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方便2013年中考考生及家長查詢相關(guān)信息,出國留學(xué)網(wǎng)中考頻道特別搜集匯總了中考語文輔導(dǎo)教學(xué)篇以供參考:
典型詩歌鑒賞3
設(shè)問 反問
山中問答 李白
問余何意棲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 別有天地非人間。
這是一首詩意淡遠(yuǎn)的七言絕句。
詩的第一聯(lián)“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前句起得突兀,后句接得迷離。這首詩的詩題一作《山中答俗人》,那么“問”的主語即所謂“俗人”;“余”,詩人自指;“何意”,一作“何事”?!氨躺健奔粗干缴那啻渖n綠。詩以提問的形式領(lǐng)起,突出題旨,喚起讀者的注意,當(dāng)人們正要傾聽答案時,詩人筆鋒卻故意一晃,“笑而不答”?!靶Α弊种档猛嫖?,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喜悅而矜持的神態(tài),造成了輕松愉快的氣氛;而且這“笑而不答”,還帶有幾分神秘的色彩,造成懸念,以誘發(fā)人們思索的興味?!靶淖蚤e”三個字,既是山居心境的寫照,更表明這“何意棲碧山”的問題,對于詩人來說,既不覺得新鮮,也不感到困惑,只不過是“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罷了。第二句接得迷離,妙在不答,使詩增添了變幻曲折,自有搖曳生姿、引人入勝的魅力。
第二聯(lián)“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寫“碧山”之景,其實也就是“何意棲碧山”的答案。這種“不答”而答、似斷實連的結(jié)構(gòu),加深了詩的韻味。詩雖寫花隨溪水,窅然遠(yuǎn)逝的景色,卻無一點“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衰颯情調(diào),而是把它當(dāng)作令人神往的美來渲染、來贊嘆。何以見得?因為上面寫的“笑而不答”的神態(tài),以及末句的議論都流露出這種感情?!吧交ㄈ缋C頰”固然是美的,桃花隨流水也是美的,它們都是依照自然的法則,在榮盛和消逝之中顯示出不同的美,這不同的美卻具有共同之點—即“天然”二字。這種美學(xué)觀點反映了詩人酷受自由、天真開朗的性格?!氨躺健敝羞@種不汲汲于榮、不寂寂于逝,充滿著天然、寧靜之美的“天地”,實非“人間”所能比!那么“人間”究竟怎樣呢?這一回詩人真的不說了。然而只要稍稍了解一下當(dāng)時黑暗的現(xiàn)實和李白的不幸遭遇,詩人“棲碧山”、愛“碧山”便不難理解了。可見,這“別有天地非人間”,隱含了詩人心中多少傷和恨!所以,要說這首詩是抒寫李白超脫現(xiàn)實的閑適心情,恐怕未必貼切。詩中用一“閑”字,就是要暗示出“碧山”之“美”,并以此與“人間”形成鮮明的對比。因而詩在風(fēng)格上確有一種“寓莊于諧”的味道,不過這并非“超脫”。憤世嫉俗與樂觀浪漫往往就是這么奇妙地統(tǒng)一在他的作品之中。
全詩雖只四句,但是有問、有答,有敘述、有描繪、有議論,其間轉(zhuǎn)接輕靈,活潑流利。用筆有虛有實,實處形象可感,虛處一觸即止,虛實對比,蘊意幽邃。明代李東陽曾說:“詩貴意,意貴遠(yuǎn)不貴近,貴淡不貴濃;濃而近者易識,淡而遠(yuǎn)者難知。如……李太白‘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皆淡而愈濃,近而愈遠(yuǎn),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边@段話對于我們讀這首詩倒是頗有啟發(fā)的。詩押平聲韻,采用不拘格律的古絕形式,顯得質(zhì)樸自然,悠然舒緩,更有助于傳達(dá)出詩的情韻。
酬張少府 王維
晚年惟好靜, 萬事不關(guān)心。自顧無長策, 空知返舊林。
松風(fēng)吹解帶, 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 漁歌入浦深。(寄情于事)
這是一首贈友詩。題目冠以“酬”字,當(dāng)是張少府先有詩相贈,王維再寫此詩為酬。
這首詩,一上來就說,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靜,對什么事情都漠不關(guān)心了,乍一看,生活態(tài)度消極之至,但這是表面現(xiàn)象。仔細(xì)推求起來,這“惟好靜”的“惟”字大有文章。是確實“只”好靜呢,還是“動”不了才“只得”好靜呢?既云“晚年”,那么中年呢?早年呢?為什么到了晚年變得“惟好靜”起來呢?底下三、四兩句,透露了個中消息。
“自顧無長策”,就是他思想上矛盾、苦悶的反映。他表面上說自己無能,骨子里隱含著牢騷。 “空知返舊林”的“空”字,含有“徒然”的意思。理想落空,歸隱何益?然而又不得不如此。在他那恬淡好靜的外表下,內(nèi)心深處的隱痛和感慨,還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維接下來為什么又肯定、贊賞那種“松風(fēng)吹解帶,山月照彈琴”的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呢?聯(lián)系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到,這實際上是他在苦悶之中追求精神解脫的一種表現(xiàn)。既含有消極因素,又含有與官場生活相對照、隱示厭惡與否定官場生活的意味。擺脫了現(xiàn)實政治的種種壓力,迎著松林吹來的清風(fēng)解帶敞懷,在山間明月的伴照下獨坐彈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這是多么令人舒心愜意啊!“松風(fēng)”、“山月”均含有高潔之意。王維追求這種隱逸生活和閑適情趣,說他逃避現(xiàn)實也罷,自我麻醉也罷,無論如何,總比同流合污、隨波逐流好吧?在前面四句抒寫胸臆之后,抓住隱逸生活的兩個典型細(xì)節(jié)加以描繪,展現(xiàn)了一幅鮮明生動的形象畫面,將松風(fēng)、山月都寫得似通人意,情與景相生,意和境相諧,主客觀融為一體,這就大大增強了詩的形象性。
