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短文兩篇》同步試題4(九上)

字號:


    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語文資料以供參考:
    《談讀書》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 世判事之際。練達之士雖能分別處理細事或一一判別枝節(jié),然縱觀統(tǒng)籌,全局策劃,則舍好學深思者莫屬。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tài)。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jīng)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有一技之長者鄙讀書,無知者羨讀書,唯明智之士用讀書,然書并不以用處告人,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全憑觀察得之。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讀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推敲細思。 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換言之,有只需讀其部分者,有只須大體涉獵者,少數(shù)則須全讀,讀時須全神貫注,孜孜不倦。書亦可請人代讀,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題材較次或價值不高者,否則書經(jīng)提煉猶如水經(jīng)蒸餾,淡而無味。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因此不常做筆記者須記憶力特強,不常討論者須天生聰穎,不常讀書者須欺世有術,始能無知而顯有知。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滯礙,無不可讀適當之書使之順暢,一如身體百病,皆可借相宜之運動除之。滾球利睪腎,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腸胃,騎術利頭腦,諸如此類。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讀數(shù)學,蓋演題需全神貫注,稍有分散即須重演;如不能辯異,可令讀經(jīng)院哲學,蓋是輩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闡證另一物,可令讀律師之案卷。如此頭腦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醫(yī)。
    1、用斜線給本文劃分層次并說出大意。
    答:①讀書的正確目的②讀書的方法③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缺陷
    2、從文中看,讀書有那些目的?
    答:怡情、傅彩和長才。
    3、根據(jù)上一題的回答,請評價一下三中讀書人的讀書方式。
    答:第一種人把讀書當作一種享受,是消磨時光的方式;第二種人把讀書當做增添光彩的一種方式,很虛榮;第三種人真正懂得讀書的意義,他們讀書是為了讓人生更充實,更有價值。
    4、文中提出了哪些讀書的方法?
    答:選讀、瀏覽、通讀、精度、讀摘要等。
    5、本文采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比喻論證、對比 論證。比喻論證能使論說的道理通俗易懂,并使語言表達生動形象,具體可感。對比論證可以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令人信服。
    6、本文對讀書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讀書時要仔細推敲思考,反對故意挑剔,不可迷信書本。
    7、“書有可淺嘗者,有可吞食者,少數(shù)則須咀嚼消化?!边@句話指出哪三種不同讀書方法?
    答:粗讀、泛讀、精讀。
    8、文中所說的“才智但有滯礙”是指什么?
    答: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的不足的方面。
    《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這句話最早是陶淵明說的。他在《五柳先生傳》這篇短文中寫道:"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們往往只抓住他說的前一句話,而丟了他說的后一句話,因此,就對陶淵明的讀書態(tài)度很不滿意,這是何苦來呢?他說的前后兩句話緊緊相連,交互闡明,意思非常清楚。這是古人讀書的正確態(tài)度,我們應該虛心學習,完全不應該對他濫加粗暴的不講道理的非議。
    ······
    這樣說來,陶淵明主張讀書要會意,而真正的會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說不求甚解了。可見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義,有兩層:一是表示虛心,目的在于勸戒學者不要驕傲自負,以為什么書一讀就懂,實際上不一定真正體會得了書中的真意,還是老老實實承認自己只是不求甚解為好。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這兩層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們好好體會。
    列寧就曾經(jīng)多次批評普列漢諾夫,說他自以為熟讀馬克思的著作,而實際上對馬克思的著作卻做了許多曲解。我們今天對于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jīng)典著作,也應該抱虛心的態(tài)度,切不可以為都讀得懂,其實不懂的地方還多得很哩!要想把經(jīng)典著作讀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確地用來指導我們的工作,還必須不斷努力學習。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就是說,不能只記住經(jīng)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須理解經(jīng)典著作的精神實質(zhì)。
    ·····
    當然,這也不是說,讀書可以馬馬虎虎,很不認真。絕對不應該這樣。觀其大略同樣需要認真讀書,只是不死摳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為某一局部而放棄了整體。
    ·····
    經(jīng)驗證明,有許多書看一遍兩遍還不懂得,讀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書讀了前面有許多不懂的地方,讀到后面才豁然貫通;有的書昨天看不懂,過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經(jīng)看懂了,其實不大懂,后來有了一些實際知識,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1、作者如何理解不求甚解的含義的?
    答:有兩層(略,見原文)
    2、圍繞如何讀書,作者主要談了哪些觀點?
    答:好讀書這個習慣的養(yǎng)成是很重要的:讀書的要訣全在于會意:要學習得好,就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重要的書必須反復閱讀,每讀一次都會覺得開卷有益。
    3、說說陶淵明讀書的態(tài)度是怎么樣的?
    答:養(yǎng)成讀書的習慣,讀書的要訣是會意。
    4、作者列舉普列漢諾夫的目的是什么?
    答:說明閱讀經(jīng)典著作要虛心,要理解他的精神實質(zhì)。
    5、文中劃線句子能刪除嗎?說說你的理由。
    答:不能。全面解釋“不求甚解”,從反面說,不求甚解不是馬馬虎虎,不認真。還因為①使論證更嚴密②使觀點更辯證③從反面進行了論證。
    6、作者如何證明“不能死讀,而必須活讀”這一觀點的?
    答:先由列寧對普列漢諾夫的批評列出自己的觀點,接著舉三國諸葛亮觀其大略的讀書方法為例證明這一觀點,最后又補充說明“活讀“并不是不認真讀,而是著眼于全局。
    7、請用簡潔的語言歸納“重要的書必須常常反復閱讀”的4個原因。
    答:①多讀幾遍才懂②讀到后面才懂③過段時間才懂④有實際知識后才懂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
    ?
    
語文試題 數(shù)學試題 英語試題 政治試題 物理試題 化學試題 歷史試題
語文答案 數(shù)學答案 英語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學答案 歷史答案 政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