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語文備考:《山海經(jīng)》《淮南子》作者介紹

字號:


    說起《山海經(jīng)》,國人大都知道這是一本風格獨特的奇書、怪書。此書分《山經(jīng)》五卷和《海經(jīng)》十三卷,雖僅有三萬一千余字,但就其敘述的內(nèi)容而言,從天文、地理、神話、宗教,到民族、動物、植物、礦產(chǎn)等,天南海北,包羅萬象,堪稱我國古籍中蘊珍藏英之最者,實為研究上古時代絕好的寶貴資料。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詭怪異,常被人斥為荒誕無經(jīng),所以,《山海經(jīng)》的書名雖最早見之于《史記》,但司馬遷觀之卻嘆曰:"至《禹本紀》、《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因此,直到約百年后漢成帝時, 劉向、劉歆父子奉命??闭斫?jīng)傳諸子詩賦,才將此書公之于眾。 《山海經(jīng)》涉獵之廣,內(nèi)容之奇雜,從古至今使人對其該歸于何類多有分歧。《漢書·藝文志》將它列入形法家之首,《隋書·經(jīng)籍志》以下則多將它歸入地理書,但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卻謂其為"小說之最古者爾",魯迅先生則將它視為"古之巫書"。因此,《山海經(jīng)》問世之后,圍繞其內(nèi)容、成書時間的爭論,對它的作者是誰一直眾說紛紜是個謎,乃至釀成學術(shù)界中千年未解的懸案。
    按照劉向、劉歆父子和東漢王充的"正統(tǒng)"說法,《山海經(jīng)》的作者是大禹和伯益,但人們在《山海經(jīng)》中卻找到了發(fā)生在大禹和伯益以后的史實,因此"禹、益作說"受到了質(zhì)疑。此后,隋朝的顏之推雖堅持舊說,但面對難以掩蓋的漏洞,他只好用"后人羼入,非本文也"來作掩飾。所以,《山海經(jīng)》的作者便成了眾多學者考證的對象,種種假說紛紛而出,如"夷堅作說";"鄒衍作說";后人綜合炎黃兩族的傳說而成說;南方楚人作說;巴蜀人作說;早期方士作說,等等。當代學者袁珂認為,《山海經(jīng)》實際上是無名氏的作品,而且不是一時期一人所作。以上各說雖有不同,但都肯定《山海經(jīng)》的作者是中國人。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有關(guān)《山海經(jīng)》作者的爭論并未到此為止,一些學者、特別是國外學者對《山海經(jīng)》的內(nèi)容的作過仔細分析和研究后,將尋蹤作者的視角向國外延伸,作出了令人大吃一驚的結(jié)論。他們說,《山海經(jīng)》并不是中國人所作,它的真正作者很可能是外國人。這種說法就象《山海經(jīng)》中光怪陸離的神話一樣,讓人大開眼界!那么,他們得出這種結(jié)論的根據(jù)何在? 法國漢學家馬伯樂認為,《山海經(jīng)》所述地理系受到公元前5世紀外來的印度和伊朗文化潮流的刺激和影響而成。其言下之意,暗示《山海經(jīng)》的作者可能是印度人或伊朗人。而香港學者衛(wèi)聚賢在其《古史研究》一書中,進一步明確《山海經(jīng)》的作者為印度人隋巢子。
    1978年在臺北出版的《屈原與九歌》的作者蘇雪林在提及《山海經(jīng)》時,又把作者的屬地推向更西更遠的巴比倫。他認為,《山海經(jīng)》是關(guān)于阿拉伯半島中兩河流域的地理書,原為古巴比倫人所作,戰(zhàn)國時由波斯人帶到中國,其中有些關(guān)于中國地理的內(nèi)容是后人混入的。他還認為,《山海經(jīng)》可能是也是鄒衍的講義,由其弟子筆錄,但記錄者并非一人。
    還有一些歐洲學者將《山海經(jīng)》所記載的內(nèi)容同希臘神話進行了比較,認為書中有關(guān)長耳、奇股、三足等怪人形象與希臘神話里的怪物極其相似。另外,美國學者也認為,《山海經(jīng)》中有對美洲大陸的精確描寫,如《海外東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中描述的"光華之谷",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東山經(jīng)》則生動而精確地描寫了美國內(nèi)華達州的黑色石、金塊、舊金山灣的海豹、會裝死的美洲負鼠等。有些研究者還按照《山海經(jīng)》指示的路線考察了美洲大陸,發(fā)現(xiàn)兩者之間有著極為吻合的地理現(xiàn)象。從這些歐美學者的考證看,其弦外之音似乎《山海經(jīng)》又成了希臘人或美洲人所作!
