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詞類活用
與現代漢語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漢語的詞類活用現象。
在古代漢語中,原屬于甲類事物的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有時可以臨時用作乙類詞,或詞性未變,但臨時具有一種新的語法功能,叫做詞類活用。詞類活用多為名詞、動詞、形容詞的活用,數詞、代詞有時也可以活用,所以,詞類活用又叫做“實詞活用”。
詞類活用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名詞活用
a.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詞活用為使動詞,如: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c.名詞活用為意動詞,如:邑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
d.名詞作狀語,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動詞活用
a.動詞用如名詞,如: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
b.動詞用如使動詞,如:項伯殺人,臣活之。
c.動詞用如意動詞,如: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3)形容詞活用
a.形容詞用如名詞,如: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
b.形容詞用如一般動詞,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詞用如使動詞,如: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d.形容詞用如意動詞,如:孔子登東山而小魯。
(4)數詞的活用
數詞活用作動詞,如:六王畢,四海一。
5.文言翻譯
把文言文翻譯成現代漢語,要做到以下四點:
(1)譯文要信、達、雅。所謂“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誤解,不遺漏,不牽強附會,不隨意增刪內容;所謂“達”,就是無語病,做到通順明白,符合現代漢語的表達要求;所謂“雅”,就是譯文的用詞造句要講究文采,做到文筆優(yōu)美。
(2)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在文言文翻譯中,從詞語到句子結構,能直接對譯的,就直接翻譯,對號入座,以體現原文的造句特點;直譯有困難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對詞語或句子結構進行靈活的翻譯。
(3)恰當補充與刪減。文言文在一 定的條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譯的時候,這些成分要及時補充出來。文言語句中的一些語氣詞、助詞以及偏義復詞中的虛設部分,翻譯時要不吝刪掉。
(4)正確調整語言順序。在翻譯中,凡是原文語序與現代漢語一致的語句,其語序要遵循不變;凡是與現代漢語不一致的語序,要按照現代漢語的語序來翻譯,如倒裝句的翻譯。
(三)備考指津
1、 誤答原因探尋
文言文閱讀題的誤答原因很多,一般來說,主要有以下幾點:
(1) 平時文言文閱讀量不足,文言語句背誦量少得可憐,文言底蘊薄弱。有的考生平時學習古文滿足于對照注釋能看懂課文,不肯在背誦原文上下功夫,更有甚者,以背誦譯文代替閱讀古文,其結果,文言語感非常薄弱,基本詞匯識記寥寥,以致在應試中不能讀懂原文,找不到正確答案。
(2) 平時做題輕閱讀,重做題,急功近利,擺不正閱讀與做題的關系。閱讀文言語段與做題本來是基礎與目的的關系,閱讀是基礎,沒有深入細致的研讀,就根本談不上做題??墒怯械目忌J識不到這一點,把重心放在了做題上。由于閱讀投入不足,理解淺薄,做題中只是跟著感覺走,以致把題做錯。
(3) 臨場心態(tài)不佳,不能正確發(fā)揮。有的考生平時在做題中正答率不高,又不能找出失誤的原因,因而產生厭讀的心態(tài),失去了做題的自信心,影響了正常思維,自然潛能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掘。
(4) 不能科學運用應試技巧。近年來,有些文言文閱讀題除用語境法做外,還有一些輔助手法。如“代入法”、“排除法”、“互訓法”、“組詞法”等,這此方法運用得好,可以幫助考生準確快捷地做出答案,提高答題效率。可是有的考生把平時的訓練與考試分割開來,不能靈活自如地運用有關的應試技巧。
2、 備考方法點拔
文言文閱讀理解水平的提高是一個艱苦的過程,需要長期的讀書、背誦與積累,在夯實文言基礎上狠上功夫。具體來說,應該抓好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1)掌握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要掌握常見古今詞義的差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一詞多義現象,識記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識,培養(yǎng)良好的文言語感。
(2)掌握《考試說明》中規(guī)定的20個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要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文言虛詞的用法,不要孤立地背誦文言虛詞的字典意義 。
