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教育有何不同之處?

字號:

       留學專家綜合在德國的一些經(jīng)歷和耳聞,談中德教育的幾個差別。中國的初中等教育水平并不差,差勁的地方,主要的問題在大學,中國的中學生升學壓力大(其實比起我98年參加的山東高考來說,現(xiàn)在的學生壓力要小很多了),主要在于我們的教育資源稀缺。學生們爭奪教育資源的公平方式,現(xiàn)在看來還是成績。如今我們還找不到比閉卷考試更公平的衡量學生水平的方式。而這樣的應試教育確實擠壓了學生的業(yè)余活動,降低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但這是應試教育這種相對公平的選拔方式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中德教育的幾個差別。
    第一,兩國差別最大的地方是,中國是初中等教育緊,大學松,而德國正好反過來。德國初等教育之后,中學分成了三個方向,其中的Gymnasium(文理中學)是可以再升大學的,其他的就多半向職業(yè)教育靠攏了。這些中學和小學的學生們,基本上只上半天課,下午會搞些選修之類的。學科選修的門類要比中國多好多,比如在文理中學畢業(yè)的學生,最后要參加一個類似中國的高考abitur,但選擇考試的門類余地有很多。德國的大學也有好壞之分,專業(yè)也有熱門,那怎么決定哪個同學去哪呢,最終的因素依然是abitur的note成績。成績差的只能去不好的專業(yè)或者等待。只不過德國中學生的壓力比中國學生小很多,為啥會這樣,一個是我上面談到的,中國人把考大學當成出人頭地的唯一方式,但中國教育資源還不多,想上好大學只能玩命拼。與之相比德國公立大學名額就寬松太多了,只要你成績別不及格,總會有公立大學能上,且學費很低或全免。二是中國職業(yè)教育水平不高,體力勞動者價格太低,所以大家都玩命往大學擠。說白了,中國這種變態(tài)的應試教育完全是教育投入太少,學生爭奪教育資源造成的。要想減輕學生負擔,唯有加大投入,可這遠遠不夠,你怎么保證人才質(zhì)量?
    但德國的大學比中國就嚴多了,我舉個簡單的例子,在中國大學畢業(yè)的留學生,來德國繼續(xù)學業(yè),很多竟然完不成學業(yè),最后鎩羽而歸。前段時間有國內(nèi)的高中畢業(yè)生給我來信咨詢,說國內(nèi)考不上大學能不能來德國上大學,先不說程序上這種情況不行,還有個語言關,即便是真這么搞,也很難畢業(yè),因為德國大學要求很嚴,拿達姆的工科專業(yè)來說,完成碩士課程要實打?qū)嵉目汲^40門閉卷考試,殺手課又很多。德國的文科專業(yè)考試不多,但seminar很多,德語的論文寫作很恐怖,抄襲的審查相當嚴格,這對語言是個大考驗。在德國的大學,相當多的專業(yè)畢業(yè)學生只有三分之二,有的甚至只有二分之一!我的經(jīng)驗是,在德國完成學業(yè)的中國留學生里,相當多的,恰恰是在中國學習基礎扎實的同學,是在中國學習就很好的同學,這也反證了我之前說的,中國的初中等教育在知識教授方面并不差,而且,經(jīng)過我和我的阿拉伯同學,拉美同學,非洲同學的交流,也驗證了我說的這一點。
    下一個例子可能更會讓國內(nèi)的家長張大嘴巴,就是很多的德國華裔家庭,竟把他們的孩子拿到中國來接受中國的初等教育,除了鞏固中文,更是對德國初等教育過于寬松的不屑,這難道不是對那些嘲笑中國初中等教育的諷刺嗎?
    第二,中德政治教育的顯著不同。我前段時間參加一個討論會,題目和經(jīng)濟危機有關,期間我談到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描述和奧地利學派ludwig von mises對其的反駁,我的同學都面面相覷,不知道我在談什么。事后我才知道,人家德國人根本中學就不接觸馬克思主義學說??扇思以谥袑W是接觸諸如康德之類的哲學家的,神學也有涉獵。這就在給我們提了個醒,就是在人文科學領域,有沒有一種思想是絕對正確的呢,我們的中等教育在自然科學上可以說是領先世界,但人文科學卻大大落后,依然用一種思維在禁錮人們的頭腦,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人生的價值往往受到貶損,這樣的事例就不再舉了。
    第三,中德學生在自由度方面差別很大,但考試都有,尤其是大學,閉卷考試要比中國嚴格困難的多。我德國同學給我講了這么個事例,就是在他上小學時,他的老師給其中一個學生剪了頭發(fā),因為太長,后學生家長把她告了,該老師被學校開除。學生留什么發(fā)型,穿什么衣服,這是個人權(quán)利,他人無權(quán)干涉。大學生聽不聽課自由選擇,沒人管你上不上自習,學不學習,一切全憑自覺,是不是很爽?可有嚴峻的考試等著你,如果成績不好,小學的代價是不被老師推薦,失去上文理高中的機會,也就無法上大學,如果是大學,教授們基本沒有通融的余地,只能等著補考,兩次補考不過就被學校開除。是想被人管著學還是自己真能靜下心了學?這恐怕沒那么簡單,總之一句話吧,要想取得成就,就必須下苦功,如果不想或不適合學習,可以干點別的,在你批判應試教育的時候,先看看你夠不夠那個水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