    對《山海經(jīng)》作者的爭論,從一個方面反映了今天此書在歷史、地理、文學、動植物學等諸多領(lǐng)域內(nèi)有著極其重要的學術(shù)價值和學術(shù)地位。一些研究者從中國之外去尋覓作者的作法,雖然看上去有些牽強和難免嘩眾取寵之嫌,但也不乏真知灼見。究其原因,實因《山海經(jīng)》所涵蓋的令人驚嘆的博大龐雜、無所不包的內(nèi)容所致,以致使研究者產(chǎn)生了仁智互見的結(jié)論。因此,這一疑案的徹底破解尚需要時日。而現(xiàn)在看來,歷史學家凌純聲的看法可能較符合實際,即:《山海經(jīng)》乃是以中國為中心,東及西太平洋,南至南海諸島,西抵西南亞洲,北到西伯利亞的一本《古亞洲地志》,它記述了古亞洲的地理、博物、民族、宗教等諸多寶貴的資料,至于其作者可能已難于確認。
    《山海經(jīng)》主要欄目:中篇新故事、聰明人的故事、城鄉(xiāng)奇聞、驚險故事、家庭悲喜劇、
    親歷故事、清官故事、幽默與諷刺故事、民間傳奇、茶館趣聞錄、妙聯(lián)巧對故事、民間奇案、海外奇聞、傷心女子故事、宮廷密聞、三教九流的故事、謎語故事
    《山海經(jīng)》奇書
    《山海經(jīng)》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奇書之一。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第一,《山海經(jīng)》[1]為述圖之書。
    劉錫城在《全像山海經(jīng)圖比較》(1)序言中指出:“東晉詩人陶淵明的“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jīng)13首》)、學者郭璞的“圖亦作牛形”和“在畏獸畫中”的記載和論述,說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代,曾有“山海圖”流行于世。而且據(jù)說《海經(jīng)》部分是圖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圖敘事”的敘事方式,至少在戰(zhàn)國時代就已形成一種文化傳統(tǒng)”。馬倡議(2)也認為:“《山海經(jīng)》的母本可能有圖,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jù)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就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jīng)》?!?劉宗迪(3)寫道:“《海經(jīng)》的荒誕色彩和神話色彩,與這本書的特殊來歷息息相關(guān),這本書的來歷在古代典籍中是獨一無二的,簡單地講,這本書是述圖之作,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看到的《海經(jīng)》,先有圖,后有書,書中的內(nèi)容是對一幅圖畫中內(nèi)容的寫照?!渡胶=?jīng)》中的文字多靜態(tài)的刻畫,而少動態(tài)的敘述,多記空間方位,而少間時間進程,其述圖特點可謂一目了然,其實,前人早就注意到了這一點,最早指出這一點的是宋代學者朱熹,但前人在這一點上都有同一個誤解,即認為整部《山海經(jīng)》包括《山經(jīng)》都是有述圖的。實際上,像《山經(jīng)》那樣包羅萬象的博物學知識是不可能在圖中畫出來的,更何況其中還記載了很多動物的聲音、習性等等,這些內(nèi)容又如何能用圖畫表現(xiàn)出來呢?除非古時候已經(jīng)有了現(xiàn)在這樣的多媒體技術(shù)。不過,《海經(jīng)》所憑借的圖畫早就佚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山海經(jīng)》中都有插圖,怪怪奇奇,琳瑯滿目,那只是后人根據(jù)書中的內(nèi)容想象增補的,與我說的古圖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經(jīng)》保留了大量遠古時期的史料。
    《山海經(jīng)》歷來被大多數(shù)人認為“荒誕不經(jīng)”。連敢于打破《尚書》束縛,將中國上古史推至炎黃二帝的史學家司馬遷都說“至《禹本紀》《山海經(jīng)》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形成這種看法的原因似乎與《山海經(jīng)》由圖到文字的成書過程有關(guān)。例如《海外東經(jīng)》記載“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根據(jù)《山海經(jīng)》先有圖后有書的成書過程推測,《山海經(jīng)圖》上在君子國的北方畫有一個彩虹的“虹”字,表示該地經(jīng)常見到彩虹。當時的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見熊國英著《圖示古漢字》)。而后來古人根據(jù)《山海經(jīng)圖》著《山海經(jīng)》時,時間已經(jīng)過了幾百年,而著者并不見得一定是文字學家,這時彩虹的虹字已經(jīng)成為“工蟲”的樣子,因此將彩虹描述為工蟲,并望文生義將其描述為“各有兩首”,使后人無法知道到底敘述的是天邊的彩虹呢,還是描寫一只有兩個頭的怪物。所以就連司馬遷也說“馀不敢言之也”。
    也正因為《山海經(jīng)》的所謂荒誕不經(jīng),幾千年來該書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因而也很少被后人改動,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書的風貌和許多珍貴的遠古資料和信息。
    第三,《山海經(jīng)》與東方夷族有關(guān)。
    金榮權(quán)(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國古代神話中是一個謎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跡既不為正史所載,也不為諸子所傳,只見于《山海經(jīng)》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內(nèi)”兩經(jīng)之中。究其神系淵源與脈略,顯不屬于炎帝世系,也不隸屬于黃帝世系,是與炎、黃兩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瓣P(guān)于帝俊在中國古代諸神中的地位,今天眾說紛紜,然一般認為帝俊當是上古時代東方民族的祖先神,這種看法是一致的,因為《山海經(jīng)》記載的帝俊活動地及其子孫之國大多在東方”。
    徐旭生(5)說:“帝俊這個人物,在《山海經(jīng)》里面,可以說是第一顯赫的了。里面載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經(jīng)》里面只有帝顓頊多至十七事,可是他與九嬪葬處一事三見,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黃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嚳三事,帝堯二事,帝舜九見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鴻一事。其余的人沒有帝稱)”。通過這十六項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東西南北,無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發(fā)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孫;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內(nèi)許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陽是他的兒子,月亮是他的女兒,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鳥”的“下友””。