(3)掌握六種常見文言句式的特點和常見詞類活用現象。要注意在具體文言語句的理解中學習文言句式和用法特點,不要死背定義和概念。
(4)掌握翻譯文言語句的基本要領。文言文和現代文的語言風格和語序有著很大差別,翻譯時要有忠于原文的意識,注意語句通順,語氣貫通,語言連貫得體。
(5)平時閱讀古文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不但要習其句,還要注意分析綜合作品的內容和 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從整體的高度把握文言文。
(6)背誦一定數量的優(yōu)秀文段落,充實文言倉庫,加強文言語感建設。
(7)經常翻查工具書,及時掃除閱讀語言障礙,不輕易放過一處疑難問題。
3、 臨場應試技巧
近年高考文言文的閱讀文段,大都是淺易的紀傳文,其得分,關鍵在于對原文的讀懂與理解,即通過閱讀原文,把握原文中有哪些人物,這些人物之間有什么關系,他們做了什么事情,事情的始末如何,通過這些事情,看出人物有什么特點以及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為達到從宏觀上把握原文之目的,就要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心態(tài),仔細品讀原文,做到字斟句酌,不可操之過急,以先入為主,倉猝應付,讀不懂原文就急于做題。
值得注意的是,要加大閱讀的投入,恰當地控制閱讀與做題的時間比例。一般來說,閱讀與做題的時間比例以2:1為宜。
在善于借助試題中的已知題項,幫助對原文的理解。例如,閱讀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國高考文言文閱讀題中的最后兩個小題,就可以為文段內容的把握提供一定的幫助??忌诎盐樟宋亩蔚膬热葜笤僮鲱}。做題時,可廣泛采用再現法、組詞法、代入法、互訓法、排除法、語境法等,把題干中的語詞與翻譯放在原文的整體認知中深化理解,從而得到該題的正確答案。
二、高考題例
(一)
李若水字清卿①,沼州曲周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躋②顯位,敗壞軍政,金人長驅,其罪當與童貫等,得全首領以沒,尚當追削官秩,示與眾棄;而有司循常習故,欲加縟禮,非所以靖公議也。章再上,乃止。……二年,金人再邀帝出郊,帝殊有難色,若水以為無他慮,扈從③以行。金人計中變,逼帝易服,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金人曳出,擊之敗面,氣結仆地,眾皆散,留鐵騎數十守視。粘罕④令日:“必使李侍郎無恙。”若水絕不食,或勉之日:‘‘事無可為者,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若水嘆日:“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其仆亦來慰解,日:“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歸覲?!比羲持眨骸拔岵粡皖櫦乙?忠臣事君,有死無二。然吾親老,汝歸勿遽言,令兄弟徐言之可也?!薄澈绷顡碇?,反顧罵益甚。至郊壇下,謂其仆謝寧日:“我為國死,職耳,奈并累若屬何!”又罵不絕口,監(jiān)軍者撾破其唇,噗血罵愈切⑤,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年三十五。
【注】①李若水:北宋末年人,官至吏部侍郎。靖康二年隨欽宗至金營,不屈而被害。②躐躋:越級升宮。③扈從:隨從護駕。 ④粘罕:金國貴族,官至都元帥,執(zhí)掌國政。多次率軍攻打北宋。 ⑤噗血:含血噴出。
——1998年高考文言閱讀試題
【題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非所以靖公議也 靖:平息
B.金人曳出,擊之敗面 曳:蜂擁
C.若少屈,冀得一歸覲 覲:拜見
D.我為國死.,職耳 職:職分
2.比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組是( )
①俅以幸臣躐躋顯位 ②得全首領以沒
③扈從以行 ④至以刃裂頸斷舌而死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故事,天子當掛服舉哀 故事:指先例
B.得全首領以沒 全首領:指保持高位
C.而有司循常習故 有司:指主管官吏
D.公父母春秋高 春秋:指年齡
以下4—5題的句子在文中正確的意思是
4.①其罪當與童貫等 ②帝殊有難色 ( )
A.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B.①他的罪責應當歸于童貫等人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C.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特殊的為難神色
D.①他的罪責應當與童貫一樣 ②皇上有十分為難的神色
5.①汝歸勿遽言 ②奈并累若屬何 ( )
A.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B.①你回去后不要驚慌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C.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呢
D.①你回去后不要匆忙地說這件事
