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中國留學生對高璐和賈曉婷的名字都非常熟悉,但在見面之后還是常常發(fā)出這樣的驚嘆:“很久以前就聽過你們倆的名字,可是沒想到竟是兩位女主席,一直以來都以為高璐是男生。”每每這時,高璐和賈曉婷都會甩甩劉海笑著說:“巾幗不讓須眉。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的校長都是女子呢!”我們就一起來聽聽她們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學生社團的故事吧。
就是這樣兩位文弱的女生,在2008年到2009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合會的聯(lián)合主席期間,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把這個擁有700多名成員的學校第二大學生社團運行得有聲有色,并在2009年底獲得了學校頒發(fā)的學生領導獎和威廉·斯圖爾特最佳學生社團兩項大獎。
賈曉婷用“多事之秋”來形容她和高璐的“執(zhí)政期”,“我們2008年5月上任,沒過幾天就發(fā)生了汶川大地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海外學子為受災同胞出一份力。”她們緊急安排,在震后第二天就開始校內募捐,緊接著又聯(lián)合波士頓的華人團體舉辦了一次大型賑災義演,總共募集到15萬美元善款,這筆錢很快被寄往中國紅十字會。
組織完災后捐款,高璐和賈曉婷著手準備北京奧運會的宣傳。從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到8月16日,是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合會的“奧林匹克周”,在這期間,該組織每天都舉辦不同的慶?;顒?,包括觀看奧運會開幕式、奧運知識有獎競賽等。她們還在麻省理工學院組織了教學觀摩活動,投沙包、擲飛盤、跆拳道、太極拳等體育活動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隨后是迎接新生入學、中秋大型游船活動、波士頓8校聯(lián)合春節(jié)晚會……活動一項接著一項,高璐和賈曉婷在這些活動的準備中經(jīng)歷了一次次不眠之夜。“和國內的學生工作不同,國外的學生工作完全是從草根開始,活動構想、資金申請計劃書、發(fā)動志愿者、各方面溝通協(xié)調、落實實施……每一個步驟都要詳細規(guī)劃、親歷親為。除了對個人能力有很高要求之外,更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因為活動的成功并不會對獎學金、就業(yè)等實際利益有促進作用。”高璐這樣說道。
盡管辛苦,兩人都覺得非常值得:“這是異常精彩的一年,也是成長飛快的一年,我的性格更加自信勇敢。在工作中結識的許多真誠善良的好朋友,也是我一輩子的寶貴財富。”
弘揚中華文化
海外學子肩挑重任
麻省理工學院材料與工程系的唐爽在2009年多了一個新的頭銜——“復興論壇”國外執(zhí)行長。在國內,說起復興論壇,大家都不會陌生。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現(xiàn)在復興論壇在國外也有,“弘揚中華文化,汲取世界精華”等口號也開始在國外被人熟知。
“在國外辦復興論壇,一方面可以吸收國外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國外介紹中國、展示中國。”23歲的唐爽說起在國外辦復興論壇的意義,頭頭是道。
復興論壇在國外創(chuàng)建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難。唐爽回憶起自己剛剛接手這個“新生兒”時的情景,笑言當時簡直是“一籌莫展”:“成立之初,機構和運行機制都不健全。怎么開始,從何開始,資金如何規(guī)劃,我腦子里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但值得慶幸的是,唐爽得到了很多人的指點和幫助,復旦大學的校長楊玉良、曾主辦過“上海論壇”的耶魯大學訪問學者李志青等人都先后給了他很多建議,使上任伊始的唐爽受到了莫大鼓勵。
目前,分論壇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也得到了廣泛好評。今年7月,分論壇邀請到復旦大學前校長王生洪來為波士頓留學生、學者和僑胞介紹新時期中國海外人才引進的前景。
