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末年,司馬氏執(zhí)政,滅蜀后,國力迅速上升。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三國局面歸于統(tǒng)一,中國出現了短暫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三國時期,司馬懿作為曹操的軍師與吳、蜀交戰(zhàn),因其卓越的軍事政治指揮才能,連續(xù)輔佐曹丕、曹叡、曹芳三帝,成為魏國的實權人物。魏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司馬懿卒,其子司馬師、司馬昭先后掌權。司馬昭權勢極大,自封為晉王,封其子司馬炎為太子,開始準備取魏而代之。公元二六五年,司馬昭卒,其子司馬炎廢魏帝曹奐,改國號為晉,都于洛陽,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西晉王朝。司馬炎是為晉武帝。司馬炎即位之時,三國之中的吳國還未被平定,故而武帝登基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平定東吳統(tǒng)一全國。公元二八零年,晉軍南下進攻建業(yè)(今南京),吳主孫皓出城請降,至此,魏、蜀、吳相繼滅亡,中國出現了暫時的統(tǒng)一。
西晉王朝是一個門閥貴族的政權。晉武帝司馬炎在完成統(tǒng)一之后對晉朝的官制、兵制、法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進行了調整,但由于晉臣多為前朝的名門望族,故而他們提出的政治改革措施多以保障其自身利益為主,制定的政治經濟措施,大多以保護士族門閥的利益為前提,頒布戶調式,規(guī)定男女占田的假定畝數和應負擔的田租戶調的實際畝數,允許官吏按官品高低占有不同數量的土地和佃客、蔭戶,承認官僚地主的特權。曹魏時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到了西晉,已發(fā)生相當大的變化。中正官職多為世族門閥出身的官僚所把持,這一制度變成為他們培植門閥私家勢力的重要工具。
西晉統(tǒng)治時期,豪強大族的勢力得到發(fā)展,士庶之間的矛盾不斷擴大,削弱了西晉的統(tǒng)治力量。門閥士族的空前發(fā)展,構成了與皇權的矛盾,也直接成為魏晉南北朝時期動亂的根源。這一時期,統(tǒng)治集團奢侈腐化,聚斂了大量財產,互相爭豪比富。許多士人身處亂世,遂悲觀消極、逃避現實、不問政事,終日飲酒清談,玩世不恭。于是清談、玄學之風一時大盛。
同時朝廷內的權力爭奪激烈復雜,使西晉統(tǒng)治面臨危機。晉武帝為了鞏固皇權,大封宗室為王,以諸王統(tǒng)率兵馬出鎮(zhèn)一方,并擁有地方的軍政權。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病故,由次子惠帝司馬衷繼位?;莸郾臼怯薨V之人,并不能治理國家,以至于朝中大權盡落于皇后賈氏之手。司馬氏諸王不滿于朝中賈氏專權,紛紛想殺賈氏而獨掌大權,于是便爆發(fā)了歷時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其中八王全部是晉皇室宗親。他們分別是:汝南王亮、楚王瑋、齊王冏、趙王倫、成都王穎、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東海王越。公元二九九年,趙王倫殺賈后及其黨羽,獨攬大權。其后,又于永寧元年(公元301年)廢惠帝自立為帝。是為“八王之亂”之始。 此后,齊王冏、趙王倫、長沙王乂、河間王顒、成都王穎之間為了奪取政權不斷發(fā)生戰(zhàn)事。直至公元三零六年,東海王越毒死惠帝,擁立武帝司馬炎第二十五子懷帝司馬熾繼位,此時“八王之亂”方為結束?!赴送踔畞y」使西晉初年并不十分發(fā)達的經濟,受到更為嚴重的破壞,耗盡了西晉的國力。至西晉末年,不僅國內人民紛紛起義反抗暴政,而且域外的匈奴、鮮卑諸族也對西晉的統(tǒng)治虎視眈眈。
自東漢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象匈奴、鮮卑、氐、羌等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北方的民族關系十分復雜。西晉末年,北方民族關系日趨緊張,一些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利用各族人民反抗西晉的斗爭,以實現自己的政治欲望,紛紛建立由少數民族統(tǒng)帥占最高統(tǒng)治地位的割據政權。八王之亂后期,參戰(zhàn)諸王相繼敗死,西晉皇室衰弱,匈奴貴族劉淵自稱漢王,不久又稱帝。劉淵死后,其子劉聰派兵攻陷西晉首都洛陽,俘虜了晉懷帝,西晉名存實亡。因此事發(fā)生在懷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史稱「永嘉之亂」。北方百姓為躲避戰(zhàn)亂,大量南遷,又稱「永嘉南渡」。公元316年,匈奴兵攻入長安,俘了晉愍帝,西晉至此滅亡。
西晉享國51年,歷3代4帝,是魏晉南北朝歷史上唯一統(tǒng)一的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外族消滅的王朝。此后,中國進入了一個長達二百余年的戰(zhàn)亂的時期。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