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偉 內(nèi)江師范學院歷史系)
摘要:洋務運動與明治維新都是向西方學習的改革運動。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中國與日本都面臨著內(nèi)憂外患的挑戰(zhàn)。為了擺脫這種不利的局面,兩國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進行了改革。但是改革的結果卻有所不同,中國的洋務運動在歷史的洪流中逐漸隱退,收效微乎其微;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結果,由此邁出了日本崛起的腳步。讓后人不禁感嘆,同為向西方學習的改革運動,為何改革的成效差距如此之大?
關鍵字:洋務運動;明治維新;歷史差距;比較分析
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都是向西方學習的改革運動。對中日雙方來說,都推動了雙方的近代化發(fā)展,邁出了雙方近代化開端的步伐。
一 為何中日雙方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同時進行改革。
中日兩國的改革有大致相同的歷史氣氛和時代背景。
(一)從中日雙方面臨的國際現(xiàn)狀來看。在十九世紀下半葉,主要的歐美國家已經(jīng)完成了工業(yè)革命,由于工業(yè)革命的推動,這些國家的商業(yè)發(fā)展需要更多的原料產(chǎn)地和市場。于是便加緊了對東方國家的侵略。中國方面來看,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到清末已呈現(xiàn)了窮途沒落之象,龔自珍形容為:“日之將西,悲風聚至”[1]。自鴉片戰(zhàn)爭以來,中國與列強先后簽訂了一些列的不平等條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的國家,民族危機不斷的加深。中國當時面臨的是“數(shù)千年未有之變局”與“數(shù)千年未有之強敵”。[2]從日本方面來看,在1853年,美國的軍艦叩關以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勢力紛紛的滲透到了日本,日本也被迫同列強簽訂了許多的不平等條約,導致日本的自然經(jīng)濟遭到嚴重的摧殘,國家的主權也不斷的喪失。
(二)從中日雙方面面臨的國內(nèi)矛盾來看。在中國,由于清政府的殘酷統(tǒng)治,再加上列強的侵略,導致了階級矛盾達到了空前的白日化。最終一場孕育已久的的農(nóng)民革命爆發(fā)——太平天國運動。這一場農(nóng)民反對外來侵略和封建專制主義的農(nóng)民運動,持續(xù)了13年之久,給本以是茍延殘喘的清政府帶來了巨大的重創(chuàng)。使清朝的統(tǒng)治者深刻的認識到必須要有一場改革來維持自己的統(tǒng)治,由此開始孕育著洋務運動。在日本方面,長期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政策逐漸的形成了一個落后的封建封閉國家。日本人民有長期的處于幕府的殘酷統(tǒng)治之下,人民的生活十分的貧困,造成階級矛盾尖銳,人民的起義不斷,社會動蕩不堪,許多有志之士與中下層武士結成了聯(lián)盟。他們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統(tǒng)治,揭開了民治維新改革的序幕。
二.中日雙方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
從大體上來看,雙方改革的內(nèi)容主要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幾個方面進行的。在這些改革的項目中,即有相似點也有不同點。正是在有這種不同點的情況下,導致了改革的結果不相同。
(一) 在政治方面。就中國的洋務運動而言,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幾乎是從未提及。因為中國已有幾千年的封建專君主制制度,洋務派無法逾越其根深蒂固的限度。因此對于洋務派而言,積極的引進了西方的先進技術,而幾乎是不改變落后的封建主義制度,及所謂的“中體西用”。洋務派的一切改革都是在君主專制的大前提下進行的。所以,洋務派在政治方面的改革存在著巨大的缺陷。對于日本的民治維新而言,在政治方面則有許多重大的改革。首先,在推翻幕府統(tǒng)治、建立明治政府的前提下,改革了落后的封建制度,建立了新的政治體制。其次,還實行廢藩置縣制度,在全國范圍內(nèi)廢除封建領主制,建立了府、縣、道的地方體制。還有取消武士特權和剝奪舊統(tǒng)治階級的特權,取消對人民的限制,允許自由通婚,實現(xiàn)平等等內(nèi)容。由此可見,日本明治維新在政治方面的改革的程度超越中國洋務運動許多。