②為什么又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呢
6.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從分旬間語意關系的角度看,分類正確的一組是 ( )
①若水抱持而哭,詆金人為狗輩
②公昨雖言,國相無怒心
③今日順從,明日富貴矣
④天無二日,若水寧有二主哉
A.① / ② / ③④ B.① / ②④ / ③
C.①④ / ② / ③ D.① / ② / ③ / ④
7.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
A.李若水認為高俅敗壞軍政,以致金人入侵,應降低他生前官爵俸祿的等級,而
不應循常習故,用隆重的禮節(jié)為他治喪?;噬袭敿唇邮芩囊庖姡辉贋楦哔磼旆e哀。
B.金人邀請宋欽宗出郊,卻又中途變卦,逼欽宗改換服裝以侮辱宋朝。李若水堅守氣節(jié),大罵金人,雖 慘遭毒打,仍未動搖自己的忠心,并以絕食對金人的誘降表示抗爭。
C.李若水不愿為了能回家侍奉父母而投降,他嚴詞拒絕了仆人要他屈從金人的勸說。但又流露出對父母的牽掛,要仆人轉告兄弟慢慢地稟告父母,不要驚嚇了老人。
D.粘罕誘降李若水遭到失敗,于是下令殺掉他。李若水義無反 顧,罵不絕口,金人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血痛罵,愈加激切,以至遭裂頸斷舌而死,景象十分慘烈。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在句中的含義,只有結合文意,才能正確理解。A句寫主管官員想加給高俅隆重的葬禮,但李若水認為這樣不能終止平息眾人議論,C句寫李若水的仆人勸說他稍稍向粘罕低頭,這樣可以回家看一看自己的父母,D句寫李若水不愿向金人低頭而將被敵人處死的態(tài)度,他認為這是自己的職責,B句寫金人不能忍受李若水責罵,將他拖出去痛打,據此可以肯定了A、C、D的解釋都是正確的,B項是錯誤的,“曳”應作“拖、拉”講。
2.本題考查古漢語“以”的用法,根據文意,句① “以”解釋為“憑借”;句② “以”相當于“而”,是連詞,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句③ “以’’與句②相同;句④“以”解釋為“用”。據此可以判斷C項是正確的選項。
3.本題考查少數文言實詞的特定含義,上述四個詞語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能單從字面判斷它們的含義,這四個詞語都曾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不應有多少難度。B項是錯誤的選項?!叭最I”不是指保持高位,而是指全尸而死。
4.本題考查句子的含義,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把握“等,,與“殊”的含義,從語境看,句①是寫李若水意欲揭露高俅的罪行,指出他的罪行與童貫一樣,A、B兩項的翻譯意在幫助高俅開脫罪行,顯然與李若水的意圖相反,因此是錯誤的,“等”應解釋“等同、一樣”。句②寫皇上不愿意到郊外與金人相會,“殊”是修飾不愿意的程度的,所以應解釋為“很,十分”。據此答案應選D項。
5.本題題型與前一題相同,句①的關鍵是“遽’’的理解,從語境看,李若水不愿父母擔心,希望仆人回去以后,不要急于把事情告訴他的父母,而是由自己的兄弟慢慢地告知父母,因此,“遽”應解釋為“匆忙,急促”,解釋為“驚慌”令人費解。句②的關鍵是“奈何”的用法,這句是寫李若水對仆人的遺憾,他遺憾自己的行為連累了仆人,將“奈……何”譯為“可怎么辦”比“為什么”更能表達出自己的遺憾和無可奈何。因此,本題答案應為C項。
6.本題是考查句子內部的關系,句①意為“李若水抱著皇上哭泣,(摯希)痛罵金人為畜生”,是承接關系;句②意為‘‘盡管你昨天說了那些話,但宰相卻一點沒有發(fā)怒”,是轉折關系;句③意為。如果今天順從金人的意思,那么明天就得到富貴”,是假設關系;句④意為“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我李若水又怎能有兩位主子呢”,是并列關系。據此可以判斷D項是正確的答案。
7.本題考查文意的整體把握,對照原文,A項是錯誤的選項,皇上并沒有當即接受李若水的意見,而是“章再上,乃止”。
【譯文】
李若水,字清卿,是沼水曲周人。靖康元年,做太學博士。開府儀同三司高俅死了,按照舊例,天子應該為他掛服舉行哀悼。李若水說:“高俅憑寵幸之臣的身份而越級升到很顯赫的地位,敗壞軍政,使金人長驅直入,他的罪應當與童貫一樣。他能全尸而死,還應當追削官爵俸祿,顯示給眾人是朝廷拋棄他;而主管官員按照往常習慣,想加給他煩瑣的禮遇,這不是平息眾議的辦法?!彼狭藘傻雷嗾?,才停止了為高俅舉哀。
靖康二年,金人再次邀請皇帝出城到郊外,皇帝很是為難,李若水認為不會有別的情況,隨從皇帝到了金營。金人中途改變了計策,逼迫皇帝換下帝服,李若水抱著皇帝大哭,罵金人是狗類。金人把他拖出去,打傷了他的臉,他郁悶倒在地上,眾人散去,留下幾十名鐵甲騎兵看守著他。粘罕下令說:“一定不要使李侍郎受傷害?!崩钊羲^食,有人勸他說:“事情到了沒有辦法的地步,您昨天雖然說了不敬的話我國丞相并沒有生您的氣,今天順從,明天就富貴了?!崩钊羲L嘆說:“天上沒有兩個太陽,我李若水難道能效忠兩位君主嗎?,,他的仆從也來勸慰他,說:“大人父母年紀都很大了,如果能稍微委屈一下的話,以求能回家探視一下老人啊。”李若水斥責說:“我不能再顧家了,忠臣侍奉君王,只有一死,決無二心。然而我的雙親已經老了,你回去不要急著把我的情況告訴他們,讓我的兄弟慢慢對他們說就是了。”粘罕下令將他推出去,他回過頭罵得更厲害了。李若水來到郊外的一座祭壇下,對他的仆人謝寧說:‘‘我為國而死,是我的職責而已,把你們一起牽累了可怎么辦?”又不住地大罵,金人監(jiān)軍打破了他的嘴唇,他噴著血,罵得更激切,金人用利刃割斷了他的脖頸、割斷了他的舌頭而死,這年他三十五歲。