    西漢劉向(歆)《上〈山海經(jīng)〉表》(6)說:“《山海經(jīng)》者,出于唐虞之際,……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jīng)》”,后人大多從其說。清畢沅《〈山海經(jīng)〉新校正序》稱《山海經(jīng)》相傳“作于禹益,述于周秦”。但后人研究認為,《山海經(jīng)》非一人所作,有出自周人、齊人、楚人之說。而劉宗迪(7)認為,盡管“古人關(guān)于禹益作《山海經(jīng)》的說法雖不可信,但可能也不是空穴來風”。自古以來,“神不禋非類,民不祀非族”,《山海經(jīng)》中的某些史料特別是反應帝俊神系事跡的人文歷史地理資料來自東夷伯益或者伯益的族團應該無大誤。
    第四,《山海經(jīng)》有兩部分組成。
    顧詰剛(8)認為:“《山海經(jīng)》則至今流傳,其中《山經(jīng)》和《海經(jīng)》各成一體;《海經(jīng)》又可分為兩組,一組為《海外四經(jīng)》與《海內(nèi)四經(jīng)》,一組為《大荒四經(jīng)》與《海內(nèi)經(jīng)》。這兩組的記載是大略相同的,它們共就一種圖畫作為說明書。所以可以說是一件東西的兩種記載”?,F(xiàn)代研究同意這一觀點,王寧在“《山海經(jīng)》的分篇問題”中說“《大荒四經(jīng)》其實就是另一個版本的《海外四經(jīng)》”。因此,在考證《山海經(jīng)》地望時,《大荒東經(jīng)》和《海外東經(jīng)》可以相互印證。
    第五,《山海經(jīng)》地理描寫的順序與現(xiàn)實的順序不同。
    《山海經(jīng)》的順序是南、西、北、東,這可能與古人“天南地北”的習俗有關(guān)。也就是說,古《山海經(jīng)圖》與現(xiàn)在的地理圖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東經(jīng)》的湯谷地望為例:“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云:『黑齒,齒牙盡黑。』高誘注淮南墜形訓云:『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皇枪疟居旋X字之證。“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記錄明確說明《山海經(jīng)圖》中,黑齒國在圖的上方(南方),而湯谷在黑齒國的下方(北方)。這為《山海經(jīng)》地望考證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標。
    根據(jù)以上背景和原則,我們通過研究魯東南地區(qū)龍山時期(伯益為龍山文化后期東夷部落首領(lǐng))考古資料和歷史地理文獻,考察魯東南地區(qū)沿海一帶人文風物山川地理形勢,發(fā)現(xiàn)《海外東經(jīng)》描述的地域與《尚書》中嵎夷的地望以及海岱地區(qū)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分布極為一致,現(xiàn)報告如下:
    海岱地區(qū)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及其地域分布
    王守功(10)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堯王城類型主要分布于沂山之南、蒙山以東的魯東南地區(qū)。這一區(qū)域的地貌以丘陵為主,間有較大的河谷平原。該類型西、北兩側(cè)分別于尹家城類型、姚官莊類型相鄰,東至黃海,南界約在隴海鐵路以北。行政區(qū)劃包括臨沂、日照兩市和江蘇東北角之一部分”?!案鶕?jù)遺址分布特點可以推測,日照、臨沂一帶是堯王城類型的中心地帶。這里地理環(huán)境特點是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河流眾多,古代環(huán)境同現(xiàn)在差別較小??脊虐l(fā)現(xiàn)表明,這里龍山文化遺址十分密集,且不乏大型遺址”。
    堯王城類型也稱兩城類型。張學海(11)在《試論莒地古文化古城古國》一文中指出:“莒地龍山文化屬兩城類型。該類型的范圍大體在沂蒙山東南,尼山以東,以魯東南地區(qū)沂沭河流域為中心,北包魯東膠州、嶗山、青島市區(qū)等地,南含江蘇淮北東部地區(qū),是龍山文化的主要地方類型之一。除莒地的四個龍山聚落群以外,尚有臨沂東部沂沭河中游群,臨沂西部、費縣東北部、平邑北半部沂河中游、祊河流域群,沂南東部、臨沂北境、莒縣西南端沂河上游群,蒼山南半部、棗莊東南部群,此外北面的諸城中北境、高密南境、膠州西南境似有一小群,其東的膠州東北部、青島市區(qū)尚有少數(shù)遺址,不足10處,未作群體對待;南面的臨沭、郯城及同其接境的江蘇贛榆、東海、新沂也應有兩三個小群,總計達11個聚落群,僅山東境內(nèi)就有遺址450處以上,占山東境內(nèi)龍山遺址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強”。
    因此,龍山文化堯王城(兩城)類型的分布區(qū)域為南起江蘇灌云縣,北到山東青島市的東部沿海一帶。而這一帶的大型龍山文化遺址基本都集中在日照地區(qū),比如堯王城遺址、兩城遺址、段家河遺址、東海峪遺址、另外還有大型大汶口文化遺址如凌陽河遺址和丹土遺址。因此日照地區(qū)是堯王城類型中的重點區(qū)域。
    《尚書》中嵎夷的地望
    據(jù)《尚書.堯典》,羲和浴日的湯谷(旸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澳嗣撕?,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装矅⒃?“東夷之地稱嵎夷。”
    而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渡袝?禹貢》曰: “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渡袝S碡暋酚州d:“海、岱及淮惟徐州?;匆势鋪V,蒙羽其藝;大野既豬……浮于淮泗,達于河(荷)”。歷史上有人認為日照屬于徐州。根據(jù)《尚書。禹貢》的記載,沂河流域?qū)傩熘轃o疑,但日照地區(qū)在沭河以東,似乎不屬于徐州。因為徐州之民在《禹貢》中被稱為淮夷,歷史上也曾稱為“徐夷”。如果日照屬于徐州,則日照先民應為淮夷或徐夷,顯然與歷史記載不符。日照地區(qū)在歷史上和傳說中從來沒有淮夷或徐夷的記載。
    根據(jù)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12),日照地區(qū)應屬于青州。圖中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嵎夷恰恰就包括日照地區(qū)。
