩賞析高適《除夜作》:
(1)第一句詩中的“寒燈”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館中怎樣的氛圍?
(2)作者心情“轉(zhuǎn)凄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全詩,用自己的話回答。
通過分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命題中某些共同的特點。其一,古詩第一題著眼于從整體上對詩歌詩意的理解與把握,命題時主要就詩句中的重要詞、句的意義進行理解;其二,古詩第二題對學生能力的要求高于第一題,基于理解詩意的前提下,要求學生分析、欣賞古詩的主題、情感、形象、寫作技巧及語言風格等。這些看似不同類型的問題,其實際上都考查學生對詩句意義分析理解的能力。而以上試題的第二題無一例外地都選擇了考查學生鑒賞評價的能力,或著重考查賞析古詩的表現(xiàn)手法,如杭州市中考古詩賞析題;或考查賞析詩人的情感,如湖州市和溫州市中考古詩賞析題;或考查賞析詩人用語的風格技巧,如紹興市中考古詩賞析題等。
對于中考古詩賞析題命題意圖的分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認識古詩賞析題的考查功能,選擇合適的方法進行有效復習。如果,我們對中考古詩賞析題的設題再作剖析,我們還可以有以下的進一步發(fā)現(xiàn):
古詩賞析第一題對于詩意理解的考查,多從如下幾個角度去命制問題:(1)詩歌意象特點的概括。如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詩賞析曾鞏《城南》第一題,在把握詩意的基礎上,分析“雨過”的情景,從而概括“雨”的特點;(2)詩歌意象內(nèi)容的提煉。如2009年嘉興市中考古詩賞析查慎行《曉過鴛湖》第一題:“這首詩的一、二句描繪了怎樣的美麗景色?”答題時,在理解第一、二句詩句意義的基礎上,概括出春天的早晨嘉興城外的具體景色。如果說,詩歌意象特點的概括屬于從形象思維到抽象思維的轉(zhuǎn)換,那么詩歌意象內(nèi)容的提煉則屬于形象思維層面的考查。(3)詩句語言的理解。這一類問題,還是要求學生在整體把握詩意的前提下去思考回答,如2009年麗水市中考古詩賞析王禹?《泛吳淞江》第一題:“詩中 一詞寫出了天色已晚,
一詞則強調(diào)了詩人泛江已久?!睖刂菔兄锌颊Z文古詩賞析高適《除夜作》:“第一句詩中的‘寒燈’渲染了除夕之夜旅館中怎樣的氛圍?”這類問題一般重點考查在語境中對部分詩句的理解。
古詩賞析第二題是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側(cè)重對古詩語言、情感、手法等方面的賞析。就目前的考查形式而言,主要表現(xiàn)為感悟詩人情懷、分析詩句手法、鑒賞詩句語言等。如:2009年臺州市中考古詩賞析雷震《村晚》第二題:“這首詩融情于景,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2009年紹興市中考古詩賞析王建《雨過山村》第二題:“古典詩詞講究煉字,末句中的‘閑’字用得好,請你說說好在哪里?!?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詩賞析曾鞏《城南》第二題:“詩的三、四兩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都寫小草,且有異曲同工之妙。請就此作比較賞析。”無論哪一類賞析,都需要學生在整體把握詩歌內(nèi)容和意蘊的前提下去作具體分析。
除卻了解詩歌賞析題的考查形式外,在古詩賞析的備考復習教學中,我們還要有效指導學生讀詩的方法。真正讀懂一首古詩,一般有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解詩意。所謂解讀詩意,即要整體理解和把握詩句的大意。在通讀詩句的過程中,要抓取一切能助于讀通詩歌的信息,如詩題和注釋等。2009年杭州中考古詩賞析題中對“路東西”的注釋就對第一題的回答提供了有效信息。
第二,析手法。很多詩歌尤其絕句的三、四句是詩人匠心獨運之處,詩人往往采取一定的表現(xiàn)手法呈現(xiàn)其欲表達的內(nèi)容。詩歌賞析中,對于詩句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有利于我們由表及里地把握詩句的內(nèi)涵和深入理解詩人用筆的意義。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不一而足,對于初中學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見的幾大類即可,如詩歌的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對比、夸張等),詩歌的描寫手法(襯托、以動襯靜、動靜結(jié)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詩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如果能掌握以上詩歌的表現(xiàn)手法,學生自然可以明白2009年杭州市中考古詩賞析曾鞏《城南》中的“一番桃李花開盡,惟有青青草色齊”,是以暴雨之后“桃李花”和“青草”不同的表現(xiàn)進行對比;而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則以“野火”襯托“青草”。
