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考語文試卷(2003)

字號:


    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120分鐘。
    第工卷(選擇題,共30分)
    一、(12分,每小題2分)
    1.下面加點字注音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拮( )據(jù) 不省( )人事 深惡( )痛絕
    B.惘( )然 相濡(.)以沫 隨聲附和( )
    C、頎( )長 孜()孜不倦 鍥()而不舍
    D.逡( )巡 小心翼翼() 拈( )輕怕重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臭名昭著 淵搏 迥然不同 矍鑠
    B、眾志城成 涉獵 俏無聲息 奢侈
    C.麻木不人 憎惡 張冠李戴 狡潔
    D.潛滋暗長 堅韌 與日俱增 魁梧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 )
    ①我只是———凝望,覺得這一條紫藤蘿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緩緩流過。
    ②人類———沙漠的遠大理想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會更快地成為現(xiàn)實。
    ③云能夠幫助我們———陰晴風雨,預知天氣變化,這對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有著重要的意義。
    A、站立 征伐 分別 B.站立 征服 分別
    C、佇立 征服 識別 D.佇立 征伐 識別
    4.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
    A、白衣天使奮戰(zhàn)在抗擊非典的第一線,他們動人的事跡和犧牲精神在廣大人 民心中傳揚。
    B.在閱讀文學名著的過程中,使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諦。
    C.我們要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好屬于我們?nèi)祟愖约旱募覉@——地球。
    D.那蟬聲在晨光朦朧之中非常分外輕逸,似遠似近,似近似遠,又似有似無。
    5.下列語句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 )
    A、今天我們班到郊外分組活動,你是參加義務勞動小組呢 還是參加社會調(diào)查小組
    B.“不對,這不是將軍家的狗……”巡警深思地說,“將軍家里沒有這樣的狗?!?BR>    C.程乃珊在“吾家有女初長成”這篇文章里,提到了她女兒愛讀的《圍城》、《洗澡》等書。
    D,她看上去只有三、四十歲,與她的實際年齡相去甚遠,簡直讓人不敢相信。
    6.填人’下面橫線上的句子,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 )
    他是班上的清潔委員,很愛護環(huán)境衛(wèi)生,放學回家經(jīng)過校門時,看到了地上有紙團,他很自然地彎腰拾起放進垃圾筒里,一——————, 班會上,他受到了班主任的表揚。
    A.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了他 B.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了自己
    C.自己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了 D.這被班主任發(fā)現(xiàn)了
    二、閱讀下邊的文言文,完成7—11題。(10分,每小題2分)
    且夫人之學也,不志其大 ,雖多而何為 轍之來也,于山見終南、嵩、華之高,于水見黃河之大且深,于人見歐陽公,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聞一言以自壯,然后可以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轍年少,未能通習吏事。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偶然得之,非其所樂。然幸得賜 口,待選,使得優(yōu)游數(shù)年之間,將以益 治其文,且學為政。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注]①志其大:立下大志 ②光耀:豐采 ③賜:準許 ④益:更加
    7.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 愿:希望 B.非有取于斗升之祿 祿:俸祿
    C.然幸而得賜歸待選 幸:幸福 D.將以益治其文 治:鉆研
    8.下面語句中與“偶然得之”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屠)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 B.輟耕之壟上
    C.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D.河南樂羊子之妻者
    9.比較下列各組加點的詞語,意思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盡天下之大觀而無憾者矣 B、向之來,非有取于斗升之祿
    故愿得觀賢人之光耀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
    C、而猶以為未見太尉也 D、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
    愚以為宮中之事,悉以咨之 茍富貴,無相忘
    10.對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雖多而何為——即使學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B、D.聞一言以自壯——聽您一句話來激勵自己
    C、.未能通習吏事——還不能徹底掌握做官的事情
    D.偶然得之,非其所樂——偶然得到官職,正是我所高興的事