最后,“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回到題目上來,用一問一答的形式,照應(yīng)了“酬”字;同時,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問有關(guān)窮通的道理嗎?我可要唱著漁歌向河浦的深處逝去了。末句五字,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畫面,用它來結(jié)束全詩,可真有點“韻外之致”、“味外之旨”(司空圖《與李生論詩書》)的“神韻”呢!這里的“漁歌”,又暗用《楚辭·漁父》的典故:“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fù)與言?!蓖跻荨冻o章句》注曰:水清“喻世昭明,沐浴升朝廷也”;水濁“喻世昏暗,宜隱遁也”。也就是“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論語·泰伯》)的意思。王維避免對當(dāng)世發(fā)表議論,隱約其詞,似乎在說:通則顯,窮則隱,豁達(dá)者無可無不可,何必以窮通為懷呢?而聯(lián)系上文來看,又似乎在說:世事如此,還問什么窮通之理,不如跟我一塊歸隱去吧!這就又多少帶有一些與現(xiàn)實不合作的意味了。詩的末句,含蓄而富有韻味,耐人咀嚼,發(fā)人深思,正是這樣一種妙結(jié)。
野 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 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qū)犢返, 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 長歌懷采薇。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diào)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xiāng)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后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搬阋小笔桥腔驳囊馑??!坝我馈保貌懿佟抖谈栊小分小霸旅餍窍?,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xiàn)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qū)犢返,獵馬帶禽歸?!迸e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fā)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yuǎn)景與近景,靜態(tài)與動態(tài),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說自己在現(xiàn)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伯夷、叔齊在殷亡后,隱居首陽山,采薇而食。懷采薇,詩人在隋亡后入唐,有易代之感,表示避世隱居之意。
《野望》樸素。
這首詩首尾兩聯(lián)抒情言事,中間兩聯(lián)寫景,經(jīng)過情──景──情這一反復(fù),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開頭景物描寫的作用
渲染氣氛,定基調(diào),表達(dá)感情,照應(yīng)開頭,點明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環(huán)境等。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 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 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yuǎn)逾響, 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 寂寞將何言。
這首五言古詩作于詩人貶謫永州之時。
半夜了,四野萬籟無聲。詩人輾轉(zhuǎn)反側(cè),夜不成寐,百無聊賴中,連露水滴落的細(xì)微聲音也聽到了,多么寂靜的環(huán)境啊!露水下降,本來是不易覺察到的,這里用“聞”,是有意把細(xì)膩的感覺顯示出來。于是他干脆起床,“開戶臨西園”。
