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物理熱點知識歸納 2

字號:


    
聚焦“聲現象”
    
江蘇徐州市睢寧縣雙溝第二中學 宋曉樓
    

    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1 如圖所示,將一把金屬叉子拴在一根約1m長的線的中間把線的兩端分別纏繞在雙手的食指上,纏繞多圈,插入耳朵。然后讓叉子撞到堅硬的物體上,等它垂下把線拉直時,你就可以聽到敲鐘似的響聲。通過撞擊,金屬叉子    發(fā)聲,聲音主要通過    傳遞到人耳。
     
    解析:此題考查聲音的產生及傳播。題中聲音是金屬叉子振動產生的,通過固體(線和手指)傳播到人耳。
     
      答案:振動、線和手指(固體)
     
    點評: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是中考試題中常見的考點,關鍵是要了解什么物體在振動從而發(fā)出聲音,又是通過什么介質傳播的。
     
      變式題一:如圖所示,某同學把手機放在真空罩中,給這個手機打電話,發(fā)現能收到信號但聽不到手機的鈴聲。說明真空       。
     
    
     
    解析:真空中沒有空氣、沒有傳聲的介質,聲音不能通過空氣傳播。因此在此題中聽不到手機的鈴聲。
     
    答案:不能傳播聲音。
     
    點評: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變式題二:發(fā)生地震時,小明被困在廢墟里,他處事不驚,通過敲擊附近的鐵制管道,被救援人員發(fā)生而獲救,小明這種做法是利用鐵管能夠(    )
     
      A.傳聲    B.傳熱  C.導電    D.通風
     
      解析:敲擊附近的鐵制管道,使鐵管發(fā)聲振動,產生聲音,聲音再通過鐵管向外傳播,從而引起救援人員的注意。
     
    答案:A
     
    點評: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在固體中傳播的最快,固體的傳聲效果最好。
     
      綜述: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是中考試題中的考查重點,解決此類試題的關鍵是聲音是什么物體振動產生的,又是通過什么介質傳播的,如果沒有傳聲的介質,聲音無法傳播;聲音可以在一切物體中傳播,但傳播的速度不同,固體中聲音傳播最快。
     
      二、聲音的特征:音調、響度、音色
     
    2 往暖水瓶中灌水時,可以根據發(fā)出聲音的_________變化來判斷暖水瓶中水的多少;聽音樂時,我們能分辨出小號聲和鋼琴聲,是因為這兩種樂器發(fā)出聲音的_________不同。
     
    解析:向暖水瓶中灌水時,能引起瓶內空氣內空氣的振動而發(fā)聲,水未灌滿時,瓶內的空氣柱較長,空氣振動的較慢、振動的頻率低,音調低;水快灌滿時,瓶內的空氣柱較短,空氣的振動快、振動的頻率高,音調高;聽音樂時分辨小號聲和鋼琴聲是根據音色辨別的。
     
    答案:音調;音色
     
    點評:音調是由物體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頻率高音調高;而我們能區(qū)別不同發(fā)聲體的發(fā)聲,主要是根據不同發(fā)聲體的音色不同來辨別的。
     
      變式題一:合唱中“高音聲部”和“低音聲部”中的“高”和“低”是指()
     
      A.響度       B.音調      C.振幅       D.音色
     
    解析:響度通常也叫音量,是指聲音的強弱,聲音的響度與生源振動的幅度有關;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是由聲源振動的頻率決定的;音色是指聲音的品質,是由發(fā)聲體的結構、材料、部位和發(fā)聲方式決定的。此題中的高和低是指音調。
     
    答案:B
     
      點評:響度和音調我們經常混淆。生活中常說的聲音的“大”和“小”指的是響度;音樂中的“高”和“低”指的是音調,生活中常用“清脆”、“細”來形容音調高,用“沉悶”、“粗”來形容音調低。
     
      綜述:聲音的三個特征在解題時經?;煜?,關鍵是如何理解聲音的三個特征。一可以從定義上去區(qū)分: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強弱),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音色是指聲音的品質;二可以從影響因素理解:響度的大小取決于聲源振動的幅度,即振幅,同時還與距離聲源的遠近有關,音調取決于聲源振動的頻率,音色是由發(fā)聲體的結構、材料、發(fā)聲部位、發(fā)聲方式決定的。只有真正地理解了聲音的三個特征,才能熟練地解決問題。
     
      三、噪聲的控制
     
    3 近年來,我國城市建設和發(fā)展越來越注重以人為本,如城區(qū)汽車禁鳴、主干道路面鋪設瀝青、住宅區(qū)道路兩旁安裝隔音板等.這些措施的共同點是(C)
     
    A.綠化居住環(huán)境
     
    B.緩解“熱島效應”
     
    C.降低噪聲污染
     
    D.減少大氣污染
     
    解析:在城區(qū)禁止汽車鳴笛,主要是減少噪聲的產生,在主干道路面鋪設瀝青、安裝隔音板是在傳播的過程中吸收噪聲,這些措施的共同特點就是降低噪聲的污染。
     
      答案:C
     
      點評:此題從聲源處和傳播的過程中來減弱噪聲。
     
      綜述:此類試題解題的關鍵有:一是要能從物理學的角度和環(huán)境保護的角度來區(qū)分噪聲;二是要知道控制噪聲的三種途徑:“在聲源處減弱、在傳播過程中減弱、在人耳處減弱”,要知道其中最根本的途徑是消除和降低噪聲源的噪聲,要能指出生活中具體措施的作用。
     
      反饋練習
     
      1.同學們上音樂課時,優(yōu)美的琴聲來自_______,悠揚的歌聲傳得很遠是通過_______傳播的。
     
    答案:琴弦的振動;空氣的振動(或空氣)
     
      2.夏秋時節(jié)來到田野里,耳邊會傳來悅耳的鳥叫和蛙鳴。青蛙“呱呱”的叫聲是由于它的鳴囊在          。我們根據         能分辨出鳥叫和蛙鳴。
     
      答案:振動;音色
     
    3.男低音歌唱時女高音輕聲伴唱,男低音與女高音相比較,男低音的響度     (填“大”或“小”),女高音的音調       (填“高”或“低”)。
     
    答案:大;高
     
    4.如圖所示,在探究“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中,將正在發(fā)聲的音叉緊靠懸線下的乒乓球,發(fā)現乒乓球被多次彈開。這樣做是為了( B )
     
    
     
      A.使音叉的振動盡快停下來
     
      B.把音叉的微小振動放大,便于觀察
     
      C.延長音叉的振動時間
     
      D.使聲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聲
     
      5.噪聲對人的危害非常大,怎樣減弱噪聲,保護環(huán)境已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下列哪種方法是在聲源處減弱噪聲的(  A  )
     
      A.摩托車上安裝消聲器具
     
      B.戴上防噪聲耳塞
     
      C.道路兩旁植樹造林
     
      D.公路兩旁建隔音墻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