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歷史延伸閱讀:宣統(tǒng)帝的生父 清末攝政王

字號:


    載灃
    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
    這是清末宣統(tǒng)年間監(jiān)國攝政王載灃在辭去攝政王之職后,在王府鑒意軒所寫的一副對聯。生性淡泊、忠厚懦弱的載灃在歸隱后只有“身安茅廬隱,性定菜根香”的想法。也許在承平時代,他可以做一個無憂無慮的太平王爺,但時事弄人,在風雨飄零的清末最后三年里,他幸運地世襲為醇親王,也正是由于王爺的特殊身份,時運又把他推上了歷史舞臺,讓他扮演了一位既無力回天又無可奈何的大清王朝替罪羔羊的角色——攝政王!這個角色使他處在“幸”與“不幸”之間,給他留下了太多的難以忘卻的回憶……
    少年王爺 指令完婚
    載灃,號伯涵,別署靜云,閑園,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宣統(tǒng)皇帝溥儀的生父。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正月五日,載灃生于北京西城太平湖醇王府內,為醇賢親王奕攝的第五子,其生母是奕謾的第二側福晉劉佳氏。
    載灃一家,與清皇室的歷代皇帝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從清朝皇譜看,皇帝都是父傳子,子傳孫,相沿成制,直到咸豐(奕寧)帝未變。奕寧為第一代醇親王奕謾的兄長,皇位傳至同治(載淳)帝,同治帝在位僅十四年,未育而死。在此特殊情況下,同治的生母葉赫那拉氏便導演出一府兩帝先后大登殿的故事。醇親王一家,從慈禧上臺,便備受她的關注。第一代醇親王奕謾的福晉乃是慈禧之胞妹。故此,同治帝死后,慈禧作主將奕謾之子載蒲人繼,承襲帝位,年號光緒,光緒帝死時37歲,亦無子嗣,則由第二代醇親王,也就是載灃的長子溥儀繼統(tǒng),便是清朝的最后一位帝王宣統(tǒng)帝。清朝后期的皇統(tǒng)世系與醇王府一家的聯系,也決定了載灃貴極一時的命運。
    載灃為側福晉劉佳氏所出,按滿清貴族繼承原則本無資格襲爵,但由于奕謾沒有正福晉所生的嗣子,王子載灃雖為庶出,但自幼在正福晉葉赫那拉氏身邊撫養(yǎng),因而備受西太后慈禧的特殊關注,造就了他少年時期接連不斷的幸事。光緒十年正月,載灃二歲時,因慈禧五旬正壽,被封不入八分輔國公;光緒十五年,他還只有7歲時,又晉封奉恩鎮(zhèn)國公;光緒十六年,他剛滿8歲,則承襲醇親王爵位;12歲時,他被賞戴三眼花翎,18歲時,命在內廷行走。次年,載灃補授內大臣,正白旗漢軍都統(tǒng),可謂意氣奮發(fā),好運連連。
    載灃的特殊身份,使他成年后的婚姻也由西太后親賜。起初,按清皇室貴族的一般慣例,載灃幼年時已定有一門親事。但在1900年八國聯軍人京時,這門親家為免受洋兵侮辱而舉家自殺,后載灃生母又為他定了一位貴族希元將軍之女。但慈禧寵愛她的心膂大臣瓜爾佳氏榮祿之女,榮祿死后,西太后為了酬答榮祿生前對她的赤膽忠心,因此將瓜爾佳氏指婚配給載灃。這次指婚事件,使西太后與載灃的關系更加接近,而且載灃“視太后為圣明,日見親任”,但也造成了對這次指婚心存芥蒂的劉佳氏與兒媳瓜爾佳氏后來的婆媳不和。探求慈禧的用意,除了感念榮祿在戊戌政變和庚子義和團拳亂時的保全之功外,還希望透過榮祿之女的關系,將生性懦弱,較順從聽話的載灃收攬為自己的臂膀,用以牽制慶王奕勖,使奕勖不能達到援引其子載振入主軍機的目的,畢竟論血緣親疏,載灃比奕勖要來得親近。