(二)思想方面的改革。洋務派的主要思想有“師夷長技以自強”到后期的“求富”思想等。從思想上可以看出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除此之外,洋務派還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和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政治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洋務派也是積極的吸收了西方的先進思想。派遣了大批的留學生到西方的各國學習,向外國派遣留學生,是學習西方先進思想直接而又有效的方式。培養(yǎng)留學生促進了近代化的步伐,在許多方面起了開創(chuàng)性的作用。洋務運動還培養(yǎng)懂得近代科學技術和熟悉洋務的人才,也興辦了近代學校,積極的傳授西方的科學。但是洋務派依然沒有摒棄對封建制的的傳播,使得近代思想在中國傳播受到了一定限制。在日本方面其思想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有,推行“文化開明”的政策。積極的引用西方先進的資本主義文化來改造日本的封建落后文化;大力的發(fā)展近代教育,培養(yǎng)資本主義建設的人才。為日本的思想近代化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由此可見,日本在思想方面的改革也比中國完善許多。
(三)在軍事方面。中日雙方都非常的重視軍事的改革。洋務派把軍事改革放在第一位置。先后建立了“天津機械制造所”、“安慶內(nèi)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等一系列的軍事企業(yè)。同時也加強了對海防的建設。在80年代中期,洋務派先后組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同時請政府還成立了水軍衙門,總管三支海軍的各項事務。這一系列的的軍事措施,極大地增強了清政府的軍事實力,也鞏固了中國的海防。至1895年,清政府已經(jīng)擁有了一支約八十支艦隊的海軍,“居世界海軍第四位”,[3]但是在改革的后期,由于清政府的內(nèi)部矛盾等問題,造成了軍費的嚴重不足和軍事裝備長期得不到改進,而逐漸的滯后于日本。如“慈禧太后準備六十大壽和皇家費用而大量的挪用軍款”。在日本方面,主要措施有推行征兵制度,擴大兵源;建設一支富有武士道精神、絕對效忠于天皇的進隊,積極的進行對外戰(zhàn)爭的準備;陸軍參照德國訓練,海軍參照英國海軍編制,征集二十歲左右的國民參加海陸二軍;大量的購買西方的先進武器、大規(guī)模的擴大軍隊的數(shù)量和對軍隊的財政開支等。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在軍事方面的改革更加的完善,有充分的財政保障。雖然日本以西方模式建立軍隊,但領導人仍以[武士道]精神來鼓舞士氣,嚴格要求士兵服從長官和天皇,甚至向他們灌輸極端民族主義思想,令其日后不斷向外擴張;亦令日本往后對外戰(zhàn)爭中獲得了勝利,提高了其國際地位。
(四)在經(jīng)濟方面的改革。洋務派在經(jīng)濟方面的改革開始于洋務運動的中后期。并且提出了“求富”等口號。興辦了一系列的民用企業(yè),主要是為了解決軍事事業(yè)資金、燃料、運輸方面的困難,以此來輔助工業(yè)事業(yè)的發(fā)展。如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輪船招商局”和天津的“開平鐵礦”;張之洞在湖北創(chuàng)辦的“漢陽鐵廠”和“湖北織布局“等。但這些企業(yè)的管理方法相當?shù)年惻f,但也是開始了中國經(jīng)濟近代化的步伐,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西方的經(jīng)濟侵略。在日本方面。積極的鼓勵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大力的發(fā)展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廢除禁止土地買賣的法令,正是從法律上保護了土地的私有權,統(tǒng)一的征收地租;明治政府還迅速的廢除了國內(nèi)的重重關卡和行會制度,積極的修建鐵路,大力的扶植私人企業(yè),大力的發(fā)展對外貿(mào)易等。從雙方經(jīng)濟改革,日本的經(jīng)濟改革更加的全面,從法律的形式上保障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中國的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封建制度的阻礙。
三、關于對雙方改革運動倡導人物的分析。
中國的洋務運動,主要的倡導者是一些上層的開明地主階級和一些有志之士以及一些巡撫和總督。所謂洋務運動,其實就是地主階級中一部分的精英分子發(fā)動的一場民族自強自救運動。[4]這些人主張利用西方的先進技術來維護清朝的統(tǒng)治。主要的代表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著一些人都是掌握請政府的實權者,他們進行洋務運動從根本目的是為了維持清朝的生命,但也是從很大程度上體現(xiàn)出了他們對民族興旺的責任感。因此,洋務運動既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也是一場由上層階級發(fā)起的愛國圖存運動。日本的明治維新,其主要的領導人是一些開明之士和中下層武士以及新興的資產(chǎn)階級,他們以武力的方式推翻了幕府的統(tǒng)治,確定了天皇統(tǒng)治制度,建立起了明治政府,以天皇的名義來進行的改革。后來這些改革的倡導者,成為了天皇統(tǒng)治主要的階級基礎,由此也可以看出,日本的明治維新也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運動。但是日本明治維新的領導階級的階級優(yōu)越性明顯超越了洋務運動的領導階級。
四.同為向西方學習的改革運動,為何改革的結果差異如此之大。
洋務運動以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慘敗而宣告失敗,而日本的明治維新卻是日本蓬勃發(fā)展。
