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中文系中文學科建設國際研討會掃描》新聞由光明日報11月29日報道。
中文學科如何走出困境?
——浙大中文系中文學科建設國際研討會掃描
手捧剛出版的《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吳秀明教授心情激動。3年多的努力終于化做三卷本146萬字的書卷,作為總主編,他深感欣慰。
在11月5日由浙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中文學科建設:歷史經(jīng)驗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知名大學一流中文系的掌門人及專家們都為這部《系史》擊節(jié)贊嘆,在中國高校,出版校史者甚多,而以如此厚重的篇什記述一個系的歷史,極為罕見。
對浙大中文系來說,出版《系史》及召開研討會,目的均是尋找中文學科走出困境的途徑。
中文學科陷入困境
這是國內外名校中文學科戰(zhàn)將云集運籌“突圍”的會議:北大、復旦、人大、南大、南開、武大、臺大和香港的中文大學、浸會大學及日本、韓國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研討;這也是一次頗有意味的聚會:探討的話題是中文學科如何走出困境。
專家們認為,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進程中,重理工輕人文的時代通病,“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缺失,社會世俗化、教育市場化、學術評估指標化對中文學科的沖擊……種種原因致使中文學科陷入困境:選擇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人數(shù)減少;量化管理帶來學術研究的短平快,精品力作減少;經(jīng)費投入不足;政策制定往往以應用性學科為基準,較少考慮人文學科的特殊性。為使人文學科走出困境,教育部1995年專門設立帶有扶持性質的文科基地,對全國40多所高校文史哲基地學科進行經(jīng)費資助,但問題沒解決反而更加嚴峻。
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李隆獻教授認為,在經(jīng)濟主導下,人文學科受到忽視,教師隊伍裁員,傳統(tǒng)研究變得越來越弱勢,經(jīng)學與古典文學研究越來越被忽視;中文學科擔當?shù)膫鹘y(tǒng)價值觀教育也面臨巨大考驗,與現(xiàn)代人的思維越來越拉開距離。日本、韓國專家也談到類似的情況。
中文學科曾經(jīng)輝煌。已有百年歷史的浙大中文系曾經(jīng)名師云集,劉大白、沈尹默、馬敘倫、錢基博、夏承燾、王駕吾、沙孟海、姜亮夫、蔣禮鴻、沈文倬,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令人肅然起敬。
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沈陽教授說,去年評估,北大中文系已被“老二”?!熬退惚贝笾形南倒Ψ蛄说?,那也是明日黃花,早已今非昔比,試問今天哪位教授敢與我們的前輩比肩?誰敢說今天的北大教授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原清華校長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廈之謂也,有大師之謂?!钡拇_,大樓和大師,金錢與學問,皆大學所需要,缺一不可。如今全國許多高校都在建一流大學,為追求一流,大樓越造越高,越造越豪華,建一流大學成了建一流大樓,可大師呢?錢學森之問叩擊著有識之士的良知,值得深思。
中文學科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最受詬病者則是以工科管理模式管理文科,其中量化考核對中文學科傷害最大。
中文學科如何走出困境?
——浙大中文系中文學科建設國際研討會掃描
手捧剛出版的《浙江大學中文系系史》,浙江大學中文系主任吳秀明教授心情激動。3年多的努力終于化做三卷本146萬字的書卷,作為總主編,他深感欣慰。
在11月5日由浙江大學中文系主辦的“中文學科建設:歷史經(jīng)驗與全球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國內外知名大學一流中文系的掌門人及專家們都為這部《系史》擊節(jié)贊嘆,在中國高校,出版校史者甚多,而以如此厚重的篇什記述一個系的歷史,極為罕見。
對浙大中文系來說,出版《系史》及召開研討會,目的均是尋找中文學科走出困境的途徑。
中文學科陷入困境
這是國內外名校中文學科戰(zhàn)將云集運籌“突圍”的會議:北大、復旦、人大、南大、南開、武大、臺大和香港的中文大學、浸會大學及日本、韓國等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研討;這也是一次頗有意味的聚會:探討的話題是中文學科如何走出困境。
專家們認為,在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教育的轉變進程中,重理工輕人文的時代通病,“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缺失,社會世俗化、教育市場化、學術評估指標化對中文學科的沖擊……種種原因致使中文學科陷入困境:選擇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人數(shù)減少;量化管理帶來學術研究的短平快,精品力作減少;經(jīng)費投入不足;政策制定往往以應用性學科為基準,較少考慮人文學科的特殊性。為使人文學科走出困境,教育部1995年專門設立帶有扶持性質的文科基地,對全國40多所高校文史哲基地學科進行經(jīng)費資助,但問題沒解決反而更加嚴峻。
臺灣大學中文系主任李隆獻教授認為,在經(jīng)濟主導下,人文學科受到忽視,教師隊伍裁員,傳統(tǒng)研究變得越來越弱勢,經(jīng)學與古典文學研究越來越被忽視;中文學科擔當?shù)膫鹘y(tǒng)價值觀教育也面臨巨大考驗,與現(xiàn)代人的思維越來越拉開距離。日本、韓國專家也談到類似的情況。
中文學科曾經(jīng)輝煌。已有百年歷史的浙大中文系曾經(jīng)名師云集,劉大白、沈尹默、馬敘倫、錢基博、夏承燾、王駕吾、沙孟海、姜亮夫、蔣禮鴻、沈文倬,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令人肅然起敬。
北大中文系副主任沈陽教授說,去年評估,北大中文系已被“老二”?!熬退惚贝笾形南倒Ψ蛄说?,那也是明日黃花,早已今非昔比,試問今天哪位教授敢與我們的前輩比肩?誰敢說今天的北大教授能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原清華校長梅貽琦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廈之謂也,有大師之謂?!钡拇_,大樓和大師,金錢與學問,皆大學所需要,缺一不可。如今全國許多高校都在建一流大學,為追求一流,大樓越造越高,越造越豪華,建一流大學成了建一流大樓,可大師呢?錢學森之問叩擊著有識之士的良知,值得深思。
中文學科陷入困境的原因很多,最受詬病者則是以工科管理模式管理文科,其中量化考核對中文學科傷害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