(二)
蘇瓊,字珍之,武強人也。幼時隨父在邊,嘗謁東荊州刺史曹芝。芝戲問日:“卿欲官不?”對日:‘‘設官求人,非人求官?!敝ギ惼鋵?,署為府長流參軍。除南清河太守。零縣民魏雙成失牛,疑其村人魏子賓,送至郡,一經窮問,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密走私訪別獲盜者。從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朽徔じ缓缹⒇斘锛闹媒鐑纫员鼙I,為賊攻急,告日:“我物已寄蘇公矣?!辟\遂去。瓊性清慎,不發(fā)私書。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常得郡縣為征。及欲求謁,度知其意,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研雖為債數來,無由啟口。其弟子問其故,研日:‘‘每見府君,徑將我入青云間,何由得論地上事?”郡民趙潁曾為樂陵太守,八十致事歸。五月初,得新瓜一雙自來送。潁恃年老,苦請,遂便為留,仍致于聽事梁上,竟不剖。人遂競貢新果,至門間,知潁瓜猶在,相顧而去。天保中,郡界大水,人災,絕食者千余家。瓊普集部中有粟家,自從貸粟以給付饑者。 州計戶征租,復欲推其貸粟。綱紀謂瓊日:“雖矜饑餒,恐罪累府君?!?BR> 瓊日:“一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遂上表陳狀,使檢皆免,人戶保安。遷左丞,行徐州事。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茨蠚q儉,啟聽淮北取糴。后淮北人饑,復請通糴淮南,遂得商賈往還,彼此兼濟,水陸之利,通于河北。
——199 9年高考文言閱讀試題
【題目】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義,與現代漢語不同的一項是( )
A.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B.資產巨富,在郡多有出息
c.每見則談問玄理,應對肅敬
D.人災,絕食者干余家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從此畜牧不收,多放散,云:“但付府君?!?BR>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
B、將財物寄置界內以避盜
告先帝之靈以彰其咎
C、人舉競貢新果
大江南北遂謂忠烈未死
D、身獲罪,且活千室,何所怨乎
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
3.下列各句括號中是補出的省略成分,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郡多有出息,(研)常得郡縣為征
B.及(瓊)欲求謁,度知其意
C.苦請,(潁)遂便為留
D.自從(瓊)貸粟以給付饑者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正確的一項是 ( )
A.在郡多有出息——在郡中有多方面的發(fā)展前途
B.徑將我入青云間——直接把我?guī)肟~緲的云天中
C.啟聽淮北取糴——向上報告說應當聽任淮北民眾來購買糧食
D.遂得商賈往還——于是使得商販之間能夠自由交往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能夠表現蘇瓊處事藝術的一組是( :
①知賓非盜者,即便放之 ②密走私訪,別獲盜者
③每見則談問玄理 ④仍致于聽事梁上 ⑤遂上表陳狀
A、①③ B、②④⑤ C、③④ D、①②⑤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蘇瓊自幼聰明伶俐,言辭機敏。東荊州刺史問他是否想做官,他認為應當先設官職而后求人,個人不應主動求官。曹芝十分欣賞,委任他為參軍。
B.蘇瓊重視社會治安,辦案認真細致,治內清明太平。他的這一政績,對賊人起了威懾作用,于是鄰郡有的富豪為免遭搶劫,將財物寄放到南清河郡。
C.蘇瓊清正審慎,嚴于律己。他揣摩出道研來訪的心思,避開話題,使對方無由啟口;他留下趙潁的新瓜卻不剖食,使其他人打消了饋贈的念頭。
D.蘇瓊關心人民的疾苦,敢于為民請命。在治內遭受災害的情況下,他謝絕了善意的勸告,仍然冒著獲罪的危險,革除淮禁舊弊,造福兩岸人民。
【解析】
1.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古今異義,A、B、C三句中的詞語古今義相同,分別解釋
為“私下查訪”、“財產”、“應答”。D句中的“絕食”古今義不同,古義解釋為“口糧斷絕”,無法維持生計;今義則解釋為“拒絕進食”,以此表示抗議。本題答案應選D項。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含義,共考查四個虛詞,涉及八句話,其中四句話選自中學語文課本,解答時關鍵是要正確理解選文句中虛詞的含義,根據文意,A項中兩個“但”,都作“只管”講;B項中兩個“以”都是表目的的連詞,可以解釋為‘‘來”;C項兩個“遂”,都作“于是,就”講。只有D項中的兩個“且”,用法不同,前一個作“將”講,后一個則作“并且”講。D項是正確的答案。
3.本題考查古漢語省略句,常見的省略有主語、賓語、介詞等省略,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結合語境,要注意前后句中代詞的指代的內容。B句中“欲求謁”說的是道研,“度知其意”是蘇瓊;C句中“苦請”的趙潁,“遂便為留”的是蘇瓊;句D“自”就是“瓊”,“從”后面省略的內容應為“部中有粟家”。本題答案應選A項。