    光緒二十八年八月,載灃20歲,與榮祿之女瓜爾佳氏成婚。21歲他被派為隨扈大臣。24歲那年正月,他又受命管理健銳營事務;九月,調補滿洲正紅旗都統(tǒng);十一月,受命管理新舊營房事務,一人身兼數種要職。是年正月,其長子溥儀出生,即后來的宣統(tǒng)帝。光緒三十三年五月,載灃受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光緒三十四年正月,朝廷正式任命他為軍機大臣。他的職務一次次晉升,在一般人看來,可謂是平步青云,少年得意,但載灃自己對于這種官運亨通的政治生涯,卻表現得甚為消極,對于官場的事務,他極少發(fā)表見解,少有建樹,常常是態(tài)度冷淡,一言不發(fā)。如此迅速的提升,也使得他從政歷練不足,很難應付清末錯綜的政治局面。在這短短的五六年時間,慈禧的有意栽培,用意本在杜絕載振人軍機而對奕勖有所防范,遏制奕勖的在朝勢力。但載灃在入主軍機后,卻無任何突出的政治表現,對于清廷危亡的局面束手無策,既沒有察覺更不能防范袁世凱交給奕勖以擴張自己個人勢力的行為,待袁世凱羽翼豐滿時才有所警覺,但為時晚矣。
    在這段期間,值得一提的是載灃出使德國,這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出國。1901年,八國聯軍的總頭目,德國統(tǒng)帥瓦德西指定要清廷皇帝的親兄弟赴德國,為德國駐華公使克林德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殺事件賠禮道歉。因此,當年19歲的載灃奉派作為清政府的專使到達柏林,受到德國皇室的隆重禮遇。在德國,載灃曾向威廉亨利親王請教統(tǒng)治之術。威廉亨利親王告訴他:“欲強皇室,須掌兵權;欲強國家,須修武備。”載灃將此作為金科玉律,在此后排擠罷免袁世凱,大權在握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設立禁衛(wèi)軍,代海陸軍大元帥,集軍政大權于一身,以實現強皇室、強國家的目的。
    受命監(jiān)國 組閣糾紛
    1908年十一月,光緒與西太后同時病危。西太后在福昌殿病榻前,召見了軍機大臣載灃、張之洞和世續(xù)等人,商議立嗣。慈禧之意是立三歲的溥儀為帝,由其生父載灃為監(jiān)國攝政王。但張之洞和世續(xù)擔心會出現光緒皇后隆裕重演垂簾聽政的局面,所以主張不如徑立載灃為帝即位。西太后聽后,沉思片刻,認為同治、光緒二朝都是兄弟相繼,假使再立載灃,則三代皆為兄弟相承,史無前例,不甚相宜,堅持立溥儀為帝。當然西太后有她自己的打算,她以為自己不會早死,幼兒易控制,又深知載灃生性懦弱,順從聽話。她作為溥儀的太皇太后不便再垂簾聽政,但有了載灃這樣一個聽話馴服的工具當監(jiān)國攝政,大權仍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可高枕無憂。因此,她又處在兩難之中。但是第二天,她就發(fā)現自己已大限將至,眼看載灃要挑起這份重擔,肯定不堪重任,于是慈禧在臨終前又下了一道遺詔,稱:“……軍國大事,攝政王當秉承隆裕太后意旨辦理?!本瓦@樣,在此后的清朝最后三年里,載灃雖大權在手,但在事實上不免受制于隆裕太后,而奕勖、載澤、溥倫等人也因此敢恃隆裕之勢而橫行無忌。
    西太后死后半個月,陰歷十一月九日,末代皇帝溥儀在生父載灃的陪同下舉行了“登極大典”。然而,這場大典卻被小皇帝的哭鬧攪得大煞風景。
    這天天氣極冷,北風呼嘯,寒氣逼人,載灃抱著溥儀,先在中和殿按舊例接受侍衛(wèi)大臣們的叩拜。接著正式大典開始,在空曠陰冷的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的高大輝煌的龍座前,讓實足年齡才有兩歲零幾個月的小孩頂著凜冽的寒風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覲,時間一長,實在難以堅持。一進太和殿,溥儀便使開了性子,哭鬧不停。載灃只得將他按在龍座上,側著身子,單膝下脆,雙手扶著他,不讓他亂動。但他面對王公大臣、奴才們的三跪九叩首,溥儀嚇壞了,放開嗓門哭叫:“我不在這兒,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急得載灃滿頭大汗,頭后的花翎直抖,只得結結巴巴哄道:“快別……別哭,這就完了,這就完了!”