來到西園,只見: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清涼月色,照射疏竹,仿佛聽到一泓流水穿過竹根,發(fā)出泠泠的聲響?!般鲢觥眱勺钟玫脴O妙?!霸隆鄙嫌靡粋€“寒”字來形容,與下句的“泠泠”相聯(lián)系,又與首句的“繁露墜”有關(guān)。露重月光寒,夜已深沉,瀟瀟疏竹,泠泠水聲,點染出一種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涼如水之感。在這極為靜謐的中夜,再側(cè)耳細(xì)聽,聽得遠(yuǎn)處傳來從石上流出的泉水聲,似乎這泉聲愈遠(yuǎn)而愈響,山上的鳥兒有時打破岑寂,偶爾鳴叫一聲。
“石泉遠(yuǎn)逾響”,看來難以理解,然而這個“逾”字,卻更能顯出四野的空曠和寂靜。山鳥時而一鳴,固然也反襯出夜的靜謐,同時也表明月色的皎潔,竟使山鳥誤以為天明而鳴叫。
面對這幅空曠寂寞的景象,詩人斜倚著柱子,觀看,諦聽,一直到天明。詩人“倚楹至旦”的沉思苦悶形象,發(fā)人深思。他在這樣清絕的景色中想些什么呢?“寂寞將何言”一句,可謂此時無言勝有言?!凹拍眱勺滞赋隽诵嫩E,他感到自己復(fù)雜的情懷無法用言語來表達(dá)。
這首詩,構(gòu)思新巧,詩人抓住在靜夜中聽到的各種細(xì)微的聲響,來進(jìn)行描寫,以有聲寫無聲,表現(xiàn)詩人所處環(huán)境的空曠寂寞,從而襯托他謫居中郁悒的情懷,即事成詠,隨景寓情。從表面看來,似有自得之趣,而終難如陶、韋之超脫。
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
李白
楚山秦山皆白云, 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 女蘿衣, 白云堪臥君早歸。
這首詩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送劉十六歸隱湖南所作。詩八句四十二字,因為其中不少詞語的重沓詠歌,便覺得聲韻流轉(zhuǎn),情懷搖漾,含意深厚,意境超遠(yuǎn),應(yīng)當(dāng)說是歌行中的上品。
這首詩的引人處首先在于一股真情撲人。詩人送劉十六歸隱是飽含著自己的感情的,甚至不妨說,是借劉十六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
天寶初年,李白懷著濟(jì)世之志,奉召來到長安,然而長安“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古風(fēng)》其十五)的政治現(xiàn)實,把他的期望擊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慮到將來的去向和歸宿。這時他送友人歸山,不再是對待一般隱逸的感情,而是慘透著同腐敗政治決裂的濃烈情緒,因而感情噴薄而出。
這首詩選用的表情途徑,極為別致。詩命題為“白云歌”,詩中緊緊抓住白云這一形象,展開情懷的抒發(fā)。白云向來是和隱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南朝時,陶弘景隱于句曲山,齊高帝蕭道成有詔問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詩答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睆拇税自票闩c隱者結(jié)下不解之緣了。白云自由不羈,高舉脫俗,潔白無瑕,是隱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這首詩直接從白云入手,不需費詞,一下子便把人們帶入清逸高潔的境界。
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這首送別詩不再從別的方面申敘離情,只擇取劉十六自秦歸隱于楚的行程落筆。從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這朵白云便與他形影不離,隨他渡湘水,隨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臥君早歸”,祝愿他高臥白云為止,可以說全詩從白云始,以白云終。我們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飄浮,而隱者的高潔,隱逸行動的高尚,盡在不言之中。胡應(yīng)麟說“詩貴清空”,又說“詩主風(fēng)神”(《詩藪》),這首詩不直寫隱者,也不詠物式地實描白云,而只把它當(dāng)做隱逸的象征。因此,是隱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隱者,真正達(dá)到清空高妙,風(fēng)神瀟灑的境界。方弘靜說:“《白云歌》無詠物句,自是天仙語,他人稍有擬象,即屬凡辭。”是體會到了這一妙處的。
這首歌行運筆極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稱地,不直言秦、楚,而稱“楚山”、“秦山”,不僅與歸山相應(yīng),氣氛諧調(diào),增強隱逸色調(diào);而且古人以為云觸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擇字之妙,一筆雙關(guān)。當(dāng)詩筆觸及湘水時,隨事生情,點染上“女蘿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女蘿衣”即代指山鬼。山鬼愛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睗h代王逸注云:“所思,謂清潔之士若屈原者也?!边@里借用這一故實,意謂湘水對潔身修德之人將以盛情相待,進(jìn)一步渲染了隱逸地的可愛和歸者之當(dāng)歸。而隱以屈原喻歸者,又自在言外。末句一個“堪”字包含多少感慨!白云堪臥,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這個“堪”字,“君早歸”三字雖極平實,也含有無限堅定的意味了。表現(xiàn)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鋒芒。
