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名姬靜(公元前?--前782年)。厲王子,厲王死后繼位,在位46年,中風而死。葬處不明。
姬靜,厲王子,厲王在位時被立為太子。國人暴動時,他聞聲逃入召公府宅避藏。國人發(fā)現(xiàn),趕來包圍了府宅,要召公要他交出來。召公盡力勸說國人饒恕太子,國人不允,擁入宅中搜捕。召公趕入內(nèi)室,命他自己的兒子與太子對換服裝,忍痛將兒子推出來交給了國人。國人不辨真假,當即將假太子揍死后離去。姬靜就冒充召公的兒子隱藏了下來。厲王病死后,周公、召公利用迷信平服了民怒,扶姬靜繼位。
姬靜出于患難之中,以父王的下場為戒,在繼位初期能虛心謹慎,勤理國政。在政治上,他不獨斷專行,有事同臣下商議。當時鑄的一件銅器“毛公鼎”上記載著他的話,說凡他發(fā)出的政令,必須有毛公的簽字才有效;他又整頓吏治,申令各級官吏不利貪財、酗酒、欺壓百姓。在經(jīng)濟上,他取消了厲王時期的專利政策,放寬對山林川澤的控制;他一上臺就宣布廢除奴隸制的籍田制,允許將公田分給奴隸耕種而收取實物。在軍事上,為了解除自西周中期以來四周少數(shù)民族不斷內(nèi)犯的軍事威脅,也為了轉(zhuǎn)移國內(nèi)視線,他重振軍旅,命令尹吉甫、南仲等大臣統(tǒng)兵擊退了西北一些少數(shù)民族的進攻,征伐東方的徐戎、南方的楚和西方的戎。他還效法周武王、周成王分封諸侯,以拱衛(wèi)王室。他將弟弟友封于鄭(今陜西省華縣東),就是日后的鄭國;將舅舅申伯封于謝(今河南省南陽縣內(nèi)),稱為申侯。
這些措施暫時緩和了內(nèi)外矛盾,周王朝的統(tǒng)治呈現(xiàn)出一時鞏固的現(xiàn)象,被史家稱為“宣王中興”。其實,在中興的表面現(xiàn)象下面,周王室的各種社會矛盾仍在發(fā)展。有的諸侯這時已不肯出力拱衛(wèi)王室,有的甚至起兵叛亂。當時的銅器“禹鼎”上記載了原臣屬于周朝的噩侯,聯(lián)合東夷和南淮夷進攻周王室,直打到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附近,姬靜傾全國的兵力--西六師和殷八師進行抵抗,王師卻懼怕敵人面畏縮不前,最后不利不借助一些諸侯的力量,才勉強取勝。這說明周王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已經(jīng)衰落了。到了姬靜在位的后期,對外戰(zhàn)爭屢遭失敗。公元前789年,王師伐姜戎,戰(zhàn)于千畝(今山西省介休縣南),王師喪失殆盡,姬靜幾乎被俘。
姬靜到了晚年,漸漸固執(zhí)已見,不納忠諫。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他硬逼魯國廢長立幼。魯人不服,他就興兵討伐,使魯國幾世陷于混亂,并且破壞了周朝傳位于嫡長子的宗法制度,引起了同姓諸侯間的不睦,諸侯們對姬靜了更加不滿。在君臣之間,他了變得專斷無理。一次,大夫杜伯為了一件小事觸怒了姬靜。姬靜下令要殺死他,杜伯的老朋友左儒急忙上前諫阻。姬靜更加發(fā)怒,斥責說:“你只知有朋友,不知有國君,是何道理”。左儒答說:“國君有理,臣應(yīng)當順從國君;朋友有理,臣應(yīng)該支持朋友?,F(xiàn)在杜伯并沒有罪過,不應(yīng)該問斬,所以,臣勸諫大王勿殺杜伯?!奔ъo惱怒說:“我偏要殺他,你又能怎么樣?”左儒說:“臣愿陪杜伯同死。”姬靜說:“我偏偏不讓你死,看你怎么樣去和他同死”。說罷,喝令左右把杜伯推出去斬了。左儒又氣又羞,回到宅第自刎而死,引起了臣下的驚恐和混亂。
事后,姬靜冷靜下來,感到自己未免太過分了,暗暗悔恨,又不好明說,以致寢食不安,得了一種怔忡癥。不久,姬靜病情好轉(zhuǎn)了些,帶著臣下外出游獵,借以散心,游獵中,他忽然在車上大叫一聲,往后就倒,昏迷了過去。左右慌忙將他送回宮中,幾經(jīng)醫(yī)治無效,幾天后死去。后來,就流傳開一種說法,說姬靜打獵時,忽然看見杜伯從路的左邊鉆出來,身穿紅衣,頭戴紅冠,手持一張紅弓,搭上一支紅箭,射中了姬靜的要害,奪去了他的性命。這自然是迷信之言。姬靜可能是死于中風,也有人說他是由于征戰(zhàn)失利,憂郁而死。
姬靜死后的廟號為宣王。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