    嵎夷的北部邊界大約在青島市區(qū)一帶,附近的膠州市三里河曾經(jīng)是古莒國的國都—介根。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守功先生在《山東龍山文化》一書中指出:“山東地區(qū)四個地理單元中,華北平原與膠萊平原地貌都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只有泰沂山系和膠東丘陵基本保持了原來的面貌。在龍山文化時期,泰沂山系南北分屬淮河和濟水兩個水系,兩個流域的文化面貌有很大的不同。膠東地區(qū),由于膠萊平原古代為海洋、河湖、沼澤地帶,影響著膠東地區(qū)與山東腹地的文化交流,因此自古以來就有自己獨立的文化特點”。膠東地區(qū)的龍山文化為楊家圏類型。也就是說,龍山文化時期尚為海洋或沼澤之地的膠萊平原阻斷了魯東南與膠東丘陵地區(qū)的聯(lián)系。堯王城類型為《禹貢》中的嵎夷,而楊家圏類型為《禹貢》中的萊夷,所以青島市區(qū)一帶成為堯王城類型的東北部邊界。
    嵎夷的南部界限可達江蘇灌云縣及其周邊地區(qū)??脊沤Y(jié)果證明,魯東南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延伸到連云港市的灌云縣?!渡胶=?jīng)。海內(nèi)經(jīng)》中記載:“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何光岳(13)在《東夷源流史》中認為郁州(江蘇連云港附近云臺山,古稱郁州)大部分為郁夷(嵎夷)人所居。這就是說,隅夷的南部邊界在江蘇灌云縣一帶。這不但與禹貢九州圖相符,也得到地下考古結(jié)果的佐證。而這一疆域內(nèi)的文化恰恰就是龍山文化堯王城類型的范圍。
    《海外東經(jīng)》諸方國地望考證
    (一)《海外東經(jīng)》描寫的地理走向與魯東南沿海一帶的地理走向一致
    《海外東經(jīng)》:“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敘述了從東南方到東北方沿海一帶的方國。
    《大荒東經(jīng)》“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吳孺帝顓頊于此,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由于《大荒東經(jīng)》也是按東南到東北方向進行描述,其中的少昊之國(行政版圖)可理解為整個《大荒東經(jīng)》描述的地域的總稱。
    魯東南一帶龍山時期的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南起江蘇灌云縣北至青島市區(qū)一帶,是《尚書。禹貢》中的嵎夷所在地,在地形上也恰恰是東南至東北走向(圖2 夏代地圖),所以《海外東經(jīng)》所描述的恰恰就是堯王城類型考古文化在東部沿海一帶方國的分布。
    (二)在《海外東經(jīng)》和《大荒東經(jīng)》記載的方國中,有四個方國可找到比較清楚的史料佐證。
    1、奢比尸國
    《海外東經(jīng)》“奢比尸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
    《大荒東經(jīng)》:“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尸”。
    肝榆既贛榆,肝榆之尸既贛榆之人。江蘇贛榆縣原政協(xié)副主席鄭礎(chǔ)久和連云港報社王成章共持此說。
    但該贛榆有可能是今之贛榆,亦有可能是古郁州之贛榆。《山海經(jīng)。海內(nèi)東經(jīng)》:“都州在海中。一曰郁州”。根據(jù)贛榆縣志(14):“贛榆地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戰(zhàn)國時,先后歸越、齊、楚領(lǐng)地。秦時置贛榆縣,治于鹽倉城,屬瑯琊郡;漢屬贛榆、祝其、利城三縣,分屬瑯琊、東海二郡。公元元年,漢平帝劉衍封司徒馬宮為扶德侯,置國于贛榆,贛榆縣移治郁洲(今連云港市北連云區(qū));公元280年,西晉復贛榆縣。南北朝置為懷仁縣,世宗大定七年間(1167年)復名贛榆縣,此后元、明、清直至民初無變,先后隸屬于淮安府海州、江蘇省徐海道”。也就是說,要是《海外東經(jīng)》成書于秦,奢比尸國位于今之贛榆;要是成書于漢代,奢比尸國有可能位于古郁州,即今之連云港市連云區(qū)。
    地下考古表明奢比尸國很有可能在連云區(qū)。該區(qū)域的考古文化以龍山文化藤花落遺址為代表。藤花落遺址位于連云港市中云辦事處西諸朝村南部,在南云臺山和北云臺山的谷地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為距今 4500—4000年的龍山文化遺址。發(fā)現(xiàn)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房址、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跡200多處。出土了石器、陶器、玉器 (爰有遺玉)以及炭化稻米等動植物標本2000余件。
    2、青丘國
    《海外東經(jīng)》“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
    《大荒東經(jīng)》: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 , ……登九淖以伐空桑 , 黃帝殺之于青丘。”
    江蘇贛榆縣有青口鎮(zhèn),或許與青丘國有關(guān)。青口鎮(zhèn)南距連云港60公里,北距日照安東衛(wèi)80公里。
    六朝時李邏注《千字文》“周伐殷湯”,謂妲己為九尾狐,明人小說《封神榜》更發(fā)揮其說,成為妖媚工讒的女子主詈稱?!渡胶=?jīng).南山經(jīng)》:“[青丘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惫弊ⅲ骸凹淳盼埠?。由于青丘國距離殷人祖先王亥的方國不遠,青丘國應當與殷商有密切關(guān)系。
    根據(jù)《海外東經(jīng)》,青丘國位于朝陽谷之北(包括東北、西北方位),黑齒國之南(包括東南、西南方位)。
    根據(jù)《大荒東經(jīng)》,青丘國位于黑齒國、明星山之間,與白民國和嬴土國相鄰”。
    3、黑齒國
    《海外東經(jīng)》“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當脫齒字。王逸注楚詞招魂云:『黑齒,齒牙盡黑?!桓哒T注淮南墜形訓云:『其人黑齒,食稻啖蛇,在湯谷上?!皇枪疟居旋X字之證。古人地理與現(xiàn)今不同,南為上,北為下(《山海經(jīng)》順序為南、西、北、東)。因此“在湯谷上”即在湯谷之南。
    《大荒東經(jīng)》中“有黑齒之國。帝俊生黑齒,姜姓,黍食,使四鳥”。帝俊的后裔叫黑齒,黑齒建立的國家叫黑齒國。
    黑齒國地望應在贛榆枳汪鎮(zhèn)到嵐山安東衛(wèi)、虎山鎮(zhèn)一帶。證據(jù)如下:
    (1)黑齒國為帝俊后裔姜姓之國。
    (2)夏商時姜姓紀國故地在日照安東衛(wèi)到江蘇贛榆之間。