本詩采用了歌體形式來表達(dá)傾瀉奔放的感情是十分適宜的。句式上又多用頂真格,即下一句之首重復(fù)上一句之尾的詞語,具有民歌復(fù)沓歌詠的風(fēng)味,增加了音節(jié)的流美和情意的纏綿,使內(nèi)容和藝術(shù)形式達(dá)到和諧的統(tǒng)一。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 云自無心水自閑。
何必奔沖山下去, 更添波浪向人間!
“天平山上白云泉”,起句即點出吳中的奇山麗水、風(fēng)景形勝的精華所在。天平山在蘇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吳中最為崷崪高聳,一峰端正特立”①,“
巍然特出,群峰拱揖”②,巖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蔥蔥。山腰依崖建有亭,“亭側(cè)清泉,泠泠不竭,所謂白云泉也”③,號稱“吳中第一水”④,泉水清洌而晶瑩,“自白樂天題以絕句”,“名遂顯于世”⑤。
然而,這一名山勝水的優(yōu)美景色在詩人眼簾中卻呈現(xiàn)為:“云自無心水自閑”。白云隨風(fēng)飄蕩,舒卷自如,無牽無掛;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瀉,從容自得。詩人無意描繪天平山的巍峨高聳和吳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卻著意描寫“云無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現(xiàn)白云坦蕩淡泊的胸懷和泉水閑靜雅致的神態(tài)。句中連用兩個“自”字,特別強調(diào)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樂,逍遙而愜意。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無心水自閑”,恰好是詩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寫照。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期間,政務(wù)十分繁忙冗雜,“清旦方堆案,黃昏始退公。可憐朝暮景,消在兩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韻》),覺得很不自由。面對閑適的白云與泉水,對照自己“心為形役”的情狀,不禁產(chǎn)生羨慕的心情,一種清靜無為、與世無爭的思想便油然而起:“何必奔沖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間!”問清清的白云泉水,何必向山下奔騰飛瀉而去,給紛擾多事的人世推波助瀾!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貶官江州司馬后,濟(jì)世的抱負(fù)和斗爭的銳氣漸漸減少,而“知足保和”、獨善其身的思想則逐步增加。在蘇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頗多事,衰憊殊少歡。迎送賓客懶,鞭笞黎庶難”(《自詠》),渴望能早日擺脫惱人的俗務(wù)。結(jié)尾兩句流露出“既無可戀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緒,集中反映了詩人隨遇而安、出世歸隱的思想,表現(xiàn)了詩人后期人生觀的一個側(cè)面。
這首七絕猶如一幅線條明快簡潔的淡墨山水圖。詩人并不注重用濃墨重彩描繪天平山上的風(fēng)光,而是著意摹畫白云與泉水的神態(tài),將它人格化,使它充滿生機(jī)、活力,點染著詩人自己閑逸的感情,給人一種饒有風(fēng)趣的清新感。詩人采取象征手法,寫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遙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懷與閑適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會風(fēng)浪,“興發(fā)于此而義歸于彼”,言淺旨遠(yuǎn),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詩的風(fēng)格平淡渾樸,清代田雯謂“樂天詩極清淺可愛,往往以眼前事為見得語,皆他人所未發(fā)?!?《古歡堂集》)這一評語正好道出了這首七絕的藝術(shù)特色。
云 來鵠 千形萬象竟還空,映水藏山片復(fù)重。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
夏云形狀奇特,變幻不常?!跋脑贫嗥娣濉?,是歷來傳誦的名句。但這首詩 的作者似乎對悠閑作態(tài)的夏云頗為憎厭,這是因為作者的心境本來就并不悠閑,用意又另有所屬的緣故。
