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媒體:亞裔患抑郁癥比例偏高 華裔自殺頻發(fā)

字號:


    杉田19歲時記錄自殺經(jīng)過的日記。
    伊莎貝爾完成了木雕作品“心靈之屋”。
    據(jù)美國《僑報》編譯報道,美國患有精神類疾病的人數(shù)預計達到5700萬。如果按族裔進行研究,可能會發(fā)現(xiàn)亞裔群體中患有抑郁癥的人很少,整體自殺率較低,同時他們尋求心理治療的人也不像其他少數(shù)族裔一樣多。
    但事實可能并非如此,只是他們的文化導致了這一情況。
    ■ 故事
    相隔千里 她倆卻有著相同的成長環(huán)境
    伊薩貝爾(Isabelle Thuy Pelaud)和杉田(Danise Sugita)從血緣上來講都是亞裔,不過她們的背景并不相同。伊薩貝爾是越南和法國混血,她在法國出生,19歲時移民至美國。杉田是第四代日本移民,在南加州的安大略市出生長大。
    這兩位女性的生長環(huán)境天壤地別,但在19歲的時候,她們做出了相同的選擇——自殺。誘發(fā)杉田和伊薩貝爾自殺的原因具有相同點,包括生活環(huán)境和精神健康狀態(tài)。
    當初見杉田時,你可能會認為她漂亮并且樂觀。她今年28歲,住在布魯克林,為未能得到良好生長環(huán)境的青少年爭取權益。杉田并非那類健談的倡議者,她很安靜,當談到自己或家庭時,她不敢跟人直視。
    “當我很小的時候,就是剛能記住事的時候,我記得每次聽見父母大聲吵架,爸爸到處摔東西時,我就自己躲在房間里抱著娃娃,或者試著安撫自己,”杉田回憶稱。
    每當說起這件事,她都無法與人眼神交流,她繼續(xù)解釋恐懼是她童年時最強烈的感情之一,這一點很可能延續(xù)至她的成人生活。杉田同樣記得,校園生活是一段極其孤獨的經(jīng)歷。
    遠在千里之外的法國,伊薩貝爾在上高中時同樣體驗了相同的經(jīng)歷。亞裔血統(tǒng),使伊薩貝爾被她的大家族驅離?!拔覌寢審奈幢凰煞蛟诜▏拇蠹彝ニ邮?,他們經(jīng)常將我們視為完全的陌生人,甚至是從其他星球來的外星人,”伊薩貝爾回憶稱。
    和杉田類似,伊薩貝爾回憶她父母總是打架。伊薩貝爾目前在舊金山州立大學教書。她美麗自信,是一個詩人和藝術家,這是她小時候做夢都想不到的。在伊薩貝爾的回憶中,學校的孩子總是忽視她,只要有時間就捉弄她。杉田和伊薩貝爾在中學時掙扎度過,之后是高中。然后,在19歲,她們的忍耐到達極限。
    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杉田不經(jīng)意地翻著她19歲時記錄的日記,盡管只寫了幾個月,但卻十分重要。她翻到2002年12月2日那天的日記,那時她還生活在安大略的家中?!啊铱梢月犚娡馄藕蛬寢屧谡f著什么,我覺得他們想打電話給中毒控制中心之類的事’,這是我最后一天日記所寫的最后一句話?!鄙继锓Q。
    當杉田大聲讀出日記內容時,聽起來就像是在講別人的事。但當問及那天的具體情況時,杉田下意識地挪動了椅子,然后解釋稱,那天她吞食了一瓶藥片。杉田平靜地說,“我在嘴里倒了很多藥片,然后到水池邊喝水,最后吞下整瓶藥?!?BR>    之后的事情,杉田有些記不清了。她記得她姐姐發(fā)現(xiàn)她在浴室的地板上嘔吐,她媽媽和外婆很害怕并且向對方大吼,然后是911電話,接下來她在醫(yī)院醒來。杉田稱,“我當時很難過很憤怒,我希望自己不要醒過來?!?BR>    在世界的另一邊,伊莎貝爾也是在19歲的時候,仍然承受著巨大的孤立感,以至于連話都不會說。
    “在生命的前19年里,我完全沉默寡言,當我想說話時聲音也非常小并且口吃,”伊莎貝爾稱,“這并不是天生的,和我是亞裔一點關系都沒有,完全是環(huán)境迫使我沉默,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說話的資格。當你不能說話,或者感覺沒權利說話的時候,沉默將內化,并且吞噬這個人。”
    這種孤立感太強,以至于伊薩貝爾選擇了自殺。她不想說當天的什么事壓垮了自己,不過她承認自己不止一次想自殺。伊薩貝爾說,“沒有人愿聽我說話?!?BR>    選擇自殺,還是選擇治療
    在19歲選擇自殺之后,杉田和伊莎貝爾在治療精神疾病的問題上選擇了不同的道路。盡管家里不支持,但杉田終究選擇了心理治療。她嘗試了入院治療和門診治療、集體療法和抗抑郁藥物治療。然而,杉田自稱這些治療尚未產生效果。她上一次自殺是在2010年,那時她26歲。
    杉田嘆息道,“我對生活的感覺依舊如故。我對未來沒有信心,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會好轉或者更糟。這樣的想法真的讓人很沮喪?!?BR>    杉田稱自己仍然很壓抑,依舊沒有得到任何幫助。不過至少她現(xiàn)在能將這一些說出來,這對其他需要早期治療的人來說,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當伊莎貝爾像杉田這么大時,她仍在逃避曾自殺的事實。伊莎貝爾稱,“我將很大精力用于向前走,試圖忘掉過去的自己。我想要殺了她,想抹掉過去的自己?!?BR>    當伊莎貝爾移民到美國后,她的英語并不好,而且她沒錢沒保險。
    直到40多歲時,伊莎貝爾才開始接受過去的自己。那時她認識了亞裔藝術家辛西婭唐(Cynthia Tom ),唐問了一個改變她精神狀態(tài)的問題:“如果你有一塊屬于自己的地方,那里會是什么樣?”
    在經(jīng)過數(shù)周的討論、規(guī)劃、塑造和建筑后,伊莎貝爾完成了木雕作品“心靈之屋”(A Place of Her Own),并以一根羽毛覆于屋頂。伊莎貝爾稱,羽毛令她想起自殺行為,因為當她身處逆境,屋頂曾飄落下一根羽毛,當羽毛落在手中時,它改變了她的命運。
    2010年,伊莎貝爾的“心靈之屋”在洛杉磯木雕沙龍(Driftwood Salon)上展出。她很喜歡“心靈之屋”的活動,并在2011年再次參加。
    對于伊莎貝爾和杉田而言,治愈抑郁癥和自殺心理并非一日之功。曾試圖自殺的經(jīng)歷將會伴隨她們一生。但這兩位亞裔女性都逐漸找到勇氣,將長久以來憋在心里的困擾釋放出來。
    ■ 研究
    亞裔女性患抑郁癥比例偏高
    據(jù)舊金山KALW廣播電臺報道,數(shù)周前KALW曾對亞裔群體的精神健康狀況進行連續(xù)報道。一般情況下,在尋求心理健康治療之前,亞裔群體傾向于長久等待,直到問題非常嚴重時才最終找專家診斷。
    此類情況在亞裔女性身上尤為明顯。
    全美心理疾病聯(lián)盟(National Alliance on Mental Illness)研究顯示,15歲至24歲的亞裔女性患有抑郁癥狀的比例,高于其他任何種族或年齡群。
    疾病防治中心(CDC)報告稱,在相同年齡段群體中,年輕亞裔女性的自殺率高居第二,同樣的情況出現(xiàn)在65歲以上的亞裔女性身上。
    KALW系列報道“亞裔精神健康:源于內在”的第二部分,艾麗卡穆(Erica Mu)介紹了兩個亞裔女性的故事,她們正承受著抑郁癥的痛苦。
    ■ 分析
    文化特質使亞裔傾向自救
    沒有任何單一指標能夠判斷一個人自殺的傾向有多少,有關自殺發(fā)生原因的研究仍然很少,更不用說關于亞裔女性自殺的動因了。然而,臨床心理學家喬伊斯楚(Joyce Chu)稱,專家認為如果杉田和伊莎貝爾能夠及早接受專業(yè)人士的幫助,情況可能會有所不同。
    楚解釋稱,“在接受他人幫助之前,亞裔傾向于自己通過文化實踐解決苦惱和感情問題。但當亞裔最終尋求專業(yè)幫助時,他們精神健康問題已經(jīng)相當嚴重,較其他族裔的情況要嚴峻的多?!?BR>    另外,就算你遇到正遭受抑郁癥折磨或有自殺念頭的人,你也可能意識不到。楚稱,“很多資料證明,亞裔更愿意表現(xiàn)身體上的痛苦,而非感情困擾。因此,當你跟一個很抑郁的亞裔聊天時,他們可能不會說出‘嘿,我很傷心,我天天哭,我很郁悶’之類的能夠表現(xiàn)出抑郁傾向的話。相反,他們會說‘我頭疼,我胃疼’之類的答案?!?BR>    正是由于此種表現(xiàn),精神病醫(yī)生經(jīng)常漏掉這些抑郁癥訊息。當然,這也只是建立在患者向醫(yī)生尋求幫助的情況下。
    因《南京大屠殺》一書而聞名的華裔作家張純如,在36歲的美好年華自殺離世,據(jù)稱其死因就是源于抑郁癥。資料照片
    ■ 鏈接
    華裔自殺事件頻發(fā)
    