    《左傳 隱公元年》(15)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短藉居钣洝肪矶昂V荨睏l下云:“紀障城,在縣(海州懷仁縣,今贛榆)東北七十五里,平地近海,周一里余。按《春秋 昭公十九年》:“齊師伐莒”《傳》曰:“莒子奔紀障”即此地也””。贛榆到安東衛(wèi)的距離恰好是75里,所以今安東衛(wèi)城正是古代紀障城。也有人認為紀障在贛榆縣界?!豆食谴呵铩懦沁z址考察》(16)一文說:“《左傳》記載:“魯定公十九年(公元前五二三年)秋,齊高發(fā)帥師伐莒(莒不事齊故),莒子奔紀鄣”;杜注:“紀鄣莒邑也,東海贛榆東北有紀城”;《路史禪通記》:“有紀氏,有鄣氏”;《通志》載:“紀,都紀,遷于劇,注,紀本在東海故贛榆縣紀城是”。“ 光緒《縣志》載:界墻城,即紀鄣城。“界墻城,縣北六十里,東際海,西連山”,以東際海西連山的方位來測定,嵐山頭東南方向的海中古城遺址即紀鄣城無疑”?!啊端?jīng)注》載:“游水又東北徑贛榆北,又東北徑紀鄣城東北入?!?杜預《左傳》注:“紀、鄣地二名,東海贛榆縣東北,有故紀鄣城,即此城也”。這些記載,都說明紀鄣城址在今縣城東北境內(nèi)”。
    但贛榆北60-75里的地望大約就在贛榆枳汪和嵐山安東衛(wèi)一帶,二者相去并不甚遠。紀國大約在商末周初由紀障遷都到今壽光南部紀臺村,鄣邑(舊都)仍屬紀,春秋時歸屬莒國。
    (3)古紀障之紀國的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
    紀國姜姓為炎帝后裔的記載出現(xiàn)較晚,最早見于唐代《元和姓纂》(17)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18)所載,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 春秋時, 紀國被齊國所滅, 其后以國名\\\"紀\\\"為氏。
    但有史料證明紀障(古紀國)之姜姓非炎帝之姜,而是帝俊之姜,土著之姜。證據(jù)如下:
    第一,《山海經(jīng)》數(shù)次提到炎帝及其后裔包括在海岱地區(qū)的后裔,但在《海外東經(jīng)》或《大荒東經(jīng)》的地域內(nèi)從未提到炎帝之姜姓。
    例如:《北山經(jīng)>”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wèi)。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于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于河”?!洞蠡奈鹘?jīng)》“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逗?nèi)經(jīng)》“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讠夭】生炎居,炎居生節(jié)并,節(jié)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shù)器,術(shù)器首方顛,是復土穰,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逗?nèi)經(jīng)》“炎帝之孫伯陵,伯陵同吳權(quán)之妻阿女緣婦,緣婦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為侯,鼓、延是始為鐘,為樂風”。《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晏嬰敘述齊地沿革時說:“昔爽鳩氏始居此地,季荝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蹲髠鳌范抛⒎Q:“逄伯陵,殷諸侯,姜姓”。山東濟陽縣劉臺子西周墓出土了屬于逢國的青銅器,逢公為伯陵之后,姜姓。盡管齊地與商周時壽光紀國接壤,歷史上從未有紀國之姜為逢伯陵之姜的記載或傳說。
    第二,根據(jù)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西周初年炎帝后代受封于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 的記載,即使有個炎帝的后裔受封的紀國,也只能是壽光的紀國,而不是紀障的紀國(假設(shè)有兩個紀國的話)。關(guān)于紀國之紀障古城,《故城春秋——古城遺址考察》一文寫道:“另據(jù)國名記載:“炎帝后,姜姓國”,但從史料考證,炎帝之后,周封國不在此地”。
    第三,宣兆琦(19)在《從姜炎文化看齊文化的淵源》中寫到:“紀國。殷商時期,有一個紀國,在今山東壽光境內(nèi)?!蹲髠?隱公元年》孔安國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奔o國為姜姓所建,并見于《史記》索隱及《路史》諸書。金文將“紀”寫作“己”。在壽光縣城南20里處,有舊城遺址,紀侯臺遺址等。己侯鐘便出土于紀侯臺下。近年來,在壽光境內(nèi)出土了一批紀器。據(jù)壽光博物館的專家介紹,均為商代末期的器物。由此可知,西周前就有一個姜姓紀國存在,都城和疆域都在今壽光境內(nèi)”。這說明紀障之紀國更是早于殷商時期。如果紀障之姜為炎帝之姜,就像逢伯陵之姜一樣,《山海經(jīng)》中應該提及。也有另一種可能,壽光紀國為炎帝之姜,紀障紀國為帝俊之姜,后來由于歷史的原因二者混為一談。但不論那種可能,紀障之姜肯定不是炎帝之姜。那么,紀障之姜只能是帝俊之姜。
    第四,春秋時代,萊國與莒國尚夷風,用夷禮,因而為齊魯?shù)戎芡跏一蚱渲T侯國所不齒。而紀國與萊國世代為通婚國,說明紀國與莒國一樣,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東夷方國。
    第五,宋代《路史》(20)記載少昊后代有:“偃姓國22個,贏姓國57個,李姓國4個,紀姓國6個,蔑姓國2個,還有不知何姓的國9個??偣?姓100個國”。說明少昊之后有紀姓(姜姓,因國而姓)。
    第六,從考古學的角度講,炎帝文化屬于仰韶時期的文化,與仰韶時期相當?shù)暮a返貐^(qū)文化是大汶口文化。如果炎帝后裔從黃河中上游遷移到黃河下游的海岱地區(qū),勢必將仰韶文化帶到海岱地區(qū)??脊艑W證明,由一個族群和部落因遷移而形成的方國,必然留下該族群的文化痕跡。因為除了遷移時攜帶的生活用品之外,即使到了一個新的環(huán)境之中,本族群的文化在他們制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會得到反應。在整個海岱地區(qū),特別是在日照一帶已發(fā)現(xiàn)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出土各種器物,但迄今為止并未發(fā)現(xiàn)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跡。也就是說,海岱地區(qū)在龍山文化之前無炎帝之姜。海岱地區(qū)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國,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間遷移而來。例如《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的逢伯陵。
