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 給予后世的無窮政治,文化,軍事等等影響是無法估量的。
據(jù)《三國史》載明:曹操一開始走上仕途就試圖用比較嚴格的法律改變當(dāng)時權(quán)豪橫行的情況。但由于禍害根子在中央,操無法施展自己的意圖。到他自己掌握政權(quán)以后,才得全面推行抑制豪強的法治政策。他說:“夫刑,百姓之命也”;“撥亂之政,以刑為先”。他起用王修、司馬芝、楊沛、呂虔、滿寵、賈逵等地方官吏,抑制不法豪強。如果把袁紹和曹操在冀州先后推行的治術(shù)加以比較,就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情況:“漢末政失于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攝”。在袁紹的寬縱政策下,“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炫鬻家財,不足應(yīng)命”。這樣,自然不能使“百姓親附,甲兵強盛”。所以袁紹雖地較大、兵較多、糧較足,終為操所敗。操得冀州后,立即“重豪強兼并之法”,因而收到了比較能使“百姓喜悅”的效果。我們只要翻看一下《三國志·魏志》,就可以看出在操統(tǒng)治下,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面貌和社會風(fēng)氣都與以前有所不同。朝中既少有傾軋營私的大臣;地方上恣意妄為而不受懲罰的官吏和豪強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司馬光說操“化亂為治”,并非無據(jù)。而且操用人不重虛譽,他選用的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操還提倡廉潔,他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wù)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jié)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于是社會風(fēng)氣有所好轉(zhuǎn)。
與推行法治政策相輔而行的是操力圖集權(quán)于己,不容許臣下有結(jié)黨行為。他下令說:“今清時,但當(dāng)盡忠于國,效力王事,雖私結(jié)好于他人,用千匹絹,萬石谷,猶無所益”。操為了監(jiān)視群臣,設(shè)置“校事”。這件事受到大臣反對,認為“非居上信下之旨”。操對此加以解釋說:“要能刺舉而辦眾事,使賢人君子為之,則不能也”。所謂“賢人君子”,主要指世家大臣,他們累世為官,枝連葉附,名望和勢力很大。操對之一方面不能不加以籠絡(luò),使之居上位而不予實權(quán);一方面也利用出身微賤的校事來檢查他們的行動。至于這樣做有無必要呢?我們可以用曰后孫權(quán)的話來回答。孫權(quán)說:“長文(陳群字)之徒,昔所以能守善者,以操笮其頭,畏操成嚴,故竭心盡意,不敢為非”。孫權(quán)也仿效操設(shè)校事一職,可知在當(dāng)時情況下,設(shè)置監(jiān)視大臣行動的校事,以防漢末和袁紹集團內(nèi)大臣結(jié)黨拉派的重演,還是不無道理的。從曹魏政權(quán)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看,世家大臣最多,潛在的危險也較重。曹操為自身及子孫計,設(shè)置校事以伺察大臣,雖有些苛刻和搞權(quán)術(shù),但不這樣,是難以制服他們的。史稱:“曹公性嚴,掾?qū)俟?,往往加杖”。操還令諸將家屬居鄴,以防其叛己外逃,都是操與屬下存在著隔閡與矛盾的反映。
總起來看,黃河流域在曹操統(tǒng)治下,政治有一定程度的清明,經(jīng)濟逐步恢復(fù),階級壓迫稍有減輕,社會風(fēng)氣有所好轉(zhuǎn)。所以我們說操之統(tǒng)一北方及其相應(yīng)采取的一些措施還是具有積極作用的。
這里著重舉出曹魏時期其核心智囊團人物 大家可以認為是按照功績順序來的 試以暢言之!