對于論壇未來的發(fā)展,唐爽顯得很有信心,也表達了要讓更多領域的學者、科研隊伍參與進來的“野心”。
思考與動手齊重
關注能源技術發(fā)展
陳雷胖胖的,笑起來有點憨,像個孩子。就是這個長著張娃娃臉的男孩,在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博之前,已經(jīng)在通用電氣中國技術中心工作了兩年。讀研究生和工作期間,他一直從事煤炭清潔利用的學習和研究,這也直接導致他在出國后萌發(fā)了成立中國能源環(huán)境協(xié)會的想法。
“麻省理工學院幾乎每周都有各種能源技術方面的講座,學術氛圍很濃。我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合計之后,考慮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成立一個關注中國能源和環(huán)境問題的研究會,給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等大學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在“執(zhí)政”1年多后,協(xié)會主席陳雷這樣回憶他“孩子”的“出生”。
進入中國能源環(huán)境協(xié)會的的網(wǎng)站首頁,映入眼簾的是形形色色的講座信息,這也是協(xié)會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但前段時間,有一件事讓陳雷備感欣慰,那就是他們籌劃、組織了2010年麻省理工學院能源會議的中國能源技術分論壇。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中國能源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對中國能源環(huán)境的熱心和關注讓陳雷對這次大會上了心,他和兩位美國同學向大會組委會提出了“中國:新能源技術的搖籃?”的主題,并接受了中國能源技術分論壇的承辦和組織工作。
在數(shù)月的悉心準備后,陳雷邀請到多位國內外能源專家對中國的能源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了精彩討論。分論壇的活動還成功吸引了大會主題發(fā)言人、美國參議院能源與自然資源委員會主席杰夫·賓格曼先生,在聽取了分論壇的報告之后,賓格曼先生在大會主題報告中專門引述了分論壇的討論,并評論說中國的能源技術發(fā)展非常驚人。
“麻省理工學院有句話是‘Mind and Hand’,含義是同時思考和動手才能學得更好。”這不僅是陳雷的工作態(tài)度,更成為他的人生哲學。
陳雷說他們一直在提議和準備的一項工作是參與到“清華-劍橋-麻省理工學院”3校低碳大學聯(lián)盟中,和清華、劍橋的相應學生組織一起承擔聯(lián)盟中的學生交流任務。他們也積極尋求和企業(yè)合作,以把協(xié)會的工作向多元化和實用性推進。
就是這樣兩位文弱的女生,在2008年到2009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合會的聯(lián)合主席期間,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把這個擁有700多名成員的學校第二大學生社團運行得有聲有色,并在2009年底獲得了學校頒發(fā)的學生領導獎和威廉·斯圖爾特最佳學生社團兩項大獎。
賈曉婷用“多事之秋”來形容她和高璐的“執(zhí)政期”,“我們2008年5月上任,沒過幾天就發(fā)生了汶川大地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組織海外學子為受災同胞出一份力。”她們緊急安排,在震后第二天就開始校內募捐,緊接著又聯(lián)合波士頓的華人團體舉辦了一次大型賑災義演,總共募集到15萬美元善款,這筆錢很快被寄往中國紅十字會。
組織完災后捐款,高璐和賈曉婷著手準備北京奧運會的宣傳。從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到8月16日,是麻省理工學院中國學生學者聯(lián)合會的“奧林匹克周”,在這期間,該組織每天都舉辦不同的慶?;顒?,包括觀看奧運會開幕式、奧運知識有獎競賽等。她們還在麻省理工學院組織了教學觀摩活動,投沙包、擲飛盤、跆拳道、太極拳等體育活動受到了大家的歡迎。