    11.下列說法與所選文段意思不相符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見到了名山,見到了黃河而沒有見到韓太尉是一種遺憾。
    B.作者認為韓太尉高高在上,文中表達了自己想求見又非常害怕見面的心情。
    C.在第二段中作者表明自己不是醉心功名之人,回家等待朝廷選拔是一件樂事。
    D.文末再次表明志向,自己將進一‘步鉆研學問,并且學習治理政事,希望太尉能夠屈尊指教。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題。(8分,每小題2分)
    炎炎夏日,一只蟬靜靜地停在樹枝上。當它正在享受這份清閑、寧靜的時候,卻不知危險正悄悄臨近——一只饑餓的螳螂小心翼翼地移了過來。螳螂舉起“雙刀”正準備享受眼前的美餐,然而它也絲毫沒有察覺到一只黃雀已尾隨其后。就在螳螂閃電般向蟬發(fā)起攻擊的同時,它自己也成了黃雀的腹中餐了。我們用生物學的眼光來看,這只是一種非常自然而又有趣的現(xiàn)象——食物鏈。
    在廣闊的自然界中,生存斗爭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各種生物為了生存繁衍,需要不斷地避開那些比自己強大的種類,去捕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種類。而那些強大的或弱小的種類也同樣地做著這件事——逃避更強大的,或捕食更弱小的?!耙晃锝狄晃铩?,環(huán)環(huán)相扣,就像一條巨大的鏈子把由弱到強的物種串起來。這就形成一條條形形色色的食物鏈,那就是: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lián)系。
    整個自然界就好像一個等級森嚴的國家。只不過這個“國家”中的等級不是人為劃分的,而是以弱肉強食的殘酷自然法則劃分的:等級與等級之間不是地位高低貴賤的關系,而是食與被食的關系,這每一個等級也就是食物鏈中的一環(huán)。各種生物互相制約,使整個自然界趨于平衡,任何一環(huán)被破壞,都會導致整個生態(tài)平衡的破壞,而造成不良后果。例如在草原上,鹿吃草而被狼吃。如果把狼這一環(huán)去掉,照理說草不會有什么影響,而鹿應該生活得更好。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由于沒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來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們很快被吃光;草沒有了,鹿也難逃厄運。所以,狼吃鹿雖然表面上對鹿不利,但實際上對于鹿的種族延續(xù)反倒是有保護作用的。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食物鏈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任何一環(huán)都是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組成部分。
    12.下面對“食物鏈”的解說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以生物學的眼光看待的那種非常自然而有趣的現(xiàn)象叫食物鏈。
    B.由一條巨大的鏈子把由弱到強的各種物種串起的現(xiàn)象叫食物鏈。
    C.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各種生物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一種聯(lián)系叫食物鏈。
    D.自然界中等級森嚴,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叫食物鏈。
    13.文中所說的自然界中生物“一物降一物”不斷斗爭的原因是什么 下面分析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生物僅僅為了充饑的需要 B.生物為了生存繁衍的需要
    C.只是生物之間一種好斗特征的體現(xiàn) D.只是生物之間為了分出強弱的斗爭
    14.對文中舉“鹿吃草而被狼吃”的例子的主要目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 )
    A、說明自然界中“一物降一物”的現(xiàn)象是客觀存在的。
    B.突出了自然界中生物之間斗爭的殘酷性。
    C.說明自然界中生物之間存在著“食與被食”的關系。 ’
    D.突出了食物鏈的重要性。
    15.下列說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文中以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一例子,形象說明了大自然中存在著一種非常自然而有趣的食物鏈現(xiàn)象。
    B.在廣闊的自然界中,各種生物時時刻刻都在為了生存進行著斗爭。
    C.食物鏈中的各種生物互相制約,使整個自然界趨于平衡,保護了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D.食物鏈中的每一·環(huán)不一定都是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的組成部分。
    第Ⅱ卷(其他類型題,共70分)
    四、填空。(4分)
    16.用課文原句填空。(任選四句填寫)
    (1)但愿人長久,一————一。(蘇軾《水調(diào)歌頭》)
    (2) ———————— ,定然有美麗的街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3)江山代有才人出,——————一。(趙翼《論詩》)
    (4)———————— ,大庇天下寒土俱歡顏!(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
    歌》) ,
    (5)江流天地外,—一———— —。(王維《漢江臨眺》) ‘
    (6)所謂伊人,—————————一。(《詩經(jīng)·蒹葭》)
    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題。(16分)
    有些人只會空想,不會做事。他們憑空想了許多念頭,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空話,可是從來沒認真做過一件事。
