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春秋時期的社會經濟

字號:


    井田制和農業(yè)耕作狀況
    春秋時各國都普遍實行井田制。據(jù)《左傳》,楚人“井衍沃”,鄭“都鄙有章”,“田 有封洫,廬井有伍”。所謂井田,是指田地被分劃成整齊的小塊,田間的土埂和溝洫成為田與田之間的一種界限?!秶Z》說齊桓公時,管仲以為“井田疇均則民不憾”。這是為了消除農民之間的不滿情緒。所以強調把田地一定要劃分成等量的面積。另方面則出于對農民征收賦役的需要。與此同時,農民也被組織起來。如《國語·齊語》說齊國是“制都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xiāng),鄉(xiāng)有鄉(xiāng)帥,三鄉(xiāng)為縣,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把許多分散的農戶,納入這類村社組織之中,再派官吏去 管理,可起到鞏固統(tǒng)治的作用。后來郡縣制下的鄉(xiāng)里制就由此演化而來。井田的最高所有權屬于國家或貴族,農民僅有使用權而已。井田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小塊的私田由每戶農民去耕種,收獲歸己。公田則由大家通力合作,收成歸國家或貴族。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農民種公田的積極性日益衰退,從而影響了國家的收入。于是各國對稅收方式也作了相應的改變。齊在桓公時就已實行按地畝征租稅,魯則在宣公十五年(前594)也宣布“初稅畝”,長期以來的力役租被履畝而稅的實物稅所取代。
    除田稅外,農民還要在有戰(zhàn)爭時向國家交納軍賦。軍賦按井征收糧食、草料和牲畜。由于戰(zhàn)爭頻繁,國家不斷加賦,如鄭作丘賦,魯季孫“用田賦”,都是違反舊制而加重農民負擔的一種新措施。
    除劃分為井田的用地之外,還有不劃井的零散土地。如《周禮》說在國都附近有官田、士田、賈田、賞田等。官田、賈田是分給供職于官府的小吏、工商的祿田,士田是授予士家屬的份田,《孟子》所說的“士有圭田”,即指這類形狀不規(guī)則的田。這些田的最高所有權也屬于國家。當時卿大夫之間土地雖可以轉移,但在小貴族和平民中缺乏土地所有權,特別是買賣土地的現(xiàn)象還未曾出現(xiàn)?!抖Y記》說:“田里不鬻”,與當時實際狀況相符。
    耕作狀況
    春秋時農業(yè)工具仍以木、石制品為主,耕作工具多為木制的耒耜。青銅農具甚少,僅在春秋末,今長江下游一帶才有過較多的銅農具。由于工具、技術都 和西周相差不遠,故耕作時仍須共同合作,耦耕到春秋末年還未絕跡。
    由于農業(yè)受工具、施肥等條件的限制,土地仍須輪休?!吨芏Y》說:“不易之田家百畝,一易之地家二百畝,再易之地家三百畝?!奔刺锏匦蓍e的時間不等,長的兩年,短的一年,也有不須休閑者,不過數(shù)量較少?!蹲髠鳌分兴f的“爰田”,和《周禮》中的“一易”、“再易”之田相似,說明休閑田的普遍存在。
    手工業(yè)和商業(yè)
    手工業(yè)分民間的和官府的兩種。民間如紡織不過是家庭的一種副業(yè)。官府工業(yè)則具有較大規(guī)模,《周禮·考工記》提到的工種有攻木、攻金、攻皮和刮磨、摶埴等項,冶鐵業(yè)大約出現(xiàn)于春秋末,但很快就獲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相似之處,除民間的相互交易外,就是由官府經營或控制的工商業(yè),《國語》說:“工商食官”,正反映出手工業(yè)、商業(yè)都以官營為主的這一特點。在各國中,可能出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鄭國的商業(yè)較為發(fā)達。從文獻記載來看,有關鄭國商人的情況頗多,其足跡遍于周、晉、楚等國。商人在出賣貴重物品時,必須取得官府的許可,說明商人尚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
    在大的都邑中,都有專為交易所設的市,如《左傳》 提到鄭、魯、齊、晉諸國的市。當時民間交易仍以物易物為主,但布、帛之類已作為一般等價物,起到貨幣的作用。而使用金屬鑄幣則較晚,《國語》記周景王鑄大錢是在公元前524年,現(xiàn)在所見到的銅鑄空首布,其中有一部分當為春秋末年所作。
    庶人、工商和奴隸
    庶人,或稱眾,是靠農耕而自食其力的人數(shù)眾多的平民階層,也稱小人,以區(qū)別于貴族身分的君子。《國語》說:“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庶人多居于野中,故又稱為野人,庶人不同于貴族之處是,只有小家庭而無家族組織,故無氏,時人稱庶人為匹夫匹婦。
    庶人勞動所得,其中一部分要上交,成為國家或貴族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除租稅外,庶人負責沉重的徭役,他們要為國家或貴族筑路、修城和建造宮室。庶人一般都被束縛于土地上面,缺乏遷徙的自由。盡管庶人社會地位低下,但他們也能擁有一點財產,其中包括少量的牲畜。
    庶人以農穡為其職業(yè),有時也可在官府充當秩位卑 微的府史,有軍功者有進仕之權利。在天下無道時,庶人可以議政?!蹲髠鳌氛f:“國將興,聽于民”,即認 為君主能聽于民,才能使國家走向興盛和發(fā)達。由于民在一國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故各國的賢明君主和政治家都對庶民十分重視,提出了利民之類的政治主張。工、商與庶人的社會身分比較接近。當時所謂的工商主要是指為官府服務的手工業(yè)者和商人,與后來具有獨立經濟地位的工商業(yè)者是有所不同的。工商本人有官府之廩給,其家屬則仍須耕種官府頒發(fā)的“賈田”方能生活。
    工商都居于國中,身分世襲,不能隨意改變職業(yè)。但與庶人一樣,享有一定的政治權利。當官府苛求無已時,工商往往起而反抗,其中以衛(wèi)國最為突出。春秋晚期,由 于經濟的發(fā)展,工商漸從官府的羈絆中解脫出來,因走向獨立經營而致富。如春秋末,晉國絳地之富商可以“金玉其車,文錯其服”。越的范蠡最后棄官從商,“十九 年之中三致千金”。孔子弟子子貢,經商于曹、魯之間,成為孔門弟子中最富裕者。這種前所未有的現(xiàn)象,為以后戰(zhàn)國進入發(fā)達的商品貨幣關系階段奠定了基礎。
    奴隸名稱不一,一般稱為臣妾,也有稱為仆、豎或牧、圉者。卿大夫家中都擁有較多的奴隸,奴隸往往來自于賞賜,如晉景公曾賞給克狄有功的魏桓子“狄臣千室”。除私家外,官府也有不少的奴隸,尤以罪犯奴隸為多。所謂的奚、罪隸、胥靡就是指這一類的奴隸。《國語》說:“皂隸食職”,即罪隸因有職事而受到官府的供養(yǎng)。
    臣妾或仆、豎一般多從事家內服役,而牧、圉則是專管牧放牛馬的奴隸。官府還有一批具有手藝的奴隸,如 《左傳》有魯?shù)拿蠈O曾賄賂給楚人“執(zhí)斫、皆百人”的記載,這里所說的是木工、縫衣工和織工?!秶Z》說當時有所謂隸農者,即使獲得肥沃的土地,但收成多少都和自己無關,當是從事于農耕的官奴隸。由于農業(yè)勞動中以庶人勞力為主。故奴隸勞動在生產中起不到支配的作用。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