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在山的那邊》作者介紹

字號:


    1在山的那邊
    1王家新,1957年生于湖北均縣(現(xiàn)在丹江口市)。1978年入武漢大學中文系讀書。1982年畢業(yè),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社從事編輯工作,1990年離開。1992年去英國。1994年歸國,在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從事教學工作。出版的詩集有《紀念》(1985年)、《游動懸崖》(1997)等。
    1.王家新。曾用筆名北新等,文學教授。
    1957年出生于湖北丹江口。1972年入湖北丹江口市肖川中學。1974年高中畢業(yè)后下鄉(xiāng)到肖川農化廠勞動。1977年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就讀大學期間開始發(fā)表詩作。1982年畢業(yè)分配到湖北鄖陽師專任教。1983年參加詩刊組織的青春詩會。1984年寫出組詩《中國畫》《長江組詩》等,廣受關注。1985年借調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告別》《紀念》。1986年始詩風有所轉變,更為凝重,告別青春寫作。這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預感》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作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后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任為教授,開設中西現(xiàn)代詩歌比較研究課程及創(chuàng)造性寫作課程。
    著有詩集《紀念》(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游動懸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王家新的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樓梯》(英譯本,倫敦威爾斯維普出版社,1993)、詩論集《人與世界的相遇》(文化藝術出版社,1989)、《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沒有英雄的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文學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北岳文藝出版社,1997)、《坐矮板凳的天使》(中國工人出版社,2003)等。
    另有編著《中國當代實驗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當代歐美詩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二十世紀外國重要詩人論詩》(河南文藝出版社,1993)、《葉芝文集》(三卷本,東方出版社,1996)、《歐美現(xiàn)代詩歌流派詩選》(三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國詩歌: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中國當代詩歌經典》(春風文藝出版社,2003)及翻譯集《保羅·策蘭詩文集》(與芮虎合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等多種。
    曾參與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閻立欽教授主持的《語文大視野》項目,擔任高一卷主編。曾獲多種國內詩歌獎,曾多次獲教育學院科研論文、科研論著一等獎。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國詩歌學會”理事。
    詩歌作品及詩學文章被選入多種國內重要詩選及理論批評文集,并被北大、復旦等大學選入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詩作《在山的那邊》被人教社選入初一語文教材,寫這首詩時他還是一個剛從邊遠山區(qū)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隨父母工作調動在五六個地方生活過,所以他童年充滿幻想,才寫下這首詩。詩作《帕斯捷爾納克》被人教社選入高二語文讀本。
    自1990年寫作《帕斯捷爾納克》到后來旅歐期間寫作《臨海孤獨的房子》《卡夫卡》《醒來》等,他在中國詩歌界的影響逐漸增大。這些流亡或準流亡的詩人命運是他寫作的主要源泉,他試圖通過與眾多亡靈的對話,編寫一部罕見的詩歌寫作史。作品中經常有令人警醒的獨白,筆意沉痛。1996年之后,以《倫敦隨筆》《挽歌》為代表,又開始詩歌的新的探索。出版的詩集還有《一只手掌的聲音》《游動懸崖》等。
    王家新看上去是那種很真誠的詩人。也就是說,他的個人氣質與他詩歌所呈現(xiàn)的美學風格幾乎一致:簡斷、堅定、似有深意存焉。我指的是《一個劈木柴過冬的人》《卡夫卡》或《瓦雷金諾敘事曲》。至于那些大量嵌入洋人詩句并美其名曰互文性寫作的東西(看上去像一面中國劣質水泥墻上鑲滿五顏六色的洋玻璃碎片,閃閃發(fā)光,眩人眼目),我以為這和一個詩人的真誠勞動無關;或者說,它們創(chuàng)造了另一種風格的王家新。
