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美國大學獎學金是很多計劃去美國讀研究生的人需要考慮的問題,如何申請美國獎學金,在申請中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呢?下面就來看看在申請美國獎學金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和經驗。
我為什么要尋求獎學金
我來美留學之前,就知道自己的積蓄只夠維持一段時日,只要一適應求學生活,就得尋求獎學金甚至打工,絕不能讓自己坐吃山空。然而,初來美國,為使自己盡早適應新環(huán)境,得預留絕大多數時間去圖書館,去體認學校的文化、人情,去觀察社會風俗習慣,打工確是不宜。因為,打校外工是非法的,又多半耗體力而少報酬,對學業(yè)有害無益。而校內打工,則多半是圖書館或餐廳的零工,也只是浪費時間,對自己的學習和經濟情況幫助極少。相反,拿獎學金的好處就太多了,既可以免去學費的開銷,又可以 讓自己名正言順地享有一份“系”里的參與感。能完成系上的研究任務的話,就能獲得一份成就感;能和其他老師或研究生合作的話,就多少可以體會到一點歸屬感。姑且不論獲獎學金是一種榮耀,單在學業(yè)、經濟效用、群體交往的效益上,自然比打廉價勞工合算得多。因此,第一學期,我投注心力學習,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并在和系上師友的接觸中,偶爾透露自己尋求獎學金的心境和愿望。
意外的機遇
認真學習、勤奮進行教授指定的實驗和報告,努力練習寫作,學會與師友交談,是留學之初最重要的關鍵。我鼓勵自己在下課后,多認識幾位老美同學,多跟教授閑聊幾句,并和上課的教授約談,至少一周兩次。初生之犢的我,盡管能深談的英文有限,但至少聊及家?,嵥榈臅r候,我能達到加深教授對我的印象。甚至,當我去參觀校內附設的幼稚園,也不忘敲門進入主任辦公室表示謝意,并概略地表達自己對幼稚園規(guī)模的看法,因此,我認識了園主任。我原本目的是為了方便日后的參觀活動,沒想到的是,在接近第一學期期末時,那位主任竟然主動問我是否愿意在她辦公室工作,并指明因幼稚園是系辦的,我可以享受獎學金學費全免,并可拿每小時五塊五的薪資。這個機遇,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得來全不費工夫。我之所以說它是意料之外的收獲,是因為我以為所謂獎學金,只是在系里為教授工作,只有和“有錢有勢”的教授“相互看對了眼”,才有獲獎學金的機會。怎知道在那些公認的權力外緣,仍有德澤可以披被!自然,我很樂意地接受了那份工作。
經驗的豐收
借著這份工作,我磨練自己支配運用工作、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我也得以觀察、衡量、思索和探究美國人正式和非正式的應對禮貌、行為模式和辦事態(tài)度。因為工作關系,我鞭策自己擴展能力和興趣,又因為領受獎學金的關系,我得以免費接受“公眾演講”的英語訓練。在這個訓練的結業(yè)期間,指導老師為我拍攝的錄影帶更邀請我系里的指導教授寫評語;最后,這兩位指導人的書面評語和報告分送系里、我工作的老板處和外籍學生辦公室存檔。這個程序,無形中又為我的個人資料添加了一筆多姿多彩的印記。接下來的三個學期,我不但仍享有那份工作,我還伸展自我的活動空間,擔任我校(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的中國同學會會長、外國學生聯(lián)合會的文化部主席,并協(xié)助我系主辦學術討論會的大會工作。此外,我在師長、朋友的交往中,進一步贏得了友誼和信任。最后,我被選為當年“國際學生杰出貢獻獎”的受獎人;最終,我不但得以省下自己三學期的留學基金,完成了碩士學位,同時贏取了不少社區(qū)、校方和工作地點所給的隹評。這些雖然忙碌卻有價值的過去,又幫助我取得了博士班的入學資格,也讓我具備了應對往后更復雜、更高消費的生活環(huán)境所需的條件。
另外,和中國留學生最有關系的,就是個別財團、學術交流基金會提供的碩士、博士論文研究獎學金,如蔣經國學術研究獎、中國時報學術研究獎、美國學者學會(ACLS)學術研究獎、福特基金會學術研究獎、亨利露絲基金會、道奇基金會、約翰霍普金斯獎助研究計劃以及海峽兩岸的政府獎助研究計劃等。這些基金會多半是鼓勵深入研究本國文化、人文、社會科學等主題的獎助單位,對于想在這些學科范圍發(fā)揮專長的有心人,獲獎機會并非沒有可能。