    第七,許倬云(21)在《西周史》中列舉了包括紀國在內(nèi)的眾多西周封國的遷徒,然后寫道:“這些封國均曾遠遷數(shù)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則隨封君遷移的族群,一定是分封的主體。以姬姓與姜姓封國遷移的路線來看,都由河南移往更東方或南方的新領(lǐng)土,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在新的地方,這些族群疊居在原居民的上面,構(gòu)成封建的統(tǒng)治階層?!抖Y記》“王制”:“天子諸侯祭因國之在其地而無主后者?!彼^“因國”,也就是這些分封族群所君臨的土地。統(tǒng)治的族群在“因國”集中居在都邑之中,是即“國人”,而“因國”的原居民,散居在各處的聚落中,是即“野人””。這樣,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的相傳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紀國(今山東省壽光縣紀臺縣)的記載就有了合理的解釋。也就是說,古紀障之紀國的前身為黑齒國,帝俊之后姜姓。在殷商時期姜姓紀國擴展到了壽光一帶。后來周王朝將炎帝后裔作為統(tǒng)治者分封到了紀國,炎帝后裔成了“國人”,帝俊后裔則成了“野人”。因此才有了紀國姜姓,炎帝之后的說法。
    《淮南子 修務訓》(22)提到黑齒國:“堯立孝慈仁愛,使民如子弟,西教沃民,東至黑齒”。也明確說明黑齒國在華夏的東部。
    4、十日國
    《海外東經(jīng)》“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大荒東經(jīng)》:“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載于烏”。
    《大荒東經(jīng)》: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
    《大荒南經(jīng)》:“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就像帝俊生黑齒一樣,羲和生十日表示羲和的后代建立了十日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
    在古人的眼中,太陽的變化是清晨日出時涼爽,爾后溫度逐漸升高變得炎熱直至落山,循環(huán)往復。古人對太陽在一天之內(nèi)的溫度變化不理解,因此產(chǎn)生了太陽女神羲和在甘淵中浴日,使其降溫的傳說。這表現(xiàn)在《山海經(jīng)圖》中就是有一女子在甘淵中給太陽洗浴的場景。到了文字《山海經(jīng)》,就成了“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
    根據(jù)黑齒國在“湯谷上(南)”,湯谷地望應在黑齒國之北,其地下考古所對應的是日照市的堯王城遺址,這就是所謂的“十日國”,羲和之國。而湯谷就是東夷人祭祀太陽神的圣地。
    堯王城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相當大的“原始城市”,也是堯王城龍山古國的“都城”。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調(diào)查后認為,該遺址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當與兩城鎮(zhèn)遺址面積相仿。在這里首次發(fā)現(xiàn)了土坯房建筑,特別是奠基石的發(fā)現(xiàn)揭開了中國在建筑領(lǐng)域舉行奠基儀式的先河。墓葬的葬俗獨具特色,在墓主人周圍鑲陶片構(gòu)成方形墓框的現(xiàn)象是非常少見的。該遺址出土的銅渣,表明該地最先邁進了銅石并用的文明時代。
    根據(jù)山東大學東方考古研究中心與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普查結(jié)果,堯王城周邊地區(qū)為三級聚落分布。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堯王城遺址面(東)向大海,背(西)靠老牛頭頂,雙山,白云寺等山系,右(南)是竹子河和大寨山和磴山,左(北)為傅湍河和奎山。十足的帝王之氣和風水寶地。
    堯王城墓葬考古表明,墓向均朝向遺址南部的磴山一帶。磴山東北麓有石盆山,石盆山上有眾多關(guān)于太陽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傳說(23)。現(xiàn)在仍然有太陽神石、石祖像、太陽神陵、雞呴呴嘍山、老母廟等遺跡。石盆山中的山谷為秦始皇所命名的望仙澗。根據(jù)清人王隕(24)的記載,望仙澗中有老母廟, 祭祀的是女媧和羲和。
    (四) 其它方國地望的推測。
    在奢比尸國(今江蘇連云港連云區(qū)到贛榆一帶)之南,有嗟丘和大人國。
    《海外東經(jīng)》“<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大荒東經(jīng)》:“東北(疑為“南”)海中,又有三青馬、三騅、甘華。愛有遺玉、三青鳥、三騅、視肉、甘華、甘柤。百谷所在”。
    《大荒東經(jīng)>:“大荒東南隅有,名皮母地丘”。 該“嗟丘”似為“皮母之丘”。
    《海外東經(jīng)》“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
    《大荒東經(jīng)>:“東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坝写笕酥校淮笕酥?。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嗟丘和大人國的地望大約在江蘇灌云縣大伊山一帶。該區(qū)域的考古文化為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葬遺址,該遺址在連云港市灌云縣城北一公里處的大伊山東南角山麓臺地的青風嶺上。遺址揭露面積700平方米,清理出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64座,隨葬文物150余件。大伊山遺址反映出典型的大汶口等北方文化的類型特征,又含有蘇南文化的某些因素,是東夷文化的前沿。
    在贛榆之尸國之北,黑齒國(贛榆枳汪鎮(zhèn)到嵐山安東衛(wèi)虎山鎮(zhèn))之南,除了青丘國之外,尚有君子國和困民國。
    《海外東經(jīng)》“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大荒東經(jīng)》: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珂案:說文四云:「東夷從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苟┪镏就鈬疲骸妇訃?,衣冠帶劍,使兩虎,民衣野絲,好禮讓不爭。土千里,多薰華之草。民多疾風氣,故人不蕃息?!?BR>    君子國的地望似乎應在連云區(qū)和贛榆青口鎮(zhèn)之間(二者距離60公里)。
    該區(qū)域的考古文化有如下代表:北青墩廟遺址(含蘇青墩遺址),系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遺址,位于城頭鎮(zhèn)青墩廟村北,為一大河灣沙灘,面積約15萬平方米。鹽倉遺址(含廟臺子遺址),該遺址位于海頭鎮(zhèn)鹽倉城村,史載為春秋莒國鹽官駐地,漢代在此駐城,為一東西走向的臺地,長120米,寬115米,高3米。
    《海外東經(jīng)“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渡胶=?jīng)圖》上有彩虹的虹字,圖像文字應該類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圖像,兩端有首(圖示古漢字,熊國英著)。古人根據(jù)《山海經(jīng)圖》著《山海經(jīng)》時,把彩虹描述為虹虹“各有兩首”,使后人無法知道到底是彩虹呢,還是有兩首的怪物。就連司馬遷也說“余不敢言之也”。