    在真誠的王家新身上,我們充分體會到里爾克那句名言的真切含義:挺住意味著一切。朦朧詩后期就已成名,經過第三代詩潮,再到如今的個人化寫作,其間風云變幻潮漲潮落。跟王家新同時出頭的詩人其中許多漂泊海外,許多改行下海,還有許多在迅速崛起的后來者如西川、海子的銳氣和才氣的逼迫下黯然袖手。王家新卻我自巋然不動,而且歷久彌新,逐漸成為當今詩壇的一個頭面人物,和后進們如陳東東等同臺亮相。這一切,不能不說明王家新身上有著某種堅持和獨立的品格。此種品格不僅促成他在現(xiàn)實中的成功,也是他部分優(yōu)秀之作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毫無疑問,王家新不是一個玩弄繁復技巧并以此為樂的詩歌雜耍者。長久以來,他致力于“深度意象”的營造與開掘。思力的集中和深入使他能夠比旁人較出色的完成這方面的工作。或者反過來說,正是思力深沉而單一的特性促使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了從這個角度來構建他的詩歌王國。在《鐵》、《烏鴉》、《樓梯》等一系列作品中,我們大致可以觸摸到王的詩歌特質:語言像釘子一樣從多個角度切入單一意象的外殼,試圖抵達它之內核同時窮盡此一意象的多重含蘊;獨白手法的頻繁使用令此種意圖顯得更為尖銳(針對意象來說)而明朗(針對讀者來說);此外,一種難言的沉郁之氣貫穿于字里行間——這是王家新個人氣質在詩歌中最直接的表露,增強了作品打動人心的力量。這些特質在那首為他獲得廣泛聲譽的《帕斯捷爾納克》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帕在詩中已不完全是那個在俄羅斯堅持寫作的大師了,而成了王家新手里的一個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注入了自己最主要的生命感受,傾訴了自己的隱痛和經驗。在此種意義上來說,帕斯捷爾納克也就是王家新。因此,這首詩的成功是順理成章的——再沒有比營造“自我”這個意象更能多層次、多角度的進行深入而真切的闡釋了,對于精擅此道的王家新來說更是如此?!犊ǚ蚩ā返某霾逝c此也不無關系。王家新與卡夫卡氣質部分接近:一種灰色的堅定,還有命中注定的憂郁。這令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逼近奧地利天才的內心,并部分的道出其心聲??ǚ蚩ㄗ杂鳛檠ň觿游铮幱谡嬲\狀態(tài)的王家新也像某種穴居動物,老是往一個方向不停的挖掘。堅持不懈終于使他有所成就,也使他區(qū)別于像一只花蝴蝶四處賣弄技術之舞姿的歐陽江河。毋庸諱言,在技術圓熟方面王不及歐。但這一點恰恰成全了王家新,使他干脆不在詞語表層上用力,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內部。因此他的部分優(yōu)秀之作面目明朗而內蘊深沉,具有動人心靈的力量。要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直指人心的詩作稀少如瀕臨滅絕的野天鵝,因此,真誠的王家新顯得彌足珍貴。
    遺憾的是,這并不是全部的王家新,或者如我所言,存在著另一種風格和品格的王家新。品格即風格,詩如其人,這類古老的命題在王家新身上體現(xiàn)得格外明顯(這與他不像西川那樣善于并樂于“轉化”有關)。盡管我熱愛王的一些作品并受到啟迪,我還是不得不指出,他還表現(xiàn)出某種程度的虛偽。這一點我在閱讀《游動懸崖》時就有所覺察。王在《帕斯捷爾納克》中有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那北方牲畜的淚光/在風中燃燒的楓葉/人民胃中的黑暗、饑餓,我怎能/撇開這一切來談論我自己。然而通讀全集,我不得不說自己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一種被人煽情而致落淚最后卻發(fā)現(xiàn)對方原來是在作戲般的感覺——王恰恰是撇開一切在談論他自己。王將自己的憂郁和失意看成是這個世界上唯一的、最高的痛,在許多詩中反復的傾訴,生怕別人不曉得。這令我不由得想起一個胸襟狹隘、目光局促、有著自戀情結的小男人,為了一些小小失意而唉聲嘆氣,滿嘴沉痛。此后讀他的隨筆集《對隱秘的熱情》,感覺亦復如此。在《饑餓藝術家》中他還多少反映了幾個外國藝術家的清寒處境以及他們的獨立品格;然而文章中讓人感覺到真正令王痛苦而至憤怒的卻是他身為詩人卻為人打工的經歷。而在更多的篇什中,他卻故作謙虛的抖露他在國外朗誦的驕人成績以及某個聽眾認為他的作品超過米沃什的外行之論。至于“北方牲畜的淚光”、“人民胃中的黑暗”,則連影子也沒有看到——當然,詩人王家新也是十三億人民中之一員,表現(xiàn)自己大概也算是在替人民說話。對此我實在無話可說。只是照這樣看來,歷史上那些宮體詩作者比王家新更有資格高喊“我怎能撇下這一切來談論我自己”的壯語,因為他們畢竟還描寫了一群人的啼笑。后來我又有幸拜讀了王的長詩《回答》,題目竟跟北島的出世作一模一樣。未料瞻仰完畢,才知竟有些跟離了婚的妻子說賭氣話的意思在里頭。這首詩體積超重,然而與北島的鏗鏘二十八行一比,其境界氣度、視野情懷,高下立判。當然,技術上或許有所翻新。然而光禿禿的技術若無大氣驅使,就只能帶來纏夾不清的后果,更何況技術并非王之所長。王詩人經歷豐富,大概十分明白在此時此境,若真正去關心和表現(xiàn)“風中燃燒的楓葉”和“人民胃中的黑暗”,會落個什么下場,所以只是在嘴上做做秀,實際并不執(zhí)行。這一點,不但使他在北島面前矮了大半截,而且也比不上他所鄙夷的伊沙。好在王家新早就有理論煙霧彈掩護自己從容撤退。早在《回答四十四個問題》中,他就拋出高論:只有從文學中才能產生文學,從詩中才能產生詩。這句話常為人所忽略,實際上卻是他的被某些所謂批評家所大肆吹捧的“互文性寫作”的理論依據(jù)。對此我只想問一句:最初的文學是從哪里產生的?最初的那首詩是從哪里產生的?生活,只能是無處不在的生活。王家新那些最好的作品不就是得益于他在生活中產生的痛感么?一旦他不僅自覺躲開人民和大地,而且失去了自身的痛感后,就只能縮進大師們的引文中,編織著一個個看似五光十色實則貧乏空洞的“文本”。我并不認為在詩中引用外國人名、地名有什么不對——現(xiàn)在是全球化時代,某種程度上的“世界文學”逐漸成為可能,各民族文學中的傳統(tǒng)意象盡可以通用——但當一首詩中最精彩的部分卻是人家洋大爺?shù)拿洌胰娭D接、展開乃至意境營造都以此為基石時,我實在看不出這樣的寫作對于文學的發(fā)展有什么積極意義?;谶@種文風的倡導者和實踐者(不止王一人)之振振有辭、道貌岸然的態(tài)度,我只能稱這種寫作為:虛偽的寫作。
    2.王家新:1983至1985年遼寧鞍山第八中學學習,1985至1989年東北財經大學會計系畢業(yè),1989至1991年財政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xié)會,1991至2001年財政部辦公廳部長辦公室秘書,2001年至今財政部科教文司處長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