    末代皇帝的“登極大典”就這樣在哭鬧聲中草草收場。在這場哭鬧哄勸中,王公大臣們也似乎察覺到了不妙,私下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皇上說要回家,這是什么意思?”攝政王怎么可以說‘這就完了’呢?”在民間市井中也引起一番風波,甚至街頭巷尾流傳:“不用掐不用算,宣統(tǒng)不過二年半?!辈幌橹祝缤瑸踉泼懿家话銐涸诒娙诵闹?。
    載灃執(zhí)政的第一件事就是罷黜袁世凱。袁世凱是在戊戌政變中以出賣維新派而起家的漢族官僚,深得西太后的寵信。袁世凱手握重權,掌管新軍,在朝中結交慶親王奕勖,又有英國公使朱爾典作他的強硬后臺,早被皇族中一些急欲掌權的少年親貴們視為眼中釘。載灃當國時,袁世凱位居軍機大臣要位,京畿陸軍將領及幾省的巡撫重臣,多為袁所提拔,并與之結交甚密。王公大臣中肅親王善耆、鎮(zhèn)國公載澤、小恭王溥偉等人見袁黨羽翼已成,恐其異日一旦亂國,不可收拾,便秘密向載灃進言剪除袁世凱,并且相傳載灃胞兄光緒帝留有“殺袁除恨”遺旨,隆裕曾面諭載灃殺袁為先帝報仇。在此情勢下,載灃自恃既有諭旨,又有王公相助,急欲除袁,就與張之洞密商,但張之洞力勸載灃道:“現今剛遭國喪,不宜殺戮舊臣?!彼痔嵝演d灃,袁世凱舊部遍布于各鎮(zhèn)新軍之中。輕言殺袁,會引起軍隊混亂。在此進退維谷情況下,優(yōu)柔寡斷的載灃放棄了殺袁的這次機會,只是借口袁世凱“現患足疾,步行維艱”,“著即開缺,回籍養(yǎng)疴”。但此時的袁世凱已有漸移國祚之虞了,罷免他并沒有實質性改變,反而是放虎歸山,自貽后患。
    罷袁事件后,載灃依照出使德國時亨利親王的贈言,效法德國,開始緊鑼密鼓地采取一系列軍事措施,加強清皇室對全國軍事力量的控制。1908年十二月,載灃下令編練禁衛(wèi)軍,作為直隸攝政王的親軍;裁撤近畿各省的新軍督練公所,命近畿各省新軍均歸陸軍部統(tǒng)轄;成立軍諮府以執(zhí)掌軍事行政;成立海軍部以建設海軍;設立貴胄學堂,專收滿人,培養(yǎng)高級軍事人材。1909年,他代皇帝任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宣布統(tǒng)一全國軍政大權;任用滿人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任命桂良、風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為陸軍大臣。他又委派胞弟載洵、載濤分赴歐美各國考察陸海軍。兩人回國后,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并代載灃統(tǒng)帥禁衛(wèi)軍。載灃所任用依靠的這群人,無一不是滿清親貴、雖無能但權欲極重的庸才。載灃的這一套親貴攬權的做法,其目的不外乎
    是為了鞏固清室江山,加強皇室地位,并排擠壓制漢族官員。更惡劣的是這些親貴把持政柄之余,各立門戶,結黨營私,使清末政局更為混亂。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國內革命形勢,清統(tǒng)治集團內部立憲組閣的呼聲越來越高。有鑒于此,載灃于宣統(tǒng)元年(公元1909年)二月,下詔重申預備立憲,令各省“切實籌辦憲政”,務必在當年成立諮議局,這種致力立憲的姿態(tài),使一部分想從中撈取政治利益的立憲派對載灃及憲政產生了極大的幻想,紛紛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投身于各省的憲政運動中。宣統(tǒng)三年(1911年)四月,載灃以監(jiān)國攝政王的名義任命慶親王奕勖為第一屆內閣總理大臣,組織責任內閣,而將原有的軍機處及舊內閣均予裁撤,以顯示實行憲政的決心。但好景不長,五月八日清政府出籠的新內閣名單人選,揭開了“憲政”的內幕。