第三,悟情感。讀懂一首詩歌的標準當是把握住了詩人的情感,所謂“詩言志”就是這個道理。而感悟詩人情感又并非易事,如在回答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詩賞析第二題詩人的思想情感時,多數(shù)考生的答案只拘于淺顯地喜愛或贊美春天。古詩賞析復習中,很有必要教授學生一些可行的感悟詩人情感的方法,從而使復習達到有效甚而高效。為此,不妨采用如下一些體悟詩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結(jié)句。詩歌有起承轉(zhuǎn)合之說,所謂結(jié)句即詩句之“合”,它是詩人“感發(fā)意志”、“體物寫情”的關鍵。詩歌的結(jié)句,是詩人抒情、言志、闡理的重心所在。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詩賞析第二題詩人的思想情感時,如果在整體把握詩句的基礎上,重點分析《春日》的結(jié)句“爭隨流水趁桃花”,詩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會隨鵝鴨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間。
(2)尋找詩眼。所謂詩眼,指詩歌中揭示主旨或藝術內(nèi)蘊的警策或精煉之語,是詩歌中最凝煉、最傳神的字(句)。詩眼是全詩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種哲理的字詞句,是全詩最精彩和關鍵的字詞句。我們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去閱讀2009年紹興市古詩賞析的后兩句:“婦姑相喚浴蠶去,閑看中庭梔子花?!薄伴e”字便是詩歌的詩眼,要讀懂此詩,在于能準確把握“閑”的意蘊。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斷人腸”之“斷”。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詩賞析王令《送春》:“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子規(guī)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比绻茏プ≡姼柚嘘P乎主旨的“不信”這一詩眼的詞,詩人那“頑強進取、執(zhí)著追求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和樂觀精神”,也能容易被我們分析而得。
(3)理解意象?!耙狻?,就是詩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跋蟆?,就是物象、形象?!耙庀蟆本褪且庵兄?,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獨特形象。在我國古典詩歌漫長的歷程中,形成了很多傳統(tǒng)的意象,它們蘊含的意義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們能恰如其分地對意象進行分類,讓學生熟悉這些意象,這樣會給鑒賞詩歌帶來很大幫助。如菊花象征隱逸、高潔、脫俗、高雅等,梅花象征高潔、堅貞、脫俗等。如此,學生就不會迷惑于王冕《白梅》一詩“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中透露出詩人那高潔脫俗的品格。
中考詩歌賞析題的解題技巧
中考語文在接軌高考的過程中,不少題型沿用高考題型,詩歌賞析題就屬于這樣的形式。試題選擇的內(nèi)容以古代詩歌為主,涉及到詩詞曲等不同的體裁,詩歌的意象淺明,情感強烈,閱讀難度不大。筆者研究了2007年全國60份中考語文試卷,其中有42份試卷在積累與運用中考查了詩歌賞析,因為詩歌賞析不僅可培養(yǎng)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品味審美能力,也能更好地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第四學段目標中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倍姼栀p析能較好地考查學生的這些能力,雖然詩歌賞析考查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其中的基本解題技巧是共通的。在中考、高考復習中可以從明、繪、悟、識、賞五個方面培養(yǎng)閱讀和鑒賞能力。
一、明詩識