4.本題考查句子的含義,共考查四句話,比前幾年數量略有增加,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出息”、“淮北取糴”、“往還”的含義,由文中“常得郡縣為征”和“研雖為債數來”等句,可知句①“出息”應解釋為“租息收入”,解釋為“發(fā)展前途”則不合文意。由“淮南歲儉”可知受災的地區(qū)當是淮南地區(qū),句③“淮北取糴”應解釋為到“淮北購買糧食”。由“舊制以淮禁不聽商販輒度”可知,古代淮河兩岸商人不能自由來往做生意,句④“往還”,應解釋為“往來”,解釋為“自由交往”雖貌似相同,其實意思不一。本題答案應為B項。
5.本題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與鑒賞,解答本題,應在整體閱讀的基礎上,把握人物的形象,再對照具體的句子進行細微地分析比較。句①是說蘇瓊實事求是,不冤枉好人;句②是說蘇瓊為了了解案情,暗中到各處查訪,反映他辦事認真;句⑤說蘇瓊上表反映情況,表現他關心民生疾苦,敢于為民請命。這三句均未涉及蘇瓊處事藝術的內容。句③寫蘇瓊巧妙地引開談話的話題,不讓道研提出代為收繳租息的要求;句④寫蘇瓊把趙潁的送來的瓜掛在梁上,委婉地告誡后人不要來送禮。這兩句都是反映蘇瓊處事藝術的內容的。本題答案是C項。
6.本題考查文意的整體理解與把握,根據文意,謝絕善意的勸告,當是指自己向治內有富余糧食的人家借貸糧食,再借給老百姓的事,不是革除淮河兩岸禁止通商的舊弊。本題答案應為D項。
【譯文】
蘇瓊,字珍之,是武強人。幼年時跟隨父親在邊境,曾去拜見東荊州刺史曹芝,曹芝與他開玩笑說:“你想當官嗎?”他回答說:“設置官職而后尋求合適的人來充任,不是由個人去求官做。'’曹芝很欣賞他的答復,即委任他為府長流參軍。
蘇瓊出任南清河太守。零縣百姓魏雙成家丟失牛,懷疑是同村人魏子賓干的,將他扭送到郡府,蘇瓊一經審問,知道魏子賓不是偷牛的人,就將他放回。蘇瓊秘密巡視私訪,另外捉到真正偷牛的人。從此以后,百姓家的牲畜都不再收圈,只是放散在外,說:‘‘只管付給府君?!编徔び袀€富豪將財物寄放到清河郡內躲避盜賊,受到賊人進攻,形勢危急,富豪就說:“我的財物已寄放到蘇公那里去了?!辟\人于是離去。蘇瓊為人清廉謹慎,從不發(fā)私人信件。道人道研為濟州沙門統,資產巨富。在郡內放有許多高利貸,經常要郡里協助他征收。
當道研來請求拜見時,蘇瓊猜測他的來意,每次見到就與他談論并詢問佛經教義的事,蘇瓊態(tài)度十分恭敬,道研雖為催債來數次,但無從開口談起此事e道研的弟子詢問其中的緣故,道研說:“每次見到府君,直接將我捧入青云間,哪里能有機會來談論人間的事?”郡民趙潁曾任樂陵太守,八十歲退休還鄉(xiāng)。五月初,趙潁得到一對新瓜,親自送來,他依仗年紀大,苦苦請求,于是蘇瓊就將瓜留下了,就把瓜放在廳堂的大梁上,也不剖開。人們于是爭相進獻新果,到郡府大門處,知道趙潁的瓜還在,互相看看就離去了。北齊文宣帝天保中,郡內發(fā)生大水災,百姓斷絕糧食的有一千余家,蘇瓊把郡中有糧的人家都召集到一起,自己向他們借糧,再分發(fā)給饑民。州里按戶征收田租,又向他們借糧??ぶ械牧抛魧μK瓊說:“雖然是憐憫這些饑民,但恐怕會連累府君您?!碧K瓊說:“我一人獲罪,而能救活一千余戶人家,還有什么好抱怨的?!庇谑撬媳碇v明情況,百姓們平安度過荒年。
蘇瓊后遷左丞,治理徐州府政事,以前的制度以淮河為禁區(qū),不允許商販隨意往來?;茨系貐^(qū)遭災,蘇瓊上表請求,到淮北去買糧。后來淮北人遭受饑餓,再呈請允許淮北人到淮南去買糧。于是商人得以往來,使淮河兩岸貨物得以流通,彼此都得到好處,通過水陸運輸,有些貨物直達黃河以。
(三)
胡質之子威,字伯虎。少有志向,厲操清白。質之為荊州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貧,無車馬童仆,威自驅驢單行,拜見父。停廄中十余日,告歸。臨辭質賜絹一匹,為道路糧。威跪日:“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辟|日:“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蓖苤?,辭歸。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食畢,復隨旅進道,往還如是。質帳下都督,素不相識,先其將歸,請假還家,陰資裝,百余里要之,因與為伴,每事佐助經營之,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威疑之,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后因他信,具以白質。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其父子清慎如此。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帝嘆其父清,謂威曰:“卿清孰與父清?’’威對曰:“臣不如也?!钡廴眨骸耙院螢椴蝗?”對日:“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如者遠也?!惫僦燎皩④?、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卒,追贈鎮(zhèn)東將軍。
——2000年高考文言閱讀試題
【題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威自京都省之 ?。禾酵?BR> B.不審于何得此絹 審:知道