    新內閣設總理大臣1人,協(xié)理大臣2人,下設10部,總計閣員13人。其名單如下:
    內閣總理大臣奕勖(皇族);
    內閣協(xié)理大臣那桐、徐世昌(滿漢各一);
    外務大臣梁敦彥(漢人);
    民政大臣善耆(皇族,肅親王);
    度支大臣載澤(皇族,輔國公);
    學務大臣唐景崇(漢人);
    陸軍大臣蔭昌(滿人);
    海軍大臣載洵(皇族,貝勒);
    司法大臣紹昌(滿人);
    農工商大臣溥倫(皇族,貝勒);
    郵傳大臣盛宣懷(漢人);
    理藩大臣壽耆(蒙古人)。
    其中滿人八位,漢人四位,蒙古人一位,而滿人中,皇族就有五人,而且位居要津。這種專權擅政的情況,即使在過去清王朝200多年的歷史上,也是未曾出現過的。內閣一出臺,輿論紛紛指責,稱之為“皇族內閣”。各省諮議局競相上書,要求撤銷這“不合乎君主立憲各國之公例”的“皇族內閣”,就連清廷都察院的御史,也上本奏請實行內閣官制章程,認為皇親不宜參預內閣。但載灃一再拒絕,認為“組閣為皇帝特權,非議員所能干預”,究其原因除了不信任漢臣而大權獨攬、鞏固皇權外,還因為皇室內閣這幾位成員分別為各派系的首領人物,哪派都不能得罪,不得不與之均沾政治利益。
    立憲派本想從內閣中分一杯羹,但幻想落空,大失所望,與清政府積怨加深;漢族官員因不斷受到排擠壓制,與清廷的離心力也進一步加強,清政府陷入了空前的孤立。
    派系林立 多方掣肘
    處在這種國勢衰微,內政外交均陷入困境的局面中,載灃所要面對的不僅是各國列強、革命派與立憲派,還有皇族內部的各派系。載灃缺乏統(tǒng)馭眾多臣下之才,常常焦頭爛額,無力應付這紛亂復雜的政治局面。
    宣統(tǒng)年間,清廷內部盛傳七黨之說,是指清廷政治集團內部分為七個派系,相互之間爭權奪勢,置國事于不顧。一是以慶親王奕勖為首的元老派。早在光緒年間,奕勖就已位高權重,屬元老重臣。到了宣統(tǒng)初年,由于載灃奉遺詔監(jiān)國攝政,奕勖權力有所削減,但仍為首席軍機大臣,后受命組閣,并與那桐結成一氣,占居總理、協(xié)理職位。他又與袁世凱相勾結,在保袁事件出過“汗馬功勞”。其余六派均為初掌大權的年青貴族。一是載灃的六弟載洵,封授奉恩鎮(zhèn)國公,奉旨過繼與瑞敏郡王為嗣,承襲多羅貝勒,他總持海軍,與毓朗合為一黨。二是載灃七弟載濤,封授不入八分輔國公,過繼與鐘瑞郡王為嗣,承襲多羅貝勒,統(tǒng)領軍諮府,他侵奪陸軍部的軍權,收用良弼等人結為一黨。三是肅親王善耆,其祖為清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他享有世襲罔替的特殊待遇。善耆好結納,并且控制報館,占據民政部,統(tǒng)帥全國的警政機構。四是載澤一黨,其福晉為隆裕太后的胞妹,他因妻寵出而任事,性情專橫跋扈,經常出入宮廷,載澤常私傳隆裕言語來挾制載灃,并且把持財政大權,出任度支部大臣。五是溥倫一派,他是道光帝的長曾孫,同治初有當皇位繼承者之望,其妻為隆裕太后胞弟佛佑之女。通過這些關系,溥倫勾結議員,出任農商工部大臣。六為載灃福晉瓜爾佳氏,素有才干,善于交際,聯絡娘家一族,利用載灃權勢結為一黨。
    除了這七黨之外,以隆裕太后為首的后黨勢力也不容忽視。隆裕為人本庸懦無知,為后時與光緒帝不和,但因是西太后的侄女,為慈禧視為心腹。在慈禧的熏染下,政治欲也十分強烈。光緒駕崩后,隆裕一心想效仿慈禧“垂簾聽政”;可當慶王奕勖傳慈禧遺命立溥儀為帝,同時又指命載灃為“監(jiān)國攝政王”后,她的垂簾美夢頓成泡影,心中怏怏不快,甚至遷怒于載灃,兩人經常因意見相悖,發(fā)生齟齬。例如宣統(tǒng)二年正月,載灃以攝政王名義任毓朗、徐世昌為軍機大臣。不數日,隆裕即迫令載灃將此二人撤去,載灃開始婉言請稍從緩,不得已以太后不應干預用人為對,隆裕才不加干涉。但她對載灃管理朝政,始終懷有不滿,與載澤、溥倫結成一氣,常無理取鬧,亂施干預頗多。更甚者隆裕寵信太監(jiān)小德張(即張?zhí)m德,清末大太監(jiān)),常常聽任于他的慫恿操縱。她曾違反祖制,置大喪期間的禁忌于不顧,令度支部撥巨款為她興建娛樂場所“水晶宮”,后因革命起而不得不中止。