(一)對于洋務運動而言。其失敗的根源在于中體西用,用“西體”固“中體”,在很多程度上也阻礙了中國的政治近代化?!爸畜w西用”是洋務派的思想綱領,即單純的認識到了西方洋槍、洋炮的厲害,而后大量的購買。卻沒有認識到中國封建制度的落后,使得落后封建制度成為了洋務運動改革最大障礙。在探尋中國出路的時候,洋務派的多數(shù)主要倡導者的回答是:探源之策,在于自強之術,必先練兵,亟宜力圖振興,使該夷順則可以相安,逆則可以有退。[5]可見洋務派片面的對軍事進行改進,而卻忽視了制度的革新。如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就曾說過:“中國的文武制度,事事遠在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但沒有開花大炮,輪船兩手。[2]”洋務派的的確確是想實行現(xiàn)代化的改革,試圖用現(xiàn)代的物質文明來維護封建傳統(tǒng),但是隨著洋務運動的進行,“中體西用”的弊端就開始暴露出來。其次,封建頑固勢力的阻礙和外國列強的干涉也極大的不利于洋務運動的發(fā)展。固派堅決維護傳統(tǒng)的秩序,反對一切西方的事物,對洋務運動極其的反對;再者西方的列強根本不希望中國強大,各國列強希望把中國作為永遠的市場和原料產(chǎn)地,不希望中國強大后與其進行競爭。另外,中國自然經(jīng)濟的薄弱,不能為洋務運動提供可靠的經(jīng)濟支持,洋務運動分散于全國各地,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領導核心。這一系列的原因導致了改革的最終失敗。
(二)對于日本明治維新而言。首先,日本的封建專制制度性對的薄弱,使得日本倒幕派的實力得到馴熟的發(fā)展和壯大,促使倒幕派擁有較強大的實力;倒幕派建立新政權以后,以天皇的名義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而這一系列的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實施。其次,西方列強集中力量鎮(zhèn)壓中國人民的的抗擊侵略斗爭,給日本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環(huán)境。最后,日本進行改革的大前提是廢除原有的封建制度,建立新的資本主義制度,為改革減少了阻力,有利于推動改革的發(fā)展。
五、對中日雙方改革成敗的總結。
對于一場改革來說,必然有著改革目標或者宗旨,我們判斷一場改革成功與否的便是取決于改革最終是否達到了目標。對中國的洋務運動而言。洋務運動的進行的確帶動了中國社會的近代化,但是由于其改革存在著巨大的局限性,并沒有使中國得到富強,沒有讓中國擺脫民族危機。從很大程度上來說,洋務運動搞得是經(jīng)濟建設和軍事建設,而不是搞的政治建設,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搞所謂的政治建設。誠如鄧小平所言:“不搞政治建設,其他各種建設都不能取得成功,,各項改革也搞不通,我們的改革最終能不能成功,還是要取決于政治體制改革。”[6],從一開始的 “中體西用”便已經(jīng)注定了洋務運動的悲慘結局。洋務運動的重要領導人物李鴻章認為:“中國事務制度迥異于外洋榛坯之俗,所以治邦者,固不基于勿壞者,固有自在,必謂轉危、轉弱為強之道,全由于仿效機器,臣亦不存此方隅之見,固經(jīng)國之略,全體有偏端,有本有末,如病之,不得不治標,非謂培補修養(yǎng)之法,既是也。[2]也就是說,治國興邦的基礎是中國的君主專制制度和封建倫理道德。而從日本的明治維新年來看,其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天皇為首的明治政府代替了幕府的統(tǒng)治。也就是說,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一開始就掃除了最大的障礙——封建的幕府統(tǒng)治。由于掃除了最大的改革障礙,日本的明治維新便可以得到更加有序的進行。正是由于掃除了政治上的障礙,才使得日本明治維新在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改革進行的更加的徹底。由此可見,中國洋務運動的失敗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都并非是偶然。
[1]龔志珍.尊隱[A]中國近代政治思想論著選輯[C].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6.6
[2]李鴻章.籌議海防折[A].李文公全集[Z].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0
[3]中國社會史。洋務運動(六)[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4]張寶生 . 洋務運動與中國政治現(xiàn)代化 . 五邑大學學報,2005.8
[5]曹錫仁,“中國問題”論[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18.
[6]鄧小平文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875.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 | 中考復習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