C.自放驢,取樵炊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信:使者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A.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
見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與其客語
B.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質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晉武帝賜見,論邊事,語及平生
燒盡北船,延及岸上營落
3.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1)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
(2)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3)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4)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1)與(2)與相同,(3)與(4)與不同
B.(1)與(2)相同,(3)與(4)也相同
C.(1)與(2)不同,(3)與(4)相同
D.(1)與(2)不同,(3)與(4)也不同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食畢,復隨旅進道——吃完飯以后,又跟隨旅伴上路
B.先其將歸,請假還家——早就要帶他回去,于是請假回家
C.陰資裝,百余里要之——暗中準備盤纏;在百余里外的路上迎候他
D.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于是拿出先前給自己的絹答謝他,并把他打發(fā)走。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說明“其父子清慎如此”的一組是( )
①是吾俸祿之余,故以為汝糧耳
②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炊爨
③又少進飲食,行數百里
④因取向所賜絹答謝而遣之
⑤質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⑥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牧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對原文的敘述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胡威自小志向遠大,砥礪名節(jié),品格高尚。他在辭父歸家時,問明所賜絹的來路后,方肯接受。途中又親自放驢,料理生活,從無糜費之舉。這使他日后得到很高的聲譽。
B.胡威之父胡質身居高位卻能恪守清廉。胡威辭別回家時,他僅取絹一匹送作路資。在兒子詢問時坦然地表明,此絹為正當所得,并非不義之財。從而贏得了兒子的敬佩。
C.胡質帳下都督善于逢迎。為博得胡質的好感。他在胡威歸家途中曲意巴結,并輾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豈料弄巧成拙,胡質了解真相后對他嚴加處罰,并免去他的官職。
D.晉武帝十分贊賞胡質。他問到胡氏父子的高下,胡威說“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認為自己遠遠不如。這既說明了胡質品格高尚,又反映了胡威尊崇父親的心情。
【解析】
1. 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詞義和詞類的活用。本題C項,“樵”位于動詞“取”的后面,
一般情況“樵”應為名詞,和“取”構成動賓結構,“柴”作“柴火”講,“取柴”則意為“尋找柴火(做飯)”,完全沒有必要將“柴”活用為動詞,而且解釋成“打柴”與“取”在意思上很難聯系起來。故本項應為錯誤的選項。
2.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一般用法,有四句在中學語文課本上出現過,根據文意,A項兩個“故”,前一個是連詞,表示結果,可以解釋為“因此”;后一個是副詞,作“特意、特地”講。B項兩個“每”都是副詞,都作“每次,每當”講。C項兩個“因”都是介詞,都作“經由,通過”講。D項兩個“及”,也都是介詞,都表示某一動作涉及到某個對象或范圍,可以解釋“到”。據此可以判斷A項是應為正確的選項。
3.本題考查文言句式,通過比較鑒別,可知句(1)和句(2)兩句都是一般性的形容詞謂語句,“清白”、“著聞”分別充當“大人”、“名譽”的謂語,二者沒有什么不同。句(3)“其都督”是一個判斷句,意為“他是(父親帳下的)一位都督”。句(4)“其都督”是一個復指短語,意為“那一個都督”,這里的“其都督”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看成是一個句子。據此可知,句(3)和句(4)的句式不相同。本題答案應為A項。
4.本題考查文言文的翻譯,根據文意,B項“先其將歸”,應譯為“在他準備動身回家之前”,而不是“早就要帶他回去”的意思,本項是錯誤的選項。
5.本題考查信息的篩選和提取,句(3)寫胡質帳下都督有意討好胡威,為他提供飲食,與“其父子清慎如此”沒有關系;句(6)是作者的點評,講胡質父子名聲很響,后來又做到很大的官,此項也與“清慎如此”無關,運用排除法,可以找出答案應為A項。
