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必須減少社會矛盾 追求公平與平衡最大協(xié)調

字號:


    廣東宣布2016年異地考生符合條件者可在廣東報名參加高考,這一決定必將對京滬形成壓力。京滬作為中國名牌大學最集中的城市,不可能長期無條件拒絕異地考生。北京、上海昨天都公布了過渡性方案,仍未對放開異地高考松口。但京滬最終做某種妥協(xié)只是時間問題。
    京滬擁有中國最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這些資源已經同兩個城市在相當程度上融為一體。這些高校增加了京滬城市的吸引力,反過來,這些高校受推崇,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它們在京滬。京滬的教育資源有限,同兩座城市的綜合容納力有限密切相關。
    坐落在京滬的重點大學,它們既是全國的,但因地處京滬,它們的社區(qū)性又顯然不是零。對它們的全國性或者社區(qū)性做只顧其一不顧其二的極端追求,都不合理,也必將遭到相反利益群體的抵制和反彈。
    過去京滬高校的地域性過強,招致大量批評。這些年京滬高校紛紛擴大外地考生招生比例,北京高校的這項改革進展尤其快。但這些改革仍遠達不到外地家長和考生們的要求。
    異地考生在京滬就地高考問題,是京滬高校的全國性和社區(qū)性最接近打通的交叉地帶。那些考生隨家長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當中的很多人逐漸融入京滬社區(qū),他們就地高考說得上合情合理,因此得到各種輿論的總體支持。
    異地高考同時意味著京滬考生利益的進一步稀釋,對他們來說,這就是京滬教育資源的進一步全國化,以及對地域性的進一步侵蝕。那些家庭總體上沒有做好這樣的精神準備,這對他們來說是不小的沖擊。
    異地高考勢在必行,京滬兩市的居民構成在變,教育公平的內涵在變,阻止異地高考只會使問題越來越尖銳,越來越具有沖擊力,這對兩座城市的發(fā)展和內部社會氛圍從長遠看都有越來越大的負面性。
    同時這項改革需要謹慎把握速度和節(jié)奏,緩釋對北京市戶籍家庭的沖擊。這部分家庭的感受無論與社會公平是什么樣的關系,都是現(xiàn)實的,忽視它們不利改革的平穩(wěn)進行。
    此外,異地高考是否會引發(fā)京滬兩地的新移民潮,導致兩市各種資源的新一輪緊張,尤其是帶動房價新的上漲,改革者也應有充分估計。如果京滬的城市規(guī)??梢詿o限擴大,就可以用優(yōu)質大學的招生增量放開解決異地高考問題,但這個假設是理想化的。
    京滬特殊吸引力的根源是中國發(fā)展不平衡,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兩頭下手,一方面把京滬的資源逐漸向全國開放,另一方面要加快其他有同等綜合吸引力的中心城市形成,包括新教育中心的形成。如果后一項發(fā)展的速度過慢,只能逼著京滬的城市規(guī)模和人口密度都繼續(xù)膨脹,直到癱瘓,被毀掉。
    北京市昨天表示明年或將公布異地高考的具體方案。這確是兩難的改革,但再難也要改,因為環(huán)境已經變了,改革不是沒事找事,而是對各種變化的積極應對和應勢而為。
    高考改革必須是減少社會矛盾,而不是制造社會對立的過程。這項改革面對的不是因權力而產生的“既得利益群體”,處于改革兩端的都是人民大眾。在他們之間做利益調整,必須追求公平與平衡的最大協(xié)調。
    ?
    
高考政策 高考改革 自主招生 異地高考 招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