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留學的諸多選擇中,美國大學往往是國內學生家長們關注的焦點。不僅是因為美國擁有眾多世界一流大學,更是因為美國的高等教育確有許多值得借鑒之處。而遠隔重洋,以“中國眼光”看待美國大學,卻難免種種的想當然乃至誤解,這其間的差異引人思考。這也正是《解放周末》日前獨家專訪正在北京的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劉禾的緣由。
一、關于文理學院和職業(yè)教育
法學院、醫(yī)學院、商學院等可能非常出名,但走進美國校園,你會發(fā)現,它們都處于校園的“邊緣位置”
解放周末:美國高等教育和中國高等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您1990年獲得哈佛比較文學博士學位,此后任教于美國多所大學,成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終身人文講席教授,您感受到的最大不同在哪里?
劉禾:說到不同,我覺得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文理學院”的理念和建制,它在美國高校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毫不夸張地說,文理學院是美國教育最引以為豪的精髓。
比如,我們走進任何一所美國研究型大學,一進大門,首先看到的重要建筑,往往就是文理學院。比如伯克利加州大學,大門一進去,正對的樓,是文理學院下屬的英語系,斜對面的樓是歷史系、比較文學系,還有文理學院其他的系。無論是在哈佛,還是在其他常青藤大學,文理學院都占據校園最中心、最引人注目的位置。
解放周末:在人們的印象中,哈佛法學院、商學院在世界排名數一數二,哈佛應該也以它們?yōu)闃s。
劉禾:哈佛法學院、醫(yī)學院、商學院和政府學院都非常出名,但是當你走進哈佛大學的主校園時,就會發(fā)現,上述學院都處于主校園之外或“邊緣位置”。很少看到美國的哪一所研究型大學,一進主校園的正門就是法學院的大樓,新聞學院、商學院、教育學院、職業(yè)學院等也從來不會占據校園空間的中心位置。
解放周末:這和我們當前不少高校,法學、工商管理、金融等熱門院系的建筑十分突出形成了對比。美國大學的空間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
劉禾:沒有任何條文規(guī)定,這是在歷史的傳承中不約而同、自然而然形成的。文理學院的英文是 liberal arts college。這里的 arts 指的是歐洲中世紀教育傳統(tǒng)中“七藝”概念——即文法、論辯術、邏輯學、算學、幾何學、天文學、音樂。美國的大學承續(xù)了歐洲大學的傳統(tǒng),重視廣義的現代版的“七藝”,也就是文理雙修,同時也包括現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
其實,把liberal arts college 翻譯成“文理學院”還是不太理想。我個人傾向于把它譯成“開明文理學院”,liberal 在這里含有“開明”和“開智”的意思。在香港,它被譯成“博雅教育”,從字面上看好像主要指文科方面的教育。
解放周末:在中國大陸,通常被稱為“通識教育”,臺灣也有稱為“全人教育”。
劉禾:不管被譯成“博雅教育”還是“通識教育”或其他,liberal arts education強調的是通過教育把“人格”樹立起來,塑造一個完整的、大寫的“人”。這個教育理念,其目標不在于讓學生掌握一些具體的謀生技能,也不提供職業(yè)方面的訓練,而是從多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使他/她成為一個具有廣泛的文化背景,高度的教養(yǎng),道德、文化水平和判斷能力的人。
解放周末:文理學院是通過何種途徑達到這一培養(yǎng)目標的?