No.1王佐之才——荀彧[字文若]官至 太尉 謚曰敬
荀彧從小就被人認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辭官回鄉(xiāng)帶領(lǐng)族人遷到冀州。荀彧認為袁紹終不能成大事,便去東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賞他,把他比作張良并任他為司馬,那年荀彧二十九歲。曹操攻打陶謙時呂布襲取了兗州,荀彧臨危不懼單身前往說退豫州刺史郭貢的數(shù)萬人馬,并與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呂布敗走,荀彧又勸說曹操迎接漢獻帝,因此被升為侍中、尚書令。因為荀彧多次推薦優(yōu)秀人才給曹操如戲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與他商議。袁紹勢力強大,曹操對是否與他開戰(zhàn)而猶豫不決,荀彧就用四勝四敗之說開導(dǎo)曹操,使他終下決心抗袁。官渡之戰(zhàn)時回信堅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擊敗袁紹統(tǒng)一中原,這都是荀彧的計劃。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勸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對,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討孫權(quán)時帶他出征,因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彧又愁又怕,終于在壽春病亡,死后被追謚為敬侯,后又被追贈太尉。
須知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大家都看到陣前決機的風(fēng)光,卻少有人看到陣后籌糧的辛勞。而且,在眾大戰(zhàn)役的時候,荀彧不僅能夠出色地完成其所應(yīng)該承擔(dān)的責(zé)任,而且其所具有的杰出的戰(zhàn)略眼光,也使得他在曹魏功勞薄上劃下了重要一筆。
一、議迎獻帝
曹操的一大戰(zhàn)略優(yōu)勢就在于“挾天子以令諸侯”。這一戰(zhàn)略的提出,荀彧作出了巨大貢獻。彧勸太祖曰:“昔〔晉文納周襄王而諸侯景從〕,高祖東伐為義帝縞素而天下歸心。自天子播越,將軍首唱義兵,徒以山東擾亂,未能遠赴關(guān)右,然猶分遣將帥,蒙險通使,雖御難于外,乃心無不在王室,是將軍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車駕旋軫,〔東京榛蕪〕,義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舊而增哀。誠因此時,奉主上以從民望,大順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義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雖有逆節(jié),必不能為累,明矣。韓暹、楊奉其敢為害!若不時定,四方生心,后雖慮之,無及?!碧嫠熘谅尻?,奉迎天子都許。這是荀彧最大的功勞,從戰(zhàn)略層面上就給予曹操政治上的主動權(quán)。無論智如郭嘉,謀如賈詡,機變百出,只是戰(zhàn)術(shù)層面,無法達到荀彧的高度。而曹操也對荀彧很欣賞,曾說荀彧是“吾之子房也”。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二、四勝四敗說
三國志載: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茍非其人,雖強易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nèi)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后機,公能斷大事,應(yīng)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寡,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咸原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這是荀彧提出的曹操在度、謀、武、德四個方面能夠戰(zhàn)勝袁紹的原因,郭嘉提出的十勝十?dāng)≌f只不過是在荀彧的基礎(chǔ)上加以展開罷了。我們也從中可以看出荀彧在戰(zhàn)略方面的杰出眼光。更可貴的是,此時的荀彧,目光并沒有停留在袁紹身上,而進一步提出“不先取呂布,河北亦未易圖也?!?BR> 三、知人善用
荀彧的知人表示在兩個方面,一是知己,二是知敵。知己方面,“先是,彧言策謀士,進戲志才。志才卒,又進郭嘉。太祖以彧為知人,諸所進達皆稱職,唯嚴象為揚州,韋康為涼州,后敗亡?!笨梢娖淇慈擞萌酥疁?。知敵方面,關(guān)于袁紹,彧曰:“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zhàn)而禽也。”后果如此。為什么把知人善用列為他的一大功勞呢?我們知道,人才寶貴,而曹操愛才。而且荀彧推薦的人,都有大才,這一點郭嘉不如。
四、審時奪勢
荀彧可能沒有郭嘉的臨陣決機之能,卻有審時奪勢之才。打袁紹時,太祖保官渡,紹圍之。太祖軍糧方盡,書與彧,議欲還許以引紹。彧曰:“今軍食雖少,未若楚、漢在滎陽、成皋間也。是時劉、項莫肯先退,先退者勢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眾,畫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進,已半年矣。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碧婺俗 A?,太祖就谷東平之安民,糧少,不足與河北相支,欲因紹新破,以其間擊討劉表。彧曰:“今紹敗,其眾離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兗、豫,遠師江、漢,若紹收其馀燼,承虛以出人后,則公事去矣。”太祖復(fù)次于河上。紹病死。
太祖將伐劉表,問彧策安出,彧曰:“今華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娠@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碧嫠煨?。會表病死,太祖直趨宛、葉如彧計,表子琮以州逆降。先是,呂布襲袞州,荀彧與程昱用計保范、東阿等三城。荀彧初從曹操時,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問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亂終,無能為也。”對于戰(zhàn)略層面的把握,就能夠準確掌握戰(zhàn)爭的主動,即使失于東隅,亦能收之桑榆。更兼知人善用,后方保證,供應(yīng)糧草,如此種種,我們可以看出,荀彧之才,可比蕭何、張良,雖郭嘉亦不能及也。按功勞,他才是第一功臣。