6.本題考查文意的整體理解與把握,解答本題的關鍵是判斷“后因他信,具以白質”這句的主語是誰,由文意可知,胡威并不愿接受這位都督的幫忙,在識破都督的身份后,胡威果斷地讓他回去,并用父親給他的絲絹作為都督先前對他照顧的回報,在這一情況下,都督是不會再將此事告知自己的上級胡質的,這句話的主語當為胡威。這樣c項中說“(都督)展轉地讓胡質知道此事”就是錯誤的,本題答案應為C項。
【譯文】
胡威的兒子胡質,字伯虎,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砥礪自己的操守。胡質擔任荊州刺史時,胡威從京城洛陽前去探望,因為家里貧窮,沒有車馬以及童仆,只是自己單身騎驢前往。到達荊州后,拜見了父親。在馬棚中停留了十多天,與父親告別回家。臨分手時,父親送他一匹絲絹,作為路上的飯錢。胡威跪著問父親:“您一向清白,不知是從何處得到這匹絹的。”胡質回答說:“這是我俸祿的結余,所以將它作為你路上的飯錢?!焙@才接受絲絹,告辭回家。每次到客棧,先放驢子,再四處找柴生火做飯,吃完以后,又跟著旅伴一同上路 ,來回都是這樣。胡質帳下有一位都督,與胡威素不相識,在胡威準備回家之前,請假回家,暗中置下路中所需的物品,在百里之外的地方,等候胡威,邀胡威與之做伴,每逢有事都幫助胡威料理,又稍稍向胡威獻上一些糧食,一起行走了數百里后,胡威心中疑惑,暗中引他說出真相,才知道是父親帳下的都督,于是取出父親送給自己的一匹絹答謝他,讓他回去。以后,胡威通過別的使者將此事告訴父親。胡質用杖責打都督一百杖,除去他的吏名。胡質父子就這樣清廉慎重,其名聲顯著廣為人知,胡質歷任宰牧之類的官職。晉武帝召見胡威,與他一起談論邊防上的事務,談到自己生平,晉武帝贊嘆他父親的清廉,對胡威說:“你與你的父親哪一個更清廉?”胡威回答說:“我不如我的父親?!蔽涞塾謫枺骸皯{什么認為不及你的父親?”胡威回答說:“我父親的清廉行為惟恐別人知道,我的清廉行為惟恐別人不知道。因此,我遠遠不如我的父親。”胡威生前官至前將軍、青州刺史。太康元年去世,朝廷追贈他為鎮(zhèn)東將軍。
(四)
田單者,齊諸田疏屬也,為臨苕市掾,不見知。及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唯獨莒、即墨不下。燕引兵東圍即墨,即墨大夫出與戰(zhàn),敗死。城中相與推田單,立以為將軍,以即墨距燕。頃之,燕昭王卒,惠王立,與樂毅有隙。田單聞之,乃縱反間于燕,宣言日:“齊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樂 毅畏誅而不敢歸,以伐齊為名,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所懼,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毖嗤跻詾槿唬跪T劫代樂毅。樂毅因歸趙,燕人士卒忿。田單又縱反間日: “吾懼燕人掘吾城外冢墓,謬先人,可為寒心?!毖嘬姳M掘壟墓,燒死人。即墨人從城上望見,皆涕泣,俱欲出戰(zhàn),怒自十倍。田單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田單又收民金,得千溢,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田單乃收城中得千余牛,為絳繒衣,畫以五彩龍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柬葦于尾,燒其端。鑿城數十穴,夜縱牛,壯士五千人隨其后。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五千人因銜枚擊之,而城中鼓噪從之,老弱皆擊銅器為聲,聲動天地。燕軍大駭,敗走。齊人遂夷殺其將騎劫。燕軍擾亂奔走,齊人追亡逐北,所過城邑皆畔燕而歸田單。齊七十余城皆復為齊。
——2001年高考文言閱讀試題
【試題】
1.對下列句中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城之不拔者二耳 拔:被攻取
B.齊人未附 附:歸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 乘:巡視
D.齊人追亡逐北 北:指敗逃者
2.下列各句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思和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 ( )
A.乃縱反間于燕 B.實欲連兵南面而王齊
c.而城中鼓噪從之 D.燕軍擾亂奔走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 )
A、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
窮余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
B、使約降于燕
故內惑于鄭袖
C、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D、五千人因銜枚擊之
相如因持璧卻立
4.下列各個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燕使樂毅伐破齊,盡降齊城——燕國派樂毅攻破齊國,使齊國的城邑全部投降
B.唯恐他將之來,即墨殘矣——只怕他率領軍隊到來,即墨就不能保存了
C.燕軍盡掘壟墓,燒死人——燕軍把墳墓全都挖開,燒化死人
D.灌脂 束葦于尾,燒其端——在牛尾上澆油,捆上蘆葦,并點燃它的末端
5.以下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是( )
①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