劉禾:開明文理學院的本科教育內容有三大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科,通常不設“職業(yè)”性的專業(yè)。學生要在三大主要領域里各選一定的學分,才能完成大學本科的學習。大學四年,首先是對知識的沒有界限的學習,經過一個階段后縮小興趣范圍,對專業(yè)方面開始有一定的了解。也就是說,開明文理教育不等于是在職業(yè)教育之外再添一點文史知識,更不意味著能搞點音樂、聊點藝術,就是完整的人了。
二、關于辦學規(guī)模
在美國,許多小小的文理學院聲譽不亞于哈佛、耶魯等名校
解放周末:美國大學的空間布局,無聲地折射出它的教育理念。而理念是制度設計的基礎。
劉禾:對。開明文理學院的另一重要性,便是它的理念貫穿于整個大學的建制。美國的大學,從教學和研究的體制上看,基本上有以下幾類。綜合大學(四年大學學制,授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開明文理學院(四年大學學制,只授學士學位),和公立社區(qū)學院(兩年制,授結業(yè)證書或轉學的副學士學位)。其中,四年制的綜合大學里面還有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之分。
一流研究型大學,除了本科生的開明文理學院,通常設有文理研究生學院、法學院、醫(yī)學院、經管學院等研究生院。開明文理學院承擔了培養(yǎng)本科生的任務,文理研究生院負責培養(yǎng)博士生,因此兩者的規(guī)模比那些以培養(yǎng)碩士生為主的職業(yè)學院都龐大。需要強調的是,博士生的培養(yǎng)和學術研究主要是由文理研究生院的教授承擔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多數都執(zhí)教于文理學院的經濟系,而不在商學院或經管學院。
解放周末:文理研究生院培養(yǎng)的人才和其他學院培養(yǎng)的有何不同?
劉禾:法學院、醫(yī)學院、經管學院、新聞學院、教育學院等培養(yǎng)的主要是碩士,提供的是某個具體行業(yè)所需的職業(yè)和專業(yè)訓練。文理學院畢業(yè)的學生,如果有志于進入銀行等金融機構工作,可以申請到經管學院或商學院攻讀碩士,如果想今后在大學或科研機構專事研究工作,那么通常選擇攻讀文理學院的經濟系博士學位。
解放周末:也就是說,文理研究生院培養(yǎng)的主要是研究型人才。而法學院、醫(yī)學院、商學院等研究生院并不培養(yǎng)科學家,也不培養(yǎng)思想家,而是直接面向社會,面向崗位。
劉禾:是的。層次不同、分工不同。
解放周末:大量具有職業(yè)技能的碩士生,是否會給一般本科畢業(yè)生造成就業(yè)壓力?
劉禾:事實并非如此。文理學院的教育,已經給學生打下了厚實的基礎,能夠滿足大多數崗位的需求,是名副其實的“通才”教育。不少學校的本科畢業(yè)生,因為優(yōu)異的綜合素質、巨大的潛力,在畢業(yè)時十分搶手。
現在,在本科生階段想到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日益增多,許多中國家長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入名牌大學。但我在前面提到的第二類學校,即四年大學學制、只授學士學位的開明文理學院,由于規(guī)模小,因此經常被廣大的中國家長所忽略。
解放周末:在中國的許多家長看來,“學院”比起“大學”,總是等而下之。教育界似乎也有這種心態(tài),因此近年來,許多“學院”都努力提升硬件,升格成為大學。尤其是前幾年風靡一時的高校大合并,幾乎讓所有的“學院”都消失殆盡。
劉禾:在這點上,美國的教育理念有著很大不同。在大部分美國人心目中,獨立的開明文理學院盡管規(guī)模小,但往往代表著最經典的、最高質量的本科教育。在美國,獨立的本科生學院,且不說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這樣的現代工科學院,傳統(tǒng)的開明文理學院如安姆斯特學院、威廉姆斯學院、韋爾斯利學院都是一流的,聲譽和學費往往不亞于哈佛、耶魯、哥倫比亞等名校的本科生文理學院,因而成為很多美國精英階層的首選。
解放周末:有一句西方諺語是:小的往往是好的。
劉禾:對。通常這樣的學院只有兩千多名學生,正因為小,教師才能夠集中精力進行教學,不必花費大量的精力從事科學實驗和論文發(fā)表。同時,由于規(guī)模小,師生間互動密切,這對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能力和領導能力,都非常有幫助。
解放周末:可以這么說,“小”并不意味著弱,相反,一窩蜂地求“大”,反而會造成虛假繁榮的局面。
劉禾:我所在的哥倫比亞大學就曾經討論過要不要擴招的問題。哥倫比亞大學的開明文理學院有4000多個在校本科生,如果想要擴招50-100個學生,就必須進行慎重的考慮,因為一旦把入學門檻降低,聲望也會隨之降低。所以,我們和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幾所大學的開明文理學院都相互攀比,都不敢輕易擴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