隨后是迎接新生入學、中秋大型游船活動、波士頓8校聯(lián)合春節(jié)晚會……活動一項接著一項,高璐和賈曉婷在這些活動的準備中經(jīng)歷了一次次不眠之夜。“和國內的學生工作不同,國外的學生工作完全是從草根開始,活動構想、資金申請計劃書、發(fā)動志愿者、各方面溝通協(xié)調、落實實施……每一個步驟都要詳細規(guī)劃、親歷親為。除了對個人能力有很高要求之外,更要有甘于奉獻的精神,因為活動的成功并不會對獎學金、就業(yè)等實際利益有促進作用。”高璐這樣說道。
盡管辛苦,兩人都覺得非常值得:“這是異常精彩的一年,也是成長飛快的一年,我的性格更加自信勇敢。在工作中結識的許多真誠善良的好朋友,也是我一輩子的寶貴財富。”
弘揚中華文化
海外學子肩挑重任
麻省理工學院材料與工程系的唐爽在2009年多了一個新的頭銜——“復興論壇”國外執(zhí)行長。在國內,說起復興論壇,大家都不會陌生。不過很少有人知道,現(xiàn)在復興論壇在國外也有,“弘揚中華文化,汲取世界精華”等口號也開始在國外被人熟知。
“在國外辦復興論壇,一方面可以吸收國外最先進的科技成果,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國外介紹中國、展示中國。”23歲的唐爽說起在國外辦復興論壇的意義,頭頭是道。
復興論壇在國外創(chuàng)建初期遇到了不少困難。唐爽回憶起自己剛剛接手這個“新生兒”時的情景,笑言當時簡直是“一籌莫展”:“成立之初,機構和運行機制都不健全。怎么開始,從何開始,資金如何規(guī)劃,我腦子里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概念。”但值得慶幸的是,唐爽得到了很多人的指點和幫助,復旦大學的校長楊玉良、曾主辦過“上海論壇”的耶魯大學訪問學者李志青等人都先后給了他很多建議,使上任伊始的唐爽受到了莫大鼓勵。
目前,分論壇正在有條不紊地運行著,舉辦的一系列活動也得到了廣泛好評。今年7月,分論壇邀請到復旦大學前校長王生洪來為波士頓留學生、學者和僑胞介紹新時期中國海外人才引進的前景。
對于論壇未來的發(fā)展,唐爽顯得很有信心,也表達了要讓更多領域的學者、科研隊伍參與進來的“野心”。
思考與動手齊重
關注能源技術發(fā)展
陳雷胖胖的,笑起來有點憨,像個孩子。就是這個長著張娃娃臉的男孩,在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讀博之前,已經(jīng)在通用電氣中國技術中心工作了兩年。讀研究生和工作期間,他一直從事煤炭清潔利用的學習和研究,這也直接導致他在出國后萌發(fā)了成立中國能源環(huán)境協(xié)會的想法。
“麻省理工學院幾乎每周都有各種能源技術方面的講座,學術氛圍很濃。我和幾個志同道合的同學合計之后,考慮利用自己的專業(yè)優(yōu)勢,成立一個關注中國能源和環(huán)境問題的研究會,給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等大學的學生和研究人員提供一個交流的平臺。”在“執(zhí)政”1年多后,協(xié)會主席陳雷這樣回憶他“孩子”的“出生”。
進入中國能源環(huán)境協(xié)會的的網(wǎng)站首頁,映入眼簾的是形形色色的講座信息,這也是協(xié)會最主要的工作內容。但前段時間,有一件事讓陳雷備感欣慰,那就是他們籌劃、組織了2010年麻省理工學院能源會議的中國能源技術分論壇。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中國能源的問題和解決方案也應該是一個重要的議題。”對中國能源環(huán)境的熱心和關注讓陳雷對這次大會上了心,他和兩位美國同學向大會組委會提出了“中國:新能源技術的搖籃?”的主題,并接受了中國能源技術分論壇的承辦和組織工作。
在數(shù)月的悉心準備后,陳雷邀請到多位國內外能源專家對中國的能源技術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了精彩討論。分論壇的活動還成功吸引了大會主題發(fā)言人、美國參議院能源與自然資源委員會主席杰夫·賓格曼先生,在聽取了分論壇的報告之后,賓格曼先生在大會主題報告中專門引述了分論壇的討論,并評論說中國的能源技術發(fā)展非常驚人。
“麻省理工學院有句話是‘Mind and Hand’,含義是同時思考和動手才能學得更好。”這不僅是陳雷的工作態(tài)度,更成為他的人生哲學。
陳雷說他們一直在提議和準備的一項工作是參與到“清華-劍橋-麻省理工學院”3校低碳大學聯(lián)盟中,和清華、劍橋的相應學生組織一起承擔聯(lián)盟中的學生交流任務。他們也積極尋求和企業(yè)合作,以把協(xié)會的工作向多元化和實用性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