②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③遣使約降于燕,燕軍皆呼萬歲
④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
⑤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
⑥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6.下列對原文的敘說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田單是齊國田氏較遠的宗親,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軍攻打齊國,包圍了即墨,即墨守將戰(zhàn)死,田單被推舉為將軍。這使他后來得以立下不朽的戰(zhàn)功。
B.田單善于審時度勢,利用敵人的矛盾?;萃跖c樂毅有隙,他乘機詐言樂毅緩攻即墨是待機圖變,混淆了惠王的視聽,樂毅最終離職,齊國消除了一大威脅。
C.田單深諳戰(zhàn)略藝術,他誘使燕軍犯下令即墨民眾發(fā)指的罪行, 以激發(fā)己方同仇敵愾;又假裝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敵軍以作內應,麻痹對方,瓦解了敵軍斗志。
D.田單的戰(zhàn)術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陣,縱牛直沖燕軍,繼之以士卒的追擊,百姓的助威,一舉夷殺燕將騎劫,摧毀了燕軍。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復 。
【解析】
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用法,四個詞均多次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難度不大,其中C項是錯誤的,“乘”沒有“巡視”的用法,根據前后文義,“乘”在這里應解釋為“登”?!俺顺恰币鉃椤暗浅恰?。
2.本題考查古今異義詞,四個詞語也在課本中出現過,其中A項“反間”與現代漢語的意思相同,其余均不同:B項,南面:古義,指居帝位;今義,南方。C項,鼓噪:古義,擂鼓和吶喊;今義,喧嚷。D項,擾亂:古義,均為形容詞,都是“混亂”的意思;今義:動詞,“攪亂,使混亂或不安”的意思。
3.本題考查言虛 詞的用法,也有四句話出自中學語文課本,根據文意,B項中的兩個“于”都是介詞,但意義不相同,前一個解釋為“向”,后一個解釋為“表被動,可釋為被”,是正確的選項。其余三個虛詞的意思是:表目的的連詞,表相承的副詞,表相承的連詞。
4.本題考查文句的翻譯。B項中的“他”,根據前后文,不作代詞用,應為形容詞,解釋為“別的,另外的”。本題答案應選B項。
5.本題考查信息的篩選,解答此題,應將句子放回原文中去分析。①句不是寫田單,②、③、④皆表現田單兵不厭詐手段,⑤句寫田單戰(zhàn)術高明,⑥句寫戰(zhàn)斗的結局。據此,本題答案應選C項。
6.本題是對整體文義的綜合考查,解答此題,要通讀全文,把握文義,鑒別比較,切忌胡亂揣測。本題答案應選C項,C項中“打入敵軍內部以作內應”的內 容,,文中并未提及,屬于隨意添加。
【譯文】
田單是齊國田氏王族的旁支親屬,在臨淄作一名佐理市政的小官,不被人們賞識。到燕國派遣樂毅攻破齊國,已經全部降服了齊國的城邑,只有莒和即墨沒有攻下。燕將領兵向東圍攻即墨,守衛(wèi)即墨的長宮開城和燕軍交戰(zhàn),戰(zhàn)敗陣亡。即墨城里的軍民共同推舉田單作首領,立田單作將軍,據守即墨抵抗燕軍。不久,燕昭王去世,惠王登位。他跟樂毅有嫌隙。田單聽到這個情況,就派人到燕國去行使反間計,揚言說:“齊王已經死去,齊國城邑沒有被攻下的不過兩座罷了。樂毅怕被誅殺不敢回來,他以伐齊為名,其實是想拖延戰(zhàn)爭而在齊國稱王。齊國人心還沒歸附,所以姑且緩攻即墨來等待他們歸順。齊國人所害怕的,只擔心別的將帥到來,那即墨就無法保全了。’’惠王認為這說法對,派騎劫去代替樂毅。樂毅于是到趙國去了,燕軍官兵都忿忿不平。田單又讓人散布說:“我們害怕燕軍挖掘我們城外祖宗墳墓,凌辱我們的祖先,那真是心酸的事。” 燕軍就全部掘開墳墓,焚燒死尸。即墨軍民從城上望見,全都傷心哭泣,都請求出城廝殺,憤慨情緒高漲十倍。田單知道士兵可用了,命令披甲的士兵都藏匿起來,讓老弱人和婦女上城防守。派使者去到燕軍約定投降,燕軍都高呼萬歲。田單又收集民間金錢,得到上千鎰,讓即墨城里有錢有勢的人去送給燕將,燕軍因此更加松懈了。田單于是從城里收集干多頭牛,給它披上大紅綢絹制的衣服,在上面畫著五顏六色的蛟龍花紋,捆縛刀刃在它們角上,把漬滿油脂的蘆葦子捆在牛尾上,點燃它末梢。把城墻鑿開幾十個洞穴,夜里從洞穴里驅趕出牛,派精壯士兵五千人跟在火牛后面。牛尾燒得發(fā)熱,狂怒地奔入燕軍,燕軍在夜間大為驚慌失措。牛尾上的火把光明耀眼,燕軍看見它們都是龍紋,所觸及的人盡都死傷。五千士兵趁這陣勢銜枚沖殺。城里的士兵大聲警警跟著他們;老弱婦孺都敲擊銅器助威,喊殺聲驚天動地。燕軍大為 警駭,敗潰逃跑。齊軍殺死了他們的主將騎劫。燕軍潰散逃命,齊專竺芝追擊,所經過的城邑都背叛燕軍歸順田單。齊國的七十多蓋城邑都又回到齊國方面來了。
?
高考語文復習資料 | 高考數學復習資料 | 高考英語復習資料 | 高考文綜復習資料 | 高考理綜復習資料 |
高考語文模擬試題 | 高考數學模擬試題 | 高考英語模擬試題 | 高考文綜模擬試題 | 高考理綜模擬試題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復習方法 | 高考狀元學習方法 | 高考飲食攻略 | 高考勵志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