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兩朝元老 持重老到的西晉宰相

字號:


    何曾
    公元265年,晉王司馬炎奪得曹魏帝國寶座,改年號為泰始元年。他建立西晉王朝時,仍選任前朝曹魏帝國的宰相何曾為相。何曾在司馬炎身邊的一大批有文治武功的大臣中,并沒有炫目的業(yè)績,也沒有特別過人的才智,但他卻能在這個王朝更迭的動蕩時期始終身居高位,其原因頗令人尋味。
    進退自如 游刃官場
    何曾字穎考,生于公元198年,陳國陽夏人。其父何夔,曾任曹魏帝國的太仆、陽武亭侯等官職。出生于這樣的官宦世家,何曾擁有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加上他生性好學(xué),少年時與同郡的另一青年袁侃一并小有名氣。魏晉時選官,門第之風(fēng)盛行,因而年輕的何曾順理成章地承襲了父親的爵位,開始了顯耀的仕途生涯。
    魏明帝曹叡初為平原侯時,年輕的何曾作為幕僚,為他掌理文案。這對飽讀詩書而又心懷天下的何曾而言,遠不足以施展抱負。曹叡即位后,何曾又歷任散騎侍郎,汲郡典農(nóng)中侍郎將、給事黃門侍郎。歷官期間,他曾上書建議明帝注重對地方郡守的考績,稱“為國者以清靜為基,百姓以良吏為本”,認為一個郡守的權(quán)力雖然不大,但管轄千里之地,與古時相比亦相當(dāng)于一個小國君,責(zé)任重大。應(yīng)該“上當(dāng)奉宣朝恩,下當(dāng)興利而除其害”。官員體恤民情是治理地方的一大關(guān)鍵。眼下國家大規(guī)模舉兵,需要各地增援,更要求地方郡守深得民心,以防民怨沸騰。但目前各地方的郡守,有年高老邁的,有疾病纏身的,有偷懶疏怠的,他們或把政事交給下級官吏去處理,或根本不把政事放在心上。然而因為現(xiàn)行的地方官吏考政制度不夠完善,這些郡守的過失還達不到被罷免的程度,所以他們能在任上碌碌無為地虛度時日。因此,他建議皇帝秘密地詔令一批官員,讓他們明察暗訪,核查郡守的實際政績,據(jù)此任免官員。
    何曾的奏疏不僅觀點鮮明,針對時弊,而且有理有據(jù),分析精辟。加上其文筆優(yōu)美,還往往引用前朝明主之言打動當(dāng)朝之君仿效之念,所以得到魏明帝重視。不久,何曾官升至散騎常侍。
    待到魏明帝將要舉兵征伐遼東,何曾又上了一篇有名的奏疏:“我聽說前代君主制定法律必定是全面而嚴(yán)謹?shù)?,所以委任新的官職就要安排輔佐,舉兵點將時就要設(shè)置監(jiān)貳。這都是為了集思廣益,并可防備不測?!彼韵韧踔品ê蜌v史上著名的典例來勸諫皇帝在征伐的軍隊中設(shè)置監(jiān)督職能的副官,可惜這個深思熟慮的建議沒有被魏明帝采納,何曾還因此丟掉了散騎常侍的官職,出補河內(nèi)太守。在此期間,何曾因治理有方而享有威嚴(yán)之名,驚動朝廷。不久,朝廷重把他召回,官拜侍中。這是史書記載中何曾唯一的一次謫官。其母一直為此憂心忡忡,戰(zhàn)戰(zhàn)兢兢,她不知道她的兒子早已深諳上下變通、左右逢源的為官之道。
    嘉平年間,何曾官居司隸校尉。當(dāng)時有一個叫尹模的撫軍校事仗著上司的寵護欺凌百姓,作威作福,貪污受賄,中飽私囊,朝廷上下都深懷不滿,卻無人敢言。何曾意識到尹模已是眾怒難平,無人可保,于是上奏彈劾,贏得朝野百官的贊譽,謂其耿直剛正。但遇到后臺強硬的大將軍曹爽,精于為官之道的何曾就退避三舍了。當(dāng)曹爽專權(quán)跋扈、氣焰囂張之時,何曾就告病在家不聞國事,直到曹爽被誅,他才又重新出來任職。
