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詩五首》同步試題2

字號:


    為方便2013年中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信息,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語文資料以供參考:
    一、閱讀下面課文內(nèi)容,進行閱讀實踐。
    1.賞析范仲淹的《漁家傲·秋思》并答題。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
    ①詞的上片重在寫景,作者巧著一個“ ”字,統(tǒng)領全詞,表現(xiàn)出塞下苦寒、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
    ②詞的下片重在抒情,作者妙用一個“ ”字,表現(xiàn)出將士們因思家心切、有家難歸、功業(yè)難成的哀傷。
    2.賞析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并答題。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①詞的上闋重在敘事,所敘述的主要內(nèi)容是: 。
    ②詞的下闋重在抒懷,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是:
    ③詞的上闋巧用典故,表現(xiàn)出作者發(fā)少年狂氣的句子是:
    ④詞的下闋妙用典故,表現(xiàn)出作者渴求重用的句子是:
    3.賞析李清照的《武陵春》并答題。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①詞中交代季節(jié)特征的一句是:
    ②詞中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濃重哀愁的兩個細節(jié)是:
    ③試簡析“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這句話的表達效果。
    4.將溫庭筠的《望江南》改成一篇2O0字的小散文。
    梳洗罷,獨倚望江樓。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腸斷白 洲。
    二、閱讀下文,進行閱讀實踐。
    飲 酒
    陶淵明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下列對詩句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這首五言古詩通過對田園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閑欣賞,反映出作者厭惡官場腐敗、決心歸隱自潔的人生追求。
    B.第一、二句直接道出作者對寧靜田園生活的喜愛,對車馬喧囂的官場生活的厭倦。
    C.第三、四句自問自答,表現(xiàn)了作者對自由自在、超凡脫俗境界的追求。
    D.第五~八句將菊花、南山、山中晚景、歸林飛鳥構(gòu)成一幅大自然的美麗畫面,作者完全陶醉在悠閑自得之中。
    E.“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兩句是全詩的總結(jié),意即大自然有人生的真義,作者想說出來卻不能說出。
    2.“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的“見”改成“望”好不好?為什么?
    3.“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兩句寫出了日近黃昏、云入山岫、飛鳥入林的景象。請聯(lián)系上下文,品析詩句的深層喻義。
    【自主探究】
    【探究導向】
    詩詞曲賦中有太多寫“愁”的佳句——李后主[虞美人]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敝皇且猿钪啾人喽?。秦觀[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jīng)物質(zhì)化,變?yōu)榭梢苑旁诮校S水流盡的東西了。李清照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云:“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也駝不動?!眲t把愁從船上卸下,駝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庇职殉顝鸟R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
    你還看到過其它別出心裁的寫“愁”句嗎?試積累幾句,以此感受文學上的傳承和發(fā)展。
    【探究心得】
    參考答案
    一、1.①異 ②淚
    2.①出獵 ②報效國家 ③“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④“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3.①風住塵香花已盡 ②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 ③哀愁本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可是詞人卻把它比作可承載可觸摸的實體,說自己的愁重得連船都承載不動,突出了愁苦的深重。
    4.寫作時注意借景抒情手法的運用,力求情景交融。
    二、1.E
    2.改“望”不好。“見”表明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為之,而是采菊之間無意中山的形象忽然映入眼簾。而“望”即有意遠看,改“望”此篇神氣索然。
    3.鳥兒在空中經(jīng)受了風雨嚴寒的折磨,倦而知還,作者以飛鳥自喻,以飛鳥倦而知還來表達他棄官歸隱的愜意情懷。
    中考相關信息請關注出國留學網(wǎng)中考頻道......
    ?
    
語文試題 數(shù)學試題 英語試題 政治試題 物理試題 化學試題 歷史試題
語文答案 數(shù)學答案 英語答案 物理答案 化學答案 歷史答案 政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