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xì)v史延伸閱讀:清代學(xué)者心目中的王充

字號:


    ?
    著名學(xué)者黃暉在《論衡校釋自序》中說:“清儒,尤其是乾、嘉時代,校勘古書是一代的偉績。但對于《論衡》,如盧文弨、王念孫等,都是手校群書二三十種的人,而沒有一及此書。因為他們只把《論衡》當(dāng)做一種治漢儒今古文說的材料看。”黃氏所說的盧、王等手校群書而未及《論衡》是事實,所講的理由則不能令人信服。清人不??闭怼墩摵狻?除了認(rèn)為王充是不孝之子外(見拙作《不孝之子——清代學(xué)者心目中的王充》,載《光明日報》2007年4月12日國學(xué)版),尚有更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他們眼里,王充是一個詰難孔、孟二圣的悖逆者,而且乾隆皇帝也旗幟鮮明地持此看法,將王充與《論衡》從政治上判了死刑。
    《論衡》中有《問孔》《刺孟》二篇,公開向孔子、孟子發(fā)難。王充認(rèn)為,圣賢下筆作文,盡管經(jīng)過認(rèn)真思考,還不能完全符合事實,何況他們倉促之間的所言(《論語》主要記錄孔子與弟子的言談),怎么能都對呢?“賢圣之言,上下多相違,其文,前后多相伐者。”既然有諸多矛盾之處,“誠有傳圣業(yè)之知,伐孔子之說,何逆于理?”講得理直氣壯。用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漢代尊崇儒術(shù)的背景下,王充對孔、孟的言論敢于懷疑,不盲從盲信,態(tài)度是科學(xué)的、難能可貴的。圣人所講的也不見得句句是真理,既有不妥之處,我又有這方面的才能與學(xué)問,有什么不可批評的呢?但是,孔子在世時,就已被其弟子尊為圣人,到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以后,孔子的地位已無與倫比,正如司馬遷所言:“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于夫子,可謂至圣矣!”因此,對孔子的話,只有認(rèn)真學(xué)習(xí)、深刻理解和落實于日常言行的份兒,哪能批評、反駁呢?在中國歷史上,雖然人們對王充及《論衡》褒貶不一,但對其責(zé)難孔、孟的做法卻幾乎都提出了批評。南宋學(xué)者黃震、王應(yīng)麟,明代學(xué)者胡應(yīng)麟都對此表示了不滿。到清代則批評更劇。《四庫全書總目》:“《刺孟》《問孔》二篇,至于奮其筆端,以與圣人相軋,可謂悖矣?!标傲照f:“《問孔》《刺孟》,語多有得罪名教者?!秉S式三說:“讀其書,《問孔》《刺孟》,謬矣?!绷河窭K亦言:“《論衡·問孔篇》最無忌憚,王充之為人,必傲愎不可近?!痹鯓涌创鍖W(xué)者對王充的批評呢?一方面,學(xué)者們對孔、孟的言論過于迷信,不問是非,不管對錯,皆以為是,甚至連圣人的話會錯的想法也不許有,而王充竟敢毫無忌憚地百般挑剔,是可忍孰不可忍,故對王充群起而攻之,以捍衛(wèi)孔、孟的尊嚴(yán),反映了清代學(xué)者們思想凝固、保守的一面;另一方面,雖然王充不盲目崇拜圣人的精神是可嘉的,但到具體問題,往往“刺”得不準(zhǔn),“問”得無理,未能準(zhǔn)確把握孔、孟的思想體系,有時失之片面,不能令人信服。清末學(xué)者孫德謙的《古書讀法略例》有“讀書不求甚解例”,批評“《論衡》之《問孔篇》,其中釋解多有失之甚求者。”所謂“甚求”,即俗語所謂鉆牛角尖也。今人徐復(fù)觀甚至對王充的理解力提出了質(zhì)疑,批評王充對孔、孟的不少責(zé)難近乎胡鬧?!端膸烊珪繁尽墩摵狻返木硎?有乾隆的一篇《御制讀王充論衡》:
    向偶翻閱諸書,見有王充《論衡》,喜其識博而言辯,頗具出俗之識,其全書則未之覽也。茲因?!端膸烊珪?始得其全卷而讀之,乃知其為背經(jīng)離道、好奇立異之人,而欲以言傳者也。不衷于圣賢,未有能傳者也???、孟為千古圣賢,孟或可問而不可刺,充則刺孟,而且問孔矣。此與明末李贄之邪說何異?夫時命坎坷,當(dāng)悔其所以自致坎坷耳,不宜怨天尤人,誣及圣賢。為激語以自表則已已,犯非圣無法之誅,即有韙其言者,亦不過同其亂世惑民之流耳,君子必不為也。且其《死偽篇》以杜伯之鬼為無,而《言毒篇》又以杜伯之鬼為有。似此矛盾處,不可屈指數(shù)。予故辟而訶之。讀《論衡》者,效其博辯、取其軼才則可,效其非圣滅道,以為正人篤論則不可。
    但王充公然向孔、孟二圣、特別是向孔子發(fā)難,這便犯了大忌,激怒了乾隆皇帝。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出乾隆對王充及《論衡》的厭惡:王充“非圣滅道”,為“離經(jīng)叛道、好奇立異之人”,《論衡》與明末李贄的著作一樣,皆為歪理邪說,這就等于在政治上宣判了王充及《論衡》的死刑,而且贊同王充觀點的人,亦為“亂世惑民之流”,不得入于“君子”之列。眾所周知,乾嘉之時,一方面是中國歷史上學(xué)術(shù)最為繁榮的時期之一,同時也是政治上最為黑暗的時期之一,清廷實行高壓政策,屢興文字獄,很多文人、學(xué)者因此丟了性命,甚或株連整個家族或師朋好友。乾隆既然如此態(tài)度鮮明地否定了王充和《論衡》,誰還會冒天下之大不韙、自尋災(zāi)禍呢?再加上人們內(nèi)心深處對孔、孟的尊崇和王充所“問”所“刺”,不能令人完全信服,清代學(xué)者不刊刻、不校注《論衡》,就在情理之中了。(作者單位:河北大學(xué))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