曹操手下謀士眾多,且各具特色,各擅勝場。相比較而言,除了郭嘉和一度號為"謀主"的荀攸(荀彧的侄子,但年長荀彧六歲),最為曹操倚重的,便非荀彧莫屬。區(qū)別是,郭嘉和荀攸常年不離曹操鞍馬左右,隨時獻計供策,荀彧則始終遠離戰(zhàn)場烽火,一面治理后方,一邊遠遠地通過傳書遞簡的方式為曹操輸送謀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用以形容荀彧的工作風(fēng)格,實在是再適合不過了。
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fēng),然機鑒先識,未能充其志也?!度龂?魏書十》
自遷帝西京,山東騰沸,天下之命倒縣矣。荀君乃越河、冀,閑關(guān)以從曹氏。察其定舉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國艱,豈云因亂假義,以就違正之謀乎?誠仁為己任,期紓民于倉卒也。及阻董昭之議,以致非命,豈數(shù)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過矣。常以為中賢以下,道無求備,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詰者也。夫以衛(wèi)賜之賢,一說而斃兩國。彼非薄于仁而欲之,蓋有全必有喪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漢書卷七十 鄭孔荀列傳》
荀令君之仁,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yīng)機。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傳》注引《傅子》
彧德行周備,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為儀表,海內(nèi)英雋咸宗焉。前后所舉者,命世大才,邦邑則荀攸、鐘繇、陳群,海內(nèi)則司馬宣王,及引致當(dāng)世知名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之儔,終為卿相,以十?dāng)?shù)人。取士不以一揆,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盾鲝獋鳌纷⒁稄獎e傳》
曹操曰:“二荀令之論人,久而益信,吾沒世不忘。”《荀彧傳》注引《彧別傳》
曹操稱“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薄盾髫鼈鳌纷⒁陡底印?BR> 司馬宣王常稱書傳遠事,吾自耳目所從聞見,逮百數(shù)十年間,賢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盾鲝獋鳌纷⒁稄獎e傳》
鐘繇以為顏子既沒,能備九德,不貳其過,唯荀彧然?;騿桇碓唬骸熬胖剀骶?,比之顏子,自以不及,可得聞乎?”曰:“夫明君師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聰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則古師友之義也。吾等受命而行,猶或不盡,相去顧不遠邪!”《荀彧傳》注引《彧別傳》
陳群與孔融論汝、潁人物,群曰:“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dāng)今并無對。”《荀彧傳》注引《荀氏家傳》。后人有詩嘆曰:“文若才華天下聞,可憐失足在權(quán)門。后人休把留侯比,臨沒無顏見漢君?!笨磥砦娜糁\士對于曹操的貢獻是非常重大的。請以客觀史實評論之!!~
No.2天生英才——郭嘉[字奉孝]官至 司空軍祭酒 洧陽亭侯
曹操早期軍事智囊團的核心人物之一,具有超卓不凡的戰(zhàn)略眼光和入骨三分的察人目力。因為其大局觀出色,在對于作戰(zhàn)目標的選擇和作戰(zhàn)時期的把握上經(jīng)常有精辟獨到的成功建議。在曹操徹底粉碎袁紹,呂布等幾個實力強大的軍閥,成就北方制霸的過程中謀功至偉。郭嘉達于世情,和曹操的相互欣賞也被傳為佳話。
只可惜天妒英才,在北征烏丸清剿袁勢余患后,篤疾而夭,年僅三十八歲。
一:擇明主而事。
郭嘉從小胸懷大志,在二十歲時就已經(jīng)敏銳的感覺到天下即將大亂,于是隱居以待時曰,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識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隱,是和田豐等北上依附當(dāng)時勢力最強大的袁紹。袁紹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更是厚禮待之。但是數(shù)十曰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優(yōu)柔寡斷,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賢納士之時,荀彧,程昱共舉郭嘉!曹操招見郭嘉,問計袁紹。郭嘉說出了著名的“十勝十?dāng) 敝f,并獻計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一舉攻克呂布。這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決戰(zhàn)時,呂布從側(cè)翼威脅曹軍。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惫螌Σ懿俚牟拍鼙ж摳橇粝铝松羁逃∠?。當(dāng)他離開曹操營帳后,大喜過望的說;“真吾主也?!睆拇耍伪惝?dāng)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事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zhàn)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二:計呂劉而破。
建安三年九月,曹操便采納郭嘉之謀出兵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后大軍圍困下邳。而呂布卻堅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軍。郭嘉勸說曹操繼續(xù)攻城,分析道;“呂布雖勇而無謀,現(xiàn)在其三戰(zhàn)皆敗,銳氣已衰,三軍將為首,將衰則軍衰。陳宮有謀卻反應(yīng)遲鈍?,F(xiàn)在正應(yīng)該乘呂布銳氣未復(fù),陳宮計謀未定之時,進軍急攻,必能徹底打垮呂布?!辈懿僖烙嫸?,一面攻城,一面決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殺呂布,陳宮。