    進退自如、善于自保的何曾也曾為魏晉法制的改革做出過可圈可點的貢獻。官吏毋丘儉因罪被誅時,依據(jù)當(dāng)時的法律,他的兒子甸、妻子荀氏應(yīng)被連坐同死,而荀氏的父親荀虞、兄弟荀都與魏景帝有姻親之誼,二人共同上表皇帝,為荀氏求命。皇帝于是下詔,命荀氏與毋丘儉離婚以脫干系。荀氏所生之女毋丘芝是潁川太守劉子元之妻,亦當(dāng)坐死,時因其懷有身孕而暫系牢獄。荀請求何曾向皇上為毋丘芝求情,何曾痛恨毫無人道的連坐之法,立刻上表請求皇上開恩,將其死刑改成沒為官婢。朝廷認為建議中肯合理,于是特地修改了有關(guān)法律。從此,類似毋丘芝這種情況的,“坐死”均改為“沒為官婢”。何曾的建議被載入《刑法志》,為世人稱頌。
    由此可見,何曾為官期間,既能明哲保身,又善于表現(xiàn)他的正直耿介,并且也能做出一些于國于民有利的貢獻,所以才能在復(fù)雜無比、禍福難料的官場之中游刃有余。
    固守禮法 虛享盛名
    何曾生于世家,接受正統(tǒng)的經(jīng)書教育,加上他生性謹慎,因此無論為政還是持家都作風(fēng)嚴(yán)謹。他恪守禮法,被時人譽為君子的典范。
    何曾擔(dān)任司隸校尉幾年后,遷任尚書。正元年中又連任鎮(zhèn)北將軍、都督河北諸軍事、假節(jié)。每當(dāng)皇帝出巡經(jīng)過他管轄之地時,他總是隆重迎接,殷勤款待,“備太牢之饌,侍從吏駒,莫不醉飽”。一次皇帝將要經(jīng)過何曾之子何劭所轄地區(qū),何曾事先就叮囑兒子一定要言行守禮,招待周到,但何劭放肆不拘,把父親的交待當(dāng)耳邊風(fēng),皇帝駕到時竟不冠不帶,并且讓圣駕等了很久才出來迎接。何曾知道后,狠狠地責(zé)備這不肖之子,由此可管窺何曾崇禮的作風(fēng)。
    此后,何曾官運亨通,又得以升任征北將軍,進而加封潁昌鄉(xiāng)侯。咸熙初年——曹魏帝國日暮途窮的后期,他又官拜司徒(宰相),改封朗陵侯。曹魏帝國晉封司馬昭為“晉王”后,一次何曾與王祥、荀共同晉見。對于拜見敘禮,王祥不解地對荀說:“相國(司馬昭)雖然尊貴,但仍是帝國宰相,我們卻是帝國三公……豈有天子的三公隨便向人叩頭之理?不但有損帝國的威望,也傷害晉王的盛德。君子愛人,不合禮義的事我是不會做的。”荀點頭,表示同意。進得晉王府,二人均只作了一揖,只有何曾仍以大禮參拜,盡表敬意。一向?qū)级Y儀毫不馬虎的何曾此時卻“過于重禮”,可見其深諳時政,禮儀亦隨之而變。
    司馬炎得以坐享西晉王朝開國皇帝的寶座,何曾功不可沒。當(dāng)初,其弟司馬攸因孝順善良、和平穩(wěn)健而備受司馬昭寵愛,司馬昭甚至打算立其為世子,恪守禮教的何曾認為這有悖于禮法,勸諫說:“中軍撫軍將軍(司馬炎)聰明英勇,擁有最高的人望,天生一表人才,不是做臣屬的相貌?!鄙綕?、賈充、裴秀等朝內(nèi)重臣均附和何曾之見,才促使司馬昭下定決心,終于指定司馬炎為晉王世子。司馬炎亦感恩圖報,重用何曾。一登皇位,何曾就成為西晉開國宰相,稍后又官拜太尉,進爵為公,最后又得以升遷太傅,達到官宦生涯的頂點。
    何曾素日為人謹嚴(yán),恪守禮法,凡事中規(guī)中矩,不越倫常,這也正是他看不慣當(dāng)時“竹林七賢”一干人恃才放曠的原因?!爸窳制哔t”中,嵇康、阮籍、阮咸、山濤、向秀、王戎、劉伶均才華蓋世,不拘禮教。魏晉時期是“人的覺醒”的時代,“竹林七賢”正是覺 醒的一群,作為有血有肉的個體,從正統(tǒng)禮教和時政高壓的束縛中掙脫出來的阮、嵇等人以有悖于常理的恣意放縱,表達他們內(nèi)心的苦悶和不滿。在何曾眼中,他們顯然是朝政的“別枝”和“逆流”。這種激烈的文化碰撞對素來維護正統(tǒng)禮法的何曾而言,絕對無法容忍。因而他對阮氏的抨擊也就在所難免了。當(dāng)時阮籍任步兵校尉,負才放誕,其母去世的消息傳來時他正與朋友下棋,竟不肯中止,一定要決出勝負,之后再狂飲痛哭,以至吐血而頓顯形銷骨立。在為母親守喪期間,他卻又跟平時一樣花天酒地。這種行為在何曾眼里是為天大的不孝。一次何曾當(dāng)著司馬昭的面質(zhì)問阮籍:“卿縱情背禮,敗俗之人,今忠賢執(zhí)政。綜核名實,若卿之曹,不可長也?!辈⑶遗u司馬昭對阮籍的縱容,建議司馬昭把阮籍放逐到蠻荒之地,免得污染朝廷。雖未說服皇帝,但何曾直諫和守禮的名聲卻更加遠播了。
