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題門”的背后

字號:

 據(jù)報道,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個國家級考試的試題和答案被曝深陷“泄題門”。近日,教育部稱研究生招考作弊案主要嫌犯已抓獲,要求招生單位和有關部門強化復試考核。
    近年來,關于國家級考試泄題的報道不時見諸報端,其帶來的負面影響難以忽視。畢竟,考試是我國選拔人才最常用的一種方法。每每在泄題事件發(fā)生后,人們都希望相關部門能第一時間給個“交代”。然而到目前為止,在這些泄題事件中,還沒有一起事件的真相被相關部門或司法機關公之于眾,為何真相總是遲遲難見?
    在一次考試中,是否發(fā)生了泄題事件,試題到底是如何泄露的,是誰在發(fā)布試題信息?對于這些問題,人們都亟待得到一個說法。須知,徹查并公布真相,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絕泄題事件的發(fā)生。否則,國家級考試的公信力將嚴重受損。而在此前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面對對考研泄題案的追問時,當場回應道,一定會徹查和嚴厲問責。隨后,教育部官方網(wǎng)站也公布消息稱,目前已抓獲主要犯罪嫌疑人,并下文要求各招生單位,復試時嚴查作弊者,確認后,在校生即可被開除學籍??芍?,犯罪嫌疑人如何處罰,其中泄題的真相到底如何,犯罪成本究竟是高是低?我們依然難以得知。
    其實,在泄題事件發(fā)生后,回應問題、出面調(diào)查的往往是考試組織方??墒?,不管問題出在哪個環(huán)節(jié),都與考試組織方難脫干系。也就是說,由考試組織方來調(diào)查,不過是自己查自己,這樣的調(diào)查方式很可能暗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狀況,反而助長泄題者的膽量。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的國家級考試是由政府部門組織,以政府的力量推動,由政府確定和授權的專門機構來實施的,無論考試水平及其評價如何,都會由此機構一直舉辦下去??墒牵趪?,如托福、SAT等測試,是由社會機構舉辦的,考生可自行選擇參加與否,而該考試的質(zhì)量與公信力等因素會直接影響到考試的存亡。這樣的考試機構競爭制度,一方面能提高考試本身的質(zhì)量和水準,另一方面還能促使組織方對考試負責,樹立考試的品牌與公信力。
    因此,在面對國家級考試泄題事件時,我們不能僅僅喊著嚴懲、告知人們已抓獲犯罪嫌疑人,而應盡快在法律上確定并完善相關懲罰措施,交由第三方機構來進行事件的調(diào)查取證,制定相應的問責機制,加大泄題的犯罪成本,讓泄題者無處藏身。同時,《國家考試法》的制定和頒發(fā)已被法律界、教育界和社會的有識之士呼吁了多年,希望在泄題事件頻發(fā)的當下,能早日得到落實。而問責機制的建立,則將推動考試公開化、社會化,讓考試的過程接受公眾的監(jiān)督,不再躲躲藏藏。
    在泄題事件中,受害的不僅是考生,還有國家級考試的公信力。徹查每一起涉嫌泄題的事件,給人們一個明確的“交代”,才能真正維護國家級考試的公信力,維護每一個考生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