    4月6日硅谷一名年僅40歲的華裔工程師王慶根,被發(fā)現(xiàn)自殺于自宅車庫內。斯坦福博士畢業(yè)的高才生王慶根因工作壓力過大,長期受到憂郁癥的困擾而自縊身亡的。
    3月26日,一名鄭姓華裔女子在蒙地貝羅“比華利塔”老人公寓跳樓自殺。去年11月一名華裔中年婦女從該公寓樓頂跳樓自殺,摔死在同一地方。
    3月25日一名華裔男子在舊金山華埠格蘭街(Grand Street)地鐵站跳下鐵軌,撞上迎面而來的D車,送表維醫(yī)院搶救,所幸無生命危險,但男子清醒后依然求死。
    1月初,一名剛剛移民美國2個月的15歲華裔少女,因不堪忍受同學欺侮而條巴士自殺。有研究稱,超過半數(shù)的華裔學生在學校受到欺辱。
    2011年12月20日,一名年逾80歲的華裔老婦,在舊金山華埠寓所內上吊身亡。在美生活的華裔老人確實面臨很多困難,如語言交流能力低,收入微薄,文化差異引來的家庭矛盾,因年邁而喪失社會獨立能力,子女平時上班,老人無人關愛等。
    2011年10月3日,年僅19歲的華裔士兵陳宇暉在阿富汗一個美軍哨所中遭槍擊身亡,當時他到阿富汗戰(zhàn)場還不滿兩個月。陳宇暉生前曾遭上級體罰虐待和種族羞辱。眾議院為此通過反欺凌法案,旨在防止軍隊中欺凌軍人事件的發(fā)生。(僑報編譯馬柯斯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