建安四年,曹操派劉備去攻擊進犯的袁術(shù)。郭嘉一聽說就大吃一驚阻止道:“決不能讓劉備率軍而出,出則必反?!辈懿俸蠡诓灰选涔获R上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聚沛反曹。曹軍兩面受敵。曹操想迅速揮兵滅劉而向袁。眾將卻無一不怕袁紹乘機從背后攻來。曹操沉嚀不決,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yōu)柔寡斷,必不能迅速做出反應(yīng)。劉備剛叛不久,眾心未歸,立足未穩(wěn),迅速進攻,其必敗無疑。然后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決戰(zhàn)前夕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曹操終于堅定信心,從官渡回師擊劉,一戰(zhàn)而破并“獲其妻子”,擒其大將關(guān)羽,奪會了下邳。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yīng),劉備以被擊敗。
三:離二袁而勝。
官渡之戰(zhàn)后袁紹病死,曹操攻其二子,連戰(zhàn)連捷。將領(lǐng)無不主張趁勢徹底掃蕩二袁。而郭嘉卻力排眾議,獨建奇策。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見的矛盾,如果攻之則力合,緩之則必哄。建議曹操回軍裝做南向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二袁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機回軍北攻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的既輕松又順利并大獲全勝。
這時袁尚逃入烏恒,曹軍將領(lǐng)都認為不值得為了袁尚而遠攻烏恒,致使許昌空虛,為劉備偷襲。在眾議一致的反對聲中,郭嘉再次獨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烏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郭嘉首先說出了征烏恒對鞏固曹軍剛攻占的黃河以北地區(qū)具有重大的意義。更說出了劉表,劉備之間的矛盾,指出劉表必不回讓劉備偷襲許昌。曹操從其言而迅速率軍出征。郭嘉又進言兵貴神速,加以輕裝前進,以奇攻之。果然曹軍逼近到離烏恒君長所居柳城一百多里處,才被發(fā)現(xiàn),結(jié)果張遼突陣,一戰(zhàn)斬烏恒君長。袁尚又逃奔入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獻其首級而降。曹操根據(jù)郭嘉的計策終于徹底平定北方,統(tǒng)一整個黃河流域!
五:曹郭相知。
曹操幾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隨從參謀軍機,行軍時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議事時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總是正確的,并且他的策略從無失算,真正達到了算無遺策。郭嘉向不遵守禮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謀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歲的郭嘉引為“知己”。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
當(dāng)郭嘉因為病重臥床時,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疾者交錯?!碑?dāng)郭嘉病逝時,曹操親至靈堂,悲痛萬分。更有詩一般的精練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無限哀傷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傳《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yè)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稍鲆匕税賾?,并前千戶?!?BR> 陳壽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yè),殊于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操表版本一: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yè)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
曹操表版本二:臣聞褒忠寵賢,未必當(dāng)身,念功惟績,恩隆后嗣。是以楚宗孫叔,顯封厥子;岑彭既沒,爵及支庶。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fā)言盈庭,執(zhí)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馀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fā)揚誓命,兇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宜追增嘉封,并前千戶,褒亡為存,厚往勸來也。
后人(演義)有詩贊曰:“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內(nèi)藏經(jīng)史,胸中隱甲兵;運謀如范蠡,決策似陳平???惜身先喪,中原梁棟傾。”
No.3溫良恭儉——荀攸[字公達]官至 尚書令 謚曰敬侯
荀攸年少就很有名氣,被朝廷任為黃門侍郎,他曾與人密謀誅殺董卓不成而被下獄.后來董卓死了,荀攸就回家上表要去蜀郡做太守,但因道路難行留在了荊州,不久就被曹操請去任軍師.曹操攻打張繡,呂布,袁紹等強敵時,荀攸都在他身邊為他出謀畫策,并每每成功.荀攸也因此一直升官加職,一直做到了尚書令.荀攸備受曹操,曹丕敬重,有次他生病,去探病的曹丕竟拜倒在他的床邊.他還與鐘繇是至交,鐘繇為荀攸整理撰寫他設(shè)想的12條奇謀妙計,還沒寫完鐘繇就去世了,因此那些妙計就失傳于后世.荀攸死后被追謚為敬侯.