    何曾嚴(yán)謹孝順,持家嚴(yán)格。何家“閨門整肅”,家中老少均無聲色犬馬之好。他年老之后,每次與夫人見面都是衣冠嚴(yán)整,甚至坐式也嚴(yán)循禮法,自己朝南,夫人面北。二人相敬如賓,喝酒之前要互相行禮,“酬酢即畢便出”。結(jié)婚才一年的夫婦如此相待者寥寥,而何曾夫婦卻能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實在是難能可貴。
    何曾尊崇禮法,依現(xiàn)在看來只是刻板古怪,裝模作樣,在當(dāng)時卻享有盛譽。司隸校尉傅玄還作文盛贊何曾、荀二人之品行,把他們與先賢并稱,評價極高:“古稱曾、閔,今曰荀、何……有能行孝之道,君子之儀表也?!卑阉麄冏u為“君子之宗”,特別推崇何曾“存盡其和,事盡其敬,亡盡其哀,予于潁昌侯見之矣?!焙卧闹攪?yán)作風(fēng),也是他仕途順利的主要原因。改朝換代之時,前朝舊臣鮮有免禍的,而何曾竟得以安安穩(wěn)穩(wěn)地繼續(xù)做他的宰相,正是因為他言行均以儒家禮法為典,循規(guī)蹈距,不為君主添亂。晉帝雖然愛阮籍之才,但在封官授爵上依然是“以德詔爵,以庸制祿”。無疑,何曾在封建帝王眼中是“德”的典范。
    生活奢靡 極盡華侈
    在中國歷史上,貴族豪門一般生活腐朽墮落,而在西晉時期,則達到最高峰。王凱、石崇斗富之豪奢令后人瞠目結(jié)舌,傳為奇談,何曾生于世家豪族,也沾染了在日常生活上的驕奢之氣。
    何曾少而襲爵,本為世家,后又歷任高官,奉祿優(yōu)厚,到晉武帝時進爵為公,食邑達八百戶,加上又對司馬炎稱帝起了重要作用,常常得到皇帝極其豐厚的賞賜。據(jù)《晉書》記載,何曾一次得到的賞賜就有“錢百萬,絹五百匹及八尺床帳、簟褥百副”。何曾由此身家億萬,揮霍資本極其雄厚,便窮奢極侈地度日。出行所用的帷帳車服,窮極綺麗,“以銅釣車,瑩牛蹄角”;“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廚膳滋味,過于王者”;入朝見皇帝,從不吃宮中太官所準(zhǔn)備的食物,皇帝只好命人去他家里取來他喜愛的食物。這時,身為君子之宗的何曾,只顧自己的舌口之欲,竟也顧不得崇上重禮了?!笆橙杖f錢,猶曰無下箸處”,說的就是何曾的奢靡,若不是其作風(fēng)老到,也許會出來和王愷、石崇斗富一番。
    因其奢靡,何曾一生苦心經(jīng)營的好名聲幾乎盡毀其中。司隸校尉劉毅屢次彈劾何曾,斥其浪費數(shù)目驚人,司馬炎均因何曾是元老重臣而不加追究。何曾逝世后,博士秦秀在給何曾封謚號的討論中說:何曾驕傲奢侈,天下聞名。宰相是國家重臣,如果他在世的時候不顧一切地肆情縱欲,死了之后又沒有貶抑的話,不足以服王公貴族。建議賜給何曾謚號“丑繆公”,意為行為放蕩,名譽與實質(zhì)不相符合。司馬炎自然沒有答應(yīng)。
    何曾于咸寧四年(公元278年)逝世,終年80歲。
    縱觀何曾一生,沒有什么突出功績。其最大特點在于,他老成持重,善于審時度勢,既執(zhí)法嚴(yán)苛,勇于彈劾,又能退避三舍,明哲保身,故在官場游刃有余,逐步登上宰相高位;他循規(guī)蹈矩,講求禮節(jié),故使他聲名遠播。盡管他有虛偽的一面,由于其有不凡的為官技能,晉武帝司馬炎始終對他寵愛有加。何曾晚年,屢次以年事已高要求辭官,而晉武帝認為他“明朗高亮,執(zhí)心弘毅”,常以“朕以寡德,憑賴保佑”為由加以挽留。何曾逝世時,晉武帝前往他家素服吊孝,并賜給豐厚的器具,賜其謚號“孝”,稱“朗陵孝公”。為名利雙全而苦心經(jīng)營一生的何曾,終于可以安心瞑目了。
    (作者:藍襄云)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dǎo)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