    載灃處在眾多派系勾心斗角的夾縫中,一會兒聽這邊話,一會兒又信另一邊的主意,哪一邊也不敢得罪,只能全說“好”,可結果誰都不滿意。他年紀尚輕,本身能力有限,內有隆裕掣肘干預,外受奕勖、載澤、溥倫等人挾制,名為攝政王,卻難以有何作為。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內憂外患,束縛了手腳的載灃信心不斷受到打擊,他變得日益消沉,對政事表現得出乎意料的冷漠。即使在辛亥革命事起、清廷危急存亡之際,在主戰(zhàn)主和的御前會議上,各派爭論極為激烈,而載灃卻態(tài)度冷淡,常一言不發(fā)。
    日落紫禁 辭政歸隱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一聲炮響,革命風暴立即波及全國,清廷已是岌岌可危。面對如火燎原、勢如破竹的革命浪潮,奉命應變的清朝滿族陸軍,在陸軍大臣蔭昌的統(tǒng)率下出征討伐??墒菓?zhàn)事屢屢失利,告急文書紛紛飛來。而唯一能與武昌起義軍相抗衡的北洋新軍又是袁世凱一手扶植起來的親信部隊,只聽從袁世凱的
    調遣,載灃、蔭昌等人根本指揮不動。正當載灃束手無策之時,袁世凱的軍事坐探、內閣總協(xié)理徐世昌眼見時機已至,就開始多方活動,同奕勖、那桐等幾個大臣聯名向載灃保舉載灃的政治死對頭袁世凱出山,那桐甚至不惜身家性命為袁擔保。載灃對此大發(fā)雷霆,將那桐等人痛斥了一通。但他隨即遭到了無聲的抵抗:那桐告老辭職,奕勖稱病不朝,徐世昌一言不發(fā)。除此之外,載灃還受到軍隊中來的壓力。在陸軍實力派中,第一、第二兩軍統(tǒng)領,擔任前線軍事指揮的馮國璋和段祺瑞,均系袁世凱的嫡系,其行動都為袁所操縱,并與徐世昌等人遙相呼應,提出“非宮保(袁世凱)再出,不能挽救危局”。前線告急電報接踵而至;載灃本人雖極不情愿將這個大對頭請出來,但形勢所逼,他再也沒有抗衡下去的勇氣,只得請袁世凱出山,收拾殘局。
    但袁世凱并不是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他以“足疾未痊”為由,待價而沽,拒絕出任湖廣總督,不肯出山,大有諸葛再世,非三顧茅廬絕不出隆中之意。十月下旬,袁世凱在載灃的幾次吁請下,“勉為應諾”,同時對清廷提出要由他來“組織內閣”并“委以指揮水陸各軍及關于軍隊編制之全權”等,作為他東山再起的六個條件。如此突如其來的嚴苛條件,自然遭到皇族載灃等人的反對,一時形成僵局。但革命烈火不斷蔓延,又電傳陜西已落人革命軍之手,云南協(xié)統(tǒng)蔡鍔宣布云南獨立。十二月二十九日山西獨立,山西巡撫陸鐘琦全家死難。同一天,新軍第二十鎮(zhèn)統(tǒng)制張紹曾、蘭天蔚在第六鎮(zhèn)統(tǒng)制革命黨人吳祿貞的影響下,發(fā)表通電,提出立即召開國會等12項主張,否則即向北京進軍。隨后,他們立即調集軍隊,準備進入通州、南苑。革命烈火已燒到清廷龍座的旁邊來了,載灃一伙嚇得亂作一團,甚至準備逃往承德。與此同時,內廷忽又風起,王公大臣紛紛告假,宮內機關辦事人員亦多消極怠工,就連載灃的親兄弟、軍諮大臣載濤也要辭去官職,內閣總理大臣奕勖也上奏辭官不做。這真是火上加油,載灃痛感:“攝政、攝政、頭腳一齊痛。”