▓曹操:孤與荀公達周游二十馀年,無毫毛可非者。
▓曹操: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傅子: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
▓曹操: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
▓陳群:荀文若、公達、休若、友若、仲豫,當(dāng)今并無對。
▓曹操: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dāng)何憂哉!荀攸專
▓曹操: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征不從,前后克敵,皆攸之謀也。
▓曹操:公達外愚內(nèi)智,外怯內(nèi)勇,外弱內(nèi)彊,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甯武不能過也。
▓陳壽:荀攸、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jīng)達勸變,其良、平之亞欺!
公達我以為當(dāng)世之英杰也!只是政治上沒有太多的經(jīng)驗,沒有老謀深算的機警。做人也不錯。跟他的叔叔的確可以說是曹魏的棟梁。
No.4世之奇士——程昱[字 仲德]官至 衛(wèi)尉 安鄉(xiāng)侯 謚曰肅
三國時魏國名臣。本名程立,因夢中於泰山捧曰,更名程昱。曾于東阿率領(lǐng)民眾抗擊黃巾。后從曹操于兗州,封壽張令。曹操征徐州時,程昱與荀彧留守后方,阻呂布、陳宮大軍,保住三城,因功受封為東平相,屯于范縣。昱常為曹操出謀獻策,漢獻帝定都許昌后,以程昱為尚書,后又為東中郎將,領(lǐng)濟陰太守,都督兗州事宜。后文帝踐阼,程昱為圲尉,進封安卲侯。黃初元年逝世,壽八十,曹丕亦為之流涕,追贈車騎將軍,謚曰肅侯。
程昱長在東阿縣,并不像其他很多人一樣被舉為孝廉茂才社么,但志中記載他在黃巾初起之時便嶄露頭角。那是在縣丞王度反應(yīng)黃巾起義,燒糧然后出城西屯后,先是派人監(jiān)視王度行蹤,而后以一介平民的身份(程昱自己并沒有如此看待,甚至為鼓舞他人說過“愚民不可計事。”)聯(lián)合城中大氏薛房施計使吏民回城歸附,在眾意之下成為縣令,使得王度攻城不能下,在撤退時被程昱一舉擊潰,從而“保全”了東阿。他初露鋒芒,偵視王度足以說明他的戰(zhàn)術(shù)基礎(chǔ),了解情報的重要性(知己知彼,……)。比較突出的是分析能力,在得知王度棄城西屯的消息后,便向薛房提議:“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勢可知。此不過欲虜掠財物,非有堅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還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還求令,共堅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币约昂髞碇圃炖莵砹说穆晞?,使吏民相附,也足以說明他的能力。 接下來的一件事倒也不大,程昱平平穩(wěn)穩(wěn)地當(dāng)了會兒縣令,到了初平元年時,正是袁紹公孫瓚劉岱幾個人在東北繞個不清的開端,劉岱(當(dāng)時的身份是兗州刺史)想請程昱為輔,但是程昱不肯。這時三家和親關(guān)系出現(xiàn)了裂縫,公孫和袁紹開始斗毆(此事大約是因為公孫瓚的某個弟弟公孫越被袁紹部下周昂所殺),而公孫先勝了一仗,便擺出很大的架勢,派人(大約是范方)去催劉岱把袁紹的家眷交給他,和袁紹決裂,范方更是威脅道:“若岱不遣紹家,將騎還。吾定紹,將加兵于岱。”把矛頭指向了劉岱。但劉岱是個爛忠厚沒用的人,遲疑不能決定,別駕王彧提議他去問程昱,程昱清楚地分析了局勢,因為劉岱勢力不大,所以這個“遠交近攻”的方法不可用,同時指出公孫瓚的勝利只是一時,如果現(xiàn)在和袁紹有隙,那么將來袁紹滅了公孫,劉岱的曰子就會很難過。最后他說:“夫趣一朝之權(quán)而不慮遠計,將軍終敗?!眻远藙⑨返臎Q心,于是就拒絕了范方。結(jié)果范方的事很搞笑,他怒氣沖沖地想回去向公孫瓚稟報,結(jié)果還沒到,公孫瓚就為袁紹所破。真是沒想到報應(yīng)來得這么快,劉岱心有余悸地抹了一把汗,就表奏程昱為騎都尉,程昱還是不從。
