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31日電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
2012年12月30日,北上廣“異地高考”方案同一天亮牌。全國14省、市、自治區(qū)陸續(xù)交出異地高考“答卷”。不少網友表示,各地公布“異地高考”方案,雖各有不如意之處,但已邁出改革第一步。這標志著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后的教育公平問題,意義重大。
“北上廣”方案亮牌,有遺憾也有期盼
踩著大限而至的“北上廣”異地高考方案,一經出臺便引發(fā)各方熱議。北京將第一步開放中職、高職考試錄取;上海將以居住管理辦法為依據;廣東2016年起隨遷子女可報名參加高考。
不少網友對三地異地高考方案“門檻高”表示遺憾。但也有網友認為,北上廣異地高考方案出臺,標志著改革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
網友“梅飛MF”說道:“久久期盼的高考改革方案出臺,與民眾的心理預期偏差甚遠。可任何改革都是循序漸進的”。
在北京工作的網友“北航-和義趙新”說:“我和身邊很多同事都來自外地。異地高考方案雖然設置了門檻,但至少讓更多農民工二代、三代有了盼頭?!?BR> 在上海,來自安徽的初中生李陽對有望參加異地高考充滿期待:“如果能在上海參加高考,將是改變我命運的轉折點?!?BR> 然而,李陽的父親李德良對此持謹慎態(tài)度:“如果孩子在上海參加高考,但仍要回戶籍所在地參加錄取,那就非常麻煩。分數怎么折算?錄取比例如何?還不如直接回原籍考,免得折騰?!?BR> 更多網友表達了對進一步放開“異地高考”門檻的期待。網友“杜斌”說,北京異地高考方案總體上考慮了長遠和眼前救急的辦法,可謂費盡心機。希望北京盡快出臺只需要幾年學籍就可報考普通高校的過渡方案,適度降低對居住、父母交稅方面的要求。
政策解讀:“異地高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作為首都,北京“異地高考”方案始終備受關注。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線聯(lián)平坦言,北京市制定隨遷子女升學考試方案面臨三大困難:
一是人口與資源、環(huán)境的矛盾。目前,北京市常住人口2000多萬,遠超1800萬人的調控目標;人口過快增長從深層次制約著北京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是自2011年開始,隨遷子女高峰期與本市戶籍學齡人口高峰期疊加;到2014年,北京市小學一年級入學人口將由目前約10萬人劇增到18萬人左右,增長率高達80%。教育資源的準備和建設需要一個工作周期。
三是需要統(tǒng)籌考慮京籍學生和非京籍學生升學考試的利益,如何有效平衡,難度很大。
線聯(lián)平認為,隨遷子女升學考試工作,不是單一的教育改革問題,更是一項系統(tǒng)的社會管理工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需要充分考慮北京市實際,整體規(guī)劃北京市各級各類教育發(fā)展,協(xié)調推進就業(yè)、住房、人口、社保、學籍等社會管理服務系統(tǒng)建設。
廣東省教育廳給新華社記者算了一筆賬:2012年,廣東省義務教育階段非戶籍學生365.4萬人,比2011年增加27.6萬人。若不設門檻,廣東每年將有超過20萬的隨遷子女進入高中階段就讀。因隨遷子女80%以上集中在珠三角地區(qū),按現(xiàn)有學生測算,僅珠三角地區(qū)將至少增加200多所初中和高中。新增各類學校所需的土地、師資、投入等,是廣東難以承受的。與此同時,隨遷子女的增加與本地生源高峰期重合,對高考和教育資源形成雙重壓力。
一些專家向記者表示,正因為改革牽涉重大,在北上廣等大城市的異地高考改革才走得比較謹慎,要分步驟、分階段來改,但是異地高考改革的大方向都是一致的、最終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保證教育公平。
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光靠地方政府不行
記者采訪發(fā)現(xiàn),“異地高考”問題難解的背后存在兩大矛盾——人口流動與戶籍制度管理之間的矛盾,優(yōu)質教育資源有限與公共服務均等化需求大之間的矛盾。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院長李漢林認為,破解異地高考難題不可能“單兵突進”,事關戶籍制度、高考制度、財政體制等一系列改革。比如將義務教育經費跟著流動人口,而非按戶籍人口下?lián)?,會有助于各地財政安排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
對此,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教授葛新斌建議:盡快建立公平合理的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健全中央、省級、流入地與流出地政府之間公平合理的經費分擔機制,以減輕流入地政府過重的財政負擔,把外來工子女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納入規(guī)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軌道。
對進一步推進“異地高考”改革,有專家認為下一步應爭取改革計劃招生體制、戶籍制度等。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建議,將異地高考問題的解決與高考改革結合起來,可探索建立“高水平大學聯(lián)考(或統(tǒng)一學業(yè)水平測試)+高校自主招生”高考模式。同時,實行高職院?!白匀雽W、申請入學”的錄取制度。在這一制度中,進城務工人員及其隨遷子女,均可不受戶籍限制自主提出申請,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當地升學”。
廣州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集中的海珠中學校長郭開枝認為,解決異地高考問題,光靠地方政府不行,需要中央政府牽頭解決,從國家層面統(tǒng)籌教育資源,特別是高校資源。(完)(參與記者丁靜、俞菀、鄭天虹、王曉潔、張建華、黃艷)
?
高考政策 | 高考改革 | 自主招生 | 異地高考 | 招生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