首句撇開夏云的各種具體形象,用“千形萬象”四字一筆帶過,緊接著下了“竟還空”這幾個感情份量很重的詞語。原來,詩人是懷著久旱盼甘霖的焦急心情注視著風(fēng)云變幻。對他說來,夏云的千姿百態(tài)并沒有實際意義,當(dāng)然也就想不到要加以描寫。對事物關(guān)心的角度不同,描寫的方式也自然有別。這一句對夏云的描寫盡管抽象,卻完全符合詩人此時的感情。它寫出一個過程:云不斷幻化出各種形象,詩人也不斷重復(fù)著盼望、失望,最后,云彩隨風(fēng)飄散,化為烏有,詩人的希望也終于完全落空。“竟還空”三字,既含有事與愿違的深深失望,也含有感到被作弄之后的一腔怨憤。
次句寫“竟還空”后出現(xiàn)的情形。云彩雖變幻以至消失,但切盼甘霖者仍在尋覓它的蹤影。它仿佛故意與人們捉迷藏:到處尋覓不見,驀然低頭,卻發(fā)現(xiàn)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頭,則又見它原來就隱藏在山后。又好象故意在你面前玩戲法:忽而輕云片片,忽而重重迭迭。這就進(jìn)一步寫出了云的容與悠閑之狀,怡然自得之情,寫出了它的故作姿態(tài)。而經(jīng)歷過失望、體驗過被作弄的滋味的詩人,面對弄姿自媚的云,究竟懷著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也就可想而知了。
“無限旱苗枯欲盡,悠悠閑處作奇峰?!钡谌涫侨姷谋尘埃醋匀豁樞?,似應(yīng)放在首句。詩人把它安排在這里,一方面是使這首篇幅很狹的小詩也有懸念,有波瀾;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讓它在感情發(fā)展的關(guān)節(jié)點上出現(xiàn),以便與第四句形成鮮明尖銳的對照,取得更加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第三句明顯地蘊含著滿腔的焦慮、怨憤,提得很高,出語很重,第四句放下去時卻很輕,表面上幾乎不帶感情。一邊是大片旱苗行將枯死,亟盼甘霖,一邊卻是高高在上,悠閑容與,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賞。正是在跌宕有致的對比描寫中,詩人給云的形象添上了畫龍點睛的一筆,把憎厭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一首不以描摹刻畫為能事、有所托寓的詠物詩,總是能以它的生動形象啟發(fā)人們?nèi)ヂ?lián)想,去思索。這首詩,看來并不單純是抒寫久旱盼雨、憎厭旱云的感情。詩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點,又概括了社會生活中某一類人的特征。那千變?nèi)f化,似乎給人們以灑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實根本就無心解救干枯的旱苗。當(dāng)人們焦急地盼它降雨時,它卻“悠悠閑處作奇峰”呢。不言而喻,這正是舊時代那些看來可以“解民倒懸”,實際上“不問蒼生”的權(quán)勢者的尊容。它的概括性是很高的,直到今天,我們還會感到詩里所描繪的人格化了的“云”是似曾相識的。
古代詩歌中詠云的名句很多,但用勞動者的眼光、感情來觀察、描繪云的,卻幾乎沒有。來鵠這位不大出名的詩人的這一首《云》,也許算得上最富人民性的詠云之作。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末句呼應(yīng)“無可”句)
傷春惜時,嘆年華將逝。詞之上片綰合今昔,疊印時空,重在思昔;下片則巧借眼前景物,著重寫今日的感傷。全詞語言圓轉(zhuǎn)流利,通俗曉暢,清麗自然,意蘊深沉,啟人神智,耐人尋味。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背鼍鋵憣淙ザK究無力挽回的嘆惋,下句借燕歸來抒寫因美好事物歸來而欣慰。哲理是,人事興衰,無往不反。
花落、燕歸雖也是眼前景,但一經(jīng)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聯(lián)系,它們的內(nèi)涵便變得非常廣泛,帶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在惋惜與欣慰的交織中,蘊含著某種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無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時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現(xiàn),生活不會因消逝而變得一片虛無。只不過這種重現(xiàn)畢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動地重現(xiàn),它只是“似曾相識”罷了。
此詞之所以膾炙人口,廣為傳誦,其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詞中似乎于無意間描寫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卻有哲理的意味,啟迪人們從更高層次思索宇宙人生問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反襯歷史上英雄人物的英雄業(yè)績已被長江之水沖刷殆盡,到頭來都是一場空,只剩下青山和夕陽。)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以漁樵之角色冷眼旁觀,語言精練平實,用一空字,表現(xiàn)幾多惋惜、幾多悲哀,但全詞有些消沉、虛空,有隱者之意。)