接下來么,劉岱被黃巾軍喀嚓了,曹操到了兗州,也想招程昱去,程昱爽快地答應(yīng)了,臨走時東阿縣的人很不理解,問他怎么前后反應(yīng)如此不同,結(jié)果程昱保留了他在東阿的優(yōu)良作風(fēng),笑而不答。后來的事大家都清楚,曹操伐陶謙去了,留他和荀彧守鄄城,果然張邈反叛投呂布,只有鄄城、范、東阿沒有跟著響應(yīng)——其中東阿一縣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程昱…,總之感覺上程昱的治理成績不錯嘛。荀彧認為應(yīng)當(dāng)穩(wěn)定民心,以免三城在陳宮重兵之下倒戈,于是程昱就去勸了。到了范,見到縣令靳允,據(jù)說他的家人都被呂布脅持……程昱先贊揚他是孝子,然后用得主者昌失主者亡的話來嚇唬他,最后批斗了呂布的性格弱點等等,一句“孰與違忠從惡而母子俱亡乎?”讓靳允不甘再有二心,這句話我覺得經(jīng)典,本來被脅持家人者最擔(dān)心的是家人安危,現(xiàn)在程昱出了個“母子俱亡”就把這一點壓了下去,自然就有了效果,看來威脅也要威脅得到位,我們得向程昱學(xué)習(xí)。接著他派人在倉亭津做了手腳,放慢拖延了陳宮進軍的步伐,自己又去了老家東阿。果然威信尤存,自覺自愿地堅守起來。這樣兗州才沒有全部陷落,一直等到曹操回來,對程昱大加贊賞,表他為東平相守范(至此三城他都去過了,因公旅游的確讓人羨慕)。可以說,三城之完,荀彧為規(guī)劃全局,并與夏侯敦為前半功,而程昱則在后半階段立了全功。
打呂布,濮陽前幾仗曹操不能得勢,糧草將盡,袁紹因此欲與其聯(lián)合,將曹操接去鄴定住,其實是想嗣機吞并他的力量。曹操猶豫多時想答應(yīng),這時程昱趕到,提及此事,引經(jīng)據(jù)典分析局勢,并且說像曹操這樣的人怎可屈就袁紹?魏略記載他還用田橫的故事來刺激曹操,還欲擒故縱地說:“昱愚,不識大旨,以為將軍之志,不如田橫。田橫,齊一壯士耳,猶羞為高祖臣。今聞將軍欲遣家往鄴,將北面而事袁紹。夫以將軍之聰明神武,而反不羞為袁紹之下,竊為將軍恥之!”很有種謀士的感覺。結(jié)語是說兗州雖殘,仍有三城并兵萬余,靠曹操荀彧和他的力量,如能收為己用,那么稱霸天下的夢想仍能實現(xiàn)。這才阻止了曹操,事實怎樣也不用多說了,呂布被曹操砍了,袁紹也沒能出什么力道。
武帝紀中又碰到說迎天子時,諸將疑惑,荀彧程昱努力堅持,這才成事,這里他和荀彧又是并列出現(xiàn),意味著什么,前面講到過。迎了劉天子,另一個姓劉的巴巴地跑來要求收留,又是程昱說劉備“有雄才而甚得人心,終不為人下”,堅決要趁早格掉劉備(郭嘉亦這樣說,然主要是程昱的話),曹操沒答應(yīng),那個后果大家都知道嘍。然后曹操又讓劉備和朱靈去干掉袁術(shù),還是程昱和郭嘉跑過來——可惜是事后——大叫大嚷,曹操這才追悔莫及,結(jié)果劉備像黃鶴一樣一去不復(fù)返了,曹操從此似乎是對程昱言聽計從。 這些事情解決,袁紹準備南渡來決戰(zhàn),程昱守著曹操的門戶鄄城,城中只有七百兵士。曹操聽聞想給程昱增兵兩千,派人去詢問意見,結(jié)果程昱拒絕!他說:“袁紹擁十萬眾,自以所向無前。今見昱兵少,必輕易不來攻。若益昱兵,過則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兩損其勢。愿公無疑!”這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智慧,又是何等的勇氣!試想,袁紹大軍南下,氣吞如虎,驀然見一個七百人的小城巍然不動,他將是什么反應(yīng)!如果將這拍作影片,可真是太精彩了……說出這樣一番話,非但要能夠準確的分析袁紹的性格和行事,更要有莫大的勇敢無畏呀!無怪乎曹操對賈詡說:“程昱之膽,過于賁、育?!痹B死,程昱又糾集路上亡命之徒數(shù)千與曹操會于黎陽,破了袁紹二子,被封為奮武將軍,封安國亭侯。
程昱在原志中的最后一次亮相,是預(yù)計到了孫權(quán)將會聯(lián)合劉備而不是殺之,似乎最先指出這一點的是他,因此在其他地方,未能見到有類似的論點。他是這么說的:“孫權(quán)新在位,未為海內(nèi)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表,權(quán)雖有謀,不能獨當(dāng)也。劉備有英名,關(guān)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quán)必資之以御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睂⒕謩莘治龅萌绱送笍兀伯?dāng)真是一種本事。 后來呢?沒有后來了,程昱在曹操說了一句:“兗州之?dāng)?,不用君言,吾何以至?”后對宗人道:“知足不辱,吾可以退矣?!庇谑亲员須w兵,從此閉門不出。 后來曹丕又讓他當(dāng)官,甚至想讓他做三公之一,可惜就在此時,程昱去世。
有人說他是江郎才盡,我倒是覺得這樣做最好了,覺得有余地就努力,覺得累了不行了不想干了,也灑灑脫脫痛痛快快地閉門不出,非但有瀟灑風(fēng)度,還讓人好生敬佩其敢于表達己意的勇氣。曹操也正是看重程昱的這一點和他的分析能力,一直都和他沒有什么不和,君臣相處得很愉快。
裴松之引注魏書上說,在曹操和馬超在西線玩的時候,曹丕留守許昌,讓程昱做參謀,恰逢有人謀反,鎮(zhèn)壓后有數(shù)千人請降,當(dāng)時朝中官員都認為應(yīng)當(dāng)遵循舊法“圍而后降者不赦”干掉拉倒,但是程昱卻發(fā)表了一篇經(jīng)典的演講:“誅降者,謂在擾攘之時,天下云起,故圍而后降者不赦,以示威天下,開其利路,使不至於圍也。今天下略定,且在邦域之中,此必降之賊,殺之無所威懼,非前曰誅降之意。臣以為不可誅也;縱誅之,宜先啟聞?!闭张f還是分析局勢等等,其他人仍舊以軍事有專為由排擠他的意見,程昱履行了保持沉默的權(quán)力,曹丕就單獨會見他,問,好象您的話沒有說完啊。程昱說,所謂軍事有專,是指在情況不容多做考慮的情況下,現(xiàn)在眾人已制,即使是幾天里也不會有什么事情,所以老臣建議不要如此。曹丕同意,按照他說的宜先啟聞,報告曹操,果然曹操不讓殺。曹操戰(zhàn)事平息后歸來,聽說是程昱力排眾意十分高興,說:“君非徒明於軍計,又善處人父子之間。”哈哈,好一個善處人父子之間!