除了大基金會之外,各學院、學系都會有一些私人捐贈的獎學金,獲取條件大小不一。有些明文詳列在每學期發(fā)行的學院目錄上,如哥大的教師學院手冊就刊載110多種名目精彩的獎學金,供有心人獵取。有些則未必刊載于??夸?,卻存在于各系負責人手里。有時候,恐怕是遭遇經濟恐慌的人硬著頭皮去聲援吶喊,才發(fā)現(xiàn)原來系里某處有些不為人知的財源呢!這種財源,有些相當慷慨,只要是學生的情況值得同情,大錢、小錢不等,只要系負責人簽名同意撥予,或給支票,或給現(xiàn)款,非但不扣稅,更不要求任何工作或研究義務。
我為什么要尋求獎學金
我來美留學之前,就知道自己的積蓄只夠維持一段時日,只要一適應求學生活,就得尋求獎學金甚至打工,絕不能讓自己坐吃山空。然而,初來美國,為使自己盡早適應新環(huán)境,得預留絕大多數時間去圖書館,去體認學校的文化、人情,去觀察社會風俗習慣,打工確是不宜。因為,打校外工是非法的,又多半耗體力而少報酬,對學業(yè)有害無益。而校內打工,則多半是圖書館或餐廳的零工,也只是浪費時間,對自己的學習和經濟情況幫助極少。相反,拿獎學金的好處就太多了,既可以免去學費的開銷,又可以 讓自己名正言順地享有一份“系”里的參與感。能完成系上的研究任務的話,就能獲得一份成就感;能和其他老師或研究生合作的話,就多少可以體會到一點歸屬感。姑且不論獲獎學金是一種榮耀,單在學業(yè)、經濟效用、群體交往的效益上,自然比打廉價勞工合算得多。因此,第一學期,我投注心力學習,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并在和系上師友的接觸中,偶爾透露自己尋求獎學金的心境和愿望。
意外的機遇
認真學習、勤奮進行教授指定的實驗和報告,努力練習寫作,學會與師友交談,是留學之初最重要的關鍵。我鼓勵自己在下課后,多認識幾位老美同學,多跟教授閑聊幾句,并和上課的教授約談,至少一周兩次。初生之犢的我,盡管能深談的英文有限,但至少聊及家?,嵥榈臅r候,我能達到加深教授對我的印象。甚至,當我去參觀校內附設的幼稚園,也不忘敲門進入主任辦公室表示謝意,并概略地表達自己對幼稚園規(guī)模的看法,因此,我認識了園主任。我原本目的是為了方便日后的參觀活動,沒想到的是,在接近第一學期期末時,那位主任竟然主動問我是否愿意在她辦公室工作,并指明因幼稚園是系辦的,我可以享受獎學金學費全免,并可拿每小時五塊五的薪資。這個機遇,出乎我的意料,而且得來全不費工夫。我之所以說它是意料之外的收獲,是因為我以為所謂獎學金,只是在系里為教授工作,只有和“有錢有勢”的教授“相互看對了眼”,才有獲獎學金的機會。怎知道在那些公認的權力外緣,仍有德澤可以披被!自然,我很樂意地接受了那份工作。
經驗的豐收
借著這份工作,我磨練自己支配運用工作、學習和休息的時間;我也得以觀察、衡量、思索和探究美國人正式和非正式的應對禮貌、行為模式和辦事態(tài)度。因為工作關系,我鞭策自己擴展能力和興趣,又因為領受獎學金的關系,我得以免費接受“公眾演講”的英語訓練。在這個訓練的結業(yè)期間,指導老師為我拍攝的錄影帶更邀請我系里的指導教授寫評語;最后,這兩位指導人的書面評語和報告分送系里、我工作的老板處和外籍學生辦公室存檔。這個程序,無形中又為我的個人資料添加了一筆多姿多彩的印記。接下來的三個學期,我不但仍享有那份工作,我還伸展自我的活動空間,擔任我校(哥倫比亞大學)教師學院的中國同學會會長、外國學生聯(lián)合會的文化部主席,并協(xié)助我系主辦學術討論會的大會工作。此外,我在師長、朋友的交往中,進一步贏得了友誼和信任。最后,我被選為當年“國際學生杰出貢獻獎”的受獎人;最終,我不但得以省下自己三學期的留學基金,完成了碩士學位,同時贏取了不少社區(qū)、校方和工作地點所給的隹評。這些雖然忙碌卻有價值的過去,又幫助我取得了博士班的入學資格,也讓我具備了應對往后更復雜、更高消費的生活環(huán)境所需的條件。
另外,和中國留學生最有關系的,就是個別財團、學術交流基金會提供的碩士、博士論文研究獎學金,如蔣經國學術研究獎、中國時報學術研究獎、美國學者學會(ACLS)學術研究獎、福特基金會學術研究獎、亨利露絲基金會、道奇基金會、約翰霍普金斯獎助研究計劃以及海峽兩岸的政府獎助研究計劃等。這些基金會多半是鼓勵深入研究本國文化、人文、社會科學等主題的獎助單位,對于想在這些學科范圍發(fā)揮專長的有心人,獲獎機會并非沒有可能。
除了大基金會之外,各學院、學系都會有一些私人捐贈的獎學金,獲取條件大小不一。有些明文詳列在每學期發(fā)行的學院目錄上,如哥大的教師學院手冊就刊載110多種名目精彩的獎學金,供有心人獵取。有些則未必刊載于??夸?,卻存在于各系負責人手里。有時候,恐怕是遭遇經濟恐慌的人硬著頭皮去聲援吶喊,才發(fā)現(xiàn)原來系里某處有些不為人知的財源呢!這種財源,有些相當慷慨,只要是學生的情況值得同情,大錢、小錢不等,只要系負責人簽名同意撥予,或給支票,或給現(xiàn)款,非但不扣稅,更不要求任何工作或研究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