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記:英國大學開放日

字號:

         英國大學普遍尚未開學,但大部分院系已經(jīng)開始忙碌英國大學開放日的事情了。一箱箱裝訂成冊的閱讀材料陸續(xù)進駐辦公樓堆成小山,一沓沓的課程說明逐漸填充了信箱墻上每一個空缺,一本本新生手冊按專業(yè)分裝歸類,一頁頁教師辦公時間表更新張貼。英國大學開放日針對來年的申請者,也方便于申請各第二輪清理階段專業(yè)空位的學生。各個院系都會有自己的展臺,舉辦幾場相關講座。說白了,這就是學校的自我推銷日。
    雖然我剛?cè)肼毑痪?,社會學學院還是派我在這次開放日到學院的展臺為學生解答問題。我對學校學籍管理制度知道得未必比申請人更多,所以開始我也心里沒譜。好在后來我發(fā)現(xiàn)英國學生并不關注這類技術性問題,他們最想知道的是,大學課程和高中差別在哪里?必修課和選修課各占什么比重?就業(yè)前景如何?每門課作業(yè)和考試分別占總成績多少?我覺得和中國學生關心的問題差不多,大概唯一的區(qū)別是,更多的英國學生會關注住宿條件。校舍不好也會影響他們的擇校選擇。
    讓我很驚訝的是,居然絕大部分學生對學院里的犯罪學課程特別感興趣,問的問題最多。同事笑著說:“這都是美國連續(xù)劇《犯罪現(xiàn)場調(diào)查》的后效應。”這我太能理解了,我上中學的時候,有一陣國內(nèi)港臺法醫(yī)連續(xù)劇大為流行,我就特想學法醫(yī)專業(yè)。
    當然也有拿不定主意的。比如有一個女孩問我,社會學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我忍不住撇撇嘴:這可是個著名難題,因為當代社會學內(nèi)容極廣,10個教授大概會給出11個答案。任何有關人與人關系結構,行為與活動模式的都可以涵蓋在社會學里面。比如,倫敦去年為什么忽然發(fā)生集體暴力?為什么被診斷為多動癥的兒童逐年增加?為什么澳大利亞的一支牙刷也許需要為南美洲的海嘯負責?智能手機都改變了我們哪些生活習慣?為什么真人秀的電視節(jié)目收視率總是那么高?這些都是可能出現(xiàn)在課堂上的問題。小姑娘邊聽邊點頭,她爸爸在一旁忍不住說:“社會學還真有意思!”毋庸置疑,這是開放日讓我最開心的一句話。
    開放日現(xiàn)場絕大多數(shù)是有父母陪伴的學生,只有一少部分是和同齡人結伴而來。雖然一般都是學生自己和老師進行交流,家長很少喧賓奪主,但我仍忍不住問同事:“在英國上什么大學和報考什么專業(yè),更多是家長說了算還是學生說了算?”從事教學約30年的同事說,這事確實很奇怪,其實哪怕上世紀90年代時,絕大部分英國學生會覺得家長決定專業(yè),甚至開放日帶自己家長出席都是讓人笑話的事情,可最近幾年,英國家長參與的比例明顯增大。學生好像也樂于跟家長討論升學選擇,上大學好像變得更是一個家庭而非個人的事情。至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個變化,同事聳聳肩,也許這倒是個很好的社會學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