    載灃在走投無路之際,不得不重新估計形勢,認為:“不用袁世凱指日可亡,如用袁世凱或可不之。”十二月三十日載灃下罪己詔,解散皇族內閣。次日,清廷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全權組閣。至此,載灃將軍政大權全部拱讓給了三年前被他罷斥回籍的袁世凱。不久,卸任的前監(jiān)國攝政王載灃,以醇親王的名義退歸藩邸,結束了他短暫且備受煎熬的三年當國生涯,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之后不久,清廷的一切自衛(wèi)堡壘,盡自行撤毀,只留下一個孤兒,一個寡婦,再無能力抵御袁世凱的操縱與欺詐。
    總攬一切朝政事務的袁世凱利用清政府內閣總理大臣的地位,在各國列強的支持下,欺騙誘逼革命黨人,取得清帝退位后選他當大總統(tǒng)的保證后,又回過頭威逼權力已所剩無幾的清廷。袁世凱想盡辦法,對隆裕又騙又嚇,私印假報紙,每天送到宮中,在報紙上大造要清廷退位的輿論。他編造假消息威嚇清宮,說革命軍要進攻天津、北京云云,使得宮中人心惶惶,隆裕皇太后又無人商議,只得接受優(yōu)待皇室的條件,在退位詔書上蓋上了玉璽寶印。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正式下詔退位,從而結束了自1644年清軍人關以來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統(tǒng)治。
    無官身輕 中山親臨
    載灃被解除攝政王之職,退居醇王府,對他本人來說,不無是一件幸事。對于安于現狀,生性淡泊的他而言,執(zhí)政的三年才是一生中最難過、最不幸的三年。
    清帝遜位后,載灃生活很低調。他從不參與復辟活動,只求維持對皇室的優(yōu)待條件和保持現狀不蔓不枝足矣。在“張勛復辟”的鬧劇中,載灃表現得極不熱誠,從頭至尾都未參與,而是冷眼觀看了這一幕只有12天的復辟丑劇。日后溥儀潛往東北,載灃獨認“兇多吉少”持反對態(tài)度。溥儀到東北建立偽滿洲國后,曾多次要他全家搬去,把前景說得一片光明,日方代表也屢次來勸說他遷往長春,而載灃總是憂心忡忡,缺乏信任感,甚至一直把最小的兒子溥任,最小的女兒韞娛、韞歡留在身邊不放。他認為全家去東北是愚蠢的,一旦陷入圈套,必將落得任人宰割的下場。
    在清朝遺族中,載灃是一個能較快接受新事物的人。他是遺老遺少中最早剪去辮子,安裝電燈電話、穿西服、買汽車的人物之一,這也許與他出使德國,接受過新思想有關。他的這些舉動,自然引起一些守舊的王公大臣們的不滿,甚至有人罵他“忘本”,但也有人稱贊他開明。一些皇族的后代受他的影響,改變了舊的生活方式。載灃對天文學有濃厚的興趣。每有月蝕或日蝕出現,他都要作仔細的觀察并繪成工筆圖形,記入日記,他也喜好數學,更喜愛照像,認為自己并不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
    載灃為人寬厚,對親對友從來都以誠待人,謙虛和藹。載灃雖在政治上不如意,但在待人處事上卻較為成功。載灃訥于言詞,說話甚少,與親友兄弟們在一起時,總是一位沉默的旁聽者。他最討厭應酬與交際,凡是來醇王府的人,無論呆多久,他一般不輕易留飯,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即使是對待自己的親戚本族的慶吊大事,他也只是露露面,寒暄幾句,便趕忙起身告辭,留下其他人哭笑不得收拾殘局。
    載灃的一切行動準則,概括地說,就兩個字——“照例”。無論什么季節(jié),他的飲食、穿戴、發(fā)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藥,下人都不用請示,因為他們知曉,王爺的回答一定還是照例。在肩負國家重任,手握王權時,載灃是如此,遵循舊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對王府的生活開支費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聞不問,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劉佳氏管理。在這種平淡無奇的日子里,載灃倒也安逸平和,無憂無慮??墒窃?925年正月,醇王府發(fā)生了一件很不尋常的事。事情來得突然,時間也很短暫,但如迅雷不及掩耳,引起王府上下極大震動。