越中覽古
李白
越王勾踐破吳歸, 戰(zhàn)士還家盡錦衣。
宮女如花滿春殿, 只今惟有鷓鴣飛。
李白《蘇臺覽古》舊苑荒臺楊柳新,菱歌清唱不聲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BR> 謂蘇臺已廢,繁華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處在“只今惟有”四字。劉禹錫此詩也寫江月,卻并無“只今惟有”的限制詞的強調(diào),也無對懷古內(nèi)容的明點。一切都被包含在“舊時月”、“還過”的含蓄語言之中,溶鑄在具體意象之中。而詩境更渾厚、深遠(yuǎn)。
這兩首詩藝術(shù)手法不同之處:“越”先渲染越宮昔日的繁華,結(jié)句聚焦在今日荒涼的遺址,強烈反差突出今日的荒涼?!短K》先寫今日之荒涼,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襯托人事變化無常。
兩首詩都抒發(fā)了對人事變化,盛衰無常的感慨,對功名富貴的否定。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其一)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時節(jié)就是在它萌生階段,它正朝著極盛方向前進(jìn),給人希望、盼頭。)
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fēng)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此破降?,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dāng)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yuǎn)遠(yuǎn)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粗?,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墒钱?dāng)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xì),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xì)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yuǎn)遠(yuǎn)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yuǎn)近,空處傳神。
這設(shè)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xì)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rèn)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jīng)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jié)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嚴(yán)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dāng)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zhuǎn)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笔茄剑荒曛嬙谟诖?,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xì)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shù)美。
夏夜追涼 楊萬里
夜熱依然午熱同,開門小立月明中。竹深樹密蟲鳴處,時有微涼不是風(fēng)。
孤桐 王安石
天質(zhì)自森森,孤高幾百尋。凌霄不屈已,得地本虛心。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明時思解慍,愿斫五弦琴。
明時:清明的時代。帝舜曾一面彈著五弦琴,一面唱“南風(fēng)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BR> 前六句表現(xiàn)了梧桐的特點:天生枝葉繁茂,雖孤獨卻樹干筆直高聳入云;越老越強,越是暴曬越是茁壯。
表達(dá)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達(dá)了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虛心扎實,堅強不屈,甘為解救百姓疾苦而獻(xiàn)身。
人民性
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日夜忽雨,喜而有作
陸游
嘉谷如焚稗草青,沉憂耿耿欲忘生。鈞天九奏簫韶樂,未抵虛檐瀉雨聲。
中考相關(guān)信息請關(guān)注出國留學(xué)網(wǎng)中考頻道......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dǎo) |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