詩識就是詩歌常識,賞析詩歌首先必須明了詩歌的基本常識。詩歌的基本常識中涉及到詩歌的類型,詩歌的押韻和節(jié)奏。江蘇連云港市閱讀的內(nèi)容是杜甫的《登岳陽樓》,要求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頷聯(lián)所寫的景象。其中涉及“頷聯(lián)”這個詩歌常識,律詩共四聯(lián)八句,一二句為首聯(lián),三四句為頷聯(lián),五六句為頸聯(lián),七八句為尾聯(lián),所以,回答此題首先應有詩歌的有關基本常識,如果不能明了頷聯(lián)這一詩歌常識,就會出錯。因此,在復習詩歌常識時需要明了以下內(nèi)容:詩歌的形式、押韻、節(jié)奏等。從廣義而言,詩詞曲統(tǒng)稱為詩歌,從狹義而言,詩歌就是詩。詩的種類標準不一,按照語言學家王力的劃分(王力《詩詞格律》中華書局2000版),詩從格律上看,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之為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shù)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古體詩是依照古代的詩體來寫的,樂府詩就是這一類,近體詩以律詩為代表。律詩的韻、平仄、對仗,都有很多講究,絕句比律詩的字數(shù)少一半。考試中賞析的詩歌以律詩和絕句為主,也有涉及到詞和曲的。從詩歌題材的角度應了解田園詩、送別詩、邊塞詩;從詩歌表達形式的角度應了解敘事詩、抒情詩和哲理詩。詩歌的節(jié)奏主要是從朗讀的角度能讀準節(jié)奏,明了斷句。詩歌的押韻應明了韻腳和韻律。另外,對詩歌中運用的修辭,尤其是對偶需要分清并能進一步的賞析。
二、繪詩境
詩歌首先必須要有詩歌的意境。朱光潛在《詩論》中說:“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笨梢?,意境是詩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機組合,意象是詩歌描寫的形象,不管是景物還是事物,或者是事情,這就是詩歌的意象;而一定的意象之中表達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詩歌的意境。在中考試題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描繪詩境的題型。整體感知詩歌首先必須明了詩歌描繪的景物,其次能感悟詩歌的情感。湖北黃岡市的試題要求在閱讀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的基礎上,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用簡潔形象的語言描繪出“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現(xiàn)的畫面。詩歌的題目是“春行”,可以“行”為游覽線索,描繪見到的景象,在整個景象的構成中不可缺少的景物因素是“早鶯”“新燕”“暖樹”“春泥”,另外可以適當想象拓寬景物的視野,使得景象更加形象美麗。
江蘇鹽城市中考題要求閱讀辛棄疾的詞《西江月》,然后問了兩個問題:第一問,詞的上片寫了哪些夏夜特有的聲音?寫這些聲音有何作用?第二問,詞的下片給人們展示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試用簡潔優(yōu)美的語言進行描繪。試題的兩問均涉及到詞的意境,第一問要求考生了解詩詞描寫的景物特征,從蟬鳴、鵲啼、蛙叫、人聲等聲響中突出夏夜的靜。既渲染了歡樂的氣氛,又表現(xiàn)了夏夜的寂靜。第二問在前一問的基礎上進一步描寫詞的意境,以詞的意象為描寫的主題,借助于想象和聯(lián)想拓展詩詞的意境??梢赃@樣想象:烏云驟起,月光消失,天邊只剩下幾顆暗淡的星,田野變得昏暗了,漸漸的,雨飄落下來,詞人知道驟雨將至,想找個避雨的地方,說來也巧,當年曾經(jīng)見過的茅店,依然在社林邊,詞人此時的心里是何等的高興呀!
描繪詩境是一種考試形式,但更多的是一種閱讀詩歌和鑒賞的初步方法,中考試題以引導學生閱讀詩歌的簡單方法進行考查,形式上是一種考試,實質(zhì)上是一種學法指導,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詩歌的基本技能。
三、悟詩情
詩歌的境界是詩歌的意象和情趣的結(jié)合,閱讀詩歌首先能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意境,其次就是能體悟詩歌的情趣。借助想象進行描繪的是詩人直觀自然之景物的畫境,而透過畫境理解領悟情趣則是更高層次的要求。江蘇連云港市要求學生在閱讀杜甫《登岳陽樓》后,能領悟全詩的情感,廣州番禺市要求學生在閱讀曹操的《觀滄海》后,能體悟全詩的感情基調(diào)。這一類題型往往是在繪詩境的基礎上,能級更進一層提出的要求,而這一類詩歌往往感情基調(diào)明顯,在組成詩境的意象中已經(jīng)明顯地體現(xiàn)了詩人的情感,一般是顯性的。杜甫《登岳陽樓》中頸聯(lián)和尾聯(lián)“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營造的孤舟、老病、涕泗等意境,抒發(fā)了詩人孤獨寂寥、壯志難酬的情懷。這樣的寫景抒情詩的情感是顯性的,明了的,而曹操的《觀滄?!返母星榛{(diào)則較為隱晦,但是詩人描寫眼前之境的壯闊的目的就是表現(xiàn)出蒼涼慷慨之情,想象之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表現(xiàn)的則是悲壯激昂之情。“詩言志”,所以詩歌常常借詩境來抒發(fā)詩情,只有領悟了詩情,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讀懂了詩歌。