    《海外東經(jīng)》“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工蟲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朝陽之谷位于君子國和黑齒國之間。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東游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又“逮于海隅,遂登之果,昭臨朝陽”,此朝陽或許彼朝陽也。
    《大荒東經(jīng)》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海外東經(jīng)》“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
    《大荒東經(jīng)》有困民國,勾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潛出,為國于獸,方食之,名曰搖民。帝舜生戲,戲生搖民。
    據(jù)此,王亥的困民國應該是豎亥的方國。遠古時期人們的地理順序是南、西、北、東,也就是說,《山海經(jīng)圖》與今天的地圖恰恰相反,即上南下北,左西右東。根據(jù)“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推測,困民國當在青丘國之西,正是臨沂地區(qū)。臨沂是龍山時期堯王城類型的另一個中心區(qū),也是殷人先祖聚居的地方。
    在十日國(堯王城古國)之北,有雨師妾國、玄股國、毛民國和勞民國。
    《海外東經(jīng)》“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郭璞云:「雨師謂屏翳也?!购萝残性疲骸赋~天問云:『蓱號起雨?!煌跻葑⒃疲骸荷懀戶?,雨師名也;號,呼也?!怀鯇W記(卷二)云:『雨師曰屏翳,亦曰屏號。
    《山海經(jīng) 大荒北經(jīng)》蚩尤作兵,伐黃帝,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
    雨師妾國可能在海曲古城(日照縣城之西)一帶,東海峪遺址遺址為其代表。該遺址在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遺址公布面積有8萬平方米,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進行“區(qū)域系統(tǒng)調(diào)查”時認為該遺址當為20余萬平方米。東海峪遺址房屋建筑分布密集,反映出這里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原始村落。從“東海峪遺址”房屋的建筑看,房屋臺基的出現(xiàn)、夯筑技術(shù)的使用,都開啟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夯筑臺基式土木建筑的先河,這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房屋建筑出現(xiàn)“散水”設(shè)施,說明先民已掌握了較為先進的防潮技術(shù)。
    東海峪遺址明顯不屬于堯王城古國,因為東海峪墓向多以向河山為主,而堯王城墓向多朝向石盆山。東海峪出土有陶玲,應當是雨師祭祀時用的樂器。
    《海外東經(jīng)》“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
    《大荒東經(jīng)》:有招搖山,融水出焉。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
    玄股國地望大約在兩城遺址一帶的地域。兩城遺址背山面海,面積約100萬平方米。據(jù)英國版本《世界史便覽》稱: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中國山東日照市兩城為亞洲最大的城市。2005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項目。該遺址文化層厚2—5米,文化內(nèi)涵十分豐富。文化層以龍山文化層為主,這里出土了全國唯一的一件獸面紋玉錛;出土的鑲嵌綠松石玉鉞也是玉器中的精品;陶器的器型十分豐富,出土的器物造型幾乎涵蓋了此后歷朝、歷代的造型,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其藝術(shù)性也極強,遺址中出土的陶鳥、太陽紋陶盆就是其中的代表,證明兩城鎮(zhèn)先民不僅是一個崇尚鳥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太陽的民族。兩城鎮(zhèn)遺址有三圈城壕,遺址是所處聚落群的一個核心,是兩城鎮(zhèn)古國的“都城”;遺址內(nèi)發(fā)現(xiàn)了近百平方米的房址,應為祭祀或大型聚會所用;葡萄酒的發(fā)現(xiàn),駁斥了中國釀葡萄酒外來說,把中國釀葡萄酒的歷史提前了兩千年;浮選的小麥標本是考古的重要發(fā)現(xiàn),證明龍山時代中國北方,魯東南地區(qū)是一個旱澇適宜的農(nóng)作區(qū)。
    《海外東經(jīng)》“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
    《山海經(jīng) 大荒東經(jīng)》:有招搖山,融水出焉。 有國曰玄股,黍食,使四鳥?!?BR>    毛民國有可能在膠南縣,瑯琊附近的靈山衛(wèi)一帶在春秋時代屬莒國。莒國在此設(shè)安陽邑,為莒國\\\"五陽\\\"之一。
    《海外東經(jīng)》“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或曰教民。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
    勞民國可能在膠州市三里河到青島市區(qū)一帶。地下考古以三里河龍山文化遺址為代表。該遺址屬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膠州市南關(guān)街道辦事處北三里河村神仙溝西,面積約為5萬平方米。遺址的地層堆集分為上、下兩層,上層屬龍山文化層,下層為大汶口文化層,經(jīng)兩次發(fā)掘,出土文物達2000余件,是一處內(nèi)涵極為豐富的古遺址。其中,薄胎黑陶器(又稱蛋殼陶器)是中國龍山文化獨有的文化遺存,工藝之精,實屬罕見。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1件該遺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高20厘米,重39克,口盤部分僅厚0.3毫米,薄如蛋殼,光亮如鏡,堪稱絕世佳作。另外,還發(fā)現(xiàn)龍山文化類型墓葬近百座,大汶口文化類型墓葬60余座及房屋遺跡、窯穴等。
    古莒國曾立都于膠州市三里河不遠的地方——計斤,即《左傳》上的“介根”。袁兆國(25)在《莒國文明注青史 激蕩演義六百年》一文中說:“據(jù)有關(guān)歷史考古專家推論新證:在歷史上,隨著莒國變遷,國都也多次轉(zhuǎn)移新址。其一說約在商代莒都曾一度遷于江蘇贛榆,到西周時又遷回莒地,初都莒地陵陽河大汶口文化城,繼而段家河龍山城。又一說莒國初都介根(今膠州市西南),后徙于莒。還有一說春秋莒國有三都,即:莒城、渠丘、鄆。莒城即今縣城地;渠丘在莒城南,當在今江蘇贛榆縣西境;鄆在莒城北東莞鎮(zhèn),當即袁家莊東周遺址”。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
