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歷史熱點知識歸納 14

字號:


    中國古代刑罰世輕世重制度的應用及其意義
    安徽太湖中學 殷松華
    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中國古代史》(選修)第六章第一節(jié)“明朝的建立和專制制度的加強”引用了這樣一則史料:史載朱元璋的法治思想說:“吾治亂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當輕,所謂刑罰世輕世重也?!边@是朱元璋對其皇位繼承人皇太孫朱允炆(建文帝)傳授統(tǒng)治要旨時講的一段話。
    刑罰世輕世重制度,是我國古代適用刑罰的一頂重要制度。
    西周統(tǒng)治者最早提出了“刑罰世輕世重”的主張,即刑罰的輕重要根據(jù)時勢的需要來確定,必須對具體情況作有差異的處置;并進一步提出了“刑新國用輕典,刑平國用中典,刑亂國用重典”(新建的邦國、秩序正常的邦國和正在作亂的邦國,三者的政治情勢不同,運用的法典也應有差別,要分別適用輕典、中典和重典)的刑法思想。
    封建社會歷代統(tǒng)治者,依據(jù)其政權所處“平世”“亂世”的不同情勢相應地不同程度地應用了刑罰世輕世重制度。
    明初,連年的戰(zhàn)爭使經(jīng)濟陷于崩潰,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元朝的殘余勢力在塞外仍然稱帝建國,夢想死灰復燃。面對“亂世”,朱元璋制訂了一系列嚴刑峻法,開始了明確的重典之治。吳元年律、洪武七年律和洪武年間頒布的各種條例、法令,都體現(xiàn)了亂世用重典的思想,規(guī)定對危害封建國家的行為、臣下結黨和內外宮勾結、侵犯地主財產(chǎn)、貪官污吏等,均加重處罰。因謀反及大逆被連坐處死的范圍,比前代律法更為廣泛。當“重典治亂世”的目的達到后,朱元璋又及時調整刑事政策,轉為“中典治平世”。洪武三十年頒行的《大明律》,在量刑上“重其重罪,輕其輕罪”,它與吳無年律、洪武七年律相比較,量刑上要輕得多,屬于“中典”。
    順便說一句。清初,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復雜,統(tǒng)治者“承明制”施重典,對犯罪行為加重處罰,特別對謀反、謀大逆罪,在明律重處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嚴酷的規(guī)定,處罰的范圍也遠遠大于《大明律》。同時,清律中有關思想言論犯罪的條款較前代明顯增多,處罰也極其嚴厲。統(tǒng)治者大興文字獄,殘酷鎮(zhèn)壓異端邪說,迫害漢族知識分子,是典型的治“亂世”用重典。直到18世紀中葉,清朝達到“盛世”,這種高壓政策才逐漸有所減輕。
    需要指出的是,在國家分裂、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繁、政權對峙時期如戰(zhàn)國、三國兩晉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亂世”,統(tǒng)治者幾乎無一例外地信奉治亂世用重典的原則。不僅以重法治軍,而且以重法治官、治民,處刑普遍加重,刑罰手段殘忍,族刑連坐濫用,成為這一時期封建法律的顯著特點。相反,如西漢、隋、唐初期的法律則體現(xiàn)了平世用“輕典”的特征。
    中國古代的刑罰世輕世重制度,強調刑罰的輕重要考慮當時當?shù)氐慕?jīng)濟、政治形勢,根據(jù)形勢的需要確定打擊的重點和法律規(guī)范的內容,采取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對鞏固封建政權,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F(xiàn)代社會中,國家確定某一時期重點打擊的犯罪行為(如車匪路霸)、某一地區(qū)的突出犯罪(如販賣毒品)等和現(xiàn)代審判制度中法官重刑的將當時當?shù)氐纳鐣伟残蝿菁昂暧^形勢等作為酌定情節(jié)加以考慮,實際上也是對刑罰世輕世重制度的一種借鑒和肯定。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