四、識詩理
詩歌的情和理是分不開的,有的詩歌有著情趣,有的詩歌有著理趣。此處的理趣不僅僅只是個闡釋的哲理,也指詩歌暗含的隱喻,以及詩歌內(nèi)在的規(guī)律。浙江麗水市要求賞讀劉禹錫的《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其中一問是“詩的三、四句語帶雙關,明說天氣晴雨不定,暗指什么?”在回答這一問題時,不能忽略第二句“聞郎江上唱歌聲”一句,因為在此句中可以閱讀出這首竹枝詞是女子對郎的思念,在理解了這層意思后,天氣的晴雨不定暗指什么才能明了?!扒纭迸c“情”諧音雙關,暗指感情的不定,其實這是江邊女子對江上唱歌郎的暗戀,但是又不知道郎是否有意于自己,因此借“東邊日出西邊雨”這樣晴雨不定的自然現(xiàn)象來抒發(fā)戀情無法確定這樣的情感??梢?,在賞析詩詞時,理清詩序,明了詩理,辨識詩歌的內(nèi)在規(guī)律顯得尤為重要。
詩歌凝練的語言常常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在賞析過程中既能欣賞詩歌的理趣,又能思考生活,提煉思想,陶冶情操。四川成都市試題是賞析陸游的《游山西村》,其中一問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蘊涵了什么哲理?請聯(lián)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陸游的《游山西村》具有宋詩典型的理趣特征,而頷聯(lián)極盡能事地進行了概括。山回路轉(zhuǎn),撲朔迷離,山路在何方?頓生茫茫之感,但在鍥而不舍的努力下,繼續(xù)前行,豁然開朗,別有洞天。這不僅是詩人置身山陰小道上的情景,更是人世間滄桑巨變、世事消長的人生理趣。欣賞此句怎不觸景感懷、探問生活萬象呢?
詩歌的理趣可從兩方面掌握,一是理清詩歌內(nèi)在的規(guī)律,理解并分析詩歌的機理之趣;一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探尋詩歌蘊涵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欣賞詩歌的意在詩外的哲思之趣。
五、賞詩趣
詩歌的玩味很濃,從韓愈和賈島的“推敲”的故事到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經(jīng)典,這中間無不讓詩歌欣賞帶有了很強的趣味性。詩歌賞析題常常也有類似的考題,江蘇南通市要求閱讀盧梅坡的《雪梅》,其中在“梅須 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一句中留空,要求從“差、欠、遜、少”等字中選擇一個填入原詩中的空白處。這是要求學生能錘煉語言,讓詩歌的語言更加形象,后句中“雪”是“輸”“梅”,那前一句應該“梅”是“遜”“雪”,從中可以聯(lián)想到毛澤東的詞《沁園春>雪》中的“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因為“輸”和“遜”都是“差”的意思,但是其中擬人化地將“雪”和“梅”內(nèi)在較勁的形象顯現(xiàn)出來,更為生動。
江蘇宿遷市要求閱讀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后進行思考:你認為這首詩中哪個詞語最具有表現(xiàn)力?為什么?這是從詩歌的詞藻的角度來進行賞析,其趣味性完全在用詞上,如“低”這一詞,形象地寫出了花多,枝頭綴滿了燦爛的花朵,形象地再現(xiàn)了“千朵萬朵”的花團錦簇的盛開景象。
廣州市中考題將李清照《武陵春》和李煜《虞美人》進行比較閱讀。試題是:下面兩個句子都寫了“愁”,請簡要說出它們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不同之處。①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武陵春》)②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這都是詞,但兩個詞句從內(nèi)容而言,李清照表達的是個人的內(nèi)心哀愁,李煜表達的是國破家亡的哀愁,形式上李清照是以“蚱蜢舟”“載不動”夸張的手法來表現(xiàn)內(nèi)心的“許多愁”,而李煜則采用了“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的比喻來表達內(nèi)心的“愁”的“幾多”,這樣的賞析既能讓學生理解詩詞,又能激起學生的思維,在思考中組織語言,形成多樣化的答案。
詩歌賞析題型靈活多樣,必然能養(yǎng)成學生個性化的閱讀習慣,詩歌的情趣、理趣,只有在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中才能形成并影響學生的審美觀。詩歌是美的,詩歌是感性和靈性的結(jié)合,詩歌是意象和情趣的融合,在感性中理解,在靈性中體悟,在情感中升華,學生就能在賞讀經(jīng)典詩歌的過程中陶冶情操,美化性靈,提升綜合素養(yǎng)。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