    本句指的是嵎夷之地(龍山堯王城類型)先民的圖騰與崇拜。句芒(或名句龍)是少昊的后代,名重,為伏羲臣。死后成為木神(春神),主管樹木的發(fā)芽生長。太陽每天早上從扶桑上升起,神樹扶桑歸句芒管,太陽升起的那片地方也歸句芒管。句芒在古代非常非常重要,每年春祭都有份。他的本來面目是鳥——鳥身人面,乘兩龍。
    史跡茫茫,有的已永遠無法考證。但有如下幾點比較明確:第一,奢比之尸(肝榆之尸)位于今之連云港贛榆之間;第二,黑齒國姜姓為古紀國之地,亦即今之嵐山區(qū)安東衛(wèi)虎山鎮(zhèn)一帶;第三,十日國在堯王城遺址一帶。其它地望有待進一步考證。
    附:《海外東經(jīng)》方國及其地望
    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江蘇灌云縣至青島市區(qū)沿海)
    <長差>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甘華。甘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古 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長差>丘北。(江蘇灌云縣)
    奢比奢比尸國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尸在大人北。(連云港市連云區(qū),漢代為贛榆縣所在地)
    君子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連云區(qū)與贛榆青口鎮(zhèn)之間)
    工蟲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此地有彩虹)
    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此地有朝陽之谷)
    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陽北。(贛榆青口鎮(zhèn)以北)
    帝命豎亥步,自東極至于西極,五億十選九千八百步。豎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一曰禹令豎亥。一曰五億十萬九千八百步。(豎亥的困民國在青丘國之西,臨沂地區(qū))
    黑齒國在其北,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豎亥北,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嵐山安東衛(wèi),帝俊后裔,古姜姓紀國)
    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十日國,崇拜太陽,發(fā)明十月太陽歷,堯王城遺址)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日照故城,東海峪一帶)
    玄股之國在其北。其為人衣魚食,使兩鳥夾之。一曰在雨師妾北。(兩城鎮(zhèn)遺址)
    毛民之國在其北,為人身生毛。一曰在玄股北。(膠南縣)
    勞民國在其北,其為人黑?;蛟唤堂?。一曰在毛民北,為人面目手足盡黑。(青島市區(qū),膠州三里河一帶)
    東方句芒,鳥身人面,乘兩龍。(句芒:春神)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是西漢宗室淮南王劉安招致賓客,在他主持下編寫的。據(jù)《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nèi)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顏師古注曰:「內(nèi)篇論道,外篇雜說」,現(xiàn)今所存的有二十一篇,大概都是原說的內(nèi)篇所遺。據(jù)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作者認為此書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nèi)容龐雜,它將道、陰陽、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于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
    關(guān)于《淮南子》的作者,有比較含混和比較明確的不同說法。比較含混的說法是,《淮南子》是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共同撰著的。但是史稱淮南王“招致賓客方術(shù)之人數(shù)千人”,這些人不可能都是《淮南子》的作者?;茨贤醯拈T人賓客中究竟有哪些人參與了《淮南子》的撰著 于是又有一種比較明確的說法,認為是淮南王劉安“與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道德,總統(tǒng)仁義,而著此書?!敝赋隽嘶茨贤跻酝獾牧硪恍┳髡叩拿?。再后來,這里出現(xiàn)的八個名字又被統(tǒng)稱為“八公”,于是《淮南子》的作者就成為淮南王劉安和八公了。
    此書撰著于景帝一朝的后期,而于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的建元二年進獻于朝廷。
    淮南王劉安是當時皇室貴族中學術(shù)修養(yǎng)較為深厚的人,他招致賓客方術(shù)之士數(shù)千人著書立說,“作《內(nèi)篇》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為《中篇》八卷,言神仙黃白之術(shù),亦二十余萬言”(《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然而這部涉及范圍十分廣泛的文化巨著,留傳下來的只有《內(nèi)書》二十一篇,也就是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淮南子》。
    劉安有心在天下一旦發(fā)生變亂時取得政治主動,積極制作戰(zhàn)爭裝備,集聚金錢,賄賂漢王朝的地方實力派。又日夜研究軍事地圖,暗中進行作戰(zhàn)部署?;茨蠂F族違法的事件逐漸有所敗露,在朝廷予以追查時,劉安終于發(fā)起叛亂。然而叛亂迅速被漢王朝成功平定。劉安被判定“大逆不道,謀反”罪,自殺?;茨蠂粡U除。漢武帝在這里設(shè)立了九江郡。
    《淮南子》著錄內(nèi)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內(nèi)篇論道,外篇雜說。今存內(nèi)二十一篇。以道家思想為主,糅合了儒法陰陽等家,一般列《淮南子》為雜家。實際上,該書是以道家思想為指導,吸收諸子百家學說,融會貫通而成,是戰(zhàn)國至漢初黃老之學理論體系的代表作?!痘茨献印吩陉U明哲理時,旁涉奇物異類、鬼神靈怪,保存了一部分神話材料,像“女媧補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觸不周山”等古代神話,主要靠本書得以流傳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