    也有些人只顧做事,不動腦筋。他們一天忙到晚,做他們一向做慣的或者別人要他們做的事。他們做事的方法只是根據(jù)自己的習慣,或者別人的命令,或一般人的通例。自己一向這樣做,別人要他們這樣做,一般人都這樣做,他們就“依葫蘆畫瓢”,照樣做去。到底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為什么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他們從來不想一想。
    我們瞧不起前一種人,說他們是“空想家”??墒峭澝篮笠环N人,說他們能夠“埋頭苦干”。能夠苦干固然是好的,但是只顧埋著頭,不肯動動腦筋來想想自己做的事,其實并不值得贊美。
    這種埋頭做事不動腦筋的人簡直是——說得不客氣一點——跟牛馬一樣。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繞著石磨轉,永遠不會想一想為什么要做這件事,為什么要這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辦法。能夠這樣想的只有人。人在勞動中不斷地動腦筋,想辦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做這件事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義,有什么缺點,才漸漸想出節(jié)省勞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類能夠這樣勞動,能夠一面做,一面 想,所以文化能夠不斷地進步。要不,今天的人類就只能像幾萬年以前的人類一樣,過著最原始最簡單的生活了。
    一事不做,憑空設想,那是“空想”。不動腦筋,埋頭苦干,那是“死做”。無論什么事情,工作也好,學習也好,“空想”和“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lián)結起來。
    17.本文主要針對生活中的哪一類人進行了評析 作者為什么要側重評析這一類人 (3分)
    (1)側重評析了一————————一。
    (2)評析的緣由是一————————。
    18.作者對兩種人持什么態(tài)度 闡述了一種什么樣的觀點 請簡要歸納概括。 (可用原文語句)(4分)
    (1)作者的態(tài)度是———————。
    (2)闡述的觀點是一——————一。
    19.作者第4自然段中談道“埋頭做事不動腦筋的人”簡直跟“牛馬一樣”,這一淺顯生動的比喻,意在批評一種什么現(xiàn)象 (3分)
    答:
    20.本文在論證過程中不是就道理談道理,而是從事實到道理,從具體到抽象,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 (3分)
    答:
    21.讀完文章,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 請就你的認識談談看法。(3分)
    答:
    六、作文。(50分)
    22.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多元化的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時代,要生存,要發(fā)展,人與人之間就需要交往。在交往中獲得信息,在交往中尋求發(fā)展的機會,在交往中尋求理解,在交往中得到認同……交往是一種本領,交往是一個過程,交往是一種體驗。同學,在你的生活中,你要和你的父母交往,和同學交往,和朋友交往……交往中你有過許多的感受和體驗,有歡樂,也有煩惱;有痛苦,也有幸福,請以“交往”為話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1)題目自擬。
    (2)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3)可以寫自己,也可以寫別人,但必須圍繞“交往”這一話題作文。
    (4)文章要有真情實感。
    (5)不得少于500字。
    1.B 2.D 3.C 4.C 5.B 6.D 7.C 8.A 9.A
    10.D 11.B 12.C 13.B 14.D 15.D
    16.(1)千里共嬋娟 (2)我想那縹緲的空中
    (3)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4)安得廣廈千萬間
    (5)山色有無中 (6)在水一方
    (共4分。填對一處記1分。一處中凡有錯字、別字、漏字、添字情況之一者,
    該處不記分)
    17.(1)只顧做事,不動腦筋的一類人(共1分,只答“后一種現(xiàn)象”扣0.5分)
    (2)人們往往有一種錯誤認識(或人生往往走進一種認識誤區(qū)),認為這種人
    是“埋頭苦干”的人(1分),我們必須糾正這種錯誤的認識(1分)。(共2分,
    意思基本相同即可給分)
    18.(1)批判(或批評、反對)態(tài)度(2分,意思基本相同即可給分)。
    (2)想和做是分不開的,一定要聯(lián)結起來(2分,只要圍繞“想和做結合”回答
    即可給滿分。如果將“‘空想’和‘死做’都不會得到進步”結合起來回答也可
    給滿分)
    19.批評不動腦筋(或不善于思考)這種現(xiàn)象(或人完全沒有發(fā)揮出人類特有的
    能夠思想的優(yōu)越性)(共3分,只要扣住“未能發(fā)揮人類能想”這一特點來談
    即可給滿分)
    20.從人們比較熟知的具體現(xiàn)象談起,這樣能夠深入淺出,循循善誘,使所講的
    道理通俗易懂,讓讀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觀點。(共3分,關鍵內(nèi)容是“通俗易
    懂,易于讓讀者接受其觀點”,回答與此語意基本一致,即可給滿分)
    21.(共3分)這是一道開放性題,只要符合文題要求,所談內(nèi)容言之成理即可給
    分。明確看法給1分,后面的分析闡述給2分。
    22.(50分)略。
    ?
    
語文試卷 數(shù)學試卷 英語試卷 政治試卷 物理試卷 化學試卷 歷史試卷
語文答案 數(shù)學答案 英語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學答案 歷史答案 政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