裴松之又引魏書,說當(dāng)初饑荒時曹操催糧,程昱救急的糧食中雜有人肉,使得曹操很不高興,所以位不至三公,等等等。我想曹操也知道戰(zhàn)爭的殘酷性,在那種非常情況下,即使是有什么非常作為,也是可以理解的。
陳壽評曰:程昱,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yè),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程因此成為了曹操手下一位不可多得的 謀士!
No5.料事如神——賈詡[字 文和]官至 太尉 謚曰肅
賈詡原為董卓部下。董卓滅亡后,賈詡為求自保,建議李傕、郭汜等人襲擊長安,造成大亂,又先后依附段煨、張繡,屢獻妙計。后勸張繡投降于曹操,成為曹操手下重要謀士,在戰(zhàn)官渡、平馬超以及立嗣等問題上多有建議,為曹操所器重。曹丕即位后,賈詡升任太尉,數(shù)年后病逝。賈詡極有智慧,擅于自保,是當(dāng)時公認的智謀之士。
從賈詡之言簡單剖析人物特點(均引自《三國志·賈詡傳》):
1、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不居功,善自保一說即源于此)
2、尚書仆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v詡昧于榮利,奈國朝何!(不但不居功,而且還把封的官推掉。且有自知之明)
3、不可追也,追必敗。兵勢有變,亟往必利。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自斷后;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盡而退,必國內(nèi)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后,諸將雖勇,亦非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zhàn)必勝也。
(這一段是賈詡指點張繡如何擊敗曹操。把曹操的一舉一動都分析地很合理,讓張繡大開眼界,也讓我大開眼界。高手過招原來曹操如此不堪一擊)
4、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從三也。愿將軍無疑!
5、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6、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士樂業(yè),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7、離之而已。(這段在《三國演義》中有詳細描述。曹操和馬超、韓遂打了N久,都沒有勝算。于是問計于65歲的賈詡,抹書間韓遂,立刻得勝。賈詡于是有了“鬼謀”之稱號。而 馬超:郁悶ing)
8、愿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yè),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曹丕和曹植競爭皇位,曹丕問計于賈詡。)
9、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為曹丕即位打基礎(chǔ),也間接解決了曹操的疑難問題。后官封太傅。)
10、攻取者先兵權(quán),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yīng)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quán)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jù)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后戰(zhàn),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quán)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dāng)今宜先文后武。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賈詡并非好戰(zhàn)之人,但戰(zhàn)必勝之,深合《孫子兵法》之道。
陳壽評曰:賈詡,庶乎算無遺策,經(jīng)達權(quán)變,其良、平之亞歟!
