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SAT能攪動中國語文教育嗎

字號:

《一家之言:SAT能攪動中國語文教育嗎》由12月11日報道。
    中青報12月5日刊登了一篇題為《應(yīng)試套路對付不了美國高考(微博)》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國學生SAT的平均分數(shù)僅為1213分,與美國學生的平均分數(shù)1509分差距高達近300分。這300分的差距主要來自考查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閱讀和寫作,這充分說明了中國學生整體欠缺有效的思維能力訓練,這也是目前限制中國學生學術(shù)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筆者讀后頗有感觸。
    中國學生SAT平均水平明顯低于美國學生,其根子在母語教育。SAT考查的是學生的學術(shù)英語能力,重點是批判性思維的能力。SAT中的critical reading意為“批判性閱讀”,但中國語文教育培養(yǎng)的是應(yīng)付“標準化考試”的能力:閱讀題要的是“標準答案”,即揣摩出題人的用意,而不是表達考生自己的見解;作文講究的是套路、模板,有書店里大批“作文攻略”之類的書為證。并且,歷年的高考作文題目也有意無意地導引著這種趨向,如2011年“期待長大”、“中國崛起”、“時間在流逝”、“這世界需要你”、“拒絕平庸”……這些題目占了全國各省高考作文題目的一大部分。從小重復進行大量類似作文題目訓練的孩子,如何能夠培養(yǎng)出批判性思維能力?
    一個人的母語思維方式?jīng)Q定其學習及使用其他語言的思維方式。換句話說,即便英語過了八級,思維方式也是不可改變的。文中提到中國學生最大的問題出現(xiàn)在“比較和評價論點”這類題型中,因為這類題目需要學生剝離表象去探求文章的“前提假設(shè)”,同時對比不同作者的觀點。這種“比較與評價”乃“批判性思維”的核心。在1983年美國國家委員會《國家在危機之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的報告中,對于中學英語閱讀能力有這樣的要求:“理解、解釋、評價和使用他們閱讀過的東西”“順利地傾聽并頗有見解地討論一些觀念”。而在我們現(xiàn)行的中學閱讀與寫作教學中,卻很少進行這方面的訓練。筆者想起梁啟超當年關(guān)于中學作文有兩個重要主張:一是用討論式講授。二是論辯文分兩面做(見梁啟超《作文入門》)。 所謂“討論式講授”即沒有“標準答案”, 所謂“論辯文分兩面做”即防止走極端。而梁氏的見解與今天美國閱讀教學不謀而合,可見有些東西是相通的,不分國度、年代和文化背景。
    文中還提到,“國內(nèi)培訓機構(gòu)目前的主要問題是拿SAT當高級托福,從技巧和知識入手培訓,簡單采用背單詞和大量做題這些“小米+步槍”的戰(zhàn)術(shù),而不顧SAT本身對思維能力和文化背景的要求,所以培訓效果普遍不理想?!笔聦嵣希记尚阅芰κ强梢栽诙唐趦?nèi)靠“強化訓練”來“速成”的,但“批判性思維能力”屬于素質(zhì)性能力,需長期積累,無法以急功近利的態(tài)度去獲取,而最好應(yīng)該從小學階段就開始培養(yǎng)。
    一言以蔽之,SAT考試暴露的是中美兩國母語教育價值的差異。中國語文教育培養(yǎng)的是求同性思維,美國英語教育培養(yǎng)的是求異性思維。后者也是成為美國公民的關(guān)鍵能力。
    中國語文教育的弊病存在已久。近些年來,社會的猛烈批評也有過好幾輪,但改進甚微。語文教育“系統(tǒng)內(nèi)部”似乎已日漸失去了自我更新的可能,需要外部力量來激活,但愿SAT考試能充當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