    在一個漫天飛雪、人鳥寂靜的上午,孫中山先生突然造訪醇王府。一位革命領袖訪問一位被革命推翻的皇族權勢人物,這在當時多么令人不可思議。然而,更讓人瞠目結舌的是,孫中山竟然對被人斥為窩囊廢、書呆子的庸碌王爺夸贊表揚了一番。他認為載灃在辛亥革命中辭去攝政王,是愛國的,有政治遠見的行為;載灃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擺在前頭,而把家族利益放在一邊,是難能可貴的。他又表示,深知載灃從戊戌政變中就看透了袁世凱,本來要決心除掉袁賊,只是因局勢演變復雜,掣肘限制太多,力難從心。并且孫中山對載灃在“遜位”后態(tài)度冷靜,不問政治,不參加復辟活動,予以充分肯定。孫中山先生訪問載灃之事,不僅使載灃受到一次深刻的教育,還留下一張富有歷史意義的照片,照片后有孫中山的親筆題字:“醇親王惠存,孫文贈?!痹诜质种畷r,兩人本約好下一次載灃回訪孫中山先生。但不幸的是,一個多月以后,傳來了孫中山先生逝世的消息,全府上下陷入了悲痛之中。載灃將那張珍貴的合影照片供在書房里,圍上素色白花,焚香蒸秉燭,虔誠地禱念早逝的一代偉人……此后,載灃在中國政治舞臺上銷聲匿跡,在王府貽養(yǎng)天年。新中國成立后,于1952年安詳地病逝于北京醇王府。
    作為權傾一時的末代王爺,載灃的一生既是幸運的,又是不幸的。幸運的是他年少就承襲醇親王爵,一路官運亨通,20歲就監(jiān)國攝政,又貴為宣統(tǒng)帝之生父,可謂是手握王爵,口含天憲。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風雨飄零、激烈動蕩的滿清末年,在執(zhí)政的三年里,他多災多難。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難的時期。滿清皇族中很多人認為他庸碌無能,只是一個窩囊書生,毫無政治才能,不配做攝政王,大清的江山斷送在他們兄弟父子手中。這過于偏頗?!氨鶅鋈撸且蝗罩?。清廷倒臺的歷史責任,非載灃一人能承擔。面對清皇室氣數已.盡、回天乏術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資質甚佳、政治經驗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難力挽狂瀾,更別說從政歷練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載灃。在晚清這種急劇嬗變的復雜環(huán)境中,載灃雖不能挽救清廷倒臺的命運,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勢,較識時務。他辭去攝政王之職,從此不再過問政治,不參與遺老遺少的復辟活動。他所追求的是一世無憂、恬靜安逸的普通人生活。也難怪他在解除攝政監(jiān)國職務的那天回到醇王府,一臉輕松地對福晉瓜爾佳氏說:“從今天起,可以回家抱孩子了!”因為從此后,他可不再憂慮朝中大事,不再受隆裕和權貴的挾制而安享余年。他的后半生平平安安,無病無災,比起他的胞兄光緒帝載湉及其子宣統(tǒng)帝溥儀來說,或許可以算是幸運多了。
    ?
    
中考政策 中考狀元 中考飲食 中考備考輔導 中考復習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