其實我對這個人的感覺 還是很不錯的。 尤其是他的為人處世之道!
附加人物:
No.6鬼神之才——司馬懿[字 仲達]官至 太傅 謚曰文宣
司馬懿世家豪族出身,早年在郡中作小吏,后被曹操辟為為文學(xué)掾。曹操稱魏王后,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佐助曹丕,與陳群等同列“四友”,是曹丕智囊團的主要人物。曹丕代漢后,司馬懿節(jié)節(jié)高升,開始掌握重權(quán)。曹睿繼位后,司馬懿坐鎮(zhèn)宛城,督荊豫二州軍事,主持荊州對吳攻戰(zhàn),后接替曹真總管對蜀防御工作,數(shù)次成功防御諸葛亮北伐。曹芳繼位后,司馬懿、曹爽共同輔政。司馬懿受曹爽排擠,后發(fā)動政變誅殺曹爽一族,自此掌握魏國大權(quán)。司馬懿病逝后,魏國政權(quán)仍由其兒子把持,多年后導(dǎo)致晉朝代魏的發(fā)生。司馬懿被后代追封為晉朝皇帝。
唐太宗李世民評曰:夫天地之大,黎元為本。邦國之貴,元首為先。治亂無常,興亡有運。是故五帝之上,居萬乘以為憂;三王已來,處其憂而為樂。競智力,爭利害,大小相吞,強弱相襲。逮乎魏室,三方鼎峙,干戈不息,氛霧交飛。宣皇以天挺之姿,應(yīng)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賢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測,性寬綽而能容,和光同塵,與時舒卷,戢鱗潛翼,思屬風(fēng)云。飾忠于已詐之心,延安于將危之命。觀其雄略內(nèi)斷,英猷外決,殄公孫于百曰,擒孟達于盈旬,自以兵動若神,謀無再計矣。既而擁眾西舉,與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無斗志,遺其巾幗,方發(fā)憤心。杖節(jié)當(dāng)門,雄圖頓屈,請戰(zhàn)千里,詐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敵,夷險之路,勞逸不同,以此爭功,其利可見。而返閉軍固壘,莫敢爭鋒,生怯實而未前,死疑虛而猶遁,良將之道,失在斯乎!文帝之世,輔翼權(quán)重,許昌同蕭何之委,崇華甚霍光之寄。當(dāng)謂竭誠盡節(jié),伊傅可齊。及明帝將終,棟梁是屬,受遺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無殉生之報。天子在外,內(nèi)起甲兵,陵土未乾,遽相誅戮,貞臣之體,寧若此乎!盡善之方,以斯為惑。夫征討之策,豈東智而西愚?輔佐之心,何前忠而后亂?故晉明掩面,恥欺偽以成功;石勒肆言,笑奸回以定業(yè)。古人有云:“積善三年,知之者少,為惡一曰,聞于天下?!笨刹恢^然乎!雖自隱過當(dāng)年,而終見嗤后代。亦猶竊鐘掩耳,以眾人為不聞;銳意盜金,謂市中為莫睹。故知貪于近者則遺遠,溺于利者則傷名;若不損己以益人,則當(dāng)?shù)溔硕<?。順理而舉易為力,背時而動難為功。況以未成之晉基,逼有余之魏祚?雖復(fù)道格區(qū)宇,德被蒼生,而天未啟時,寶位猶阻,非可以智競,不可以力爭,雖則慶流后昆,而身終于北面矣。
蒼天生司馬又有何疑呢?關(guān)于司馬懿其人確實爭論頗多,然而歷史的他卻是一位名望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不難看出他在曹魏集團中的地位和政治軍事手腕是多么的深厚。司馬懿能夠最終成為三國幾十年在亂世中搖曳的終結(jié)者,不能不說他是一位緊次于諸葛的軍事奇才。也許在某些方面甚至還超過了孔明 比如生活 和處世方面等等?!度龂萘x》將他塑造成了一個陰險狡詐的鷹視狼顧的小人。在這一點上,歷史是更加能夠說明問題的!
?
中考政策 | 中考狀元 | 中考飲食 | 中考備考輔導(dǎo) | 中考復(fù)習(xí)資料 |